<h1></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好家風伴我成長”主題教育系列活動<br></b></font><font color="#ff8a00"><b>——曬曬我的“傳家寶”</b></font></h3> 生活中你一定聽說過不少關于“傳家寶”的故事。一件“寶貝”歷經風霜和歲月的洗禮,延續數十上百年,傳承給后世幾代人,被視為家族精神的寄托和財富的象征,都是極具價值和寓意的物品。它既傳承了財富,又延續了家族對后輩的期望。<div> 在這里,我們所述說的“傳家寶”,可能沒有那么值錢,但包含的意義深遠,可能沒有那么貴重,但卻傳承著某種信仰……“傳家寶”是爺爺參軍參戰獲得的一枚枚軍功章”,時刻陪伴“我”成長、激勵“我”天天向上;“傳家寶”是姥爺留下的一盞“馬燈”照亮了一個時代的生活,讓“我”銘記光明來之不易,應該好好珍惜;“傳家寶”也是奶奶曾經珍愛的棉紡車,嗡嗡聲中紡織出了難忘的艱難歲月:“傳家寶”還是媽媽講述過的那些建設者、奮斗者和逆行者為家、為國奉獻,激勵我前進的精神……來,聽聽嵩縣第二實驗小學的孩子們細數“傳家寶”的故事......</div> <p class="ql-block"> 一四班張丞銘:紀念章</p><p class="ql-block"> 我的曾祖父是一位有著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以前每年過年回家,曾祖父就會給我們講以前的革命故事。年輕時他帶著部隊打仗、長征,退伍后又引領全村人民勤勞致富奔小康,他教育我們要始終不忘黨的恩情,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繼承和發揚黨的優良傳統作風,我的曾祖父、爺爺、爸爸、媽媽、叔叔,都是共產黨員,我為生在這樣的紅色家庭而感到驕傲、自豪,我也會認真聽曾祖父的話,好好學習,天天向上,長大后努力報效祖國,為我們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添磚加瓦!</p> <p class="ql-block"> 一四班石梓妍:《嵩縣志》 </p><p class="ql-block"> 我家有一本《嵩縣志》,是奶奶年輕時候珍藏的一本書,它是我縣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第一部方志。嵩縣歷史悠久,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民風淳樸。前人的實踐斗爭,給我們留下了不少寶貴的遺產,可作為我們振興嵩縣經濟的借鑒。但從清光緒三十三年至1988年,縣志中斷80余年,無志可查;1947年嵩縣解放后,黨領導嵩縣人民在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特別是在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取得的偉大勝利,需載入史冊。值此盛世,全國上下,倡導修志,實現了全縣人民由來已久的心愿。從1982年起,縣成立修志機構,抽調人員,組織各方面力量,開展縣志的編纂工作,歷時8年多,完成了35篇、196章、12多萬字的修志任務。</p> <p class="ql-block"> 一十班王佳昱:98湖北抗洪紀念章</p><p class="ql-block"> 這是爸爸參加抗洪搶險時獲得的,正面上方刻有“98湖北抗洪紀念”字樣,圖案以八一軍旗、武漢防洪紀念碑、龍王廟生死牌為背景,三名軍民手挽手在湍急的洪水中構筑人墻,用血肉之軀搏擊滔滔洪水,寓意軍民心連心,共筑鋼鐵長城。背面鑄有“獻給新時期最可愛的人”的字樣。紀念章由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特別制作并贈送給參加抗洪搶險的全體指戰員。爸爸是我心中的英雄,將來我也要成為像爸爸一樣為人民服務的英雄!</p> <p class="ql-block"> 二一班胡耀文:曾祖父的勛章</p><p class="ql-block"> 我的曾祖父今年90歲了,曾經參加過淮海戰役,抗美援朝等多個戰爭,獲得多枚榮譽勛章,是我心目中的英雄!</p><p class="ql-block"> 曾祖父這一輩人,用寶貴的生命,頑強的毅力和視死如歸的精神,換來今天我們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為新時代的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好好學習,掌握淵博的知識,學習先進的技能,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p> <p class="ql-block"> 二五班李瑞瓊:姥爺的臺燈和鋼筆</p><p class="ql-block"> 姥爺有空了就練字,練習在看過的報紙上,物盡其用。日復一日,寫的一手好字。姥爺常常教導后輩們,努力不會白費,堅持終會成功。要勤儉節約,合理利用好廢舊物品,養成勤儉節約好習慣。讓好家風和好習慣一直傳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 二八班趙矜嫻:奶奶的縫紉機 </p><p class="ql-block"> 這是奶奶那個年代常用的楊柳針線框,框邊被歲月打磨得锃亮,留下了斑駁的印記。針線框里放著針線,線板,頂針,鉗子,各種紐扣,碎布頭等,里面的東西她一樣也舍不得丟掉。在她那個年代,新衣服都是她們一針一線親手縫制的,農村的婦女大都會縫補,而奶奶的手巧也是出了名的。 </p><p class="ql-block"> 提到縫紉機,可以說是80年代“三轉一響”的代表之一。在爸爸的記憶里,他們小時候,新衣服都是去商場買來布料之后,用縫紉機做的。那個時候,家庭婦女都掌握著熟練的針線活兒技能,縫紉機這種半自動化的機器能大大提高針線活兒的效率。而現在,縫紉機制作的衣服已經跟不上我們的審美需求,但歲月里流傳下來勤儉持家的優良家風永遠不會退出歷史舞臺。</p> <p class="ql-block"> 二五班高子忻:外公的藥箱</p><p class="ql-block"> 這個藥箱已經有47年的歷史了,外公17歲開始從醫,背著這個藥箱為家鄉的父老鄉親們看病拾藥,遇到家庭貧困付不起藥費的人家,外公就不收藥錢。小小藥箱承載著濟世救人,無私奉獻的優良家風。</p> <p class="ql-block"> 三一班張辰陽:家傳醫書</p><p class="ql-block"> 這是我家珍藏的從清乾隆年間到光緒年間,還有民國到文革時期的古醫書。這些醫術見證了幾代人懸壺濟世,治病救人,為人民服務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三八班常珞昕:馬燈</p><p class="ql-block"> 這是一盞掛在老家墻上落滿灰塵已經生銹的奇怪的燈。爸爸告訴我這是“馬燈”,是爺爺以前用來照明的。</p><p class="ql-block"> 爺爺是村里受人尊敬的醫生,這盞燈是從爺爺學醫回來就一直陪著爺爺的“老伙計”。那時候沒有車,沒有路燈,也沒有手電筒。遇到走不動路的病人,爺爺都要背著藥箱子走很遠的路去家里給人看病。一旦遇到晚上天黑出診,爺爺去給人看病就會很麻煩。所以曾祖父就給爺爺了買一盞這樣的燈,讓爺爺不管什么時候都能去給人看病,因為這燈外面有玻璃罩著刮風下雨也不會滅。爸爸說下雪的冬天,就算風吹紅了爺爺的鼻子也吹不滅爺爺手里的馬燈。</p><p class="ql-block"> 現在我的爸爸媽媽都在醫院上班,爸爸工作的地方離家很遠,雖然我有時候半個月都見不到爸爸,但媽媽說,爸爸和爺爺一樣都是在治病救人,爺爺用馬燈照亮了別人的生活,爸爸用和我在一起的時間,去換回了更多小朋友和家人的幸福團聚。等我將來長大了,我也要做一個能給別人帶來幸福的人。</p> <p class="ql-block"> 五八班劉一彤:銀鎖</p><p class="ql-block"> 有長江、黃河兩大河流貫穿,眾多河流織網的中國曾經是傳統的農業社會,千百年來,出于對勞動力的渴求,人們寄希望于家中孩子健康,敦實。往往在孩子出生前后請銀匠手工打制一把銀鎖,在孩子滿月那天,由奶奶或村里的尊長掛到孩子勃子上,寓意:長命百歲、健康成長。</p><p class="ql-block"> 我家這把銀鎖古樸、厚重,是爺爺出生前,曾祖父討百家之錢,購銀請匠人打制的,又名:百家鎖,曾祖父對爺爺的寵愛可見一斑。今天,它更是我家長輩關愛晚輩這一美好傳統的見證。</p> <p class="ql-block"> 五八班劉雅晶:紐絲手鐲</p><p class="ql-block"> 這是個紐絲手鐲,媽媽告訴我這是媽媽的奶奶的媽媽當年的陪嫁物品,用舊時的銀元打造而成。后來傳給了媽媽的奶奶,她告訴我說這個手鐲雖然模樣難看,但它代表著一個年代的發展,看到它就能想起那個時代的親人……如今媽媽的奶奶已經是百歲老人,可想起自己的媽媽依然是淚流滿面,她把手鐲傳給了媽媽,說這是寄托相思的物件,是我們的傳家寶!</p> <p class="ql-block"> 六二班練家瑞:糧票</p><p class="ql-block"> 糧票是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中國在特定經濟時期發放的一種購糧憑證。中國最早實行的票證種類是糧票、食用油票、布票等。糧票作為一種實際應用的有價證券,在中國使用達40多年,隨著社會的發展,它已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了一個時代的歷史縮影。</p> <p class="ql-block"> 六三班李奕葭:</p><p class="ql-block"> 紅盒子里的是爺爺珍藏的紀念參軍五十周年的勛章,勛章上的五星標志中心有一個“八一”字樣,也就是紀念八一建軍節,還寫著七個字:鐵血軍魂心系疆。軍魂就是軍人的精神,是一種信仰。</p><p class="ql-block"> 藍色盒子里的是爺爺在兩年前和幾十個老戰友在青島聚會作為紀念時發的。這些勛章吉告訴我,不能忘記曾經的艱苦歲月,更要珍惜當今的和諧幸福生活!</p> <div> 傳承是一種更替繼承,一個家庭的興盛和經歷的風雨都映射在這件特殊的“寶貝”里,隨著歲月的流逝,內涵和底蘊也日益深厚。就像人類文明的發展,從刀耕火種到移動互聯,能夠被傳承下來持續發揮價值的,一定是物質文化里最珍貴的部分。傳承,是一種精神,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消散,這種精神不斷被后人詮釋和完善,一脈相承,生生不息。<br></div> 傳家寶是家族情感的寄托,也最能體現一個家族的文化底蘊。通過一件“傳家寶”的交替,把一個家族的文明和修為接力傳承,是對前人的緬懷,也是對世人的指引。作為后輩,我們有責任把自己家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文明繼續傳遞下去……<div> <br></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江县|
张家港市|
瑞安市|
丹寨县|
平江县|
长阳|
中卫市|
连城县|
名山县|
津南区|
晋中市|
双城市|
鸡西市|
永吉县|
嘉善县|
温州市|
栖霞市|
无为县|
昌图县|
鹿泉市|
高台县|
安图县|
民乐县|
石屏县|
宁陵县|
黄龙县|
英德市|
柘城县|
昔阳县|
广宁县|
太湖县|
沿河|
荥经县|
阿拉善左旗|
天柱县|
阳谷县|
北宁市|
保靖县|
同江市|
平利县|
梁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