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千種地形萬種風采——河北篇

行者無疆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北省簡稱“冀”,有寄予希望之地的美好之意,位于華北地區的腹心地帶,黃河下游以北,東臨渤海,環抱京津,西為太行山地,北為燕山山地,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其余為河北平原。河北省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在戰國時期大部分屬于趙國和燕國,因此又被稱為“燕趙大地”。元、明、清三朝定都北京,河北成為京師的畿輔之地。到了清代,承德成了清王朝的第二個政治中心。近代和現代,1900年的“義和團”運動由河北威縣發起;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大地是對日作戰的主戰場;解放戰爭時期,黨中央在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指揮了震驚中外的“三大戰役”,并召開了著名的“七屆二中全會”。河北省是全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如果你喜歡草原,這里有條草原天路;如果你喜歡大海,這里有個北戴河;如果你喜歡森林,這里有個塞罕壩……種類齊全的地形地貌和溫和宜人的氣候,造就了河北獨特的自然風光。河北省十大歷史文化名城(鎮):承德、保定、邯鄲、宣化、蔚縣、山海關區、定州、正定、井陘縣天長鎮、永年縣廣府鎮。十大文化旅游名勝:承德避暑山莊及外八廟、清東西陵、山海關老龍頭、壩上草原、崇禮滑雪場、白洋淀、北戴河新區、野三坡、樂亭三島、武靈叢臺。燕趙大地,華北明珠,一片文化絢爛、孕育希望的熱土,這就是河北。一省拱京津,兩山衛華北。半山半海半高原,勝境無限。一沃平川良畝田,物產豐饒。京畿之地,山水形勝,環擁京城。福澤之鄉,人杰地靈,締造文脈。巍巍太行,險峰出奇景,深澗泄飛瀑。行走云端,尋古攬勝,感受天地壯闊與人生高遠。望長城內外,古驛漫道,碧海雄關,余韻猶存,鐫刻著錦繡中華的神秘、滄桑與古韻。燕趙自古出義士,易水送別、桃園結義、將相和等典故,為中華文明注入了一股浩然正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之一,萬里長城對中國人來說,是意志、勇氣和力量的標志。作為長城途經距離最長、保存最完好、建筑風格最具代表性的省份,本篇介紹的第一個景區,正是萬里長城東部起點的第一座關隘——山海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山海關古稱榆關,也作渝關,又名臨閭關,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山海關區,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匯聚了中國古長城之精華,有“天下第一關”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芒芒碣石東,此關自天作。粵惟中山王,經營始開拓。”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中山王徐達奉命在此筑城建關設衛,因其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山海關城由關城、東羅城、西羅城、南翼城、北翼城、威遠城和寧海城七大城堡構成,四面均開辟城門,東稱“鎮東門”,西稱“迎恩門”,南稱“望洋門”,北稱“威遠門”。城東南隅、東北隅建有角樓,城中建有雄偉的鐘鼓樓。整個衛城建筑規模宏偉,防御工程堅固。山海關長城主要包括老龍頭長城、南翼長城、關城長城、北翼長城、角山長城、三道關長城等地段。老龍頭長城是長城入海的端頭部分,東接水上長城九門口,入海石城猶如龍首探入大海、弄濤舞浪,因而得名,有“中華之魂”的盛譽。其地勢高峻,是萬里長城唯一集山、海、關、城于一體的海陸軍事防御體系,有明代薊鎮總兵戚繼光所建“入海石城”,以及海神廟、靖鹵臺、南海口、寧海城和濱海長城等,最為著名的建筑當屬有“長城連海水連天,人上飛樓百尺巔”之稱的澄海樓。登上老龍頭,面對波濤洶涌、云水蒼茫的大海,可盡覽“長城萬里跨龍頭,縱目憑高更上樓,大風吹日云奔合,巨浪排空雪怒浮”的壯觀美景。角山是萬里長城跨越的第一座高峰,又有“萬里長城第一山”之美稱。山上建有棲賢寺,是明清時期文人雅仕讀書消夏之所,被稱為山海關文化的搖籃。三道關是長城抵御外兵入侵的三道關口,在兩山對峙的峭壁峽谷間設關三重。現存三道關石砌長城,由上而下倒掛于懸崖峭壁上,猶如游龍巨蟒從崖頂逶迤而下,直插谷底,又依山背奔騰而上,自然形成“長城倒掛”之勢,令人贊嘆不已。山海關以威武雄壯的“天下第一關”箭樓為主體,輔以靖邊樓、臨閭樓、牧營樓、威遠堂、甕城、山海關長城博物館、長壽山、山海關總兵府、孟姜女廟、燕塞湖等。山海關是明代創建“衛所兵制”的產物,明代的“屯田制”和改革政策又對山海關的鞏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來到天下第一關,登長城,看燕山聳翠,渝水流澌,長城如練,雄關似鎖,雄偉壯麗的天下第一關城樓有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渤海之濱閃耀著驕傲的色彩。</p><p class="ql-block">雄渾萬里止滄瀛,疊翠吞山納海聲。</p><p class="ql-block">夏夜胡笳依月起,秋朝雁陣和帆行。</p><p class="ql-block">蒼茫望斷前朝事,紛踏隨同今日名。</p><p class="ql-block">莫道烽煙曾遠去,猶聞史上每陳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戴河古稱渝水。殷商、西周,北戴河區境域屬孤竹國。西漢始置案縣,仍屬遼西郡。北戴河景區地處秦皇島市北戴河區東部沿海,西起戴河口,東至鷹角亭,蒼翠的青山和浩瀚的大海相映,精致的別墅與蔥郁的林海交融。宜人的氣候,是北戴河海濱成為旅游避暑勝地的重要因素。這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12℃,暑期平均氣溫24.5℃。在北戴河海濱悠緩漫長的海岸線上,分布著沙質細軟的緩坡海灘,海水清澈,鹽度適中,是天然優良海濱浴場。景區內名勝古跡眾多,海濱環境優美,風光秀麗,森林綠化覆蓋率很高,鳥類資源極為豐富,被譽為“觀鳥的麥加”。每年三月中旬至五月下旬,以及九月上旬至十一月中旬,是北戴河觀鳥的最佳季節。澄碧無涯的大海,噴薄而出的朝陽,蜿蜓如帶的金海灘,碧波蕩漾的河流,茂密繁盛的叢林,恬靜秀美的濕地,峰巒疊翠,海鳥啁啾,紅頂素墻,這就是北戴河。主要景點包括:鴿子窩公園、中海灘、老虎石海上公園、聯峰山公園、怪樓奇園、奧林匹克公園、秦行宮遺址、碧螺塔酒吧公園、海濱國家森林公園等。鴿子窩公園又稱鷹角公園,由于地層斷裂所形成的臨海懸崖上,有一巨石形似雄鷹屹立,故名鷹角石,過去常有成群的鴿子或朝暮相聚或窩于石縫之中,因此得名鴿子窩。鴿子窩公園是觀賞海上日出的最佳之處,每逢夏日清晨,這里云集上萬名游客觀賞“紅日浴海”的奇景。中海灘是指北戴河海濱東一路至劍秋路一帶海灘,通稱中海灘。這一帶依山襟海,位置適中,有寬闊的淺海和明凈的沙灘。聯峰山位于北戴河海濱風景區西部,因狀似蓮蓬,故又名蓮蓬山。聯峰山山巒俊秀,林深谷幽,奇石怪洞,比比皆是。各式樓房別墅,掩映在松濤之中,別有情趣。在秦皇島市北戴河景區周邊,還有南戴河、秦皇求仙入海處、昌黎黃金海岸、曹操《觀滄海》中的碣石山等景點,感興趣的朋友自然不容錯過。</p><p class="ql-block">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p><p class="ql-block">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承德避暑山莊,又名“承德離宮”或“熱河行宮”,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帶狹長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處理政務的場所。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動工興建,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最后一項工程竣工,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歷時89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咸豐皇帝就帶著一批大臣逃到了這里,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辛酉政變”亦發端于此。隨著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莊日漸敗落。承德避暑山莊的建筑布局大體可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大部分,苑景區又可分成湖泊區、平原區和山巒區三部分。宮殿區位于湖泊南岸,地形平坦,是皇帝處理朝政、舉行慶典和生活起居的地方,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筑組成。湖泊區在宮殿區的北面,有8個小島嶼,將湖面分割成大小不同的區域,層次分明,洲島錯落,碧波蕩漾,富有江南魚米之鄉的特色。東北角有清泉,即著名的熱河泉。平原區在湖區北面的山腳下,地勢開闊,有萬樹園和試馬埭,是一片碧草茵茵,林木茂盛,茫茫草原風光。山巒區在山莊的西北部,面積約占全園的五分之四,這里山巒起伏,溝壑縱橫,眾多樓堂殿閣、寺廟點綴其間。整個山莊東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國自然地貌的縮影。平原區西部綠草如茵,一派蒙古草原風光; 東部古木參天,具有大興安嶺莽莽森林景象。在避暑山莊東面和北面的山麓,分布著宏偉壯觀的寺廟群,這就是外八廟。最具代表性的十二座寺廟在避暑山莊以北的山丘地帶有八座,自西而東依次是:羅漢堂(大部分已毀)、廣安寺(大部分已毀)、殊象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佑寺(大部分已毀)、廣緣寺。避暑山莊以東的武烈河東岸有四座,自北而南依次是:安遠廟、普樂寺、溥仁寺、溥善寺(已毀)。而山莊西部的灤河鎮另有兩座:穹覽寺、琳霄觀。其中,羅漢堂、廣安寺、普樂寺三個廟,朝廷向未安設喇嘛,由內務府管理;而溥仁寺和溥善寺、安遠廟、廣緣寺、普佑寺、普寧寺、須彌福壽之廟、普陀宗乘之廟、殊像寺九座廟設八個管理機構(普佑寺附屬于普寧寺)由朝廷派駐喇嘛,京師理藩院管理并逐月按人數由理藩院發放其餉銀,又都在古北口外,清正史文獻將這九座寺廟稱“外廟”,后俗稱為外八廟或熱河喇嘛廟。久而久之,清代與民國時期,人們所稱外八廟實際泛指避暑山莊外面由朝廷直接管理的所有廟宇。因穹覽寺、琳霄觀離市區較遠,今人稱謂的外八廟范圍概念又演變為泛指避暑山莊東北部的十二座寺廟,人云亦云,約定俗成。外八廟以漢式宮殿建筑為基調,吸收了蒙、藏、維等民族建筑藝術特征,創造了中國的多樣統一的寺廟建筑風格。在這里可以瞻仰西藏布達拉宮的氣勢,瀏覽日喀則扎什倫布寺的雄奇,領略山西五臺山殊像寺的風采,欣睹新疆伊犁固爾扎廟的身影,還可以看到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像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避暑山莊是中國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它的最大特色是山中有園,園中有山,康熙皇帝選園中佳景以四字為名題寫了“三十六景”:煙波致爽、芝徑云堤、無暑清涼、延薰山館、水芳巖秀、萬壑松風、松鶴清樾、云山勝地、四面云山、北枕雙峰、西嶺晨霞、錘峰落照、南山積雪、梨花伴月、曲水荷香、風泉清聽、濠濮間想、天宇咸暢、暖流暄波、泉源石壁、青楓綠嶼、鶯囀喬木、香遠益清、金蓮映日、遠近泉聲、云帆月舫、芳渚臨流、云容水態、澄泉繞石、澄波疊翠、石磯觀魚、鏡水云岑、雙湖夾鏡、長虹飲練、甫田叢樾、水流云在。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為名又題了“三十六景”:麗正門、勤政殿、松鶴齋、如意湖、青雀舫、綺望樓、馴鹿坡、水心榭、頤志堂、暢遠臺、靜好堂、冷香亭、采菱渡、觀蓮所、清暉亭、般若相、滄浪嶼、一片云、萍香泮、萬樹園、試馬埭、嘉樹軒、樂成閣、宿云檐、澄觀齋、翠云巖、罨畫窗、凌太虛、千尺雪、寧靜齋、玉琴軒、臨芳墅、知魚磯、涌翠巖、素尚齋、永恬居。合稱為避暑山莊七十二景。避暑山莊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園林,按照地形地貌特征進行選址和總體設計,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勢,因山就水,順其自然,同時融南北造園藝術的精華于一身。它是中國園林史上一個輝煌的里程碑,是中國古典園林藝術的杰作,享有“中國地理形貌之縮影”和“中國古典園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譽。</p><p class="ql-block">百般菁華筑乾坤,仙廟芳湖待至尊。</p><p class="ql-block">擷取江南煙雨色,借得塞北雪霜魂。</p><p class="ql-block">朱毫御馬裁國事,軟柳拂風拭墨痕。</p><p class="ql-block">不向熱河追舊夢,徜徉畫里醉晨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金山嶺長城,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境內,與北京市密云區相鄰,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為大將徐達主持修建。隆慶元年(1567年)抗倭名將薊鎮總兵官戚繼光、薊遼總督譚綸在徐達所建長城的基礎上續建、改建。金山嶺長城西起歷史上著名關隘古北口左近的龍峪口,東至高聳入云的望京樓,全長10.5公里,有關隘5處,敵樓67座,烽燧3座,因其視野開闊,敵樓密集,景觀奇特,建筑藝術精美,軍事防御體系健全,保存完好而著稱于世。這里的長城構筑復雜,墻體以巨石為基,形式多樣,各具特色。有磚木結構的,也有磚石結構的,有單層的,也有雙層的,既有平頂,也有穹窿頂、船蓬頂、四角鉆天頂和八角藻井頂,可謂一樓一式,被譽為“萬里長城,金山獨秀”。金山嶺長城的軍事防御體系,設有障墻、垛墻、戰臺、炮臺、瞭望臺、擂石孔、射孔、擋馬墻、支墻、圍戰墻等,層層設防,可謂固若金湯。仙山瓊閣“望京樓”、驚險奇觀“瘦驢脊”、高聳云天“登天梯”、舉世稱奇“文字磚墻”、西域樓、四五眼樓、花樓、黑姑樓、溫泉、天泉、龜石、通天洞、大小金山等奇觀異景美不勝收。障墻、文字磚和擋馬石是金山嶺長城的三絕,麒麟影壁墻、將軍樓防御體系在萬里長城中絕無僅有。金山嶺長城依山設險,憑水置塞,起伏跌宕于山水之間,高低隱現,氣勢磅礴。春天山花爛漫、濃郁飄香,盛夏萬木蔥籠、云霧飄渺,金秋漫山紅遍、層林盡染,嚴冬銀裝素裹、白雪皚皚。金山嶺長城經歷了四百多年歷史風雨的考驗,在地震、古代戰爭與現代戰爭的摧殘下,仍能得以保持基本面貌,是萬里長城的精華地段。敗壁頹垣誰道是,金山秀俊寫春秋。登上金山嶺長城傾心感受古長城的壯美與雄渾,便可體會一個民族的偉大與豪邁。</p><p class="ql-block">獨秀金山傲世空,旌橫塞嶺斷天風。</p><p class="ql-block">臺危垛險墻嘶馬,燧密云深劍嘯穹。</p><p class="ql-block">尚見烽樓吞皓月,猶思將士引長弓。</p><p class="ql-block">蒼煙草木張威色,惟有城關萬古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代皇家獵苑——木蘭圍場,坐落于灤河的上游地區,集中分布在河北省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的西部,自古以來就是一處水草豐美、禽獸繁衍的高原草原。遼代時,此處為遼帝避暑狩獵之所,有“千里松林”之稱。清代,這里為蒙古喀喇沁杜楞君王扎錫和翁牛特鎮國公吳塔特的領地。公元1677年,康熙皇帝首次北巡塞外,看中了這塊“萬里山河通遠檄,九邊形勝抱神京”的地方。1681年,康熙第二次北巡,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諸旗敬獻牧場”的名義劃定了14000多平方公里的圍獵場,這座清代的皇家獵苑就此而建立,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也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皇家獵苑。木蘭圍場,是滿語、漢語的混稱,而“木蘭”是滿語“哨鹿”的意思。清朝前半葉,皇帝每年都要率王公大臣、八旗精兵來這里舉行以射獵,史稱“木蘭秋狝”。當時的木蘭圍場,根據地形和禽獸的分布,劃分為72圍。每次狩獵開始,先由管圍大臣率領騎兵,按預先選定的范圍,合圍靠攏形成一個包圍圈,并逐漸縮小。頭戴鹿角面具的清兵,隱藏在圈內密林深處,吹起木制的長哨,模仿雄鹿求偶的聲音,雌鹿聞聲尋偶而來,雄鹿為奪偶而至,其他野獸則為食鹿而聚攏。等包圍圈縮得不能再小了,野獸密集起來時,大臣就奏請皇上首射,皇子、皇孫隨射,然后其他王公貴族騎射,最后是大規模的圍射。承德避暑山莊博物館內有一幅《乾隆木蘭秋狝圖》,生動地描繪了清代圍獵的壯觀情景。每次圍獵,一般要進行二十幾天。圍獵結束以后,以張三營行宮舉行盛大的慶功告別宴會,飲酒歌舞,摔跤比武。并宴請蒙古等王公,按軍功大小,予以獎賞。從康熙二十年(1681 年)至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的一百四十年里,就在這里舉行木蘭秋狝105次之多。雍正在位十三年,沒有到過圍場,但他遺囑:“后世子孫,當遵皇考所行,習武木蘭,毋忘家法。”木蘭圍場被稱為是“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水的源頭”,主要由現在的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和紅松洼自然保護區等三大景區組成。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園,蒙古語叫“塞罕達巴罕色欽”,意思是“美麗的高嶺”。這里有浩瀚的林海、廣袤的草原、清澈的高原湖泊和清代歷史遺跡,主要景點有:塞罕塔、七星湖、康熙點將臺、塞北佛石廟、灤河源頭、泰豐湖等。御道口草原森林風景區春夏綠草如茵,山花爛漫;秋季層林盡染,野果飄香;冬季銀妝素裹,玉樹瓊花。主要景點包括:桃山湖、太陽湖、月亮湖、龜山、壓岱、練兵臺、御泉等。紅松洼自然保護區位于內蒙古高原與冀北山地的交匯地帶,地形結構和植被復雜。山地高原交相呼應,丘陵曼甸連綿起伏,河流湖泊星羅棋布,森林草原交錯相連,尤其是浩瀚的林海與大面積天然草原渾然一體,優美壯觀。走進木蘭圍場,但見山脈連綿不絕,草原一望無際,溪流靜靜流淌,野花點綴其中,牛羊漫步其上,好一幅塞上美景!除了觀賞自然風光,在這里還可以狩獵、品嘗滿蒙風味的飲食、參與滿蒙民俗活動等等,并體會當地熱情淳樸的民風。</p><p class="ql-block">碧草連波目遠,白云卷絮天邊。繁花亂點翠屏間,時有野蝶爭艷。</p><p class="ql-block">湖隱七星璀璨,龍潭曲徑幽欄。急車尋景意猶酣,路轉峰巒又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清東陵,想必喜歡近代史的朋友都不會感到陌生。不過,大家所熟悉的倒不一定是景點本身,而是一場當時轟動全國的事件——東陵盜寶案,以及它的始作俑者“東陵大盜”孫殿英。由于乾隆時期是滿清最鼎盛的時期,而慈禧太后則是滿清掌權者中窮奢極欲者之一,自然成為了盜墓者最為垂涎的兩塊肥肉。1928年7月,孫殿英以軍事演習施放地雷為名,炸開慈禧菩陀峪定東陵與乾隆裕陵,大肆洗劫其中珍寶。事發之后,輿論嘩然,孫殿英感覺事態嚴重,為逃脫罪責,一方面到處活動行賄:托戴笠將所盜物品中最為寶貴的九龍寶劍送給了蔣介石;將慈禧口中含的那顆寶珠送給了宋美齡;將“金玉西瓜”送給了宋子文。另一方面大言不慚地宣稱他的行為乃“革死人的命”,是繼承孫中山先生的遺志,為革命做出貢獻的“正義”之舉。最終孫殿英得以逍遙法外,此事不了了之。清東陵位于河北省唐山市遵化市西北,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宏大、體系最完整、布局最得體的帝王陵墓建筑群,共建有皇陵五座、后陵四座、妃園五座、公主陵一座,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后、136位妃嬪、3位阿哥、2位公主共161人。五座皇陵分別為:順治孝陵、康熙景陵、乾隆裕陵、咸豐定陵、同治惠陵。清東陵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北有昌瑞山做后靠如錦屏翠帳,南有金星山做朝如持芴朝揖,中間有影壁山做書案可憑可依,東有鷹飛倒仰山如青龍盤臥,西有黃花山似白虎雄踞,東西兩條大河環繞夾流似兩條玉帶。群山環抱的堂局遼闊坦蕩,雍容不迫,真可謂地臻全美,景物天成。當年順治到這一帶行圍打獵,被這一片靈山秀水所震撼,當即傳旨“此山王氣蔥郁可為朕壽宮”。從此昌瑞山便有了規模浩大、氣勢恢宏的清東陵。清東陵的15座陵寢從順治十八年(1661年)首建順治皇帝的孝陵開始,到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最后建成慈禧皇太后的菩陀峪定東陵為止,營建活動延續了247年。陵區以昌瑞山主峰下的孝陵為中軸線,依山勢呈扇形東西排列,主次分明,尊卑有序。各陵按規制營建了一系列建筑,總體布局為"前朝后寢"。自順治皇帝的孝陵在昌瑞山下落成以后,清代皇帝陵的規制就已基本形成,其布局可分為三個區,即神路區、宮殿區和神廚庫區。“百尺為形,千尺為勢”的審美思想貫穿于每一座陵寢建筑中,使各單體建筑在空間組合上達到了近乎完美的空間組合。遠望時殿宇、城垣、門坊、道路、橋涵,金黃碧綠、丹紅雪白,氣勢恢宏壯麗而深沉。由遠及近,步移景易,變化豐富,秩序嚴謹,相得相濟,引人入勝,是中國古代陵寢建筑的典范之作,其建筑藝術達到了中國古代建筑的頂峰。清東陵的建筑恢宏、壯觀、精美,在580多單體建筑組成的龐大古建筑群中,有中國現存面闊最寬的石牌坊,五間六柱十一樓的仿木結構巧奪天工;中國保存最完整的長6000多米的孝陵主神路,隨山勢起伏極富藝術感染力;乾隆裕陵地宮精美的佛教石雕令人嘆為觀止,班禪大師贊譽為“不可多得的石雕藝術寶庫”;慈禧陵三座貼金大殿,其豪華裝修舉世罕見,“鳳上龍下”石雕匠心獨運……整座東陵在木構和石構兩方面都有精湛的技巧,可謂集清代宮殿建筑之大成。其中孝陵的石像生最多,共達18對,造型多樸實渾厚;乾隆的裕陵規模最大、最為堂皇;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則是首屈一指的精巧建筑。清東陵是一部用磚、木、瓦、石寫就的清王朝盛衰的歷史。孝陵的建筑反映出清朝定鼎中原初期財力不足,但是雄健古拙,規模龐大的石像生則反映出八旗子弟以武力征服中原,靠弓馬開創天下的雄姿;景陵、裕陵反映出“康乾盛世”天下太平的時代特征;定陵和惠陵是清王朝一步步走向衰亡的寫照;慈禧陵則是權力的象征,反映出慈禧兩度“垂簾聽政”的那段特殊的歷史。清東陵是中國封建皇陵的集大成者,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它綜合體現了中國傳統的風水學、建筑學、美學、哲學、景觀學、喪葬祭祀文化、宗教、民俗文化等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是中華民族和全人類的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豐臺嶺下儲鐘靈,起勢長白燕趙驚。</p><p class="ql-block">吐霧噴云排玉案,含華納秀列金星。</p><p class="ql-block">冥龍個五爭天坎,寂鳳翻三鬧地庭。</p><p class="ql-block">萬壑松風生紫氣,瘡痍滿目舊時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西陵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縣永寧山下,是清朝最后一處帝王陵墓群,始建于雍正八年(1730年),完工于民國四年(1915年),其間185年,相繼建成了皇帝陵四座、皇后陵三座、妃園寢三座,以及王爺園寢兩座、公主園寢一座、阿哥園寢一座,共計14座陵寢。埋葬著4位皇帝、9位皇后、57位妃嬪、2位王爺、2位公主、6位阿哥,共計80人。形成了以14座陵寢為主,行宮、永福寺、營房、衙署為輔的廣袤陵區,是現存規模宏大,保存最完整,陵寢建筑類型最齊全的古代皇室陵墓群。四座皇帝陵分別為:雍正泰陵、嘉慶昌陵、道光慕陵、光緒崇陵。溥儀于1967年去世,最初安葬在八寶山,1995年遷葬到清西陵的華龍皇家陵園。雍正的陵址本來是選在清東陵九鳳朝陽山,但他認為“規模雖大而形局未全,穴中之土又帶砂石,實不可用”,因而將原址廢掉,命另選“萬年吉地”。選陵址者奏稱,易縣永寧山下是“乾坤聚秀之區,陰陽匯合之所,龍穴砂水,無美不收。形勢理氣,諸吉咸備。”雍正帝覽奏后十分高興,也認為這里“山脈水法,條理詳明,洵為上吉之壤”。自此,清各代皇帝便間隔分葬于遵化和易縣東、西兩大陵墓。清西陵建筑形式體現著封建的典章制度,帝陵和后陵均用黃色琉璃瓦蓋頂,妃嬪、公主、王爺園寢則以綠琉璃瓦或灰布瓦蓋頂,基本上是相沿明代帝后妃陵寢建筑樣式修筑而成,它依據清官式作法,在嚴格遵守森嚴等級制度的同時,又不拘泥于典制,具有很強的創造性。清西陵眾多建筑有彩畫與雕刻,宮殿多施旋子彩畫,廟宇牌坊多施和璽彩畫,行宮、住宅多施蘇式彩畫,雕刻以龍鳳最多,整個建筑群反映出清代建筑藝術的高超水平和民族風格。雍正皇帝的泰陵建有世界上單體規模最大的品字形石牌坊;道光皇帝的慕陵建有世界最大的楠木雕龍隆恩殿;嘉慶皇帝的昌陵隆恩殿,地面采用花斑石鋪墁,有滿堂寶石之譽;光緒皇帝的崇陵采用貴重的銅鐵木建造,有“銅梁鐵柱”之稱;孝和睿皇后的昌西陵建有中國古代陵寢中唯一的回音壁和回音石;清西陵永福寺、行宮為清代陵寢附屬建筑僅存孤例。因為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愧對祖宗”、“愧對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頌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崇陵地宮是清西陵唯一開放的皇陵地宮,曾于1938年被盜,盜墓者從方城月牙城罩壁前撬開墁地的磚石,鑿開地下城磚,掘一深洞,透過月牙石影壁下的土層再往上翻挖,便進入了地宮的隧道券。這些人對崇陵的結構很熟悉,盜掘起來亦很內行,不像孫殿英那樣,遇到石門和阻礙用炸藥硬崩,而是用松桿木片撥開各道石門的自來石,進入金券。陵區內各陵園共用祖山、石牌坊、大紅門,周圍均用風水圍墻和火道、界樁圍繞。陵寢布局有主有從,皇后陵和妃園寢均以本朝帝陵為中心,分建左右,自成一區,體現了附屬關系,表明陪葬之意。各帝陵神道均與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與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狀的神道網絡。這些特點是清代以前的歷代皇陵所不具備的。清西陵四座帝陵附屬陵寢的建筑無論在規模和形制上,都反映了清王朝由盛至衰的演變過程。泰陵、昌陵完整宏偉的陵寢規模,反映了清王朝鼎盛時期的輝煌,慕陵建筑的裁減(清朝陵寢中第一個裁去圣德神功碑樓、石像生、明樓、寶城等)、崇陵陵寢規模的減小,真實地記錄了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亡,由封建社會走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歷史軌跡。而葬在清西陵崇陵及其妃園寢的清朝末期人物光緒皇帝和珍妃的命運,則記錄了慈禧皇太后獨霸朝廷、喪權辱國、禍國殃民的歷史。而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寢宮工程由于清王朝的被推翻而終止,更是中國幾千年封建歷史結束的實物例證。一座清西陵,半部清王史,黃瓦紅墻寫盡歷史印跡,古林松濤滌蕩歲月回響。</p><p class="ql-block">永寧山下蕭疏景,老樹枯藤。塵刻碑亭,神道昏昏冷月橫。</p><p class="ql-block">當年多少英雄氣,易水東行。可嘆皇陵,空伴清宵天上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區,是河北第一大內陸湖,地處京津冀腹地,自古就以物產豐富、風景秀麗聞名于世,素有“華北明珠”、“北地西湖”之譽。白洋淀生態獨特,形態特殊,143個淀泊星羅棋布,3700條溝濠縱橫交錯,39個小島點綴其中,荷塘接天映日,蘆蕩密密叢叢,既有浩浩蕩蕩的雄魄,又有水路相間的靈秀,造就了獨特的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淀內的魚、蝦、蟹、貝、蓮藕等水生植物資源豐富,是魚的樂園、鳥的天堂、水生動植物的博物館。白洋淀自古即是帝王巡幸駐蹕之所,英雄輩出之地。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聚居繁衍,春秋戰國時期,燕國在此修筑了長城,北宋名將楊六郎曾在此屯兵駐守,大敗韓昌;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先后40余次游覽白洋淀,并修建四所行宮,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文。現景區內有荷花大觀園、異國風情園、白洋淀文化苑、元妃荷園、寶島水上游樂園、王家寨民俗村、休閑島、鴛鴦島等景點。日本侵華時期,在黨組織領導下,淀區人民建立起著名的抗日武裝隊伍“雁翎隊”,利用河湖港叉開展游擊戰爭,威震敵膽,譜寫了一曲白洋淀人民抗日救國的英雄贊歌,由此也產生了中國文學以孫犁為代表的“荷花淀派”。孫犁《白洋淀紀事》奠定了我國文壇“荷花淀”文學流派的基調,孔厥、袁靜的《新兒女英雄傳》、徐光耀的《小兵張嘎》等優秀文學鄉土氣息濃厚,時代特色鮮明成為我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上一道絢麗的景觀。白洋淀人民抗戰的事跡被凝結成“嘎子”的形象搬上銀幕,成為一部家喻戶曉的經典影片。《嘎子·印象》是白洋淀紅色旅游項目中的大型戶外情景劇,該劇是以人們熟悉的關于小兵張嘎和雁翎隊等抗日故事匯集凝練,以抗日戰爭時期活躍在白洋淀的水上游擊隊——雁翎隊伏擊日寇為時代背景,演出了一場觀賞性的情景劇。里面除了有除漢奸、端崗樓、打伏擊等情節,還有嘎子、羅金寶等電影中的人物。白洋淀風景絕美,四季競秀,妙趣天成。春光降臨,蘆芽競出,滿淀碧翠;每至盛夏,蒲綠荷紅,岸柳如煙;時逢金秋,蘆蕩飛雪,稻谷飄香;隆冬時節,堅冰似玉,坦蕩無垠。春挖藕,夏采蓮,秋采荷葉、菱角、芡實,故有“日進斗金”、“四季皆秋”之稱。</p><p class="ql-block">九河下梢育白洋,千蕩蒲叢偎水鄉。</p><p class="ql-block">湖海通津朝帝闕,業昭屯渡震番邦。</p><p class="ql-block">名傳宇內雁翎頌,譽漫文壇荷葉香。</p><p class="ql-block">燕趙江川多俊秀,邀歌未必斬秦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行山似海,波瀾壯天地。山峽十九轉,奇峰當面立。”而白石山則是八百里太行,最值得稱道的奇峰。白石山景區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淶源縣,雄踞太行山最北端,因山多白色大理石而得名,有三頂、六臺、九谷、八十一峰,最高峰佛光頂海拔2096米。崖聳云天、峰石彩林、佛光云海集于一身。因其形其韻酷似黃山,故被游人稱為“北方黃山”。白石山擁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大理巖峰林地貌,兼具山岳景觀的奇、雄、險、幻、秀五大特點,核心在一個奇字。白石山峰林奇峰如簇,峭崖深谷,險峻壯觀,山峰上奇石百態,光怪陸離,峰從如迷陣,難以盡數,具有峰多、壁峭、形異、勢險四大特點,置身其中,趣味無窮。白石山山體高聳擎天,氣勢雄偉。雄壯的山峰,錚錚鐵骨般矗立于山巔、峽谷,群峰拔地而起,峰高谷深,處處給人以遒勁剛毅的力量之感,是所謂“雄”。白石山之“險”在千峰萬仞,如刀削斧劈,險壑縱布,如萬丈深淵,單壁高差巨大難以逾越。白石山夏秋時節,海拔1800米以上常常薄霧飄渺,云海翻涌,形成多種神秘莫測的獨特天象景觀,是北方出現佛光次數最多的山,這個“幻”字如夢似真。白石山植被茂密,野生動物眾多,高差與地形的復雜,造就了明顯的植物垂直分帶現象,春、秋兩季有“一山兼四季”的景象,景色優美綺麗,訴盡“秀”的一面。景區用絕壁棧道將以“白石晴云、姜太公釣魚、八戒娶妻、雙雄守山、凌玻微步、山盟海誓、白石凇韻、景心流嵐、太行之神、三圣朝佛、仙人曬靴、祥云佛光”等為代表的“白石十二景”全部串聯起來,不僅可以盡攬白石山水墨寫意的大氣之美,更能感覺“云在腳下飄浮,風在身邊嬉戲”,如臨仙境的愜意自在。“白石晴云”是淶源古十二美景之首,意思是說即使是晴天,白石山巔也會有云盤繞,這是由白石山特殊的地質結構決定的。雨后初霽之時,溝谷之中生出煙云,成團成片,接著迅速彌漫,如萬床棉絮,將谷壑填平,巨巖似浮島,奇峰若仙山。白石山玻璃棧道海拔1900米,全長達95米、寬2米,是國內最長最寬、海拔最高的懸空玻璃棧道。巍巍太行,千里蒼茫。萬古白石,地老天荒。白石山集峰林、怪石、絕壁、峽谷、瀑布、森林、云海、佛光、長城、廟觀等景觀于一體,地貌奇特,結構復雜,是中國古代“三十六洞天福地”之一。</p><p class="ql-block">形韻似黃山,峰幻無邊,長空云海兩重天。初霽晴云波浪卷,飄渺山間。</p><p class="ql-block">高峽出流泉,跳瀑潭歡,無聲綢緞滑山前。出浴紅妝飄一片,樺樹遮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野三坡風景名勝區位于河北省淶水縣,太行山脈和燕山山脈交匯處,它以“雄、險、奇、幽”的自然景觀和古老的歷史文物,享有世外桃源之美譽。主要景點包括百里峽景區、拒馬河景區、龍門天關景區、 白草畔森林游覽區、魚谷洞、 印象野三坡等,是中國北方極為罕見的融雄山碧水、奇峽怪泉、文物古跡、名樹古禪于一身的風景名勝區。被譽為“天下第一峽”的百里峽是野三坡獨具特色的景區之一,也是目前國內發現規模最大、景觀最為奇特的嶂谷地貌景區,由蝎子溝、海棠峪、十懸峽三條迂回曲折的嶂谷組成。峽谷如刀削斧劈,奇石兀立,小溪淙淙,野生動植物遍布溝壑。倘徉其間,猶如進入了濃墨重彩的百里畫廊。此外這里還曾經作為央視版《三國演義》、《赤壁》、《尋秦記》、《蕭十一郎》等眾多影視劇的外景拍攝地。一條拒馬河,兩岸疊翠屏,峰回路轉處,一渡一風情。拒馬河流經野三坡70余華里,兩岸群峰崛立,怪石崢嶸,河水潺潺,清可照人。游人既可中流泛舟,飽覽山光水色,亦可擊水暢游,領略大自然的情趣。龍門天關景區在古代是京都通往關外的重要關隘,山勢險峻、易守難攻,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享有“疆域咽喉”之稱。現存明代大龍門城堡、蔡村庵長城和華北地區最大的金、明、清歷代摩崖石刻群,被譽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歷史文化長廊”。其中“萬仞天關”、“千峰拱立”最為醒目,筆力遒勁有力,蔚為壯觀。白草畔森林游覽區主峰海拔1983米,山勢挺拔,奇峰怪石林立,滿山野花盛開,野生動物成群,森林遮天蔽日,素有太行山中“綠色明珠”之美譽。登石城嶺觀日出賞云海,探螞蟻嶺上的紅蟻巢穴,聽風動石畔的松濤,賞千畝杜鵑,游萬畝林海。魚谷洞全長約1800米,共分5層,洞內類似石人、石馬的鐘乳石和千奇百怪的石幔石筍,別有洞天。其南側的魚谷洞泉甘冽清涼,長年涌水不息,水中富含有多種有益于人體的礦物質微量元素,是難得的天然礦泉水。每逢農歷谷雨前后,泉洞就會不斷的向外噴魚,成為千古之謎。大型舞蹈史畫《印象野三坡》利用世界頂級的聲光電技術、演員爐火純青的舞技和演技,演繹野三坡及至整個黃河流域燦爛的歷史文化,從遠古人類到華夏始祖,從古代的名人志士到近代的抗日英烈,鮮活地表現野三坡的歷史文化精髓。 野三坡以“野”著稱,原生態的自然環境孕育了異常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由于地處特殊的大地構造位置,雄踞紫荊關深斷裂帶北端之上,多起強烈的構造運動和巖漿活動造就了野三坡內容豐富、類型齊全、獨具特色的地質遺跡。野三坡是革命老區,是平西抗日根據地的中心腹地,聶榮臻、蕭克、楊成武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領導三坡人民同八路軍一道抗擊日寇,涌現出了許多像三坡女兒楊懷英樣的民族英雄,雞蛋坨阻擊戰勇士用鮮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狼牙山式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紅色歌曲《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是在這里誕生,并由此唱響在祖國的大江南北。淶水智人化石在這里出土發現,為研究人類進化提供了依據;三皇文化、和符文化開創了華夏民族的燦爛文明;“燕王問鼎,松鼠討封,免除丁糧”的傳說在三坡地區廣泛流傳,三坡的民風民俗仍保留著鮮明的明代色彩;民主選舉“老人官”綜理坡內一切事物,被稱為“實開民選之先列、獨樹自治之先聲”,是我國古代鄉村民主選舉的最早雛形。古老而神奇的野三坡既有北方山水的高亢,又有著南方山水的婉約,既是尋奇探野的旅游勝地,又是科考修學的天然課堂,還是緬古懷今的紅色傳統教育基地,同時更是淶水形象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太行千程南下,燕山一路東行。景區眾眾玉珠明,鑲嵌崇山峻嶺。</p><p class="ql-block">碧水雄山奇峽,冰川廟宇風情。感知史上古文明,天意合乎人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石家莊平山縣西柏坡景區,位于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中部,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揮了決定解放戰爭走向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召開了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七屆二中全會和全國土地會議,解放全中國,故有“新中國從這里走來”、“中國命運定于此村”的美譽。西柏坡,這個冀西山區滹沱河北岸的小山村,不僅風光秀麗,而且水土肥美。據史書記載,西柏坡原名“柏卜”,始建于唐代,因村后坡嶺上翠柏蒼郁而得名。1935年,該村一位教書先生將“卜”改為“坡”,又因與“東柏卜”村相對而居,遂改名為“西柏坡村”。西柏坡景區位于華北平原和太行山交匯處,在一片向陽的馬蹄狀山坳里,三面環山,一面環水,西扼太行山,東臨冀中平原,交通方便,易守難攻,既適宜危機時刻向山里撤退,順利時又便于向城市進軍。從經濟條件來看,西柏坡村一帶村莊稠密,且沿滹沱河分布,依山傍水灘地肥美,地寬糧豐,稻麥兩熟。聶榮臻元帥曾這樣說過:“平山縣可稱得上是我們晉察冀邊區的烏克蘭。”較發達的農業經濟,有利于保障軍民的經濟供給,為黨中央駐地提供物質基礎。西柏坡是我國革命圣地之一,主要旅游景點包括:西柏坡中共中央舊址、西柏坡陳列館、西柏坡石刻園、西柏坡紀念碑、五位領導人銅鑄像、西柏坡青少年文明園、國家安全教育展覽館等。中共中央舊址目前對外開放的主要有毛澤東、朱德、劉少奇、周恩來、任弼時、董必武舊居,軍委作戰室,中國共產黨七屆二中全會會址,九月會議會址,中共中央接見蘇共中央和上海人民和平代表團代表舊址,防空洞和中央機關小學舊址12處。五位領導人銅鑄像位于西柏坡紀念館廣場中央,分別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均高2.5米,青銅鑄像,藝術地再現了西柏坡時期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集體充滿勝利的喜悅和對未來無限憧憬的情景。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從西柏坡遷入北平。西柏坡是解放全中國的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和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進行戰略大決戰,創建新中國的指揮中心。</p><p class="ql-block">龍盤虎踞太行東,枕峻襟夷萬象隆。</p><p class="ql-block">有柏軒轅留血脈,是坡共產聚英雄。</p><p class="ql-block">群星參斗救星出,眾志成城天志通。</p><p class="ql-block">扭轉乾坤開世紀,中華圣地大旗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崆山白云洞位于邢臺市臨城縣境內,是我國北方一處難得的巖溶洞穴景觀,因發育在白云山南端的崆山上而得名。五億年前,這里曾是一片溫暖的淺海環境,在海底沉積了石灰巖地層,后來地殼運動,使海洋變成了山丘,由于地下水對石灰巖的溶蝕作用,造就了這個北方罕見的溶洞。崆山白云洞是全球同緯度最大的溶洞,洞內常年恒溫17℃,根據景觀造型特點,開發為“人間”、“天堂”、“地府”、“龍宮”、“迷宮”五個洞廳。人間洞廳主要景觀有網狀卷曲石、霸王鞭、擎天柱、懸空寺、金蟬戲金魚等。洞內石筍、石塔、石鐘乳、石柱遍布,最大的石柱高8.5米,胸圍4.3米,被稱為擎天柱。由于洞頂落下的水滴多次飛濺、鈣化沉積而形成的石花比比皆是。“網狀卷曲石”更是崆山白云洞的一絕,在我國其他溶洞中極為罕見。天堂洞廳垂簾懸幕,富麗堂皇,猶如天堂。主要景觀有由于地殼變動,石鐘乳和石筍發生相對位移的“陰差陽錯”;有橫向生長的,形似樹枝的卷曲石“節外生枝”;有精美絕倫,被稱為崆山白云洞第二絕的“玉簪對銀瓶”;“銀河天降”景觀表面面粉狀的鈣化層,在地質學上稱為“月奶石”,對地質和古氣候的研究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另外還有萬年靈芝、千年仙蘑、石琴、玉龍鉆天、瑤池等景觀。龍宮洞廳內瓊枝珠串、水潭密布,很像龍宮。有蓮花托塔、醉猿抱塔、玉龍潛臥、雙塔爭雄、線性石管、二龜對吻、龍子仙閣等。“線性石管”上下筆直均勻,中間空心,被稱為溶洞的一絕。“仙山玉閣”景觀是崆山白云洞的精華。這里景觀密集,一步數景,步換景移,石花、石筍、石鐘乳、石瀑布、石帷幕、彩色石幔等應有盡有,其豐度、變化度最具有代表性。其中針狀石花在其他溶洞絕無僅有,也為一絕。地府洞廳怪石林立、陰森恐怖,頗似地府。主要景觀有獨眼怪獸、判官、森羅塔、牛頭等,流動的大水沖刷和溶蝕作用形成了這些奇型怪石。迷宮洞廳曲折回環,猶如迷魂陣一般。主要景觀有雄鷹展翅、福祿關、珍珠宮等。五個洞廳景觀各異,各有特色,整個溶洞景觀給人以形態美、線條美、空間美等多種藝術享受,堪稱巖溶造型“博物館”和“地下迷宮”。</p><p class="ql-block">幾度逍遙駕玉鯤,深宮探秘躍龍門。</p><p class="ql-block">珍珠谷里尋靈氣,琥珀灣中覓慧根。</p><p class="ql-block">海底仙山迎遠客,桃源盛宴賜佳飧。</p><p class="ql-block">醇醪未飲心猶醉,三遍金雞不覺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媧皇宮,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涉縣中皇山上,為中國神話傳說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摶土造人之地,是我國建筑規模最大、肇建時間最早的祀奉人類始祖女媧的古代建筑群。據《淮南子·覽冥訓》、《路志》、《獨異志》等典籍記載,傳說女媧曾摶土造人,送子繼嗣,“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從此人類和萬物才得以生息和繁衍,贏得人世間對她的崇敬與懷念。對于以人倫道德為核心的封建文化統治下的漢民族,便視女媧為有蓋世之功的女性神圣,于是為之建宮立廟,永世享受人間的崇拜。媧皇宮始建于北齊時期,初為北齊文宣帝高洋所建離宮,開三石室,雕數尊神像。千百年來,媧皇宮歷經數代,屢遭焚毀,今日所見,多為明清建筑,而北齊遺跡,僅留石窟與摩崖刻經,共六部,是中國現存摩崖刻經中最早、字數最多的一處。崖壁現留石窟三處,除媧皇閣底基石窟外,其右側另有“眼光”、“蠶姑”二窟,窟內石像已遭破壞,殘缺不齊,惟內壁環刻經文較為完好。整個古建筑群分為山上、山下兩部分,山下有朝元官、停驂宮、廣生宮和碑坊等。媧皇宮修建在山勢陡峭、地勢險峻的山腰上,在一處平臺上面修建有媧皇閣、梳妝樓、迎爽樓、鐘鼓樓、六角亭、木牌坊、皮瘍王廟、水池房及山門等建筑。媧皇閣懸空而立,高達23米,古有“倚崖鑿險,結構凌虛”之稱,建在北齊大石窟的洞頂上,以條石拱券為基,上建三層樓閣:一層名為“清虛閣”,二層名為“造化閣”,三層名為“補天閣”。九根鐵索將樓體系在崖壁的八個“栓馬鼻”上,因三閣樓緊依懸崖,腳下沒有渾厚的根基,若游客盈樓,鐵索即伸展,繃如弓弦,樓體前傾,有“活樓”、“吊廟”之稱,為我國建筑史上動靜結合的杰作。在媧皇古跡之文物中,當首推摩崖刻經最為珍貴,六部刻經共分五處鏤于崖壁,總面積為165平方米,共刻經文13.74萬余字。最大的一處,面積54.18平方米,字數也多達4.1萬有余。字體全為魏碑書法,“銀鉤鐵畫,天下絕奇”,堪稱藝術珍品。所刻經文內容,均屬大乘佛教之經典,這對研究佛教和北齊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貴的歷史標本和資料,在國內也屬罕見,被譽為“天下第一壁經群”。每年農歷三月初一至三月十八,為女媧誕辰,女媧祭典之日,是時全國多地的人以及海外華僑前來祭拜華夏族人文先始。當地用9個數字形象地概括了媧皇宮特點:1座吊樓,2種宗教,3個石窟,4組古建,5種刻經,6部經文,7尊塑像,8大功績,9根鐵索。北齊摩崖石刻、主體建筑媧皇閣、女媧祭典為景區三大精髓,分別以“天下第一壁經群”、“活樓吊廟”、“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殊榮享譽國內外,是研究我國根祖文化的重要基地,全國祭祖圣地之一,被譽為“華夏祖廟”。</p><p class="ql-block">清漳河畔,先天之炁,聚氣而生。</p><p class="ql-block">大地之母,摶土造人,補天救世。</p><p class="ql-block">社稷福神,女皇之治,制樂立媒。</p><p class="ql-block">先靈圣賢,德澤千古,精神長存。</p><p class="ql-block">上古之神,時時可見。</p><p class="ql-block">深山隱伏,常駐吾心。</p><p class="ql-block">清漳環繞炁盈沖,大道媧皇萬世功。</p><p class="ql-block">上古神明時可見,深山隱伏意幽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武靈叢臺,簡稱叢臺,位于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中華大街西側的叢臺公園中心處,為園內的主體建筑,是趙邯鄲故城中的一組重要建筑群,亦是邯鄲古城的象征。據唐代學者顏師古《漢書注》稱:“因樓臺眾多,而連聚非一,故名叢臺。蓋本六國時趙王故臺也在邯鄲城中。”根據其出土文物考證,始建于戰國趙武靈王時期(前325年~前299年),是趙王檢閱軍隊與觀賞歌舞之地,已有2000多年歷史。趙武靈王即位后,實行胡服騎射,國力大增,使趙國路身于戰國“七雄”之列。當時操練的場所,便是在武靈叢臺。史載,趙武靈王是趙國歷史上第六位國君,也是趙國第一任王(此前稱侯或君)。戰國前期,趙國國勢衰弱,趙武靈王即位后,決心使國家強盛起來,為改變國家面臨的外來威脅和侵擾,他勵精圖治,勇于改革。當時北方少數民族被稱為“胡人”,他們身穿窄衣,以能征善戰著稱,趙武靈王受北方游牧民族身著輕巧衣物作戰的啟發,發起了要求趙國人尤其是軍隊改穿胡服的改革,加緊操練兵馬,從此使趙國日漸強大,終于使趙國成為戰國后期唯一能與秦國爭衡天下的軍事強國。可惜趙武靈王雖然是一位非常有作為的君主,卻在處理繼承人上出現了問題,趙惠文王四年(前295年),趙武靈王遭遇沙丘之亂,被包圍達三個月,在宮中得不到飲食,終于餓死在沙丘宮中。史載叢臺上原有天橋、雪洞、妝閣、花苑諸景,規模宏大,結構奇特,裝飾美妙,名揚列國。現所見的叢臺為清朝同治年間修建,以后又進行過重修,由青磚包砌而成,分上、中、下三層,主要景點有據勝亭、回瀾亭、武靈舊館、古蓮池、古槐、七賢祠、明代城墻殘段、叢臺簡介碑、叢臺集序碑、趙武靈叢臺遺址碑以及滏流東漸,紫氣西來石刻等。據勝亭上書有“夫妻南北,兄妹沾襟”八字,是傳說《梅開二度》故事中陳杏元和梅良玉分手決別之處。七賢祠是為紀念戰國時期趙國的七賢——韓厥、程嬰、公孫杵臼、藺相如、廉頗、李牧和趙奢而建。在漫長的歲月里,叢臺經歷了無數次的天災人禍,較之原建筑有了很大的變化,雖已非原貌,但仍不失古典亭榭的獨特風格,是趙都歷史的見證。</p><p class="ql-block">閱兵臺下角震天,沙丘宮內魂如煙。</p><p class="ql-block">花苑妝閣非舊貌,胡服騎射成閑談。</p><p class="ql-block">廢長立幼何章戰,禍起蕭墻同根煎。</p><p class="ql-block">昔日神武隨靈逝,主父之歿誰嘆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廣府古城又名永年城,位于河北省邯鄲市東北滏陽河畔的永年洼里,距今已有2600多年歷史。古城記載于春秋,城池形成于魏晉,戰國時期為趙國毛遂封地,隋末夏王竇建德和漢中王劉黑闥曾在此建都,以后為歷代王朝的郡、州、府、縣治所。因明清時期曾為冀南三府之一的廣平府治所,故稱廣府。這里有氣勢宏偉、古樸滄桑的古城墻;有端莊秀麗、結構獨特的弘濟橋,號稱趙州橋的“姊妹橋”;有歷經風雨、引人探究的毛遂墓;有布局合理、建造考究的西八閘——現仍在為農業生產服務的明代水利設施;有建于隋唐時期、用于戰略防御的藏兵洞等。廣府古城原為土城,面積六里十三步,元朝增為九里十三步,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廣平府知府陳俎調集九縣民工,歷時十三年,將土城砌為磚城,四門筑有城樓,四角建有角樓,并有垛墻876個,殊具特別的是在四門之外尚建有甕城相守,地道的關防深鎖,固若金湯。眼下的城墻為明代時重修,高12米、寬8米,城內面積1.5平方公里,街巷縱橫,有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道小拐彎,現仍存原貌,古城建筑主要有:府署、縣署、城隍廟、東宮街、迎春街、縣閣里、院前街、文廟大殿、武家大院、狀元樓、太和堂、城外古建、清暉書院、演武廳等。城外的護城河,兩岸遍植垂楊柳,由四座吊橋溝通內外,形成一座堅實的城堡。古城周圍是萬畝洼地和一望無際的蘆葦,四面環水,具有北方罕見的秀美水鄉風光,呈現出“蘆葦茂盛、魚蝦共生,碧水風荷、雁戲鳥鳴”的南國水鄉景象,被譽為“北國小江南”。然而永年廣府古城聞名于世,絕不僅僅因為它稻引千畦、荷香十里,也不僅僅因為它的九里十三步,四門四城樓,更多的是因為它和太極拳的淵源。這里是楊式、武式太極拳的發祥地,楊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武式太極拳創始人武禹襄的故居保存完好。楊式太極舒展大方,武式太極小巧緊湊,兩種拳式均以柔中寓剛、剛柔相濟見長,被稱為“活的雕塑,流動的音樂,體育運動的陽春白雪”。廣府古城集古城、水城、太極城于一體,這些特點是其他古城無法比擬的,在太極拳界執大旗地位,被譽為“中國太極拳之鄉”。</p><p class="ql-block">廣府名城何處尋?冀南濕地有佳音。</p><p class="ql-block">永年洼淀魚蝦聚,滏水河邊鷗鷺臨。</p><p class="ql-block">楊武綿拳三界轉,平干八景五洲吟。</p><p class="ql-block">城墻九里看烽火,游客千年撫古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響堂山石窟又稱響堂寺石窟,坐落在河北省最南端的邯鄲市峰峰礦區,始鑿于北齊年間。當時北齊有兩個政治中心,一是國都鄴(邯鄲臨漳境內),一是別都晉陽(山西太原)。地扼太行山東西交通要隘的鼓山,是兩都來往必經之地。這里山清水秀,風景美麗,石質優良,將佛教奉為國教的北齊皇帝高洋便選擇此處鑿窟建寺,營造宮苑,作為他來往于兩都之間的避暑、游玩和禮佛之地。此后隋、唐、宋、元、明各代均在此增鑿。響堂山石窟分南北兩處,相距約15公里,均營鑿在山清水秀、環境優美的鼓山最優質的石巖中。因石窟群在山腰,人們談笑、拂袖、走動均能發出鏗鏘的回聲,故名“響堂”。現存石窟16座,摩崖造像450余龕,大小佛像4300余尊,還有大量刻經、題記等。南響堂石窟地處臨水鎮紙坊村西北,鼓山南麓,滏陽河北岸。景區現存大小石窟7座,分上下兩層,上層5座,下層2座,自下而上分別為華嚴洞、般若洞、空洞、阿彌陀洞、釋加洞、力士洞和千佛洞。其中華嚴洞規模最大,內刻《大方廣佛華嚴經》,故稱華嚴洞。窟內南壁正中上部有阿彌陀佛凈土圖故事的大型浮雕,南面中心柱上部有釋加說法圖和佛本生故事浮雕。位于上層的千佛洞,小巧玲瓏,保存較好。窟頂外壁上方雕覆缽塔,塔端雕卷云狀山花蕉葉,中雕展翅欲飛的金翅烏,缽頂雕寶珠,兩側各雕八角形寶珠頂柱。窟內三面寶壇上各龕均雕一佛兩弟子兩菩薩,正面龕本尊為釋跡佛。洞壁廣造千佛,有大小造像1028尊,故名千佛洞。窟頂微隆,中央雕蓮花,周雕8身飛天,兩兩相對,形成各組對稱的輕歌曼舞的神仙極樂世界。此窟結構嚴謹,雕藝精致,尤其是外壁的大型雕刻,窟頂的飛天雕刻,都是絕無倫比的藝術珍品。北響堂石窟位于和村東的鼓山天宮峰西坡,共有洞窟9座,從左到右為大業洞、刻經洞、二佛洞、釋迎洞、嘉靖洞、無名洞、大佛洞和兩個無名洞。其中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正面龕本尊是釋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勻稱,莊重敦厚,為響堂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其間,雕刻精巧,裝飾華麗,為北齊高超藝術的代表。兩處石窟均有附屬建筑群:北響堂石窟下方的常樂寺遺址內有宋塔、經幢及宋至民國年間的石碑、造像,南響堂石窟附近有宋塔及樓閣、殿宇等。常樂寺始建于北齊,初名石窟寺,天統年間改為智力寺,宋嘉祐年間更名為常樂寺,一直沿用至今。名為常樂,卻歷經法難、天災、人禍、朝代的更迭,不知幾度興衰,最終于1946年毀于大火,是被當地一位老師帶領他的學生燒毀的,原因不詳。響堂山石窟主要代表了北齊的佛教造像藝術,是短暫的北齊王朝留下的最大的藝術寶庫。石窟、佛像、花卉等雕刻,美觀大方,其雕藝承前啟后,是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史上從大同云岡到洛陽龍門過渡階段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研究中國佛教、建筑、雕刻、繪畫及書法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學術界將響堂山的雕塑藝術譽稱為“北齊造像模式”。</p><p class="ql-block">響堂南北兩相依,碑刻摩崖溯北齊。</p><p class="ql-block">石鼓鏗鏘聽古韻,鐘靈毓秀著文集。</p><p class="ql-block">佛壇普度澤恩惠,香客虔祈豐谷衣。</p><p class="ql-block">古塔滄桑明慧眼,天罡正道懾魑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而歷史名人的所在,往往伴隨著令人向往的美景。譬如祖逖與祖沖之的故鄉淶水縣,正是野三坡風景區所在地。除上述內容以外,河北的風景名勝還有霧靈山、棒槌山、滿城漢墓、灤州古城、邢臺峽谷群、衡水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等。另外,了解一下所謂的“保定八景”、“邯鄲八景”等,對你將來的河北之行也會大有幫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你想尋找遙遠記憶嗎?那就請到河北來吧,邯鄲與承德,讓你在歷史遺跡中各有心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朋友,你想賞玩北方桂林嗎?那就請到河北來吧,大美野三坡,讓你在世外桃源里縱情放歌~</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17年10月14日</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阳县| 湟中县| 青海省| 茶陵县| 白沙| 湟中县| 舟曲县| 崇明县| 台安县| 上犹县| 微博| 泰顺县| 湖州市| 凤城市| 包头市| 永昌县| 昭通市| 洛川县| 中方县| 新巴尔虎右旗| 剑河县| 德化县| 彰化县| 渝北区| 安多县| 闵行区| 岐山县| 建阳市| 天水市| 巴中市| 观塘区| 松原市| 宿州市| 江油市| 英吉沙县| 界首市| 临湘市| 仁怀市| 阜康市| 彩票| 新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