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古老的黃河在豫北打了一個滾,滾出了內黃的黃沙漫漫,多少歲月的印痕,湮沒在了這綿綿的黃沙里,但卻湮滅不掉人們口口相傳的遠古記憶。</p><p> 內黃縣因黃河而得名,她的歷史正如這亙古流淌的黃河一般厚重:華夏始祖顓頊、帝嚳之陵,彰顯著內黃五千年的文明;商中宗太戊陵,訴說著這里三千多年前的繁榮;楚旺鎮“破釜沉舟”之地,猶響著角弓的爭鳴;“中國龐貝城”三楊莊漢代村落遺址,定格了兩千年前先人的生活場景;唐大興寺塔,見證了幾多的獵獵風雨;麒麟村岳飛故居,銘記著從這里走出的英雄。</p><p> 家鄉的商中宗陵,十年前曾探訪過,辛丑歲首,碧空暖陽,閑暇無事,莫負了這大好春光,聽說商中宗陵近年進行了保護維修,便決定再去“復習”一遍。</p><p> 商中宗陵位于安陽市內黃縣亳城鄉劉次范村,為商代第九代王太戊的陵墓,是目前國內所存唯一的一處商代王陵。《孟子·滕文公下》有“湯居亳,與葛為鄰”之說,關于“亳”地的今址,史學界多有爭議,亦有成湯滅夏前所居之“亳”是內黃郼亳之說。內黃縣亳城鎮,尚遺存商帝中宗之陵,是否就是古之“亳”即今天的“亳城”的物證呢?“亳城”的名稱是否就隱含著傳遞遠古訊息的密碼呢?</p><p> 宋碑,超乎想象的雄大;遺址,異乎尋常的荒蕪。陵園已全部被侵吞的村舍所包圍,塵世的喧囂擁攏著陵園的沉寂。斷碑亂草,使你心越千年,恍若隔世一般,一種震撼心靈的美,如原生態的西北民歌,粗獷而蒼涼。宋碑,是商中宗陵中最為突兀且保護較為完好的遺物,宋開寶七年(公元947年)所立,碑額題《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廟碑》,碑通高6.45米,寬1.6米,厚0.59米,巍然聳立,讓人不得不仰視,才能一覽它的全貌,馱碑的赑屃厚實有力,高度及肩,因歲月剝蝕而透著一種滄桑。碑書行體,由翰林梁同翰撰寫,字體剛勁,骨刀堅凝,堪稱一絕。</p><p> 向北偏東有小土丘,當是陵寢吧,以前沒有標識,僅存白草,現樹起了一塊“商中宗陵”墓碑。當地老人說,陵園原來占地較廣,碑碣眾多,陵在戰亂中曾遭軍閥盜挖,尤其文革中,許多石碑被雕成了馬槽或作了建設的用料或被砸斷,高大的宋碑也被拉倒了,萬幸的是宋碑因其大而被留存,后來才又用吊車豎了起來。因歲月、黃沙的雕蝕和人為的破壞,陵園沒有了蒼松翠柏映襯下的肅穆,冬日沒腰的白草,瑟瑟的透著荒涼。僅一條窄窄的甬道,通向最北面幾間不大的新建的普通廟宇。甬道兩旁的亂草叢中,趺龜半埋,殘碑亂臥,“御制祝文”的字跡清晰可辨,以明碑居多。扶石思古,嘆時光流轉,想昔日祭祀的輝煌,已盡付于黃土;曾經肅穆的陵園,已成喧鬧的村莊;腳下的中原厚土,正是群雄逐鹿的地方!</p><p> 日頭偏西,陽光從碑亭頂端灑下,帶著七色暈彩,仿佛來自遠古的文明之光。陵園雖然近年新建了門樓和碑亭,但園內的殘碑衰草還是顯得空曠蒼涼,曾經的內黃十景之一的“商陵煙云”,哪里還有半點影蹤?我們期待著這里能得到很好的保護,也愿古老的內黃能早日騰飛!</p> <p>??商中宗陵指路碑</p> <p> ??宋開寶七年(公元947年)所立《大宋新修商帝中宗廟碑》,碑通高6.45米,寬1.6米,厚0.59米。</p> <p> ??后記:內黃縣商中宗陵不收門票,一位在陵園內放羊的村民說:“商中宗陵,聽名稱挺大,你一來看就后悔了”。我想說,若你是為單純看景而來,確實可能會讓你失望;若你是為追尋歷史而來,單這一通國內亦不多見的六米半高的大宋石碑,足可讓你不虛此行。????</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彭水|
西和县|
文安县|
黄石市|
通河县|
揭东县|
元朗区|
嘉兴市|
濮阳市|
绵阳市|
莎车县|
东光县|
凤山县|
大关县|
花莲市|
丰镇市|
磴口县|
房山区|
巨鹿县|
饶阳县|
班玛县|
富民县|
澄江县|
南召县|
醴陵市|
潜江市|
万年县|
武平县|
霍林郭勒市|
墨脱县|
龙州县|
青冈县|
新绛县|
金昌市|
玉林市|
进贤县|
乌拉特后旗|
萨嘎县|
肇庆市|
集贤县|
深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