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0年7月28日,我和交口縣住建局副局長郭瑞明、村鎮股股長曾利忠調研傳統村落,首次到西莊古村,立即被它那悠久的歷史、龐大的規模、莊重的儀門、厚實的墀頭、夸張的陶塑、儒雅的匾額和晉西黃土窯洞、晉中盆地合院建筑的完美融合特色而深深吸引、不能自拔,頻頻摁動快門,拍攝了很多照片,當時便產生了想寫點什么的狂躁和沖動。 </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2月30日,借全市美麗宜居示范村考核驗收之機,我和郭瑞明、曾利忠冒著零下20℃的嚴寒又抵西莊村,實地察看了幸福泉和蛤蟆石。2021年1月4日,和西莊村文管員吳守禮加了微信,交流了些許信息和收到了短缺相片和視頻。2021年1月9日,郭瑞明發來了西莊村麟厚堂修復工程的概況。同時,我也在網絡上搜集西莊村的有關資料,并開始了初步的整理和編寫。</p> <p class="ql-block"> 帶著編寫過程中發現的一些問題,2021年1月24日(星期日),我獨自一人開車再次去往西莊村,和郭瑞明副局長走訪了吳守禮老人,又在郭、吳的熱情陪同下,察看了部分古建筑院落、街巷和關帝廟、吳家祠堂等,然后登上南嶺,鳥瞰西莊全貌,回望文筆古塔。最后又踏勘了雙池鎮革命烈士陵園和梁樹棠(注1)烈士故居等。老吳傾其所有,將他所珍藏的《中國傳統村落呂梁篇》、《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登記表(西莊民居古建筑群)》、《西莊村中國傳統村落數字博物館上報資料》等全部借我閱覽,深感其情,深受其益。2021年2月7日,又電話聯系交口縣原住建局副局長陳樹清,向其問詢西莊村麟厚堂修復施工建設事宜。通過以上工作,對西莊村和傳統村落保護情況有了基本全面的了解。</p> <p class="ql-block"> 在此基礎上,我從自己感興趣的建筑文化和所管理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角度,編寫了如下文字,以便同事朋友們對西莊村有所了解和自己留存作為回憶。</p> <p class="ql-block"> 一、村落概況</p><p class="ql-block"> 交口縣,屬山西省呂梁市,位于山西省西部的呂梁山脈中段,地處呂梁市最南端。</p><p class="ql-block"> 1971年5月,基于“三線建設”需要,由當時的孝義、靈石、隰縣劃出9個邊遠鄉鎮組建了交口縣,現轄4鎮3鄉,國土總面積1260平方公里,總人口12.5萬人。</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隸屬于交口縣雙池鎮,位于鎮西兩公里處,人口500余人,占地約3萬平方米。村內有麟厚堂等12座明清吳氏民居古建筑群,總面積達2萬余平方米,設計獨特,布局嚴謹,規模宏大,雕刻精美,是晉西古民居的代表性建筑,包含了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現狀保存較完整。2003年9月11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列入國家第一批傳統村落。2018年12月8日,西莊村當選第七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同時村內還有紅軍東征史跡——毛澤東路居地和幸福泉。這些都具有很高的文物和旅游價值。</p> <p class="ql-block"> 二、歷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創建于明代末期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先后分批建造而成,又經過近、現代的改造和擴展形成現在的規模。據吳守禮說:吳家來西莊已有300多年,乾隆十八年立碑時已有四、五代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全貌視頻</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吳氏家族從靈石縣“西城里”遷居于此。始祖吳天印、吳天盛從肩挑八股繩擔、賣日用雜貨、做小買賣掙錢糊口起家,先輩們從雙池鎮起步,經不辭勞苦、辛勤經營,生意逐漸興盛并越做越大。</p> <p class="ql-block"> 清代中期,吳氏家族發展到經營綢緞、布匹、鐵貨、茶葉、瓷器、食鹽等,足跡遍及綏德、榆林、內蒙古、寧夏、烏魯木齊、天津等地。“德勝號”、“福慶長”、“一香居”、“洪字號”等都是吳家有名的商號,號稱“三十里一鋪,六十里一驛,日進白銀五百兩”。</p> <p class="ql-block"> 在吳家第六代吳時權的管理下,吳家生意興隆、日起斗金,遂先后在西莊建立了“守約堂”、“寧善堂”、“清源堂”、“回音堂”、“五福堂”、“懷德堂”、“裕德堂”、“樹德堂”、“麟德堂”、“五福堂”十大堂口,最終成了遠近聞名的晉商。</p> <p class="ql-block"> 伴隨著生意興旺和持續擴張,吳家祖先與許多晉商一樣,開始在家大興土木,現存有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修建的吳家大院便是最杰出的代表作。院落中精致的木雕垂花、窯洞檐廊、磚雕儀門、石獅脊飾無不顯示著吳氏族人的高雅品位與富足生活。同時,也給西莊村后人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遺產。</p> <p class="ql-block"> 清末,國勢動蕩,經濟環境受到重創,加之隨后民國時期的軍閥混戰和日寇侵略,更加速了吳家商業的衰敗,從此一蹶不振,獨遺一座偌大的吳家大院,無聲地訴說著這一座村莊曾經的輝煌。</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屬于血緣性同族而居聚落,姓氏主要是吳姓,現在吳家已發展到第二十四世,1300余人,吳氏古建筑群就處在西莊村的中部。此外還有少數馬、韓等姓。</p><p class="ql-block"> 不僅如此,西莊村還遺存有紅色革命史跡。1936年2月20日紅軍東征,在交口縣轉戰40余天。3月17日,毛澤東主席率紅軍總部機關路居西莊村,住進了吳家的“麟厚堂”正中窯(門額上懸掛著“毛主席舊居”牌子)。期間,毛主席看到村民們生活飲水十分困難,便讓戰士們尋找水源,在后溝一處低洼潮濕的地方,挖出一股清冽的泉水,解決了村民吃水問題,村民們親切地稱其為“幸福泉”,從1936年一直吃到1996年,直至用上自來水。抗戰期間,吳家大院一度成為靈西縣抗日民主政府所在地。故西莊民居建筑群同時又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p class="ql-block"> 特殊的歷史文化影響和偉大紅色精神的傳承,凸顯出了西莊的歷史文化價值。</p> <p class="ql-block"> 三、空間環境</p><p class="ql-block"> 西莊村位于雙池鎮以西的丘陵地區,平均海拔890余米,村落選址得天獨厚。這里群山環抱,河水縈繞,村落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負陰抱陽,外部特征與傳統文化所描述的理想風水格局十分相似。</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北靠大巖上,南對南嶺,東有東溛,西臨申家洼,西莊河和道路于村南蜿蜒而過,東西兩側水口彎曲回腸,兩岸對峙關鎖。村莊背山可以阻擋冬季寒流的侵襲,向南可迎納朝陽之氣,懷抱圍合的西莊河保證了飲用和灌溉,藏風聚氣,明堂開闊。相對封閉的環境也使得這里的社會聚居形態比較穩定,人杰地靈,安居樂業,具有理想的人居環境。</p> <p class="ql-block"> 村民們稱:西莊村的興盛得益于村東口的“風水石”——蛤蟆石。</p><p class="ql-block"> 西莊村的東側入口處河道中,立有一天然蛙形石,它嘴巴朝著雙池鎮方向(雙池是晉西有名的商業古鎮),屁股正對著西莊村,村民們稱此蛤蟆為招財進寶、化煞辟邪的金蟾,“吃的是雙池的食,拉下的蛋全到了西莊”、“嘴巴吃雙池,屁股拉屎肥西莊”,有聚財、吐財、吸財、鎮財的作用,傳了一代又一代、一輩又一輩。</p> <p class="ql-block"> 也有村民說到蛤蟆石的來源和動人傳說:傳說大禹采用疏導的辦法,“打開靈石口,空出晉陽湖”,滄海變良田。湖水退出后,卻有兩個精靈潛藏下來,一個是鯉魚精,一個是蛤蟆精。鯉魚精隨時都想興風作浪,危害人民;蛤蟆精卻堅決反對,處處保護群眾。有一天,鯉魚精忽見天空陰云密布,即將下雨,便蹦到空中,把雨云全吸到肚里去了。這時地里的莊稼正缺雨呢!人們眼睜睜在看著空中的烏云消失,紅紅的太陽炙烤著大地,心中萬分焦急。蛤蟆精看到這情景,便連夜趕到東海去銜了水來噴灑,于是打蔫的莊稼得救了。又一次,鯉魚精將它本來應該產到水里的卵產到了草叢里,這些魚卵都變成了蝗蟲,大片莊稼都成了光桿,人們一齊向蛤蟆精求救。蛤蟆精便跳到山坡上,向著蝗蟲飛來的方向,張開大口放出蟾酥,那些蝗蟲嗅到蟾酥的味兒,便懵懵懂懂往蛤蟆嘴里飛,不到一天功夫,大片蝗蟲被蛤蟆吞食干凈,給鯉魚精來了個斷子絕孫。鯉魚精看看不是蛤蟆精的對手,便灰溜溜地逃到遠處去了。而蛤蟆精由于吃了大量的蝗蟲,變得肚大腰圓,胖得跳不動了,蹲在西莊東水口處漸漸就變成了這座蛤蟆石。</p><p class="ql-block"> 其實這是從岸邊山坡上滾下的石頭,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和其它地方的傳說一樣,是村民們附會的對美好生活的想象和期望。</p> <p class="ql-block"> 清代和民國初期的商業興盛,使西莊村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和建設動力,封建社會十分封閉的人口遷移政策和儒家傳統文化,使得資金沒有外流,而積淀在家鄉這塊土地上,傳家置業,繁衍生息。</p><p class="ql-block"> 隱于大山深處的地理格局,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使得西莊村躲避了近代歷史上的數次戰亂和社會動蕩,村落建筑完整保留了下來。封閉的聚落形態也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p> <p class="ql-block"> 西莊建成區平面略呈卵形,西北高東南低,高差約20米,村落依山而建,依勢而就,錯落有致,它位處大巖上山腳地勢較高的地方,排水方便,無河流洪水沖刷之憂,地理位置優越。</p> <p class="ql-block"> 現狀古村落由吳氏古建筑群十二座宅院為主體,皆為清代合院式民居。</p><p class="ql-block"> 各院落順著自然地形布置緊湊,且相互貫通,巷道穿行其間,大多比較順直。村落中心自北向南有三條巷,是本村的主干道,自西向東有四條次巷貫穿全村,連接著村中民宅之間、民宅與公建之間的行為活動,自然地形成了許多公共空間。公共空間的高潮是村中較大的兩塊廣場,它們是舉行大型活動的場所。</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的巷道空間由各院落的院墻圍合而成。主巷道寬為1.8米,D/H比約為1/3,主要是通行,無儲藏和堆放功能;次要巷道約1.3米,D/H比約為1/4;支街巷路面更窄,D/H比更小,感覺更加幽深,且小路多曲折,使人不能一眼望穿,而是只能循著曲折的民居外墻時而轉折,時而行進,時而鉆拱,時而見日,趣味十足。</p> <p class="ql-block"> 通常來說,D:H小于1:1,兩側圍合強烈呈現一線天,視線被高度收束,有內聚和壓抑之感。</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街巷主要鋪裝材料為石板或青磚,整齊而干凈。再加上院落幾乎不對外開窗,所以給人以靜謐、幽深之感。</p> <p class="ql-block"> 四、傳統建筑</p><p class="ql-block"> (一)民居建筑</p><p class="ql-block"> 交口縣地處呂梁山腹地,黃土層較厚,居民很早即依山挖土建窯了。黃土高原的窯洞有簡單易修、省材省料、堅固耐用、冬暖夏涼的優點,世代同這里的居民和睦相處,天人合一,和諧共生。</p> <p class="ql-block"> 據村里老人講,吳氏族人最早來到西莊村時是先在村北的山坡挖靠崖窯,而后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才開始在地勢較平坦的南部修建錮窯,最終形成如今12個院落、600多間房屋的吳氏古建筑簇群。</p> <p class="ql-block"> 主要在清乾隆、嘉慶、同治年間修建的吳家大院占地0.6平方公里,位于村落中心位置,群體建筑外觀風貌、色澤、構筑方法均協調統一,有明顯的地方特色。地狹民稠之地形成節制之約,均勻緊湊排布在一起。主要院落和建筑有麟厚堂、裕德堂、守約堂、寧善堂、清源堂、回音堂、積德堂、樹德堂、懷德堂、五福堂、樂循理、慎儉德等。</p> <p class="ql-block"> 這些主體建筑以磚砌錮窯為主,并結合磚木結構房屋組成窯上房等形式。建筑空間布局為“二進、三進”四合院窯洞式,選用精美的磚、木雕塑裝飾,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技藝精湛,有較高的文物和藝術價值。</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合院建筑的群落空間布局和形態,處處體現著中國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法關系、傳統的倫理思想和崇拜神靈的深刻影響,呈現了晉中地區的高規格、多進深、主次院結合的特點,強調以中軸線建立長幼、輩份、尊卑、上下有別和等級分明的居住空間秩序。</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吳家大院朝向大多坐北朝南,每個院落中都有明顯的中軸線,平面構成要素為宅門、倒座、廂房、正房、儀門、過廳等,以中軸線為基準各構成要素對稱分布,由這些要素組成多進深三合院或四合院。一正兩廂一院墻,就組成了三合院,若再加過廳與倒座,就為四合院。當一進院落不能滿足要求時,就開始向縱向與橫向方向擴展。沿縱向軸線自主院落向南發展,在關系上與主院形成從屬,形成多進院落。在縱向分布的格局基礎上,向左向右延伸與主軸線平行的院落,形成主次院落,次院較主院小且狹長,花園、馬廄院分布其間。由若干個這樣的院落組合便組成了規模宏大的吳家大院。每一部分自成一體,但又和其他部分有機相連。</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的典型院落空間呈現漸進式變化,隨著人由院外向院內運動,空間由公共性向私密性過渡,標高由低向高過渡,空間等級由低向高過渡,院落面積由大向小過渡。</p> <p class="ql-block"> 人們由公共的巷道入宅門進入半公共性一進院,穿過過廳到達儀門,跨入儀門抵達二進院相對私密的中心空間,漸進的布局一直到二進院的正房二層,舉目遠眺,全院乃至周圍環境全部盡收眼底。馬廄院、倒座、過廳、公共半公共性空間分布在外院,正房、臥室及繡房等最私密的空間布置在內院。在院落流線上,因為大門與軸線錯開(大門在東南巽位),在進入大門(宅門)時流線轉折。二門(儀門)位于中軸線上,兩側佛龕對稱,此道垂花門是重點裝飾的門。由此上踏步進入內院,再上踏步和臺階到達正房,流線經過了一轉折和兩抬升。</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地處晉西黃土高原與晉中盆地的銜接處(離靈石、孝義較近),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吳家大院成為合院磚木結構和山地窯洞建筑完善融合的典范,它既具有晉西丘陵溝壑區的民居風格,同時也具有晉中地區深宅大院的特點,是其最大的特色所在。</p> <p class="ql-block"> 平面上保留了多進深多跨院的特點,但由于地形限制院落規模都不大;空間上結合地勢采用院院升高、層層加碼的遞進方式,立體感較強;</p> <p class="ql-block"> 建筑形式上主房、廂房底層均為錮窯,二層或錮窯或窯上房,等級高的二層主房均加檐廊;結構型式上錮窯均為磚砌,窯上房都為磚木結構。而晉中平川地區大多為單坡和雙坡的磚木結構瓦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靈石縣王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祁縣喬家大院</p> <p class="ql-block"> 院落大門基本上留在東南或正南中間位置,和晉西“磧口商業圈”民居“歪門斜道”(即門與道路不垂直)布置相異;</p> <p class="ql-block">臨縣磧口鎮白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臨縣磧口鎮李家山村</p> <p class="ql-block"> 院落大門往往與巷道毗鄰,橫豎穿插的大小巷道又將這些大院連接和組織在了一起。不管是主院還是次院亦或是花園,都巧妙的連通在一起,可通過偏門或夾巷與旁院相連,甚至可通過臺階與扶壁組成的立體交通到達不相鄰的隔院。整個古建筑群的交通系統表現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兼有的空間流動關系。</p> <p class="ql-block"> 吳氏大院是一個磚錮窯組成的合院型建筑群,其中對拱券的利用可謂巧妙,通過若干個半拱或扶壁拱相互組合從而形成了若干種有趣的小空間。</p> <p class="ql-block"> 吳家宅院形成了立體交通系統。高程、層高變化全部靠臺階來完成。各院落均通過臺階可達廂房頂。以一層連通各院或在二層與各院互通。交通以院為單位,跟隨院落傾斜與錯位作出調整(必要時設夾巷),其中主院又是各偏院的核心。通過“之”字形院門分隔交通空間。</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吳氏家族,他們將儒學思想融入到經商貿易中去,造就了一批知詩書、識禮儀的商業精英,成為晉西地區儒商的佼佼者。吳氏族人的文化品位和崇尚儒學的風氣可從古建筑群中看出:在選址與建造的過程,將“德厚清源、福壽安寧”的儒家思想融入到八大堂院之中。而且十分注重門第建筑,門樓高大,樣式繁多,富麗堂皇,絲毫不比其它晉商大院遜色;從宅院堂名可看出,“樹德、懷德、裕德、積德、寧善、守約”無不體現儒家崇尚品德、嚴于律己的高尚品質;從建筑磚、木、石三雕的裝飾內容以看,多為“二十四孝”、“桃園結義”、“琴棋書畫”等民間典故以及仁、義、禮、智、信等內容,無不感受到主人修身勸勉的良苦用心和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p>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這里的“三雕”磚雕、木雕、石雕,賦予古老的建筑群靈氣和生機,營造出整個家族的祥和氣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處處給人一種古樸馨香、深沉、厚重的感覺,是難得的晉西古村落民居的典型實例,是晉商文化大院中的經典建筑。隨處可見的大門、儀門、斗拱、柱礎、煙囪、墀頭、掛落、雀替、照壁、門楣、牌匾、抱頭門墩、窗欞隔扇等,集浮雕、半圓雕、透雕為一體,被裝飾的線條優美、圖案豐富、絢麗多姿、美不勝收,可謂一門一亮點,一院一景觀。</p> <p class="ql-block"> 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垂花門(麟厚堂)、檐口墀頭、陶塑屋脊和牌匾題刻,也可稱為“西莊四寶”。</p> <p class="ql-block"> 1、垂花門:垂花門是民居建筑院落內宅(內院)與外宅(外院)的分界線和唯一通道,外院多用來接待客人,而內院則是自家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外人一般不得隨便出入。舊時人們常說的“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二門”即指此垂花門。</p> <p class="ql-block"> 垂花門向外一側的梁頭常雕成云頭形狀,稱為“麻葉梁頭”。在麻葉梁頭之下,有一倒懸的短柱,柱頭向下,頭部雕飾出蓮瓣、串珠、花萼云或石榴頭等形狀,酷似一對含苞待放的花蕾,這對短柱稱為“垂蓮柱”(下垂不落地)。垂花門名稱由此而來。</p> <p class="ql-block"> 西莊麟厚堂垂花門是一道很講究的門,是全宅中最為醒目的地方。它位于整座宅院的中軸線上,南與臨街的過廳、倒座房(南房)正對,北和內院中的正房(北房)相望。</p> <p class="ql-block"> 西莊垂花門最大的特點是用材量大(特別是短柱),樸實厚重,或是本色或是脫落,看不到像其它垂花門那樣華麗的彩繪裝飾,整體簡潔大方、沉穩莊嚴。但其蓮花頭花瓣蓮葉形象逼真,雕刻細致精美,柱間柱外端掛落豐富,立體感十足。</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垂花門屋頂沒有采用普遍的卷棚型式,而是建造成與整個建筑群風格統一協調的硬山形狀。兩承重柱用磚垛砌筑,沒有采用木構件。內院較小雖無抄手游廊,但卻有儀門。從內院看垂花門,則似一座亭榭建筑的方形小屋,四扇木屏門經常關著,恰似一面墻,增加了垂花門的立體感。</p> <p class="ql-block">雙池鎮雙池村梁樹棠故居垂花門</p> <p class="ql-block"> 2、檐口墀頭:中國傳統硬山建筑,如果房屋的前后出檐需要伸出較長,伸到檐柱的外面,那么為了對出檐有所支撐,山墻的前后需砌到臺基的邊上,這部分懸挑在外、經過涂飾、起挑檐作用的墻頭稱為墀頭。</p> <p class="ql-block"> 在古建筑中,墀頭是磚雕藝術的焦點。這是因為硬山屋頂的房屋正面大部分都是門和窗,墀頭正處于房屋正面的兩側,是山墻正面最突出的部分,雖然面積不大,但位置卻非常重要。中國人講究面子,表現在建筑上房屋正面任何一個細小的部分都會精雕細刻。</p> <p class="ql-block"> 西莊民居的墀頭皆為磚雕飾。墀頭圖案主要分為器物類:香爐貢器、琴棋書畫;鳥獸類:獅子仙鶴;人物類:牧童戲蓮;花卉類:荷花牡丹;字形類:福祿壽喜等,均具有吉祥之意,且具有明顯的連貫性和統一性。它們使這個四合院的房屋檐角極具觀賞性,也頗有藝術特色,使房屋建筑充滿雅致情趣,在吸引人們視線的同時也引發了人們對宅院、房屋的喜愛、眷戀之情。</p> <p class="ql-block"> 西莊的墀頭同垂花門一樣,大都以簡潔端莊的面貌出現,但體量碩大壯觀,呼之欲出,有的甚至感到有比例失調、泰山壓頂、呼吸沉重之嫌,具有強烈的震撼效果。</p> <p class="ql-block"> 在此中間,直截了當、簡潔明了的文字圖案也是西莊一絕。在麟厚堂正房窯上樓的兩側墀頭上,東側的文字仔細辨認是“鳥語花香”,西側的四個字多少人看了也不能完整解讀出來。但就同“鳥語花香”一樣,肯定都是吉祥寓意的表達,都是對幸福生活目標的追求和期盼。</p> <p class="ql-block"> 3、墻頭屋脊:西莊村的脊飾多以陶塑為主,均為手工捏制而成,牡丹、蓮花、蔓草造型較多。有的造型夸張,花瓣葉片肥厚,立體感十足,都是兩塊至三塊進行重復來裝飾墻頭,這是我在其它地方少見的。此外,在一戶院中發現一尊陶塑煙囪,為張口獅頭造型,這與喬家大院樓閣式煙囪大相徑庭。</p> <p class="ql-block"> 將陶土捏塑成形,置于攝氏900到1100℃之間的高溫中鍛燒,使其產生固化作用,達到不溶于水及不易變形的全部過程,稱為陶塑。</p> <p class="ql-block"> 從我們走訪不多的古院落建筑來看,在雙池鎮,此類陶塑產品還是較普遍的,如雙池村民居等。估計清代本地有制作陶塑的作坊。</p> <p class="ql-block"> 4、匾額題刻:與古樸雄厚的建筑渾然融為一體的,是吳家大院那文化氣息濃郁的匾額題字。有些題刻的匾額尺度大,木質堅硬,其中麟德堂宅院木匾“敦詩禮”體量較大、書法講究,其他院落的匾額內容多為“容駟馬”、“山送青”、“延鴻禧”、“善為寶”、“培德第”、“敦素風”、“慎儉德”、“樂循理”等這些宅院主人對人際處事哲學的歸納,古雅厚重,多有來歷,寄托信仰,育人明志。</p> <p class="ql-block"> 慚愧自己的文化淺薄,站在寧善堂樸實的儀門前,看著匾額題刻的“迓天休”三字,赧顏呆滯。什么意思?回來網上查詢才明白:“迓”,就是請、迎接;“天休”是天子的恩庥即庇蔭、保護等,大意是天賜福佑、恩澤。</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匾額題刻寓意、書法、雕刻相融一體,是文化藝術的折射,也無怪乎區區西莊村人才輩出。站在南嶺俯瞰西莊,吳家大院建筑錯落有致,布局曲直分明,院落古樸典雅,文脈氤氳其中……</p> <p class="ql-block"> (二)公共建筑</p><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公共設施有關帝廟、吳氏祠堂、文筆塔、牌樓等。</p> <p class="ql-block"> 1、關帝廟:關帝廟位于西莊村東,坐東向西,始建年代不詳,清乾隆四十五年(1870)重修,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有廟門、正殿、戲臺等,軸線兩側有廂房、配殿、鐘鼓樓基址及留存。廟門位于戲臺下,拱券門洞前設檐廊,如今已毀。</p> <p class="ql-block"> 關帝廟南北長27.15米,東西寬32.67米,占地面積887平方米。正殿為三孔磚砌錮窯加檐廊(檐廊已毀),南北筑磚券耳殿二孔。左右配殿分別磚券三孔窯洞。廟內供奉關公、神佛等塑像,供人祭拜。關帝廟南北長27.15米,東西寬32.67米,占地面積887平方米。正殿為三孔磚砌錮窯加檐廊(檐廊已毀),南北筑磚券耳殿二孔。左右配殿分別磚券三孔窯洞。廟內供奉關公、神佛等塑像,供人祭拜。</p> <p class="ql-block"> 戲臺面寬三間,單檐硬山頂,七檁后廊式梁架,墀頭磚雕“祥云瑞獸”,門楣、雀替裝飾“二龍戲珠”、“鳳穿牡丹”,戲臺左右磚券一孔窯洞,上建鐘鼓樓,已塌毀。</p><p class="ql-block"> 廟內現存清代碑碣4通,清道光三年(1823)鑄鐵旗桿一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吳氏祠堂:吳氏祠堂位于村東北部,坐北朝南,平面呈“L”形,分東西兩院,東院為祠堂,西院為看管祠堂的人員使用。南北長23.3米,東西寬22.53米,占地面積525平方米。創建于嘉慶二十五年(1820),現存建筑為清代遺構。</p> <p class="ql-block"> 東院中軸線由南向北為祠門、祭堂,兩側為東西廂房。祭堂為二層雙坡硬山頂,一層為磚砌錮窯三孔,二層為磚木結構,面寬三間帶東西耳殿,進深四椽,五架梁結構,墀頭裝飾“琴棋書畫、孩童戲蓮”。兩側各三間廂房,單坡硬山頂磚木結構,東廂房后墻壁鑲嵌《建修祠堂敘》青石碑一通。大門位于東院南墻正中,單檐硬山頂結構。</p><p class="ql-block"> 西院為北側兩孔磚窯。</p> <p class="ql-block"> 3、文筆塔:文筆塔位于村東南方地嶺山峰,磚砌,形狀酷似毛筆,始建年代不詳。據村民介紹,此塔是村里的風水塔,塔下供有魁星。每當早晨旭日東升時,文筆塔的光影就被映照在村里,大山似筆架,塔為毛筆,光影投射的地方有池水好似墨汁。文筆塔印證著古西莊村人對文化的崇尚,顯形著吳家才人輩出的盛況。1966年“文革”時被毀,2010年由吳光宇、吳貴平、馬志祥、吳守禮四人出資1.3萬元,村民自愿投工重新修復。據吳守禮言:從66年文筆塔被毀到2010年30多年間西莊本科大學生不到10名,而文筆塔重新矗立后的10年間,該村考出本科大學生50余名、研究生10余名。 </p> <p class="ql-block"> 4、牌坊:西莊村原有牌坊7座,均為石質,四柱三間型制,忠孝節義,光宗耀祖,曉諭后人。僅剩孤例也于“文革”期間被毀,無一幸存。 </p> <p class="ql-block"> 五、保護情況</p><p class="ql-block"> 西莊村吳氏大院經過了幾百年的風雨滄桑,雖格局形制留存但庭院大多破舊不堪、雜草叢生,許多建筑屋面坍塌、墻壁損毀、梁柱朽斷、空置荒廢,均出現了物質性老化和功能性衰退。在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牌坊、繡樓、吻獸、三雕、牌匾等有的被拆毀、有的被砸碎、有的被偷盜,文物古跡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p> <p class="ql-block">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新農村建設的快速發展,西莊古村落也出現了人口流失和“空心化”、“老齡化”現象,古民居、古建筑得不到及時修繕和維護,自然頹廢嚴重;傳統工匠越來越少,傳統建筑工藝日漸失傳;古建區域外大量修建現代建筑,影響了村落格局風貌的協調統一。</p> <p class="ql-block"> 值得慶幸的是,在傳統村落“散落人間無人識”、自生自滅的狀態下,西莊人、雙池人、交口人是比較早醒的。他們認識到這片古老院落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抓住機遇,積極申報,爭取到了國家有關的政策和資金支持。2003年7月,交口縣人民政府確定西莊村為第四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成立西莊文物保護小組,2022年2月18日被山西省文物局公示為擬核定的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9月,西莊村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歷史文化名村,2018年12月入選第七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西莊村被住建部、文化部、財政部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并下達中央財政補助支持資金300萬元。吳家大院文化遺產的保護掀開了嶄新的一頁。</p> <p class="ql-block"> 遵照當時規定,300萬元補助資金中,150萬元用于傳統建筑和歷史遺跡保護性修繕,150萬元用于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公用設施。西莊村以這筆錢為基礎再加上交口縣政府籌款修復了麟厚堂大院,同時整治了村內村外衛生,新建垃圾中轉站,配套垃圾運輸車輛及設施,實施“四好公路”桃雙線建設,改善人居環境。</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位于西莊民居古建筑群東北,坐北向南,南北長60.43米,東西寬45.3米,占地面積2737平方米,在西莊村院落規模最大。麟厚堂創建于清同治十一年(1822),為國子監典籍吳文炳的宅院。1936年3月17日,毛主席率領紅軍東征時總部機關就曾住在麟厚堂。</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由主院、東跨院、牲畜院組成,是西莊民居古建筑群的典型院落。本次只修繕了主院。</p><p class="ql-block"> 主院為二進四合院,大門入口位于東南角,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南房(倒座房)、過廳、二院過門(垂花門)、主房(北房),兩側為一進院東西房和二進院東西房。</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麟厚堂修復工程由交口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和西莊村民委員會共同實施,山西重德古建筑規劃設計院有限公司設計,五臺縣第二建筑有限公司施工,山西省古建筑工程監理有限公司監理,總投資514萬元。工程于2014年10月15日開工,2015年11月20日竣工。</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修復工程內容包括:動員原居民遷出;新建過廳(修雙池鎮影劇院時拆除),面闊三間,單檐單坡硬山頂磚木結構、卷棚頂;新建東西繡樓、東西小廂房、東西長廊、廁所等;維修倒座房、東西廂房、東西廂窯、垂花門、二進院正窯、前廊、臺階,地面、院面鋪墁、下水安裝、原物加固、風化替補、門窗修替、替換屋頂等。</p> <p class="ql-block"> 修繕工程保持了原有建筑風貌,整舊如故。通過此工程的實施,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完善了基礎設施,改善了人居環境,強化了村民古村落保護意識,增加了群眾自覺抵制破壞行為的自覺性,傳統村落保護取得了階段性成果。</p> <p class="ql-block"> 麟厚堂修復后視頻</p> <p class="ql-block"> 2013年,時任雙池鎮紀檢委書記的郭瑞明副局長,在西莊包村下鄉時,支持幫助新建了西莊歷史文化展廳,詳細介紹紅軍東征在交口及西莊村革命歷史、紅色文化和晉商吳家輝煌儒商文化、晉西特色民居文化等,啟動了西莊村文化旅游工程。</p> <p class="ql-block"> 在我跑過的呂梁傳統村落里,都有幾位對傳統建筑和傳統文化保護和利用的熱心人,他們均對本村的傳統院落、文物古跡保護工作做了積極的貢獻。西莊村的吳守禮便是其中典型的一位。</p> <p class="ql-block"> 吳守禮,1951年5月生,1965年雙池高小畢業。先跟木匠師傅學藝,從事木工20年。后又開瓷窯生產銷售耐火磚,又干了20年。</p> <p class="ql-block"> 吳守禮是吳氏家族第14代孫。出于對吳家大院的情懷和傳統建筑的熱愛,他從始到終參與了西莊村歷史文化名村、傳統村落和文物保護單位的申報協助工作,參加了麟厚堂的修復工程。吳守禮從2004年開始一直擔任西莊文物保護小組組長,不定期對村莊衛生、保衛、安全、防火、防盜等進行檢查、巡視。他家里安裝有集中視頻監控器,及時發現和糾正問題,消除安全隱患。以上所有工作他都熱情配合,積極支持,不計分文,獲得上級部門和村民的贊譽。</p> <p class="ql-block"> 吳家大院,這處由吳天印、吳天盛后人歷經上百年修建而成的“晉西豪宅”,歷經戰火洗禮和歷史風雨,大多破敗,但透過保存相對完好且經過修復的麟厚堂,仍然依稀可辨曾經的富麗堂皇、氣勢恢宏,并觸摸到晉商發家興業和隨時代起伏的歷史印跡。它用自己的經歷見證了一個個朝代的盛衰興替,也用自己的方式為后人沉淀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p> <p class="ql-block"> 西莊,這座山環水繞、疏密相間、高低錯落、特色鮮明的晉西傳統村落,經過近年來的保護和修繕,麟厚堂得到重生,環境得到改善,但對于傳統村落來說,500萬元仍是杯水車薪。剩下的建筑群觸目皆是破敗,滿眼均為狼藉,仍處于衰落狀態,基礎設施仍待配套,人居環境仍需提升。 </p> <p class="ql-block"> 歷史建筑與傳統文化唇齒相依。要嚴格保護核心區傳統建筑、歷史文化要素等傳統村落資源,否則西莊那些曲折幽深的街巷空間、對稱變化的院落布局,那些雕刻精美的構件等將不復存在,那些民俗文化、民間藝術等也將隨著物質載體的消失而傳承不接。</p> <p class="ql-block"> 傳統村落保護、利用和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詳細評定其資源評價,確定主要的保護目標和恰當的保護措施,探索古村落利用發展的模式方法,減少建設性破壞,傳承弘揚歷史文化,需要當地政府、居民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任重道遠。</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獨特、多元的古建筑群,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并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天人合一”的人居環境構成了村落獨具特色的旅游資源。西莊村紅色文化豐富,是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西莊村支部書記李雙岐這樣描繪他們的鄉村夢想:</p><p class="ql-block"> 我們將利用晉商民居、紅色大院等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格局,延續風貌,修繕建筑,積極籌措資金,發展鄉村觀光和紅色旅游,大力發展核桃經濟林、食用菌、家禽養殖等產業,深入推進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增加村民收入,壯大集體經濟,實現山水、田園、村落和諧美麗的愿景!</p> <p class="ql-block"> 2021.2.20</p> <p class="ql-block"> 注1 :梁樹棠,1913年10月9日出生,交口縣(原靈石縣)雙池鎮雙池村人。1937年9月參加革命,1938年3月入黨,中共七大正式代表。1942年11月任晉綏分局第八地委組織部長,1945年9月至1948年7月任中共晉綏八地委副書記兼組織部長。</p> <p class="ql-block">梁樹棠家庭照片</p> <p class="ql-block"> 從1942年開始,梁樹棠便基本在我的家鄉交城縣、交西縣及其截岔地區工作、戰斗和生活,他直接領導了對敵斗爭、根據地政權建設、擠敵斗爭和土地改革等工作,受到廣泛的愛戴和好評。當時,他與華國鋒、羅貴波、康世恩、張永清、甘一飛、周鳳鳴等領導干部共同工作,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p> <p class="ql-block"> 1948年6月,華北軍區組織晉中戰役,八分區成立支援戰爭后勤總指揮部,梁樹棠任政治委員。戰役打響,他率指揮部10余名干部隨部隊活動,轉戰汾陽、文水、交城、晉源等縣,解決支前中的實際問題。7月14日晚,在晉源縣(現清徐縣)西谷村,因情況不明,與解放軍某部發生誤會,腿部中彈。次日,被轉移到交城縣鄭村和平醫院,因流血過多,經搶救無效于黃昏犧牲,時年35歲,靈柩當時暫寄交城縣峪口村(現文水縣)。7月30日《晉綏日報》報道了梁樹棠光榮殉職的消息。9月30日,晉中二地委在文水縣西城村召開追悼梁樹棠同志、劉胡蘭同志暨晉中戰役犧牲諸烈士大會。1949年10月19日,梁樹棠靈柩遷回故鄉雙池安葬。 </p> <p class="ql-block"> 晉中區委委員兼民運部部長、晉中第二地委書記兼軍分區政委甘一飛題詞</p> <p class="ql-block"> 1997年4月,交口縣雙池鎮黨委、政府在神嶺新建烈士陵園,梁樹棠靈柩移入園內,墓碑由華國鋒題寫,參加揭幕儀式有數百人。當年中共中央晉綏分局敬送的挽聯,概括了其短暫而光輝的一生:“為黨為民,鞠躬盡瘁,亦忠亦勇,雖死猶榮”。</p> <p class="ql-block"> 注2:部分圖片采自有關資料和網上,請見諒。</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隆昌县|
镇江市|
房山区|
承德县|
上虞市|
公主岭市|
南木林县|
正定县|
海丰县|
建昌县|
电白县|
鄂尔多斯市|
崇礼县|
大田县|
雅安市|
平乡县|
庆云县|
河池市|
吉隆县|
襄垣县|
大石桥市|
磐石市|
宝兴县|
拉萨市|
阳泉市|
翁牛特旗|
鲁山县|
惠来县|
庆阳市|
奈曼旗|
泰州市|
齐齐哈尔市|
湖州市|
高要市|
安丘市|
韶山市|
宜州市|
柘荣县|
大冶市|
江门市|
海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