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追尋梵高的足跡,致敬不朽的梵高——追記2015我的“梵高之路”

ly

<p class="ql-block">梵高(1853-1890)是我最景仰的藝術(shù)大師,他的畫飽含激情,觸人心弦。他37年的短暫一生歷盡挫折:作品乏人問津、孤寂窮困潦倒。然而,他對藝術(shù)和美的創(chuàng)新追求始終不渝。他27歲開始畫家生涯,在生前的最后十年創(chuàng)作了864幅油畫、1037幅素描、150幅水彩畫,創(chuàng)立了自己獨(dú)特的藝術(shù)風(fēng)格。一個多世紀(jì)過去,時間證明了他的成功和偉大:他的繪畫理念和表達(dá)方式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jì)的藝術(shù),他的作品躋身于全球最珍貴的藝術(shù)作品行列,他的色彩和風(fēng)格成為流行文化時尚元素,他被譽(yù)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藝術(shù)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2015年是梵高逝世125周年,歐洲眾多藝術(shù)機(jī)構(gòu)把這一年定為“梵高年”,舉辦一系列展覽和紀(jì)念活動,緬懷這位后印象畫派的代表人物和表現(xiàn)主義的先驅(qū)。金秋10月,我探訪了梵高的故鄉(xiāng)和安息之地,追尋他的足跡,走進(jìn)他的作品與人生,向他致以深深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b>梵高美術(shù)館(Van Gogh Museum)</b></p><p class="ql-block">位于荷蘭阿姆斯特丹,是<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世界最大的梵高作品收藏館,擁有</span>梵高油畫200余件(約為其全部畫作的四分之一)、素描550件、書信850多封,以及他的畫具遺物</p> <p class="ql-block">來自世界各地的參觀者等候進(jìn)館</p> <p class="ql-block">館內(nèi)禁止拍照,一幅巨大的梵高自畫像復(fù)制品偏居一隅供參觀者留影</p> <p class="ql-block"><b>庫勒·慕勒美術(shù)館(Kroller-Muller Museum</b>)</p><p class="ql-block">座落在荷蘭奧特洛(Otterlo)的國家公園中,是世界第二大梵高作品收藏地,擁有91幅梵高油畫和185幅素描。美術(shù)館以海倫·庫勒·慕勒(Helene Kr?ller-Müller)的名字命名。她是最早賞識梵高才華并大量收藏他作品的收藏家。1935年,她把全部收藏捐贈給荷蘭國家。庫勒·慕勒美術(shù)館1938年正式開放,館內(nèi)允許照相</p><p class="ql-block">圖:公園和展館入口</p> <p class="ql-block"><b>《漁夫》、《漁夫的妻子》Fisherman、Fisherman's wife,1883年8月初 海牙</b></p><p class="ql-block">梵高繪畫生涯早期作品,色調(diào)灰暗</p> <p class="ql-block"><b>《吃土豆的人》The Potato Eaters,1885年4-5月 紐南</b></p><p class="ql-block">梵高紐南時期的杰作。庫勒·慕勒美術(shù)館的收藏是原始油畫練習(xí)版,最終版本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shù)館,被梵高視為自己最好的作品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我想表達(dá)的是,借著油燈的光線,吃馬鈴薯的人用他們同一雙在土地上工作的手從盤子里抓起馬鈴薯——他們誠實(shí)地自食其力”——梵高</i></p><p class="ql-block"><i><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b>《蒙馬特高地》The Hill of Montmartre, 1886年4-5月 巴黎</b></p><p class="ql-block">梵高到達(dá)巴黎不久后的作品,色調(diào)豐富,巴黎新藝術(shù)流派對他的影響可見一斑</p> <p class="ql-block"><b>《四朵結(jié)籽的向日葵》Four Sunflowers gone to seed,1887年8-10月 巴黎</b></p><p class="ql-block">梵高巴黎時期的杰作之一,筆觸和色彩的運(yùn)用顯現(xiàn)他筆法和畫風(fēng)的發(fā)展。梵高1886年第一次畫向日葵。如今,向日葵已成為他的代名詞</p> <p class="ql-block"><b>《粉紅的桃樹 - 紀(jì)念莫夫》 Pink Peach Trees - Reminiscence of Mauve 1888年3月30日 阿爾</b></p><p class="ql-block">梵高認(rèn)為這大概是自己畫得最好的一幅風(fēng)景畫。他完成這幅畫后接到畫家安東·莫夫的死訊。莫夫是他表親,也是他學(xué)油畫和水彩畫的啟蒙老師。于是他在畫上寫上"紀(jì)念莫夫”,把畫贈給了莫夫的遺孀。他在給妹妹的信中說,之所以選擇送這幅畫,是要用“柔和的色調(diào)”表達(dá)對莫夫深摯的懷念</p> <p class="ql-block"><b>《阿爾的吊橋》Bridge at Arles,1888年3月中旬 阿爾</b></p><p class="ql-block">梵高阿爾時期第一批杰作之一, 陽光明媚的色調(diào)與他早期作品的陰暗色調(diào)形成鮮明對比</p> <b>《夕陽下的波拉德柳樹》Pollard Willows at Sunset, 1888年3月 阿爾</b><div>濃烈的色彩,燦爛的夕陽,恣意向上伸展的草木,噴發(fā)生命的活力</div> <p class="ql-block"><b>《夜晚露天咖啡座》Terrace of a Cafe at Night, 1888年9月16日 阿爾</b></p><p class="ql-block">梵高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破突畫夜景的傳統(tǒng)方式,晚上在戶外寫生,運(yùn)用豐富的色彩而不用黑色,描繪出露天咖啡座的夜景。這是梵高用星光背景畫的第一幅畫</p> <p class="ql-block"><b>《日出時的田野》Enclosed wheat field with rising sun, 1889年5月 圣雷米</b></p><p class="ql-block">梵高從圣雷米療養(yǎng)院給弟弟的信寫道:“透過鐵柵欄的窗戶,我可以看到一片被圍起來的麥田,猶如范·戈因畫的全景畫。每天早晨,我看見太陽在麥田上方冉冉升起,光芒四射”</p> <p class="ql-block"><b>《吉諾夫人的肖像》Portrait of Madame Ginoux,1890年2月 圣雷米</b></p><p class="ql-block">梵高在阿爾時與la Gare咖啡館店主吉諾夫婦成為密友。他到圣雷米后,畫了五幅幾乎一模一樣的吉諾夫人肖像畫,給這組畫題名為《阿爾的女人》</p> <p class="ql-block"><b>《悲傷的老人/在永恒之門》Sorrowing Old Man At Eternity's Gate, 1890年4-5月 圣雷米</b></p><p class="ql-block">老人靜靜地坐在火爐邊旁,兩只胳膊拄著膝蓋,頭埋在緊握的雙拳中,悲痛難掩。梵高為這幅畫的英文題名是《在永恒之門》,傳達(dá)出即使在最悲傷痛苦的時刻,仍然堅(jiān)持對上帝和永恒的信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就算是最窮的樵夫或礦工,也總有那么一剎那感覺到永恒之門的存在”——梵高</i></p><p class="ql-block"><i><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b>《星空下的絲柏路》Road with Cypress and Star,1890年5月 圣雷米</b></p><p class="ql-block">梵高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即將離開法國南部普羅旺斯圣雷米療養(yǎng)院時創(chuàng)作的。對梵高來說,絲柏樹是普羅旺斯的象征。他在給弟弟的信中說:“這些絲柏仍然讓我念念不忘,......它們的線條和比例那么優(yōu)美,宛如埃及的方尖碑。它們的綠色是那么獨(dú)特”。畫中的風(fēng)景并非真實(shí)存在,而是普羅旺斯在梵高心中的印象</p> <p class="ql-block">近看梵高的畫,透過明艷奔放的色彩、恣意狂野的造型、厚重粗獷的筆觸和起伏凹凸的質(zhì)感,能感受到畫中景物生命的脈動和活力,感受到畫家內(nèi)心的激情、掙扎和吶喊,能在人心中引起共鳴</p> <p class="ql-block"><b>北布拉班特博物館(Het Noordbrabants Museum)</b></p><p class="ql-block">荷蘭北布拉班特省(Noord Brabant ) 是梵高的故鄉(xiāng),他的37年短暫人生大半在這里度過。故鄉(xiāng)為他的藝術(shù)生涯打下深厚基礎(chǔ),更是他創(chuàng)作靈感的發(fā)源地。為紀(jì)念梵高離世125周年,位于省府斯海爾托亨博斯('s-Hertogenbosch)的北布拉班特博物館舉辦“梵高享譽(yù)世界之路”專題展覽,探索他生前鮮為人知、逝世20年后漸受賞識、繼而名震五洲、至今影響巨大的歷程</p><p class="ql-block">圖:博物館掛著梵高專題展覽的醒目條幅</p> <p class="ql-block">"梵高享譽(yù)世界之路"專題展覽</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世時,因突破學(xué)院派畫規(guī)自成一體而備受輕視</p> <p class="ql-block"><b>海倫·庫勒·慕勒(Helene Kr?ller-Müller)</b></p><p class="ql-block">是最早賞識梵高的藝術(shù)品收藏家,認(rèn)為梵高是“現(xiàn)代藝術(shù)的偉大精神之一”。在1908年至1929年間,慕勒夫婦購買了不下91幅梵高的油畫和180多幅素描。當(dāng)時梵高僅在小社交圈內(nèi)為人所知,他們大筆收藏他的畫作,其后創(chuàng)辦庫勒·慕勒美術(shù)館,對梵高作品被世人矚目和欣賞貢獻(xiàn)匪淺</p> <p class="ql-block"><b>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b></p><p class="ql-block">梵高生前只賣出一幅畫,去世后留下的作品先后由弟弟提奧、提奧的遺孀喬安娜(Johanna van Goghr)和兒子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梵高的同名侄子)繼承。提奧過世后,喬安娜積極籌辦梵高畫展,整理出版梵高幾百封書信,為梵高和他的作品被世界了解、聲譽(yù)攀升起了關(guān)鍵作用。1925年喬安娜去世,梵高侄子文森特·威廉把繼承的藏品租借給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長期展覽,供公眾觀賞。為使梵高作品能在最好的條件下展出并長久完好保存,他與政府合作籌建梵高基金會,并于1962年把梵高家族的全部收藏捐贈給荷蘭國立梵高基金會。其后,國家建立梵高美術(shù)館,作為梵高作品永久的收藏場所 </p> <p class="ql-block"><b>梵高美術(shù)館</b>于1973年6月2日開幕,荷蘭女王親臨剪彩。世界各地的人們前來觀賞梵高真跡,美術(shù)館接待的游客從1973年的34.6萬人增長到2014年的160.9萬人。2019年,梵高美術(shù)館的參觀人數(shù)達(dá)210萬,來自110個國家</p> <p class="ql-block">1990年,梵高畫作《加謝醫(yī)生》在國際油畫拍賣市場以8,250萬美元的天價拍出。圖左的統(tǒng)計(jì)表列出梵高多幅作品的拍出價格,居世界上最昂貴的畫作之列</p> <p class="ql-block">世界各國發(fā)行的梵高紀(jì)念郵票</p> <p class="ql-block">美國傳記小說家歐文·斯通以梵高的書信為基礎(chǔ)撰寫了小說《渴望生活》(Lust for Life),講述梵高追求藝術(shù)的艱辛人生。1934年出版,1956年被改編為同名電影,暢銷世界,助推梵高聲名遠(yuǎn)揚(yáng)</p> <p class="ql-block">靈感源自梵高的時裝設(shè)計(jì)、家居用品和流行文化走紅世界</p> <p class="ql-block">芭比娃娃梵高風(fēng)</p> 美國藝術(shù)家阿賈·庫西克(Aja Kusick)模仿梵高繪畫風(fēng)格,以梵高名畫《星夜》為背景創(chuàng)作的不爽貓形象風(fēng)靡全球,是用流行文化元素重新詮釋梵高風(fēng)格的范例 展廳特辟一角:學(xué)梵高作畫 <p class="ql-block">小男孩在專心創(chuàng)作,熱愛藝術(shù)的種子在心中發(fā)芽</p> <b>津德爾特(Zundert)——梵高出生和童年成長之地</b><div><div><div><div>梵高1853年3月30日出生于北布拉班特省小鎮(zhèn)津德爾特。鎮(zhèn)上的“梵高之家”(Van Gogh Huit)是獻(xiàn)給梵高的藝術(shù)中心,位于梵高出生地原址上,2008年9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原址老屋在1903年被拆毀)<br></div></div></div></div> <p class="ql-block">“梵高之家”內(nèi)的常設(shè)展覽名為“大師的故鄉(xiāng)”,乍看十分簡單:就一不大的房間,擺放幾件家具,掛著幾張照片圖畫。但當(dāng)你步入展廳,走近每件家具、細(xì)看每張照片時,語音導(dǎo)游聲音響起,桌面墻面視頻影像切換,引自梵高書信的第一人稱解說,重現(xiàn)了他在這里的生活,讓人宛如置身于當(dāng)年他的起居室內(nèi),在他的童年陪伴著他進(jìn)行探索,“結(jié)識”了他的弟弟提奧,他的父母親人,他父親任牧師的小教堂,他深深眷戀的草木生靈......</p> <p class="ql-block">這是梵高父親曾任牧師的小教堂,他在這個教堂受洗,每個星期日來這里聽父親布道。教堂墓地有他哥哥的墳?zāi)?。哥哥比他年長一歲,一出生便夭折了</p> <p class="ql-block">在“梵高之家”和小教堂之間的梵高廣場上,有座梵高與提奧的雕像。兄弟倆并肩靜立,頭挨著頭,各自伸出一只手在胸前交握在一起,圍成心形。提奧是梵高家中唯一堅(jiān)信他的藝術(shù)才華并從精神上和經(jīng)濟(jì)上堅(jiān)定不移支持他的家人。他們倆不僅是兄弟,更是心靈相通的生命共同體。沒有提奧,就成就不了梵高。雕像于1964年5月28日落成,荷蘭女王親臨揭幕</p> <p class="ql-block">兄弟情義,永世長存</p> <p class="ql-block">津德爾特小鎮(zhèn)市政廳和街頭,紀(jì)念梵高去世125周年氣氛濃厚</p> <p class="ql-block"><b>蒂爾堡(Tilburg)——文森特畫室(Vincents Tekenlokaal)</b></p><p class="ql-block">梵高13歲到北布拉班特省蒂爾堡小鎮(zhèn)的威廉二世學(xué)校就學(xué)。在該校的一間小教室內(nèi),梵高在名師Constant Huijsmans教授指導(dǎo)下上了第一堂真正意義上的繪畫課,這是他走上繪畫之路的起點(diǎn)</p><p class="ql-block">圖:威廉二世學(xué)校,右下角是“文森特畫室”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螺旋樓梯通往畫室,由下而上,每節(jié)臺階按時間倒序標(biāo)明梵高曾經(jīng)生活工作過的地方</p> 開門進(jìn)入文森特畫室 <p class="ql-block">畫室內(nèi)展出一張學(xué)校存檔的老照片:“1866-1867學(xué)年教師與學(xué)生的合影”,前排右三是梵高。梵高的照片存世極少,除這張外,僅僅還有4張:2張單人照(13歲和19歲),另2張是與他人合影(1877年和1886年)</p> <p class="ql-block">檔案照片陳列在這個小畫桌內(nèi)<br></p> <p class="ql-block">合影照中的梵高,13歲</p> <p class="ql-block">畫室牆上和書柜中,有繪畫課的教材和石膏模型等教具</p> <p class="ql-block"><b>埃頓(Etten-Leur)——梵高職業(yè)生涯的起始地</b><br></p><p class="ql-block">27歲的梵高在埃頓決定了自己要當(dāng)畫家的人生選擇,開啟了他的繪畫職業(yè)生涯<br></p> <p class="ql-block">小鎮(zhèn)上,梵高父親曾經(jīng)布道的教堂現(xiàn)名“梵高教堂”(Van Gogh Kerk)。教堂舉辦“梵高與埃頓”專題展覽,紀(jì)念梵高逝世125周年</p> <p class="ql-block">教堂內(nèi)部裝飾簡潔,2014年新?lián)Q的彩窗獨(dú)具匠心,用梵高的色彩和風(fēng)格講述梵高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教堂外墻巨大的圖版:梵高的自畫像、素描和手書</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埃頓小鎮(zhèn)生活了幾個月,夜以繼日臨摹寫生,勤奮自學(xué)刻苦練習(xí),留下300多幅素描作品,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shù)館</p> 梵高教堂花園內(nèi),背著畫具的梵高雕像 <p class="ql-block"><b>紐南(Nuenen)——梵高在這里生活了兩年</b>(1883年12月-1885年11月),完成了他一生中作品的四分之一,包括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幅杰作《吃土豆的人》</p> <p class="ql-block">小鎮(zhèn)的“文森特中心”(Vincentre)運(yùn)用展板模型和視聽手段,配上梵高給家人書信中的傾訴,帶參觀者循著梵高的足跡走進(jìn)他的思考和探索,了解他的人格與追求</p> <p class="ql-block">梵高在紐南時期畫作的主要題材是農(nóng)民和織工</p> <p class="ql-block">紐南有十幾處梵高畫作的取景地。130年過去了,絕大多處風(fēng)貌依舊</p><p class="ql-block"><b>梵高教堂(Van Gogh Chapel)</b>:這座新教教堂建于1824年,是梵高父親布道的地方,梵高畫過幾次。導(dǎo)游指南上的這幅畫是梵高1884年初為安慰母親畫的,他母親因腿部骨折需長期臥床無法去教堂禮拜。原畫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shù)館,2002年12月7日被盜,2016年1月被意大利警方在那不勒斯附近查獲,隨后被歸還梵高美術(shù)館,2017年3月重新展出</p> Van Gogh Chapel <p class="ql-block"><b>貝格曼工廠(The Begemann Factory)</b>:梵高家鄰居貝格曼的家族小型織造廠坐落在這座白色建筑里,為紐南的新教織工提供就業(yè)機(jī)會。梵高被允許在這里存放他的畫作</p> <p class="ql-block"><b>The Roosdonck 風(fēng)車:</b>位于紐南和格溫(Gerwen)之間。梵高畫了7次這個風(fēng)車</p> The Roosdonck Windmill <b>克萊門斯教堂(Clemens Church):</b>小鎮(zhèn)上這座天主教圣克萊門斯教堂建于1871年。1884年春天,梵高在教堂旁租了一間工作室,在那里畫出《吃土豆的人》的最終版 St Clemens Church <p class="ql-block">“梵高中心”旁邊街心花園內(nèi)的梵高紀(jì)念碑,1932年落成。這是梵高離世42年后,為他而建的第一座紀(jì)念碑。全碑由當(dāng)?shù)厥现频哪ケP碑座和法國南部石料制的碑身組成,碑身上金色的太陽光芒四射,體現(xiàn)他在紐南時期和法國時期畫作色調(diào)的截然不同:前者陰暗,后者明亮</p> <p class="ql-block">小鎮(zhèn)梵高公園內(nèi)的梵高雕像,1984年落成。當(dāng)年,梵高就是這樣,拿著畫筆夾著畫板,走遍紐南的小路和田野,畫出故鄉(xiāng)純樸自然的景物風(fēng)情和辛苦勞作的農(nóng)夫織女</p> <p class="ql-block">1889年6月,梵高在法國圣雷米療養(yǎng)院期間創(chuàng)作了<b>《星夜》The Starry Night</b>,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收藏于紐約現(xiàn)代藝術(shù)博物館(網(wǎng)絡(luò)圖片)</p> <p class="ql-block"><b>埃因霍溫</b>(<b>Eindhoven)——梵高星夜自行車小路(Van Gogh Roosegaarde Cycle Path)</b></p><p class="ql-block">埃因霍溫是北布拉班特省的自治市,荷蘭第五大城市。為紀(jì)念梵高去世125周年,荷蘭燈光藝術(shù)家 Roosegaarde設(shè)計(jì)了一條600米長的夜光自行車小路,靈感來自梵高名畫“星夜”。這條世界首創(chuàng)的夜晚自發(fā)光道路,是技術(shù)與詩意的結(jié)晶之作。路面使用了數(shù)千塊彩色閃亮碎石,白天吸儲陽光,夜晚自行發(fā)光,把梵高眼中法國南部的璀璨星空再現(xiàn)于他故鄉(xiāng)小道的路面之上,表達(dá)設(shè)計(jì)師對這位故鄉(xiāng)前輩藝術(shù)大師的崇敬之情<br></p><p class="ql-block">圖:埃因霍溫郊外的梵高星夜小路(網(wǎng)絡(luò)圖片)<br></p> <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25日晚,我踏上梵高星夜小路。由于連陰多日,路面吸儲日光不足,只有稀疏點(diǎn)綴的閃亮星點(diǎn)(也可能因?yàn)槲胰サ臅r候天還不夠黑,所以地面星光微弱)</p> <p class="ql-block"><b>法國小鎮(zhèn)奧維爾——梵高生命最后的日子</b></p><p class="ql-block">奧維爾小鎮(zhèn)(Auvers-sur-Oise)在巴黎以北30公里,是梵高最后生活和離世的地方,也是他的長眠之地。1890年5月20日他來到這里,7月27日下午在麥田里用手槍射向自己,7月29日與世長辭。梵高在奧維爾度過生命中最后的70天,創(chuàng)作了78幅油畫,在世界美術(shù)史上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p> <p class="ql-block">奧維爾市政廳,路邊的標(biāo)志牌是梵高畫作的復(fù)制品。兩相對照,景觀依舊</p> <p class="ql-block"><b>小鎮(zhèn)上的拉烏客棧(Auberge Ravoux)——梵高最后的住所</b></p><p class="ql-block">1890年5月20日,梵高住進(jìn)拉烏客棧閣樓上的5號房間,7月29日在房間內(nèi)辭世。拉烏客棧成為奧維爾鎮(zhèn)的地標(biāo),保留著1890年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拉烏客棧1890年的照片, 店主13歲的長女艾德琳(Adeline)站在門前</p> <p class="ql-block">拉烏客棧柵欄圍墻上的展板:梵高住的5號房間;梵高1890年6月給13歲的艾德琳畫的肖像(Portrait of Adeline Ravoux)</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8px;">“(那時)我對我的肖像畫說不上滿意,甚至有些失望。直到很久以后我才意識到,文森特能從那個年輕女孩身上看出我將要成為的那個女人”—— 艾德琳</i></p><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i></p> <p class="ql-block"><b>梵高的房間</b></p><p class="ql-block">爬上客棧內(nèi)狹窄陰暗的木樓梯來到閣樓上的5號房間,頓時讓人心頭一震:7平米狹小空間、2尺天窗、低矮昏暗,牆面開裂、家徒四壁、猶如囚室。梵高住在這里,每日食宿費(fèi)3.5法郎。他天天起早貪黑,在小鎮(zhèn)和田間寫生作畫。1890年7月29日凌晨1時30分,他在這間陋室內(nèi)停止了呼吸,弟弟提奧守護(hù)在他身邊。由于是“自殺者的房間”,這間客房此后再也沒租出去,一直保持著原樣(只搬走了一張單人床),1985年被法國列為歷史遺跡</p> <p class="ql-block">參觀梵高的房間后,在視聽室觀看了一部視頻短片。全片沒有解說,只是用梵高在奧維爾的畫作配上他給家人信中的話語,在舒曼鋼琴曲的樂聲中,帶觀者走進(jìn)他的世界,感人至深!梵高渴望藝術(shù)與生活,現(xiàn)實(shí)帶給他的是傷心與孤獨(dú)。他用生命和激情作畫,他在他的畫中永生!</p><p class="ql-block">圖:拉烏客棧院內(nèi)記述梵高生平的展板<br></p> <p class="ql-block">通往梵高墓地的小路金黃耀眼,這是梵高最喜愛的顏色</p> <p class="ql-block">1890年7月30日,梵高被安葬在奧維爾鎮(zhèn)的公墓,墓園外是大片麥田</p> <p class="ql-block">墓園展版:提奧發(fā)的葬禮邀請函、埃米爾·貝爾納對葬禮的記述、梵高朋友的悼念、麥田中的兩個墓地</p> <p class="ql-block">墓園內(nèi)靠墻處有兩塊并排的低矮墓碑,梵高(1853-1890)和弟弟提奧(1857-1891)長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梵高離世,提奧悲痛萬分。他在給妹妹的信中說:”人們應(yīng)該明白他是個偉大的藝術(shù)家......他終將得到公認(rèn),許多人會為他的過早離世而痛惜不已”。1891年1月,梵高死后6個月,提奧追隨他哥哥的腳步離開了人世,時年33歲。1914年,提奧的遺孀喬安娜把他的遺骸遷葬到奧維爾,讓這對心心相印的兄弟永不分離。加謝醫(yī)生的兒子在兩個墓碑前栽滿了常春藤,使這兩個墓地合為一體</p> <p class="ql-block">1890年7月,梵高在奧維爾創(chuàng)作了<b>《麥田群鴉》Wheat Field with Crows</b>。這是他最后的畫作之一,也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收藏于阿姆斯特丹梵高美術(shù)館。墓園前的田地,是《麥田群鴉》的原景地,立著一個標(biāo)示牌</p> <p class="ql-block">深秋時節(jié),麥田里的新苗青蔥翠綠,白色的鳥兒聚集覓食。麥田上空飛舞的鳥群在晴空映襯下呈現(xiàn)黑色。梵高名畫“麥田群鴉”中的鳥被解讀為烏鴉。然而,我在實(shí)地只看到白鳥飛起飛落,沒有烏鴉出沒</p> <p class="ql-block">1890年6月,梵高在奧維爾創(chuàng)作了<b>《奧維爾教堂》The Church at Auvers</b>。這是他晚期的代表作之一,收藏于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p> <p class="ql-block">1890年7月29日梵高離世,奧維爾教堂的牧師拒絕在教堂為他舉辦葬禮,弟弟提奧只好改在拉烏客棧舉辦。7月30日,梵高的畫家朋友從巴黎趕來與他告別,靈堂內(nèi)布滿了向日葵、黃色的大麗花和梵高最后一批畫作。如今,這座教堂因梵高的畫而舉世聞名</p> <p class="ql-block">奧維爾鎮(zhèn)梵高公園內(nèi)的梵高雕像:手持畫板、肩背畫架、目光深邃、神情凝重</p> <p class="ql-block">1890年6月10日,梵高給弟弟提奧寫信說:”總有一天,我相信我會在一家咖啡館舉辦自己的畫展“。他的心愿,生前未了。如今,他的祖國荷蘭為他建立了美術(shù)館,他的作品成為世界著名博物館爭相收藏和展出的珍寶</p> <p class="ql-block">2015歐洲“梵高年”,我參觀了世界兩大梵高美術(shù)館,探訪了荷蘭北布拉班特省5個深深打上梵高印記的故鄉(xiāng)村鎮(zhèn)和他在法國奧維爾鎮(zhèn)的長眠之地。人們以各種樸實(shí)無華的方式紀(jì)念他、傳頌他。125年過去了,梵高沒有走!他活在人們心中,活在藝術(shù)家和設(shè)計(jì)師的創(chuàng)意中,活在大眾喜愛的文化生活產(chǎn)品中。他的影響之大,超乎想象,他的藝術(shù)與精神永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鄉(xiāng)濃艷的秋色,似梵高燃燒的激情熾熱的心。永遠(yuǎn)致敬——不朽的梵高!</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岸区| 麻江县| 柳林县| 沽源县| SHOW| 张北县| 新余市| 策勒县| 广宁县| 贡山| 井冈山市| 六盘水市| 包头市| 宁化县| 祁阳县| 军事| 英超| 沽源县| 呼和浩特市| 临潭县| 安达市| 贵港市| 永靖县| 南丹县| 金昌市| 武山县| 高邑县| 宾川县| 阳西县| 胶州市| 翼城县| 于田县| 郑州市| 抚顺市| 喜德县| 大关县| 马龙县| 建宁县| 永德县| 东兰县| 马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