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奉中央軍委命令,從全軍各部隊基層衛生機構和駐軍及以上醫院招收文化大革命后的第一批軍隊學員,我們榮幸地入選,踏進了當年位于西安的第二軍醫大學的校園。 </p><p class="ql-block"> 我們學員經過校園內基礎課教學,臨床課教學,附屬一院,附屬二院臨床見習,野營拉練開門辦學(我們二中隊在陝北米脂縣),及分佈各地的一年臨床實習(二中隊女學員在河南新鄉市醫院,男學員在焦作市一院和二院),于1973年3月完成學業,光榮畢業。按當時的分配原則除極個別留校外,絕大多數學員哪來哪去,回到原部隊、原醫院,從此成為一位救死扶傷的白衣戰士,一名光榮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醫。</p> <p class="ql-block">全部學員來自全軍各大軍區,按軍區所屬分兩個大隊,八個中隊。沈陽軍區是大軍區,學員最多。一大隊一中隊的全部和二中隊的一個排均來自沈陽軍區各部。我們來自旅大警備區、三十九軍、二十三軍、六十四軍的學員被分到二中隊三排。</p> <h3>七O屆學員一大隊全體學員畢業合影<br></h3> <p class="ql-block"> 局部放大,可認出許多熟悉的面孔。 咱們排女同學都在第一排,第二排是學校教員,男同學都站在四、五、六排。</p> <p class="ql-block"> 這里二中隊三排同學依稀可見。前排有譚百慶?,孟繁榮,康普生,王小明,劉寶蘭,李艷紅等女同學。</p> <p class="ql-block"> 這是旅大警備區學員與臧指導員的合影。</p><p class="ql-block">(上排左起:路紅光、莊娃麗、王小明、仇鳳久、李慶勛、劉寶蘭、于伶俐,第二排 孟繁榮、王連軍、李菲、夏江南、李艷紅、張玉璽、康普生、劉金渭,前排 孫紹福、李春德、李有軍、臧同合、陳新建、王國強、彭淵源)</p> <h3> 三排由沈陽軍區專派干部-臧同合任指導員領導管理,由學員李春德任排長、戚俊民任副排長協助領導。三排又分九、十、十一、十二,四個班。由九班旅大井備區十名男同學,十班三十九軍十名男同學,十一班二十三軍十名男同學,十二班六十四軍十名男同學。十四名女同學分別分到各班。</h3> <h3> 二中隊另一部分由新疆軍區學員組成一排、二排。這是二中隊沈陽軍區與新疆軍區部分女學員的合影。</h3> <h3> 二中隊三排十班同學(男同學由三十九軍組成)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十二班部分同學(由64軍組成)畢業留影。</p> <p class="ql-block">上圖:彭淵源、屈進友。</p><p class="ql-block">下圖:浦國培、戚俊民 王明福 、 屈進友</p> <p class="ql-block"> 1970年9月旅大警備區部分同學赴西安上學,途經北京留影。</p> <h3> 天真、浪漫、愉快的校園生活照。 </h3> <p class="ql-block"> 當年二軍大文革期間換防從上海搬來西安,位于原來四軍大的校址(后來又各回原址,現該校址已改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軍醫大學),那是全國出了名的最大、最美的校園。春夏之季,綠樹成蔭,滿園玫瑰花盛開,猶如一座大花園。每天早晨早操之余,同學們都端著臉盆幫學校采摘玫瑰花。</p><p class="ql-block"> 上課、下課同學們絕不能自由行動,都是手執統一學習夾,紅色帽徽紅領章、英姿颯爽綠軍裝,<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個個方隊隊列,整</span>齊行進,歌聲,口令、口號聲此起彼伏,雄壯嘹亮。</p> <h3> 看到這些青春年華的老照片,更加懷念那時無憂無慮的大學生活。</h3> <p class="ql-block"> 二中隊三排十一班全體同學,教學樓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同學趙正范、夏江南在教學大樓前留念。</p> <p class="ql-block">同學王連軍當年的珍貴留影。</p> <h3> 同學們在假日到臨潼華清池游園合影。</h3>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前,歷歷在目,登西安城,游大雁塔,逛碑林,去華清池,還爬上老蔣的藏身石,還吃了陝西的羊肉泡饃,臊子面呢。</p> <p class="ql-block"> 同學劉金渭當年在西安地標建筑-鐘樓的留影。</p> <h3> 1971年上學期間,三排李春德、孫少福、陳新建在西安大雁塔合影。</h3> <p class="ql-block">1970 年冬天,二軍大開門辦學,二中隊從延安野營拉練400多里,步行走到陜北的米脂縣,背著行李一天行軍七、八十里路,相互鼓勵、幫助,縱然腳打血泡,沒有一個叫苦、掉隊。</p><p class="ql-block"> 陝北米脂是當年推翻明朝的闖王李自成的發家之地,當年行宮雖破卻仍舊保留,我們中隊隊部就住在行宮的窯洞里。</p><p class="ql-block"> 當年陜北的窮,陜北老鄉的苦終生難忘。李有軍同學回憶說:米脂70年代的民情純樸,如今我還感觸特深。我們幾角一天伙食費,他們說我們天天過年,真是終身難忘。王連軍同學說:在石溝學校,我們吃小米干飯,那些小孩站在窯洞上看,他們吃不上小米飯,當時心里很不是滋味。陳新建同學說:石溝曾看到一個八十多歲老農,看到我們吃大米飯,好奇的問:"這是啥東西,白花花地?″。到艾渠巡診,走進所有窯洞,不見一個像樣家俱,炕上一床不見本色的棉絮被,一溜小腦袋,人窮孩子就多,全靠孩子分得每人每年一百多斤的毛糧,補貼大人的口糧。七一年的春節我們是在石溝過的。記得那年春節,當地老鄉拿出僅有的幾斤麥子,現磨點面,一年就只包一次缺肉的酸菜餡扁食(就是餃子)過年。</p><p class="ql-block">告訴大家,現在的陜北發生翻天履地的巨變了,塵土飛揚的黃土坡已變成結滿碩果的花果山了。當年報紙糊窗戶的土窯已不住人只做倉庫了。青山遮蓋黃土高原,去一次一個樣,舊貌換了新顏了。</p> <p class="ql-block"> 二中隊三排住在距縣城20多里外的石溝中學,邊教學,邊上課、邊實習,邊做動物試驗,邊巡診為當地農民送醫送藥上門、開展各種新醫療法,還開展各種手術,這是在用一種全新的方式開門辦學。 </p><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是二中隊三排在米脂石溝中學排窯頂上的空場,學員盤腿而坐,教員在露天教室現場授課教學,遠處是陜北的黃土高坡,這種教學方式,現在的大學絕無僅有。</p> <p class="ql-block"> 開門辦學期間,同學們還經常助民勞動。這是和老鄉一道山坡上挑糞。</p> <p class="ql-block"> 這是前往米脂縣開門辦學的二中隊四位領導,于芝榮隊長,吳隊長,張建國指導員(負責新疆軍區)和我們沈陽軍區的臧同合指導員在米脂駐地的合影!</p> <h3> 十班全體同學(男同學由三十九軍組成)身著白大衣,在石溝窯洞病房前臨床實踐合影。</h3> <p class="ql-block">當年陜北老鄉缺醫少藥,聽說西安軍大來了軍醫大夫為百姓免費看病,奔走相告,踴躍就診。來不了的病人,送醫上門,炕頭診病。<span style="font-size: 18px;">老鄉接大夫出診時生怕大夫嫌遠,先說:"就在坡那邊,過</span>了坡就到了。″可一走就一頭午,翻不盡的黃土高坡。</p><p class="ql-block"> 路紅光同學回憶起一件保胎的事:″米脂杜家溝中學有位老師想要孩子,總流產、保不住,婦產科顧教員讓我每天都去為她做穴位注射,在咱們排返校時已懷孕四個月了,胎兒保住了,老師真高興,可惜那時也沒有照個相。"</p><p class="ql-block">十班同學李廷權又記起上門為當地產婦接產一事。陜北除地偏、人窮外,還有一些風俗特別不好,其中一個-婆姨生娃。認為那是臟事,產婦生產從不上醫院,接生婆土法接生時要掀開破炕席再墊上黃土,坐土炕的土上生,臟剪子剪臍帶,得產后感染,子宮下垂,甚至破傷風的特別多,難產就丟兩條命,是死是活全憑運氣。</p><p class="ql-block"> 我們去后大力提倡新法接生,那一陣誰家生娃,都請解放軍大夫去接生,可累壞了婦產科的顧教員了,我們實踐中也學到不少經驗。李廷權深情地回憶起一段上門接生的難忘經歷:″我和顧教員、劉寶蘭,我們三人,去一個生小孩家。上午8點出發下午1點到產婦家,走了三道溝,爬了三座山。我們在她待產,產婦全家三口加我們三人在一個炕上睡一夜,到笫二天早上6點才把小孩安全生下來,當然是顧教員功勞,我們約晚上8點才回到石溝住處。劉寶蘭背藥包,我背手槍,顧教員在前我在后,走那么遠,沒有感到累。因為人民軍隊為邊區服務,這是義務!″</p> <p class="ql-block"> 這是十一班同學(原二十三軍)在石溝中學窯洞前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數第二位孫秀斌、第三位趙連聚已永遠離開我們了,留給我們無限的悲痛和思念!</p> <p class="ql-block"> 當年的入學同學許多都是部隊的醫務人員,上學期間,跟教員學習外,還充分發揮特長,互相取長補短。同學中最懂藥的,尤其中草藥算我們排的劉金渭了;擺出的中草藥她能叫出名,說出藥性。在米脂石溝免費給農民看病,帶的藥沒了,都是金渭做的。同學們在石溝收獲不少,認識了黃連,桑寄生,還跟劉金渭學制注射液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這是臧指導員在觀看劉金渭和戚俊民在窯洞里提煉制作中藥制劑的情景。。</span></p> <p class="ql-block"> 開門辦學二軍大敎員與十一班同學合影。</p><p class="ql-block"> 譚百慶同學記起來了,這個照片前排右一是顧教員,婦產科。她在拉練路上因急性膽囊結石發作開了一刀,是耳鼻喉科韓教員(那時的教員也是全能)開的。當時咱排有五個教員,林教員(生理),韓教員(五官科)張國兆教員(內科),顧教員(婦科),周教員(護理)。</p> <h3> 這照片里有趙連聚,王明福,李彥紅,張玉璽,于芝榮,董凡成,劉占南,王連軍,湯永敏等。</h3> <p class="ql-block"> 十二班同學們(男同學來自64軍)在石溝開門辦學合影留念。</p> <h3> 路紅光、劉金渭、于伶俐、康普生在石溝中學開門辦學留念。</h3> <p class="ql-block"> 同學譚百慶與莊娃麗在米脂石溝中學窯洞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王連軍同學記得清楚:在米脂實習時,有一位高令產婦,己有7個小孩了,忘了怎么接到求救,我們班幾個同學去接的生,終于生下來了,人家給孩子起名叫解生,意思解放軍幫忙生的,那時膽太大,還沒正式學接生呢!</p> <p class="ql-block">同學譚百慶發上這個陜北老大娘的照片并回憶了一段難忘的往事:″這里頭有個老太太的照片,當時你們還記得吧,咱們用的山豆根兒,就是那個劉金渭做的那個山豆根兒,他是食道癌沒有藥了,后來以后咱們就用山豆根兒給她穴位注射,為她治療,這就是那個老太太當年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屈進友在延安、米脂,與陶云芳在臨潼。</p> <p class="ql-block"> 路紅光又記起一事:"你們還記得給豬接產嗎?母豬下小豬難產,老農抬到咱們院里,老師和幾個男生給幫忙接生的事嗎?"</p><p class="ql-block"> 人民軍醫不但救死扶傷治人病,還兼治豬病呢。</p><p class="ql-block"><br></p> <h3> 米脂二中隊隊部就位在行宮里,開門辦學課間照張工作照。</h3> <p class="ql-block"> 三排十班女同學譚百慶回憶起當年的陜北開門辦學動情地說:″五個教員是我們從醫路上的啟蒙老師!韓教員叫韓長征。是他在石溝窯洞里,在汽燈下帶我做的第一臺手術“睪丸鞘膜積液手術”。50年光陰如梭,而今我早已榮獲政府特殊津貼,軍隊科技進步獎,從正高職務退休,但我永遠感恩這五位老師,在當年如此困難的條件下,沒有教科書,沒有無影燈,給我上課手把手的教,沒有他們何來我的今天,永遠感恩老師!″</p> <h3> 這張照片是1971年春天,三排九班同學(原旅大警備區組成)在米脂開門辦學結束前,在李自成行宮舊址前的河灘上合影。還可以看出照像時于伶俐、劉金渭正在鬧別扭呢。后邊閣樓就是李自成的行宮,當時的米脂還是一個很落后、很荒涼的小縣城。</h3> <p class="ql-block"> 十班同學(男同學來自39軍)與二軍大敎員在米脂李自成行宮前留念。</p><p class="ql-block"> 照片三排右數:劉湘亭,譚百慶,王曉明,張國兆教員,韓長征教員(?),二排右周教員,孟繁榮,顧教員等同學與老師合影。</p> <p class="ql-block"> 開門辦學期間,二中隊三排十一班同學在米脂合影。</p> <p class="ql-block"> 開門辦學即將結束,十一班同學在米脂李自成行宮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十二班全體同學行宮前集體合影。</p> <h3> 2008年的米脂李自成行宮已重新修繕成著名的旅游景點了。</h3> <p class="ql-block"> 同學陳新建回憶說:"從我1966年紅衛兵大串連從西安步行到延安算起,到去年又開車經陜北到甘肅,六次到過陜北,我母親的老家就在陜北,父母親是在綏德認識并結婚的,我對那里有一種特殊情感。2008年自駕到米脂,專程去了石溝中學的石窯教室,只是山綠了,人老了,學生換了一茬又一茬,石窯一點也沒變。還碰巧遇到老教師,他說你們是我的恩人哪。當年你們來時我才七~八歲,一只手指爛的厲害,縣醫院要截掉,虧了你們給我治好了,保住了。他伸出手給我看,再次感恩不盡!還在教務處窯洞門口,(當年咱們排住的窯前),照了像留念。回來我洗好專門郵給他留念了。原上課的大教室,后變成圖書館了。</p><p class="ql-block"> 當年開門辦學時,同學們推的推,拉的拉,用架子車到米脂縣城把煤和糧運到二十里外的石溝,走的是崎嶇不平的羊腸小路,真的好辛苦。現在路也修寬了,鋪平了,小車能一直開到學校大門口了。</p> <h3> 這是行宮周圍山坡上的窯洞,土窯已不住人多當倉庫用了,人們仍多住在石窯里。</h3> <p class="ql-block"> 1971年4月,開門辦學回程路上途經革命圣地-延安,同學們在延安寶塔山下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72年,同學們到全國各地大醫院實習。我們二中隊分在河南省新鄉和焦作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路紅光同學回憶河南的實習生活:″二中隊女同學都在新鄉地區醫院實習,那里的臨床老師真是非常認真的教我們,實習到了各科病癥,做了很多小手術,終生難忘,那些老師不知怎么那么好?真想他們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又想起一段接著說:"我在外科實習,有一天吃夜班飯,我跟耿大夫說:跟你實習都快結束了還沒有看到腦外科手術呢,耿大夫說你拿個大棒子上街打一個,我給你做,你就看到了。我說你不是推我進監獄嗎。飯后都休息了,到早4點多鐘護士來叫我說耿大夫讓你去手術室,我進去一看果真是個腦外傷,后來我想怎么那么巧合。″</span></p> <p class="ql-block"> 彭淵源同學回憶焦作實習:" 和新建倆騎自行車去博愛縣城去玩。上了坡就騎著"之形",那年代公路上自行車都沒有幾輛。正月十五博愛縣城傳統放煙火。十里八鄉趕去人山人海。散場時出口有武裝部一臺卡車停在路上擋了道,潮水般人流擁擠,踩踏事故死傷一百多人。我們跟焦作二院去的,也在現場救人。我被擠倒了,有人喊:″解決軍倒了別擠呀。留下這條命!"</p> <p class="ql-block"> 那時的實習,現在的醫學生沒法想像。剛進醫院的實習醫生真當人用,一坐門診,滿屋的病人把你就當成一個老大夫,把你圍的團團轉。我們那時還真特別靈,老師一點就通,一看就會。回想起來,那時的病也好治,藥也特別靈;病人堅信醫生,醫生放手敢治,許多希望不大的重病,還真救過來了。那時的帶教老大夫真放手,我們實習醫生也膽大心細,輪轉到新科室,很快就上手成了主力隊員,病房病人檢查、治療,上臺手術,術后換藥全包。實習骨科時,我們獨自推著Ⅹ光線,病人床頭挨個透視查看接骨效果。外科實習單獨做蘭尾炎,每人不下十幾個,更甚者彭淵源同學光蘭尾炎單獨做了53例,最大手術當第一術者做到胃次全切除,依然是現在主治醫的水平了。</p> <p class="ql-block"> 王連軍同學說起這張照片的來歷還有一段故事:" 那是在新鄉臨床實習時,一個老太太住院出院后,因為還沒痊愈,我和李延紅,徐濱,寶蘭,紅光等沒間斷地到她家給她針灸治療好長時間,她兒子非常感謝就領我們到新鄉公園玩并照了像,那時公園野草叢生,就是這張照片。</p> <p class="ql-block"> 此位大娘為1972年新鄉實習期間在醫院所治病人。初癒出院后恢復期間,王連軍等同學堅持多次到家繼續巡診和針灸治療,直至痊愈。病人家屬在我們都已畢業,又特意郵來老人康復照片并簽字留言,可見感激的真情。</p> <p class="ql-block"> 同學王連軍回憶說:″畢業回東北后,她兒子還給我郵張老太太的照片,告訴病人恢復的很好,這就是郵來的那張照片。″</p><p class="ql-block"> (編者按:二中隊河南實習忙、累,上下夜班,沒有時間碰面,加之少有相機,至今這是收集到的唯一一張照片。本以為這是一張普通風景照,沒想到背后還有這么一段感人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這是幾位女同學實習期間,周日休息在新鄉公園的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劉寶蘭同學又回憶了一件事:"那年代咱們學醫的行為準則是救死扶傷,在新鄉實習時當時一個年齡較大的老鄉被痰卡住,憋的上不來氣。護士用注射器抽不上來,我在旁邊急的搶過來用嘴把痰吸出來,病人立即轉危為安。這都是過去的事啦。"</p><p class="ql-block"> 劉金渭同學也記起她救一病人的事:″在新鄉醫院實習時,有一天路經醫院走廊,看見一位不知道哪科的走廊加床患者渾身發抖,上臂發黑。沒有陪護,也沒有護士,我趕緊把針頭拔掉,跑到處置室拿了一支付腎就給他打上。付腎真的很神奇,幾秒鐘皮膚顏色就變過來了。然后又給他量了血壓,看他穩定了,就把他的病情告訴了護士。我仔細看了輸液瓶里原來輸的是慶大霉素。沒想到慶大霉也可以過敏這么厲害?再晚發現幾分鐘病人就沒命了。這件事我記了一輩子,所以用慶大時我很慎重。</p><p class="ql-block"> 劉寶蘭?和劉金渭的回憶很現實,那時的人,做這些事認為理所應當,習以為常,現在可是動人的壯舉呀,咱這代人骨子里善良。她倆講到這事也讓我記起上學時助險的一事了,那是上學沒多久,剛學完心臟復蘇,一個星期日休息,走在西安大街上。一卡車突然失控,將一老太太撞倒于車下,被我和二大隊一同學遇上了。我倆二話沒說,鉆車下將老人拖出,見老人神志不清,外耳道出血,這可是嚴重顱底骨折癥狀呀。我倆抬起病人就往就近的醫院跑,剛到醫院,此時病人心跳驟停,瞳孔散大,我馬上用剛學的心臟按壓配合醫生搶救,搶救了半個多小時,我持續按壓一直沒停,最終傷勢過重沒救過來。回校路上一為傷者逝去惋惜,二為剛學到的本領馬上實踐而欣慰。那年代風清氣正,我們都覺的見義勇為是美德,治病救人是本份,不覺的有多光榮。</p> <p class="ql-block"> 譚百慶看著這張照片問:″那個小男孩誰?"康普生說:″是我弟弟。這張照片是咱們放暑假回大連在星海公園照的。"那個小孩子現在多大了?" ″現在也六十了,即將退休。"</p><p class="ql-block"> 時間過的太快了。大家一陣唏噓!</p> <h3>畢業返程,同學路經北京。</h3> <h3>天安門前留個影。</h3> <p class="ql-block">毛主席紀念堂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畢業后,屈進友同學接待一中隊學友游丹東鴨綠江。左照片中左一為留校同學肖振忠,后升任二軍大校長,也是同學中少有的從政官員。</p> <h3> 2008年6月22日,臧指導員攜夫人與老同學胡文明、劉相亭、李廷權來大連與在連老同學相聚時的合影。<br> 照片里的仇鳳久(后排左三)、趙連聚(后排左六)當年仍健在,現已永遠離開我們了。</h3> <p class="ql-block"> 1993年慶祝二軍大畢業二十周年,沈陽軍區同學會在大連召開,二中隊與一中隊同學與當年帶隊的二中隊臧指導員和一中隊童指導員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紀念會上九班長王國強代表二中隊致詞(已去逝)。二中隊同學歡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二十年后喜相逢,同學相見格外親。</p> <p class="ql-block"> 這是一張 紀念畢業20周年,二中隊參會同學與臧指導員和一中隊童指導員的合影照。 </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胡文明,李廷權,王國強,童喜元指導員,臧同合指導員,李春德,陶云芳。中間排孟繁榮,張玉璽,劉相亭,呂家興,浦國培,彭淵源,后排劉寶蘭,屈進友,李有軍,陳新建。</p> <p class="ql-block">二中隊參會同學與臧指導員合影。</p> <p class="ql-block"> 2013年為紀念二軍大畢業四十周年,沈陽軍區的學員在沈陽舉行了隆重的同學聚會。二中隊的部分同學也踴躍參加,這是歡慶的場面和同學們的合影照片。</p> <h3>老同學爭看到當年的老照片。</h3> <h3>同學們在會旗下莊嚴簽名留念。</h3> <h3> 二中隊參會同學合影留念。</h3> <h3> 2013年 二中隊老同學與我們的老領導-臧指導員和老大哥-李排長在沈陽歡聚一堂。</h3> <p class="ql-block"> 紀念畢業四十周年,二中隊赴沈陽參會同學與臧指導員和一中隊留校同學肖振忠(后任二軍大校長)(左數六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2021年的7月1日即將迎來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慶典。為表彰50年在黨的老黨員,七一前夕向他們頒發榮譽證章。我們的臧同合指導員也獲此殊榮。</p> <p class="ql-block"> 五十春秋過,人已古稀年,</p><p class="ql-block"> 青春年華事,飄渺似云煙,</p><p class="ql-block"> 常念同窗情,思念在心田。</p><p class="ql-block"> 歲月匆匆, 光陰似箭,轉眼難忘的校園生活已成為半個世紀前的美好回憶。當年英姿颯爽、意氣風發的同窗好友、同室同學,現在都已白發蒼蒼、已近七十或七十有余,已到不惑之年。今天找出當年的老照片,同學們回看當年美好的校園生活,勾起更多難忘的回憶,涌出更深感慨的情感...。今天給老同學獻上這首軍旅歌曲《相逢是首歌》,讓老歌新唱,讓那激情燃燒的歲月再次敲響五十年前西安二軍大校園采玫瑰花,挖防空洞,陝北米脂開門辦學,石溝中學住石窯洞;河南新鄉、焦作一院、二院實習、臨床實踐,診治病人,執刀手術的情景。這些已是匆匆煙云,一去不復返了。</p><p class="ql-block"> 這段上學的經歷<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是人生長河上一段美麗的風景,是人生歷史中一小段值得回味的插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感謝各位同學大力幫助支持,提供珍藏老照片,提供寶貴回憶小故事,讓美好的記憶永留心間。</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磋坨歲月,</span> 軍旅生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大學生活,青</span>春年華;</p><p class="ql-block"> 天長地久,春秋冬夏,</p><p class="ql-block"> 從醫起點,二軍醫大!</p><p class="ql-block"> 讓我們把同學們的肺腑感言做為美篇的結束語吧,祝愿同學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3, 233, 206); color: rgb(13, 4, 0);">半個世紀一瞬間,青絲英姿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53, 233, 206); color: rgb(13, 4, 0);">?天亦有情天亦老,健康快樂每一天!</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屯昌县|
河北省|
临泉县|
盖州市|
北票市|
都昌县|
于都县|
富锦市|
鹿邑县|
都匀市|
德保县|
文成县|
运城市|
左贡县|
中牟县|
乌拉特中旗|
周至县|
兴山县|
哈尔滨市|
娱乐|
彭州市|
靖宇县|
通许县|
噶尔县|
辉南县|
嘉祥县|
思南县|
永嘉县|
平顶山市|
西青区|
上犹县|
阳江市|
乌拉特中旗|
临颍县|
澜沧|
台中县|
长兴县|
湘阴县|
乐至县|
湾仔区|
岢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