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甫店村隸屬西安市長安區子午鎮管轄,南接終南山,北傍神禾塬,這里曾是漢代上林苑的一部分,交通便利,民風淳樸。</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這里先糾正兩個問題,過去老輩人把長安南部的地方稱“樊川",其實這種說法是延續了古籍中記載"御宿川,又稱樊川"。這種說法是有偏差的。“《三秦記》中曰“長安正南,山名秦嶺,谷名子午谷,一名樊川,一名御宿"可見樊川與御宿是兩個川道。樊川是城南少陵原與神禾塬之間的平川。御宿川是終南山和神禾塬之間的平川。甫店村位于終南山與神禾塬之間的平川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甫店村名最早見清.嘉慶十七年《長安縣志》卷十:子午廒在縣南五十里(有鎮)共轄一十九村,三峪口,夏官寨(水寨)、甫店村……。在清.嘉慶以前的縣志中末見甫店村名的記載(或許收集證據不全)村中老輩人口口相傳甫店村在唐代以前叫茍家灘,詩人杜甫嫌其名稱不雅,故改為仁信寨后又改為仁義寨,由于宋時終南山山洪暴發將寨子沖毀,人們將村子西移改名叫甫店村,但筆者縱觀清嘉慶十七年之前的縣志,名錄中均末見仁信寨、仁義寨名稱文字記錄。而在村東沙河(匯入滈河)附近至今到是有茍家灘這個地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甫店村一名究竟是怎么來的,有人說是唐代詩人杜甫曾駐腳休息之地,故名甫店,杜甫在長安呆過十年時光,住在少陵塬,少陵塬離我們這個村有近五六十里地,或許真的來過,甫店村與西安鐘樓南北處在同一中軸線上,過去也屬官道。筆者以為甫店村這個叫法在唐宋時并不叫甫店村,否則也不會有仁信寨,茍家寨這種叫法了。筆者認為甫店這種名稱叫法應在明代中后期,而且這種叫法與子午鎮的榮衰發展有著密切關系。</span></p> <p class="ql-block"> 子午鎮:為關中通漢中的四大古道之一,為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元始五年,王莽于谷內設子午關,北子南午,故名子午,這條子午道后來又叫茘枝道。</p><p class="ql-block"> 《長安縣志》:子午鎮在縣南四十里至東社角邨景佑二年(1035年)置以南山子午谷為名。然而北宋宋敏求在熙寧九年(1076年)《長安志》中并未記載有子午鎮一說,只記載"杜角鎮,在長安縣南四十五里又有西杜角""子午關今廢"字樣的記錄。</p><p class="ql-block"> 首先"鎮"字典中解釋為:1 軍事上重要的地方。2 中國明清兩代軍制的編制單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2, 58, 57);"> 宋政府在正式公文中多將布市之鎮稱為鎮市,而非市鎮。"鎮市"側重于市,強調的是經濟功能,"市鎮"側重于鎮,強調的是政治功能。宋政府明確了鎮市的行政地位,賦予其更多級行政建制的特色。嚴格來說,宋代鎮市還沒有完全成為縣以下的一級行政建制。宋政府在鎮市管理中采取的諸多措施,使其己處于從一種經濟現象向一種固定行政建制發展的過渡狀態,所以稱為宋代的鎮市更嚴謹一些。</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風水塔</p> <p class="ql-block"> 明代早期設置的鎮具有承負軍事功能,也叫"軍鎮"尤其是秦嶺北麓峪口,主要以軍事防御為主,商貿功能較弱化。尤其是子午鎮為交通要道,陸路樞紐重鎮。明代中后期至清代,社會經濟發展,一定區域范圍內商貿文化交流功能逐漸增強,"軍鎮"演變為"市鎮"而后沿鎮周邊慢慢形成村落。甫店村也就是在明中后期間所建立,古人一般在主建筑的同時,周圍往往會建筑一些配套設施,如村東的明代戲樓,明代裝束的社公爺石像等一些遺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筆者在古籍資料中發現一些蛛絲馬跡:“子午鎮及四落鄉間店鋪林立,商貿發展"。甫店這個村名,甫,有廣大之意,店,有售賣物品,駐宿之意。或許甫店這個村名就是起源于明代商鎮之濫觴,村中鋪子較多,現在村中有的人還叫甫店鋪(布)子,也包括筆者這樣叫。外村老輩人有的還叫鋪店,"七大家,八小家,二十四個銀活家”,這是流傳于村中的一條民謠,足可想象當年商鋪林立,車水馬龍的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至于村中的明代裝束社公爺石像,和周邊幾個村的社公爺裝束大同小異,筆者以為這都是明代軍政的產物,(明藩王鎮守西安二百余年),或許相當于今天的界碑,這些社公爺分布還是相當有規律的,都是靠近終南山各個峪口這個狹長地帶,尤其是子午鎮附近,目前共發現九尊社公爺,而且比較集中,有人認為社公爺是紀念農神后稷的。甫店村的是最高大的社公爺,比較瘦,但很精干,高155㎝,加上底座應在180㎝。筆者以為這種社公爺在一定程度上有起震攝南人入秦的作用,二者有可能是西安的南界線標注(相當于今天的界碑),三者或許是皇糧生產基地的標志,還有就是祈福百姓安居樂業勸稼穡,務本業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 樓臺煙雨(古戲樓)</p><p class="ql-block"> 王文鋒</p><p class="ql-block"> 煙景蒼茫總顧留,</p><p class="ql-block"> 鴻樓華構有春秋。</p><p class="ql-block"> 流云飛袖增神韻,</p><p class="ql-block"> 橫馬亮槍瞪眼眸。</p><p class="ql-block"> 演罷雙聲楊柳曲,</p><p class="ql-block"> 疏星仰看月如鉤。</p><p class="ql-block"> 古今多少人間事,</p><p class="ql-block"> 短唱長吟一夢休。</p> <p class="ql-block">塔影流韻(風水塔)</p><p class="ql-block"> 王文鋒</p><p class="ql-block"> 雨霽暮云開,</p><p class="ql-block"> 秋光任剪裁。</p><p class="ql-block"> 臨窗花解語,</p><p class="ql-block"> 掠影雁獨來。</p><p class="ql-block"> 彌望南山秀,</p><p class="ql-block"> 清風入我懷。</p><p class="ql-block"> 援琴明月下,</p><p class="ql-block"> 塔影映蒼苔。</p> <p class="ql-block"> 無量夕照(無量廟)</p><p class="ql-block"> 王文鋒</p><p class="ql-block"> 斜陽落照剩孤臺,</p><p class="ql-block"> 荷綻繁花浴日開。</p><p class="ql-block"> 鳥語閑聽參妙諦,</p><p class="ql-block"> 性明慧鏡證如來。</p><p class="ql-block"> 梵音過廡寬懷法,</p><p class="ql-block"> 竹葉迎風拂綠苔。</p><p class="ql-block"> 安養早修無量壽,</p><p class="ql-block"> 誰言空老嘆庸才。</p> <p class="ql-block"> 長安縣甫店村的風水塔,通高9m為方形四面三層樓閣式建造,塔基為石質,塔身為磚質實心結構,塔剎攢頂為八寶葫蘆式,第三層有一拱形佛龕。此塔為風水塔,甫店村東南西三側地勢高,北側地勢低(北側為漢代上林苑天然湖泊遺址)。該處建此塔主要為堪山理水,補地勢,鎮水患,引瑞氣,起鎮煞祈福之用。通過建塔,來保住一方的鐘靈毓秀之氣,鎮邪禳災,鎮山鎮水,達到國泰民安。從本村老輩人口相傳得知,該塔修建于清中至清未時期(文獻中未有記載),該塔見證了這個村的風風雨雨及歷史滄桑。</p><p class="ql-block">90年代,西安電影制片廠制作的農村電視連續劇《十品官吳山羊》在我們村西門樓取過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作者簡介:王文鋒,中國民主促進會會員,陜西長安子午鎮甫店村人。</span>現系中國地質學會會員,寶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寶雞市職工文聯書法家協會會員,寶雞市書畫家協會會員,陜西終南印社社員,民進陜西開明書畫院寶雞分院院士,中國秦嶺詩社社員,赤壁文學院詩詞楹聯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國學研究會研究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克什克腾旗|
望谟县|
盐城市|
双鸭山市|
松阳县|
乐山市|
从江县|
喜德县|
视频|
墨玉县|
遵义县|
甘孜|
瓦房店市|
广德县|
子洲县|
鄯善县|
隆尧县|
偏关县|
宁阳县|
弥渡县|
清水县|
京山县|
郑州市|
东至县|
五家渠市|
乌鲁木齐市|
新乐市|
琼中|
焉耆|
徐闻县|
成武县|
金山区|
寿阳县|
唐海县|
游戏|
两当县|
全州县|
平和县|
二连浩特市|
高雄市|
全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