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義馬方氏祠堂驚現清代著名文學家方苞捐款</p><p class="ql-block"> 方智敏</p><p class="ql-block"> 辛丑正月初一,乃河南義馬方氏祭祖日。義馬方氏族人齊聚義馬老村方氏祠堂祭祖。在隆重的祭祖儀式后,因愛好歷史文化的緣故,我和族中長輩方豐章先生在族內長者的帶領下,環繞觀看祠堂家廟碑。</p><p class="ql-block"> 忽然,豐章先生呼我,讓看祠堂內的《創修祠堂碑記》碑。他指著碑左上方顯要位置處說:“這里刻記的<方苞來錢伍千文>,是否是清代桐城派散文大家創始人方苞?這是個重要線索,關系著義馬方氏的根脈和出處。”</p><p class="ql-block"> 我答曰:“要進行考證才能確定。”</p><p class="ql-block"> 現引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 創修祠堂碑記</p><p class="ql-block"> 嘗思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祖廟之設,所以達報本之意,展奉先之孝也。方氏自明卜居于此,舊無祖廟,迄今十世(孫)。天貴念無廟則無以奉先祖,六世祖啟儒及七世祖諱倫元欲修祖廟終未告成。爰輯家譜以貽后人。至大清同治年間,邀同族人群集商議,捐貲財置房院以為祖廟,則春秋之祭祀有所,昭穆之次序不紊。子子孫孫,勿替引之,爰勒貞珉以為記。</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來,義馬方氏根據始祖方廷儒墓碑上的信息,前往江南浙江、江蘇、安徽、湖北等地方氏宗族尋根溯源。但終未得到最為確切的根脈。這幾乎成了義馬方氏族人的一塊心病。自古以來,認祖歸宗,根脈清晰,家族方能源遠流長,這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內涵。有家才有國,國是千萬家。</p><p class="ql-block"> 義馬方氏始祖方廷儒,生于1510年,卒于1584年,生活在明代正德年間到明代萬歷年間,為明代歲貢生。幼時隨父母由江南來到河南義馬居住。后因災荒外逃,父母不幸客死他鄉。他那時還年幼,流離失所,受盡磨難,成年后復回義馬村定居。他,艱苦創業,耕讀傳家,因文才出眾,成績優異,被選為歲貢生。</p><p class="ql-block"> 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4年),始祖方廷儒壽終正寢,享年74歲,子孫選塋地于村西北安葬,同時遷其父母葬于始祖冢上穴。清乾隆三十七年,族人在始祖方廷儒墓冢前立碑,因不知其父母名諱,乃尊其為一世祖。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九月,十世祖方天貴等主持修建方氏家廟,倡議族人捐錢共修。乃刻此《創修祠堂碑記》。</p><p class="ql-block"> 饒有意味的是,此碑上所刻“方苞來錢伍千文”,并不是碑上記載捐錢最多的人,(捐贈最多的是九世祖方廷魁九千九百五十文,以小字和其他捐助人刻記在一起),且位于碑頭左下方顯著位置單列,類似于今日報紙之頭版頭條,字跡字體更是較之于其他同族族長及捐助者為大。可見方苞來頭不小。更讓人疑惑的是方苞捐助的伍千文稱為“來錢”,方苞名字在家譜世系里不見蹤影,在其碑記中也未有記述方苞來錢伍千文的出處。由此可見,方苞乃外地非義馬方氏的著名人物。一個“來錢”,說明是外地捐款;一個顯著位置,大字號單列,說明人物的顯赫。</p><p class="ql-block"> 方苞,(1668年5月25日—1749年9月29日)。字靈皋,晚年號望溪,亦號南山牧叟,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市鳳儀里)人,生于江寧府(今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清代著名文學家。桐城派創始人。明代義士方法之后。 (方法為明代方孝孺學生弟子,因遭滅十族之禍,在解往南京途中跳江自殺) 生活在清康熙年間到乾隆年間。</p><p class="ql-block"> 方苞幼年時聰穎過人,四五歲能對對子、誦章句,七歲讀《史記》,十歲開始讀經書古文。一天,方苞在野外玩耍,時值鄉村五月農忙時節,男女老少在田野拔秧、插秧。田頭一個拔秧的農夫一邊用稻草捆秧,一邊念道:</p><p class="ql-block"> “稻草扎秧父抱子。”</p><p class="ql-block"> 方苞聽了,佇足田頭。農夫見是一小孩站在這里,口里又念了剛才的一句,笑著問方苞:“你能對出下聯嗎?”方苞認真尋思,自言自語道:稻草,父也;秧,子也。他舉目然后前望,見不遠處的竹林里,幾個婦女正把竹筍投入竹籃里,他眉毛一揚,自信地點點頭,高聲對道:</p><p class="ql-block"> “竹籃裝筍母摟兒。”</p><p class="ql-block"> 農夫驚喜不已,夸方苞真是個“神童”。</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方苞考取江南鄉試第一名。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考中進士,因母親生病而歸家,未出仕。當時,因清廷入關不久,為鞏固統治,在思想文化上禁錮文人,大興文字獄。康熙五十年(1711年)因同鄉著名文人戴名世《南山集》中錄有南明抗清事跡,被左都御史趙申喬以“狂妄不謹”舉報朝廷,方苞因為《南山集》作序被牽連入獄,押至刑部獄,被判死刑。在獄中他寫下了散文桐城派代表作《獄中雜記》。</p><p class="ql-block"> 方苞入獄后,內閣大學士李光地因十分愛慕景仰方苞才學,多次向康熙帝求情,赦免方苞。康熙乃召方苞到宮內面試后,親筆批示“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遂免死出獄。并以白衣身份入值康熙皇帝南書房,任文學侍從,人以宰相身份待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充任武英殿修書總裁。</p><p class="ql-block"> 雍正三年(1725年),方苞和此前一樣入直南書房。 </p><p class="ql-block"> 雍正十一年(1733年),方苞再次升遷,任內閣學士,但方苞以腿腳不利為由推辭不受。雍正命方苞專門負責修書,不必到內閣治事。后充任《一統志》總裁。 </p><p class="ql-block">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充《皇清文穎》副總裁。 </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好做文字游戲,往往在人不經意處,吟詩屬對難倒對方。一次,乾隆下江南,在長江湖口遇到了方苞,宴樂時天下細雨,他出一聯要難一難桐城學派泰斗。其出聯曰:</p><p class="ql-block"> 半天微雨,千珠萬點盡落長江大湖,通河之廣江之廣海之廣,直通諸廣;坐龍艇覽六百名川,觀天觀地觀日月,橫盱宇宙</p><p class="ql-block"> 方苞稍加思索,開口對道:</p><p class="ql-block"> 一介儒生,七步八斗胸藏肄業宏猷,中解之元會之元狀之元,連中三元;登瀛州同十八學士,安邦安國安社稷,世代勛臣</p><p class="ql-block"> 眾臣稱妙,乾隆高興,賞封方苞。</p><p class="ql-block"> 乾隆再召方苞入南書房,任禮部右侍郎、經史館總裁等職。乾隆七年(1742年),辭官歸家。乾隆十四年(1749年),方苞病逝,年八十二歲。</p><p class="ql-block"> 方苞的傳記文學,講究“義法”,文風雅潔;以文運事,形象生動;不拘文本,有感而作。其代表作《獄中雜記》詳盡記述描寫了清代獄中官吏的腐敗和殘暴,描寫生動形象,又不乏嘲諷和蔑視。《左忠毅公逸事》生動記述了明代忠臣左光斗在獄中與宦官抗爭的形象,描寫栩栩如生,恍如眼前,歌頌了忠勇剛強,鞭撻了陰暗殘暴。這兩篇文章均被列入當今高中統編語文教材。</p><p class="ql-block"> 后人評價方苞文章:“宋以后無此清深峻潔文心。” 《清史稿》評價:其為文,自唐、宋諸大家上通太史公書,務以扶道教、裨風化為任。尤嚴於義法,為古文正宗,號“桐城派”。有《方望溪先生全集》傳世。</p><p class="ql-block"> 從方苞人生的這些經歷成就看,其生前名重一時。稱其為蓋世名人也不為過。但如此名人如何與義馬方氏聯系起來,并為義馬方氏建祠堂捐款呢?</p><p class="ql-block"> 據《中華方氏全族統譜》記載,方苞家族乃安徽桐樅“桂林方氏”,“桂林方氏”署名堂號為“河南堂”,意為河南禹州方氏祖脈。</p><p class="ql-block"> 從方氏祠堂《創修祠堂碑記》中可以窺察到,方氏祠堂修建于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晚于方苞120多年。但其碑文有“方氏自明卜居于此,舊無祖廟,迄今十世(孫)。天貴念無廟則無以奉先祖,六世祖啟儒及七世祖諱倫元欲修祖廟終未告成。”這充分說明,在方氏六世祖及七世祖時,就有修家廟的舉動,因種種原因未能完成。到了十世祖方天貴時,才再次聚集族人主持捐資修建成家廟,直至今日。十世祖方天貴主持修家廟時間為清同治十二年(1873)。再向前推五代,時間恰好推到了乾隆初年。此時,方苞已經年邁,辭官歸家。而義馬方氏六世祖方啟儒正欲修建方氏祠堂。按照古代通例,在修建方氏祠堂前,方氏族人定會到江南方氏家族認祖歸宗,河南義馬方氏尋祖江南,前往表明河南堂的方苞家族無疑成為首選。</p><p class="ql-block"> 也許正是這時,義馬方氏族人結識了一代文豪、名臣方苞。方苞知道義馬方氏要建祠堂時,出于同族同脈的關系,便捐錢伍千文。或者當面交付義馬方氏前去認祖者,或者后來讓人捎到義馬,這便是“來錢伍千文”的內涵。后來家廟未能修成,但這筆重要的顯赫人物捐助的錢財務必會交代后人銘記。</p><p class="ql-block"> 直至十世祖方天貴主持家廟修建大功告成時,才在創修祠堂碑上顯著位置、單列大字號記下這筆“方苞來錢伍千文”。因為時隔120多年,當時的十世祖方天貴只知道祖上交代方苞是個大人物,至于是個什么大人物,如何給方家祠堂捐助的這筆錢,就因年代久遠不得而知了。所以在此碑碑記中并沒有記述說明“方苞來錢伍千文”的緣由。但義馬方氏不會忘記方苞的貢獻,在祠堂創修碑顯著位置,單列大字號,記載這筆捐助,充分表達了義馬方氏對方苞的感激與感謝,同時也表現了義馬方氏對一代文豪名人和朝廷重臣方苞捐助方氏家廟祠堂的濃筆重寫。義馬方氏因方苞而驕傲自豪!</p><p class="ql-block"> 正是:</p><p class="ql-block"> 歷史煙云隨風去,方氏祖脈永流傳。忠勇義剛魂魄在,感恩情深血濃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清县|
鹿邑县|
东宁县|
北海市|
沾益县|
商河县|
射洪县|
淮北市|
开江县|
门源|
古丈县|
韶关市|
睢宁县|
舞钢市|
新宁县|
禹城市|
阳朔县|
天柱县|
沙湾县|
将乐县|
平定县|
邵阳县|
吴桥县|
顺平县|
长海县|
徐汇区|
舟山市|
石家庄市|
萝北县|
甘孜|
和政县|
临洮县|
广元市|
宜昌市|
新余市|
泊头市|
蓝田县|
云浮市|
界首市|
武清区|
贡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