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春日暖陽,新芽吐翠。大年初二,一個愜意而美好的日子,約好去朋友家做客,順道回一礦看看。前幾年,我回去看過,明明知道那里已經破敗不堪、物是人非,卻心里頭總還是想再去看看,找尋舊時印記、重溫熱血初心。</p><p class="ql-block"> 這一次恰逢春節,夫妻倆屬臨時起意,沒有同事朋友同行。走進靜靜的礦區,特地把車停在原來的停車場位置,我們沿著熟悉的小路漫步前行,向著曾經的家走去。這條崎嶇不平、黑乎乎的小路,我走了八年,把最青蔥的歲月留在這里,從愣頭小伙,到為人夫、為人父,有了一個完整的家,最為值得自豪的是在一礦中學從教八年,和一大幫同事、學生共同成長,并與礦山結下不解之緣,在自己的人生中打下了深深的礦山烙印,無法割舍。</p> <p class="ql-block"> 這是煤銷科所在地,當時最起眼的就是地磅,凡是拉煤的車就在這里過秤再放行。旁邊是煤球廠,很多礦工家屬都在這里上過班,我還得到過領導的照顧,用內部價格給家里拉過煤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是原來的“停車場”,旁邊有條上去的石階路,號稱“百二斷”(120個臺階),臺階盡頭是楊叔的家,我和很多同伴常常到他家里喝酒、聊天,聽楊叔講那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在他那幽默的話語、豪爽的笑聲中度過一個又一個快樂的夜晚,也接受過他很多的教誨,留下太多美好的回憶,我們的成長離不開這些一線礦工給予的養分。</p> <p class="ql-block"> 這條小路,是通往學校的唯一路徑,原來路兩邊都是小店,還有攤檔,平時的生活用品、食物、小菜全都可以從這里買到。想當初,這里常常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路邊攤販來來回回,各種物件琳瑯滿目,南腔北調交相使用,那種礦山特有的繁榮只有回憶了。記得那時的我,帶著幾個表弟表妹在學校念書,平時自己做飯,每天都要到這里買菜,和好些商販都熟識。那時的我窮橫窮橫的,買東西從不會問價錢,看上喜歡的就買,商販說多少錢就給多少錢,路上碰到有人問這個什么價、那個什么價,全然不知,只會說一共花了多少錢,真是愁死個人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這些破敗的地方,曾經是多么令人向往的住處,任何一個角落都可能別有洞天、藏龍臥虎,我還記得當時有位書法很出名的前輩,就住在旁邊看似低矮的房子里,在他家里卻是另一番天地,書香味十足,書畫作品掛滿了墻面,好些較為珍貴的作品還收藏得井井有條,碰到知音就會一一拿出來細細品味。曾經的我也故弄風雅,想學學書法,有幸去過他家,得以欣賞他的作品,并得到他耐心的指教,可惜自己生性愚鈍,悟性極差,辜負了這位前輩,現在路過這里,依然心生愧疚,好不難受。</p> <p class="ql-block"> 這里是原來最熱鬧的地方,屬于一礦的文化中心,幼兒園、禮堂、籃球場、食堂和旁邊的工會大廈、家屬大樓,建筑已經斑駁、殘破,陽臺上甚至長出了雜草,籃球場已經面目全非,食堂現在被改造成木材加工廠。不知從哪個房子飄出了動感音樂,卻沒看到人,給整個寂靜的地方注入一絲絲的蒼涼。突然注意到禮堂門口還留有一個當年的“月份電影排期”通告欄,一下子把我們帶回過去熱鬧的場景。想當初,每逢重要節日,這里都有活動,我也連續在這里擔任過多年的節目主持,見證了礦山特有的文藝輝煌。前面的籃球場,更是上演過多少扣人心弦的各類比賽,多少球星的風采在這里得到揮灑。以前人山人海的區域,現在只留守著零星的散兵游勇,抬頭仰望,天還是那么藍,可是心頭飄過的卻是惆悵與無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旁邊的家屬樓,曾經是多么的豪華氣派,不少學生就住在這里,自己的領導也住在二樓,以前家訪、串門是常事,我們到過很多人家里,曠工生性粗獷豪放,通常到了家里,喝杯茶后就喝酒,有的直接上酒,所以從來不會生分,也不會沒有話題,而是越聊越深入,越喝越親近。想想當時,我們在領導家也沒少蹭飯喝酒,特別是阿姨特別熱情、善談,只要她在,就不會讓人怯生。有時來不及買菜,就直接讓對面食堂送幾個菜過來,老板又是同道中人,往往把菜送來,人也不走了,于是小酒是越喝越有味,人也越來越敞亮。很多情感的溝通、工作的協調,甚至意見的分歧都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得以解決,同時又讓我們認識更多的人,洞悉更多外面的世界。時至今日,很多鐵哥們都是源自礦山時期,讓我們心心相念、無法忘懷。</p> <p class="ql-block"> 走過禮堂,往右邊繞過去,原來是我們住過四年的招待所,再往里過去就是小學。當時我們每天從招待所出來,走過小學,再下一條臺階路,就到了中學,相距也就百來米。如今招待所已經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養豬場,空氣中彌漫著豬糞的臭味,夾雜著豬的叫聲,讓我們望而卻步,不想再靠近去撿拾過去的生活片斷。繼續往中學走去,清楚記得旁邊還是誰的住家所在地,現在全都荒廢、殘破了,偶爾看到周圍建有沼氣池,一路氣味越來越不好,小路兩邊多了不少高大的香蕉樹,野草挺茂盛的。靠近學校區域,有個門樓,鐵門上著鎖,往里面眺望過去,只能看到原來的主樓還在,兩邊的教學樓看不到了,更看不到自己原來的家。還想多瞅瞅,突然頭上傳來嚴厲的喊聲“禁停區域,請速離開!”原來一個攝像頭正好對著我們,那里正在一閃一閃的,看來立體式監控系統很給力啊。</p> <p class="ql-block"> 1992年,帶學生到神光山秋游留影。</p> <p class="ql-block"> 當年可愛的學生們,如今都成家立業了。</p> <p class="ql-block"> 1997年慶祝“五一”晚會留影</p> <p class="ql-block"> 望著面前曾經工作、生活過八年的中學,現在竟然成為一個不知啥的廠房,而且還被一道鐵門所隔,無法靠近,本來還想在自己原來的住家前留個影,現在無法實現了,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帶著一絲失落,轉身回去,重新走出原來的小路。在菜市場岔路口,決定上去看看,那里原來同樣是豪華、重要的家屬樓,我的忘年交“大師”后來從礦大樓搬過這里,隔三差五地我都會到他家喝酒聊天,常常聊至深夜才依依惜別,至今我們都奇怪怎么會有那么多的話題呢。一路過去,我依然清晰記得這是誰家、那是誰家,誰住幾樓、誰住哪邊,原來的畫面在腦子里清清楚楚的。好不容易碰到一個阿姨在喂雞,于是主動跟她攀談起來,了解到她是真正的曠工家屬,老家是龍川的,一直留守在這里,聊起我知道的人和事,她也同樣如數家珍,對以前的印象非常深刻,斯情斯景,令人五味雜陳。</p> <p class="ql-block"> 走到這條路的盡頭,原來有座鐵橋橫過對面,可以走到礦大樓那邊,現在只剩下橋墩。想想我們以前常常走過鐵橋,過去礦大樓那邊,舅舅、“大師”、“妹里”書記、“卵古”礦長、曾主……不是這家就那家,反正這棟樓是我們最開始的根據地,晚上、周末最多去的地方,在那里留下很多青澀的回憶。有時會走下面小路,往“商店”方向走到機電隊、供銷科等,那里有劉老師、鐘叔、陳叔、劉師傅等等,還有不少學生也住那邊,讓我們更直接了解一線工人家庭的情況。那個時候,我們的足跡遍布礦山每一個角落,當時就很好奇,怎么到處都是住家,到處都有人,隨便一個地方都有礦工和家屬生活,而且很多人的家里真的很簡陋,可一家人也就這樣愉快地生活著,我的很多學生就在那樣的家里伏案讀書,后來從這里走出礦山,走進大城市,在不同的領域作出不同的貢獻。</p> <p class="ql-block"> 看到前面黑乎乎的山坡,路道也不是很好,特別是很少人,心里有點難過,干脆不再往前走了,重新回到“停車場”,再看著通往學校的小路,眼光停在臺階右邊那幾棟房子,腦海里又想起了好多故舊的音容笑貌,好多人事一一浮現在眼前,恍如昨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年,恰逢我從教滿30年,一礦中學的學生全都成家立業,有的學生的子女又從我手里畢業,自己真正成了“師爺”。三十年滄海桑田,三十年彈指一揮間,徜徉在當年的礦區小路,所有的過往仍然歷歷在目,似乎就在昨天。世事難料,斗轉星移,誰也無法阻擋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今天的成就也要靠昨天的積累,回望自己在一礦的歲月,值得欣慰、珍藏的東西很多很多,雖然隨著歷史的變遷,這里已經不再是昨日的模樣,但當初的礦山文化著實喂養了一兩代人,讓這些礦工和礦工子女走向西面八方,內心深處卻永遠無法抹去這個礦山的印記,我們永遠以在礦山工作生活過而自豪。</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高县|
汶上县|
怀来县|
和硕县|
洛阳市|
青海省|
和龙市|
海丰县|
仪陇县|
岗巴县|
措美县|
南川市|
赤水市|
霞浦县|
南昌市|
巴林左旗|
休宁县|
肇源县|
林甸县|
哈巴河县|
宿迁市|
平阳县|
河间市|
久治县|
贵州省|
无棣县|
法库县|
孟村|
炉霍县|
商城县|
宝山区|
新乐市|
南木林县|
广安市|
南昌县|
元氏县|
天峨县|
依安县|
绥德县|
赣州市|
榆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