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真沒有想到,母親四五十年前教育我的一句俗語以及發生在我身上的趣事,竟然在莫言《左鐮》里得到淋漓盡致地體現。其蘊涵著人生成長的真諦,至今仍讓我醍醐灌頂,受益終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朋友買來一本莫言的《晚熟的人》小說集,極力推薦閱讀。當我一口氣讀完首篇小說《左鐮》,繼續翻閱下篇文章,《左鐮》的故事情節和作者細膩地描寫打鐵的場景始終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想起小時候母親對我說的話以及與母親和父親之間發生的一些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是我十幾歲的時候,父親常年在外工作,每個星期回來一次。家里的的一些粗活、重活理所當然地就由我這個家里的男孩老大挑起來。比如起早到幾公里外的菜市街購買憑票的豆腐和豆芽;三、四點起床披著勞動布大衣排隊買憑票的煤球,再屁顛屁顛的將三、四百或五、六百塊煤球一塊一塊搬到樓上等等都如母親說的“半大小伙子”來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不僅臟活重活干,母親還讓我儼然女孩般細心一樣干接線頭的活兒,從盤根錯節、龐雜無緒的線團里細致找出線頭,再如盤梅花扣樣熟稔一根一根接上,線扣大返工,線扣小費工。懷疑母親是不是拿捏我當女孩子養,專心培養“女紅”。參加工作又鬼使神差分到了鄭州第三棉紡織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親讓我干過用縫紉機軋鞋墊。按壓青春躁動、血管賁張的“玻璃心”,坐在縫紉機上,眼睛不眨緊盯針腳線,針順鞋墊曲里軋、拐彎軋,一坐就是苦逼的一整天。我不敢問母親讓軋那么多鞋墊干什么,搞的我長大看見賣鞋墊的老大媽就十分親切,直呼同行相惜;看見鞋墊就愛不釋手左看右看,行家般評判針腳大小如何。反倒是學會了見直軋直,見彎軋彎獨特的“見風使舵”的本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親讓我經常干過的最大的“面子工程”就是天天編草籃子。束圍裙,扎褲兜,帶套袖,左握特制工具,右拿草辮頭,將草辮一圈一圈纏在上大下小的模子上,再左右開弓,上下插花式穿梭。技法嫻熟,宛如南方技藝壓群的草編大師。從一大早編到滿天繁星,一天編十四、五個,雙手澀的如同銼刀,肉刺遍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記得編了一整天籃子,悶憋的暈頭轉向、玩心萌動。聽到約好的大伙伴們悅耳的口哨聲,不顧一切、放下活兒就跑出去。可想而知,回來會是什么情況。哎,編的再多,母親總嫌不夠,感覺就要一輩子從事草編行業。而母親總是拿著我的勞動成果到處送人,如同老母雞眼睜睜看著主人拿走含辛茹苦下的蛋,無濟于事地在旁邊咯咯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人們說,干活兒多出錯就多,干活兒多擔責就多,批評挨吵甚至挨打也就在所難免了。只要有錯,稍做錯事或不慎,不分理由,也不分場合,有時還變著花樣,就會被挨吵直至挨打。是男孩干的不是男孩干的活兒都干了,那就別提平時買菜做飯了。我猜母親不會、也沒有時間、更沒有精力去考慮叛逆期的孩子被吵被打后心理會起什么漣漪?以及會產生什么烏七八糟的心理化學反應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現在想想我應該感謝母親。從某種意義上講,走上工作崗位和步入社會,母親“無心插柳”“歪打正著”地培養了我面對各種紛繁復雜局面,鍛煉了我超乎尋常的抗摔打、抗挫折、抗壓力的能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們不能要求在那個吃飯都成問題、姊妹成群的年代里,苛刻地要求一個沒有文化的母親事無巨細循循善誘、擺事實講道理,且具備如同現在高超的育子經驗,去逐個不厭其煩“教科書式的”教育孩子。我也同樣承認,且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但不能選擇家庭如同不能選擇出身一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相信,在那個時代出生的所謂現在的商界精英或功成名就的達官顯貴們,演講臺上大談特談所謂人生寒苦勵志經歷。不管出于什么目的,他們大都有意無意多多少少隱晦和規避了這些父母日常頻繁錘打的細節。孩提形象有時也很重要,英雄有時也問出處。而我更相信,恰恰現代人跳樓、自殺、吃安眠藥、抑郁病的多。而那個時代過來的人卻巧妙、無奈地將“負能量”“打掉牙齒和血呑”地轉化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人生價值取向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我并不復雜的國企經歷、經商經歷卻驗證了母親的睿智、大愚若智和良苦用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印象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挨吵或挨打,是不知道干錯什么事情,母親就噼里啪啦一頓吵或一頓小打,不一會兒自己還沒從被打的境界掙脫和反應過來,母親就若有所思地說,誒,今天是你的生日,煮兩個雞蛋。這情景記不清多少次了,每次我都眼里噙著淚,恨恨地看著母親,嘴里吃著奇香的雞蛋,內心的愛恨情愫交織、五味雜陳。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也許每次在生日這一天被打,讓我在生日這一天記住了母親;也許母親用“最笨的辦法,就是最有效的辦法”,讓我刻骨銘心記住這一天是母親生我的日子。以至在參加工作后,偶看一篇文章的提示,每到了我的生日這一天即挨打最多的日子,都會特意、虔誠地去看看母親,買點禮物,陪陪母親,和母親說說話。不在鄭州,委托兒子母親和兒子去看。幾十年不輟,雷打不動。</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子女的生日就是母親的受難日。</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長大了我一直在想,母親僅僅上過夜校掃過盲,并不認識多少字,看過什么書。而母親這樣嫻熟運用此法,就是當今職場上至中央領導,下至處、科、股領導們慣常和屢試不爽的恩威并施的高超馭人領導藝術。而我的母親卻把這個領導藝術在我的身上運用的爐火純青,登峰造極。其能效并不比有本科乃至碩、博學歷背景的任何一個層級領導遜色。而且還能讓她這個“好了傷疤忘了疼”的兒子在母親故去若干年后仍能念著母親的吵、念著母親的打,噙著眼淚用篇篇文章去懷念去追思母親,這將是母親多大的用心良苦和豐功偉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印象最深、記憶最刻、終身“記愁”的是,每次父親從外地回來,看見我們幾個子女挺高興,而母親總是向父親嘮叨著子女的不是。這做錯了那不對了,數落我一星期的不是,哪個地方錯了不改了等等??v容著父親教訓我,從父親的角度是不愿意打,但母親始終喋喋不休地說著,唯恐父親下不了狠手,生怕父親不“修理”我。有時候父親被嘟囔急了,就輕描淡寫打一頓,母親在邊上不愿意,再加上我“強項令”不肯承認錯誤,母親在邊上旁敲側擊、扇風點火,嘟囔著不爭氣,一天不打上房揭瓦等等。父親難免下手就狠,母親就急忙拉住父親的手,不讓打,父親狠勁上來停不下來,母親就急忙擋在我前面護住我,奪下父親手中或條帚或雞毛撣或尺子等,父親氣急敗壞地數落母親,讓打,又不讓打。母親頂著說,讓打肉多的地方,你哪地方都打?而我則象個被宰的羔羊,低著頭,兩手扣在前面,聽著父母親兩個因打的重在那唇槍舌戰,仿佛不是打我而是他們在吵架。我不時斜眼微抬看恕氣未消的父親,又用余光怯生生瞟著母親犀利的眼神,瑟瑟發抖,生怕再受皮肉之苦。每次教訓我,母親總是又象對我說,又象對父親數叨著說:</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你恨鐵不成鋼,他就不是一塊鋼,他就是一塊鐵……?!?lt;/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我相信那一定是對我說的。然后母親對著父親嘮叨說下手太重,打壞了乍辦??膳碌氖敲看巍氨┐颉?,都是我鉆進被窩的時候,穿衣服少,赤身裸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結婚、成家、有孩子、“而今識盡愁滋味”后,問過父親。父親說,一星期回來一次,看見你們,親還來不及呢,你又有錯又犟,你媽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的記憶中,每次挨父親打,母親總是在旁邊說這句恨鐵不成鋼的話,不只一遍地數遍地說,我對這句話的印象太深太深。雖然當時不懂鐵和鋼二者微妙關系,但這句話幾乎深深地影響了我的一生。以至我做了父親,教育下一代無形中奉為天條和圭臬。那時候小,不知道鐵還能轉換鋼,更不知道生鐵轉換鋼的過程就是鍛打和淬火的過程。更不會想到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和鐵匠鍛造生鐵變鋼,有著驚人的異曲同工、殊途同歸的相似和雷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他們開爐干的第一件活兒,其實不是器物,而是一塊生鐵。他們將這塊生鐵燒紅,鍛打,再燒紅,再鍛打,翻來覆去的,折疊起來打扁打長,然后再折疊起來,再打扁打長。燒紅的鐵在它們錘下,仿佛女人手中面,想揉成什么模樣,就能揉成什么模樣。他們將這塊生鐵一直鍛打成一塊鋼?!@塊鋼,最終會被鐵匠銼成一條一條的,夾到村里人送來修復的菜刀、鐮刀等農具的刃口上。被加了鋼的農具,只要淬火的火候恰當,使用起來鋒利持久,得心應手,會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這是莫言在《左鐮》描寫鍛打鐵的場景。惟妙惟肖,如臨其境,鍛打場面,恍在眼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仍然百思不得其解,鐵該如何變成鋼?搜百度得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實踐中,礦石、鐵和鋼是三種完全不同的物質。把生鐵加熱到一定溫度下,經反復鍛打,就可把夾雜的碳含量擠出去,即可變成比鐵還硬的鋼,在反復鍛打生鐵的過程,就是降低生鐵的碳含量的過程,通過不斷的重擊和錘打,十次、三十次、五十次乃至上百次,從而達到降低碳含量的目的,使生鐵變為鋼。這一過程民間稱為打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莫言描述打鐵的情景,不是在城市而是在老家,我見過這種轟轟烈烈的打鐵場景:露天,爐子,風箱,碳塊,大錘,粗獷未加工的農用具。師傅左手用大鉗夾著燒紅的鐵,右手拿著小鐵錘,徒弟拿著大鐵錘,另個徒弟汗流浹背地抽拉風箱,爐火吱吱燒。師徒輪番錘在燒的通紅的鐵上,不停地翻動冒煙的生鐵,來回鍛打。哧哧的鐵屑四噴,一塊鐵在師徒鍛打下變幻形狀。師徒三人就像鏗鏗鏘鏘三玫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印象突出和納悶的是那么硬的鐵,經過燒紅在大錘的作用下,竟變成那么柔軟,真如莫言說“百煉鋼化為繞指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我正是父母一塊燒紅的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親</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將這塊生鐵燒紅,鍛打,再燒紅,再鍛打,翻來覆去的,折疊起來打扁打長,然后再折疊起來,再打扁打長……”</b><span style="font-size: 22px;">碳就是身上的缺點和不足,母親就是那個深喑此道、鍛打有方的老鐵匠,想把我身上的碳統統打掉。母親知道一下子打不出去碳來,“他需要在一定的溫度下”循序漸進、一錘一錘、左一錘又一錘,一會兒用小錘、一會用大錘地鍛打,直至“</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仿佛女人手中面,想揉成什么模樣,就能揉成什么模樣”。</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至于我是不是錘煉后不含渣土的鐵,</span><b style="font-size: 22px;">“使用起來鋒利持久,得心應手……”</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可能母親也不一定預知我的未來。但她知道生鐵只有不停地用小錘和大錘鍛打、鋼花四濺、千錘百煉才有可能成鋼。而母親相信,</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只要淬火的火候恰當”,</b><span style="font-size: 22px;">她手下的鐵一定是個不壞的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媽媽,您的“火候”太大了,大的我都認為您不是親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媽媽,是你把我這個鐵變成了鐮,還是一把真正的</span><b style="font-size: 22px;">“左鐮”</b><span style="font-size: 22px;">(本人左撇子)。你把鐮底打好了,這個鐮到過很多地方收割過麥子和其它農副產品,也在漫無邊際的荒野上獨自承擔著繁重的收割任務,</span><b style="font-size: 22px;">“這個被加了鋼的農具”</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也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老鐵匠們燒紅過,擊打過。老鐵匠們都說,您這把鐮,鐵底子好,只是輕微地燒紅鍛打,就會成為一把豐利無比的鐮刀。</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這是一件特別用心打造的利器,是真正的私人訂制,鐵匠們發揮了他們最高的水平”。(《左鐮》語)</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母親常說:“哪有羔羊不抵母?!蹦赣H的打,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疼愛,母親的愛是一種大愛,是超乎所有人抑或不被理解的大愛。以母親的人生閱歷和豐富的生活經驗,他完全知道他的兒子在漫長的人生中,不會順風順水,和風細雨,必定會有急流險灘,必定會有狂風暴雨,必定會有高潮低潮。她是在用自己的一種特殊的方式、特殊的手段、特殊的教子經驗、甚至一生都會被人誤解的方式刻意鍛打自己的兒子,錘煉自己的兒子,保護自己的兒子。使兒子</span><b style="font-size: 22px;">“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b><span style="font-size: 22px;">;使兒子能夠坦然面對不可預知的各種各樣的挫折、困難、壓力乃至失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而我 在面臨眾多人生重大抉擇的“窗口期”,無不真真切切地體會到、收獲到,母親博大精深、恨鐵不成鋼的愛子心切和豐碩的“紅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媽媽,“有你這碗酒墊底,我什么樣的酒都可以對付”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聽說鄭州郊區古滎曾有一古代冶煉鐵礦石的遺址。我還知道鄭州曾有一個“鄭州鍛壓廠”。早看了遺址,會“早熟”。早去了鍛壓廠上班,會成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查詞典,百煉成鋼,用來比喻久經鍛煉、變得非常堅強、成為優秀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不是久經鍛煉,曾彷徨過、猶豫過;我也不是非常堅強,曾軟弱過、掉過男兒不輕彈的淚;我更不是優秀人物,不曾做過光耀宗族、封妻蔭子、“立徳、立言、立功”的宏偉基業。但我是母親用不同的錘子鍛打過、錘打過、擊煉過的一塊帶有些許渣土的鐵,而不是百煉的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感謝母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感謝母親的熔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感謝母親的鍛打。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草稿于2021年2月14日(初三)凌晨2.43分,恒大家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終稿、發朋友圈于2021年2月20日(初九)10.48分,父母墓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后記:2021年2月20日(初九)是母親去世三周年。姊妹四人及親朋會聚父母墓地追思懷念母親,深深緬懷母親的生養之恩。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我一直在思考,母親給予我的是多方面多層次的教育和培養,用一篇文章或如椽大筆不足以寫出母親的偉大和智慧,在我沒有癡呆前,可以去想、去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在母親去世三周年的時日,奉上懷念母親文章以寄托兒子的深深思念和無盡的哀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左鐮》一個從多個角度可以解讀的小說,人生歷練、磨練尤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編寫此文過程中,承蒙河南天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李國碧先生、資深留日學生、多家雜志高層背景苗巍先生對該文進行深度修改、校正和把關。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自此母親去世三周年之日,微信頭像更換?!袄笃熳龌⑵ぁ比罩梗敶酥芨?。</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郓城县|
河曲县|
余干县|
攀枝花市|
安徽省|
洛南县|
汉寿县|
东乌珠穆沁旗|
太仓市|
德清县|
瓮安县|
梅河口市|
宿州市|
鄂州市|
越西县|
罗平县|
邯郸县|
古交市|
临邑县|
田阳县|
双桥区|
磐石市|
罗源县|
河津市|
喜德县|
芒康县|
江陵县|
金山区|
柏乡县|
大英县|
章丘市|
桦南县|
息烽县|
商水县|
余干县|
攀枝花市|
宁明县|
和平县|
云安县|
谢通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