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初二,和家人約好山頂見,去見識一下山頂花園。從尖沙咀坐天星小輪到中環,轉巴士前往山頂。</p><p class="ql-block"> 如同“一千個人眼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眼里,都有不同的香港印記,它似乎什么都擁有,卻又好像什么都沒有。它和所有的城市一樣,有著它的好和壞,激情與無奈,讓人又愛又恨,但是不可否認香港仍然是世界上最美麗、最先進的城市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到達山頂 <p class="ql-block">提起太平山,就會想起山頂纜車、老襯亭、凌霄閣、山頂廣場、山頂餐廳、蠟像館等。繞過山頂廣場,還是第一次來這里“柯士甸花園”傳統19世紀英國維多利亞時代設計,典雅的噴水池及涼亭,配合旁邊天然環境,造就了香港少有的西式園林景致。</p> <p class="ql-block">太平山還有數條行山徑,長的短的,易的難的都有,而這一條短途行山徑,要登高百多米至太平山頂,但斜度不大,慢慢的走,多停下來欣賞美麗的維多利亞港景色及百多年的歷史建筑物。</p><p class="ql-block">在起點開始沿柯士甸山道上山,第一個感覺是進入了大自然的寧靜,這寧靜感跟剛才熱鬧的山頂纜車站,成了強列對比。未知是不是游人多不喜歡行山,而引致那么少人登上這條路呢!</p> 再上一會,經過一些住宅區 <p class="ql-block">然后再經過另一個已被列為法定古跡的建筑:前港督山頂別墅的守衛室:</p> <p class="ql-block">山上沿途的景觀,很快到了山頂公園,</p> <p class="ql-block">這裡是前港督山頂別墅的遺址,當年英國政府銳意發展山頂,將之開發成為商住區域,興建山頂纜車的目的,正是為此。除纜車外,當年的山頂道(即現今的舊山頂道)是通往山頂的主要道路,在未有汽車的那時,上落多用人力轎子或徒步上山,而當時港督的專用轎子,由八名身穿制服的轎夫抬著上山。</p> <p class="ql-block">說來也巧,第二天,電視真好回顧原港督別墅,舊總督山頂別墅于一九零零年至一九零二年間興建,仿照蘇格蘭大宅建筑特色,被當時傳媒形容為『山頂區最宏偉及壯觀之建筑』。舊總督山頂別墅最終于一九四六年拆卸,僅剩下一座守衛室。</p> 觀景臺 <p class="ql-block">在山頂公園附近的觀景臺,可在另一角度欣賞薄扶林水塘及維港遠景,遠遠的三根煙囪就是南丫島-發哥的故居。</p> 觀景臺附近的特色街燈 這個看似平平無奇的涼亭,原來經已有近百年的歷史。 山頂花園 <p class="ql-block">山頂公園好像一個秘密花園,只有有緣人才會不知不覺走到山頂公園來,公園具古老維多利亞式建筑涼亭及鳥語花香的環境,一片大草地,此處可能是香港最高、最接近天空、傳奇歷史、最寧靜的公園。 太平山原名“硬頭山”,古稱為香爐峰,海拔高度為 544半,是香港島最高峰。人們多把山頂纜車山頂站當做“山頂”。事實上山頂站一帶為爐峰峽,真正的山頂位于山頂公園正上方。</p> 沿來路折返,回到柯士甸花園。在山頂廣場草草用過午餐后,疫情,只能2人一張桌子,雖然少了很多游客,但是依舊人多,我們站著狼吞虎咽的吃下麥當勞后,開始我們的港島徑第一段行程。 <p class="ql-block">港島徑第一段(一):山頂、盧吉道、維港兩岸</p><p class="ql-block">路線: 太平山、盧吉道、夏力道、西高山、薄扶林水塘。</p><p class="ql-block">長度: 約 7.0 公里</p><p class="ql-block">需時: 約 2-3 小時</p><p class="ql-block">港島徑是本港第三條長途遠足徑,是一條坐落在香港島群山的行山徑,于1985年啟用。港島徑共分為八段,全長約50公里,是本港路程最短的長途遠足徑。路線主要由香港島西部的山頂至東部近石澳的大浪灣。由于山頂及其附近均屬已開發的私人住宅區,港島徑的首四段均不會經過任何山的頂峰,只在山腰蜓蜿而行,相對容易。過了黃泥涌峽道后,由第五段開始,其東面的群山并未開發,港島徑的后四段選擇了經渣甸山頂、畢拿山頂及龍脊,路程富挑戰性。</p> <p class="ql-block">凌霄閣</p> 山頂廣場 港島徑起點,在凌霄閣西面的盧吉道,本來說好大家一起走的,最后漫漫征途還是剩下我們倆。 要數香港最經典的風景,非從太平山頂俯瞰的維多利亞港莫屬。除了明信片常見的涼亭景致,山徑起步處的盧吉道視野更廣闊開揚。<div> 盧吉棧道建于 1913至1914年間,以當年香港以第十四任總督盧吉(Frederick Lugard)爵士名字命名,花費港幣5萬元,五萬元在當年一定是筆不少的錢。盧吉道沿山頂而建,其中部份為棧道設計,可俯瞰及遠眺香港島北部、維多利亞港兩岸,甚至看到大嶼山的景色,是香港八景中的“仙橋霧鎖”,也是港島徑的第一段,當年建成此道可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盧吉道還保留當年的石頭長椅,我曾坐在上面想拍張滄桑的照片。<br><br></div> 回望凌霄閣<br><br> <p class="ql-block">港島徑第一段初段,樹林濃密。部分路段是『棧道』。沿盧吉道去便到盧吉道觀景點,壯觀的維多利亞港全景將盡現眼前。很難想象,這條盧吉道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依舊保養的如此甚好。</p> <p class="ql-block">路段漸變開揚,由凌宵閣開始,往西高山的一段盧吉道,是意想不到的美麗。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及其兩旁的港島及九龍半島壯麗景色,展現眼前。如此景色,乘坐飛機固然可以看到,在山上觀看,卻比飛機來得仔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港島徑第一段下的維港兩岸</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最為搶眼的,莫過于全港最高的國際金融中心,從高處看,它像一條巨型的玻璃柱,筆直地插進中環海傍;站著觀看,我們可花點時間去尋找文化中心、西區隧道、太空館、大會堂、紅磡體育館、獅子山、東區走廊、舊機場跑道等。</p> 眺望維港兩岸,視野開闊 維港及灣仔會展中心 港島徑盧吉道上除了觀賞不同的植物,還是觀鳥圣地,著名的印度橡樹。 氣根所組成的垂簾,頗為壯觀。 這里是三岔口,我們迷路了,繼續直走到達山頂纜車站,繞山頂一圈,我們在快到山頂纜車站700米的時候發現不對,查看地圖后,發現錯了,再走下去我們就回到原點了。趕緊回頭,路上慶幸沒有帶小朋友出來,不然走冤枉路會被他埋怨得頭大,這里要繞道指示牌的后面才看到原來經夏力道至第一段終點薄扶林水塘還有2公里, 終于看到標距柱了,這才是對的路。功課沒有做好,白走了2公里。 離開盧吉道,接上夏利道,放心往前走吧。 野生吊鐘 <p class="ql-block">夏力道的盡頭處設有一休憩地方,西高山休憩場地,其中有龍虎山觀景臺,可看到港島西區、摩星嶺、薄扶林、瑪麗醫院、南丫島、貝沙灣等,但數碼港卻被其他建筑物遮擋而無法看見。</p> 俯瞰西環及堅尼地城、瑪麗醫院 <p class="ql-block">看上圖文字說明,框邊上的小石子看了心里不舒服。</p> 沿此梯級繼續港島徑行程 <p class="ql-block">然後沿石級路下山,朝薄扶林水塘而去。</p> 我在拍這個時,一個老外過來問我,我沒有回答,一來英文水平有限,二來,太敏感。 然后進入茂密樹林,在濃密的叢林中行走,感覺好像又回到大自然的懷抱。<br> 沿途經過的溪澗 薄扶林郊野公園郊遊區一號場<br> 再走幾步,見到圖中的分叉位及指示地圖,便完成了港島徑第一段。 基本按照時間完成,還多走了2公里。 薄扶林水塘以及主壩 第一個薄扶林水塘終于1863年竣工,成為香港首座儲水庫。雖然水塘落成,但由于水塘的容量太小,根本不能解決食水問題。因此水塘在建成后,便馬上要進行水壩加高及擴建水塘的打算。擴建薄扶林水塘工程于1877年竣工,1866年至1871年的擴建工程,耗資22萬港元。雖然水塘經過擴建,但亦未能完全解決香港食水的需求問題。政府因而興建第二個水塘──大潭水塘。<div><br></div><div>目前薄扶林水塘多座建筑已被古物古跡辦事處評級,其中更有六項設施被列為法定古跡。</div> 遠望山頂以及凌霄閣,結束第一段,從繁忙的金融都市跳接上港島西部的民生氣息,香港故事,不只有一種想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杂多县|
安福县|
陈巴尔虎旗|
灵丘县|
陇南市|
佛山市|
夏津县|
吉木萨尔县|
徐水县|
麻栗坡县|
根河市|
和田市|
嘉定区|
姚安县|
潞西市|
宣化县|
汉阴县|
赣州市|
长乐市|
连平县|
封丘县|
雅安市|
安乡县|
昭觉县|
博湖县|
望都县|
温宿县|
姚安县|
镇原县|
兴宁市|
大姚县|
临夏市|
永福县|
漳浦县|
察雅县|
大港区|
塔城市|
天门市|
仙桃市|
阿克陶县|
威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