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大家已經(jīng)各奔東西,各在天南地北世界各地忙著各自的事情過著各自的日子了 ……</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一本四十多年前的相冊里,卻保存著今天再難湊齊的你們;那一個個當年還稚嫩的面容,和那些年我們尚還年輕的父輩們的身影 ……</p><p class="ql-block"> 今天,冊子里面的長輩們漸漸的離開了,那幢紅樓老院兒也不復存在了,只有當年的那些瞬間被留在了這本相冊里面,這些照片清晰的留下了我們曾經(jīng)一起渡過的那一段段美好的日子,也就是從這座我們父母同在的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的宿舍里;也就是從那座位于東單三條西受祿胡同中的老院子里開始的事情,讓我們有了那么多難以忘懷的相聚與永不再有了的回憶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時的我們找機會就嬉戲在一起,大家一樣的過著差不太多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后來才知道,能這樣一起長大的人才可以被叫做發(fā)小兒 ——</p><p class="ql-block"> 我們打小兒就知根知底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不論你今天在哪兒,你在做著什么樣的工作,你還記得嗎?藝術(shù)大院兒里成長的我們,那時候聚在一起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模仿舞臺上的劇情段落,模仿我們父輩們舞臺上說過的經(jīng)典臺詞 ……</p><p class="ql-block"> 到了后來,我們還真有不少發(fā)小兒經(jīng)過努力而子承父業(yè),走上了從事專業(yè)藝術(shù)工作的道路了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鮑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嚴帆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管莘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劉玉梅 (十六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張小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彭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楊歡(十七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威(十六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金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姜小亮 (十九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鮑剛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梁晉(二十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彭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馬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楊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王焰(二十一歲)</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原東單小院兒大門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被拆毀了一半的院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的發(fā)小兒們,無論你現(xiàn)在生活在哪兒,在做什么?是貧窮還是富有,是成功還是很普通,都別忘了那時候你的發(fā)小兒們,和那些年我們曾經(jīng)一起有過的日子,好嗎?</p><p class="ql-block"> 四十多年過去了,相冊壓在箱底幾乎已經(jīng)被遺忘了,這次準備掃描照片,將這么多已經(jīng)遠了的瞬間全部變成電子文檔,而這本珍貴的紀念冊還將繼續(xù)永存下去 ……</p><p class="ql-block"> 愿發(fā)小兒們都好。</p><p class="ql-block">(2011年姜小亮為東單三條寫的短文,收錄于此用做緬懷紀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小院兒” </p><p class="ql-block"> 這座紅磚小洋樓,坐落在東單三條,門牌號碼56號(舊31號),聽長輩們說,這是一位洋人的房子,一個傳教士,好像是北歐那一帶的人。49年以后房產(chǎn)歸國家了,順理成章就成了【中國青年藝術(shù)劇院】的宿舍。</p><p class="ql-block">小樓,西式格局,方方正正,屋頂高挑,木樓梯,地板地。以前冬季人家屋主取暖燒的是壁爐,歸政府后改良了,統(tǒng)一使用洋爐子,每個房間里都設(shè)有能插煙囪的煙道(蓋房子時就設(shè)計好了),合理,人性。</p><p class="ql-block">樓房前有個小院兒,種著椿樹,棗樹,藤蘿架,院子雖然不大卻很有味道。</p><p class="ql-block">幾十年來,這56號小院兒,總是給胡同里的街坊蒙著一層神秘、好奇、敬仰的面紗。</p><p class="ql-block">不錯,幾十年里,這座小樓前前后后住過許多中國話劇界的精英,頂級藝術(shù)家。</p><p class="ql-block">改革了,開放了,要蓋大樓了,小紅樓從此悲壯的消失了。</p><p class="ql-block">有心的人含淚站在廢墟上,用鏡頭為我們定格了我們曾經(jīng)的家。</p><p class="ql-block">往事追憶,不免想起,曾經(jīng)在這個小院兒里居住過的藝術(shù)家們。</p><p class="ql-block">默默地緬懷故去的前輩!</p><p class="ql-block">祝福仍健在的藝術(shù)家們!</p><p class="ql-block">孩子是你們的延續(xù) ,青藝子弟永遠敬佩你們!</p><p class="ql-block">曾在56號小院兒居住過的藝術(shù)家有(排名不分前后)</p><p class="ql-block">張正宇 孫維世 金山 石羽 路曦 王斑 張瑞芳 姜祖麟 江水 郭平 鄧止怡 張逸生 金淑芝 陳永倞 常大年 胡辛安 李之華 肖琦 沈皓 沙野 杜士俊 李筠 張云芳 冀淑平 鮑占元 沈繼禹 梁燕生 白珊 李章 于真 風眠 郭壽陽 孟慶良等。</p><p class="ql-block">注:感謝以上照片的拍攝者鮑鋼。</p><p class="ql-block">姜小亮博文</p><p class="ql-block">2011-2-2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华容县|
洛宁县|
商城县|
新乐市|
阿克|
揭西县|
广元市|
广水市|
家居|
兴义市|
宜州市|
周口市|
松江区|
门头沟区|
喀喇|
蕉岭县|
东至县|
红桥区|
新田县|
河北省|
永丰县|
兴国县|
大邑县|
高平市|
涡阳县|
壤塘县|
淮北市|
禄丰县|
新化县|
万全县|
英山县|
璧山县|
榕江县|
墨竹工卡县|
凉山|
耿马|
中宁县|
舟曲县|
怀柔区|
稷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