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 <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親2007年在蘇州</i><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今天是2021年的農歷大年三十。2020年的今天,父親離開了我們,他一生的第97個春節沒能和我們一起度過,安祥的離我們而去!整整一年了!晚上時常遇見父親伏案寫作的身影,夢中醒來情不自禁,哽咽良久,他那慈祥的面容歷歷在目,久久難以忘懷!</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父親在書房</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親是慈父,是我一生最最敬重和愛戴的人,我無法找到更好的詞匯來表達父親的慈祥和善良,我無法從兒時的經歷中找到父親絲毫動怒的記憶,他面對我們的永遠是笑容。當我們遇到困難時,他給予我們的永遠是鼓勵與鞭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父親具有堅毅的性格,無論青年時期求學所遇到的艱辛與挫折;還是文革期間遭受的抄家、批斗對身心的摧殘;或是家庭遇到的種種難以想象的困難都沒有能夠擊垮他的信念與追求。為了心中的理想與信念忍辱負重并為之奮斗一生,將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他最最熱愛的民間文藝學事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將父親生前一部分學習、工作中的照片及河南大學報記者史周賓的文章:《張振犁:中原神話學田野上的如歌行者》合并一起發在自己的朋友圈,以這種方式寄托對父親的懷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20px;">張振犁:中原神話學田野上的如歌行者</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清華大學前校長梅貽琦曾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我校張振犁教授便是這樣的一位大師。作為新中國第一代民俗學研究生,他師從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在近七十年為學、執教生涯中,他始終堅持躬身在學術園里辛勤耕耘,為中國的民俗學研究、特別是中原神話學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北京師范大學讀研究生時的父親</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親和鐘敬文先生在一起的時光 </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躬身入學海 成就如星斗</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張振犁,1924年生,河南新密人,我校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民間文學、民俗學以及中國神話的研究,開拓出中原神話流派,被譽為“中原神話的拓荒者”,曾任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河南分會副主席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上世紀80年代進行的中原神話調查</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水有源,樹有根。”這是張振犁在學術研究中所堅持的觀點,而他與中原神話的結緣,也可追根溯源。1949年,25歲的張振犁考入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經過著名民俗學家鐘敬文先生的點撥,他逐漸對民間神話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文化大革命”后,中國民俗學學科得以重建。當時,學術界普遍缺乏文化自信,而“中國神話不如希臘神話”的觀點也充斥其中。在這樣的學術氛圍中,張振犁為國內神話研究在國際上沒有一席之地而深感不安,結合前期的積累和發現,他躬身走入神話學研究的殿堂。</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上世紀80年代,張振犁在講授民間文學課時,從學生收集的民間故事中發現大量依然流傳在民眾口頭的古典神話故事。鑒于此,張振犁帶領學生在1982年至2000年近20年的時間里,先后10多次到全省神話蘊藏的重點地區的23個縣、市進行了科學考察,發現了活態的“中原神話群”。他在《情系中原神話》一文中回憶道:“北上太行、王屋,南下桐柏、伏牛;西登秦嶺夸父之山,東去商丘火星之臺。”于是,中原神話寶藏像一串串奇珍異寶一樣被挖掘出來:盤古、女媧、伏羲、神農、燧人氏的故事得以一一重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進行中原神話調查中的父親</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2006年父親又加入了考察的行列 時年已經83歲高齡</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對此,鐘敬文等學者認為,“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若干古典神話的延續,推翻了過去中國神話貧乏、僅有斷簡殘章的片面結論,大大豐富了中國和世界神話學。”張振犁的學生、著名作家孟憲明認為,“先生發現了中原神話的意義和價值,并且從理論的高度對它進行闡述,這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2007年,鑒于張振犁幾十年從事中原神話的深入發掘和研究以及在國內外產生的重要影響,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組委會將“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他。“山花獎”為中國民間文藝的最高獎,與電影“百花獎”、電視“金鷹獎”,戲曲“梅花獎”、舞蹈“荷花獎”等同屬中國文藝界的最高獎項。當年,“山花獎·終身成就獎”全國只有四名獲獎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在第八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上</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父親被授予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藝終身成就獎</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頒獎典禮的視頻片段</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2007年難得的和父親的一次合影</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十年之后的2017年,在他93歲高齡之時,張振犁數十年的心血傾注而成的《中原神話通鑒》一書出版。《中原神話通鑒》(全四冊)計174萬字,393幅圖片,800多篇民間神話故事。書中內容以一故事一評論的獨特形式,集中展現了數千年來中原神話的豐富性。《中原神話通鑒》為中原神話學的奠基之作,填補了中原神話領域出版的空白,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乃至世界神話學,彰顯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價值與魅力。</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中原神話通鑒》一書僅資料搜集就長達30年。在正式編寫的十余年間,張振犁及他的幾名弟子耗費大量心血,數度易稿,不斷完善, 終成這部中原神話故事集大成的煌煌巨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2017年《中原神話通鑒》出版 時年父親已93歲高齡</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道理貫心肝 忠厚填骨髓</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學高為師,德高為范。除了學術成就,張振犁更以其品格魅力潛移默化影響著身邊的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張振犁曾表示,以恩師鐘敬文先生作為自己為人處事的典范。而張振犁教授的為人業已成為他的弟子們的典范。</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作為張振犁教授的研究生,文學院吳效群教授深情回憶起與導師相識的三十年。比起外人眼中“文人斗士”、“學術偶像”、“中原神話研究的拓荒人”這些光彩奪目的稱號,吳效群眼中的“先生”更多的是一個滿身煙火味的血肉之軀。</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張先生的忠厚,在學界是出了名的。”在吳效群看來,無論外界為老師冠以多少名號,老師始終是那個心地明凈無渣滓的人,全無當下的飄忽與浮躁。</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巧詐不如拙誠。”張振犁的“拙誠”讓他在學術傳薪中備受垂青。在羽毛未豐、渴盼翱翔之時,太多人落入了眼高手低、急功近利的窠臼,而張振犁卻行遠自邇、務于點滴。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大學生是眾人眼中的“天之驕子”,對于謄抄資料這樣的繁枝細節,很多人棄之如履。張振犁非但沒有避之不及,還一筆一劃地躬身謄抄。落筆如云煙,其勢雄如峰。樸茂工穩的字體背后,是張振犁一絲不茍的向學態度,這讓他在眾人之中嶄露頭角,獲得鐘敬文先生的青眼相加。</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張振犁學術思想研討會</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親85歲華誕弟子們拿出了早已準備好的壽桃</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視頻片段</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民間文學隊伍大會師的一天也是父親最高興的一天</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對于現在社會上部分學者在教學中“不把金針度于人”的做法,吳效群不以為然:“我們師門中從來沒有過這種情況,張先生總是毫無保留地教授我們知識。”張振犁在教學過程中的以己渡人深深影響了他的弟子們的教學觀念,良好的師風學風也因此而薪火相傳。“可以說,民俗學專業至今依舊保持的純樸學風與張先生的帶領密不可分。”</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張振犁心無旁騖,生活質樸,不求世俗功利。了解他的學生都表示,“他從不把學術當做獲得功名利祿的墊腳石,淡泊得仿佛看破一切得失榮辱。”他在漏雨深巷中堅守古禮,寒泉淡食甘之如飴,不慕榮利,寒素如昨。</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從父親親手書寫的座右銘中能窺視出父親的心靈</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耕耘象牙塔 桃李滿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從1980年張振犁在河南大學中文系開設民間文學課程起,先后培養了一大批熱愛民俗學研究的專業人才,其中孟憲明、程健君、陳江風、高有鵬、吳效群等人如今都成為活躍在民俗學領域的知名學者。除了他們之外,還有不少張先生的再傳弟子,分布在全國各地,傳播著中原神話研究的種子。</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親培養的研究生吳效群和父親在一起</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本世紀初,鐘敬文先生駕鶴西游。作為鐘敬文的得意弟子,張振犁承其衣缽,成為了民俗學界的大師,在“后鐘敬文”時代起到了承前啟后、舉足輕重的作用。“張先生是河南大學民俗學科的開創者,沒有張先生,就沒有我校的民俗學專業。”民俗學者、我校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彭恒禮談到。</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孟憲明對此也深表認同,“如果沒有先生就沒有河大的民間文學課,沒有民間文學課,就不可能有一群人去做民間文學,以至于后來變成了民俗學、民間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等等。”上大學之前就對民間故事興趣濃厚的孟憲明認為,張先生對學生的成長與引導居功至偉,“跟著老師學習我們才知道民間故事、神話故事原來是一門學問、一種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多年來,張振犁教授和他的弟子們筆耕不輟,出版了《中國古典神話流變論考》、《中原神話研究》、《東方文明的曙光———中原神話論》等多部有關神話研究的著作,推動中國神話研究不斷走向深入。由于研究成果豐厚,不僅令神話學已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學科,而且逐漸形成了中原神話學派。</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5px;">有關中原神話的研究論著</i></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有學者指出,中原神話學派“采用將古代文獻與田野作業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突破了傳統的考據、義理、辭章這種狹隘的治學方式,將整個社會活生生的生活事項作為一部大書,從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社會的角度來研究神話”。中原神話學派對于推動中國民俗學學科建設和民俗學理論與方法的提升都具有積極意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中原神話學派強化了中國神話研究的薄弱環節、填補了其中的空白,對世界神話學也有所突破和貢獻。在以張振犁教授為首的中原神話學派的努力下,大量豐富的、不斷采錄公布的民間活態神話令全世界學者驚嘆和羨慕。原蘇聯鮑·李福清院士這樣認為,中原神話“注意到神話傳說在口頭流傳的情況,從根本上說是中國神話研究的一個新的方向”。</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所謂大學者……系道德高尚、學問淵深之謂也。”張振犁教授身體力行地證明著這句話。跨越時代,我們無法攝錄他落地生長的故鄉,無法攝錄他趕路匆匆的行跡,卻可管中窺豹,識得他為學為人的一斑。</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i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28, 128, 128);">父親和程建軍調查中原神話時的情景</i></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通辽市|
商城县|
娄烦县|
淳安县|
外汇|
乡城县|
上高县|
靖远县|
陕西省|
京山县|
交城县|
贡嘎县|
广丰县|
桃江县|
西和县|
溧阳市|
剑阁县|
澄江县|
中卫市|
贺兰县|
阳泉市|
杭锦后旗|
宁海县|
南安市|
高淳县|
张家港市|
莱芜市|
霞浦县|
黎川县|
通化县|
南城县|
抚顺市|
吉林市|
阜平县|
玛多县|
盐津县|
五莲县|
南开区|
临城县|
康马县|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