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近日,在瀏覽被網易關閉的《松樹溝插友的博客》(博主本人能夠閱看),發現博客中除3000篇博文外,約有近99%以上的照片和圖片均不復存在,只有極少數的照片和圖片成了“漏網之魚”。令人驚喜的是,不知何因,曾經轉發過、反映黑龍江知青生活的漫畫集《我的知青生活》居然還在!這是一組曾在黑龍江務農的知青很喜歡的精彩作品,當時有不少知青博客曾經轉發過這一漫畫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細細重新再閱這一漫畫集后,萌生了將其轉換為美篇的想法。為弄清漫畫集中一些不甚清楚的地方,特地百度了一下,竟然找到了作者夏云的博客,更欣喜的是看到了更多之前未曾見過的那些漫畫,數量之多和質量之優令人折服。雖然,我們插隊的與他們農場有許多不同之處,但因為同是曾在黑龍江務農的知青,自然有著更多的共通之處,夏云的作品同樣能引起我們的共鳴。為此,特將夏云的作品拿來,以美篇的形式介紹給愿意回憶那段歲月的知青兄妹,以及希望了解那段知青生活的朋友們。在此,也要深深感謝漫畫集的作者夏云,感謝他用繪畫留存了那段歷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面的內容,在原來松樹溝插友博客轉發的基礎上,作了較大幅度的增加,但因美篇的篇幅和新浪博客的關系,夏云的一部分作品還是無法在此展現,對此深表遺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手機畫面較小,閱看時可點擊圖片,用手指滑動放大畫面,這樣觀看效果會好許多。</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知青生活</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 云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歲月不居,光陰如梭,轉眼離下鄉已40年了。回想當年,無數知青離別親人,離別城市,來到冰天雪地的黑龍江,接受了10年的下鄉磨煉。10年的下鄉生活刻骨銘心,其中的甘苦只有過來人才能夠深深體會,但是很多人至今不悔。是的,下鄉的的10年生活就像一首回味無窮的詩,其中填滿了幻想、歡樂、悲哀和痛苦,多少年過去了,那段經歷始終不會忘記,因為它已經深深地刻印在許許多多知青的生命中去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0年前,我跟著一大批認識或不認識的人坐了3天3夜的火車來到黑龍江嫩江一個農場務農,在這批人中,既有滿懷豪情的熱血青年,也有懷著一肚子委屈抱著抵制心理的城市學生。我不知道自己屬于哪一種,只是我對這個陌生的地方充滿了好奇,第一感覺:黑龍江真冷!</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剛下鄉時候,在冬天最痛苦的事要數上廁所了。那時沒有正經的廁所,在那用土墻壘起來、幾塊木板搭起來的的廁所里“方便”,四面透風、寒風刺骨,用不了一會兒就讓你凍的半死。尤其在晚上,伸手不見五指,深一腳淺一腳上廁所還要帶個手電,外來人不知道這是廁所,看到前面蹲著一個黑影,燈光一閃一閃的,還以為碰到狼了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大荒零下30多度的日子里,人們都將自己裹的嚴嚴實實的。頭上戴著皮帽子,身上穿著下鄉時統一發放的綠棉衣,手上是皮手套,為了擋寒,大家臉上還戴著大口罩,只露出兩只眼睛來。這樣的裝束,外來人一時半會兒還真難分辨出性別,為此經常鬧出男女不分的笑話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的時候,農場沒有自來水,相當部分是靠一桶一桶從井里打上來的,從井里打水,夏天還好辦,到冬天就麻煩了。北大荒氣溫零下幾十度,從井里打上來的水,不到一會兒就凍成冰坨了。打上來的井水如果一不小心打翻了,就很快變成積冰。由于冰越積越厚,井口越來越小,在這時候打水,先要鑿冰,讓自己站穩了,否則井水沒有打上來,自己滑溜一下鉆到井里去那就不好玩了!當然,這種危險活、累人活男的干得最多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時候許多人都有一只鋁制鍍黃高腰面盆,別看這只普通面盆,它的作用可大了。首先,它是鋁制的,經得起摔打,凹出來一處、癟進去一塊根本不影響使用。不像那些高級的搪瓷面盆,看起來漂亮,但一碰就掉瓷,再一碰就漏水,要補要修麻煩得很。最重要的那鍍黃鋁制面盆有多種用處。除了洗臉、洗腳、擦身、洗衣服之外,它還可以用在揉面、做菜上,每到節假日,面盆的作用充分發揮。一些人用幾塊磚搭起簡單的爐灶,把面盆就當作炒鍋,一些人則用這種面盆到食堂里集體打菜,然后幾個死黨圍在一起苦中有樂吃喝一頓。在下鄉的年代里,面盆的多功能用處體現得最淋漓盡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年代,各種豪邁的口號滿天飛,什么“早上三點半,晚上看不見,地里兩頓飯”,什么“彎腰九十度,爬行數十里”,什么“革命加拼命,拼命不要命”,盡管現在看來這些口號顯得有些可笑,但是在當年這就是現實。沒有一個知青可以逃避這個現實。在這“拼命不要命”的年代,一切皆有可能,可以告訴兒輩們,你們的老爸老媽當年是如何經歷了現代年輕人難以想像的磨煉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物質貧乏的時代,知青生活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為了改善伙食,不少知青紛紛到附近的老鄉那里購買雞鴨。山河農場場部附近有一個科洛村,每到節假日,這里經常會有一批穿著綠棉襖、戴著狗皮帽的知青走街串巷采購商品,整個村子到處回蕩著“老鄉,你家有雞嗎”的叫喚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知青的到來,窮鄉僻壤的科洛村也開始有了市場意識,原來1元一只雞開始漲價到1元5,木耳、榛子等山珍也水漲船高,呵呵。知青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當地市場經濟,活躍了當地的商品交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盡管北大荒的冬天寒風凜冽,但是夏天仍然是酷暑當頭。在這樣的酷暑天氣里到大田干活,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一個考驗。東北溫差大,早晨起來還要穿外衣,到中午則酷熱難耐。當時市場上還沒有防曬霜之類的化妝品,一些愛美的姑娘就自己想辦法抵御紫外線對皮膚對傷害,于是就出現了這樣的典型時尚裝束:將草帽兩邊盡量拉下來,用繩子扣住,毛巾則從頭上披下來,最大限度地遮住臉龐。防止短袖下面的手臂被曬黑的高招,就是在短袖下面連接袖套,然后戴上薄薄的白手套。這樣的裝束,防曬是起作用了,但是不是有防熱作用,這只有使用者自己明白了。對男的來說,就比較簡單了,一條寬大的褲子,一件汗衫或背心,一頂草帽,一條毛巾或裹在頭上,或圍在脖子上,這就是夏天裝束的全部內容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北大荒野外勞動,最可恨的是小咬,這種小咬特別多,整天嗡嗡地圍著你轉,趕也趕不走,一天下來渾身被小咬咬得癢癢的。有人不久發明了一種專門抵御小咬進攻多塑料袋盔甲,就是用塑料袋鉆三個洞,然后把塑料袋套在頭上即可。但是此發明僅限傻小咬的首次進攻,如果小咬夠聰明的話,采用迂回戰術,鉆進洞里,此發明作廢。但是在東北畢竟笨小咬多,聰明的小咬少。于是這項專利紛紛被仿效,一到野外,尤其是晚上,大家紛紛戴上這種簡易的塑料袋頭盔,不知內情的外來人看到這架勢,還以為碰到三K黨了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農場每個連隊都有一個機耕隊,北大荒地大物博,離開機器,單靠人力,根本沒辦法進行生產。機耕隊是一個技術活,在這里工作的人整天跟機器打交道,比大田班干活有意思多了!每到春播秋收,你轟隆隆地駕駛著拖拉機、播種機、康拜因到田頭,好不威風!農忙結束了,一些小型拖拉機也不能閑著,運磚、裝土豆、送貨……全都要靠它。盡管開拖拉機威風,但是也有遭罪的時候,尤其是冬天,坐在小型拖拉機上,凜冽的寒風迎面吹來,如果沒有保護好,自己的臉頰、鼻子、耳朵就會被凍壞,這時候就不好玩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東北大家睡的是火炕,幾十人住一大間里,外面有專人燒炕,往往外面冰天雪地,屋內卻是溫暖如春。但是也會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由于外面燒得過猛,屋內的溫度直線上升,睡在前排的就像洗桑那浴,還經常發生火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鋤大會戰是最累人的。一清早,大隊人馬趕到地頭。連長根據人頭分配任務。“一個腦袋一條壟”,人們依次排開,在各自的壟上鋤草。望著一望無際的田野,還沒有動手,心里就發怵:“這什么時候到頭啊?” 當然,也有鬼精靈的,等連長一不注意,倒拿鋤把,管它是草還是禾苗,拖著就走。到了前面沒有人的地方,人躲了起來。但是這一招數,往往很難騙過連長的火眼金睛,被連長臭罵一頓后,還要回到原地返工重新再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下鄉的時代,生活無疑是艱苦的,每天吃的是饅頭和湯,所謂湯,無非是白菜湯、蘿卜湯,有時候還要吃粗糧,大馇子飯、大馇子粥。盡管生活艱苦,但是也有甜蜜的時候。一些來自上海成雙結隊的男女朋友們自有改善伙食口味的辦法。這就是自己從上海帶來麻油、味精、鮮辣粉之類的調味品。原則上這些瓶瓶罐罐由女方保管,以防止男的亂倒一氣。每當看到女的往鍋里清湯添加“愛情味之素”,男的在一旁咂嘴品嘗時的親密鏡頭,我真感到羨慕不已!真心期盼有一天也有人會在我的湯里添加“愛情味之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期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多余的業余文化活動。如果放映隊來基層放一場電影,那就是一件大事了。當初看電影,一般都是露天,兩根杠子撐起一塊幕布,再加上擴音機喇叭就能看電影了。當年放映的影片 翻來覆去就是《南征北戰》、《地道戰》、《小兵張嘎》以及阿爾巴尼亞的幾部影片,盡管有的情節和對白許多人已經能倒背如流了,但是一有放映隊來,不管影片看過沒看過,大家還是興高采烈地拿著小板凳到空地等著看電影。許多人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們已經把看電影當作男女約會的最佳場地了。夏天看電影還好,但是在冬天看電影卻是要全副武裝,要戴皮帽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東北洗衣服是件麻煩事。在冬天,你的衣服剛洗完掛出去,轉身回來,咦,衣服凍住了,摸著那凍得像鐵塊似的的衣服,你還真的對它沒辦法,解也解不開,硬拉又怕將衣服弄斷了,百般無奈,只得將晾衣繩一起解開,像撐著旗幟似的拿回屋里烤。</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期間窮極無聊,一些人就開始做無聊的游戲,其中一項就是賭吃包子,一個壯漢聲稱自己半個小時內能吃15個包子,大家不信,于是該壯漢用一條煙的代價跟大家賭上了。結果他果然了得,15個包子在規定時間內被他全部吃到肚子里,贏得大家心服口服。當然也有不行的。五分場二連某上海知青,平時貌不驚人(據說此人曾經獲得過虹口區少年象棋比賽冠軍),一次豪賭,他聲稱能一次吃上三大面盆疙瘩湯,結果吃到兩盆半的時候,因實在吃不下去而告輸了,但是此人從此名聲大振,不敢小視,能一口氣吃上兩盆半疙瘩湯的人畢竟不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農場干農活,“早上三點半,晚上看不見”,每天清晨,幾聲長哨把人在睡夢中催醒。不少人迷迷糊糊起床,黑燈瞎火穿錯衣服的現象屢見不鮮。且看此君好不容易把衣服套上了,腦袋卻從袖口出來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生活是艱苦的,但是生活再艱苦也有溫馨的一刻。每當收工回來,梳洗后吃完飯,在宿舍旁邊,人們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場景:女的坐著短凳上忙不迭地洗衣服,男的則在一旁挑水打雜,為女朋友揮扇趕蚊子……在夕陽的斜照下,勾勒出一幅溫馨幸福的畫面,實際上,許多男女知青中正是通過這樣的畫面最后結為伉儷,成為了終身伴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這年頭年輕人談戀愛,各種場所有的是。但是在當年下鄉期間,男女青年要找個地方約會可要費些腦筋,尤其是那些剛剛相戀又不想被他人發覺的年輕人,約會的地方更是五花八門。且看此君草帽被大風刮走,一路追來,沒有想到在草垛旁看到讓他臉紅的一幕,于是趕快抽身走開,草帽也作為禮物送給那對戀人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青下鄉第一次面對各種農活,要做到熟練掌握,還需要一段時間的鍛煉。且看此君修桌子,桌子沒有修好,自己的手卻被砸傷了。這種現象在知青下鄉初期可以說是屢見不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期間,每天吃的是饅頭、蘿卜湯,饞癮難忍,一些人就開始動腦筋:他們在雞鴨經常出沒的地方,弄了一條小蟲,然后栓上繩子,自己則躲在暗處。雞上鉤后,拉動繩子,呆頭呆腦的雞哪知是陷阱,一步一步地走進,很快被抓住,又很快地成了大家的盤中餐。如此伎倆。屢試不爽,只苦了老鄉的雞莫名其妙地少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東北人喝酒厲害,喝起酒來喜歡用碗,滿滿的一碗白酒,一仰脖咕嚕咕嚕就下了肚,讓旁人看得目瞪口呆。在東北待長了,久而久之許多知青也學會了喝酒。幾個烤土豆,一把炒黃豆就當是下酒菜,每當節假日,不少知青在炕上用箱子擺起了酒桌,幾個知己,圍在一起,喝個一醉方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下鄉期間,許多知青都有逃票的經歷。盡管逃票驚心動魄,但是很多人還是甘冒風險,與列車員、查票員斗智斗勇。逃票的辦法有種種,最通常的辦法就是: 一、查票來了,鉆到椅子底下,上面的同伙用棉大衣一蓋,天衣無縫,無人會察覺。 二、兩人或多人搭檔,一張車票幾經轉手,這種辦法成功率很高;三是無奈之舉,被列車員抓住了,到站后被趕了下來,此時你的頭腦要靈活,等列車未開動之前,要跑到另外一個車廂上去,幸運的話,可以逃過一劫; 四是最笨的辦法,就是看到查票員來了,立即鉆進廁所,任外面把門敲得震天響,死活就是不開門,有時候這個伎倆也會得逞,有時候則不行,行與不行取決于一個條件,這就是查票員的腦袋是不是比你笨,如果是的話,那么你的逃票就成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的時候,干的是體力活,身上的衣服難免有刮壞的。衣服破了一個口子,掉了一個紐扣,這對善于縫縫補補的女同胞們來說不是一件難事,但卻難為了那些從來不會針線活的男知青,你看此君縫衣的姿勢不錯,但是最后卻將自己的褲子縫在一起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地大物博,野味眾多,冬天白雪皚皚,正是打獵的好時候。馬號的大老黃有一把登記過的獵槍,也是一個好獵手。相處熟了,他也經常帶我一起去打野雞野鴨。打野雞不但要有好槍法,而且要掌握野雞出沒的習慣。一般野雞喜歡在野草堆旁覓食,此時你不能輕易驚動它們,而是要慢慢地走進,準備好槍支,然后揀起一塊石頭,朝前扔去,此時野雞就會受驚飛起。這時你舉槍射擊,可以說百發百準,沒有什么奇怪的,因為打野雞野鴨用的是散彈,呵呵,運氣好的話還可以一槍擊中三四個獵物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東北人人都會燒火,不會燒火的就要被凍死餓死。但是真的要學會燒火,一點就著,這就要有本事了。 燒火的柴禾有濕柴干柴之分,會燒火的都會事先將木柴劈好、碼好,放在雨淋不著的地方。這樣濕柴也就變成干柴了。點火前,先在爐膛內或火炕內放上細細的引火柴,堆好,(注意木柴不能全部塞滿,木柴間要留有空間。)拿一張紙點著引柴,然后小心翼翼第放上一根兩根木柴,待兩根木柴著了之后,再將木柴一根根添上去,這樣大功告成,火炕就算點著了。不懂竅門的人去燒火,越急越燒不著。弄得不好,火點著了,自己也傷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的冬天天寒地凍,什么東西似乎都凍了起來,在這冰封的季節想要吃水果,那水果也是冰凍的,凍梨、凍蘋果、凍柿子。在這些水果中,我最喜歡吃凍柿子。初次吃凍柿子,不知從何著手,一個大柿子,拿到手里咬不動,砸不碎,就像一塊大石頭。不懂的人就用火烤,用開水燙,方法都不對。正確的辦法是將凍柿子浸放在冷水里,用不了多久,凍柿子會逐漸軟化,顏色也逐漸變鮮艷,然后拿出來,剝去蓋,掀開皮,然后用勺子舀著吃,那沙沙的、甜甜的、冷冷的滋味可謂一絕,可惜離開北大荒以后,本人已經幾十年沒有嘗到這種北大荒獨有的滋味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農場務農期間,男女之間互相幫助是習以為常的事情,但是也有幫錯對象的。你看此君割大豆時是如此拼命,目的是為了省下時間幫女友割豆,以此向她獻殷勤。但是此君眼神不好,再加上女友穿的衣服跟他人沒有區別,以致最后割完大豆才發覺自己幫錯了對象。結果白白花了許多力氣,還被女友臭罵一頓,實在倒霉。不好意思,幫錯了人 女朋友大怒:你這算什么意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期間人難免會生病,雖然人病了不是件好事,但生病也有它的好處,一是你不用下田干活,二是食堂會專門給你做病假飯:面條。吃慣了硬硬的大馇子飯,能吃上一碗熱乎乎的菜湯面,這無疑是一個享受。于是一些知青開始千方百計到醫院混病假。混病假最簡易有效的辦法就是,去醫院前沖瓶熱水藏掖在口袋里,然后趁醫生不注意將溫度計插到熱水瓶里,這門技術要求很高,掌握溫度要恰到好處:39度左右。一些生手貿然去試,往往會弄巧成拙,醫生一看溫度計,體溫達43度,會驚得醫生差點跌壞了眼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帶了城市和農村商品大交換。每年探親回家,知青們大包小包帶的大多是當地的土特產,如黃豆、榛子、香瓜子、金針菜、木耳等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知青探親回來帶來的物品則是五花八樣,比較流行吃香的有大前門、鳳凰牌香煙、大白兔奶糖、麥乳精、話梅糖等,有不少家庭還特地自制一些晾干的醬油肉、香腸等讓下鄉的子女帶去。皮蛋在當時是很稀奇的東西,許多知青帶了皮蛋回去著實讓當地人羨慕不已。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然回城探親,也有一些當地老鄉委托捎買的,比較流行的有的卡中山裝、的確涼襯衫等,而比較會當家的那些女知青則會帶些麻油、鮮辣粉、味精等調味品,每當從食堂打來一鍋湯,在上面澆上一些麻油,灑上一些味精、鮮辣粉等,往往增色不少,因此東西雖小,但卻是許多細心的知青探親回農場時所帶的必備物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東北天冷家家戶戶要取暖,但是沒有煤,要取暖就必須就地取材,麥收過后遍地的麥稈成了人們取暖做飯的好東西。當年的大車排的重要任務就是要為家家戶戶送柴禾,車老板也成了吃香的工作。柴禾裝得多一點、少一點都在車老板手中,一些技術精的車老板,在車上堆麥稈可以堆的很高,相反,技術不好的,則堆到一半就“塌方”了,然后不得不重新再裝。送柴禾實際上最累的是跟車的,跟車的要不停地用叉子將麥稈叉到車上,而車老板則是將麥稈一點一點碼起來。忙的時候一天要到地里拉麥稈五六趟,跟車的叫苦不迭,一天下來,手臂酸疼,往往酸疼得抬也抬不起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農場我曾經在奶牛房工作過,別看奶牛樣子很溫順,但是十分嬌貴。飼料中精料少了,氣溫變化了,都會影響奶牛產奶,你對它和氣點,擠奶前給它梳梳毛,摸摸頭,他就會很自然第配合你。擠奶是個技術活,兩只手在擠奶時要由上而下有節奏地擠,不能生硬地捏奶牛的乳頭,否則弄疼了奶牛,說不定它一抬腳就會把你踢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農場洗衣服是件麻煩事情,為了洗幾件衣服,要到井里打水。一般洗完一件衣服要過三遍水,但是一些人為了減少用水,洗衣服時盡量減少程序,上了肥皂之后,過了一遍水,就去晾上了。平時衣服穿在自己身上旁人毫不在意。但是有一次大田里鋤草,突然下去大雨來,突如其來的大雨把大家澆得渾身濕透。此時戲劇性的情況發生了,某人的衣服被雨水一澆,滑溜溜的,奇怪的是衣服上還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肥皂泡。原來這是此君平時洗衣不過水,突如其來的大雨讓他的衣服再過了一遍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年農場養了很多牛馬,一般的的牛馬可以放出去讓它們自由吃草,但是對于那些每天要出去套車干活的牛馬來說,這就需要為它們準備好草料了。好在北大荒有廣袤的草場,每到夏秋季節,許多知青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打草。打草的工具是大芟刀,這種刀格外長,比人還高,舞這種刀要通過腰部的力量,左右晃動手臂,打起草來姿勢十分好看,但是不懂竅門,你即使用了吃奶的勁,草也打不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之前總以為放牛牧牛是一件很浪漫的事情,但是親身體驗了,才發覺養牛放牛并不是一件輕松的事情。你掌握不了牛的脾性,你也許根本沒有辦法養牛。你看此君牽牛回牛舍,一向溫順的老牛突然狂奔起來,原來老牛碰到了自己的相好,在發情期間,老牛你很難拉住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東北吃魚是件困難的事,尤其是冬天,冰天雪地的,河水都被冰凍了,怎么能吃到魚?但是當地老鄉卻有一種獨特的抓魚的竅門。那就是用鐵鎬、鐵錐在冰凍的河床上鑿洞,由于整條河的上面被凍住了,魚兒在水里缺少氧氣,一旦被打個洞,就像漆黑的屋子開個一個天窗,那些在黑暗中游來游去的魚就會自動地跳到洞口,這時你就可以輕松地去抓魚了。當然在至于在什么地方鑿洞,什么地方有魚,這完全要靠經驗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東北盛產苞米,一到秋收的時候,漫山遍野都是苞米,看到這么多金燦燦的玉米,不少知青心花怒放,在城市里吃煮玉米價格可不便宜,現在到處都是,于是就順手拿了一些玉米,回去自己用水煮,用炭火烤,但是吃起來卻硬得很,一點也不好吃。后來才知道,此苞米非彼苞米,城市里吃的苞米是甜苞米,是糯性的,而農場生產的玉米不是此類品種,口味自然大打折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春播期間,氣候易變,剛剛還是晴空萬里,突然烏云密布,下起大雨來。在大田操作,毫無避雨之處,許多人只能被澆得渾身濕透。而在機耕隊工作的人來說則幸運多了。盡管一臺小小的東方紅拖拉機,下雨時一下子能擠進去7個跟班的姑娘,最多竟然擠進9個人,有這么多姑娘擠在周圍,艷福不淺,美得開拖拉機師傅張大嘴。他真希望每次出工后都能下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期間做過“弼馬溫”,知道飼養馬是個學問。馬有騎馬、散馬、駕車的馬,為了繁衍后代,還有種馬,在這些馬匹中,種馬的待遇是最好的,馬舍分開,每天配的是特殊精料,由專人飼養,種馬不拉車,不干活,每天要由專人進行遛馬。種馬都是烈馬,牽馬的時候一不注意它會一下子甩脫韁繩跑得老遠。所以有經驗的飼養員在牽這種馬的時候,總是在它旁邊系上一匹瘦弱的老馬,兩匹馬栓在一起,烈馬受旁邊馬的拖累性子再爆也無法發作,此時你就可以安心把烈馬牽出去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期間,分場連隊沒有理發室。頭發長了怎么辦?女同志好辦,男的則成了問題。一些有理發手藝的于是成了香餑餑。但是在這些香餑餑中間也有濫竽充數的,好好的一個頭,被他一剃,東一刀,西一刀,就像被狗啃過似的,越修越修不好,后來干脆剃個大光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與插隊落戶相比,下鄉到農場是有工資的,盡管工資水平微薄,每天1.25元,扣除休息天,滿出勤一個月也有32元左右。在全國職工工資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下,每月32元的工資應該說還是不錯的。但是有些人一拿到工資,立刻眉飛色舞,花錢如流水,不到半個月,一個月的工資就花沒了。像這種前吃后空的人不在少數,讓連隊領導頭痛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農場期間連隊經常要開會,開會的場所就在宿舍。好在宿舍夠大,兩溜大炕,前后都可以坐人,實在不行,前面在加一排小凳子,這樣裝百把人沒有問題。但是當時的宿舍條件差,宿舍里兩排大炕上面掛滿了濕漉漉的毛巾、換洗的襪子、褲衩、內衣,這樣條件下開會可謂別有一景。有的人說,還真需要帶把雨傘去開會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馬號牛舍工作除了要飼養好牛馬之外,還有一項非常累人的工作要做,這就是接生。母牛分娩過程很長,大概要2到8小時。有經驗的飼養員能一眼看出母牛什么時候要生.分娩之前,你要把待產的母牛牽到小間,燒熱房間,在地上鋪上干草,這時只能干等母牛分娩的那一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要命的是母牛分娩沒有準頭,有時候一等就要等它一晚上。分娩的時候盡管有獸醫在一旁,但是飼養員是必須在場的。有時候獸醫忙不過來,還需要你親自為母牛接生。母牛生產正常的話過程不長,不需要人工助產。但是如果不順利的話,這就需要你動手了。一般是要你托住胎牛的下頜和前肢往外拉,這要一定的膽量和技術,既不能太用力,又要跟住母牛的節奏。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牛犢出來之后,要迅速將牛犢口鼻內的羊水擦干,把包在牛犢前后蹄的一層東西剝去,這樣小牛犢就可以搖搖晃晃下地了。一般剛出生的小牛犢還站不穩,這時候你要扶住它,讓它站到母牛身邊,出于本能,小牛犢會主動把嘴湊到母牛乳房旁吃奶,而母牛則會低下頭不斷舔牛犢身上的羊水,直至舔干。待一兩小時過后,母牛會將胎衣排出。做到這一步,那么謝天謝地,一切就順利結束了。從此以后,牛舍里又多出了一頭活蹦亂跳的小牛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戴眼鏡的人在東北有諸多麻煩,尤其在冬天,屋里屋外溫差大,從冰天雪地的外面進到屋內,眼鏡上立刻被蒙上厚厚的霧氣,就像被蒙上眼罩一樣,因此戴眼鏡的人冬天進屋的第一件事情擦眼鏡。此君干了一天的重活,一肚子火沒處發,進屋后一邊擦眼鏡上的霧氣,一邊罵罵咧咧的罵連長,戴上眼鏡一看,呵呵,竟然連長就在眼前,讓他尷尬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冰天雪地干活,每天下工回宿舍,脫下鞋子一看,里面濕漉漉的,有時候還能倒出雪來。冬天外出,最關鍵的要保持鞋子暖和,于是許多人睡覺前都將自己的鞋子放在火墻上烤,當時宿舍里中間都砌著火墻,睡覺前火墻上堆滿了鞋子,鞋墊,散發著臭氣。好事之徒,為了保持市內溫度,猛往爐膛里塞柴火,結果暖了房子,烤糊了鞋子,屋內充滿了烤焦都橡膠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期間,農場年輕人居多,談朋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在北大荒要找個合適的約會地方可不容易。冬天在外約會,冰天雪地的,天太冷,受不了;夏天約會的地方到有,但是禁不住蚊子和小咬太多;不少連隊沒有什么風景點,有幾棵遮蔭樹,一到晚上人滿為患,后來者自然就找不到位置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想想當年,每當收工后,洗漱完畢,一些熱戀的男女就不約而同地走上林蔭道,抬頭不見低頭見,結果大家都變成老熟人,如果有一天在這隊伍中突然新增加了一對新人,結果肯定會在男女宿舍里熱議一陣。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些面子薄的或者還不到公開程度的男女,他們約會的地點一般是沒有人打擾的地方,看菜的窩棚、養牛的牛舍自然了熱戀男女約會的好去處,但是此時此刻,一個不解風情的看菜郎偏偏以為來了偷菜的,大呼小叫,結果飽受一頓老拳,落荒而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下鄉期間正是中蘇交惡時期,據說大批知識青年到黑龍江去,其目的就是為了屯墾戍邊,讓知青一面種莊稼一面保衛邊疆。為了演練知識青年的作戰水平,那年頭上面經常會弄出一個半夜緊急起床抓特務等動作來。剛開始,大家勁頭很足,一聽抓特務,就半夜拿起鋤頭、鐮刀在冰天雪地的野地里到處找敵人,結果特務沒有抓到,那些偷糧食的盲流倒抓了好幾個。時間一長,大家都疲了,知道半夜緊急集合多半是為了練練知青的筋骨,以后一聽“抓特務”就不當一回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北大荒的冬天氣候寒冷,家家戶戶要燒炕取暖,燒屋的東西除了麥秸、豆秸之外,最受歡迎的就是山上的樹木條子。由于家家戶戶都需要,因此知青冬天最繁重的工作就是到山上砍樹木、拉條子。到山上,一般是先砍樹,再把樹杈子砍下,然后把砍下來到樹木戶條子從山上拉下來,碼好堆起來,用拖拉機或馬車裝好拉回來。拉條子最費衣服,往往用不了多少時間,一件好端端的棉襖就破綻百出,回去之后補不勝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東北,人們不怕嚴寒,不怕地凍,最可怕的是小小的蟲子。這就是跳蚤、小咬和虱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跳蚤之可惡,是因為它來無蹤去無影,咬你一口,跳將去也;小咬的厲害知青們都見識過,到了地里,傍晚時分,那成群到小咬直往你身上鉆,逃也逃不掉;至于虱子,那更是可恨,它們密密麻麻地鉆在你貼身衣服的縫隙里、皺褶里,平時安安靜靜,但是當你穿上衣服,它們就開始復活、蠕動,并時不時咬你,它緊緊貼在衣服的縫隙里,殺不死,甩不掉,讓你無計可施。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用水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此每次回上海,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洗澡之后將替換的衣服放到鍋里煮,至于那些不能用水煮到化纖衣服,那就沒有辦法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進入夏云的博客,得知其與共和國同年生,是盧灣區出去的老知青,也是新立一些朋友的學長。夏云曾在上海某報社任職,其的新浪博客開設已有十多年,博客內容豐富,涉及攝影、繪畫、書法、評論等多方面,共有博文2000多篇,訪問量已達 60多萬人次。讀者若有興趣的話,可通過百度直接進入夏云的博客,在那里可以欣賞到更多更精彩的內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此,對夏云用畫筆記錄和展現黑龍江知青生活,給曾經的北大荒人留下了一份念想,表示深深的感謝!</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1年2月13日</span></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雄市|
永修县|
仙桃市|
九龙县|
子长县|
定襄县|
宜昌市|
北辰区|
巴塘县|
南郑县|
宜春市|
兴仁县|
奈曼旗|
太康县|
正宁县|
沭阳县|
通城县|
沾化县|
丰都县|
乌鲁木齐市|
原平市|
建阳市|
湘阴县|
荣昌县|
竹溪县|
綦江县|
马龙县|
喀什市|
台东市|
卢龙县|
馆陶县|
堆龙德庆县|
金秀|
石家庄市|
大洼县|
柳河县|
方山县|
塘沽区|
普格县|
黄山市|
左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