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魚山路和魚山路上的名人》(之一)(之二)(之三)發(fā)表后,有網(wǎng)友指出幾處錯誤,有些錯誤在美篇隨時更改了,還有些需要說明一下。不少網(wǎng)友又提供了許多新的信息、新的資料。因此我想,還是再寫篇(補正)吧,拾遺補缺,糾偏正誤。</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首先是魚山路的路名。有網(wǎng)友指出,此“魚山”并非地名,而是佛教用語。“魚山梵唄”本是佛教典故,1934年湛山精舍在此山竣工后,這里成為佛教研修之地,此山便被稱為“魚山”。“乳山”說不能成立,是因為“乳山縣”1945年才有其名,而魚山路則早就存在了。</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見到的所有介紹魚山路的文章都說魚山路1號最初的主人名叫恩斯特.阿里文,墻上掛的銘牌也這樣介紹。有網(wǎng)友指出,這位膠海關(guān)稅務(wù)司實際名叫恩斯特.奧爾默(Ernst Ohlmer),阿里文是他的中文名字。這還是第一次聽說。</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魚山路1號乙還曾住過北艦副司令員楊璽。楊璽,1933年生,遼寧人。85年任海軍青島潛艇基地司令員,90年任北艦副司令員。88年9月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楊璽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序號401,此艇已退役,經(jīng)去輻射處理,現(xiàn)停在萊陽路8號海軍博物館碼頭展示)的首任艇長,85年他率艇創(chuàng)造了我國核潛艇總航時、總航程、水下航行時間、水下平均航速、一次性潛航時間的最高記錄。隨后3年中,他又分別率領(lǐng)我國魚雷攻擊核潛艇和戰(zhàn)略導彈核潛艇,圓滿完成一次次中國核潛艇部隊的大洋傳奇。他是核潛艇部隊唯一參加和指揮了我國核潛艇三大試驗的司令員,曾親自與我國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核潛艇之父”、核潛艇研究設(shè)計專家黃旭華一起參加了極限深潛試驗。</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那天,我在19號門口聽到那位女士說的1號“落下”了北艦副司令員楊震,可能是我聽錯了,應(yīng)該是楊璽。</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北艦航空兵副司令員李樹榮也曾在1號乙住過。李樹榮(1919-2014),陜西延川人。35年參加紅軍,36年入黨。參加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解放后歷任銅川地委書記兼軍分區(qū)政委、師長,海軍青島基地航空兵副司令員,北艦航空兵副司令員。55年開國大校,64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海洋生物學家、海帶專家吳超元曾在4號住過。吳超元,蒙族,北京密云人,1925年出生。48年北京輔仁大學畢業(yè),歷任中國科學院海洋所副所長,中國藻類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秘書長。解放初期,海帶只能在大連一帶自然繁殖,吳超元對人工培植進行了大膽探索,為我國海帶人工養(yǎng)殖做出重大貢獻。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生物學專家委員會委員,國際藻類學會執(zhí)行理事會理事,青島市高新技術(shù)開發(fā)咨詢委員會主任。如今96歲高齡的吳老,在美國與女兒生活在一起,頤養(yǎng)天年。</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7號樓下還住過我二中同級不同班的校友徐明昕,他的父親是市南區(qū)醫(yī)院書記,母親是市南區(qū)法院院長。他高中畢業(yè)后就業(yè)在紡織品批發(fā)站,改革開放中,組建了一個分公司,干得風生水起。后來他與我成了龍口路的鄰居。</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959年3月,山東大學分家,山東海洋學院成立。首任院黨委書記兼院長曲相升由濟南調(diào)到青島時住在9號甲,并在那里接見過蘇聯(lián)專家。一年后搬到蓬萊路1號一棟別墅中(蓬萊路原在海大校園內(nèi),上世紀六十年代,海大校園封閉,這條路便消失了)。文革中曲相升一家被趕到魚山路24號一樓。</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曲相升(1915-2002)山東牟平人。1938年入黨,歷任膠東行署秘書主任、東海專署民政科長、牟平縣縣長、東海專署專員。解放后歷任山東省政府副秘書長、省委副秘書長兼辦公廳主任。1970年卸任海院,調(diào)淄博先后任市委副書記、市政協(xié)主席。</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曲相升對海大的建設(shè)發(fā)展功不可沒。2015年海大為紀念曲相升誕辰100周年舉行座談會,會上校領(lǐng)導和老教授代表,對他在海大做出的奠基性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曲相升兒子曲衛(wèi)平,50年出生于濟南,59年隨父來到海院,便與海洋結(jié)了緣。他比同齡的孩子們更早地認識海洋、了解海洋、熱愛海洋,最終獻身海洋。69年入伍南海艦隊川島水警區(qū),78年調(diào)北艦宣傳部任干事。83年考入海軍指揮學院,畢業(yè)后分到驅(qū)逐艦第一支隊,歷任108艦機電部門教導員,秘書科長,宣傳科長,鞍山號、開封號導彈驅(qū)逐艦政委,潛艇基地、北海艦隊宣傳處長,潛艇基地政治部主任,政委。擔任國家海洋發(fā)展研究會學術(shù)委員,國防大學研究生導師。2003年被授予海軍少將軍銜。</span></p><p> </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海院副院長許亮曾在10號住過。許亮,(1913-1995)四川簡陽人。37年畢業(yè)于四川大學文學院中文系,38年參加革命,同年入黨,被組織派往新疆。在新疆期間,先后任迪化“新兵營”教員、新疆教育廳編譯委員會主任、新疆學院、迪化師范學院教員,蒲犁縣、麥蓋提縣縣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先后任延安解放日報副刊編輯、中央社會部人事教育科科長等職。解放后,歷任軍委總參軍情部、聯(lián)絡(luò)干部學校教育處處長,中央教育行政學院馬列主義教研室主任、黨委書記。</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許亮61年調(diào)山東海洋學院任副院長,主管教學。當時山大西遷濟南,只留下一個海洋系,師資嚴重不足。在許亮的主持下,學院到22個部屬院校廣攬人才(62屆畢業(yè)生),充實教師隊伍,逐漸壯大了師資力量。文革后海院的第一批教授,大都是從這批人中選拔的。80年代初調(diào)成都地質(zhì)學院任黨委書記兼院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島城美術(shù)屆前輩、九中美術(shù)教師尚友松在10號一樓住過。尚友松(1936-2010),畢業(yè)于青島九中,在校期間就專攻美術(shù),且很有造詣。畢業(yè)后,先后執(zhí)教于市北中學(現(xiàn)青島藝術(shù)學校)、青島九中。他善于教學,啟蒙、培養(yǎng)了諸多很有成就的畫家。如旅美畫家王銘清,16歲就跟他學畫,如今在美國長島有自己的畫室,由他策劃的山東省中青年書畫藝術(shù)作品展曾登陸紐約。尚友松的代表作有連環(huán)畫《小鯛魚求醫(yī)記》(1963年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等。</span></p><p><br></p> <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6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font color="#000000"><p style="margin: 0pt;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8.4pt; text-indent: 30pt; mso-char-indent-count: 2.000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5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15<font face="宋體">號曾是山大化學系教授湯騰漢的私宅。湯騰漢(</font><font face="Calibri">1900-1988</font><font face="宋體">),出生于印尼爪哇,</font><font face="Calibri">1917</font><font face="宋體">年回國求學,先后就讀于 南京工專機械系和天津北洋大學,</font><font face="Calibri">22</font><font face="宋體">年赴德國柏林大學留學,獲化學博士學位。</font><font face="Calibri">30</font><font face="宋體">年回國,在國立青島大學任化學系教授、系主任、理學院院長。解放后,任中國科學院化學專門委員會委員,</font><font face="Calibri">51</font><font face="宋體">年后,獻身于軍事藥學領(lǐng)域,是中國軍用毒劑化學檢驗研究的先驅(qū)者。歷任軍事醫(yī)學科學院研究員、研究所所長、副院長,衛(wèi)生部藥典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藥學會副理事長。第三、四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font></span></p></font></span>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6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font color="#000000" face="宋體"><p style="margin: 0pt; text-align: left; line-height: 18.4pt; text-indent: 30pt; mso-char-indent-count: 2.0000; mso-pagination: widow-orphan;"><span style="font-family: 宋體; font-size: 15pt; mso-spacerun: "yes"; mso-ascii-font-family: Calibri; mso-hansi-font-family: Calibri;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000pt;"><font face="宋體">解放初期湯騰漢調(diào)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院工作時(少將軍銜),委托自己山大的學生曾在因居住并保管</font>15<font face="宋體">號。曾在因(</font><font face="Calibri">1909-1994</font><font face="宋體">),山東萊陽人。</font><font face="Calibri">1934</font><font face="宋體">年山大化學系畢業(yè)后,歷任上海中西大藥房制藥部主任、青島斯宜藥廠廠長、青島因光化學廠廠長、華北藥廠廠長、青島啟奧化學廠廠長等職。解放后,歷任青島膠東企業(yè)公司工程師,青島實業(yè)化工廠總工程師,青島市化學工業(yè)公司工程師,青島市輕工局、化工局副局長等職。</font><font face="Calibri">64</font><font face="宋體">年任副市長,</font><font face="Calibri">78</font><font face="宋體">年任市政協(xié)副主席,</font><font face="Calibri">80</font><font face="宋體">年任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曾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一屆全國科技大會代表。據(jù)說曾在因是青島第一位技術(shù)型非黨民主人士副市長。</font></span></p></font></span></span>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 我到23號院去過許多次,因為</span><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我的發(fā)小劉仁潔從金口路搬到了這個院。仁潔是個熱心腸,待人真誠,有一次聽說我前列腺有毛病,主動提出找他的姑父,一位青醫(yī)附院退休的外科專家看看。我讓他打個電話聯(lián)系一下,他非要帶我一起去。去的那天下著小雨,他早早等在醫(yī)院門口了,讓我心里涌上一股暖流。8月的一個周一,我去洗海澡,在魚山路上碰到仁潔,與他說了半天話,沒想到周三便聽到他心梗去世的噩耗。因為得知消息晚,沒能去參加他的追思會(他是位虔誠的基督教徒),那幾天我一閉眼就想起他的音容笑貌,難受了好些日子。</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的文登路小學學妹于國勤的母親現(xiàn)在還住在25號。于國勤比我們低一屆,與我們是同一個班主任。她從小就跟幾個我們班的鄰居大姐姐玩,幾十年沒斷聯(lián)系,至今我們班組織活動她也總是參加。2015年她與我們一起驅(qū)車幾百公里去文登探望班主任劉德鎮(zhèn)老師,大家稱她“編外成員”。于國勤高中畢業(yè)去了山東建設(shè)兵團,后來考取了醫(yī)學院。她是醫(yī)生,同學們遇到醫(yī)療方面的問題,都愛找她咨詢,她也總是熱情耐心解答,提出中肯的建議。</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989年至94年任海大副校長的王化桐在26號住過。王化桐1935年出生,58年山大海洋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上世紀六十年代初,代表海院在上海監(jiān)造中國第一艘海洋調(diào)查船“東方紅號”。主持編纂了中國第一部英漢海洋字典《英漢海洋辭匯》。81年作為改革開放后第一批公派訪問學者到美國邁阿密大學進修兩年,回國后仍在海大任教。歷任海大副教務(wù)長、校長辦公室主任、秘書長、副校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王化桐的父親是民國時期島城著名“義聚合錢莊”東家之一王德合(字薌齋)。</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當年島城轟動一時的名人代欣言住在31號。76年畢業(yè)于青島醫(yī)專的她,單純地、沒有任何條件地主動申請獨自去了西藏。她與2000名進藏的熱血青年一起,走過了格爾木,跨過了坨坨河,翻過了唐古拉,從紅瓦綠樹的青島來到一年四季見不到一棵樹,看不到一朵花的風雪高原。她曾經(jīng)因長期吃不到肉菜而患上夜盲癥;因巡診途中突遭雷雨無處躲藏而引起高燒失音;因水土不服而長年腹瀉;因疲勞缺氧而多次暈倒;甚至因低鉀而突發(fā)軟癱。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她從一名基層醫(yī)生成長為領(lǐng)導干部,歷任國家衛(wèi)生部疾病控制司副司長、西藏衛(wèi)生廳副廳長、西藏人口計生委黨組書記、副主任,西藏大學人口研究所客座教授。一只從魚山路起飛的雛鳥,終成雄鷹,翱翔在西藏的雪域高原。</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 央視《走遍中國》欄目的《青島百年影像》讓一位德國老太太馮.高吉萊.吉普拉走進了青島百姓心中。高吉萊1933年出生于魚山路31號,在這里開始了她的人生路程。高吉萊的父親,當年德國理合商行的部門經(jīng)理,從女兒出生開始,拍攝了十三年,記錄下他們一家在青島的點滴生活。1945年,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作為戰(zhàn)敗國,高吉萊一家和其他德國僑民一起被迫回國。當局的條件很苛刻,每家只能帶二十公斤行李。高吉萊的父親舍棄了眾多家當,卻把這部三個多小時的影像資料帶回國內(nèi)。多年后,德國檔案局、國家電視臺都出高價想要收購這份資料,卻被當時生活并不寬裕的高吉萊毫不猶豫地拒絕。2006年,當青島市檔案局的工作人員到德國高吉萊老人家,去專門感謝這位老人把這樣一份滿含一家人心血的珍貴資料無償捐贈給青島博物館時,老人自豪地說:”我是青島人,我很喜歡青島!”一個外國人,視青島為故鄉(xiāng),這份對青島的深深情愫,感動了所有青島人。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5號住過海洋學院建院元老之一侯連三副院長。侯連三(1916-2002)山東壽光人,1932年入黨,35年任中共壽光六區(qū)區(qū)委委員,參加過土地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建國后歷任濟南市糧食局局長、山東省抗美援朝委員會秘書長、省水產(chǎn)運輸公司經(jīng)理、國家水產(chǎn)部青島水產(chǎn)公司經(jīng)理兼青島市水產(chǎn)局局長、黨委書記、山東省水產(chǎn)局副局長。59年海洋學院建院時任副院長、全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山東水產(chǎn)學會理事長。</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侯連三耕讀傳家,自幼酷愛詩詞繪畫,畢生寫下很多詩詞,2000年集結(jié)為《閑情雜韻錄》,其中妙句迭出,清麗處賞心悅目,豪放時振聾發(fā)聵。</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36號還有一位老先生曾是魚山支路18號侯國本教授的老師。許繼曾(1905—1989),山東聊城人。九三學社社員,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1931年畢業(yè)于天津北洋大學土木工程系。先后輾轉(zhuǎn)天津、河南、山西、湖北、陜西等多地工作。1947年至1952年,任國立山東大學工學院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主任。1952年10月后,先后在青島工學院、西安建筑工程學院、西安冶金建筑學院、山東冶金學院任教。1956年被評為國家二級教授。1963年4月由西安調(diào)入山東海洋學院水產(chǎn)系任教授。1978年任山東海洋學院學術(shù)委員會副主任。曾任山東省第一屆人大代表,全國第三屆人大代表;青島政協(xié)第五、六屆委員會副主席,山東政協(xié)第一屆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xié)第五、六屆委員會委員。</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許繼曾1963年回青島住在登州路15號,海洋水文氣象系副主任王彬華住在二樓。文革時讓他倒出一間房子讓給了老山大校長趙太侔住,他只好將另一間屋隔開住兩家,自己一家三口住半間。</span></p><p> </p><p> </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侯國本教授的兒子侯永庭是“當代名人”。侯永庭,1943年出生,山東青島人。畢業(yè)于陜西工業(yè)大學(現(xiàn)西安理工大學),歷任新疆電力局副總工程師、青島經(jīng)濟開發(fā)研究所所長、太平洋國家和地區(qū)科學技術(shù)大會理事、全國沿海開放地區(qū)研究會秘書長、青島企業(yè)發(fā)展研究會首席學術(shù)顧問,青島市拔尖人才,國家軟科學專家,被國務(wù)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wù)院政府津貼 。</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1989至2001年先后任青島市政府經(jīng)濟顧問、青島市政府高級專家委員會經(jīng)濟組組長、市證券委專職委員、副主任、市境外融資辦主任,成功策劃海爾、青啤、海信等公司上市和資本擴張。退休前任青島市體改委副主任。</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侯永庭主要從事對外開放和經(jīng)濟研究,出版著作6部,與人合作7部,在國內(nèi)外雜志發(fā)表論文200余篇,承擔了兩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八五”重點科研課題。曾出席在美國、日本、俄羅斯、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國際研討會,作為訪問學者曾在香港中文大學和俄羅斯學院講學,最近致力于國有企業(yè)改革和證券市場研究。</span></p><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侯永庭曾獲國務(wù)院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的最高決策咨詢獎,全國經(jīng)濟學理論著作一等獎,省、部級社科獎多項。曾任省人大代表、市政協(xié)常委、仲裁員、陪審員。曾任南開大學國際經(jīng)濟學教授,青島海洋大學經(jīng)貿(mào)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上海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科委引進國外智力辦教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侯永庭上學時酷愛足球,是西安交大附中足球隊的,考大學時,交大、上海體院、陜西省隊都要他,結(jié)果被陜工大捷足先得。因為1960年,他的父親先他一年從西安交大調(diào)到新建的陜工大。他喜愛器樂,會吹笛子、吹口琴、拉小提琴。他還喜歡動手寫影評、劇評,在新疆經(jīng)常給《新疆日報》投稿,在青島給《青島日報》投稿,到上海探親,也給《解放日報》投稿。從新疆回青島后,改行轉(zhuǎn)型在開發(fā)區(qū)搞經(jīng)濟管理,就是因為思維敏捷,寫作手快,很快被國務(wù)院開發(fā)辦相中。退休后的侯永庭,還經(jīng)常爬山、滑雪、玩帆船,生活豐富多彩。</span></p><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有網(wǎng)友批評我的《魚山路和魚山路上的名人》“ 充斥濃濃的等級觀念”,我想談?wù)勎业摹懊擞^”。《現(xiàn)代漢語詞典》對名人的解釋是:“著名的人物”,百度則進一步指出:“在其相對的范圍為眾人熟知的都可以稱之為名人”。因此,名人不分高低貴賤,可以是達官貴人,也可以是平民百姓;只是范圍身份不同,有的聞名天下,有的只為街巷鄰里“熟知”,有的是行業(yè)翹楚,有的是身邊熟人。所以,魚山路上的名人,既有部隊將軍、大學教授、學者專家,也有鄰居大媽、知識青年、同學同事。都是名人,角度不同,只要大家茶后飯余愿意議論就行。</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行文至此,想起了小時候在魚山路上至今沒忘的一次“冒險”經(jīng)歷。1號墻外馬路對面,有一條近百米長的護欄,護欄連著一條三四十米的花崗巖長堤,護欄外是落差二三十米的萊陽路。每隔兩米左右是一個一米半高的花崗巖石柱,兩個石柱間固定著上下兩根拳頭粗的鐵管。</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現(xiàn)在前海太平路上還是那種護欄,魚山路已經(jīng)換成鑄鐵花式護欄了)上小學的我們正處于天不怕地不怕的叛逆期,追求刺激冒險。有一天上學途中,大家突發(fā)奇想要“走護欄”。過了2號,我們就爬上石柱,用一只腳像跳芭蕾一樣在鐵管中間點一下,迅速站到下一個石柱上。開始大家嘻嘻哈哈,跳得很隨意,這一段護欄外是一片雜草雜樹叢生的斜坡。到后面幾節(jié),大家便屏住呼吸,小心翼翼了,因為護欄外是一二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了。最后一節(jié)鐵管兩頭松動,可以轉(zhuǎn)動,我嚇得沒敢跳,下來了。幾個膽大的小伙伴馬元培、王建國、徐克澍卻一往直前走到底。</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后來再走那里,大家后怕不已。萬一“一失足”,不至于粉身碎骨,起碼也會折臂斷腿,不“成千古恨”,也要“終生悔”。不過這次“壯舉”使得幾個小伙伴也成為了那段時間文小的“名人”了呢。</span></p> <p> <span style="color: rgb(0, 0, 0);">寫完魚山路,有一絲惆悵。雖然對“名人”有不同的詮釋,但人們一般還是把那些各個領(lǐng)域的佼佼者視為名人。從這個意義上說,魚山路的名人都是“過去式”了,侯永庭這樣的當代名人鮮見少有。有的網(wǎng)友看完我的《魚山路》,“感覺魚山路是在吃老本,老本越來越少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恐怕要由歷史來解答了。具體到魚山路,為什么名人不再,日趨平凡?這是一個復雜的大課題。除了大環(huán)境“沒有培養(yǎng)出”杰出人才,小環(huán)境地理地位、居住條件的變化,“留不住”人才也是原因之一吧?光靠歷史悠久、外表光鮮,內(nèi)里卻年久失修、不宜居住的建筑,是留不住當代精英名流的。</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也有另一種聲音。魚山路名人匯聚是歷史造成的,歷史已經(jīng)翻過一頁。“一代人走了,又有了一代新人。魚山路依然是魚山路,住在這里的人們,故事依然精彩。”魚山路依然會有自己的名人,只是此“名人”非彼“名人”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本文插圖為《王鵬—鋼筆繪青島》作者、中國鋼筆畫聯(lián)盟理事、中國鋼筆畫藝術(shù)研究院理事、青島鋼筆畫協(xié)會副會長王鵬先生現(xiàn)場寫生,謹致謝)</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突泉县|
保亭|
双辽市|
贡山|
贵溪市|
岐山县|
广宗县|
屏南县|
岳阳县|
曲靖市|
卢龙县|
体育|
乐平市|
高安市|
汶上县|
鲁山县|
贵溪市|
肥东县|
闵行区|
买车|
岚皋县|
永川市|
耒阳市|
双牌县|
尤溪县|
丽水市|
沁源县|
微山县|
盐山县|
天水市|
新竹县|
内江市|
孝感市|
五大连池市|
会泽县|
禹城市|
太仆寺旗|
仲巴县|
成都市|
黑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