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從永嘉紗廠到南街,要經過約130~150米長的李家弄,弄內及沿河兩邊住著六、七十戶人家,李家弄北邊的“濤閣”建于明代萬歷初年,據說是三組坐北朝南三開間五進深的宅第大院,共有房屋170余間,后院有5上5下的藏書院,院前影壁上有漢人漢服的精致壁畫,抗日戰爭時期,遭日機轟炸毀壞房屋數十間。解放后,其影壁還在,其余十余間尚存的明代建筑,住了好幾戶人家,張家(好友)住著其中的三間,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此地劃歸后面的疁城學校,九十年代,這些房屋全被拆除建造商品房。曾記得當年李家弄內有三、四盞昏暗的路燈,為夜班行走的工人照明,居民們因此也借了光,要知道城里除了4條大街上有路燈,一般弄堂里是沒有路燈的。據說,永嘉紗廠的老板解放前就通了電線,廠門口沿河浜還有一個發電機房,我們住在對河,日夜會聽到馬達運轉的“隆隆”聲,以及機房管子里不間斷流出來的冷卻水。</p> <p class="ql-block">嘉定的老街,基本就是東街、西街、南街、北街,還有新街;東、南、西、北的下塘街都未見記載。城南的疁南街、南大街以及北大街、東大街、西大街、城中街、人民街,可能都是解放后才有的地名,后來的疁南居委、州橋居委、城中街居委、人民居委、勞動居委等,大概就是跟著這些街道劃分的。我出生在南門,所以對南門的情況最為熟悉,從南門吊橋到紗場弄約1.5公里的距離,有著四十多戶商店及鋪行,匯集了菜場、南貨店、酒店、茶館、肉莊、藥店、飲食店、理發店、以及其他各類商鋪,有打鐵鋪、生產資料、面食加工、水果批發、毛竹行、花米行、豬行等等;沙場弄系土布業云集而出名,吊橋兩旁的南城河岸水橋,總有停靠的大船在卸載毛竹、生產資料或者面米、水果等等。童年時代,最歡喜早上跟著母親去南門買菜,因為母親每次都會給我買點吃的,大餅油條粢飯糕,老菱地梨或栆糕,去南門街上一般多數是抄近路,從屋后農田、竹園旁的小路,穿過內城河上的小橋(癩家橋)后,沿河走過幾戶人家,就到了南街;買菜主要就是買些日常生活必須品:油鹽醬醋以及茭白、魚蝦和肉類,自家后院種著各種蔬菜,基本上可以自給。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打倒地主、資本家,給貧下中農分田地、分家具,我家也分到了八分七厘土地,以及七、八件家具如:椅子、椅子小床、柜子等,到全是很重的硬木家具,然而在搬新家的時候都給賣了,當年在文革抄家物資商店里,紅木大櫥、八仙桌、柜子、椅子等等什么都有;以前的家庭都是老人小孩一大群,老房子也就這么幾間,這種又重又占地的老家具,再便宜也沒人買,要是放到現在就是搶手貨了,歷史的玩笑總是滑稽又很諷刺,這大概就是世事無常,人類命運的悲哀。</p> <p class="ql-block">在記憶中,從南門吊橋到環城公路,這段二、三百米的街道,二旁開的是什么商店,迄今仍能記得非常清楚 。有好幾家還是小學、中學同學父親的產業,以前嘉定鎮人口比較少,周邊的居民大多數都熟悉,張家媽媽、李家媽媽,邊頭(附近)一圈的小囝基本都認識,許多學生上、下學都要走上半個鐘頭路,所以順路的學生多數是一起來一起回的。南門街上的”徐大順醬酒店”是爿老店,二層二開間,門面格局和魯迅先生寫的咸亨酒店一模一樣,曲尺型的柜臺,里面有八、九張桌子,顧客柜臺上買了黃酒,放在一只洋鐵皮酒器里,酒器有只摘勾,可以勾在裝有熱水的直口鍋,米酒也可以熱,酒菜有油汆花生、蠶豆,鹵黃豆、豆腐干等等,有錢的也可以到對面羊肉攤頭買點白切羊肉下酒,羊肉切好后用洗干凈的荷葉包好,非常生態;也有的顧客就站在柜臺旁,看著熙熙攘攘的大街,一邊喝酒一邊嚼著花生米,與旁人閑聊。冬天,水果攤用棉布捂著的筐斗里,小孩子花一分錢就能買到四、五只熱騰騰的老菱或地梨(荸薺)。四開間茶館店里,爐灶上燒著幾只大水壺,直冒蒸汽 ,旁邊靠十張桌子的四周,坐滿了喝早茶的老人,他們都是早上四、五點鐘走三、四里路,從四面八方趕過來的;他們邊吸煙、邊喝茶、邊交談,其樂融融,有的嘴里還嚼著大餅油條,熱氣騰騰的茶水和各類煙槍噴出的濃煙,外面看進去,里邊的人處于煙霧飄渺之中、有種很虛幻很奇妙的境界。隔壁飯店里,陽春面,小碗8分、大碗一角,一付大餅油條5分,當年,一斤大米1角4分4厘,一斤豬肉6角4分,那時候收入雖然很低,但物價也很公道,當年的人,生活滿足于現實,沒有奢求,沒有欲望,大家都是樸實無華的平頭老百姓,黨員干部都凡事帶頭,吃苦在前、享樂在后。隨著時代的變遷,物質享受取代了精神信仰,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一句話說得真好:“解放戰爭時期,我們的干部沒有被敵人的槍炮所擊敗,解放以后,卻倒在了糖衣炮彈和美女蛇的腳下”。</p> <p class="ql-block">州橋是全城的中心,也是最熱鬧的地方,嘉定的商店,都集中在州橋附近,南從張馬路北到蒲鞋弄,東從州橋菜場,西至察院弄,兩條幾百米長的街道兩旁,匯集了嘉定主要的商鋪:百貨商店、雜貨商店、飯店、飲食店、新華書店、中藥店、華美大藥房、家具店、照相館、皮鞋店、水果店等近百家商店,另外還有聯合診所、糧站、書場、菜場、旅社、竹刻店等等。小時候每到春節,有了壓歲錢,幾個小伙伴就天天約著到州橋去白相(玩),套老爺(藤圈)、轉盤、打彈珠盤、看打拳買膏藥、小熱昏(說大書)等,在小店里買了外國人(香煙牌子)、火藥珠(打槍、甩炮)、小鞭炮,就一路玩、一路放小鞭炮、打火藥珠槍,街面上許多孩子都在演譯著同樣的游戲,鞭炮聲時起彼伏,空氣中迷漫著濃濃的火藥味,配合著街道兩旁的大紅燈籠、熙熙攘攘的人群,到處揚溢看節日的氣氛。最早的州橋,橋的兩邊都是小販開的店面,僅約三尺寬、人縮在里面,橋中間除了過往行人,還有一條1米左右寬的平坡道,供自行車、黃包車通過;后來交通發展了,臺階對車輛通行不便,便釆用石塊沏成了混園型,這樣各類車輛均可以過了,到了二十一世紀,為了州橋景觀,又改成了現在的臺階型,有點“一日三變”的味道。蒲鞋弄向北走是軍人大禮堂、人民大禮堂,都是解放后建造的,放電影、開會、演戲都行。以前,在察院弄里還有座“永樂劇場”,專門演戲劇,六、七十歲的人都知道這個戲院,永樂劇場的座位是用毛竹做成連座的,分成左、中、右三行,共約二十幾排,中間一排約有二十幾個座位,在座前的靠背上有黑底紅字的座次及一個插茶杯的圓洞,左、右靠墻的二行約有十來個座位,劇場坐滿的話也有千把人。來演出的劇團每隔個把月就換一個新的,各種劇團都有,嘉定人比較喜歡看錫劇和越劇,本地嘉定錫劇團不算,來演出最多的是江蘇省內的地方錫劇團以及浙江省地方越劇團,有時也有滬劇、昆劇等。江蘇、無錫、常州錫劇團算是大牌錫劇團,京劇團也是,演出都是放在人民大禮堂(和甲、乙方收入分配成正比),永樂劇場是不夠格的。永樂劇場門口售票處的上方,懸掛著劇團主要演員的劇照:有劇團的頭牌花旦、頭牌小生,二排花旦、二排小生,以及老旦、老生等,所以每一次新的劇團來到,劇照都要換上一批。所以聽到有新劇團的消息,我們總會去看一看的。以前,在嘉定城廂周邊的大街及弄堂口,牆壁上普遍有告示欄,及時張貼有關電影、戲劇、評彈的最新消息,以及放映或演出的時間段,看到有心儀的新電影或戲劇,人們就會及時去買票。嘉定人大多能回憶到:州橋堍日夜商店的東墻、察院橋弄堂口吳家小書店的西墻、城中路鎮商店的東墻,都是當年告示欄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永樂劇場的大門向東在察院弄內,門口聚集著許多小販在叫賣各種另食和點心,他們在劇場休息時是被允許進入買賣的。劇場的戲臺在北邊面向南,劇場的觀眾席設計得很有人性化,觀眾席向舞臺有一個傾斜的坡度,使所有的觀眾能看到臺上,而不會被前面的人所遮擋。要喝茶的觀眾在買票時多出幾分錢的茶水費,劇場休息時就有服務員從二邊用長嘴茶壺來添水,這個時候,小販們乘機會在劇場四周來回走動,叫賣聲時起彼伏:有賣五香豆腐干的、賣香瓜子南瓜子的、賣棕子糖的、賣五香豆的、賣花生米的……叫賣聲雖然內容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抑揚頓挫,有腔有調,聽著感覺很有韻味。永樂劇場是草禮堂,四面打著籬笆,夏天的時候里面比較熱,四周的窗口要用木棍支起來通風,這個時候孩子們會爬在西邊的籬笆上,可以看到舞臺上的演出,東邊的窗口,則可以看到化妝的演員。永樂劇場于上世紀60年代初被拆除,戲臺和前邊座椅部分,建造了清河路食品商店和地下室,后邊座椅部分開了家煤球店,供應煤球、煤餅,許多人可能都能感覺到,走進煤球店大門有個向上的坡度,這就是當年劇場后邊座椅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軍人大禮堂坐落在北大街清河路口,系嘉定解放時南下軍人所建,經常有演出、開會或放電影,軍人大禮堂門口的一排房屋,是原城廂鎮文化館,里面有看書、看連環畫、看報,打康樂球等活動,到了春節還有猜謎、套圈、釣魚等等游戲。文化大革命期間,軍人大禮堂曾展出過”破四舊”的抄家物資,以及文革時期”地富反壞右”抄家時的書畫、黃金、古董、陶瓷等展品。上世紀80年代初,因清河路擴建工程開始,軍人大禮堂被拆除,有一段時間里這里曾變成農貿市場的集散處,人民大禮堂建于解放初期原來縣署的位置,是當年設施最完善的影院,內有座位1001只,舞臺燈光、音響也屬于當時一流。我們所認識的電影明星以及許多優秀影片就是從”人民大禮堂”開始的,著名演員:趙丹、白楊、秦怡、王丹鳳、田華、張平、馮喆、孫道臨、達式常、王心剛、王曉棠、張勇手、崔嵬、于洋、龐學勤等等。記憶深刻的影片有:渡江偵察記、海鷹、平原游擊隊、羊城暗哨、野火春風斗古城、鋼鐵戰士、七天七夜、古剎鐘聲等等。人民大禮堂有三扇大門,門右邊是售票處,四周墻上有電影插圖,介紹近期將放映的影片內容,進入放映大廳,中間是過道,左右二旁是走廊,觀眾席分單、雙號,座椅是翻合的,不影響人的進出,排數座號在座椅側面標注,電影開場后影院內燈光熄滅,由工作人員用手電筒帶領入座。想當年一角五分一場的電影票,其中也有我們很多的貢獻。人民大禮堂在城中路影劇院建造之后,風頭就漸漸為其所掩蓋,八十年代初期人民大禮堂并入工人俱樂部,之后因建筑老舊就基本荒廢了,也完成了歷史賦予它的使命。這張照片里面還能看到:當年人民大禮堂前的左右兩邊,有高出80公分至一米的花臺,一條十字路將花壇一分為四:前面到州橋,東邊通往北大街,西邊通向察院弄。</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清原|
西平县|
嘉兴市|
永济市|
顺平县|
四平市|
宁阳县|
广元市|
班玛县|
繁峙县|
呼玛县|
铅山县|
谷城县|
江口县|
巴楚县|
芷江|
格尔木市|
河南省|
湖南省|
揭阳市|
什邡市|
合川市|
县级市|
紫云|
城步|
修文县|
江永县|
平顶山市|
齐齐哈尔市|
托里县|
昌吉市|
蓬安县|
沁阳市|
文水县|
镇坪县|
茂名市|
如皋市|
务川|
利川市|
富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