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辛亥革命永遠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br> ———習近平</h3> <p class="ql-block"> 辛亥革命中的鄉寧烏衣王氏三兄弟 </p><p class="ql-block"> 王永順 2008年8月 </p><p class="ql-block"> 1911年 (辛亥年)武昌起義后不久,山西革命黨人便及時在太原發動起義,不僅推翻了清王朝在山西的統治,而且對結束我國兩千年封建帝制和建立中華民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對此,孫中山先生給予高度的評價:“去歲武昌起義,不半載竟告成功,此實山西之力,閻君百川之功”。“使非山西起義,斷絕南北交通,天下事未可知也”①。來自山西省鄉寧縣烏衣巷的王體元及其堂兄王錫元、胞弟王麟元三兄弟有幸參加了這場革命運動,且均為中堅,共同在中國革命史冊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p> <h3> 孫中山與閻錫山(1912年?太原)</h3> <p class="ql-block"> 王體元字乾山,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出生于山西省鄉寧縣一詩書世家。其先世于元末由陜西省神木縣,輾轉遷居于鄉寧縣榆凹村,繼而遷居于長鎮村,再遷居于下京村,嘉慶年間終乃定居于城內崖窯胡同(烏衣巷)。</p> <h3> 王體元遺像</h3> <h3> 其曾祖父王阜財(榆凹王氏十八世祖)“于光緒元年,公舉孝義,三年奉旨旌表入祠”。<br> 其祖父王建極,字疇五,號中齊。道光十七年拔貢,咸豐辛亥(1851年)舉人,揀選知縣,例授文林郎。著有《謀成集》、《聞見錄》、《積善堂詩草》等。主講鄂水書院,創鄂山書院義學、壽圣寺義學,興教一方。“恤貧助葬,有麥舟風”。“同治中……王建極遵父王阜財遺命,捐錢五百千,發商生息,為鄉試賓興之費。自是應試者眾,科名亦多”②。<br> <br> </h3> <p class="ql-block"> 王建極考拔貢時的家狀</p> <h3> 其父王汝弼,字夢嚴,號肖父。“通天元代數”,“謁楊秋湄先生,師事之。先生方纂通志,君得間侍左右”。1898年,“會撫軍胡公,開武備學堂,以君教漢文,兼數學”。 1902年,英國傳教士中國維新派的精神領袖李提摩太創山西大學堂西齋,“君欲援入儒,得紹介為李司書記”。1910年“以優貢授縣丞,分發得陜”③。辛亥革命后,任民國鄉寧縣第一任民治科科長。<br> <br> </h3> <h3> 王汝弼書法遺存(2020年在深圳發現)</h3> <h3><br> 其四伯王汝鏞、五伯王汝楨分別于光緒己卯(1879年)、壬午(1882年)兩科,連捷中舉,轟動鄂邑。其大伯王汝霖、二伯王汝舟、三伯王汝璋、六伯王汝琮亦皆有功名。<br> </h3> <p class="ql-block"> 王汝墉考舉人時的家狀</p> <p class="ql-block"> 王汝楨考舉人時的家狀</p> <h3> <br> 王體元天資聰慧,少負奇氣。性豪邁,具膽略,有大志。身為在庠生員,視清政日非,列強交侵,民生憔悴,國勢阽危,常感慨不已。認為欲有補時艱,有濟國危,只有投筆從戎。 <br>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廷復辦山西武備學堂,王體元與胞弟王麟元(字書齋,1887年生)同赴太原應考。當時考題為《韓信將兵多多益善論》,兩人以深厚的家學功底從容作答,結果雙雙考中。同時考入的還有閻錫山、溫壽泉、黃國梁、姚以價、王嗣昌、張瑜、應芝、喬煦、李大魁、井介福以及鄉寧同巷的親友王夢弼(字云澤,1926年晉陸軍中將,1938年病故于鄉寧)等,共120人。在校三年中,兄弟倆刻苦自勵,軍事和文化課均保持優秀。畢</h3> <h3> 武備學堂學生正在操練</h3> <h3>業后,王體元被分配到新軍中任下級軍官,王麟元則因耳疾留校任教。半年后,武備學堂并入陸軍小學堂,直到辛亥起義發生。數年間共有五批學生出自王麟元門下,不少人日后成了晉綏軍的高級將領,如:張培梅、張煌 (一期)、孫楚、周玳、楊愛源 (二期)、杜春沂、趙承授(三期)、李生達、李服鷹(四期)、傅作義、續范亭(五期)等。在此期間,兄弟倆廣泛接觸新思想,政治上有了長足進步。他們曾一度仰慕康、梁的維新主張,怨恨清政府“當維新而不維新”,后逐漸萌發了反清革命思想。</h3> <h3> 山西軍官小學堂</h3> <h3> 1905年8月,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山西籍留學生紛紛加入。就讀日本士官學校的閻錫山、溫壽泉、張瑜、喬煦、何澄五人還進入了軍事核心組織“鐵血丈夫團”。翌年,山西分會派榮炳回國,在武備學堂和新軍中運動革命,發展王體元、王麟元、王夢弼等人為省內第一批同盟會會員。不久王體元、王麟元的堂兄,時任新軍哨官(排長)的王錫元(王體元五伯汝楨公之長子,字晉三,陸軍弁目學堂畢業生)也加入了同盟會。1909年前后,日本士官學校的留學生陸續回國,溫壽泉先任山西大學兵學教習,后升為軍官小學堂監督。閻錫山先任陸軍小學堂教官、監督,后與黃國梁分別升任第43混成協(旅)86標、85標標統(團長)。姚以價、張瑜、喬煦分別升任管帶(營長)。很快便掌握了山西新軍的領導權。山東同盟會員楊彭齡也奉命到山西下棚當兵,在基層兵士中開展軍運。與此同時,景定成(梅九)在北京主辦的《國風日報》,王用賓在太原主筆的《晉陽公報》,也大力宣傳革命。山西革命勢力,日趨壯大,大有一觸即發之勢。<br></h3> <h3> 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告捷,22日陜西亦光復。新任山西巡撫陸鍾琦,恐怕新軍響應,一面急調其子陸光熙(字亮臣)入晉,欲利用士官學校同學關系穩住閻錫山、黃國梁等,為緩兵之計。一面下令調舊軍巡防隊進太原,而將新軍85標(一標)、86標(二標)分別調往蒲州、代州,為調虎離山之計。并限令黃國梁先率86標一營,務于28日出發,二營、三營隨后開拔。在這緊急關頭,山西同盟會核心成員,毅然改變原訂計劃(前在日本時,孫中山與景定成、閻錫山等籌定“南響北應”戰略,即革命在江南發動,北上至河南時,山西再出兵石家莊,以斷清兵后路),決定提前起義發難。28日“張樹幟受同盟會同仁之命,于當晚到狄村85標一、二營駐地,秘密和同盟會下級軍官聯系,第一營聯系好后,又到第二營,隊官王嗣昌、張煌、應芝、王體元一致表示同意,即向管帶姚以價報告:‘我們同盟會決定今晚起義’,姚見此情慨然表示‘我雖未加入同盟會,但同仁不瞞我,吾當從眾’,遂被推為起義軍司令” ④。是夜王體元協助姚以</h3> <h3> 太原起義司令姚以價</h3> <h3>價步勒士卒,“并將行動計劃和部隊的編組部署,以及部隊編組后的負責人選,還有起義的命令和紀律都拿出來叫姚審閱 ,并征求意見” ⑤。公元1911年10月29日(清宣統三年農歷九月初八)凌晨三時,兩營官兵集合于姚營門外大操場,宣誓起義。姚大聲說“滿清入關,虐我漢人二百多年,可算是窮兇極惡……,今天我們要不再當這家奴。要救中國,非先推翻滿清政府不可”。語至此,聲淚俱下,各官兵齊呼;“愿拼死,愿服從大人的命令”。姚遂下令如下:“一、本軍以推翻滿清為宗旨;二、令苗文華帶第一營前、左兩隊直撲滿州城;三、令崔正春帶第一營右、后兩隊奪取軍裝局;四、派楊彭齡為先鋒隊長,派張煌為奮勇隊長,隨本司令直搗巡撫衙門。”接著又宣布</h3> <h3>了軍令法。四時許起義軍出發,奪開新南門(辛亥后改為首義門)后分頭前進。王體元隨</h3> <h3> 首義門原名承恩門(新南門)</h3> <h3> 山西撫院大門</h3> <h3>姚以價設指揮部于德國醫院,統領全局;王錫元隨先鋒隊圍攻撫署,起義軍砸開大門,奮勇而入,擊斃了陸鍾琦父子。張煌率奮勇隊在撫署門外大街上擊斃了協統譚振德(事后,閻錫山下令厚葬陸鐘琦夫妻父子及譚振德,并說:“陸撫之堅貞,譚協統之忠勇,亮臣公子之勇毅,均足為我們敬佩。吾人不能以革命的事業</h3> <h3> 末代山西巡撫陸鐘琦</h3> <h3>業,抹殺他們的人格!”);王麟元則協助本校監督溫壽泉,率學生軍占領了咨議局,并上街巡邏,阻止散兵搶劫,安定社會秩序。閻錫山則率86標,先驅散了撫署附近的巡防馬隊,又與85標苗文華部一同攻下了旗營新滿城。中午,軍、政、民代表會集省咨議局,選舉閻錫</h3> <h3> 山西省咨議局舊址</h3> <h3>山為大都督,溫壽泉為副部督,山西軍政府宣告成立。至此,清政府在山西的統治遂告結束。《山西民報》刊登了軍政府的討滿檄文,開篇為“春雷動地,千年之醉夢驚回;旭日當空,萬里之妖氛盡掃”,成功之情躍然于紙上。 在太原起義中,王體元始終協助姚以價籌劃帷幄,坐鎮指揮,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后來葉復元在就國民政府編寫辛亥革命史之事,復王用賓的信中稱:“姚率領者,楊、張而外,又有王乾山”⑥。1955年,溫壽泉、黃國梁等人在北京接受采訪時稱:“當時一標中最積極的人物有:隊官:王嗣昌、張煌、應瑞九、王體元、楊臨誅等”⑦。 軍政府成立后,王體元即在閻、溫左右運籌擘畫,遂決定將隊伍擴充為四個標。以姚以價為東路軍總司令,趙戴文為參謀長,率張煌第一標開往娘子關,以防堵清軍反撲。以張瑜為北路軍司令北上,攻占雁門、大同。以劉漢卿為南路軍司令,直取平陽(臨汾)、運城。王錫元此時已晉升為隊官,于29日當日黃昏便乘火車前往娘子關。王麟元也隨后率學生敢死軍趕到。民軍很快攻占了娘子關、固關及其前沿陣地乏驢嶺、雪花山,嚴陣以待。</h3> <h3> 山西地處北京肘腋,太原起義,清廷震動,即令正在開往漢口前線的北洋第六鎮(師)統制吳祿貞為晉撫,留駐石家莊,督師入晉。而吳本是革命黨人,素有大志,遂于11月4日與閻錫山組成燕晉聯軍。然后聯系駐灤州張紹曾、駐奉天藍天蔚,定期會師,欲直搗北京。當日,山西兩營民軍就開赴石家莊,截斷了南北大動脈京漢鐵路,斷絕了北京清政府與漢口前線清軍的交通,減輕了武昌民軍的壓力。此舉改變了全國的戰局,引起了清廷極大的恐慌。袁世凱派人將吳祿貞刺死,才致此項雄圖大略,付諸東流。<br></h3> <h3> 燕晉聯軍大都督吳祿貞</h3> <h3> 15日清廷又命張錫鑾為晉撫,率曹餛第三鎮(師)開往石家莊。大兵壓境,景梅九提出:“袁奴遠交近攻,欺人太甚!惟有一戰,不可退讓,勝則長驅北上,敗則分兵南北,另作計劃。⑧”閻錫山遂派兵緊急增援,自己也親偕王體元等上關督戰。12月8日,清軍以三萬之眾,猛攻娘子關、固關。民軍以兩千余步兵,據險死守,屢挫清軍,卒以寡不敵眾,于12日痛失雄關。16日姚以價、閻錫山先后撤返太原。未及周密布置,閻即偕趙戴文等倉促北上。姚以價亦脫離山西,后轉江西任李烈鈞的參謀長。 時太原人心恐慌,風鶴萬狀,王體元等輔弼溫壽泉支撐危局。然袁軍日近,事已無濟,溫遂偕3000余人南下,以圖再起。《河東革命記》中記有“途中錯亂大軍,亂次爭先”,“遇副都督溫靜庵及王乾山、景介福等同行” ⑨。沿途城封野亂,一夕數驚,溫等苦力維持。行至洪洞曲亭鎮,與第一次南下民軍李大魁、葉復元等會師,得知南路軍曾于12月5日不戰而克平陽(臨汾)。繼續南下時,在侯馬隘口與太原鎮總兵兼南路巡防統領謝有功遭遇,累戰受挫,司令劉漢卿壯烈犧牲,平陽復為清軍占領。于是民軍繞平陽,經襄陵、太平、稷山于12月27日到達河津。“是時民軍隊伍極為復雜,曰義勇隊、曰洪漢軍、曰霹靂隊、曰學生軍、曰陸軍、曰改編新軍,兵士紛紜,毫無紀律”,于是,在縣城高等小學堂,進行了有戰略意義的軍旅整頓。“王乾三在黑版上,用粉筆寫了幾條,大家略加討論,一一通過”(景梅九《罪案》),將陸軍整編為步兵一標,馬隊一營,炮隊一營,王錫元任陸軍行軍管帶(營長)。將洪漢軍、義勇軍等整編為國民軍一協。編制即定,溫壽泉、景梅九、王體元等渡河而西,赴陜乞師。陸軍與國民軍分兩路進軍運城,迨至北相鎮,方知運城已于31日由陜西秦隴復漢軍陳樹藩、井勿慕部光復。</h3> <h3> 山西軍政府副都督溫壽泉</h3> <h3> 未幾“山西副都督溫壽泉帶同軍官臺壽民、王體元、楊臨洙、吳迪、謝偵祥等相繼來”,“即日組織河東軍政分府,成立副都督府,以</h3> <h3> 河東軍政分府舊址</h3> <h3>作發號施令之區”⑩,統領晉南各縣。此時,清軍仍盤踞平陽、絳州,負固不服。軍政分府即派兵大張撻伐,1月7日攻克了絳州,將曾殺害秋謹女俠的南路巡防幫統陳詩政正法。12日圍攻平陽,焚南門,占東關,成相持狀。溫壽泉、王體元等親赴堯廟勞軍,土氣為之一振。不料第三鎮第五協盧永祥部由太原一路燒殺搶掠而來,民軍急忙北上,迎戰于韓侯嶺。 時至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共和告成,戰局始告結束。此時北上之閻錫山已占包頭,陷薩拉齊,正轉進托克托,得知南北議和將成,遂放棄東取歸綏(呼和浩特)之議,遄返太原。不料至忻州,接袁世凱電,不準繼續前行。閻一方面夤緣時會,向袁輸誠;另一方面則求孫中山電袁力爭,至4月4日始回省城。溫壽泉以閻已回省,不應再有駢枝機關存在,即偕全體員司于7、8月間起節回省。至此,辛亥革命在山西,遂告一段落。 回太原后,年僅26歲的王體元先被任命為山西大學堂兵學教官,后任都督府參謀官,北</h3> <h3>洋政府陸軍部參議。王麟元任都督府副官。同巷鄰居王夢弼任都督府軍需官。此時,山西軍隊雖然僅縮編為一混成旅,王錫元仍被任命為陸軍隊官。1913年,袁世凱派其爪牙金永為山西巡按使,威懾監視閻錫山。閻虛與委蛇,隱忍不發,導致金永肆無忌憚地捕殺同盟會員。景梅九、楊彭齡、張煌、以及忻代寧公團的續桐溪、弓富魁等相繼離晉逃陜。王麟元不滿閻錫山媚袁固位,排除異己的做法。不愿再仰其鼻息,遂借口耳疾日重,辭職返里(1943年在鄉寧去世)。王錫元以豪俠之氣,見難展抱負,亦解甲歸鄉(曾為立法院初選當選人,1934年在鄉寧去世)。離并時,他特意將當年攻打巡撫衙門時所持的紅柄板斧帶回鄉寧,以作為永久留念。<br> 身為革命黨人,王體元對閻錫山在二次革命時不敢響應,護法戰爭時佯裝反對,帝制運動時肆允勸進、參與“府院之爭”等做法,多次振聲反對,閻日漸視其為釘。閻逼走溫壽泉、黃國梁的做法,更是引起了王體元的強烈不滿。時值陜西靖國軍總指揮胡景翼率楊虎城等奪取了豫西,就任河南督軍,電邀王體元襄助。王遂棄閻赴豫,就任中將副軍長,準備與在河南任要職的景梅九、王用賓、尚德、井介福、王瓚緒、薛篤弼等同學老友再度聯手,為國民革命重新一搏。此期間,他曾協助代省長王用賓秘密為黃埔軍校召送1400余名青年,其中就有其堂弟王鼎元(其六伯汝琮公之次子,字足三,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生)。<br>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組成國民軍,自兼第一軍軍長,占綏、察及北京。胡景翼為第二軍軍長,占豫、陜兩省。孫岳為第三軍軍長,占直隸南部。對山西形成包圍之勢。時續桐溪任國民軍二、三、四軍總參議,積極培植反閻力量。姚以價也在國民軍第五軍石友三部、第六軍韓復榘部從事反閻活動。翌年,續桐溪在鄭州召集會議,與王體元等提出先取晉,以實現甘陜晉豫連合,再全力對付奉軍的方略。而孫岳卻力主先攻打駐天津奉軍,然后再取晉,并把唯續意是從的弓富魁也拉走。結果只有樊鍾秀建國豫軍一部由峻極關攻入山西,雖打下了遼縣(今左權縣),但終因孤軍無援而退出。1926年,奉軍、直軍聯合閻錫山發起了對馮玉祥的“討赤之役”,國民軍立潰。續桐溪氣急而死,王體元逃亡天津,軍旅生涯至此結束。<br> 1927年閻錫山響應二次北伐,占領了平津。為謀躋身中樞,閻不惜聯合各派以減少政敵。遂命天津特別市市長南桂馨、警備司令傅作義出面請王體元回晉,給予高級參議虛職。王體元壯志難酬,心情郁悶,曾多次怒指閻錫山大罵。由于長期無所事事、抑郁蹈晦,其終于憂憤成疾,于1929年病逝于太原西米市,年僅四十有三。<br><br> 王錫元配右玉縣賈氏(光緒鄉寧教諭賈煦之孫女),繼娶田家原高氏。子王一予(原名秉天,乳名興家),抗戰時曾任山西省第12專署秘書主任、代理專員。后任太岳區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秘書,鄉寧中學教師,1967年去世。女王巧林,太原市小五臺小學教師,適鄉寧王仿才,2007年在太原去世。<br> 王體元配城內崖上王氏,太原米市街趙氏。有三女銀鳳、金鳳、玉鳳。<br> 王麟元配吉縣城內陳氏,南溝村趙氏。長女王鳳子,適鄉寧閻春源。次女王綱緣,適鄉寧楊正南(國民政府國防部少將專員),1949年隨夫去臺灣,1983年移居美國,1997年去世。三女王愛子,適黎城縣申興源(住運城)。子王續家,山西大學機電系畢業,系原郵電部高級工程師,2001年4月在北京去世。媳王方英,系陸軍中將王夢弼之女,現住北京。四女王續緣,適鄉寧常發瑞(醫生),2000年在鄉寧去世。<br><br> (此文由2003年本人拙作《王體元傳》縮編,曾發表于辛亥革命網和臨汾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刊)<br><br>注釋:<br> ①、《孫中山全集》第二卷,中華書局198 <br> 2年版第470頁。<br> ②、引自《鄉寧縣志》民國六年版。<br> ③、引自《空山人遺稿》。<br> ④、《河津縣志》人物傳《姚以價 姚弟 鴻》。<br> ⑤、行定遠:《姚以價與辛亥太原起義》。 <br> 《山西文史資料》1991年第四、五期。<br> ⑥、《山西文史資料》第一輯第37頁。<br> ⑦、溫壽泉、黃國梁等:《辛亥革命山西起義始末》。《山西文史資料》1991年第四、五 期。<br> ⑧、景梅九:《罪案》第235頁。<br> ⑨、《山西文史資料》第三輯第48頁。<br> ⑩、尚德:《辛亥革命河東光復紀實》。 《山西文史資料》第一輯。<br> <br><br>作者簡介:<br> 王永順,1950年生于鄉寧城內烏衣巷,系王錫元、王體元、王麟元的侄孫。臨汾市第一實驗中學(原臨汾鐵路一中)退休干部,中學高級教師(物理)職稱,中國教育學會物理專業委員會會員。對山西辛亥革命史、山西抗戰史及同蒲鐵路修筑史情有獨鐘。退休后,參與鄉寧地方文史研究,著述頗豐。</h3> <h3> 鄉寧縣城烏衣王氏故居</h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仁县|
平塘县|
岑巩县|
灌云县|
睢宁县|
广宗县|
长白|
舒城县|
邯郸市|
金华市|
平定县|
玉山县|
行唐县|
龙海市|
汉源县|
枣阳市|
常州市|
双峰县|
赤峰市|
马关县|
封开县|
陇南市|
通州区|
东港市|
涟水县|
宁晋县|
资兴市|
宜丰县|
福清市|
淮北市|
嘉荫县|
靖江市|
宁南县|
赤水市|
三江|
梧州市|
屯昌县|
石棉县|
宿迁市|
凤翔县|
利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