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strong>小年快樂</strong></h3></br><h3>農歷十二月二十三和二十四,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祭灶日,又稱“小年”。小年也意味著人們開始準備年貨,準備干干凈凈過個好年,表示新年要有新氣象,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辭舊迎新、迎祥納福的美好愿望。</h3></br><h3> <h3>在古代,過小年有“官三民四船五”的傳統,也就是說,官家的小年是臘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臘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則是臘月二十五。</h3></br><h3>那時,祭灶日的地位僅次于中秋節,在外做官、經商或讀書者,都要在祭灶日前趕回家團圓,吃自家做的祭灶糖果,以求灶神祈福、來年全家平安。</h3></br><h3> <br></br></h3></br><h3>如今,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三,部分南方地區是臘月二十四,江浙滬地區把“臘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稱為小年。</h3></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年的由來</p><p class="ql-block">傳說灶王爺原為平民張生,娶妻之后終日花天酒地,敗盡家業淪落到上街行乞。一天,他乞討到了前妻郭丁香家,羞愧難當,一頭鉆到灶鍋底下燒死了。玉帝知道后,認為張生能回心轉意,還沒壞到底,既然死在了鍋底,就把他封為灶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年臘月二十三、二十四上天匯報,大年三十再回到灶底。老百姓覺得灶王一定要敬重,因為他要上天匯報。于是,民間就有了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小年”,祈求來年平安和財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年的習俗</p><p class="ql-block">祭灶王</p><p class="ql-block">民間傳說,每年臘月二十三,灶王爺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送灶時,人們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樣是為灶王升天的坐騎備料。祭灶時,還要把關東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爺的嘴上。這樣,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講壞話了。</p><p class="ql-block"><br></p> <br></br></h3></br>祭灶歷史<h3>祭灶的風俗,由來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經成了民間尊崇的一位大神。記述春秋時孔丘言行的《論語》中,就有“與其媚輿奧,寧媚與灶”的話。先秦時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為祀灶、門、行、戶、中雷五神)。</h3></br><h3>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說。晉以后則列為督察人間善惡的司命之神。中國道教興盛之后,為老婦。現在民間供奉的東廚司命定福灶君,是一對老夫婦并坐,或是一男兩女并坐,即灶君和灶君夫人的畫像。</h3></br><h3> <br></br></h3></br>祭灶風俗<h3>灶君神像,貼在鍋灶旁邊正對風匣的墻上。兩邊配聯多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下聯也有寫成“回宮降吉祥”的。中間是灶君夫婦神像,神像旁邊往往畫兩匹馬作為坐騎。祭灶時要陳設供品,供品中最突出的是糖瓜。以使其“嘴甜”只能說好事。</h3></br><h3>送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祭灶時除上香,送酒以外,特別要為灶君坐騎撒馬料,要從灶臺前一直撒到廚房門外。這些儀程完了以后,就要將灶君神像拿下來燒掉。等到除夕時再設新神像。</h3></br><h3> <br></br></h3></br>祭灶飲食<h3>祭灶節,小年民間講究吃餃子,取意“送行餃子迎風面”。山區多吃糕和蕎面。祭灶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燒也是很有特色的節令食品。</h3></br><h3> <br></br></h3></br>祭灶歌謠<h3>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h3></br><h3>二十三 ,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團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h3></br><h3>二十三,祭罷灶,小孩拍手哈哈笑。再過五,六天,大年就來到。辟邪盒,耍核桃,滴滴點點兩聲炮。五子登科乒乓響,起火升得比天高。</h3></br><h3> <br></br></h3></br><h3>各地習俗<br></br></h3></br><h3> <br></br></h3></br><h3><strong>掃塵土</strong></h3></br><h3>過了二十三,離春節只剩下六、七天了,過年的準備工作顯得更加熱烈了。要徹底打掃室內,俗稱掃塵,掃塵為的是除舊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戶都要認真徹底地進行清掃,做到窗明幾凈。粉刷墻壁,擦洗玻璃,糊花窗,貼年畫等等。</h3></br><h3> <br></br></h3></br><h3><strong>剪窗花</strong></h3></br><h3>所有準備工作中,剪貼窗花是最盛行的民俗活動。內容有各種動、植物等掌故,如喜鵲登梅,燕穿桃柳,孔雀戲牡丹 ,獅子滾繡球 ,三羊(陽)開泰等。</h3></br><h3> <br></br></h3></br><h3><strong>貼春聯</strong></h3></br><h3>家家戶戶都要寫春聯。民間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數量最多,內容最全。神靈前的對聯特別講究,多為敬仰和祈福之言。大門上的對聯,是一家的門面,特別重視,或抒情,或寫景,內容豐富,妙語連珠。</h3></br><h3><strong>蒸花饃</strong></h3></br><h3>臘月二十三后,家家戶戶要蒸花饃。大體上分為敬神和走親戚用的兩種類型。前者莊重,后者花梢。“一家蒸花饃,四鄰來幫忙”。這往往是民間女性一展靈巧手藝的大好機會,一個花饃,就是一件手工藝品。</h3></br><h3> <br></br></h3></br><h3><strong>洗浴</strong></h3></br><h3>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發。民間有“有錢沒錢,剃頭過年”的說法。呂梁地區講究臘月二十七日洗腳。這天傍晚,婆姨汝子都用開水洗腳。不懂事的女孩子,大人們也要幫她把腳擦洗干凈,不留一點污穢。</h3></br><h3> <br></br></h3></br><h3><strong>婚嫁</strong></h3></br><h3>過了二十三,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百無禁忌。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直至年底,舉行結婚典禮的特別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今年是洞房”的說法。</h3></br><h3> <p class="ql-block">肚肚祝各位:小年快樂,萬事如意!</p> <p class="ql-block"> (部分圖片及文字轉自網絡)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东乌珠穆沁旗|
蕲春县|
措勤县|
岑巩县|
中江县|
兰西县|
富裕县|
营山县|
奉节县|
马尔康县|
舒城县|
寻甸|
越西县|
五峰|
泰安市|
黄龙县|
容城县|
广水市|
都江堰市|
兴仁县|
宝鸡市|
博乐市|
康平县|
宣化县|
吉木乃县|
五峰|
施秉县|
舞钢市|
麻城市|
尤溪县|
绩溪县|
讷河市|
仁布县|
兴义市|
偃师市|
安庆市|
长葛市|
奉化市|
壶关县|
新闻|
永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