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眸我的2020年,難忘的記憶在眼前一幕幕回放:從新冠肺炎疫情突襲武漢到白衣戰士英勇逆行;從銀河悅讀網“一級響應”的戰疫征文到《庚子戰役》出版;從女人節“母親的力量”征文開啟到“云頒獎”和《母親的力量》出版;從防控疫情人民戰爭的節節勝利到全國復工復產武漢重啟;從“退役不褪色 永當排頭兵——第三屆榜樣戰友風采展示”征文再啟到重陽節“退休后的精彩生活”圓滿收官;從慰問走訪志愿軍老戰士到奔赴英雄城市丹東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從含淚走上河口斷橋緬懷志愿軍英烈到走進毛岸英學校給孩子們贈書《致敬,最可愛的人》......一直到銀河悅讀的站旗首次在鴨綠江畔高高飄揚。</p> <p class="ql-block">最后定格的,是一位志愿軍老戰士的形象。他是我2020年的一個“心債”:本該早早寫出他的故事,參加第三屆榜樣戰友征文或“退休后的精彩生活”征文,卻因種種雜務纏身錯失良機,甚是愧疚,自責不已。</p><p class="ql-block">好在銀河悅讀“我的2020”征文活動拉開序幕,給我一個彌補的機會。</p><p class="ql-block">那是2020年8月11日上午,經擁軍志愿者劉磊女士引薦,她駕車,帶著我前往北京市豐臺區一座舊式小區,慰問走訪89歲高齡的志愿軍老戰士林源森。</p> <p class="ql-block">提起志愿軍,第一時間讓我想到魏巍《誰是最可愛的人》,緊隨其后的是兒時百看不厭的電影《上甘嶺》《英雄兒女》《奇襲白虎團》,然后就是我的舅舅了。如今已經是少將的他,當年曾被彭德懷元帥稱為“娃娃連長”,但從不給我們講他的參戰故事。紀念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期間,有央視媒體要采訪他,卻被他一口回絕。他說,跟那些犧牲在朝鮮戰場的英烈比,我的事不值一提。</p><p class="ql-block">年輕時的舅舅可沒這么“謙遜”,每每看到高大帥氣的他,總是一副“春風得意馬蹄疾”的樣子,而溫情陪伴在他身旁的舅母,本是業內專家,經常出國考察,但始終保持著自愿被舅舅“屏蔽”的低調。</p><p class="ql-block">同情弱者許是人類本性,我們姊妹幾個不約而同站在舅母一邊,只要有機會就“打壓”一下舅舅的“囂張氣焰”。那天與舅舅一家人吃飯,話趕話,我沖著舅舅說,其實還是舅母厲害,專家,去過那么多國家,舅舅你就沒出過國吧!一直談笑風生的舅舅突然繃起臉嚴肅糾正我說,誰說我沒出過國?我去過朝鮮,抗美援朝!!!我們頓時安靜了。</p><p class="ql-block">想到這次能與志愿軍老戰士面對面交流,說不定就能聽到許多蕩氣回腸的戰斗故事,內心充滿憧憬,腳步也變得輕盈起來。</p> <p class="ql-block">開門迎接我們的是林源森的老伴王淑賢。她個子不高,微胖,一臉慈祥和藹的笑容,和鄰家大媽沒有多少區別。她帶著歉意對我們說,林老腿不好,走路不便,在屋里等你們哩。跟著她,我們走進一套大約只有70多平米的住房。第一感覺,房子太舊,采光不好,絲毫嗅不到現代化住宅的氣息,仿佛一下回到80年代。</p><p class="ql-block">王阿姨徑直把我們領進了臥室,陽光從窗外照進來,幾乎被塞滿的10平米小屋有了陽光的味道。一張大床,一張長沙發,一張寫字臺,一張小桌子,一把藤椅,床頭、寫字臺、沙發上擺滿了書籍。最醒目的莫過于架在長沙發背上的一張帶相框彩照,10寸左右,走近了看,是前軍委副主席遲浩田上將與兩位老人的合影。</p><p class="ql-block">直覺告訴我,林老不簡單!</p><p class="ql-block">勉強放進一張藤椅后,我和劉磊落座。目測了一下,可以讓我們自由轉體的空間不足一米。小桌上,擺放著一盤切好的西瓜,從顏色上判斷,應該是老兩口一早就擺上的。</p><p class="ql-block">定睛打量坐在藤椅里的林老,清瘦,滿頭銀發,臉上線條硬朗,每一條皺紋都寫著剛毅,深陷眼窩里的雙目炯炯有神,腰板依舊筆挺。歷經戰火淬煉的軍人特質伴隨著他,氣場強大。我不由得挺了挺胸。他淺笑著朝我們點點頭,并無更多的話。</p><p class="ql-block">王阿姨說,林老的耳朵基本聽不見了,要戴助聽器,最好還是用筆交談。于是,林老給我遞過一沓信紙,我很快寫下了采訪提綱。</p> <p class="ql-block">“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太有必要了!”林老掃了一眼稿紙,脫口而出的這句話清晰嘹亮。“抗美援朝是立國之戰,把美帝國主義的威風打下去了,長了全國和全世界人民的志氣。美帝國主義就是外強中干的紙老虎,毛主席早就把他的本質講透了。別看我們的武器不如他們——差得太遠了,但我們是正義的戰爭,戰士們不怕死,最終打敗了美國佬。雖然仗打得很艱苦,犧牲了很多戰友,像黃繼光、李家發,他們都是用身體堵住敵人的機槍壯烈犧牲的。如今,我和李家發的妹妹李家英還一直有聯系,我們以兄妹相稱......我們永遠都不要忘記他們,不要忘記那些用鮮血和生命保家衛國的志愿軍英烈。你們開展的紀念活動非常好,實在是太有必要了!”</p><p class="ql-block">完全想不到,一位年近鮐背的老人,思維如此清晰,邏輯如此嚴謹,精氣神如此昂揚,完全不輸年輕人!他擲地有聲的一席話,瞬間點燃了我們的激情。我篤信,由這樣的士兵組成的軍隊是不可戰勝的!</p> <p class="ql-block">交談中得知,林老系廣西岑溪市人。1931 年 5 月出生。1949 年 9 月參加梧州市地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同年 12 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第 40 軍政治部民運部任干事。參加了解放海南島戰役。1950 年 10 月 1 9 日隨志愿軍第 40 軍奔赴抗美援期前線,抗美援朝第一仗就讓他趕上了。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他榮立了個人三等功。轉業后,歷任工會干部及中學教師、報刊記者、編輯等職。退休后圓了記者、攝影家、作家夢。2001 年策劃并參與主編反映抗美援朝光輝歷史的志愿軍朝鮮戰場實錄系列叢書《震撼世界一千天》《最可愛的人畫傳》《志愿軍將士話勝利》等14本書......沒想到,林老還是抗美援朝烽火中淬煉出來的軍旅作家!</p><p class="ql-block">“您是怎么想到要出這些書的呢?”凝視著我寫在信紙上的這行字,林老的眼睛潮濕了。他沒有回答我,只是遞給我一本《中外名流》雜志。封面人物正是林老,他的胸前掛滿獎章,嘴唇微閉,神情嚴肅。我知道,我要的答案在里面。</p><p class="ql-block">那是二十年前的2000年9月,63歲的林源森和老伴與60多位參戰志愿軍老戰友一同出訪朝鮮,祭奠為國捐軀長眠在那里的戰友。9月19日,戰友們來到無名烈士墓前。許多人難以抑制內心的悲傷和思念,一個個撲倒在地,流著淚,一遍遍深情呼喚犧牲戰友的名字......那個場面,足以讓高山垂首,大河斷流。林源森的心被狠狠刺痛了,悲慟的狂瀾在心海里翻卷。就是從那一刻起,他萌生了一個念頭,要編輯出版一部緬懷志愿軍烈士的書,“為志愿軍——最可愛的人樹立一座恒久不朽的豐碑”,告慰英靈,傳承后人。</p><p class="ql-block">訪朝歸國后,林源森立即著手策劃編撰《志愿軍將士戰場實錄》叢書。沒有稿源,他就發動戰友們寫,通過《中國老年報》向全國征稿;沒有經費,他們就自掏腰包,義務勞動;人手不足,他先后聘請了遲浩田、趙南起、劉振華、向守志、孟偉齋、賀敬之、喬羽等一大批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藝術家和戰斗英雄等專家學者擔任顧問,就是要確保這套叢書真實、嚴謹、權威,可讀性強。</p><p class="ql-block">出書的過程并不順利。林源森們一無經費、二無辦公場所,三無交通工具,大部分編輯又都年過古稀,體衰多病,很多人都是帶病在家中工作,編輯到最后三本書的時候,連著六位編輯患腦梗、胃病、眼病等而不得不中斷編輯工作......很多人不解,有關軍史的書,為什么不讓國家撥經費來做?林源森底氣十足的說,我們編委會成員一致決定自力更生,不向國家伸手要錢。有人嘲笑他們是傻子,費力不討好,還要投入大量辛勞,搭上大量資金,就算編成了也沒錢出版!說風涼話的人忘了,以林源森為主要代表的“傻子”,不是普通人,他們是從“一口炒面一口雪,一寸陣地一寸血”的慘烈戰爭中走過來的人,他們是以劣質武器打敗了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的志愿軍老兵啊!和平時期出幾本書,怎么可能難倒他們?!</p><p class="ql-block">就這樣,林源森們憑著一股敢啃硬骨頭的戰斗精神和軍人雷厲風行的作風,不到兩年時間,硬是把這件事做成了!2003年春天,《震撼世界一千天》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一經面世,好評如潮,征訂者踴躍。之后的10多年間,雪片似的書稿源源不斷的從祖國四面八方涌來,林源森們乘勝追擊,越戰越勇,“14年,14本書,600萬字”,奇跡般從他們手中誕生。當他完成了這個功在當代立在千秋的壯舉時,已是84歲高齡。有位記者感動的說,林源森也應該同他的著作一起載入共和國的史冊!</p><p class="ql-block">望著眼前這位最可愛的人,為偉大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樹碑立傳的功臣,我的內心盛滿感動和敬意,卻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任何語言,在此刻說出來,都會顯得蒼白無力。</p> <p class="ql-block"> 林老打開《志愿軍老兵新傳》,翻到寫著自己故事的那頁,一字一頓念道:“耄耋之年仍奮斗不息 耕耘不止且碩果累累——記志愿軍老戰士、抗美援朝精神傳播者林源森”。他指著“抗美援朝精神傳播者”這九個字,加重語氣重復念了兩遍。看得出,他好中意這個評價,一種掩飾不住的成就感在他的聲音里回蕩。</p><p class="ql-block"> 呵呵,我還有筆名呢,“燕翼”是我的筆名。林老拿起一張單薄的紙片對我說。只見紙片上寫著:<b style="font-size: 18px;">“假如我犧牲了,我愿意贈給革命同志使用這些東西尤其是書籍和日記本。(因此請好好 保存)一九五0年十、十五、燕翼手書(安東)”</b> 。看我一臉疑惑,林老笑著說:“這是我出國作戰前的留言,也是遺言。”我不禁心頭一緊,語塞。</p><p class="ql-block"> 想起當年我談戀愛的時候,突然收到還在部隊服役的他給我寄來的一箱東西,打開看,竟是他提前發給我的“遺物”。他說,可能要上戰場了,隨時都有犧牲的可能......我一下哭成淚人。</p> <p class="ql-block">林老,跟我們說說您的參戰故事吧?我急不可耐的說。“真的沒啥可說的。”林老的表情變得沉重起來,“我是活著回來了,有多少戰友把命留在了異國他鄉......”他的回答讓我聯想到舅舅說的話。我在想,身為志愿軍的幸存者,那場戰爭留給他們的記憶一定是撕心裂肺的,揭開,會流很多很多血......于是,我不再逼問。</p><p class="ql-block">那您跟我說說這張照片的故事吧,我把老兩口與遲浩田上將的合影照片從沙發上拿下來,輕輕遞到林老手中。他用袖口輕輕擦拭著說,這是我和老伴把我主編的第一部書《震撼世界的一千天》敬獻遲浩田上將時,他主動提出來,要跟我們老兩口合影。一絲不易察覺的驕傲在他的話語里悄然綻放。</p><p class="ql-block">林老興致勃勃打開他本人編著的《跟隨彭總 同跨鴨綠江》一書,扉頁上也是遲浩田將軍的題詞:“源森同志,您好!......您為弘揚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我和所有志愿軍老戰士一樣深表敬佩,望您保重身體。敬祝您馬年吉祥,再創輝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您太了不起了!”我情不自禁夸贊道。林老搖了搖頭,“我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志愿軍老戰士,我只不過作了一些引導、組織、協調、溝通的工作”。林老告訴我,以前曾有多位記者采訪過他,把這 14 本系列叢書評價為“輝煌的史詩”。他說,“這決不是我一個人主編出來的史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本身就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是黨中央、毛主席以雄偉膽略和宏大氣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戰略決策,造就了這部史詩;是廣大志愿軍將士浴血奮戰,用生命和鮮血寫就了這部史詩;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創造了這部史詩!如果把這 14 本系列叢書評價為‘壯美的樂章’,也決不是我一個人的‘獨奏’,而是成千上百的廣大作者、編者、支持者、參與者、志愿者、贊助者們——一個龐大社會群體組成的‘大合唱’,是大家共同奮斗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志愿軍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生動展現,傳承、延伸、升華。”如此清醒的認識,如此睿智的解讀,如此高深的理念,更讓我們欽佩有加。</span></p> <p class="ql-block">如果說,在此之前,我還以銀河悅讀網被譽為“紅色網絡文學領跑者”而多少有點沾沾自喜,此刻,我看到太大的差距;如果說,在此之前,我還以銀河悅讀網擁有眾多在網絡上創作的銀發族而深感不易,林老的故事讓我確信:中國的老年人是一個了不起的群體,尤其是經過戰爭洗禮的志愿軍老兵,更是我們國家不可忽視的寶貴財富,他們的戰爭回憶錄等作品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在他們的人生字典里,從來就沒有“退休”二字,“安享晚年”更不是他們的首選。只要一息尚存,就要為心中的理想和信念而戰。他們過去是、現在是、將來永遠是我們這個國家最可愛的人。</p><p class="ql-block">唯一的遺憾的是,林老們開始編撰書籍的時間,網絡還不發達,而我們也無機會與他們親密接觸,不然,銀河悅讀可以作為他們的網絡平臺,讓那些寶貴的歷史資料特別是志愿軍戰士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的故事,通過無所不在的互聯網廣為傳揚,而那些震撼人心的故事還可以改編成新的影視劇,就像當年的《英雄兒女》《上甘嶺》《奇襲白虎團》,就像當下火爆熒屏的史詩大劇《跨過鴨綠江》,走入千家萬戶,響徹神州大地,點燃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精神火炬,鑄就民族之魂,成就共和國更加強盛的明天。</p><p class="ql-block">我想,這也是志愿軍老兵林源森們奮斗14載集結出書的最大心愿和理想吧。</p><p class="ql-block">盡管,2020年已成為歷史,志愿軍老戰士林源森們的故事還在延續。他曾一再申明,弘揚傳承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不會停止,除非自己的生命終結,后人也會繼續傳承下去。此刻,我由衷祝愿林老健康長壽,還想告訴他,銀河悅讀中文網已經接過“抗美援朝精神傳播者”的接力棒,會一棒一棒傳下去,絕不掉鏈子!</p><p class="ql-block">結束了慰問和采訪,我們準備離開了,二位老人執意要我們嘗嘗他們早早切好的西瓜。我們沒有推辭,一邊吃,一邊嘖嘖贊道,甜,真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9, 249, 249); color: rgb(102, 102, 102);">這就是林源森的高尚情操,這就是林源森的謙恭人格,這就是林源森的淡雅風度,這就是林源森的精神境界。一位執著致力于書寫歷史的人,歷史終究將會永遠地記住他…… ”(引自《耄耋之年仍奮斗不息 耕耘不止且碩果累累——記志愿軍老戰士、抗美援朝精神傳播者林源森》)</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甘泉县|
灵川县|
思茅市|
龙游县|
黔西县|
庆安县|
弥渡县|
和林格尔县|
绍兴市|
益阳市|
乌拉特后旗|
称多县|
兴业县|
静宁县|
维西|
田林县|
广水市|
册亨县|
五指山市|
高雄县|
朔州市|
邳州市|
黎川县|
正阳县|
平果县|
衢州市|
赤城县|
壤塘县|
延安市|
宾川县|
修武县|
吉安市|
太湖县|
梅河口市|
金湖县|
丹阳市|
山丹县|
卢氏县|
鸡泽县|
阿拉尔市|
彭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