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最美的時候遇到你,最快樂的時候還有你。青春年少的柔情,在暮年連續延綿,世上還有比這更美好的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所有的過往,都是歲月的一種恩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最近同學們聊天時收到的一張照片,他是陜西銅川市第一中學初七一?四班的一位帥哥,用花季少年,唇紅齒白、眉清目秀來形容不過分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那個年代、那個地方的初中生,遠遠沒有現在同齡學生的眼界,所學知識的范圍也沒有現在這么寬廣,學習氣氛更沒有現在這么濃烈。成熟、浪漫,與當時的初中生們是不搭界的。</span></p> <p class="ql-block">1969年秋入校~1971年秋離校,班級標牌:初七一?四班。銅川市一中初一?四班就這樣組成。同學們來源于銅川市城關街區及周邊的農村。本人有幸成為這個班級中的一員,可惜的是我只在這個集體中存在了一年,留下的記憶是零零散散、斷斷續續。</p> <p class="ql-block">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沒能參加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但是經歷了文化大革命的過程。停課鬧革命,我們回家。復課鬧革命,我們也不用考試,全體一致由小學進入中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初一學生報到,老師們開始上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剛剛</span>經過文化大革命的洗禮,“復課鬧革命”的路線該怎么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面對課堂上未來革命小將們的清澈眼眸,講臺上老師們的表情變化多樣,平靜、沉默、無奈、大喊、扔粉筆頭、得過且過、苦口婆心、反復講解,都是老師們在講臺上的工作表現。</span></p><p class="ql-block">十四、五歲的懵懂初一學生,聽說了“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言論,得到了“讀書無用”的結論,記住了“男女授受不親”的告誡。與當時的社會活動同步,年少輕狂不識路,玩<span style="font-size: 18px;">瘋了的性情在教室里仍然不能收斂,倒是過的輕松愉快、無拘無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如此不</span>在一個頻道上的師生交流和課堂互動秩序,學習效果可想而知。</p><p class="ql-block">做了一年的初一學生,我對老師教導的文化知識沒有記住多少。對當時政治形勢所要求的“老三篇”學習卻沒敢放松,牢牢記住了《為人民服務》、《紀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的故事,可以說:大公無私、勇于奉獻、堅韌不拔的精神跟隨了我一生。</p><p class="ql-block">初一教室里的活動,對對錯錯、好好壞壞都是那個時代的記憶了。如今回憶起來,記憶最多的是同學們玩中的樂趣和課桌上的故事,課桌上的“三八線”無論是畫的還是刻的,在腦海里都清晰可見。</p> <p class="ql-block">每張課桌中間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三八線都是不可逾越的。可是,同桌之間胳膊</span>肘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條線上的交錯又是不可避免的。聽課時過線,相互瞪一眼也就沒事了。就怕寫作業時的過線,寫作業時胳膊肘過線的人是無意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作業本上。發現過線的人看到自己的領地受到了侵犯,馬上就不愿意了。女生還能拍拍、推推的提醒一下解決問題。男生就沒有那么溫柔了,抬起胳膊,肘對肘的快速頂回去!“哧拉”,胳膊~作業本~筆,三位一體重創的后果很嚴重,經常是吃驚~瞪眼~動手~哭鬧~老師喊拉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我和同桌好像沒有發生過這樣的事情。我們的課桌是靠墻的一排,同桌的座位靠墻,我的座位靠過道,我們倆倒是發生了進進出出的摩擦,他來晚了,我懶得動,就弓著腰故意阻擋他的進出。扒拉、硬擠、推拉、都是他的對策,他生氣了的回饋禮物就是我的桌面上堆滿了紙團、水漬和土渣子。?</span></p> <p class="ql-block">下課了,女生一堆一堆的組團玩<span style="font-size: 18px;">“抓子”,教室里的桌面上、教室外的</span>地面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三、五、六個人就輪流玩了起來。一把數目不定的圓圓石子,上揚扔一子,抓地面1、2、3……子,抓得多的人為贏。上檔次、高水平的游戲是玩“骨子”。四個人一組,兩人一幫,要把撒在地上的四</span>個“羊拐”按同面擺放一致。(羊后腿肘上的一塊骨頭,積攢五個就是一副玩具)手心翻下撒五子,手心上揚扔一子,天子在空中翻飛的空擋中,手要把地面上的四個骨子擺成統一花色,<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接不到上拋的天子是輸,</span>完不成下面的順序排列也是輸。同一幫的兩個人可以互救,以互助協作、共同完成的速度論輸贏。</p><p class="ql-block">那個時候,跳皮筋、跳繩、踢毽子、打沙包、跳房子……,活動多樣,工具多種。值得自豪的是各種各樣工具都是同學們自制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活動過程中穿插走穴的也大有人在。</span></p><p class="ql-block">下課了,男生自由了。</p><p class="ql-block">拍三角、打彈球、圍著一排排的教室轉圈圈,在空地上追趕、瘋跑,拽拽女生的皮筋,鉆鉆搖動的大繩,互相摟摟抱抱的吸后腰練摔跤,一不小心斗雞施拌的鬧翻了,臉紅脖子粗的開始打架。</p><p class="ql-block">那個時候,打傷人的不多,追究第三方監管責任的也比較少,當事人握手言和的比較多。</p><p class="ql-block">放學了,留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值日生打掃衛生。同學們的</span>排著隊你推我搡,堅持到校門口,一哄而散,沒有家長來接?;丶业募奔泵γ厝椭议L干家務;不回家的拉幫結伙去亂跑。天黑了,不想回家的人聽到了遠遠的呼喚,“你聽到了沒有啊,你媽叫你回家吃飯”,住的近的、同一個院子的玩伴們這時才相邀而歸。</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周六下午不上課,周日休息。我們相約去同學家里玩;去山上摘桃子、棠梨;去小河溝里去抓螃蟹;也聚集在教室里練習忠字舞;還拿著硬板的乒乓球拍,在由半截磚頭堆磊而成、水泥抹面的自制乒乓球臺上打乒乓球。當年,誰要是有一個帶有麻面、海綿墊的乒乓球拍,那就是一個很難得的奢侈品,能引起好多同學的羨慕。我就曾經為了能用到這種乒乓球拍,把排隊輪流上場到位的機會給讓了出去。也就是那個時候,我在一中的操場上學會了“掏腿”騎自行車。</span></p><p class="ql-block">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沒有特長班,也沒有補習班,更沒有家長給安排的學習活動。缺失了學業,鍛煉了身體,一切的一切,均有由自己安排、自由發揮、玩了個自由自在。</p><p class="ql-block">就這樣,渾渾沌沌渡過初一大好時光的人,缺失了文化基礎學習,到了成人的時候才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書到用時方恨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好歹記住的“愚公移山”,發揮了其精神的魅力,付出了好幾倍的辛勤努力才沒有被社會需求所淘汰。</span></p> <p class="ql-block">時光滑動,初一不變。</p><p class="ql-block">2020年秋,又一代的初一學生入校了,他們的學習活動是多種多樣的,他們接觸的知識是豐富多彩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他們書包的重量也是五十年前的三、四倍,他們的學習寬度、深度都是五十年前的初中生無法比擬的。</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長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日日浪花彩虹起,年年歲歲初一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互聯網的作用下,“三歲啟蒙、五歲開篇、七歲成詩,孟母三遷”的國文早教經典故事在國泰民安的年代里得到了充分發揚,《老師、家長作業群》互動的作業要求,即是提高學生學習也是兼顧家長監督的高科技附帶產物,真正的“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時代來到了。這一代的初一學生遨游在知識的海洋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記憶。知識來源充足了,身體活動減少了,“課間十分鐘,不允許跑、跳、吵、鬧,以免造成傷害”的口頭告誡,是老師們擔心責任、家長們過份寵溺孩子們的要求。吃好喝好少活動、萌萌噠的胖小豬充滿了學校。</span></p> <p class="ql-block">半個世紀后,當年的初一同學,回憶起當年的豆冠年華,同學們之間的活動可親可愛又可樂,能記住姓名的同學歷歷在目,記不住姓名的同學也活靈活現。初中一年級,青蔥歲月醉暈了代代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回眸時光路,處處吻花鳥。</b></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是2019年9月26日銅川市一中初七一級四班畢業48年部分同學首次在西安聚會的合照。</span></h1> <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雷小蘭、郭桂榮、王樹玲、王淑珍、崔惠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崔美榮、閆遂蘭、張玲玲、張秀俠。</p> <p class="ql-block">男同學們歷來不按套路出牌,要想名符其實需要付出:鄭西亭,趙夢琪,陳作義,陳正民,田振中,楊公成、張軍正、潘建業(王樹玲的丈夫),看看誰能對號入座不出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2019年9月26日的聚會,建立起“初七一?同學會”的微信群,經歷近一年半的辛勤付出,匯集了24位同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前面那位萌萌噠的同學,是入群的最后一位,也是我的同桌。我們在此祈禱,愿疫情早日結束,讓我們完成五十年后的預約,早日相聚相會在銅川。</span></p> <p class="ql-block">喜歡下面的這段話,就以此作為對初中一年級回憶的結束語吧。</p><p class="ql-block">無論走到生命的哪一個階段,都該喜歡那一段的時光,完成那一階段該完成的職責,順生而行,不沉迷過去,不狂熱地期待著未來,這樣就好。</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关县|
梁平县|
双峰县|
浪卡子县|
达拉特旗|
晋城|
翁牛特旗|
鄂伦春自治旗|
钟祥市|
桓台县|
建瓯市|
措美县|
西峡县|
河北省|
桦川县|
灯塔市|
闻喜县|
金溪县|
香港
|
万荣县|
驻马店市|
璧山县|
鄂托克前旗|
新乡县|
长武县|
邵阳市|
肇庆市|
芒康县|
耿马|
秦安县|
巧家县|
盐山县|
和龙市|
日照市|
建瓯市|
鹤岗市|
和龙市|
威信县|
南和县|
孟村|
密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