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照片文字:部分來自網絡及原軍事學院</p><p class="ql-block"> 子弟汪滔等。</p><p class="ql-block">編輯制作:行走在路上</p> <p class="ql-block"> 2021年1月15日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七十年前的這一天,在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正式成立了!而我新婚不久的父母既是這一歷史時刻的見證者,更是為軍院組建、發展做出一份貢獻的踐行者,南京軍院,還是我們兄妹三人難以忘懷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 (一)</p> <p class="ql-block"> 巍峨壯麗的大禮堂,曾是軍院莘莘學子們獲取知識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 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建立,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就開始考慮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問題,即為建設一支強大而訓練有素的國防隊伍,落實毛澤東1949年9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詞中:“我們將不但有一個強大的陸軍,而且有一個強大的空軍和一個強大的海軍”(《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第四頁)的莊嚴宣告,建立一所培養、訓練能熟練掌握現代軍事科學技術,能組織指揮諸軍種、兵種協同作戰的中高級指揮員的高等軍事院校。</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20日,在軍委組成后的第一次會議上,代總參謀長聶榮臻就在關于軍事問題的報告中透露出重要信息,軍委正在籌備陸軍大學。時任西南局第二書記、第二野戰軍司令員的劉伯承,得知消息后,給中央寫信,提出:“要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最難的是干部的培養。我愿意辭去在西南擔任的一切行政長官職務,去辦一所軍事學校。戰爭已經結束了,我年齡這么大了,還是讓我去辦學校吧!”(《劉伯承傳》第548頁)</p><p class="ql-block"> 劉伯承,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創始人和統帥之一,不僅具有極為豐富的戰略、戰役和戰術的實踐經驗,而且還受過國內外正規的軍事教育和訓練,中央經過慎重考慮,決定由劉伯承主持籌辦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大學。</p> <p class="ql-block"> 被譽為“戰神”的德高望重的軍事學院首任院長劉伯承</p> <p class="ql-block"> 此時,陸軍大學籌建工作已在軍委領導下展開,有關負責人為選擇校址而奔忙。1950年6月,軍委決定成立陸軍大學籌備委員會,指定軍委軍訓部部長蕭克為籌委會主任,當時主要工作仍是選擇校址。9月,聶榮臻向毛澤東呈送報告說:“關于陸大校址問題,曾擬以香山作為臨時校址,先行開學,擇地修建校舍。后擬將長辛店營房改做陸大臨時校舍。今天約蘇聯顧問柯托夫、康略夫一同去看,他們均認為做陸大校舍太不合適,提議在長春、天津、南京等地另找地址。又據由華東方面來的同志講,南京原國民黨辦的陸大校址設備頗全,可容3000人,現華東軍政大學校部即駐此。同時,南京附近尚有原偽各軍校址數處,似可調整。我認為,為節省開支與時間,同時北京又無適當校舍,暫設在南京為好(利用偽陸大設備)。”毛澤東批復:“同意陸大設在南京。”(《建國以來毛澤東軍事文稿》上卷第209頁)</p> <p class="ql-block"> 位于南京黃埔路的華東軍大校本部正門</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后,毛澤東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朝鮮戰場,但仍不忘在志愿軍入朝的第四天便給劉伯承發去了一封急電:“伯承同志,此間恩來、總司令、榮桓、榮臻和我,希望你速來京主持籌建陸大,你意如何?”劉伯承見電后,遂于1950年10月27日從重慶乘機飛抵北京。同時,毛澤東責成周恩來指導陸軍大學籌建工作。遵照毛澤東指示,周恩來于11月上旬三次召集劉伯承、陳士榘(時任華東軍政大學副校長)等陸軍大學籌委會成員開會,磋商陸軍大學辦學方針原則、學校編制、主要領導干部配備等事宜。他要求劉伯承召集籌委會成員,根據三次會議精神,寫出一個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p><p class="ql-block"> 接到任務,劉伯承和籌委會的同志一起研究起草了《關于創建軍事學院的意見書》,主要內容如下:</p><p class="ql-block">一、學校名稱。為便于今后增設海軍系、空軍系,將原擬陸軍大學正式定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p><p class="ql-block">二、學院地址。設在南京華東軍政大學所在地(即黃埔路原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和國防部舊址)。</p><p class="ql-block">三、組織機構。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干部管理部。設立戰史、戰役戰術、后方勤務、通信聯絡、文化外語等15個教學組織,以及學術研究室和翻譯室。</p><p class="ql-block">四、所需干部。除已決定調任學院領導干部的促其到職外,擬再從各大軍區調25名軍、師級以及個別團級軍政干部,擔任各教學組織和各學員科領導。學院行政干部以及工作人員,從華東軍政大學、華北軍政大學選調。</p><p class="ql-block">五、學科設置。共設陸軍本科、陸軍速成科、空軍速成科、海軍速成科(暫緩成立)、情報參謀訓練班、俄文訓練班等六個學習單位,以及一個陸軍函授科。</p><p class="ql-block">六、學制設置。陸軍本科兩年,陸軍速成科、情報參謀訓練班、俄文訓練班均為一年,陸軍函授科一年半,海、空軍速成科暫緩成立。</p><p class="ql-block">七、教授會構成。由我軍有學識的老干部為骨干,以及政治上已經改造、具有軍事知識的舊軍官組成。</p><p class="ql-block">八、訓練方針。在我軍現有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掌握現代各技術兵種知識,學會現代技術兵種的諸兵種協同動作知識,熟習參謀勤務與通訊聯絡,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p> <p class="ql-block"> 11月13日晚,劉伯承、陳士榘帶著草擬出的《關于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書,來到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辦公室進行匯報。當晚,經過朱總司令、周總理、總政治部主任羅榮桓、代總長聶榮臻以及肖克、肖華、賴傳珠等人認真仔細研討修改后,產生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第一份歷史性文件。《意見》上報中央三天后,毛澤東主席親自批準了這個報告。</p> <p class="ql-block"> 11月21日晚,劉伯承懷揣建設新中國成立后第一所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軍隊院校的藍圖,乘火車奔赴南京,投入到緊張的創建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11月30日,軍委任命劉伯承為軍事學院院長(1951年2月4日兼任政治委員),陳士榘為訓練部部長,湖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陳伯鈞、華北軍政大學副教育長陶漢章為訓練部副部長,華東軍政大學副政治委員鐘期光為政治部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長,川西軍區司令員劉忠為院務部部長。并調華東軍政大學第一總隊及華北軍政大學一部分機構和人員組成學院管理機構。學院在職干部1420人,其中教員412人。蘇聯顧問22人。第一期學員分四個科(高級速成科、上級速成課、基本科、情報科),共750人。至此,軍事學院組建完成,</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典禮,毛澤東同志親筆題詞:“努力學習,保衛國防”,朱德總司令親筆題詞:“為建設近代化的強大國防軍而奮斗”。軍事學院的成立,標志著新中國軍隊有了第一所正規的高等軍事學府。從此,1951年1月15日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成立日被載入史冊。</p> <p class="ql-block"> 學員們列隊參加軍事學院成立典禮。</p> <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成立典禮會場</p> <p class="ql-block"> 劉伯承院長在典禮授旗儀式上致辭。</p> <p class="ql-block"> 軍院成立典禮大會上的分列式</p> <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建院初期,學院機關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等部門;教學科研機構和學員培訓管理機構分設11個教授會和四個系。到1956年發展為具有戰役、戰史、高級速成、高級函授、政治速成、基本、情報、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防化兵等12個系和戰史、戰役、政治經濟、文化外語等50個教授會的綜合性軍事學府。軍事學院不僅為全軍培養了一批批合格的軍事指揮人才,還建設了一支具有現代軍事知識的教學科研隊伍,編寫了一套體現現代條件下軍隊建設和作戰需要的教材,建立了較完善的教學制度。</p><p class="ql-block"> “建軍必建校”、“治軍必先治校”是劉伯承的一貫主張,他要求各級干部、教員以及工作人員,以南京比延安,以學院比“抗大”,以對黨和軍隊事業高度負責精神,不圖名利,一輩子忠誠黨的教育事業,最后“死在南京,埋在紫金山”。這句話,成為了軍事學院干部、教員和工作人員獻身于黨和軍隊教育事業的座右銘。</p> <p class="ql-block"> 毛澤東為軍事學院書寫的題詞</p> <p class="ql-block"> 朱德為軍事學院書寫的題詞</p> <p class="ql-block"> 劉伯承逝世后,遵其遺囑,他的部分骨灰埋葬在了他曾經嘔心瀝血創建的原軍事學院大院里。</p> <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從創立起,就逐步建立了學員課業制度和測驗、考試制度。考試由專門的考試委員會負責,如果考試不及格,不管職務多高,一律退出現役。軍事學院的考試不論口試還是筆試都特別正規、嚴格,即便文化水平高的學員也感覺壓力很大,但確實保證了教學的質量!</p><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11日,軍事學院成立五周年前夕,毛澤東主席在陳毅、譚震林、羅瑞卿等陪同下到軍事學院視察,對軍事學院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 學員們列隊進入考場參加國家級考試。</p> <p class="ql-block"> 1954年9月國家考試</p><p class="ql-block">監考:朱德(右一)劉伯承(右二)</p><p class="ql-block">主考:肖克</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月11日,毛澤東視察軍事學院。</p> <p class="ql-block"> 1957~1959年,根據中央軍事委員會決定,以軍事學院的有關系為基礎進行院系分設。分別組建北京高等軍事學院、軍事學院和海軍、空軍、炮兵、裝甲兵等學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北京高等軍事學院以原軍事學院戰役系、戰史系為基礎,設在北京,其任務是訓練全軍海陸空軍正師職以上現職軍事、政治、后勤干部,高級參謀人員及軍事理論人員。</span></p><p class="ql-block"> 軍事學院以原軍事學院基本、情報、防化等系為基礎改組,與南京高級步校合并,校址仍在南京,其任務是培訓全軍團職及部分師職軍事指揮干部。1959年更名為南京軍事學院。(1969年南京軍事學院撤銷,參與合并組建解放軍軍事政治大學。)</p><p class="ql-block"> 海軍、空軍、炮兵和裝甲兵等軍兵種指揮院校,以各系為基礎組建,主要培訓本軍兵種的團、營職指揮干部。至此,中國人民解放軍形成了高、中級指揮院校體系。</p> <p class="ql-block"> 1958年5月26日,國防部命令,以南京軍事學院裝甲兵系為基礎,在山西大同組建兵團級的裝甲兵學院。</p><p class="ql-block"> 1959年3月5日,裝甲兵學院舉行建院典禮,這是我軍的第一所裝甲兵高等學府。裝甲兵司令員許光達大將兼任院長,張文舟任第一副院長。</p><p class="ql-block"> 裝甲兵軍事學院是一所中級指揮院校,學院教學設備齊全,設施先進。學院主要任務是培訓本專業的團、旅級軍政指揮干部,及各級參謀人員和院校基地(團)的裝甲兵戰術教員。</p><p class="ql-block"> 1958年7月,我們舉家搬離了南京,搬離居住了十年的軍事學院,來到山西大同,開啟了新的軍院生活。從此,鋼鐵裝甲的隆隆聲,陪伴著我和哥哥們從幼年走向成年,裝甲兵子弟成了我們身上又一個光榮的標簽!</p> <p class="ql-block"> 大同裝甲兵學院大門(王葉晉攝)</p> <p class="ql-block"> (二)</p> <p class="ql-block">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我仿佛從那浩浩蕩蕩勇往直前,以摧枯拉朽之勢強渡長江的百萬雄師中看到了父母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南京的解放,標志著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的完全崩潰,宣告著神州大地一個新紀元的即將開始。</p><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為了加速我軍的干部隊伍建設,中央軍委決定,將前華東軍事政治大學與三野軍政干校合并,在南京成立新的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由陳毅兼校長和政治委員,校部設置在南京市黃埔路(原國民政府國防部、原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舊址)。1949年8月父親奉命調往華東軍大一團學習,由于當時軍大干部缺乏,父親邊學習邊擔任起二大隊五中隊副隊長。母親此時在華東軍大婦訓大隊衛生隊做助理軍醫。在這里,父母在炮標的一棟樓房里,組建起了他們自己的小家。</p> <p class="ql-block"> 父親上華東軍大事時佩戴的胸牌,背面刻著“1949—51”“第一期配用”“NO 0917”</p> <p class="ql-block"> 父親佩戴過的華東軍大胸牌及領章</p> <p class="ql-block"> 父親的遺物——華東軍大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 一字樓的舊貌與新顏</p> <p class="ql-block"> 1950年7月一團機構擴大為一總隊,父親改任一總二科行政隊列股長,母親任華東軍大婦干團衛生隊見習軍醫。</p> <p class="ql-block"> 那時的父親有嚴重的胃病和關節炎,人看上去很消瘦。</p> <p class="ql-block"> 這是屬于父親的光榮紀念章。</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一總正式并入軍事學院,父親轉而投身到軍事學院的組建工作中。</p><p class="ql-block"> 1951年1月父親任軍事學院警衛二營營長,2月調任坦克營副營長,在營長一職空缺的情況下,父親擔負起了坦克營所有管理和訓練的任務。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父親與裝甲坦克結下了不解之緣。</p><p class="ql-block"> 為了解決部隊的技術訓練以及裝備問題,1951年5月,坦克營奉命調往北京軍委第一戰車編練基地學習,父親帶著全營指戰員,經過刻苦努力完成了整個學習任務。由于格局調整,學習結束后,坦克營不再歸屬軍事學院,所有人員就地分散安排。</p><p class="ql-block"> 父親于52年初回到軍事學院,分配至裝甲教授會工作。同年10月,調軍事學院裝甲系任職,直到1958年7月,隨著裝甲系改建裝甲兵學院,舉家搬遷至山西大同。</p> <p class="ql-block"> 照片拍攝于1951年12月北京長辛店槐樹嶺第一戰車編練基地父親回南京前。坐在父親身前小凳上的人,就是時任軍委裝甲兵司令、被譽為“裝甲兵之父”的許光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從北京回到南京軍事學院,我們的家搬到了炮標對面的馬標14號樓。</span> </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春,與二哥一起陪同91歲高齡的母親重訪南京軍事學院舊址。</p> <p class="ql-block"> 14棟三門一層拐出來的房子就是我們曾經的家。雖歷經風雨幾十年,亦經過不知多少次的粉刷、裝修,但慶幸的是樓還在,格局未變,依稀還保留著往日的痕跡!</p> <p class="ql-block"> 在這樣緊張的工作和頻繁的調動中,我的父母陸續迎來了他們愛情的結晶——1950年,大兒子在南京降生,吃慣了食堂大鍋飯的父母,沒有任何育兒經驗,據母親講當年很是狼狽了一陣子;二年后,次子出生,因為懷在北京,出生在南京,兩地都有一個“京”字,所以為之取名”新京”;又過了五年,在父親熱切期盼下,我也降臨在了南京,母親圓滿地達成了父親生兒育女、兒女雙全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黃埔路的盡頭就是原軍事學院正門(南門)</p> <p class="ql-block"> 原軍事學院正門</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專程去南京軍事學院懷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雖然,從1949年—1958年只有短短的十年,但我們家,特別是我的父母經歷了軍事學院從初創到鼎盛的全過程,南京、軍事學院的生活經歷,成了我們兄妹人生中一道永遠抹不去的風景。軍事學院即便早已撤銷,原址也早已更換了主人,改變了性質,但它仍然是我們心底那個永不消逝的“家”!</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平区|
余姚市|
天峻县|
察哈|
乐昌市|
扶余县|
肥城市|
昌宁县|
承德市|
抚顺县|
平邑县|
西林县|
克拉玛依市|
安新县|
平定县|
保德县|
额尔古纳市|
永川市|
怀安县|
贺兰县|
深圳市|
洛阳市|
漳浦县|
宁海县|
和平区|
美姑县|
武隆县|
南川市|
长乐市|
鸡东县|
南皮县|
崇信县|
施秉县|
双牌县|
诸暨市|
永济市|
墨竹工卡县|
景洪市|
罗田县|
吴江市|
新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