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敬畏珍惜把握生命</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生命的靈魂拷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修合無人見,存心有天知。”是同仁堂藥鋪長盛不衰的祖訓。不違背良心,不見利忘義,是醫者對生命應有的態度。生命中大悲大喜的場景,醫生比常人看得多,救死扶傷!醫者仁心,大愛無疆!此前,我與一位醫學博士、肝外科專家王教授閑聊生命的話題,他略為沉默了一下,帶著幽默口吻說:“神造的東西,是很難修好的”!“醫生只有用良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挽救病人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中國抗擊新冠疫情的精神!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有力的領導下,在這個偉大的中國抗疫精神感召下,舉國同心,全民抗疫,才有今天抗疫的重大戰略成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偉大的抗疫精神,就是對生命態度最好的詮釋。</span></p><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命態度,是生命覺悟。從哲學范疇方面講,這是涉及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問題。佛說:“無明是一切痛苦和煩惱的根源。”無明就是無知。</span>十六世紀法國散文家、思想家<font color="#ed2308" style="font-size: 20px;">蒙田說:“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font></h1><h1> 生命的話題是人類社會永恒的課題。無論世事如何變幻,人類都不會停止對生命的思考。</h1><h1> 生命需要體悟更要感悟。無論對生命的認知在哪個水平,我們都不要停止對自己認知能力的提升,不斷學習,追求更好的自己,終身成長。</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莊子認為,死亡并不可怕,它是生命過程的一部分,就像春夏秋冬一樣,是自然界的規律。人生的死和生是命中注定的,就像黑夜白天的更替一樣自然。他強調人應該順應自然萬物的規律,不必糾結于死亡或其他事物,因為每個人的存在都不應該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或限制。莊子還提倡追求精神自由,他認為人們應該擺脫世俗的束縛,追求內心的平靜和自由。他通過故事和寓言表達了對生命意義的獨特見解,例如“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一著名的對話,展現了他對生命的態度。莊子的思想鼓勵人們以更加開放和接受的心態面對生命和死亡,追求一種超越生死的精神自由<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h1><h1><span style="color: inherit;"> 本篇從人文的角度,<font color="#b06fbb">分別從“你敬畏生命嗎?”、“你珍惜生命嗎?”和“你把握生命嗎?”</font><font color="#333333">三方面尋找和探討生命的話題</font></span><font color="#333333">。</font></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你敬畏生命嗎?</font></h1><h1> 敬畏生命是人類社會的基本法則,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道德底線。</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敬畏”是指又敬重又畏懼。“敬”是嚴肅、認真的意思,還指做事嚴肅,免犯錯誤。“畏”的解釋有二種,一是害怕,二是敬服。敬畏是人類對待事物的一種態度。心有敬畏,行有所止。<font color="#b06fbb">敬畏生命,更多體現在靈魂深處、精神層面。</font></h1> <h1></h1><h1> 生命是靈魂的載體。一口氣沒了靈魂就無處安身。然而,我們的生命終究要走向死亡,實際上從一出生開始,就已經走在死亡的路上了,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是生命規律。</h1><h1> 周國平說:<u style="color: inherit;">“把生命照看好,將靈魂安頓好。</u><span style="color: inherit;">”然而,</span><font color="#b06fbb">靈魂控制著身體,身體不分善惡,靈魂卻分善惡。</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西方不少國家立法禁止墮胎,立法的本質其實也是對生命的敬畏。</span></h1><h1> 我們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敬畏一切生靈,不僅僅是因為人類有憐憫之心,更因為它們的命運就是人類的命運,同時也是萬物和諧共處的基礎。</h1><h1> “探究哲理就是學習死亡。誰學會了死亡,誰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靈”!這句傳頌千古的名言也是法國人蒙田所說。如果明白這個道理,可以不再恐懼死亡,直面死亡,向死而生,向陽而生!</h1><h1> 近20年來,我所參加的葬禮要比婚禮次數多得多。所看到的生死的場面也不少。再者,自己也經歷了失去父母和其他親人的悲痛。</h1><h1> 每次參加葬禮,每當看到躺在冰棺內冰冷的遺體,看著親屬悲痛欲絕的場面,看著親友沉痛的表情,百感交集!看著<span style="color: inherit;">遺體隨著火化將化為灰燼!我們應該明白,生前所有的功名利祿、得失成敗和愛恨情仇,一切都成了過眼云煙!</span></h1><h1> 葬禮!</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雖為死者而辦,目的卻是為了活著的人表露孝道,寄托哀思,寬慰靈魂,展顯心態。所謂"奔喪不奔喜",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般規制。</h1><h1> 古今中外都會有不同的儀式。各個民族有各自不同儀式。無論舉辦遺體告別儀式、追悼會或其他什么形式的葬禮,都如同臨終關懷一樣,我認為都是一種對生命的一種敬畏。</h1> <h1> 婚禮!</h1><h1> 東西方的形式各不相同。</h1><h1> 然而,無論多么隆重的禮俗和儀式,并不能說明什么,只是一個形式,婚禮的本質只是象征著孕育新生命的開始。雖然從生物學意義上講,人的生命是從受精卵開始的,因為人類是通過有性生殖繁殖后代的。也有人從狹義理解為,生命來自于父親的一部分生命和母親的一部分生命孕育而來。</h1> <h1> 畢淑敏說:<font color="#ed2308">“所謂幸福,就是靈魂的成就。”</font>敬畏生命,不難,也不深奧。</h1><h1> 就是要把敬畏根植于內心。</h1><h1> 就是要知行合一。</h1><h1> <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內化于心,外化于行。</span></h1><h1> 就是要厚德載物。</h1><h1> <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口中有德,目中有人,行中有善,心中有愛。</span></h1><h1> 然而,現實卻讓人不安。特別是青少年教育問題讓人焦慮。“巨嬰”、“熊孩子”和“啃老族”們,都缺乏對生命的正確態度。</h1><h1> 比如現在有些年輕人喜歡養狗與貓等寵物,寵物病了忙得到處尋醫問藥,父母病了卻漠不關心,寵物死了魂丟了,可當面對親人過逝時,卻若無其事,漠不關心,更談不上傷心和難過。</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最近,山西運城幾名高中生在宿舍喊“你還相信光嗎”等《奧特曼》臺詞,被學校勸退處理。學校還發布懸賞公告,鼓勵大家舉報其他有喊叫行為的同學。此事引發巨大爭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21年1月31日新華每日電訊評論此事:“無論是因為喊叫小事勸退學生,還是公開懸賞鼓勵學生舉報同學,都折射了一種讓人不安的教育理念。頑皮的學生哪個學校、哪個年代都有,但如何妥善地教育和引導,</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111, 187);">考驗的是老師與學校管理者的水平與智慧。</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培育青少年的敬畏心,任重道遠,不僅僅需要父母、老師和學校,還需要全社會的重視。教育是根本。通過教育,我們要讓青少年切實認識到,生命必須敬畏,不敬畏就是不尊重自己。</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無論是誰,不敬畏生命,就如同失去靈魂。<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敬畏之心,才能會去珍惜,才能把握生命。</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你珍惜生命嗎?</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命頑強也脆弱,更是短暫,我們沒有理由不去珍惜。生命是個漢語詞匯,包括生與命。生,包括生存、生活與生死三個層次;命,包括命運、運命和使命三個層次。生命也是條件產物,從出生到成長到衰老死亡,整個過程的完成都時時伴隨著各種條件。<font color="#b06fbb">生物學上認為,<u>生命是蛋白質存在的一種形式,由核酸和蛋白質等物質組成的分子體系,</u>有繁殖后代及對外界產生反應的能力。</font></span></p> <h1 style="text-align: left;"> 生從何來?死往何去?</h1><h1 style="text-align: left;"> <font color="#b06fbb">生從來處來,死往去處去。</font></h1><h1> 所問像生命一樣久遠和古老。不僅是未來對過去的尋問,是大樹對根須的尋問,是火山對巖漿的尋問,是有限對無限的尋問。珍惜生命是人類最基本原則。生命的旅程,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如同一朵小浪花。王陽明說:<font color="#ed2308">“知命者不怨天,知己者不怨人。”</font><font color="#b06fbb">我是一切的原因,所有的不如意,都是自己沒做好。</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這才是尋找到了問題的根源。</span></h1><h1> 珍惜生命,一方面就是要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另一方面就是要珍惜其他萬物生靈的生命。</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珍惜當下,是句多么樸實的話!珍惜時間就是珍惜生命。然而,現在的</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很多年輕人特別是一些青少年,卻把時間荒廢和虛度。</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ed2308"> </font></span>“寸草難報三春暉”!生命是父母給的,百善孝為先,不讓父母操心擔心,就是珍惜生命。</h1><h1><font color="#ed2308">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繼續、靈魂的接力。</font><span style="color: inherit;">從母親的10月懷胎到呱呱落地,母親所受的罪是不能用言語來表達的,直到我們長大成人,成家立業,這期間父母付出的心力和財力是無價的。</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可現實讓人痛心!</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不聽話不懂事的“巨嬰”、“變形金剛”實在不少。如果父母沒有能力或不再想讓你做“啃老族”,要你自食其力,你就嫌棄父母、咒罵父母!這樣的現象并不少見。</span></h1><h1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color: inherit;"> “父母與子女究竟誰欠誰?”這個偽命題的出現,讓社會不安。網上對此問題有一個回答一針見血:</span><font color="#ed2308">“把你從蝌蚪這么小喂到現在豬一般大,你還有什么不滿意?”</font></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當下,移動互聯時代改變了世界,萬物互聯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手機在方便人類生活的同時,也剝奪了不少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現在的許多青少年沉迷于手機游戲的不在少數,在荒毀學業的同時也是傷害著身體健康。現在的社會,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生活習慣,正在一點一點地傷害人們的身體健康,熬夜成為家常便飯,正在用身體去過早地透支健康。沒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習慣,何談珍惜生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font color="#b06fbb"><b>尼采說:“感恩即是靈魂上的健康。”</b></font>珍惜生命,就要感恩生命,感恩歲月的厚待,感恩生命中的無限的美意與厚重。比如說春節,過年了,</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親友喜歡相互拜年,<u>拜年不是比紅包大小,也不是比禮物貴賤,實際上是告訴我們要珍惜生命。</u></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一位順德居士講解《無量壽經》時談到拜年,他認為:<font color="#b06fbb">“</font><font color="#167efb">拜年是以一種提醒的方式,提醒我們每一個人,新的一年來到了,年齡又增長了一歲,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生命負責,要珍惜人生這留不住的寶貴有限時光,這就是拜年的真實意圖與含義。”</font></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你把握生命嗎?</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u>生命是有使命,有意義,有價值的。</u>因其短暫和有限,我們就更應該把握生命,好好活在當下,好好拼搏,不讓虛度,讓生命更有意義。</span></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無論平凡還是偉大,無論是轟轟烈烈還是碌碌無為,生命是一段旅程,沒有彩排沒有預演。<span style="font-size: 20px;">弘一法師所悟的</span><font color="#ff8a00" style="font-size: 20px;">“悲欣交集”</font><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是對生命旅程最好的注解。孟子說:“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與其奢望長生不老,我們不如認真、誠敬地活好每一天。</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古羅馬的哲學家小塞涅卡說:<font color="#b06fbb">“內容充實的生命就是長久的生命。我們要以行為而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生命。”</font></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是的,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可以努力去拓展生命的廣度和深度。</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一要“求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u>“求缺”是人生最好的狀態。</u>一方面是要有平和的心態接受殘缺的事物,另一方面有勇氣坦然接受彼此的不完美。</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道德經》第45章這句話表達出,天下一切事物,在陰陽物質世界里,萬事萬物都是大道運用陰陽而生,有體就有用,有成就有缺,都是相輔相成,辯證的統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寸有所長,尺有所短”、“人無完人”。</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生的風雨總是無法避免的。古人云:勝敗乃兵家常事。輸贏,從來都是如影隨形的。重要的是,你依然愿意相信:明天的陽光,一定很溫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求缺”,這就要求我們,無論何時何地何事,<u><font color="#b06fbb">說話、做事和做人要留有余地。</font></u></span></p> <h1>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馬有千里之程,無騎不能自往;人有沖天之志,非運不能自通。”這幾句話,來自于北宋傳奇宰相呂蒙正所著《寒窯賦》,道盡了人生的無常!</h1><h1> “嗟呼!人生在世,富貴不可盡用,貧賤不可自欺,<font color="#b06fbb">聽由天地循環,周而復始焉</font>。”賦中最后這一句高度凝煉了生命的感悟。</h1><h1> 《寒窯賦》作者以自己從凄慘到富貴的經歷,引述歷史上大量的事實,說明這世界人生命運的起落。深度剖析了<font color="#b06fbb"><u>人生命運和天地循環之理</u></font>,將社會上各種人情冷暖與現實無奈描述的淋漓盡致。</h1> <h1> 沒有完美的事情,也沒有完美的人。倘若我們做一件事情,不付出任何代價就有豐厚的回報,不是造物主的陷阱,就是心懷不軌的人的圈套。越是在此時,越要理性地去分析事情的因果,做出判斷,不被情緒所左右,才能保自己安穩。</h1><h1> “求缺”不等同于不作為、不努力和不拼搏。努力過、拼搏過和爭取過,成不成功,不完全取決于自己。<font color="#ed2308">“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font>荀子的這句話正好回答了這個問題。<font color="#b06fbb">知足常樂,知恥而止。</font>常懷感恩之心,生命會因感恩而厚重,常懷知足之念,生命會因知足而溫暖。</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二要“恬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恬靜”意思是指恬淡、安靜,形容為人閑適,安靜。不卑不亢,平和、平淡地面對人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恬靜”,是一種境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寧靜才能致遠!“每臨大事有靜氣,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font color="#b06fbb">路,再艱難,也要咬牙堅持走到最后。事,再不易,也是踏實認真,堅持把它做好。</font>這就需要我們擁有恬靜的人生態度,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優秀也是永遠留給努力積極向上的人。當我們再回首生命中的每一天,無須嗟嘆,無須抱怨,不須驚懼,不須憂慮。當我們迎接和擁抱明天時,就不再迷茫,不再悵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font color="#ed2308">“乾坤容我靜,名利任人忙”!</font>人生上半場最悲哀的是,習慣以矮人一等的姿態,仰望高手,仰望高位。人生下半場最可悲的是,仗著過來人的身份忘乎所以的俯視他人,俯視生活。錢鐘書夫人楊絳說:“無論人生上到哪一層臺階,階下有人在仰望你,階上亦有人在俯視你。你抬頭自卑,低頭自得,唯有平視,才能看見真實的自己。”<u><font color="#167efb">頭,要抬得起來,也要低得下去,更要平得剛剛好。懂得在逆境中抬頭的,是態度;而在順境中低頭的,往往是境界。懂得低頭,才能抬頭。平視自己,寬以待人,是一生的修養。有本書中說:“抬頭與低頭,是人生的兩種姿態。抬頭需要底氣,低頭需要勇氣。”</font></u></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心悅則物美,心悲則事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誰的人生路,都少不了風吹雨打,都少不了挫折困難。</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生活更是有數不盡的無奈與心酸。我們走過平湖煙雨,跨過歲月山河,歷經生命的劫數,遍嘗世間的百味,一顆心經風沐雨,會變得波瀾不驚,安之若素。再多風雨再多坎坷,也難以阻止頑強的生命,在經歷寒冬的肆虐后,在枝頭綻放出明媚的花朵。</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就是對生命應有的“恬靜”。</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正如林清玄所說,</span><font color="#b06fbb" style="font-size: 20px;">“晴天時愛雨,雨天時愛雨”!</font><span style="font-size: 20px;">有時候,我們如能放下面子,就是內心強大的開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此,就能在淡定和從容中,用心生活,用力打拼,用愛擁抱世界,用行動成就夢想,每一分鐘都能讓珍貴的生命綻放出最美的樣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此,我們就能,知足不辱,知恥而止。心境平和,淡泊自然。我們就能,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三要“舍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舍得舍得,得舍之間,充滿唯物辯證法的統一。</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舍得”是人生中的大智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一個人在沒錢的時候,把勤奮舍出去錢就來了。這叫天道酬勤。</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當有錢的時候把錢舍出去,人就來了。這叫博愛領眾。</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當事業成功的時候把智慧舍出去,喜悅就來了!這叫德行天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font color="#b06fbb">舍得是一種情懷,一種愛的方式,一種人生修為。那怕一無所有,我們都需要有這種品格。要想得通、想得開和放得下。</font></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inherit; font-size: 20px;"> 懂得舍棄你的財力、物力和時間,給有需要的人;懂得舍得你的智慧,用你的智慧啟蒙與你有緣的人;懂得放下心中的愛恨情仇,寬恕與原諒對方。懂得生死有命,緣聚緣散,放得下人世間的一切,坦然去面對生死,這也是舍得。</span></p> <h1> 有人說: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取舍的過程,你得到什么,就會失去什么。換個說法:生活總是公平的,失去的東西,總會以另一種形式回報你。人這一生,得之坦然,失之淡然!這一生,平凡也好,精彩也罷,我們都是天地間的過客。這一世,圓滿也好,遺憾也罷,我們都是時光中的行者。</h1><h1> 余光中《記憶像鐵軌一樣長》里說:“<font color="#b06fbb">說是人生無常,卻也是人生之常。”</font>生活本來就是一場無法預料的冒險,世事無常才是人間常態。笑一笑,沒有什么大不了的。要知道,你越沉迷于過往,就越容易錯失今天。一輩子不長,請善待生命!</h1><h1> 我們真的無法預知未知與明天哪個先來,但我們可以把每一天,當成是生命中最后一天,用心甘情愿的態度,過平淡舍得、充實無侮的人生。</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老子的《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辟,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h1>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道德經》第45章中有一句:“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意思就是說,善于樹立信念的人,會把念頭牢牢的抱在懷里,任是誰也奪不走,騙不走,偷不走,永遠也不會喪失。</h1><h1> 擁有一個善于樹立信念的意識,擁有一顆堅定信念的心,就沒有我們做不成的事。</h1> <h1> 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把生命照看好,把靈魂安頓好!珍惜今天,珍惜自己!</h1><h1> 謹以此文獻給長期支持、鼓勵和關心我的朋友們!祝朋友們能夠有一個豁達、通達的生命態度。</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楊廣麟20210131拙筆于穗)</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沧州市|
莫力|
九寨沟县|
河东区|
鸡泽县|
成安县|
马鞍山市|
五莲县|
大关县|
湄潭县|
吕梁市|
怀仁县|
师宗县|
亚东县|
金乡县|
五台县|
常熟市|
襄垣县|
疏附县|
房产|
潞西市|
奉化市|
从江县|
南岸区|
华容县|
齐齐哈尔市|
青龙|
汝州市|
资阳市|
德清县|
石景山区|
惠水县|
抚松县|
苗栗县|
江孜县|
通山县|
科尔|
宁安市|
济南市|
彰武县|
楚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