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ul><li><b>西院區:戰疫一階段</b></li></ul></h1> 我們的戰疫有兩個主要院區,他們分別是西院區和東院區,簡稱西區和東區。其中西區是主院區,12個病區中的重癥、A、B、D、J區都在西區。東區也不算小,只有一個大C區,細分為C1、C2、C3三個小區。但若按管理的患者數量及病區的分布來講,是實實在在的3個獨立病區。<div><br>下圖:相距遠也不遠的東區和西區</div> <div><br></div> 于我個人而言,有幸也不幸有著不同區域的戰疫經歷。<div><br><div> 戰疫的最初期,我被分配在西院的D區,從1月22日開始到2月4日離開,整整10天,這極其特別的10天可以算作個人戰疫經歷的第一階段。</div><div><br><div> 即將離開D區,離開西院。在這里還有很多與戰疫有關的故事值得書寫,特別是疫情后與一些同事攀談,幾乎每個人都能滔滔不絕的講出一堆可稱之為匪夷所思的戰疫故事。</div><div><br> 有些故事太過離奇,不適講述。有些故事些許敏感,不好把握。隨便挑選一些零碎的寫寫,湊成這一章——西區往事了。</div></div></div><div><br></div> <h1><ul><li><b>故事一:等不到的呼吸機</b></li></ul></h1> 如果說新冠肺炎戰疫中什么醫療設備最重要,那非呼吸機莫屬了! <div><br></div> 戰疫剛剛開始,我們便發現病區里有一些重癥甚至是危重癥患者,急需呼吸機輔助呼吸。于是立即聯系有呼吸機的病區,準備立即將這些危重癥患者轉過去。<div><br> 轉區成功了嗎?成功了!</div><div><br></div><div> 幾個危重患者很快轉了過去。但這“成功”只限于前幾天。再往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無論多重的患者,都極難輕易的轉到往該區去。</div><div><br> 該區的同事告訴我,在他們區的每一臺呼吸機后面,起碼有200個排隊等待的危重新冠患者等待救治……</div><div><br>下圖:危重患者</div> <div><br></div> 戰疫開始不久,便接到了一位老同學的求助電話。她朋友因感染新冠肺炎在我們醫院住院治療。年齡不大,40歲,兩個未成年孩子的父親,一個家庭的頂梁柱。<div><br> 同學讓我們一定要幫忙多多關照……</div><div><br></div><div> 但在各自封閉的病區,在每個人都忙的焦頭爛額的戰疫初期,所謂的多多關照,其實主要就是打聽下患者的具體病情,幫忙看看各項檢驗、檢查的指標結果,拜托病區具體分管負責的醫生多注意患者的病情,下病區是能多說上一兩句,多安慰幾聲,已是實屬不易了。<br></div> <div><br></div> 在那段繁忙的時期里,對于沒有特效藥的新冠肺炎,病區的醫護人員能做的額外事情,非常有限。即便只是這樣的“多多照顧”,同學及她的朋友對我們也是萬分感激。<div><br> 隔離在病區的新冠肺炎患者,所有能聽到見到的,除了病友便是身邊奔忙的醫護人員。病區內對患者多一點病情詳細解答,額外多一些的安慰鼓勵話語,都能讓只能病區外著急擔心的家屬感激再三。</div><div><br>下圖:病區外焦急、無助的家屬</div> <div><br></div> 但情況并沒有因為我們的關心而向好的方向發展,該患者病情迅速加重并開始出現呼吸衰竭表現,常規吸氧氧流量開到最大,血氧飽和度也只能勉強維持在80%-90%左右,這是個危險的信號。<div><br> 家屬焦慮不已,哀求我們,拜托我們再幫幫忙。聽說呼吸機治療很有效,便拜托我們看能否在患者需要時,及時用上呼吸機。</div><div> </div><div> 考慮到層層的關系,考慮到患者的年輕,考慮到兩個未成年的孩子。這忙,我門是真心想幫。于是想辦法直接和病區的同事聯系,說明情況,拜托務必一定幫忙。<br><br></div><div>下圖:被救治的危重患者<br></div> <div><br></div> 其實患者隨后便用上了無創呼吸機(一種較簡易的呼吸機,與大型呼吸機不同)輔助呼吸,病情暫時穩定。但很快,患者的整體病情又開始變化,向進一步惡化的方向發展。<div><br><div> 在這期間,我同時接到了幾位他同事求援電話。一問,也是為這名患者……</div><div><br> 對于患者的具體病情和治療措施我們不太清楚,也不好隨意胡亂招呼。為穩妥起見,我們和各科室的領導的聯系,希望通過病區領導層面去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具體治療情況,看能否有更好的、及時的治療救治手段等。</div><div><br></div><div> 主任們了解的情況大體是:患者病情確實很危重了,目前無創呼吸機維持,但效果不理想……,病區里病情一樣或更重的患者太多,大型呼吸機機位非常緊張,需要等待……</div></div> <div><br></div> 在那幾天里,家屬幾乎找遍了醫院所有她能找到的關系,聯系了所有能聯系的人來幫忙。<div><br> 我不知道這個最初只能找到我這個級別來幫忙的家屬,是個怎樣的家庭,是否有什么所謂的強大背景。只知道后來她又各處打聽、四處求助,最后居然僅僅憑個人聯系到了人工膜肺(ECMO)醫療組,希望取得了他們協助的初步意向。<div><br><div> 要知道,當時戰疫初期的全武漢市,僅兩個ECMO醫療組。聯系他們協助,是需走醫院級別的審批協助流程的。</div><div><br>下圖:人工膜肺機器,救命神器</div></div></div> <div><br></div> 家屬那時已然瘋了,為了救家人,不惜一切代價。但即便是這樣,這位40歲的年輕患者最終也沒有熬過病毒的戕害,沒有爭取到上ECMO的機會。<div><br><div> 只能在無創呼吸機下苦苦掙扎數日后,含恨離去。</div><div><br> 這是件非常的扎心,至今都讓我耿耿于懷。在那個特殊時期,每位醫護人員都在拼盡全力,都在努力救治,何況這樣一位年輕的患者、兩個未成年孩子的父親。</div><div><br></div><div> 只是當時有太多的患者都迫切的需要呼吸機來度過難關、延續生命,等待病情的轉歸。</div><div><br></div><div> 呼吸機前出現排隊的危重患者,雖有充分的外部原因和和客觀理由,但卻是醫護人員在救治過程中不得不面對太多的無奈和煎熬。</div></div> <div><br></div> 等不到的呼吸機,只是戰疫路上的冰山一角。在這其中,因各種的“不得已”而造成遺憾和悲痛,太多!有些悲痛,痛徹心扉,至今都讓人難以釋懷。<div><br></div><div> 內心有太多的不甘,回憶中有太多的傷痛,讓同樣為人子女、為人父母、為人丈夫的我,不想用理性去理會所謂的“不得已”,不想用感性去遺忘曾經的巨大遺憾。情愿這種不甘和傷痛就這樣梗在記憶的路口,刺痛內心。</div><div><br><div> 也許痛,才能讓內心的某些部位好受些!</div></div><div><br></div> <h1><ul><li><b>故事二:床位與制度</b></li></ul></h1> 除了呼吸機,疫情初期極度其緊缺的,還有床位。<br><br><div> 與平時不一樣,平時即便是一家床位緊張的醫院,等一等,總會有陸陸續續出院的患者騰出部分床位來。但疫情初期則完全不一樣,疫情初期患者的入院方式是大批量、短時間集中入院,在短短的一兩天內便將一家幾乎全空的定點醫院床位全部填滿。新冠肺炎患者的病程周期和治療周期決定,這種幾乎是同一時間入院的同一批次患者,短期內很難有多少的患者治愈出院。</div><div><br>下圖:帶著行李箱來就診住院的患者</div> <div><br></div> 初期一位新冠肺炎患者只要住進病區,首先最少是一周的治療期,即便是病情控制得十分理想,接下來還有一個鞏固觀察期,此期間患者需間斷復查血生化及胸部CT等明確病情變化,在確定病情穩定后(差不多又是一周以上的時間),還有最少兩次核酸復測。<div><br></div><div> 早期核酸檢測試劑盒和檢測人員都十分的緊張,住院部患者基本上是間隔3到4天才能集中采集檢查一次。連續兩次核酸雙陰性才能出院。而在實際情況下,許多人都經過了3次以上的核酸復測,最多的達到9次左右。</div><div><br></div><div> 這樣算下來,即便是恢復非常順利新冠肺炎患者,住院周期最少是在20天左右。</div><div><br>下圖:初期新冠肺炎住院患者住院天數</div> <div><br></div> 也就是說,即便算上前期所有定點醫院,在頭一個20多天里,理論上講,所有醫院幾乎都沒有幾張可以用來收治患者的新床位。<div><br><div> 那實際上醫院有沒有多的床位呢?答案是“有”。新的床位,主要由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騰退來。這樣的床位,即便前后都算下來,也不過是杯水車薪。</div><div><br> 極其稀缺的床位對應的是一時間大量堆積的患者。這些沒有搶到第一批床位的患者,暫時只能在家自行隔離,煎熬等待。</div><div> 此時火神山、雷神山還在開挖趕建,方艙醫院還剛剛在呼吁中提上日程。</div><div><br></div><div> 多說一點,方艙醫院即便是建起來,也只能接納非常輕癥的患者或疑似患者,方艙醫院的床位和中大型定點醫院的床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后續講方艙醫院的時候再細說。</div><div><br>下圖:方艙醫院床位</div></div> <div><br></div> 隨著疫情的爆發,短時間內這種極有的限床位與不斷翻新增長的感染患者數量,形成越來越大的反差。各種需求床位的關系電話紛至沓來。<div><br></div><div> 此期間在家煎熬苦等的危重患者能否被優先收住院,成了擺在人性面前的首要問題。然而單純講人性,則意味著太多的不確定性。</div><div><br></div><div> 相對而言,在收治患者入院這件是上,我們做得不錯。</div><div><br> 第一時間,收治住院患者的權利立即被醫務科、院辦接管,但很快這個權力就進一步被指揮部和院領導等聯合接管。一線醫生,包括大多數病區主任們都是沒有直接收治患者權利的。</div><div><br></div><div> 當我們正在為各種“求助”電話而頭疼無比的時候,患者收治住院權力的上收無疑拯救了我們。所有的求助電話我們一律轉給了院里相關機構和指揮部。至于后續如何,就不得而知了。</div><div><br> 能在如此復雜的形式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能大體做到相對公正有序的收治患者,已經是非常的難能可貴。</div><div><br>下圖:武漢戰疫指揮部第1號令</div> <div><br></div><div><div> 指揮部接管了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收治權力后,對擬收治住院的患者確定了一定的先后標準,對每一位已收治住院患者的接診醫生,實行監察追責制。由指揮部牽頭,醫院成立專門監察小組,由監察小組成員確定或者審核收治患者的具體情況,確定是否合理合規,如果查出誰違規收治患者,誰來負責。</div><div><br></div><div> 從實際效果上來看,該制度最大限度的保證和疫情之下最廣大患者的權益,更是將戰疫在一線的廣大醫務人員從更加錯綜復雜的人情關系網中摘離出來,使其能一心戰疫,更好的為人民服務。</div><div><br></div><div> <b>好的制度建設,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b></div></div><div><b><br></b></div><div><b><br></b></div> <h1><ul><li><b>故事三:兩個特殊“關系”</b></li></ul></h1> 由前可知,想插隊一個如此稀缺的床位是多么困難。但即便如此,整個戰疫初期,我所知道的因“關系”得到床位新冠患者,有兩人。<div><br> 一位是(鑒于部分隱私原因,此處刪除783字)</div> <div><br></div> 既然這個床位的故事因涉及隱私不得不刪除,那就講講這個故事后續的一點尾巴吧。<div><br> 在后續的戰疫期間,我們這位保證再不麻煩醫院的的XXX醫生,發燒了……</div><div><br></div><div> 可能是因為勞累,當然也可能是被新冠病毒感染,長時間低燒、干咳……疑神疑鬼很長時間, 后來在我們的勸說下,終于偷偷摸摸的跑去做了個胸部CT……</div><div>(疫情期間出現發熱,有人非常害怕去做胸部CT,而有人恨不得隔天就去做一個,當時很奇特的一種現象。)</div><div> </div><div>下圖:XXX醫生</div> <div><br></div><div> 好在CT提示肺部還好。核酸暫時沒查,疫情早期核酸檢測試劑十分緊缺,排不上隊,醫務人員也不例外。</div><div><div> 作為在奮戰的一線高危區域醫護人員,每天低熱咳嗽,雖然加肺部CT未發現變化,但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仍然是不能完全排除。</div><div><br></div><div> 按照當時的標準,奮戰在戰役一線發熱咳嗽的醫護人員是可以申請入住院進一步診斷治療的(后續住院標準發生了很對變化)。</div><div> 同時按照當時的政策,大概率在住院后,XXX醫生還可能會有一筆或幾筆來自不同保險公司的大額經濟賠付。 </div><div><br></div><div>下圖:感謝第一時間向戰役一線醫護人員提供無償賠付保障的所有保險公司! </div></div> <div> 但是在當時,他選擇了堅守,堅守在繁忙的戰疫一線?!皼]有確診,去住院不好意思”他說,“門急診這么忙,就不給醫院添麻煩了……”</div><div><br><div> 從戰疫第一天開始,這位XXX醫生便奮戰在門急診一線,片刻不能停歇,門急診是當時除了呼吸、危重癥科外最繁忙、最危險的地方。<br><br> 因為在戰疫初期,門急診還要負責接待發熱患者的門診手術,如大型的清創縫合等。</div><div><br></div><div> 為什們說大型清創,因為在平時大一點清創縫合一般都是收住院后再進行。但在戰役期間,我院所有的住院手術關停,原有外科科室打散再組合,投入戰疫。</div><div> 嚴格意義上講,住院部已經沒有外科屬性的科室,所有科室均為新冠肺炎專病??啤K约幢闶窃簝茸≡夯颊咝枰饪铺幚?,也是非常艱難。</div><div> </div><div> 下圖:一位患有精神病的新冠患者自殘,清創縫合為:急診的縫合包+原五官科的縫線+原普外科的敷料……</div></div> <div><br></div> 在當時,門診發熱患者沒有確診為新冠肺炎患者的話,不能收入院。而其他普通醫院又因其是發熱患者不能接診接收。最終發熱外傷患者的外科處置只能來定點醫院,也就是到我們這,由門急診接待。<div><br><div> 因此急診科醫生在接診大量發熱患者外,還要承擔包括大型清創在內的各種發熱患者的急診手術。<br><br> 穿著隔離服進行大清創等,非常的辛苦,也非常的危險。下圖,XXX醫生的“大清創”日常工作。</div></div> <div><br></div> 無論確診與否,低熱、咳嗽都是每一位一線戰疫醫護的夢魘。XXX醫生“強逞英雄”的結果是依然是疑神疑鬼心力憔悴。<br><br> 他說不麻煩醫院,但沒有說不麻煩我們。那一段時間,他將我們手上不多的一些備用藥物搜刮一空,然后再在那半個月的時間里都胡亂的吃上了一通。對于新冠肺炎,沒有特效藥。所以他能找我們弄來的便都弄來,能吃不能吃的,都吃了再說。<div><br><div> 甚至在后來,我們調侃他可以試試鍋底灰</div></div> <div> 講完前一個“神秘”的床位補充故事,另一個床位的故事就簡單多了。</div><div><br></div><div> 這張“關系”床位出現在戰疫已經開始后的一段時間,是一張實實在在的“關系”床位,很硬的那種關系。</div><div><br></div><div> 患者是一位20歲的年輕小伙子。20歲新冠患者不多,感染新冠后持續發燒,病情較重的更少。很不幸,這個小伙子是“更少”的那部分,病情甚至比那部分都重。</div><div><br></div><div> 因種種原因,這位年輕的患者初期在其他醫院輾轉就診,當然也都沒有聯系到或者排到住院床位。最后因分片劃區,他只能到我們醫院重新排隊等候。 </div> <div><br></div> 在他來的時候,醫院排隊住院的人群已是望不到盡頭了,他只能在門急診邊輸液治療邊等候。<br><br> 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病情在不斷變化進展。最后雙肺已經白了大半,但床位確實緊張,他只能坐著輪椅繼續前來醫院門診便打針輸液治療邊等待,命懸一線,可憐至極。<br><br>下圖:白了大半的肺部 <div><br></div><div> 那一時期看厭了生死的門、急診醫生都覺得于心不忍,最后集體簡短討論后決定向上反映情況,一致要求優先解決其住院床位問題。最后在門急診醫生的集體“硬關系”下,院辦、醫務科等了解相關情況后,自然是很快優先給安這位小伙子按排了床位,收治住院。<br><br> 小伙子后來的病情如何我不知道,也不敢去知道。今天回想起來,這位小伙子在一床矚目的時期是有幸?亦或是太不幸?很難說清!<br></div><div><br></div> 兩張“關系”床位背后,是意味著生與死的截然不同。但在當時,這類生與死的同與不同,又顯得太過稀疏,太過平常。<div><br></div> <h1><ul><li><b>故事三:被批評的小護士</b></li></ul></h1> 這個故事,很小!但還是決定將她記錄下來。<div><br> 疫情期間經常聽一些人、包括部分專家常說:疫情期間盡量要到小區、公園等地方去,不要開窗喊叫等,因為空氣里可能有新冠病毒氣溶膠,會有感染風險的……”</div><div><br></div><div> 每每聽到這些氣溶膠類的警告,再想想我們的經歷,總是會不禁的會心一笑。</div><div><br> 疫情結束將近半年,我在著手寫這篇文章初稿時,科室的一位小護士將她有的一些很不錯的戰疫照片分享了給我(此文中許多戰疫一線的照片就是由她提供)。</div><div><br></div><div> 自然,我也和她分享了當時所寫的一些初稿內容,她看了部分初稿后說:“看你這樣一寫,才發現我們的戰疫都已經過去半年了,我覺得好像都快忘了這件事。仔細回想一下,才發現那時的我們確確實實太不容易,我非常支持你寫下來,時間再長一點那就真的忘記了。不過,你寫的有些事情不算什么,這樣,我給你也講一點我們的故事吧……”。</div><div> 于是哪一天,她吧啦吧啦的講了很多,很多也很離奇的故事。</div><div><br>下圖:可愛、可敬的小護士們</div> <div><br></div> 故事比較多也比較離奇,離奇的地方就略過,以下摘其部分記述一二。<div><br> 在她戰疫的第一天,也是第一次剛下病區,呼的一下就來了許多患者,其中一些重病號還上著呼吸機,一時間大家忙得手忙腳亂。其中有一位病重患者呼吸機下儲存吸痰液的罐子滿了,需要更換。因為對其所用呼吸機型號不太熟悉等,在剛開始更換時,裝有痰液的罐子突然潑灑下來,將她半邊身體的防護服全部潑濕,包括口罩的外面。</div><div><br> 她說當時非常的忙,第一次下病區沒有經驗,戴護目鏡但沒有佩戴防護屏。忙于搶救患者,第一時間更沒反應過來打濕半身防護裝備的液體,是含有大量新冠肺炎患者痰液的液體。</div><div><br></div><div> 她就這樣,穿著那身半濕的裝備忙了大半個上午,直到隨后無意間向護士長說起這件事情。護士長立即將她拉到消毒間,用場所消毒用的便攜霧炮機將其渾身上下反復的噴灑消毒了幾遍,然后更換了全套的防護裝備,繼續戰疫!</div><div> 自然的,一通嚴厲的批評是少不了的。</div><div><br></div><div> 我說,那天你撿回了條小命!</div><div><br></div><div>下圖:場所消毒的便攜霧炮機</div> <div><br></div> 第二天,她又被批評了。<div><br> 事情是這樣的,第二天醫生們查完房處理完患者后暫時離開了病區。護士們在病區里繼續做著日常的護理工作。</div><div> 突然,一位新來的患者(當然,那時都是新來的)出現了呼吸心跳驟停,她們立即聯系正在清潔區的值班醫生。而在打完聯系完醫生后,她立即和同事習慣性的在病房給患者做起了心臟胸外按壓,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肺復蘇(CPR)。</div><div> 從新換上隔離服值班醫生來到病區后,立即叫停了她們的心臟胸外按壓搶救行為,并劈頭蓋臉的將她們一臉懵的她們訓了一遍。</div><div> “你們不要命了?”這是醫生見到正在做常規心肺復蘇的她們說的第一句話。</div><div><br>下圖:疲憊的小護士</div> <div><br></div> “是的,你們不要命了么?”6個月后,我也同樣批評了正在講述按壓經過的她“。<div><br><div> 為了避免按壓時患者含有大量病毒的飛沫在病區內大量播散,感染病區內醫護人員,及當時病區內尚未確診的疑似患者(當時核酸檢測尚未普及,有些肺部病變較重的高度疑似患者先收入院,邊治療邊等待確診),造成重大安全隱患。新冠肺炎患者搶救時的心臟胸外按壓必須著正壓防護服(三級防護),且最好在負壓病房內進行。而我們病區為常壓病房,多患者混住,且醫護人員均為二級防護。<div><br><div>下圖:著正壓防護服搶救新冠患者(圖片來源于網絡) </div></div></div></div> <div><br></div> 她說,“我怎么知道在普通病房新冠肺炎患者不能做心臟胸外按壓,那是戰疫第二天,人都沒回過神來,好多東西既不熟悉也不清楚。患者出現呼吸心跳停止,我第一反應當然是按壓搶救。哪里還知道新冠患者搶救時有巨大風險問題“。<br><br> 確實,我依稀記得,戰疫期間的通知太多,包括類似普通病房在搶救新冠肺炎患者時,原則上不進行CPR的通知。太多的事情和各種各樣的通知,一時間的確難以完全掌握,甚至說對有些通知,基本上是毫無印象。<br> <div> 但是,我還是忍不住的繼續問她,“那么近距離的搶救新冠肺炎患者,同樣很危險,醫生又沒有下達口頭醫囑指示你們搶救,你們為什么按壓還按了十余分鐘?”她回答道,“我們當然知道危險啊,但當時患者家屬正在外面,哭著求我們不要放棄。你說,他求著我們,患者那么可憐,作為醫護人員我們怎么能停下來……”<br><br> 聽著她的回答,看著眼前這個還在只顧嘚吧嘚的小姑娘,我良久無語。最后只能感慨的對她說:“小姑娘,你牛,那天又撿回了一條小命……”<br><br>下圖:戰地生日!</div> <div><br></div> 小姑娘在那天講了很多故事。包括后期的許多同事,也給我講了很多很多戰疫中的各種故事,有的感人,有的悲壯,有的溫情,有的離奇。能講述的故事太多,而我,已無力記載。 <div><br></div><div> 這里,只記述了這位小姑娘的一個小小故事。一個能連續兩天都撿回自己小命的人,我想定是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希望她、也相信在她在以后的日子里,會繼續幸運相伴,會更加幸福、安康!</div><div><br></div><div> 借著她的上天眷顧,也祝愿我們的國家國順民安,山河無恙!</div> 第十章 西區往事(完) <b>戰疫第一階段故事分享完畢,算是有了些許的交代。謝謝大家一路的支持和鼓勵。奈何能力心力均有限,希望后續能有機會與大家繼續講述分享。謝謝大家!</b><div><b><br></b><div><b> 新春將至,祝各位幸福安好,有緣再見!</b></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茌平县|
乌苏市|
江津市|
靖边县|
响水县|
平顺县|
怀化市|
会东县|
三都|
宝清县|
鹤山市|
兰州市|
曲沃县|
南漳县|
独山县|
永年县|
扎鲁特旗|
郸城县|
平南县|
四平市|
商城县|
柳江县|
渝中区|
于田县|
顺义区|
德惠市|
苏尼特右旗|
灵台县|
南华县|
金坛市|
北票市|
多伦县|
特克斯县|
习水县|
电白县|
铁岭市|
铜川市|
东兰县|
满洲里市|
通州区|
惠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