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編輯:小石頭</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86年11月26日,由于組織關懷解決兩地分居問題,我從解放軍第405醫院調入內長山要塞區船運大隊三中隊的兩棲偵察隊加壓艙站工作,當了一名潛水軍醫,直到1998年離開,這一干就是12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如果說我在醫院工作時經歷了人生中的最單純、最天真的日子,有過苦與樂體驗的話,那么在偵察隊我度過了人生中最為感動、最為自豪的日子,也是我人生中一段最為難忘的經歷,這段日子的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去追憶,值得我去把當時的人和事都記下來…</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報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接到調令后,沒有耽擱立即前往大隊政治部門報到,記得非常清楚的是:當時接待的干事看了我一眼后,小聲地對旁邊的另一個干部說:好不容易送走了最后一個女的,現在又來了一個,唉!這顯然是不歡迎女兵的,旁邊的干部看了我一眼,接著用眼神示意他,不說了,以免被我聽到,其實,他說的雖然聲音不大,但我卻清楚的聽到了,當時我就暗想:不要把我和別人比,以后的表現,我會讓你們刮目相看的。接下來又去三中隊報到,中隊的領導沒有多說話,但是可以看出來,這里也不太歡迎女兵,但不管怎樣,還是接收了我,讓我在中隊的衛生所工作,所里只有我和一名所長。最后又去中隊下面的偵察隊(最基層的連隊)報到,這里的領導沒有像前面的人那樣,而是很客氣的表示歡迎,并把我安排在了保障全連官兵健康和訓練(治療潛水?。撍畣T的加壓艙站上班。</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身份、任務的轉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調到新單位后由于工作需要改行當了一名潛水軍醫,身份變了,工作任務也變了,工作的模式也變了。在醫院工作時, 上有院長主任下有醫生護士,醫療設備齊全,技術力量雄厚,遇到疑難雜癥沒有壓力,而在基層就要獨當一面。在醫院工作的對象是病人,工作的內容就是給病人做治療,但是到新的單位后,工作的對象不僅是出現病癥的官兵,還有全隊官兵的健康教育和身體健康的保障,以及全隊人員的衛生防疫,同時還擔負著全隊潛水員的潛水訓練保障,模擬潛水訓練等等。這些對我來說都是新的課題,我必須在原有的醫學知識的基礎上,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新的課題的學習、實踐和身份的轉變。為了適應新的工作環境和任務的需要,我先后去上海,南京,廣州等地進行了學習進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記得我剛到偵察隊不久,有一天我剛剛上班,來了一名當地的漁民,手被網具割破了,傷口很深,需要縫合,當時我的頭腦中的第一反應是,立即清創縫合,同時讓他打破傷風抗毒素,我邊準備器械邊告訴他要進行的處理,病人見我是剛來的,又很年輕(當時只有27歲)他用懷疑的眼光看著我,說到:“你…行嗎?”我心想:真瞧不起人,這點小事還能難倒我嗎?就在我即將動手時,我突然想到,這不是在醫院,不僅醫療條件不允許,就是工作職責我也不能隨便去處理這事,雖然救死扶傷是醫務人員的宗旨,但基層衛生所畢竟不同于醫院,我的工作重點是全隊官兵的衛勤防疫保障和醫療轉送,在這個前提下,處置一些常見病癥,對于動刀動針的工作不屬于我的工作范疇,病人不信任我也是有道理的,想到這,我就簡單給他做了傷口消毒止血包扎處理,讓他立即去醫院作進一步處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通過這件事,我意識到,我應該記住自己目前的身份,明白我在加壓艙站工作的任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去適應和做好現在的工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在加壓艙站工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偵察隊的加壓艙站包含著衛生所,工作的人員最多時有14人,最少時有4個人,有醫生,衛生員,技師,機電兵。加壓艙站的人員是分工不分家,醫生衛生員既要懂醫療還得懂機電,既要會看病還得會操艙。機電兵會的就更多了:水,電,氣,操艙等,不謙虛的講,加壓艙站的每個人都是多面手,用戰士的話說,就是沒有不會的事,停電了,自己發電;潛水用的壓縮空氣沒有了,自己開空壓機自己充,平時為保障訓練用,還要大量的儲備壓縮空氣;氧氣沒有了要自己開車(三輪車)去島外拉(裝車卸車都是自己搬);機器出故障了要自己修(大故障請專家);有些小設備舊了要自己換新,比如更換廢舊的零件,刮銹,刷漆等;有時還要參加隊里的早操、軍事訓練和政治學習考核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加壓艙站歸屬要塞直屬隊的時期,我們雖然不是部隊最小單位,但也是小、散、遠單位了,是獨立的伙食單位,炊事員就是我們的衛生員和機電兵輪流兼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夏天是潛水員下水訓練的時間,而島上的漁民潛水員也是在這個季節,進行深、淺潛水作業,所以,加壓艙在這個季節,非常的繁忙,有時候一開艙,一個月都關不了艙,最忙的時間,白天夜里要連軸轉,病人最多時,一天達到30多人。每波病人治療進艙最短時間3小時,最長的治療時間達72小時(特殊病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清楚的記得有一次,就在我要下班時,突然來了一個重癥潛水病患者,經過檢查確診后,立即送入艙內,按照與病史、癥狀等相符的治療方案進行治療,當艙內壓力升至最高點時,病人的癥狀消失,情況一切良好(根據病人病情的變化可以判斷,治療方案的選擇是沒錯的),然后按照治療方案進行減壓,但當艙內壓力下降到一定程度時,突然患者的病情出現反復,只好再次提升壓力至癥狀消失,按照方案停留足夠時間后,再次緩慢減壓,可是患者病情再次反復加重,就這樣,反復幾次后,病人仍然無法按照常規治療方案減壓出艙,怎么辦?一方面,艙內患者病情嚴重,無法出艙,另一方面,全體加壓艙站的官兵在等待我的指令,此外,患者的家屬們也在焦急的等待著,病人的安危,就在我的閃念決策中,此時,時間的指針已指向半夜零點,我沒有猶豫,立即拿起電話,撥通了國內外著名的潛水專家龔錦涵院長的電話,向他詳細的匯報了我所遇到的情況,龔院長講他也沒碰到過這種情況,說這是一個非常罕見的病例,龔院長一邊鼓勵我“小史,你要堅持住,病人只要能安全出艙,就是奇跡…”,一邊查閱資料并和國內外的有關專家溝通,在很短的時間內給我回了電話,向我作出了很關鍵的指導性的治療方案,在龔院長的指導下,我們按照龔院長的意見對病人實施了治療,在歷經72小時后,病人安全出艙了…就在這72小時內,我們加壓艙站的官兵沒有一個人休息,打來的飯菜都沒有吃幾口,沒有言語,沒有瞌睡,不感到饑餓,他們始終在我身邊不曾離開,這72小時,我們忘記了晝夜,忘記了饑餓,腦海里只有一個念頭---這就是一定要救活潛水員,一定讓他安全出艙。第二年我參加在上海召開的全國潛水醫學研討會時,龔院長還專門找到我,問起過此事,隨后因為這起特殊案例,我寫了一篇《一起違規作業引起的潛水病特殊案例》學術論文,發表在了《中華航海醫學》雜志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這是一起有深刻記憶的病例,其實在工作中,日夜連軸轉,加班加點是常有的事,自從1986年至1998年間,我們救治的潛水病人,已無從計數了,有地方的漁民,有海外的華僑,有20多歲的小伙子,也有70多歲的老人,由于在當地影響較大,曾一度被當地的報紙電臺宣傳報道,被稱為“海上救護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加壓艙站工作期間,我必須提到我的老所長王有存。我和老所長在一起共事5年(王所長1991年初調往軍區總院工作),這期間,王所長無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和關懷,我的成長進步與王所長的支持幫助是分不開的,他是領導也是老大哥,兵齡比我早4年,但是王所長,從來不居高臨下,指手劃腳,而是不論大小工作,他都是搶在前面,就連冬天早起生爐子,他每天第一個來到所里,親自動手,每天上班他都提前到,下班后最后一個離開,有病人時他更是不離艙半步,說他是以所為家一點不過分。所長的業務技術非常全面,他懂醫學,懂機電,會潛水,在全軍的加壓艙站的專業人員中,所長屬于是老前輩,業務精湛,是全國和全軍的潛水醫學和高氣壓醫學領域的拔尖人才,經常被上級抽調或被其他單位請去做業務指導。王所長對待官兵一視同仁,熱情服務,尤其對待下屬人員不僅要求嚴格,更是關心照顧,排憂解難,經老所長幫助過的官兵多到無法統計,與王所長共事過的官兵一提起他,沒有不感動的。老所長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態度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是有目共睹的。我們在老所長的領導下,完成了多項技術革新,獲得科技成果進步獎,并編寫了幾十萬字的訓練教材。所長是全國學雷鋒模范,多次被軍區樹為先進典型。王所長是我們的楷模和榜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王有存所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右側為王有存所長,左側為本文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2年間一起共事過的加壓艙戰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王有存(老所長),史佩珍(女,主任),邴啟斌(軍醫),劉亞林(軍醫),李東霞(女,軍醫),馬海濤(女,軍醫),</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鄭永奎(機電班長),王云闊(衛生班長)趙</span><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文舉(衛生員),劉增山(衛生員),劉永剛(衛生員),莊宿軍(衛生員),牟勇軍(衛生員),李興亮(機電兵),李一兵(衛生員),胥團結(機電兵),楊俊波(機電兵),王培興(衛生員),侯紅光(衛生員),張富凱(機電兵),呂士泉(機電兵),王書敬(機電兵),紹偉(機電兵),陳季輝(機電兵),畢士鋒(機電兵),孟凡福(機電兵),李樹合(衛生員),王樹森(機電兵),劉中敏(機電兵),張天露(機電兵)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偵察兵戰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這里,我必須要提到我的偵察兵戰友們。我從醫院的工作環境到了最基層部隊,接觸到的是最基層的官兵,12年的時間,使我足以對我們的偵察兵有深刻的了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因為我們是兩棲偵察隊,所以既有海上任務同時也有陸地科目,人員也是有船艇人員和陸地班排人員。他們駐守在海島的最邊沿,住的是石頭房(防風防地震),躺在床上就可以從窗子里看到外面的大海,海浪聲伴隨著我們的官兵直到離開海島;吃的是大陸運進島的糧、菜(島上的水土無法種植),喝的是用車拉來的水,用來洗漱的水是從井里提上來的水(因為不符合飲用水標準,所以不能飲用)。島里的冬天非常寒冷,條件很艱苦,沒有暖氣,是自己生小爐子取暖,記得最冷時,每天早上起床后看到窗子上都是厚厚的冰霜,每次官兵出早操回來時,值班員準備的洗漱水都已結上了冰。食堂里的地上絕對不能有水(必須及時擦干)否則就會結冰滑倒,洗出的衣服都是先結了冰,待太陽出來再化成水,然后慢慢干,經常是洗一次衣服需要幾天才能干。在船上的官兵就更艱苦了,有一次我上班的路上(一路沿海邊)看到停靠在碼頭上的我們的船艙門全部被冰雪封住了,打不開艙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劉德松隊長給我們講過,出海執行任務遇上風浪時,在甲板上根本站立不住,必須抓緊欄桿或艙壁,否則一定會摔倒。暈船就更是讓人難以忍受,連續大風浪,吃不進飯,為了保存體力,命令吃飯,可是飯剛進嘴里,一個風浪來了,食物還沒到胃里就全部吐出來了,翻腸倒胃的感覺,是每一個在船艇工作過的官兵都深有體會的。往往是只要人不倒下就要站在甲板上作業值班…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我們的偵察兵完成了一次次的偵察訓練科目和任務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陸地上的班排,每天早操是五公里跑,有時早晚兩個五公里。正課時間的訓練強度更大:體能鍛練、戰術訓練、擒拿格斗、武裝泅渡等等,為達到“陸地猛虎,水中蛟龍”的要求,真真實實的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經常是每天要兩身衣服換洗著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島上的夏天非常的潮濕,被子經常是濕漉漉的,祛濕防潮是每個人必須要注意的事,否則,時間一長,就會影響身體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島上惡劣的天氣和生活艱苦的環境許許多多是常人難以想象和我描述不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們的官兵并沒有被這惡劣的環境所困倒,而是在干部和骨干的帶領下,在休息時間和節假日,看書學習,寫家信,打籃球,拔河,打撲克,包包子,包餃子改善生活等等,因地制宜,苦中有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上為偵察隊隊長劉德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這里,我說一下偵察隊隊長(正營)劉德松。劉隊長1975年新兵連一結束被分配到了偵察隊,直到1995年初要提升職務才離開,在偵察隊工作20年,和偵察隊一起成長進步,見證著偵察隊的發展變化,偵察隊的一草一木,一兵一卒,甚至偵察隊的邊邊角角,他不僅十分的熟悉,而且有著深厚的感情。隊里的事比他的家事重要,隊里的官兵比他親人更親,他以隊為家,待戰友如兄弟,工作起來不要命,嚴格起來不認人,這在部隊上下是出了名的。劉隊長從當艇長開始,無論在什么職位上,從船艇操作到陸地科目示范,從理論講解到實際演練他都是在最前面言傳身教,就連在食堂幫廚包大包子,有時也會見到他的身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記得有一次,上級來加壓艙站檢查工作(當時加壓艙站是獨立的小散遠單位),因為檢查完時已近午飯時間,我提出讓領導體會一下我們最小伙食單位的飯菜,沒想到的是,領導非常爽快的答應了,這下,我心里慌了,我們的炊事員是自己的機電兵兼職的,都沒有經過專業培訓,在家都是孩子,哪會做飯啊,我們自己吃,只要洗干凈做熟就不能有更高要求了,我后悔自己說話太欠考慮了,無奈之下,我找到劉隊長把經過一講,隊長說“沒事,我來做”我高興壞了,馬上讓戰士們準備食材:蝎子,螃蟹,海蠣子,野菜等等我們自己去抓,去撈,去采摘,另外買來一條大鲅魚,隊長親自動手洗殺做,邊做邊講解,不長時間,鲅魚丸子和鲅魚餃子就出來了,由于人多,齊動手,在劉隊長的指導下,很快一桌獨特的山珍海味就擺在了餐桌上,領導吃著我們自己做的飯菜(沒有喝酒),說“這是我下部隊以來,吃的最美味,最舒心的一次飯菜…”,我和戰友們聽了這話后,真是心里樂開了花。這件事對我的印象極為深刻,從內心里很感激隊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偵察隊,有許多像劉隊長這樣的干部,他們身上都有著和常人不一樣的閃光點,說起他們每個人,都會令人感動難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兩棲偵察隊隊長劉德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由于偵察隊有個思想統一,作風優良,軍事過硬,上下團結,執行命令堅決,凝聚力強的領導班子,又有一群流血流汗不流淚,掉皮掉肉不掉隊的堅強戰士,在實際的工作訓練和完成上級交給的各項任務及參加上級舉行的多次比武中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1. 1985年偵察隊63艇搶救香港《八仙過海》落水劇組,被解放軍報、青年報、前衛報、大眾報等竟相報道,偵察隊被省軍通報表揚,該艇榮記集體三等功,兩名戰士二等功三名戰士三等功。年底偵察隊被上級評為先進連隊榮立集體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2. 1987年8月20日偵察隊建制升級。同年接受任務去南海接漁船,橫渡四海,歷經艱險,安全順利完成任務,偵察隊被要塞區榮記集體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3. 1994年全軍“8.28”船艇會議,被要塞榮記集體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 4. 1998年濟南軍區偵察兵實戰比武考核,榮獲第一名,被省軍區榮記集體二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5. 解放軍報、前衛報以《小小偵察隊個個有絕活》為題,相繼報道了偵察隊的事跡,中央電視臺軍事頻道以“陸上猛虎,水下蛟龍”競相連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6. 十幾年中先后培養出了34名團職以上干部,更是有許許多多的戰士考上軍?;蛑苯犹嵘秊楦刹俊?lt;/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加壓艙工作的順利開展,是與偵察隊戰友的關心支持幫助分不開的。剛調來偵察隊時,隊領導看到我是女同志(盡管在工作中我從未把自己當作女性來要求照顧),對我沒有提過什么要求和安排苦累的工作,反而,在工作上生活中給了我很大的照顧,其中有兩件事令我非常感動,難以忘記:一件是在加壓艙開艙治療潛水病人時,有時病人因病痛而導致情緒失控,難免出現出言不遜的情況,每當這時,為防止意外的發生,在加壓艙外,總是會有成隊的戰友,站在我的身后,給我信心和力量,隊領導曾多次告訴我“你不要擔心,只要發現有異常,立即通知隊里,你的身后有我們…”。另一件更使我終生難忘:在夏季正當潛水旺季時,潛水病的發病率是一年中最高的,有時一二個月不能關艙,常常有病人在夜間來治療或是治療至深夜結束。有一次,治療完病人已是下半夜,我準備回家時,巡崗的戰友提出“送你回家吧!”我想都沒想就拒絕了(我在醫院常值夜班,走夜路也是常有的事,并沒有感覺特別害怕,但那是在醫院的院內,科室離宿舍也不遠),就一人走回家,但是,現在單位離家要經過碼頭,有時??吭诖a頭的船只比較多,人員也比較雜,想到這,心里也會有些害怕。當我快到家的大門時,無意的一個回頭,發現有隊里的一個班長帶一戰士在我身后不遠處,正悄悄跟著我,見我回頭,立即打一敬禮“您到家了,我們回隊了”當時我的眼睛模糊了,只揮揮了手,竟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了!第二天我找到當晚值班人員說“以后再不要這樣做了”他們嘴上答應了,可是再碰到這樣的事,我發現,他們仍然跟在我身后,只是距我比較遠些了,直至我到家門口時,他們才悄悄返回。這件事,對我的震撼太大了,每每想起都忍不住淚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2年中像這樣令我感動難忘的事情有許多,我無法一一列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98年剛過春節不久,我接到了上級通知,讓我參加全軍100名特種兵的一次為期半年時間在煙臺某島的潛水訓練的保障任務,和我同去的還有偵察隊的幾名戰友,我們按照規定要求準時到達聚集地點后,我才發現,來自全國各地全軍各兵種的優秀特種兵一百多名(集訓的隊員100名,另加帶隊領導及服務保障人員幾名)人員中,我是唯一女性。在全是男性的群體里,生活的各種不便是可想而知的,但不管怎樣,軍人沒有談條件的理由,只有服從命令的資格,就這樣開始了近半年的與特種兵共同的生活和訓練。每天早上出操,早飯后就去海邊訓練,到太陽落山再返回駐地。就這樣日復一日的度過了幾個月,這期間,戰友們對我非常關心和照顧,訓練的往返途中幫我拿器材,有時看到我不怎么說話,以為我有心事不開心,就與我聊天說笑話逗我開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記得在一次去訓練地途中,因通訊員不小心將在車上的暖瓶碰倒了,當時暖瓶正在我的左腳邊,暖瓶破碎開水全撒在了我的腳上,致使我的腳踝、腳背部立即發紅腫脹,接著起了多個大小不等的水泡(二度燙傷),行動雖然受限,但是,我還是堅持每天去訓練場,此時,戰友們對我更是表現出了無微不至的關照,不僅幫我拿東西,打開水,就連打飯刷碗都替我做了(其實我的腳雖然燙傷,但是經處理后,還是可以慢慢走路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外出執行任務期間,雖然只有我一個女同志,但并沒因此而感到孤獨和對環境的不適應,反而,從戰友身上看到了什么是“陸地猛虎,水中蛟龍”的真正體現,更加體會到了戰友的情深意暖,短短的四個月(因為調動等情況,我提前一個多月返回原部隊)時間與偵察兵(確切的說是特種兵)的共同生活訓練時間,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任務完成結束后,我被評為《部隊偵察工作先進個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全軍特種兵潛水訓練保障時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中12年時間過去了!在這12年的時間里,我生活工作的既充實,又開心!和戰友們一起做了許多很有意義也是我們應該做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1. 編寫了數十萬字的《加壓艙訓練教材》獲總參二部科技進步二等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2. 完成了四項技術革新獲《軍隊科技進步成果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3. 發表了數十篇中華級學術論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4. 加壓艙站連續三年榮立集體三等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5. 我個人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6. 3名衛生員考上軍校,1名戰士直接提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當我看到身邊的戰友,一個個干部被提拔走上更高的領導崗位,一個個戰士考上軍校,一個個優秀的士兵被直接提升為干部時,我的內心無比的喜悅和自豪,比我自己提干上學還要高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參加技術革新堅定會后留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12年中獲得的立功獎章和證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我在偵察隊的12年間經歷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馬明邦(連級)、劉德松(營級)、萬長波(營級)三任隊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 1, 1);">曲啟達(指導員)、姚惠忠、姜仁國、楚萬河、王曉輝四任教導員。</span></p><p class="ql-block">我非常有幸在我的人生旅途中和職業生涯中有這12年的經歷,非常有幸遇到了偵察隊的那幫戰友!那段時光和那幫人是我終生難忘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文中敘人敘事為真人真事,圖片由戰友提供,圖中人物均為我的偵察兵戰友們。</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朝阳县|
中阳县|
赞皇县|
团风县|
冕宁县|
古蔺县|
海阳市|
略阳县|
米林县|
靖宇县|
龙陵县|
平泉县|
寻乌县|
西宁市|
文登市|
合作市|
平顺县|
枞阳县|
永兴县|
汉中市|
涿州市|
正蓝旗|
明光市|
凌海市|
舞阳县|
渝中区|
河西区|
阳城县|
凌源市|
明溪县|
铅山县|
宜丰县|
佛冈县|
浏阳市|
华容县|
湘阴县|
九江市|
阿城市|
望都县|
南川市|
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