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旭日東升爠耀九州,泱泱華夏龍行天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炎黃子孫萬眾景仰,“人文始祖”皇天在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家族的意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華夏的歷史上,我們的先祖把建家族祠堂,續寫家譜當成是頭等大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究其根源,祠堂是家族議事的地方。家族之譜,乃是血脈流傳的記錄,正本清源的產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現代科學的解釋~基因的遺傳。只要是一脈相承,哪怕是千萬年之后的歷代子孫,都有老祖宗身上遺留的印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困此敬畏感恩先人尊重長者乃人倫大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家族的由來發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人類是群居動物~“人以類聚”。遠古至今,人類發展也如其它動物一樣,由血緣關系分親疏遠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正因為有此特征。幾千年前的先人便開始由血緣家親,發展為大小不同的部落。部落之間彼此的通婚合并使其壯大發展,形成了民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同民族內各部落、派別,經過彼此之間的爭斗聯合,建立起了農耕時代的奴隸封建集權制度的“國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家族的發展壯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廣袤的黃河流域蘊育了華夏文明,龍的子孫在此繁衍發展壯大。四千五百年前,統治著綿延5464公里,九曲黃河75萬平方公里流域上有三大部落群,上游的黃帝,中下游的炎帝與蚩尤。 炎黃二帝聯手在今河北涿鹿戰敗蚩尤,完成了對整個中原的統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黃帝部落善造宮殿、房屋、車、船、樂器,飼養家畜…炎帝部落善長用火,制造使用農具,刀耕火種,五谷豐盈。麻桑織布帛,制陶器,弓箭,嘗百草治病…強強聯手造文字,建市場,搞貿易。極大的提高了生產力。造福百姓,受到了人民的尊崇。</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由此奠定了“炎黃”二帝“人文始祖”的地位。至此龍的傳人,稱炎黃子孫,上朔黃河,尋蹤問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中國姓氏的來由名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姓”字由女、生,合成,它向世人傳達表示著;傳宗接代,繁衍子孫的重擔是靠女人來完成的。也因此奠定了部落初始女子的權力地位。姓是血緣集團的名稱,氏代表著源遠流長的分支,家族姓氏,意義深遠綿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遠古時期的姓氏,取之花草、植物、動物、國名、城郡……鼎盛時期中國姓氏竟達5652個之多。后經整理合并,才有了今天的百家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然而今天的百家姓也非百家,乃有400多個單姓,81個復姓,共計~504個姓組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們薄姓排行在182、271兩個,估計182有誤,應是蒲字。目前中國人口近14億,僅李、王、張、劉、陳就占4億人口,獨占鰲頭的李姓,竟有95300000,近億人口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而我薄姓人口全國姓氏總排名第290位,人口不足3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1/5OOO,可見是少之又少的稀有姓氏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薄家姓氏的由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有幾種傳說。一、據《潛夫論》上說;薄姓是姜姓的后代。上古有“薄國”(現在的山東省曹縣東南,又稱毫)。相傳是炎帝后裔的封國。薄國后代子孫以國名為姓,故稱“薄”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二、出自子姓,以邑名為氏。據《左傳杜預注》記載;春秋時期宋國,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省商丘北一代)。他的后代子孫就以封邑名命稱“薄”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三、源于子姓,出自商湯后裔的封國,屬于以國名為氏。在史藉《萬姓統譜》中記載;薄氏為古東夷族商部落族發展壯大的分支。商族的一支~成湯,於公元前1600年左右,率領蓋氏部族建有~“薄姑國”“薄姑國”之地又稱薄城(今山東淄博、臨淄)與古蓋國相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周武王滅殷商之后,“薄姑國”聯合蓋國反周,被太師姜尚率軍所滅,被封齊地。他收服薄姑國與蓋國故民成為齊國的一個邑。稱“薄姑氏”簡化為“薄氏”。其后人多尊商湯為得姓始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四、還有一說,“薄姓”源于鮮卑族,南北朝時期,鮮卑鳥恒部,薄奚氏部落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滿族里也有四個小分支姓薄,(在黑龍江北岸)。北奚氏部落隨北魏孝文帝在(公元495~496年)遷都中原洛陽為“薄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這四種說法都有其理由根據。簡單總結而言;1、炎帝后裔封國姓“薄”。2、春秋宋國大夫封“薄城”。3、出自商湯后裔的封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薄氏家族人口的分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踏著先人生活的足跡,薄氏家族先秦時期大多生活在河南商丘與安微毫州一帶。戰國中后期發展至江浙一帶。三國時發展至山西北、中部。南北朝至隋唐時期遷至山東、河北、河南、陝西,以及安徽、江蘇、淅江、江西等省。宋元時期發展至甘肅、寧夏、內蒙、四川、重慶、湖南、湖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明朝初期山西“薄”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別遷至江蘇、浙江、安徽、河南、山東等地。明朝以后,“薄姓”的腳步又走進云南、貴州、廣西、廣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清朝乾隆年間以后,山東、河北的“薄姓”人,又“闖關東”到東北。清咸豐六年后,山西北部的“薄姓”人“走西口”,遷於河套地區。1949年國民黨撒離大陸時,又將部份“薄姓”人帶到臺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薄姓”氏族人口在中國所占比例雖小,但經過幾千年的發展,壯大遷移,己經幾乎遍及中國大部分省市,甚至海外多國。“薄姓”氏族的發展,壯大,遷移,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發展、壯大、遷移的縮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如今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龍的傳人,子孫的腳步,己經踏遍星球各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薄氏家族”近代的發展趨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到了近代,還是象遠古先祖炎氏神農那樣,研究中醫中藥學者為多。 在眾多的薄氏家族弟子中,北京薄氏腹針研究院院長~薄智云,便是其中佼佼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他研究的“薄氏腹針療法”己納入中國“十.一五”科技計劃養生課題,是國家重點科研項目。目前該項目己推廣到世界十多個國家。薄智云院長學生弟子眾多,僅在海外便有3000名學生。這些成就足以告慰先祖。</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們“薄家”從哪里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薄氏家族里,我們河北冀州這一脈人是從哪里來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據祖母說:我們的祖先是山西老鸛窩人,在一個大災荒的年月,官府要把眾村民遷往別處,但人們都窮家難舍,誰也不想走。官府就用了一個騙術,宣告某年、月、日愿意走的在家等著遷移,不想走的可到村里那顆老鸛窩密密麻麻的大樹下躲避。屆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躲避到了那里,結果被埋伏的官兵包圍起來,強制押往遷移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查資料得知,那是發生在公元1418年,永樂15年5月,距今580多年了。那時的山西洪洞縣古樹“老鸛窩”就成了移民家鄉的標志。他們大多被遷移至江蘇、山東、河南、河北等地。我家祖上被遷移至河北冀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其間又有一說,我的祖先曾販布為生,后來曾祖父在北京為官,家業逐漸興旺了起來,后因得罪一位王爺雖被貶官職,但家業仍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祖善姐強!</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此乃我的祖父名慶馀。號友褀,文學修養功底深厚,一手好字雖難比紹之,但有生幾十年在老家冀州也是一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吾祖父有生之年曾在官府為吏,善名遠揚。退休之后本可無憂,但那年冀州災荒,鄰里饑容。薄家吾祖父骨子里樂善好施,看之不忍,便領幾十名家鄉父老闖關東,用其全部退休金在錦州凌海買下幾百畝灘地曬鹽。不幸一日晚間回家在橋上墜河身亡。都說善惡有報,我說那是俗人的善良愿望罷了,好人不長壽,壞人活不夠的事例也屢見不鮮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老家的鄉親度過了災年可以回冀州老家了,但是剩下的我父親卻因此負債無力返鄉,只有在凌海窮鹽堿灘上艱難度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后來天降奇才至我家,我大姐從小便刻苦讀書鋒芒畢露。感謝毛主席感謝共產黨,在我那窮鄉僻壤的老家辦起了學堂。當時學校的條件艱苦簡陋,三個年級在一個班學習,我大姐近乎瘋狂地努力學習著。在鄉村的學校里屢屢跳級,短短幾年時間小學畢業,就讀錦州女子中學而后這個十幾歲的女娃又考入沈陽飛機制造廠技校,畢業后任輔導員。又返回凌海,先后將我二姐,及父親接到沈陽安排工作。最后和在沈的二姐商量,從單位要下兩間樓房,重返錦州凌海,將我們全家11口人全部接到沈陽,奮斗若干年后,都過上了幸福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大姐畢生工作勤懇,將精力,聰明才智,都用到了國家的事業上,薄氏大家庭所有成員的幸福生活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傳奇才女晚年仍盡最后一博,歷時三年撰寫完成《薄氏家史》,告慰先祖之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父親薄德麟,儀態威嚴,酷似祖父。自幼隨祖父習文,一手毛筆字很有功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我的父親秉承祖業,忠厚傳家,心胸寬廣,育子有方,有長者風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才女編撰《薄氏家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薄家女子多才俊,巾幗從不讓須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大胸懷、大格局、大智慧,能承上啟下肩負使命之人并非都是七尺男兒,古有薄太后,今有薄志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我們薄氏冀州這一脈人中,“薄氏大姐大”~薄志民,她雖是女性更是智者強人。古稀年后,仍歷時三載,走訪、考查,收集資料,文字編撰,在有生之年,精心竭慮,為我們冀州這一支脈編輯完成《薄氏家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她在后記中說:如我輩不將家史記述成文,晚輩們益發所知有限,長期下去,不僅對祖先的來龍去脈,業跡無從考查。甚至同宗各支分居不同區域,久而久之如路人。故切望薄氏后裔懷著對先祖崇敬之意,各代均應有關心家族宗譜的忠孝賢德子、女、孫輩承襲家史續寫。以告慰先祖在天之靈。</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這是1958年我們沈陽“薄家”的全家福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們薄家在沈陽這一支脈,兄弟姊妹九人(四男五女)上面的圖像是我二姐,下面的圖像是我大哥。她(他)們的曾經,與我大姐一起撐起薄家大旗,率領眾兄弟姊妹奔向幸福的前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二叔其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此乃我二叔~薄潤。他是《薄氏家族》我們這一脈里杰出人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早年奉天(沈陽)讀書,九一八后碾轉天津、北平(北京)就讀,隨著時局的動蕩一路到昆明,就讀西南聯大。畢業前于1939年應征國民黨空軍,繼而加入美志愿航空飛虎大隊,任翻譯官,奔赴抗日前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至今云南昆明西南聯大舊址的抗日英雄紀念碑上鐫刻著他的名字(第四十一位)。1949年隨國民黨空軍撤往臺灣。在臺灣娶行政院長喬以升之女喬穎祝為妻,有兩子。為以后可以回大陸謀算1952年離職,1953年又謀職于美國大使館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因其學識淵博通曉古今,客觀公正,治學嚴謹,在美經常授課講學,美國的幾任總統都曾聽課。為后來的中美文化交流做出了積極的貢獻。1980年退休后,移居美國德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在1986年尋親沈陽后,認祖歸宗,感受著祖國親人的關懷溫暖。他行事低調,謝絕了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及報紙的宣傳。但到沈后仍與其曾經在西南聯大的同學郭峰(原遼寧省委書記)李濤(原沈陽市委書記)等交往,談昔論今無限感慨。聽著我二叔在三臺子我的家中與李濤和原沈陽化工學院院長的親切交談。當時在場的我也被他們的言談感動著。</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從那時以后,我二叔幾乎年年回國與我們在沈的同胞團聚,直至壽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此乃我大姑及一大家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此乃我二姑及一大家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我們薄家向何處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一百年前河北冀州僅我祖父一家(六口人)經歷百年桑榆,我大姑一脈在西安安營扎寨,延伸成都、上海。我二姑一脈立家河南鹿邑、天津。我二叔一家移居美國。沈陽我們這一大家,延伸北京、江蘇、貴州,以至澳大利亞。當年的六口之家現已發展愈一百幾十口人,《薄氏家族》根深葉茂,源遠流長。壯大了起來的河北冀州《薄氏家族》一脈,不論走到哪里都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2021、1、24日5602字89圖</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丰县|
昌宁县|
南岸区|
库尔勒市|
大埔县|
龙里县|
山西省|
吴江市|
聂拉木县|
渝中区|
兰溪市|
黔西县|
当雄县|
保靖县|
珠海市|
东阳市|
隆尧县|
虹口区|
建德市|
修武县|
娄底市|
武隆县|
武胜县|
若尔盖县|
曲水县|
惠来县|
和林格尔县|
翼城县|
张家口市|
大宁县|
盐源县|
平泉县|
山西省|
札达县|
垫江县|
句容市|
库伦旗|
陵水|
蒙城县|
化德县|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