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連隊伙食</b></h1><div>七十年代連隊伙食標準很低,機關和普通連隊伙食標準每人每天0.45元,通訊連、機械連和運輸連隊為0.55元,一般施工連隊為0.68,坑道作業連隊為0.72元,標準最高,工作也最危險最辛苦。<b><br></b></div> 當年的炊事班戰士的工作場景 為了改善伙食,幾乎每個連隊都有副業,養些豬或雞、鴨、鵝等 辛勤的汗水,收獲的喜悅 每個班都會開墾一小塊土地種些蔬菜供應給炊事班。基地和各團都有自己的農場,種糧、種菜、種油料作物,發展養殖業等,為部隊后勤物資供應、改善部隊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支持。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即便是這樣,還是難以滿足連隊的需求,難以從根本上改善戰士們的生活質量。由于粗糧和細糧大概按照3:1的比例供應,為了粗細搭配,那時幾乎天天吃大米和小米混蒸的“二米飯”,大米飯也多是糙米和粳米,面食相對較少 那時軍營流傳“一頓大米飯,兩頓二米飯,饅頭一周搶一遍,包子倆月一露面,想吃餃子春節見”。為啥說“饅頭一周搶一遍”,因為一個星期吃一次饅頭,饅頭一出鍋大家瘋搶,尤其是北方兵勁頭十足,兩手各拿一支筷子迅速插饅頭,最多的一支插5個,兩支筷子插十個大饅頭一會兒就吃完了,還沒覺得吃飽。 到了吃包子的時候,更是瘋狂,那場面如同群狼搶食…… 當然,也有讓戰士們倒胃口的時候,最吃不下的是三種飯:二米飯、竄煙飯、夾生飯。二米飯,又糙又硬難下咽;竄煙飯,劈柴糊味兒難下咽;夾生飯,半生半熟難下咽。 蒸了一鍋串煙飯,炊事員急得直冒汗 夏天和秋天的蔬菜還算比較豐富些,除了可以到縣城和農村集市購買一些蔬菜外,連隊各班自己種的蔬菜也可以滿足一部分需求。秋天,各炊事班曬蘿卜干,腌豆角、腌辣椒、腌泡菜等,提前做好過冬準備。到了冬天和春天蔬菜基本是白菜、土豆、蘿卜干,這些菜大多是冬儲的菜,差不多吃上半年。 為了改善連隊伙食,每個炊事班都有磨豆腐的能手,欒川的山泉水磨出的豆腐非常好吃,如今有名的欒川豆腐就是由我們那一撥老兵創始的。 到了年底過春節,各連隊都要殺一兩頭豬,備些雞、鴨、魚、粉條、海帶等年貨籌辦饕餮大餐。 春節的伙食比平時豐富了許多,戰士們也可以一飽口福了。 三十晚上每人配發半斤富強粉,一斤豬肉,以班為單位包餃子過年。過年吃餃子是戰士們最開心的一件事,放開胃口一頓猛搓,平均一個人吃六七十個不成問題,據說吃的最多的能吃124個餃子,因為是124部隊。而那些不會包餃子的南方兵,經常是煮成一鍋片兒湯伴著委屈和無奈過年。 年三十的餃子,戰士們一年期盼一次的美食。 <h1><b>溝里捕魚</b></h1><div>伏牛山每個溝里都有溪水,溪中成群的魚兒成了各連隊改善伙食的天然佳肴。當年捕魚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門,有的用雷管炸魚,有的用魚精毒魚,有的用電網電魚,還有的引渠淘水竭澤而魚……但是很少有人釣魚,因為效率低,戰士們也沒有那份閑情逸致。<b><br></b></div> 捕魚中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偶爾捉到天然的娃娃魚,那是伏牛山特有的珍稀魚種,美味佳肴,豪橫的大餐。 雖然各連隊瘋狂的捕撈,然而溪中的魚似乎總也捕不完。令人奇怪的是,當地的老鄉從來不吃魚,也很少捉魚。他們說:魚有啥吃地,腥地很,不咋卓!<br>八一軍民搞聯歡,團部請老鄉會餐,上了一桌子菜,桌上除了各種炒菜,還上了一大盤紅燒魚,老鄉們一搶而光。吃完說:這是啥?美地很!團長說:這是紅燒魚。老鄉說:通宣,再來一盆。結果又上了一盤也被吃光了。<br> 后來才知道,當地老鄉太窮,天天喝湯,很少有食用油,也不會用油炸魚然后用調料做魚,所以覺的魚不好吃。幾十年過去了,如今當地老鄉生活富裕了,早已開始吃魚了,欒川伊河魴魚已成為了當地的一道招牌菜受到游客的青睞。 <h1><b>洗澡囧事</b></h1><div>那個年代連隊是沒有浴池和洗澡間的,就連基地機關也沒有,洗澡難的是軍營最囧的事情。<b><br></b></div> 夏天洗澡是不成問題的,因為部隊駐扎的每個山溝都有山泉,清澈的溪水是天然的浴場,找個水深的溝或坑就可以美美的泡個澡,洗個痛快。洗澡避女人是部隊的紀律,那些離老鄉近的水域是不能去的,必須選擇偏僻的地方洗澡,防止被女人看見。像通訊連、醫院、后勤等男兵女兵同住一個溝里的連隊,男兵洗澡時往往去溝的里面溪水的上游洗澡,還須有一個人放哨,發現女兵來了,趕緊喊“臥倒!土八路來了。”洗澡的戰士立馬蹲倒水里或藏到石頭后面,待女兵走遠了再出來。有時放哨的士兵故意犯壞,等大家洗完澡穿褲衩的時候大喊一聲“發現女兵!”有的一著急把褲衩蹬破了,有的拿著褲衩跳到水里,弄得十分狼狽,待大家醒過悶兒后,放哨的士兵早已笑得前仰后合了。 夏天洗澡最大的憂患就是蚊蟲。尤其是武漢農場,蚊子個頭大,叮咬厲害,到了晚上成群的蚊子輪番襲擾,稍不注意就被叮到。那時流行一句話:緊打肥皂快沖澡,速度慢了蚊子咬。那里生活的戰士們人人練就了五分鐘快速洗澡的本領。 那個年代,大多數女兵還是習慣用臉盆打滿水,然后回到營房內洗澡,用濕毛巾擦洗身體,雖然有些湊合,這樣更方便和安全些。 女兵們若想在溪水里洗個痛快澡一般都是天黑后,找個隱蔽的地方三五成群地在一起洗浴,當然必須有人站崗放哨,以防不測。那時的男兵雖然也被女兵吸引,但是偷窺在軍營內是極少的現象,一旦被發現會被當做“流氓”處置,讓所有的人鄙視和看不起。 到了冬天洗澡就困難多了。尤其是施工連隊的戰士,每天打坑道、扛水泥、和泥漿、砌磚壘墻……渾身弄得跟泥猴似的,臟的一塌糊涂。由于沒有浴池和洗澡間,戰士們平時只能用臉盆打點熱水擦擦臉和身子,湊合一下。 冬天能洗個熱水澡成為一件奢望的事情。一些愛干凈的南方兵忍受不了,自己動手解決問題。他們用樹枝和竹子搭建一個簡易的棚子,再用泥巴糊墻讓棚子密不透風,然后在里面支個鐵鍋或汽油桶燒水,講究的在里面放一盆燒熱的木炭取暖,待水燒熱后洗個痛快的熱水澡,那是冬日里最舒坦的時刻。這種簡易的洗澡棚當時在軍營很流行。 用鐵鍋,汽油桶洗澡,那個年代在部隊是最常見的事情 后來,基地機關和欒川縣城有了浴池,駐地附近的戰士們可以定期去浴池洗澡,方便了許多。這是當年冬天洗澡時的情景。 大澡堂子,那個年代的洗澡記憶 記得最難忘的一次洗澡是1974年的冬天。部隊開展了大規模的冬訓拉練,經過長途跋涉,到達了潭頭鎮。距潭頭鎮東南十幾里的地方有個遠近聞名的溫泉叫湯池。由于長途拉練了20多天,戰士們已是疲憊不堪,渾身臟的不行,就盼著洗個痛快澡。聽說團里要安排各連去溫泉洗澡,大家高興的不得了。由于洗澡的人太多,各連隊只能輪換著來,最后才輪到團機關的人。吃完早飯,和團籃球隊的幾個戰友一起沿著河灘地向湯池溫泉進發,記憶中有谷兵、王建朝、徐小苗、任童亞等人,走了一個多小時終于來到了湯池溫泉。溫泉坐落在半山坡上,坡上蒼松翠柏高聳,幾間錯落有致的古寺院環繞溫泉,熱汽蒸騰的泉水順坡而下,云霧飄渺,感覺就像人間仙境,這真是個洗浴的好地方,據說天上七仙女曾在這里沐浴浣紗。溫泉旁有幾個大水池,是給溫泉水降溫的,水池北面的一排房子就是浴室。那天我們是第一撥洗澡的人,進了浴室后,池中的泉水熱汽騰騰,清澈誘人,水中含有鉀、鈣、鍶、鋰等20多種有益身體健康的礦物質。那些愛干凈的南方兵興奮不已,20多天沒洗澡,渾身臟兮兮的汗腥味兒讓他們早已迫不及待,他們迅速脫光了身子,“撲通、撲通”就往熱水池里跳,濺起了一片片水花。我們正要脫衣服,突然那些剛下水的南方兵“嗷……嗷……”地大叫了幾聲,嗖地一個個又竄了上來。只見他們遍體燙的通紅,一個個渾身直哆嗦,嘴里不停地說“好燙,好燙……”。見他們那股熊樣,我們笑的前仰后合,慶幸自己動作遲緩。原來溫泉的水溫高達近60度,需要兌涼水后才能洗澡,由于那天浴池工作人員來晚了,還沒來的及兌涼水,所以水很燙。于是我們這些還沒脫衣服的大兵拎著桶,從外面打涼水往池子里放,直到水溫合適了。我們才脫光衣服進入到溫泉池中,將身體平仰,四肢舒展在清澈溫暖的水里,閉目養神,盡情享受著泡湯的幸福。 幾十天拉練的疲倦與煩惱被溫泉浸泡的全無,太舒坦了!不知不覺中泡了近一個小時。雖然浴池不大,人又多,十分擁擠,像煮餃子似的,但是,那次洗澡是有生以來最爽的一次,按河南話說:“通宣”!至今想起來印象極深。<br>洗完澡后,大家到溫泉邊上休息,泉眼旁有許多當地老鄉用接近一百度沸騰的溫泉水煮雞蛋,有的戰士和他們拉話說:“你們這溫泉美的很,洗澡通方便。”老鄉自豪地回答:“奏是,俺這洗澡方便地很,俺一年洗兩次,通宣!”聽了這樣的回答讓人啼笑皆非。<br> 四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湯池溫泉更名為九龍山溫泉,成為“中原第一泉”,九龍山溫泉現在是著名的旅游風景度假區,已建成客房、餐廳、會議室,水療保健中心、康體洗浴中心、露天溫泉游泳池等多種服務及健身休閑娛樂設施,每年都有大量游客到此度假。 <h1> <b>露天電影</b></h1><div>在六七十年代,人們娛樂的方式很少,那時沒有電視,沒有網絡,除了一些文藝演出外,應該說,露天電影一直是部隊與鄉村豐富文化生活的重要娛樂方式。<b><br></b></div> 在偏僻的山溝里,看露天電影,是戰士們最期盼的事情 文革期間許多電影被禁放,國產電影以“新聞簡報”、“老三戰”和“樣板戲”為主,還有抗美援朝影片《鐵道衛士》《奇襲》《英雄兒女》等影片 當年的“老三戰”電影之一《地道戰》 國外電影有前蘇聯的《列寧在1818》《列寧在10月》以及阿爾巴尼亞的《廣闊的地平線》《寧死不區》《地下游擊隊》《海岸風雷》《第八個是銅像》等影片。 羅馬尼亞電影《多瑙河之波》 李秀明主演的《春苗》 吳海燕主演的《海霞》 電影青松嶺插曲《沿著社會主義大道奔前方》,從那時一直流行到現在 1972年以后電影逐步多了起來,國產電影發行了《春苗》《戰洪圖》《偵察兵》《火紅的年代》《青松嶺》《創業》《閃閃的紅星》《難忘的戰斗》《決裂》等一大批新影片; 當年,這句經典的流行臺詞,大家一定不會忘記 我們那代人的偶像王心剛主演的《偵察兵》,深受部隊廣大指戰員的歡迎。 電影《金光大道》中的高大泉形象,曾經是那個年代“高、大、全”文藝創作思想的代表作 國外有朝鮮的《看不見的戰線》《南江村的婦女》《鮮花盛開的村莊》《永生的戰士》《摘蘋果的時候》《賣花姑娘》《一個護士的故事》《金姬和銀姬的命運》等影片; 你記得這個胖姑娘嗎?《鮮花盛開的村莊》里那個“掙六百工分”曾引起觀眾哄堂大笑的朝鮮女人。七十年代在很長時間里,人們把胖姑娘戲稱為"600工分",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們,不會忘記600工分就是胖姑娘的替代詞。 朝鮮電影,有說有笑 一個護士的故事電影插曲曾流行軍營 越南電影,飛機大炮。 越南的有《琛姑娘的松林》《森林之火》《回故鄉之路》《山村女教師》等影片;羅馬尼亞《多瑙河之波》以及南斯拉夫《爆炸》等國外影片。 每次放電影,連隊戰士一般都是提前列隊入場,然后進行拉歌比賽,連唱再吼,此起彼伏,場面十分火爆。那時看電影分正片兒和加片兒,加片兒一般都是《新聞簡報》,還有就是自制的幻燈片,內容都是部隊的先進事跡和好人好事,加片兒完了再放正片兒。當年302團創作的幻燈片《舍己救人英雄蘇俊樓》取得了武漢軍區部隊幻燈片評選優秀獎的榮譽。 那個年代最熱播的影片是朝鮮的《賣花姑娘》。《賣花姑娘》是國內首次放映寬銀幕電影,為此302團電影組派人到邢臺去購買寬銀幕鏡頭,又從基地電影隊借來寬銀幕,在石廟北河灘上放映。 記得《賣花姑娘》一晚共放映了五場,從晚上七點一直放映到第二天凌晨四點多。魚庫溝三營的、葛半溝一營的、三關廟二營的、石廟團部的及附近連隊按照先后順序觀看。當地老鄉蜂擁而至,最遠的有七八十里地開拖拉機來的老鄉,場面十分火爆。這也是電影組最辛苦、最值得記憶的一天。 那個年代,風雨無阻,趕上下雨,戰士們照樣列隊去看電影 看露天電影有“三怕”:一怕下雨,趕上大雨,戰士們披著雨衣看電影,臉上淋濕了,視線模糊了,仍然堅持看完;二怕刮風,刮風經常把銀幕刮倒,有時一場電影刮倒四五次銀幕,影響觀看效果;三是怕嚴寒,冬天寒風刺骨,坐在露天場地看兩三個小時電影,往往凍得手腳冰涼,渾身發麻,苦不堪言。 即便這樣,戰士們還是期盼著能經常看到電影。露天電影是那個年代給予大山里的官兵們提供精神食糧的主要渠道,雖然那時的片源和內容有限,但還是給人們留下許多難忘的記憶。 難忘的露天電影,難忘的軍旅歲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沭阳县|
青河县|
鸡泽县|
留坝县|
贡觉县|
鹤山市|
招远市|
阳朔县|
拜泉县|
北宁市|
乌拉特中旗|
河池市|
夏邑县|
绥芬河市|
增城市|
大关县|
那曲县|
余江县|
鸡西市|
皋兰县|
永川市|
靖江市|
九龙坡区|
三门峡市|
怀宁县|
汉源县|
郧西县|
舒城县|
格尔木市|
土默特左旗|
宿松县|
繁昌县|
马山县|
曲靖市|
呼图壁县|
潮安县|
阿合奇县|
天津市|
蛟河市|
潮安县|
禹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