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建構游戲是融思維、操作、藝術、創造為一體的活動,是一個充滿魔力的區域,是幼兒進行建構創想的一塊場所。美觀舒適的建構區環境是支持幼兒活動質量的保障。而材料是幼兒建構游戲的基礎,選擇適宜、充足的材料,才能更好引發幼兒建構興趣,積累感性的經驗,給予空間感的表達,只有對建構物體有深刻、細致的觀察、了解,才能實現搭建愿望。為了更好的發揮建構區對幼兒發展的支持作用,本學期我們教研專題圍繞著“環境審議,積木補給,教師體驗,策略支持”展開研討。</p> 跬步千里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環境審議 支持孩子</p><p class="ql-block"> 新學期中,為了進一步滿足與支持幼兒的建構,建構小組的老師們首先對建構區的環境與材料進行了審議。</p><p class="ql-block"> 老師們分年級組到每個班進行了環境與材料的觀摩,而后對每班的單位積木塊提出了問題:</p><p class="ql-block"> 1.根據小中大單位積木的配備標準,部分班級積木塊數量不夠。</p><p class="ql-block"> 2.部分班級積木標準配備參差不齊,有的班級反應小積木塊過多。</p><p class="ql-block"> 3.積木的流失大,未能妥善保管。</p><p class="ql-block">針對以上問題,大家進行了分析:</p><p class="ql-block"> 學校前后為每班都提供過兩套積木,按理在積木的數量上不會少,但是積木都少到哪里去了呢?有的老師說,美工區缺一個夾子,所以積木拿過去放架子用了;有的老師說,板凳上冒出一顆釘子,積木拿過去敲釘子用了;也有的老師說,交換班級時不知道積木清洗消毒過的積木放哪了……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造成積木缺失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通過分析后大家商量出了具體措施:</p><p class="ql-block"> 1.再購部分積木塊,滿足幼兒建構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2.按照《0-8歲環創》積木配備標準,全園進行積木大調整,避免各班積木的參差不齊。</p><p class="ql-block"> 3.制定單元積木保管辦法,妥善護理,不許他用,設計積木統計表,開學初做好統計,放假前做好盤點,換班時做好交接并簽字,避免積木塊的流失。</p><p class="ql-block"> 通過積木的大調整滿足了各年齡段幼兒建構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 經過老師們的查閱和統計,設計了以下表格:</p> <p class="ql-block"> 和孩子們一起給班級積木進行分類、計數、統計、調整……</p> <p class="ql-block"> 足夠量的積木,是孩子們積累豐富建構經驗的基礎, 孩子們的建構技能在逐漸提升,同時收納的本領也在一次次實踐和探討中形成了屬于自己年齡段的方法體系。積木應該存放在便于兒童取放的開放式柜子上,柜子上的標記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標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小班孩子在收納積木時,根據年齡特征把大積木分成3類擺放,小的特殊形狀的積木可以用帶輪子的簍子進行收納。這樣的擺放,既節省了小班孩子收拾積木的時間,還方便孩子們建構開始時的拿取。</p> <p class="ql-block">☆ 中班孩子在收納積木時,根據自己的興趣,收納的方式和習慣,自己設計標志,可以在紙上畫,可以直接用彩筆畫在柜子上,還可以把原積木粘貼在柜子和簍子上,這樣方便其他小朋友一目了然,做到歸類擺放。小的,形狀不規則積木分類放在簍子或者盒子里,孩子們在建構游戲中搬運自如。</p> <p class="ql-block">☆ 大班幼兒直接用簡單的形狀圖片提示,積木整齊擺放在柜子上,并且呈現出數學關系。例如,將四單位塊放在柜子底部,其上一層的架子上放置兩塊雙單元塊,再在雙單元塊上的柜子上放上4塊單元塊。最長的積木塊放在底部,這樣不僅有助于穩定柜子,還能使孩子更容易安全地從柜子上取拿積木塊。同時提供多種運輸積木的工具,如簍子,籃子,筐子等,用圖片或數字做好標記。根據孩子們的興趣,發展水平,節日節氣,可以投放各種開放式材料:地毯,屋頂,農場動物玩具,玩具小人,交通標志等。</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span><b style="font-size: 20px;">成為孩子,走進孩子</b></p><p class="ql-block"> 為了更深入的了解各個年齡段幼兒搭建技能的發展,進一步探究幼兒搭建游戲觀察及指導策略,努力將建構游戲開展的更加圓滿,以年級為單位,進行教師體驗式建構,大家各顯神通,提煉精華,從搭建技能、基本要求、拓展要求、技能等幾個方面共同合作。</p> <p class="ql-block"> 進入建構區,教師自由選擇不同種類的積木進行搭建,在建構游戲中教師真正變成“兒童”,通過自己的身體與感官像幼兒一樣去面臨問題情境。這個過程就是教師反思幼兒游戲中會遇到什么樣的問題的良好契機:我是基于什么搭建的這個作品?在游戲中我怎么玩?遇到困難怎樣面對與解決?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小班教師體驗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中班教師體驗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大班教師體驗中</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成為孩子,了解孩子</b></p><p class="ql-block">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必得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體驗活動結束之后,教師深切的感受到一場看似簡單的建構活動,成人由于受固有思維的限制,在操作過程中會束手束腳,無從下手,不如孩子們隨心所欲,自由自在,而孩子們是跟著內心的想法去搭建去創作,作品更加靈動而富有創意。</p><p class="ql-block"> 活動結束后教師對體驗建構的再認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成為孩子,懂得孩子</b></p><p class="ql-block"> 基于幼兒的年齡特點、建構游戲的不同層次,以及教師體驗后的感受結合此次活動的議題:</p><p class="ql-block">◆“教師選擇搭建的作品是什么?在游戲過程中如何體驗?</p><p class="ql-block">◆“體驗前和體驗完之后,有什么不一樣的感受和變化?”</p><p class="ql-block">◆“體驗之后,教師的支持策略會有什么改變?”</p><p class="ql-block"> 教師對幼兒游戲中的各種現象有了不一樣的理解,再圍繞“游戲體驗帶來的體驗感受——引導策略”的問題鏈,進行深入研討,使幼兒在游戲中獲得真正的發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博采眾長</b></p> <p class="ql-block"> 小班:搬運、整理積木時,小推車、手拉車方便快捷,適宜取放大積木。提籃適合拿取小積木。在建構體驗中發現成人與幼兒的區別,成人能根據自己的經驗建構作品,而小班幼兒在不斷的重復動作,如壘高、圍合,這是幼兒在大腦中建立內部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對他們正在做的事情進行意義建構。因此了解兒童的發展需要,創設適宜環境來支持兒童在游戲中的發展。</p><p class="ql-block"> 中班:幼兒的作品主題是在建構過程中日趨形成的,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而在建構時積木與自然材料不能隨心所使用,交換的時候,你所需材料已經用完,這時幼兒需要怎么做——去體諒、去溝通、去交流。教師在游戲中體驗到幼兒的感受,根據幼兒的需求,支持幼兒游戲后進行簡短的作品交流,鼓勵幼兒擁有同理心。從觀察孩子到成為孩子,要能夠讀懂孩子的所思所想,給予一些鼓勵,提供支持,讓他們在建構的作品更豐富且具有連續性。</p><p class="ql-block"> 大班:大班的幼兒相對于中班和小班的幼兒而言,它們之間有合作、有商量,取放有序,建構作品生動而又靈動。當教師變成孩子,被固有的思維控制,從觀察角度發現一件簡單的事情卻不是那么容易完成。操作過后發現大班的幼兒需要更多的空間、時間去完成建構作品,同伴間需要交流,輔助材料需要更大氣的來支持幼兒的游戲。從視頻、相片中獲取同伴的建構經驗,從書籍、仿真建筑中親身感知體會建筑的結構特點。當教師成為孩子,在游戲中發現幼兒就能更好地支持幼兒。</p> <p class="ql-block"> 通過遞進的研討活動,以及各位老師的分享交流和觀察本班幼兒建構游戲時所看到的現象。理解她們的言行,讀懂她們的思維,用不同的策略去支持,讓她們在游戲中自由自主的玩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析毫剖芒 <p class="ql-block"> 在有針對的學習研討后,我們結合各年齡段幼兒身心發展特點,總結以兒童積木游戲發展可分為4個階段:</p> <p class="ql-block"> 第一階段:認識積木階段</p><p class="ql-block"> 看到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積木,孩子是好奇的。看到這些材料,孩子會想去摸一摸,嘗一嘗。他們會帶著積木走來走去,慢慢明白這到底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第二階段:重復性排列、堆疊與象征行為</p><p class="ql-block"> 認識了積木后,孩子開始嘗試兩個搭在一起,把相同的積木進行簡單地堆疊,但這只是建構發展的開始階段。</p> <p class="ql-block">第三階段:架橋、圍堵與對稱性圖形</p><p class="ql-block"> 這個階段孩子的建構方法逐漸增多,不局限在重復單一的行為。孩子的建構行為更多元。</p> <p class="ql-block">第四階段:實質建構期</p><p class="ql-block"> 孩子可以與小伙伴一起拼搭,并創設出建構的作品。孩子們還會主動給作品取名字,賦予建構作品意義。</p> <p class="ql-block"> 豐富的建構體驗,可以使兒童快速發展這些階段,兒童體驗越多,就會有越復雜的積木建構作品出現,一維二維甚至更多維的建筑物。</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也可以看到孩子們游戲中很多圖式的出現………</p> 踔厲奮發 <p class="ql-block"> 每一次教研活動,都充分體現了教師們的教研成效。理論知識與實操相結合,科學掌握教育意義,仔細聆聽、認真記錄,這是老師們最美的學習時的模樣。</p> <p class="ql-block"> 認識的轉變一定可以促進教育行為的轉變。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沉淀于心,我們一直在教研的路上,一直在尋找最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 以下是老師們對自己本學期班級建構活動的認識和小結:</p> <p class="ql-block"><b>宋麗萍老師:</b>進入大班后,1.幼兒經常把建構區的活動和其它區域的活動進行聯接,比如,和藝術區進行聯接,為建構作品添加必要的“福”字、窗花等;和讀者區進行聯接,把自己建構作品的過程創作成繪本故事等。2.幼兒在建構活動中更注重合作,在活動中遇到難度比較高的建構,幼兒能互相交流、互相幫助。3.幼兒在建構活動中養成了積極主動、認真專注、敢于探究和嘗試、樂于想象和創造的良好學習品質。</p><p class="ql-block"><b>盛云霞老師:</b>我們班的孩子在建構中更多的表達自己對于周圍世界的認識、再現生活場景,自由自在地表達感受、理解、想象和情緒體驗等,釋放著創造的沖動和愿望.因此我們要幫助幼兒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適時提供輔助材料,這樣孩子們的注意力才不會被干擾,能更專注地建構。 同時鼓勵幼兒之間的經驗分享,適時的提煉總結還能提升幼兒的建構經驗。</p><p class="ql-block"><b>錢寧老師:</b>我發現小班的孩子建構都從獨自建構到合作建構,孩子們會對我提供的圖片和輔助材料感興趣,會帶著小伙伴一起商量今天搭什么,當我拍下照片與孩子們分享的時候,孩子們會為自己的建構感到驕傲。所以我覺得適時的提供圖片、材料和及時的分享可以大大的提供給孩子成就感。</p><p class="ql-block"><b>潘芳菲老師:</b>進入中班之后:</p><p class="ql-block">1.建構區的孩子逐步開始會表征自己想搭建的作品,并且會看設計圖紙,還能進行分工合作搭建.</p><p class="ql-block">2.遇到想要的材料不夠時,可以找其他材料代替,想象力和創造力更為豐富.</p><p class="ql-block">3.在搭建的過程中有了對稱、比例、重力等相關概念.</p><p class="ql-block">4、活動結束后,會對材料進行分類整理.</p><p class="ql-block"><b>張芳芳老師:</b>我們班大部分幼兒已具有一定的建構水平,手部小肌肉動作逐漸發展,在架構時,圍合、鏤空、對稱等技巧都能大膽去嘗試,同伴間的分工合作也多了,有的幼兒負責設計,有的幼兒負責提供材料,有的幼兒負責搭建,有時他們又會各自搭建,不一會就搭建各種各樣的橋,使各個建筑有了聯系,這樣整體造型就更加豐富了,每次有搭建豐富、富有創意的作品時,我們都會保留作品,請幼兒一起來欣賞,發表自己的看法,說一說最喜歡的是哪一部分,最特別的是哪一部分等,和好朋友分享經驗,豐富了幼兒搭建的經驗和技巧。</p><p class="ql-block"><b>何婧怡老師:</b>小班孩子的建構,有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從剛開始單獨的壘高、連接,到后來復雜的組合,孩子們的想法越來越豐富,建構內容變得精彩多樣,明珠塔、加油站,孩子們用積木建構著周圍所熟知的建筑,體現了他們的觀察創造,與生活相連。而每一次建構過后,孩子們都會主動要求拍照留存,一次次的集體分享,參與建構的孩子開始主動介紹起自己的建構作品,獲得了極大的自信與滿足。</p><p class="ql-block"><b>陳彩秀老師:</b>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建構經驗的累積,我們班的孩子已經從建構單一的作品到建構一些復雜的作品,從一個人建構發展到兩個到三個人,到現在的多人合作,他們從建構的主題,到自由建構,他們一次次不斷地嘗試探索,到最后的完美呈現,整個過程孩子都處于積極主動的探索狀態,他們的思維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表達能力和審美意識等都得到了有效地發展。</p><p class="ql-block"><b>陳琛老師:</b>中班的幼兒搭建技能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搭建過程中,他們彼此通過交流,對顏色、數量、面積、長度等概念都會有具體的了解,知識和經驗獲得了擴展。幼兒游戲中的教師就像“場務”和“配角”,為幼兒的游戲提供一切的服務,不露痕跡地在他們陷入困境的時候助他們一臂之力,同時發現新的問題,為下一個游戲腳本準備環境和材料。教師的角色更多轉向間接支持和幫助,學會等待,給孩子更多的探索時間。</p><p class="ql-block"><b>張恬老師:</b>孩子們進入中班后,對周圍的物體和建構物有了更深的觀察,建構經驗更加豐富,在游戲中用自己的方式表征出來,運用架空、疊高、對稱、延伸等建構方法搭建,通過隨意變換,反復創建,協商、合作交往、語言表達、量與數感等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p><p class="ql-block"><b>酈文英老師:</b>大班幼兒建構游戲:大班學期剛開始的時候,小朋友的建構方式是邊建構邊思考,邊不停地改變建構的想法,最后作品建構結束后會和同伴老師分享自己的建構作品。隨著時間的發展,小朋友的建構慢慢地出現的有意識的建構,他們會在建構之前設計出自己想要建構的作品,并把作品記錄下來,會提前和同伴分享自己的設計想法,然后根據自己的設計圖建構作品,完成的作品會和設計圖上呢作品幾乎差不多,然后興奮地向同伴介紹自己的作品,獲得成功感!</p><p class="ql-block"><b>劉玥老師:</b>小班幼兒初入園時,建構活動往往是無意識、無目的的,大多以獨自游戲和平行游戲為主,只對搭的動作感興趣,而不在乎搭出什么,也時常出現解構行為。經過本學期幼兒在建構區的游戲,我們通過拍照,視頻,交流分享等形式,幼兒的建構慢慢開始出現壘高,平鋪,連接,圍合等多種圖示,交替建構。幼兒在建構中的交流也慢慢增加,合作意識在個別幼兒中有所顯現,幼兒的作品面積更加龐大,更加的豐富,形式也更加多樣化,孩子們也更加樂意表達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在今后的建構活動中,我們會結合幼兒的建構想法和行為,為幼兒提供所需要的建構材料。讓幼兒真正快樂建構,享受建構,樂于分享。</p><p class="ql-block"><b>胡彩霞老師:</b>我們班幼兒在建構區的游戲,技能發展從壘高,到平鋪,延長,圍合交替使用。幼兒之間的交流有所增多,合作意識有所增強,幼兒的作品更加的豐富,表達的內容也更加多樣化,從無目的搭建,到有意識的搭建。游戲結束時會快速的整理收納積木。建構游戲促進孩子創造力,想象力,思維能力的發展及社會領域的發展。</p><p class="ql-block"><b>杭天瑜老師:</b>起初,幼兒剛入園,對于幼兒園的環境充滿了好奇和探索興趣。因此,我最先在墻面張貼了幼兒園各種設施的照片供幼兒欣賞與建構。經過觀察,我發現,幼兒們搭建的最多的建筑物就是滑梯,而且大多是同樣的形式。于是,為了讓幼兒進一步豐富生活經驗,我拍攝了幼兒園里各種滑梯的照片(淘氣堡、安吉梯、東操場滑梯等)投入進區域。我驚喜地發現幼兒們滑梯的搭建出現了“背靠背式”的、“雙層式”的等等。緊接著,根據節日節氣等,我先后投放了國慶節的建筑照片、冬季的冰滑梯等等。12月的一次集體游戲分享中,我了解到幼兒們對于生活中的圓形建筑特別感興趣,原因是他們在玩游樂場、公園等的時候經常看見。據此,再結合新年的元素,我投放了一些圓形花壇、圓形門、圓形橋等照片以及紅燈籠。幼兒們的搭建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豐富。</p><p class="ql-block"><b>岳云老師:</b>建構游戲孩子們特別喜歡,通過觀察我看到孩子們在建構游戲中表現出來的全神貫注,超凡的想象和無法估量的創造性,每次孩子們的建構作品都讓我感到非常驚嘆。幼兒的建構作品不僅來源于從小班開始的經驗累積,也來源于幼兒生活經驗的遷移。為了更好的支持幼兒,教師要根據節日、節氣、天氣、幼兒興趣點等因素及時調整建構區的輔助材料,增加更多孩子們需要的元素,為幼兒提供展示自己作品平臺,游戲中大班幼兒還能把自己觀察的建筑圖片和生活中看到的建筑與輔助材料相結合,創造出自己的建構作品,這些都能使幼兒的建構作品更加豐富、細致,每一個建構作品都有屬于它自己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孔愛萍:</b>小班幼兒從開始的重復,平鋪到后面的壘高,架空,連接等等,從開始的單獨游戲到后來的合作游戲;當幼兒介紹這是他搭建的橋時教師也要問一些引導性的問題,如橋如果中間斷開會怎么樣?你只看見過在地上的橋嗎?看見過在水上的橋了嗎?那水上的橋應該怎樣搭建呢?你看見過高低不平的橋了嗎?幼兒就會結合生活經驗去思考,嘗試,發展。小班幼兒不適宜提供輔助材料,容易分散注意力;在建構中也發現粗的圓柱支撐是最穩定的,下學期我會把粗圓柱另外分類,這樣幼兒就可以很快的支撐建構起來,作品也會更加壯觀。</p><p class="ql-block"><b>包恒:</b>幼兒在進入中班后,在建構游戲中已經有了平鋪、架高、圍堵、連接等基本的搭建技能,在游戲中也能夠有一定的簡單的分工合作,整理積木的能力和速度都比小班有了明顯的進步。都說觀察是有效指導的前提,因此,教師要善于觀察幼兒一定時期內的興趣點,及時把握幼兒隨機生成的興趣需要,從幼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出發,進行有效的引導,和孩子共同商量出可以提供的建構材料和輔助材料,激發幼兒的主人翁意識和創造力。</p><p class="ql-block"><b>王春燕:</b>大班幼兒在建構時加入更多身邊場景。比如公園的亭子、樓房會有一個主題,更多的孩子會有合作意識。除了根據季節節日投放材料以外,我在觀察他們的同時也會聽他們在交談什么,以便于我下一次針對性地去投放他們需要的材料。讓他們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能夠更加開闊思維構建出出乎意外的作品。</p><p class="ql-block"><b>陳楊萍:</b>升入中班,他們能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愿望來建構,建構的技能、建構的目的性、計劃性進一步增強,對于建構的某些細節,考慮得更細致,接下來我們要給孩子們一些思考的空間,并且讓他們自由的討論交流,教師不可以去打斷,聽聽孩子在說些什么,想些什么,往往你眼睛看到的并非孩子所想的,往往他們的想法,是你無法估量的,無形中有的時候覺得我們真的要向孩子學習,他們好的想法,你未必能想到,同樣孩子在建構中有了沖突和問題,想法不一致,這也是恰恰提升他們經驗的時候,給他們些商量的時間,擦出一些幼兒之間的不一樣的火花,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以及知識經驗及時提供針對性的輔助材料,讓幼兒發揮自己的興趣與強項,讓幼兒真正的成為活動的主體。</p><p class="ql-block"><b>劉玨老師:</b>孩子們進入大班后,在設計、主題的確定及合作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會根據當下的經驗、季節、節日節氣調整建構主題。中班時,他們在畫設計圖時往往是獨立完成且表現出自己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塊內容,但是大班后,他們會在合作談論下,共同完成設計圖,畫出的設計圖也是較為完整,全面的。對于建構主題,也能隨著當下的經驗和老師投放的材料,積極主動的進行調整,如自然日后,孩子們主動的建構農場,意猶未盡。當看到老師投放泡沫、網袋后,想到要建構關于冬天、關于雪的場景。建構作品的形式更加豐富多樣,中班時,當老師與孩子們分享個別孩子的建構作品時,其他孩子會模仿,但大班后,更多的孩子是借鑒,并加入自己的創意,表現出自己的想法和構思。</p><p class="ql-block"><b>朱鴻燕老師:</b>小班幼兒從不斷斷的重復動作,如壘高、圍合,連接,到慢慢的有了架空、對稱,從單獨到合作,從簡單到復雜,一點點的改變都是幼兒在大腦中建立內部的認知結構,有助于對他們正在做的事情進行意義建構。因此多觀察、多了解兒童的發展需要,創設適宜環境來支持兒童在游戲中的發展。觀察幼兒了解到幼兒在建構游戲時不斷重復出現連接、定位的圖式行為,所以在環境上我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橋的欣賞圖片,滿足幼兒的發展。新年的到來在橋的模型上掛上小燈籠,讓幼兒從實物中感知節日。</p><p class="ql-block"><b>毛云花老師:</b>大班幼兒的建構活動,他們的精細動作日趨成熟,已經擁有了良好的肌肉控制能力。每次構建活動的目的性非常強,堅持性好,作品中的空間感知、想象、創造、思維活躍得到充分體現,而且具備了合作游戲的水平。隨著生活經驗的進一步拓展,他們甚至可以通過前閱讀的認知來了解自己、以及與自己相對遙遠的世界。因此作為孩子們的大朋友,我只有提供豐富的材料、充足的時間、空間,支持他們的建構,鼓勵他們建構內容更加復雜、開放,能圍繞一個主題、或一個情境進行搭建,比如公園、各色的城堡、游樂場、大型的船艦、汽車城等,而不是單一的形象。</p><p class="ql-block"><b>眭陽宇老師:</b>孩子們進入大班后,會結合當下的節日節氣進行建構。在建構前,會與同伴商量、交流繪畫設計圖,再分工合作搭建。合作能力較中班又上升了一個臺階。同時,區域之間也會有連接,比如“新年”,孩子們會把在美工區制作的燈籠、鞭炮、春聯、福字等運用到建構區。孩子們的搭建作品我都會拍照記錄再分享,鼓勵他們相互學習,并及時根據孩子的興趣點調整更換材料,支持他們的多元化發展。</p><p class="ql-block"><b>毛玉老師:</b>進入中班后我感受到孩子對墻上的各種欣賞圖的互動增多了,他們時而討論,時而創作。記得是國慶節的時候,他們看著一張張熟悉的欣賞圖自豪的說著:“這里我去過,我要搭這個”。同時,進入中班后我還看到了孩子們在搭建中的圖式群,一個個圖式串聯了一座座創作作品,有天安門廣場、熱鬧的街道、城市里濃濃的年味……在一個個建構游戲中孩子創造力,想象力,思維能力及社會領域等方面都有了不同發展。</p><p class="ql-block"><b>徐文英老師:</b>我們班幼兒的建構作品不僅在造型上更加多樣,除了最基本的方形、圓形外,還出現了六邊型、凹凸的造型、組合造型等,在架構時,圍合、蓋頂、鏤空、對稱等各種技巧都能大膽地運用。同伴間的合作也越來越多,常常是先看見各自獨立的建筑,過一會兒,各種各樣的橋就出現了,使建筑間有了聯系,使整體造型更加繁復。在這樣的搭建活動,不僅發展了幼兒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也促進了同伴間的互動,培養了交往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本學期的教研活動已經畫上句號,在一次次的探討中,老師們有經驗上收獲,有思維的碰撞,每一種好的方法都可以被借鑒,每一個疑惑和困難都能化繁為簡,體驗式建構讓自己成為孩子,知孩子所知,解孩子所惑,一路走過,一路風景,一路走來,一路期待…</p><p class="ql-block"> 期待下學期的我們做得更好!</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色达县|
五河县|
连云港市|
浑源县|
长垣县|
柏乡县|
庆阳市|
克东县|
长宁县|
千阳县|
乌拉特后旗|
丰县|
晋江市|
缙云县|
宁国市|
青阳县|
阿拉善左旗|
城固县|
平果县|
阳江市|
莱州市|
宁都县|
金湖县|
图木舒克市|
庆城县|
伊川县|
长丰县|
中卫市|
紫金县|
吕梁市|
杂多县|
昭觉县|
漠河县|
垣曲县|
革吉县|
普兰店市|
扶余县|
久治县|
湘潭县|
文水县|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