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就在昨天,我在網上看到《巨流河》作者,齊邦媛于2024.3.28日凌晨逝世,享年100歲,讓人無比痛心。齊邦媛老先生1924年2月19日生于遼寧鐵嶺縣。1947年畢業于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后去臺灣。2005年寫了回憶錄《巨流河》,2009年出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認識齊邦媛是從一本巨作開始。從東北到臺灣,一個女人的一生埋藏了一個世紀的兩岸悲傷。這是一部讓人讀后淚流滿面的書,我就是其中一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就在2021年1月16號,家妹小平向我推薦了齊邦媛的巨作《巨流河》。然后,就委托兒媳婦在網上購買了一本《巨流河》書。三天后收到,我就認真地品讀,邊讀邊做記錄,體會。閱讀過程中曾幾次落淚,然后就整理成此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本書寫的是一個并未遠去的時代,是關于兩代人從巨流河落到臺灣啞口海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她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寧百姓的母親河。啞口海位于臺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據說洶涌海浪沖擊到此,聲消音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我購買的《巨流河》書</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是齊邦媛女士,漢族,她生于1924年元宵節,家鄉遼寧鐵嶺。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1947年到臺灣,1988年從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臺灣大學榮譽教授,曾任美國圣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輯,翻譯文學評論多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過品讀體會到以下三點:</p><p class="ql-block">一是,內容厚重,齊邦媛在80歲高齡,歷時四年寫成此書,而且對時間,事件記憶得非常清楚,寫起來如數家珍,讓人不得不感嘆她的超強記憶。二是,齊邦媛有很好的國學根底,有很好的外語天賦。全書既是嚴謹的史筆,又是優雅的散文。三是,很多內容給人以啟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巨流河》敘述了齊邦媛坎坷的一生,及經歷與所見所遇的人們的不同遭遇,寫的雖然是個人經歷,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時代的變遷。從巨流河到啞口海整整一個世紀的歲月,齊邦媛以她一個女性特有的溫情和敬意述說著這段苦有多少,顛沛流離的生命史:幼年時離家,戰亂中求學,定居臺灣……,而這些恰恰在多數歷史書中所不能讀到的普通人的生活和生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更值得一讀的是齊邦媛在自述的過程中竭力回避著政治的影響,而始終以一個中立者的角度看待過往的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東北是齊邦媛的故鄉,也是她一輩子魂牽夢繞的地方。正因為有這樣一份感情,無論是淪陷時期的東北,還是勝利后的東北,她所見所聞的事實,就有了一種更深的理解和感觸。齊邦媛是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知識分子,在她的身上有著堅毅,獨立,擔當的優秀品質,不僅僅在她,就連她身邊的人也都有這種品質和修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的父親齊世英是民初東北的精英分子。早年受到張作霖的提拔,曾經先后赴日本,德國留學。在東北當時閉塞的情況下,這是何等的資歷。然而他另有抱負,從德國回沈陽后結識了新軍領袖郭松齡,并加入新軍倒戈反張,郭松齡沒有天時地利人和,兵敗巨流河,郭以身殉職,齊世英從此流亡,他的一生是大起大落,晚年的齊世英在充滿孤憤的日子里郁郁而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齊邦媛筆下的張大飛,英姿颯爽,親愛精誠。是巨流河中最令人難忘的人物。他雨中佇立在齊邦媛校園的身影,他虔誠的宗教信仰,他幽默的訣別信,無不充滿青春加死亡的浪漫色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是一封訣別的信,是一個26歲年輕人與他有限的往事告別的信。他說:</p><p class="ql-block">振一:(齊邦媛哥哥齊振一)1945年</p><p class="ql-block">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感謝你這些年來給我的友誼。感謝媽媽(齊邦媛的母親)這些年對我的慈愛關懷,使我在上不著天,下不著地全然的漂泊中有一個可以思念的家。也請你原諒我邦媛的感情,既拿不起也未早日放下。</p><p class="ql-block">我請地勤的周先生在我死后,把邦媛這些年寫的信妥當地寄回給她。請你們原諒我用這種方式使她悲傷。自從我找到你們在湖南的地址,她帶媽媽回我的信,這八年來,我寫的信是唯一可以寄的家書,她的信是我最大的安慰。我似乎看得見她由瘦小女孩長成少女,那天看到她從南開的操場走來,我竟然在驚訝中脫口而出說出心意,我怎么會終于說我愛她呢?這些年中,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著也是害她。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么不同的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去年暑假前,她說要轉學到昆明來離我近些,我才知道事情嚴重。爸爸媽媽怎會答應?像我這樣朝不保夕,移防不定的人怎能照顧她?我寫信力勸她留在四川,好好讀書。我現在休假也去喝酒,去跳舞了,我活了26歲,這些人生滋味以前全未嘗過。從軍以來保持身心潔凈,一心想在戰后去當隨軍牧師。秋天駐防桂林時,在禮拜堂認識一位和我同年的中學老師,她到云南來找我,圣誕節和我在駐地結婚,我死之后撫恤金一半給我弟弟,請他在勝利后回家鄉奉養母親。請你委婉勸邦媛忘了我吧,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p><p class="ql-block">(張大飛隊長于一九四五年五月十八日在河南上空殉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張大飛是巨流河中最為動人,令人難忘的角色,齊邦媛用最為內斂的,圣潔的筆法為至愛的態度書寫了她和張大飛的心靈默契,這是相伴了她一生的靈魂之愛。齊邦媛在娓娓道來中透著一股股陳年的酒香味,那是怎樣的一個時代,怎樣的一批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齊邦媛與張大飛相識于1936年秋天。張大飛是齊振一的中山中學同學。其父是沈陽縣警局局長,因為接濟,放走不少地下抗日同志,被日本人在廣場澆油漆燒死。家人逃亡,他帶2個妹妹逃到營口去了基督教堂。齊振一就每周六帶他去家里吃飯,大飛幫助干活,幾乎就是齊家里的一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齊邦媛在巨流河序言中解釋了她寫此書的初衷是,二次大戰之后,歐洲猶太人寫他們的悲傷故事已有數百本,日本人因為自己的侵略行為惹來兩顆原子彈也寫個不休。而中國人自20世紀開始即苦難交纏,數百萬人殉國,數千萬人流離失所,卻漸漸被淹沒與遺忘。而在那場戰爭中長大成人的她,心靈上刻滿彈痕“六十年來,何曾為自己的故鄉和為她奮戰的人寫過一篇血淚記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巨流河》是一本回憶錄,也是自傳體的文學作品。前半部是從兒時故鄉寫起。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她們從北平輾轉到南京,到漢口,到重慶。在父親安排下到南開讀中學,后考入國立武漢大學,個人的成長與家國喪亂如影隨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這一部分的種種描述,讓我讀的如在眼前,不由與那些人或悲或嘆。逃亡期間,日軍轟炸,母親生產難受,幼妹離世,亦兄亦友的張大飛殉國。字里行間仍能感受到齊邦媛那種極致的內斂和悲傷。半世漂流,沒有可歸的家園,只有歌聲中的故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半部寫臺灣光復后,1947年到臺灣定居六十年來的學習,工作,生活等,還能有幸聆聽胡適,錢穆等名家教誨。她在相夫教子的同時,從菜場,煤爐,奶瓶,尿布中偷得時間去學知識。在45歲還去美國進修苦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齊邦媛出生在官宦人家 ,爺爺齊鵬大是張作霖軍營的旅長,父親齊世英是留學德,日。滿腦子都是救國救民的新思想,參加過郭松齡兵諫。東北失守后,帶著一家人,亡命天涯,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周轉了大半個中國。家鄉淪陷,一路逃亡。張大飛殉國,父親政治生涯遭遇不測,國仇家恨一直伴隨著齊邦媛從少女時代到耄耋之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教師是齊邦媛從事的主要職業。她教過中學,大學。無論在哪里她始終沒有停止,而是在極其困難情況下,仍不放棄。如此這般的努力精神,桃李滿天下自不必說,更是造就了她學術成就。她一個弱女子,走的是一條艱難曲折的人生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她依然是幸運的,雖然在青春年華在逃亡,顛簸之中度過,但后半輩子還能在相對穩定的環境里追尋著她的學術理想。因此,使她與彼岸的同學,老師有了不一樣的軌跡和人生感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從《巨流河》中我讀出了,齊邦媛用極其低回的方式處理那些原本戲劇化十足的大情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的這種低調文學是來原于她低調的處世方式,來原于清潔端正的家教與自持。正因為如此,我把這本書讀進去了。使一些活脫脫的場景留在腦海中,我的情感也隨之宣泄。讀到學生不得已碾轉求學;難民慌不擇路;張大飛為國殉難,大愛無言時,我感動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巨流河》應該是一本史詩級的鄰家讀物。是源于齊邦媛看似平凡,卻有著不平凡的身世。感謝她能翻滾并幸存于歷史的洪流中,并以獨特的視角見證和記錄這一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本好書如果能達到余音繞梁,三日而不止。近日以來,我在思考: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最后得出答案是:雖然時代不同,但是人的靈魂應該有著相同的安撫方式:簡單,寧靜,樸素,低調地生活是正確的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難得的一張全家福,父母,哥哥,妹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巨流河》是一本“惆悵之書” ,她寫了親身經歷過的國仇家恨,漂泊離愁。在國外,當有人問其家在哪里時,當父親被開除黨籍時,當錢穆96歲高齡被當局所迫,從素書樓遷出時,當她得知恩師文革中被迫害時,當她回大路憑吊航空烈士張大飛墓碑時,當她獨自坐在大連海邊公園眺望流往臺灣的的大海時,惆悵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朵屬于自己的巨流河。只是生在哪個年代誰都無法選擇,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唯有記憶和紀念永恒。紀念那段沉重的烽火歲月,紀念那獨一無二的時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后,齊邦媛于1987年11月開放大陸探親后,她回到了家鄉,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巨流河與家鄉親人,其一生不管經歷多少風雨,最終得到了回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她回臺灣后準備寫此書時,書寫前的一段文字讓人心痛。她寫到:</p><p class="ql-block">我曾跟著父母的靈魂作了一趟返鄉之旅,獨自坐在大連海邊岸,望向我扎根的島嶼。回到臺灣,在這間人生最后的書房,寫下這一生的故事。即使身體的疲勞如霜重壓下的枯枝,即使自己已知油盡燈枯,我由故鄉的追憶迤邐而下,一筆一畫寫到最后一章,印證了一生。畫成一個完整的圓環。天地悠悠,不久我也將化成灰燼,留下這本書,為來自“巨流河” 的兩代人做個見證。</p><p class="ql-block">齊邦媛,2010年7月臺灣桃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縱觀全書,齊邦媛能有波瀾壯闊的一生,原于她自身不斷的努力,她少有的單純娛樂,絕大部分時間都用在學習,工作,家庭上。她的一生可以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她讀書是為了升華,為了學術。她行路是在生活中讓自己得到更多的體驗。最讓我感慨的是貫穿全書的一種開闊的眼界,這也是得益于有一位好父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這一段是王德威的文字。</p><p class="ql-block">《巨流河》最終是一位文學人對歷史的見證。隨著往事追憶,她也是在她的書中一頁一頁成長,終而有風霜。但她的娓娓敘述卻讓我們覺得時間流淌,人事升沉,卻有一種聲音不曾老去。那是一個“潔凈”的聲音,一個跨越歷史,從千年之淚里淬煉出來的清明而有情的聲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在這個聲音的引導下,我們乃能與齊先生一起回顧她的逝水年華:那英挺有大志的父親,牧草中哭泣的母親,公而忘私的先生:那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子弟,初識文學滋味的南開少女,含淚朗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那盛開鐵石芍藥的故鄉,那波濤滾滾的巨流河,那深邃無盡的啞口海,那暮色山風里,隘口邊回頭探望的少年張大飛……如此悲壯,如此愉悅,如此獨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齊邦媛的書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京抗日烈士紀念碑,碑文上刻著二十個人的名字。其中一欄寫著:張大飛,上尉,遼寧營口人,1918年生,1945年殉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當齊邦媛看到后,一時間,前塵舊事,涌上心頭,不禁潸然淚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圖片,齊邦媛及家人</p><p class="ql-block">文字,書文摘抄+體會</p><p class="ql-block">歌曲,故鄉情</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宁县|
岚皋县|
民勤县|
从化市|
大余县|
晴隆县|
凤台县|
和田市|
宁南县|
嘉禾县|
图片|
景泰县|
昆山市|
丹东市|
茌平县|
麻江县|
德令哈市|
定南县|
马尔康县|
合作市|
五常市|
龙陵县|
丰台区|
肇州县|
新郑市|
广饶县|
吉安县|
景德镇市|
益阳市|
东安县|
巩义市|
当涂县|
吴堡县|
临武县|
三门峡市|
二手房|
久治县|
金塔县|
海伦市|
昌都县|
顺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