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老木子 2021-01-22</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農歷2020一轉眼又到年底了,臘八節也過了,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意思是說年味越來越濃了,離真正地過年也就越來越近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曾記得我小時候,聽老人說:“大人望種田,小孩盼過年。”現在我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不是大人不想過年,因那時經濟不發達,人們的生活十分困難,一到過年,上有老下有小的大人總愁三愁四,吃了上餐無下餐,哪有心思過年呀,只望通過種地快收獲一點,解決眼前的一時困難。可能是小孩不懂事,年少不知愁滋味,過年的日子總比平常好,一是氣氛熱鬧些 ;二是放寒假了無憂無慮好玩些;三是能跟著家里人去走親戚,有一身新衣服和新鞋子穿;四是生活比平常還是要好許多,特別是家里招待客人時,生活比平常要更好。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過年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各地的習俗不盡相同。那時,大人不望過年不是真心所愿。但年節畢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不好過也得過,好過得過好。六十年代過年的記憶已經模糊了,但七十年代的過年還依稀記得許多。我估摸著六十年代的過年不可能勝過七十年代,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過年的一些往事仿佛就在眼前。記得從那時起,過年的年味就一年比一年濃了,是因農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人們的家景有了很大的改觀,生活吃穿得到了解決,所以過年的物質準備上充沛了很多。當然物質條件不敢跟現在比,跟現在比那還相差甚遠。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我記得在離過年還有1-2個月時,家家戶戶就開始準備過年的物資了。一進入冬季,人們就開始為過年而忙碌了。像什么打糍粑、做豆筋、熬麻糖、打豆腐、腌泡菜、殺年豬、干魚塘、挖蓮藕等等,這些都必須提前做準備的,當時間進入小年后,人們又開始忙打掃庭院、制酒糟、做丸子(北方做餃子)、發粑粑、室內收拾等等,除了這些外,還不能忘記在大寒時節里去給先祖墳墓培一次土。心意大概是讓自家先祖們也過好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那時過了臘八同樣和現在一樣有年的味道了。什么拍魚鼓筒的、打竹板的、打三棒鼓的、耍龍的、舞獅的、玩竹馬的、玩螃蛤精的、玩彩龍船的等等就開始慢慢地鬧春景了,一直到鬧完元宵節才結束,年前年后我有時看了東村還跑去看西村,看了東家還去看西家,看誰家給的錢多,看他們玩春景的在誰家玩得最熱鬧,哪里還記得做學習作業,整個寒假就這樣在看玩春景中歡快而又愉悅地度過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過年在吃年飯前,還有這樣一些習俗。除夕當天,各家各戶都要把熟好了的豬頭和雞鴨魚等祭祀品用米篩裝上,先到外面祭祀天,祭完后再到附近土地廟去祭土地神,最后端回家擺到神龕前祭祀自家先祖,所有祭祀活動開始祭祀時,會燒一些香、紙錢,點上顏色或紅或白的臘燭1-2支,有鞭炮的也可放一點鞭炮,祭祀儀式完成,那就只等吃一年最重要的一頓團圓飯了。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年飯是豐盛的。雞鴨魚肉都準備得很充足,年前家里準備的食品,像各類丸子、魚、年糕等等都上了桌子,總之再也不是過去“吃八碗”的年代了,最少的也準備十六個菜。年飯的魚是有講究的。在家景不好的時候,家里準備的是便宜“鰱魚”,后來家景好了,年飯的魚換成了“大紅鯉魚”,預示來年紅紅火火,以前年飯的魚也只是個擺設,大家是不動筷子要剩下來的,寓意就是會變得更富有,諧音叫“有余有剩”。有了這些講究,那時父母也常教育我們過年去誰家拜年,吃飯時是不能吃他家魚的。當然現在的條件好了,吃年飯時也就沒有這些講究了。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吃過年飯,大人就開始貼春聯,小孩洗完澡就可換上新衣服了,就真的開始過年了,這時候的我就不用干家務活了,和孩童們一起玩耍,放著鞭炮,打著自制的火槍,吃著家里自己做的各種零食,各家各戶串著門的玩。到了傍晚時分,才跟著家里人一起去墓地給自家先祖掃墓、送燈、燒紙化錢、磕頭放鞭炮,心愿是讓逝去的先祖們在陰間也像我們一樣,過上一個祥和的新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給先祖掃完墓、送完燈,除夕這一天就到晚上了,不知全國是否一樣,反正在我們江南一帶,除夕夜各家各戶是要守歲的。有這么一句老話:“三十的火,十五的燈”。意思是說大年三十夜里,家里要燒上旺旺的火取暖,并且這一夜火坑里的火是不熄的,喻意紅紅火火、興旺發達。正月十五夜里要照長明燈,喻意是萬家燈火通明、一片祥和。那時候,還沒有電視看,家里會在火坑里放上大的樹蔸,放上一些比較干的木柴,燒上旺旺的大火,一家人圍坐在火坑旁,一邊吃著家自制的麥芽糖、芝麻片、苕皮子、南瓜籽、枯豌豆等一類的小零食,一邊喝著火坑里用土陶罐煨出來的“一皮罐”,說著、笑著、暖暖的,一家人十分愜意,真是其樂融融。父親每年總會在這個時候以拉家常的方式,總結一下家里一年的收入或收成,比如收了多少擔糧食呀,賣了多少菜呀,養的雞、鴨、鵝、豬賣了多少錢呀、養蠶收入有多少呀等等,都要算一算。也會對子女的學習說一說,對來年家里的打算什么的講得特別用心仔細,再就是怎么也不會忘記給我們提希望的這一關鍵環節。夜深了,我們是熬不過去的,會去睡覺,只有父親一個人坐在火坑旁,靜靜地也許在思考著、籌劃著來年的生產或農事,就這樣,父親在火坑旁守歲是要守到天明出完行的。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大年初一的早上,從天蒙蒙亮到天大亮,這出行的時段是最熱鬧的。各家各戶都要到自家門前放一掛大鞭炮,點許多爆竹,預示今年開門大吉,此時的鞭炮和爆竹聲此起彼伏、震耳欲聾。出完行每個人的臉上都會綻放出幸福和喜悅的笑容,相互見面也要說些祝福的話,或相互拜年,拿著平時不會抽的好煙,見面每個人都會相互遞上一支,對我們這些小孩子也不會吝嗇的。只有每年的這個時候,人們的臉上是沒有一點辛酸的,是開心的、快樂的,因為還是一年的剛剛開始。吃完早飯后,年青的后生們就開始上門到各家去給老人們拜年了,老人也會給我們一些零食、糖果、或倒上一杯糖水,當然這些剛開始還是能吃點,轉到最后是想吃也吃不下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想想兒時的過年,總有無窮的回憶。現在的過年,我反覺得好像沒有那么重的年味了,出于對環境的保護,現在城市和農村都禁止放鞭炮了,人們玩春景的現象更見不著了,因現在的人們不缺吃、不缺穿、不缺錢用誰還出來玩春景?當然,也許被很多不同的方式所代替了,經濟發展了,社會進步了,因此,像過年這樣的傳統文化在傳承中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創新。愿普天下的人們一年更比一年過得好!年味一年更比一年濃!</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荥阳市|
措美县|
大同市|
内乡县|
景洪市|
抚宁县|
曲阳县|
同江市|
亳州市|
武城县|
文山县|
梨树县|
临桂县|
美姑县|
天门市|
黑河市|
曲沃县|
马鞍山市|
灵宝市|
琼海市|
安溪县|
阿拉善左旗|
墨脱县|
兴宁市|
磐安县|
高碑店市|
巧家县|
平邑县|
浮山县|
东方市|
阜城县|
长寿区|
台州市|
谢通门县|
闽清县|
财经|
彭州市|
安吉县|
青铜峡市|
和政县|
沈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