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b></p><p><b> 1. 該讓誰控訴?</b></p><p><br></p><p><b style="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現在,有很多年輕的父母,經常忍不住控訴孩子。要是舉辦一場這樣的報告會,主題是:“我家有個能氣死人的熊孩子!”內容是:“孩子太不懂事,愛犯倔,總跟父母對著干”,恐怕舉辦三天也落不下幕,精彩的演講會一個接著一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怎樣看待孩子的倔犟,愛和父母頂著來?是現在的孩子都變了,生來就是這樣,還是成長環境、教育方面出了問題?仔細觀察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這樣。所以,這種說法站不住腳。</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有專家認為,孩子不是很順從,甚至有的很倔;不聽大人的話,愛和大人頂嘴,這是孩子成長中的必然現象。可以這樣打比方:埋在地下的種子發芽,沒有一股頂勁、韌勁,沖不破壓頂的土壤,也穿不透周邊的堆積物。孩子沒有一定的獨立性、自主性,怎么會從跚跚學步,到自己能走路?怎么能從無知無識,到認識和了解這個世界?所以,一些專家對于把孩子的成長,提出有多少個“叛逆期”,都是不認同的,認為這是人為設置屏障,扭曲了孩子的成長規律。當然,對于一些孩子特別的倔犟,不懂事,養成了和父母似乎完全對立的性格,他們也有客觀獨到的分析。</span></p> <p> 可這樣的孩子的父母們,他們往往不加分析,把所有的問題和責任,都推在孩子身上。</p><p> 他們認為,無法理解怎么生這樣一個孩子。這是天生的歪脖子樹;是無法調理、不可救藥的渾球;出奇的跟你頂,不知咸淡的專和你對著干,是前世造孽報應的冤家?。這樣的孩子,就是欠揍!把他們送人、流放,都可以。</p><p> 對這樣的父母,不妨問他們這樣幾個問題:</p><p> 1. 現在很多人,每天玩手機,都是可以用幾個小時來計算的。那么,你是利用手機搜索瀏覽也好,還是看書學習也好,還是通過其它方法途徑也好,用多少時間,鉆研學習了多少關于怎樣當好父母、怎樣培養教育孩子方面的知識?</p><p> 2. 一周或者一月,你以閑暇、愉悅,跟孩子玩耍的方式,陪伴孩子多少次,多長時間?</p><p> 3. 你有沒有把孩子的快樂很當一回事,能夠觀察和在意孩子的情緒?一周有幾次,跟孩子進行感情交流,心靈溝通,有意給孩子提出一些問題,也讓孩子給你提出一些問題,高高興興的跟孩子商討一些問題,探討一些問題?</p><p> 4. 你考慮過以至很注意,用自己良好的行為和習慣,影響、教育孩子嗎?</p><p> 5. 問一問你的孩子:你愛爸爸媽媽嗎?你愛這個家嗎?假如給十歲以上的孩子一個選擇:你愿意離開這個家嗎?孩子是怎樣的回答。</p><p> 從以上問題的答案中,我們會清晰地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根子在什么地方。也可以預見到,如果任其發展下去,會是什么樣的后果。</p><p> 話說回來,其實就是現在很多孩子,還沒有滔滔不絕,長篇大論的演講能力。如果有這個能力,他們控訴父母,數說冤屈,聲淚俱下,可能比父母的控訴,更讓人動容、動情!</p> <p><b> 2. 火花與對撞是怎樣引起的?</b></p><p><br></p><p> 請看以下一段母女瞬間發生斗氣和對撞的實錄:</p><p> 吃完早飯,小玲背起書包要去上學。剛踏上門檻。</p><p> 母親:你給我站住!</p><p> 小玲一愣,轉身:干嘛呀,怎么啦?</p><p> 母親:今天外邊很冷,你穿這身衣服不行,要加件衣服。</p><p> 小玲:我不冷,根本用不著穿。</p><p> 母親走過來揑一揑小玲的胳膊:怎么不冷?那件絨衣都沒穿。</p><p> 小玲一搡。母親一瞪眼,轉身回屋拿衣服。</p><p> 小玲彎腰緊鞋帶:就是不冷,你拿來我也不穿!</p><p> 母親在里屋:你給我等著。你要是著涼感冒了,看我不揍死你!</p><p> 小玲出門,蹦蹦跳跳下樓:你揍死我也不穿!</p><p> 小玲走了。母親拿來衣服,站門口好一會兒,一臉的無奈,氣得牙根直癢癢。</p> <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從以上實錄,我們可以做這樣客觀公允、入情入理的分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 孩子的不快、起刺,是母親的一聲嚴令:”你給我站住!”引起的。孩子拿起書包要出門上學,并沒有要和媽媽斗氣的心情。</span></p><p> 2. 孩子和母親犟起來了。盡管其間,母親也上前揑了揑孩子的胳膊,似乎有體貼、詢問的意思。但,整個過程,都是以自己的判斷為結論,以自己的要求為命令,完全把孩子放在遵命、服從的地位。孩子隨著抵觸、抵抗情緒的產生、上升,自然把自己能使出的對抗能耐都拿出來。對撞發生了,愈演愈烈。</p><p> 3. 母親以最壞的結果,最后的殺手锏,相警告、相威脅。孩子以讓你的所有要求、希望統統落空,作頑強到底的對抗。對撞升溫到了頂點。</p><p> 4. 如同作戰沙盤推演一樣。我們從頭開始,做另一番假設:</p><p> 要是母親早一些發現天氣很冷,在孩子起床穿衣服的時候,就幫助孩子多穿一些衣服。那這場對撞,就完全沒有發生的機會了。</p><p> 即使到了孩子上學的時候,才想起要讓孩子多穿些衣服。換個方式:“寶貝,你等一下,媽媽有話跟你說。”進屋拿了衣服,或者再給孩子拿雙忘拿的手套,回到孩子身邊,自己檢討似的:“啊呀,沒想到今天這么冷,穿這身衣服,可要挨凍。”或者,問一句:“剛才急急忙忙,有沒有吃飽?沒吃飽帶塊蛋糕。”然后,趕緊幫助把手套戴上,衣服穿上,拎起書包,攙著孩子快步下樓,理解孩子趕時間送一程。如果是這樣,孩子是不是高高興興上學去了?</p><p> 所以,不要光顧生氣,拿孩子撒氣。跳出圈子,照照鏡子,一味埋怨、責怪孩子,公平嗎,講理嗎?</p><p><br></p> <p><b> 3. 改變失職、錯位,獲取</b></p><p><b> 回歸親和與友善的良方</b></p><p><br></p><p> 一些年輕的父母,一方面說孩子愛犯渾,另一方面又說是自己脾氣不好,不注意方法,才經常跟孩子斗氣、對撞。其實,這不是問題的全部,也不是主要原因,更不是癥結所在。</p><p> 正如一些專業人士和長者所言,好多年輕人,雖然做了爸爸媽媽,并不知道爸爸媽媽標簽的份量。他們動不動很喜歡以爸爸媽媽的資格,要孩子無條件聽話,無條件服從。盡管老是這樣亮出資格底牌,并不管用,孩子甚至對父母已經產生了反感。他們還總是以為,這張底牌法力無邊。這種頻頻出手,誤會與反差,常常成為斗氣、對撞好似天氣驟變,又如埋下的火種。</p><p> 實際上,你老亮這個底牌,老舉這個底牌要求孩子,還不如自己先做實孩子父母標簽的份量。孩子的父母這個標簽,意味著什么?簡單說來,十一個字:把孩子撫養長大,教育成人。這說起來耳熟能詳。可好多年輕的父母,并不能自覺、清醒地認識到,這個職責覆行起來,可不是那么容易,而且,須臾不能擱置和懈怠!</p><p> 無須細說,對于很多人來說,把孩子撫養長大,并不容易。然而,作為孩子的父母,吃盡千辛萬苦,也是理所當然。教育成人,就更不容易了。把孩子教育成人,應有之義,首先自己要做出樣子。革命導師馬克思曾說:為了孩子,我的舉動必須溫和而慎重。細細體味,不管父母是什么樣的脾氣,都應當服從教育好孩子。可以說,自己時時處處為孩子做出榜樣,這是父母標簽的底座。底座穩重墩實了,標簽才立得起來。你在孩子心目中,才有很高的形象,很重的份量,教育孩子說話也才管用。</p> <p> 跟孩子的斗氣、對撞,往往都是因為指責誰對誰錯,才僵持不下;又因為該由誰認錯、擔責,才達到難解難分的程度。</p><p> 到底是父母的錯,還是孩子的錯?這里從大前提的角度,設想在孩子未成年階段,假如年輕的父母能樹立這樣的理念和責任感,那一定是聰明大智之舉。即:孩子所有的錯,都是父母的錯;孩子所有的毛病與缺點,都和父母有關;孩子犯錯,責任主體是父母,不是孩子。如能樹立這樣的理念和責任感,父母就會改變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追責指向。即使日常遇到孩子做錯了什么,第一反應、第一個念頭,就不會說是孩子的錯,或者急著要孩子認錯、擔責。斗氣、對撞,也就不會發生了。當然,孩子確實犯錯,教育孩子勇于承認錯誤、改正錯誤,那是另一回事。如出現斗氣、對撞,肯定教育也就飛得遠遠的了。</p><p> 說到方法問題,如果不從父母認識問題、思考問題的方法上,找到原因,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上,就永遠找不到正確的方法。這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問題,是父母把孩子當成年人,把自己當孩子。</p><p> 他們用成年人的標準,要求、衡量、評判孩子,再摻進自己的主觀臆斷、合理想像、主觀愿望,責怪孩子該怎么的,為什么不怎么的,為什么會這樣,等等,弄得孩子等于揭竿而起,只好以發火、對著干,來反抗、應對。</p><p> 反過來,他們又和孩子淘氣打架一樣,同孩子站在一個水平線上,你來我往的斗,互不相讓的撞。所以,叫“對撞”,很合適。有的父母甚至姿態、氣度、是非觀點,還不如孩子。如此毫無自律與約束,父母身上的孩子氣不除,陷在浮躁、任性的漩渦中不肯自拔。斗氣、對撞何日能止能休,會自消自滅嗎?</p><p> 還有的年輕父母,以打孩子把斗氣、對撞升級,也當成壓服孩子,最終取勝的法寶。孩子從心底認為:這是父母最無能、最不講理的表現。教育孩子,也許必要的懲誡不該完全放棄。但以打罵為常教育孩子,絕不可取!打孩子會留下深重的心理陰影,給孩子的成長,造成長久的傷害。可曾想過:一腳踢出去,可能會枯萎一株小樹;一巴掌打上去,甚或打落一朵花蕾。到那時候后悔,不是晩了嗎?!</p> <p class="ql-block"> 作為小貼吧,為防止和摒棄跟孩子發生斗氣、對撞,回歸親和與友善,提供以下幾個處理具體問題的實用方法:</p><p class="ql-block"> 1. 冷處理。一看孩子要起急、犯渾,把問題擱置起來或岔開話題,先放一邊,不說長道短。</p><p class="ql-block"> 2. 落差處理。就是在和孩子發生矛盾、爭執的時候,一定要想著你是孩子的爸爸媽媽,不是同學、伙伴。起碼從姿態上,跟孩子也要有一個落差。要以回避斗氣、對撞,獲取良好的效果為導向,以孩子能夠接受、心服誠悅不起氣為邊界,冷靜、耐心給孩子開導、撫慰、勸說、講道理。能讓孩子對你既有敬畏感,又有親切、信服感,這是最好的落差。</p><p class="ql-block"> 3. 迂廻處理。換個方式,換個角度,讓孩子轉移一下注重焦點,轉換煩躁心境,創造良好的心境、氛圍,再談解決什么問題。</p><p class="ql-block"> 4. 讓孩子當主角處理。充分聽取孩子對某個問題或事情的陳述、解釋或爭辯。讓孩子先說話,把想說的話都說出來。要解決什么問題,讓孩子提出見解和辦法。父母扮演補臺和參謀的角色。</p><p class="ql-block"> 5.“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式處理。有好多事情,是雷同甚至是重復的。可以用回顧前一次事情怎樣發生和得到解決的方式,以前一次事情的例證,開導處理好后來發生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總之,父母把自己的位置擺正了,責任認識到位了,把和孩子的關系理順了,能夠加強學習,下些功夫,樹立培養教育孩子的科學理念,注重在方式、方法上克服盲目性、隨意性,處理具體問題好的辦法、措施,就會動腦即來。跟孩子的斗氣和對撞,很快會成為感到很羞愧、很驚訝的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注:文,原創;圖片,選自網絡。】</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化市|
刚察县|
安平县|
裕民县|
崇阳县|
岫岩|
科技|
张北县|
将乐县|
金阳县|
六枝特区|
棋牌|
通化市|
灵璧县|
喀什市|
长子县|
富锦市|
木兰县|
闵行区|
安图县|
七台河市|
太和县|
安阳市|
唐河县|
胶南市|
高青县|
二连浩特市|
沂水县|
罗源县|
和林格尔县|
九台市|
保山市|
屯昌县|
霍林郭勒市|
榆中县|
双流县|
东明县|
英超|
祁东县|
崇义县|
静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