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瓊島西游初記

游瀘客

<p class="ql-block"> 來瓊十冬,多作東線游,西線從未涉足,心向往之。今幸遇友人,載我西游,得償宿愿。特記之。</p> <p class="ql-block"> 一 臨高角</p> <p class="ql-block">  1月11日,原報多云天氣,竟下起小雨。上午10時,從海口出發,沿西海岸,越澄邁,進臨高,直驅臨高角。</p><p class="ql-block"> 臨高角處于縣域最北端,隔著瓊州海峽,與大陸雷州半島相望。1950年4月17日,解放海南之戰,首先由此登陸。</p><p class="ql-block"> 如今,這里已成為登陸紀念地。在“角”的盡頭,高聳著勇武魁偉的兩位解放軍塑像,并肩而立,顯然代表了擔任解放海南戰役的40、43軍兩支英雄部隊。碑基上嵌著江澤民題辭石:軍民共鑄熱血豐碑,解放海南業績永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紀念碑背后,立一碑石,上書:解放海南島渡海登陸點。由此北望,雖是退潮時分,猶見激浪滔天,驚濤拍岸。須臾,厲風夾著雨箭,直射面龐,傘不能張,只得趕快避離。耳畔似響起凌厲的沖鋒號聲,當年登陸的場景再現眼前。</p> <p class="ql-block">  出解放公園門,至海邊再遙望臨高角紀念碑,只見一條岬角深入大海,指向大陸方向,號稱仙人指路。紀念碑就在"指"的頂端,右為東灣,左為西灣。如大鵬的兩翅,所以又名為大鵬灣。東灣當風,波濤洶涌;西灣避風,水平如鏡,確是一大奇觀。可惜此刻一則退潮,二則陰雨,只能約略呈現十之一二。</p> <p class="ql-block">  借圖一幅,展現大鵬灣平日美景。</p><p class="ql-block"> 解放公園里,氣氛莊嚴肅穆,兩座烈士名錄碑,每一個姓名都附著一位不朽的英靈,讀之令人崇敬而沉重。</p><p class="ql-block"> 戰爭是為了和平。愿大鵬灣和平寧靜的美景永在。</p> <p class="ql-block"> 二 臨高 牌坊群</p> <p class="ql-block"> 告別臨高角,定好導航,直取東坡書院。經過一條寬闊筆直的大道,忽見路左現出一溜牌坊,甚是亮眼。</p> <p class="ql-block"> 走著走著,竟然一時不見盡頭。多大的氣勢!</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老同事說過,臨高的牌坊群可以一看。這不就是!</p><p class="ql-block"> 非計劃目標,不期而遇。</p> <p class="ql-block">  行至三座特大牌坊,知道核心區到了,停車看個究竟。</p><p class="ql-block"> 遠看有氣勢,近看更宏偉。中間的一座,建造繁復而精良,前有橋,后有池,左右兩坊拱衛,儼然皇家氣派。加上兩側綿延而伸的眾坊伺立,君臣佐使,階次分明,蔚為壯觀。</p><p class="ql-block"> 不過并非古跡遺存,純為現代構筑。</p><p class="ql-block"> 現場無人,無從探問,只有請教度娘。</p><p class="ql-block"> 一查,了不得!87座牌坊,綿延1.7公里,主牌坊高達37.7米。拿下了兩個世界吉尼斯紀錄:最長的牌坊街,最大的牌坊。</p><p class="ql-block"> 再看,不得了!臨高是國家級貧困縣,每年需國家補貼幾千萬維持(現在肯定巳摘帽脫貧了)。當時牌坊街投資卻達1.3億!這僅僅是第一期工程,沿街(路)還要繼續征地,建文化公園,造成更多的農民失地。</p><p class="ql-block"> 為此,上了央視焦點訪談。是褒是貶,不言而喻。</p> <p class="ql-block">  主牌坊上書“文瀾文化公園”。</p><p class="ql-block"> 原來臨高書法和楹聯文化有歷史淵源。據說建牌坊街是縣委,府,人大,政協一致全票通過同意的,初衷是配合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揚臨高特色文化,為旅游創造新資源。</p><p class="ql-block"> 但是不顧財力急于求成,牌坊的題額和所撰楹聯內容和書法成功的不多,留下“墨寶”的個別省市領導已經蹲進大牢,委實太煞風景。傳統的牌坊是跨街而立,哪有一字排開的,實在不倫不類。</p><p class="ql-block"> 不過亊已至此,畢竟還是留下這么一個世界之最。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主亊者必然要承擔責任。亊過境遷,吸取經驗教訓,不要急功近利,好好改進保護,說不定將來真能為海南國際旅游島,自由貿易港作點貢獻呢。</p> <p class="ql-block"> 三 儋州東坡書院</p> <p class="ql-block">  東坡書院是我西來的第一目標。學文的不到此,豈不是枉在海南空待了10年!</p><p class="ql-block"> 但對實地參觀的期望值并不高。看過不少歷史名人遺跡,只是老廬幾間,楹聯幾副,看看文字介紹,打卡拍照,以記到此一游而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這幾天正是海南最冷的時節,白天最高12度,夜間最低7度,當地氣象臺不斷發出寒冷黃色預警,也是我們來海南10年經歷的第二次低溫,何況還下著小雨。</p><p class="ql-block"> 蘇軾當年也曾有過這種體驗,在《定風波》詞中,他手拄竹杖,腳著芒鞋,酒后冒雨漫行于山村泥路,“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不過我們此時遇的是“料峭冬風”,真冷!</p><p class="ql-block"> 進入景區,就見右手橋畔殘芰枯桿與水中倒影構成的奇特畫面,似無知稚童鉛筆涂鴉,又如史前先民深崖巖畫。遠處垂掛在芰桿的瑟縮成團成串的萎蓮,那不是漠北瀚海牧羊的蘇武所持的符節么?一</p> <p class="ql-block"> 然而,轉身看左手邊池塘,卻是一派春夏日景象:周邊綠意蔥蘢,滿池睡蓮盛開。</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惠州,接著1097年,62歲的他又被貶至儋州。海南是蠻荒之地,罪至貶此,是只比殺頭輕一等的處罰,他的人生落到了最低點。自己也慨嘆:“殘年飽飯東坡老”,“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枯荷殘芰應是他初來儋州境遇的寫照。</p><p class="ql-block"> 蘇東坡就是蘇東坡,絕境并非絕命。即是枯荷殘芰,也能畫出別樣的畫圖。到1100年遇赦北掃,在儋州整整三年,他卻如左手荷塘,煥發了春天的希望和夏天的繁盛。</p><p class="ql-block"> 難怪他回顧自己的成就,驕傲地自問自答:“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三個落難地,依舊創造出生命的輝煌。</p><p class="ql-block"> 這里距東坡書院實景尚有一箭之地,但兩幅迥異的河塘景觀,卻超前為我們作了喻示。</p> <p class="ql-block">  別看這有些簡陋的平屋,卻是全國重點文物東坡書院古建筑。最早建于北宋,后世各朝均修葺或重建,至明嘉靖年間正式命名為東坡書院。</p><p class="ql-block"> 東坡初到儋州,情緒也曾低落,常夢想“除書(朝廷官員任職的文書)欲放逐臣歸”。但一代文宗的盛名讓他閑不下來。儋州地方官張中與地方名紳黎子方等邀請他講學會友,敷揚文教,開化地方。他欣然允諾。于是就在黎子云處建了這座講堂。</p> <p class="ql-block">  講堂以揚雄“載酒問字”的典故,命名為載酒堂。載酒堂始建于1098年東坡到儋半年之后。這個名字比東坡書院要早幾百年。</p><p class="ql-block"> 孔子以束脩(10條干肉)當學費,東坡講學是不是學生送酒作報酬呢?沒有坐實。不過在儋期間,詩文常出現醉酒,酒醒字樣,估計酒也沒少喝。</p> <p class="ql-block"> 載酒堂前建有載酒亭,亭兩旁有泮池,這是孔廟的規格啊。</p><p class="ql-block"> 海南人由衷崇敬蘇東坡。三年講學,傳播了中原文化,儋州乃至整個海南讀書求學的風氣逐漸養成,東坡是當之無愧的文化拓荒者、播種人。受他面授的瓊州士子姜唐佐,在東坡獲赦北歸第二年,就成為海南第一個舉人。再后八年,儋州人符確破天荒,考中進士,榮登皇榜。“瓊之有士始于儋,瓊之士亦莫盛于儋”。難怪他能享受孔子般的待遇。</p> <p class="ql-block">  書院中庭有一株巨樹,是植于乾隆三年的芒果樹,足有五層樓高,迄今二百多年,依然枝葉繁茂,生氣蓬勃。</p><p class="ql-block"> 忽然聯想起1968年,外國友人送一籃芒果給毛主席,毛主席轉贈給清華大學工宣隊。立即在全國掀起了芒果熱。芒果不能久放,技術人員還用塑料仿制成芒果,在工人,工宣隊間傳來傳去,儼然成了圣物。</p><p class="ql-block"> 那時熱傳的口號是胸懷世界,放眼全球,實際上是閉目塞聽,孤陋寡聞。對于芒果這普通的熱帶水果聞所未聞,更見所未見,只覺得新奇稀罕,哪里知道就在本國土地海南島就有芒果樹呢!</p><p class="ql-block"> 據說芒果原產印度,唐僧玄奘是向世界介紹芒果的第一人。在惠州,東坡先生“日啖荔枝三百顆”,大快朵頤。不知當時海南有沒有引進芒果,如有,美食大師蘇東坡總是要嘗嘗的。不過,未見他詩文表達過,待考了。</p> <p class="ql-block">  蘇東坡在儋除了講學,還躬耕自養。這座銅立像,戴斗笠,蹬木屐,典型的帶有書卷氣的農民形象。據說形象依據來自院藏古畫坡仙笠屐圖,可惜無緣得見。</p><p class="ql-block"> 東坡先生不僅穿著本地化,適應了海南生活,甚至宣稱:“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儋州,古為儋耳國,古民雙耳下垂。)心理上竟把他鄉作故鄉,樂不思蜀矣!</p> <p class="ql-block">  院中還有一座耕牛塑像。蘇東坡曾苦心勸耕,為當地農業發展作出貢獻。教書育人,還與勞動相結合。是不是有點現代教育意味呢!</p> <p class="ql-block">  剛進景區大門時,當門一幅稚童學子亦步亦趨地跟隨在蘇老夫子身后的漫畫,覺得風格不符,有點可笑。參觀后回望,見漫畫題為東坡書院新時代教育實踐站,讓人若有所悟。</p> <p class="ql-block">  院區曠大,參觀不能一一;可記者繁多,記述亦不能一一。東坡書院不是一看而過,或者一次看盡的景點。留著下次再來?</p> <p class="ql-block"> 四 海花島</p><p class="ql-block"> 11日下午,告別古老的東坡書院,驅車向西北行,目的地是全新的現代化景觀一一海花島。</p><p class="ql-block"> 海花島,位于儋州排浦港、洋浦港之間的海灣地域,南起排浦鎮,北至白馬井,距海岸600米,跨度6.8公里。開發商投資千億,通過填海作業,形成三個離岸島嶼,各有過海大橋與大陸相通。完全建成后,空中俯瞰,如大海中的三朵花,故名海花島。</p><p class="ql-block"> 傍晚,我們車過大橋,入住海花島。</p> <p class="ql-block">  12日晨,天氣徹變,萬里無云。碧海藍天,纖塵不染,澄明純凈。頓感神清氣爽,大有目擊千里之概。海濱觀景,機緣佳絕!</p><p class="ql-block"> 在住處漫步,方知三個人工島,各有分工。本島為高層住宅區,已形成氣候,入住者眾。真正提供游覽的,位居三島之中,才是名副其實的海中之花。可惜尚未正式開放,每天十時以后,旅游團大巴方可過橋進入,其它車輛行人一律不得上橋。</p><p class="ql-block"> 遺憾之余,見有海花俯視圖景,趕緊拍下,既然看不到,留個圖片,聊甚于無。</p> <p class="ql-block">  好在天氣清明,就近隔海觀望,不得已而求其次。</p><p class="ql-block"> 駛近中島,車停等候過橋的旅游車隊之間,下岸遠瞻對岸,陽光下拉近手機鏡頭,拍攝的效果不錯。</p><p class="ql-block"> 居中是三座現代化高樓,為商務中心、高級賓館、文化設施之類。</p> <p class="ql-block">  移目向右,有一山,底色純白,姑稱之為南國雪山,或海中布拉達宮。細看乃特大過山車依山而行。山上建筑尚未定色,預想峻工后色彩定有可觀者。</p><p class="ql-block"> 隱約可見更多的游樂場所,這里是游樂中心。</p> <p class="ql-block">  邊看邊嘆,忽然發現大橋腹部有輔橋,車不能上,人卻可走。正橋不可登,陳倉可暗渡。喜出望外!</p> <p class="ql-block">  輔橋蜿蜒高下,移步換景,曲折多姿,本身就是景觀路。手機拍個不停,不需選景取鏡,抬手隨機拍,總有不錯的風景。</p> <p class="ql-block">  終于登島。白色的沙灘,沙粒細膩如粉,行走的感覺如踩地毯。沙灘上停著待發的帆艇。一旦正式開放,它們便是海上的彩蝶,圍繞著海花飛舞游弋。</p> <p class="ql-block">  這是就近拍攝的希爾頓雙塔酒店。</p> <p class="ql-block"> 與西式建筑相呼應的是中國古典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  南亞各國風情建筑均有呈現。</p> <p class="ql-block"> 住宅群比之于別島更勝一籌。</p> <p class="ql-block">  游罷中島,朋友索性開車進入第三島。與我們昨晚住的高樓群不同,這里均為各種別墅,兩位女士下車在別墅前留影,以示到此一游。這里人跡罕見,大部分別墅正在待客而沽。</p><p class="ql-block"> 這樣,海花三個島,都算游過。</p> <p class="ql-block"> 五 千年古鹽田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洋浦半島鹽田村,已有上千年制鹽史。</p><p class="ql-block"> 海水曬鹽,古來如此。辟一片海灘,整平,筑堰,留缺口容漲潮時海水涌入,然后堵缺口,蓄海水曬干,便有海鹽生成。此法費時間,產鹽慢,效益不高。</p><p class="ql-block"> 鹽由村人改進辦法,用經過曬干的海灘泥沙,澆上海水過濾,制成高濃度鹵水,倒在石槽里暴曬,制成鹽巴,相對快速,髙產,鹽度純。稱之為老鹽。目前尚有3O多戶鹽工用此法產鹽。也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p><p class="ql-block"> 洋浦鹽田是全國重點保護文物。</p> <p class="ql-block">  所謂石槽,是用海邊石頭鑿成,四周留邊,中間鑿槽。槽并不深,面平,如硯臺,稱之為硯式鹽槽。倒入的濃鹵,曝曬易干,產出更快。這種鹽槽尚存1000多個。</p> <p class="ql-block">  這張照片有一個石槽近景,硯臺狀特別明顯。稍遠處就是海水了。</p> <p class="ql-block">  現場賣老鹽者,價格是普通的幾倍。宣傳說老鹽如何有益養生。還有老鹽焗雞現賣,亦有游客現場品嘗。</p> <p class="ql-block">  還有老鹽焗蛋,說風味獨特。</p><p class="ql-block"> 各地海南土特產商店均有老鹽出售。</p> <p class="ql-block"> 六 白馬井</p><p class="ql-block"> 白馬井在儋州西北部,與洋浦港隔水相望。在海南環島高鐵,白馬井是唯一設在鎮的重點站。儋州,洋浦開發區,加上最新開發的海花島,都得從此上下高鐵。</p><p class="ql-block"> 白馬井名聲很大,已有兩千年的歷史。傳說東漢伏波將軍南征交趾到此,兵饑馬渴,一匹白馬用蹄掘地,甘泉涌出,留下白馬涌泉遺跡。奇就奇在距海僅40余步,泉水卻清冽甘甜,當地人視為神井。</p><p class="ql-block"> 1962年,郭沫若先生來白馬井參觀,并作考據。認為,白馬非馬,按古音,白馬與伏波同音,白馬者,伏波也。所以當地不僅有白馬井,還有伏波廟。</p><p class="ql-block"> 歷史上有好幾位伏波將軍,伏波即降服波濤,擔負平定海患,穩定南疆的使命。但人們愿意認定是漢光武時的馬援(馬援正好姓馬)。交趾有亂,馬援請命于劉秀。劉秀因其年邁不忍。馬援說“男兒當死于邊野,以馬革裹尸還葬耳!”馬革裹尸的典故就出于他。</p> <p class="ql-block">  有典有據的古跡必當一觀。</p><p class="ql-block"> 車按導航已到,眼前景象讓人生疑。正在修路挖坑,路障擋道,一片凌亂。嘗試著從路側拐過,果然就是白馬井。</p><p class="ql-block"> 大紅大綠,瓷磚貼墻,井欄方型,水泥砌就,叢生雜草之間,立一白馬,大體還像。墻頭旗幡飄揚,當門“白馬涌泉”四個大字,當仁不讓宣示:這里便是正宗古跡白馬井!楹聯氣勢更足: </p><p class="ql-block"> 堪笑云臺書大將</p><p class="ql-block"> 莫如馬井涌清泉</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說,附近還有伏波廟,那不咋地,哪比得上這里的白馬井呢!</p><p class="ql-block"> 兩側墻上還貼著當地文人墨客書法詩章,水平差強人意罷了。</p><p class="ql-block"> 整體印象,村級土地廟水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p> <p class="ql-block">  細看,右手墻上貼滿賜名帖,有一帖上書:井泉保佑 案立契 男名 井文。</p><p class="ql-block"> 求得名字多有井字,井文,井彬,井珍,井昊等。</p><p class="ql-block"> 賜名墻前還有供臺,擺滿香燭供品。白馬井已是當地人生命歷程不可須臾離開的神靈了。</p><p class="ql-block"> 盛名白馬井,竟是這等模樣,不免失望。說不定若干年后,政府撥款,或眾人捐資,把白馬井裝點得有模有樣,符合現代旅游景點的審美趣味,吸人眼球。</p><p class="ql-block"> 轉念一想,那時的白馬井,還能像目下這樣,讓人感受到當地百姓略顯偏執的本真情愫,和原生態的質樸的自信自夸呢?</p><p class="ql-block"> 無論如何,這是我西線游覽印象最深的景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七 東方魚鱗洲</p><p class="ql-block"> 最后一個目標,東方魚鱗洲。</p><p class="ql-block"> 一直有個懸念,為什么地處海南島最西邊的這塊地方,卻偏偏叫作東方呢?</p> <p class="ql-block">  景區入口,巨石橫道,上書:西海岸 </p><p class="ql-block">魚鱗洲景區。</p><p class="ql-block"> 這里面對北部灣,與越南隔海相望。所在轄區八所邊防派出所幾乎就在海邊。附近“嚴防偷渡”“打擊走私販私”等標語,提示我們身處海防一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傳說黎族漁婦,丈夫為惡人所殺,曝尸沙灘,因化身海燕,銜泥成山,層層疊疊,狀如魚鱗。兀立海邊,上建燈塔,為北部灣行船導航,也是海南西部重要港口八所港的門戶,遂成東方市的標志。</p><p class="ql-block"> 東方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漢武帝時設九龍縣,漢光武時稱珠崖縣,隋煬帝改名為感恩縣,這個名字一直沿用到解放前。解放后,將縣府定位在黎族聚居區東方峒,遂有東方地名。后升格為市,市府改設在八所,就是東方市了。名東實西,緣由在此。</p> <p class="ql-block">  當年解放海南,始于1950年4月17日臨高角登島,終于5月1日八所港戰斗,海南全島解放。最后一戰便在此,有碑紀念。</p> <p class="ql-block"> 在“西海岸”碑前遇四位徐娘級女士拍照。她們從南寧出發,騎行八天到此,英姿颯爽,令人欽佩。</p> <p class="ql-block">  同行者鼓動,我也借用她們的自行車拍照,作為最后一站留念。</p><p class="ql-block"> 看了照片,掩口胡盧而笑!精氣神哪能與一旁巾幗可比!自嘲曰:</p><p class="ql-block"> 明是極西號東方</p><p class="ql-block"> 老夫聊發少年狂</p><p class="ql-block"> 東施效顰君莫笑</p><p class="ql-block"> 猶有雄心對夕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此次西游,百分之百滿意!謝過友人,由東方站登車,乘高鐵返回海口。接乘公交,直達住處家門口,到家晚八時許。</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镇雄县| 新密市| 宝清县| 白城市| 通城县| 曲阳县| 婺源县| 灵山县| 玉门市| 通许县| 海阳市| 若尔盖县| 鄂托克前旗| 祁门县| 涿鹿县| 辽源市| 德清县| 安阳市| 东平县| 淅川县| 邹城市| 普定县| 夹江县| 乡城县| 重庆市| 仲巴县| 绵竹市| 驻马店市| 图木舒克市| 吕梁市| 丘北县| 清新县| 西平县| 汾阳市| 新龙县| 平江县| 柏乡县| 边坝县| 鹿邑县| 锡林浩特市| 科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