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沙特爾圣母主教座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b>,</p><p class="ql-block">沙特爾主教座堂位于法國巴黎西南約70公里處的沙特爾市。據傳圣母瑪利亞曾在此顯靈,并保存了瑪利亞曾穿著的圣衣,沙特爾因此成為西歐重要的天主教圣母朝圣地之一。1979年10月26日世界遺產委員會第3屆會議起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維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2020年圣誕節后的一天,我們走訪大教堂,為煥然一新的大教堂驚艷!寫下游記。因篇幅有限,分成上下二部。</p><p class="ql-block">上篇為外部,下篇為內部</p><p class="ql-block">上篇介紹<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大教堂如何從“羅曼”轉化到“哥特”的前世今生,和號稱“石雕圣經大教堂”的沙特爾大教堂的外部“羅曼尼斯凱雕像”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謝陶嘉和許多老師對上篇文章的鼓勵指正,使“班門弄斧”的我,在進一步學習之余,努力把所見所知再續下篇。在此先向諸位老師致謝并再次敬請多加指導。</span></p> <p class="ql-block">上篇說到:過去的800年中,大教堂雖屢次“浴火重生”,內部卻一直沒有進行徹底的清理。從1836年最后一次大??到今天,近200年過去,大教堂內部精美的彩窗,雕塑,壁畫…無數珍寶被歲月蒙塵。那些號稱世界上最美的玻璃窗,甚至陽光都透不進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9世紀油畫“沙特爾大教堂大火”</p> <p class="ql-block">而最近歷時10多年的修復工程后,大教堂內部煥然一新,盛裝迎客。如果說以前是五次的浴火重生,那么這次的內部全面修復工程,可以毫不夸張地稱之為<b>“鳳凰涅磐”!</b></p><p class="ql-block">下篇:現在讓我們走進大教堂內部,看看這只歷經了800年滄桑又重生的<b>“火鳳凰”</b>吧!</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西面正門由12世紀的羅曼式三重9座“王者之門”組成。而這三組大門又都與中間的圣殿相通。</p> <p class="ql-block">當從西面正門進入大堂時,眼前一亮,裝修一新的墻壁,晶瑩剔透的彩窗,使大廳里的一切都顯得明亮而光彩照人。</p><p class="ql-block">這是號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法國教堂中最寬的中殿,中間寬16.4米,</span>長130.2米,<span style="font-size: 18px;">拱頂高達32.5米,中殿二邊有側廊,每個側廊各與三門相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圣誕節期間,進入大門后立刻看到右側殿堂中,設有傳統的圣誕節“基督降生”的“馬廄”小模型,里面燭火輝煌。</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沙特爾大教堂的珍寶</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彩窗</b></p><p class="ql-block">如果說從外面看大教堂,被兩個不對稱的尖塔吸引;近處看,為三座大門的雕像驚嘆;當走近教堂時,立刻會被教堂中精美的彩窗吸引住目光。</p><p class="ql-block">這正是大教堂的又一個“<b>世界第一</b>”。</p> <p class="ql-block">沙特爾大教堂是世界上第一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大教堂,<b>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中世紀彩色玻璃窗收藏</b>。<b style="font-size: 18px;"> </b><span style="font-size: 18px;">le plus grand ensemble de vitraux médiévaux au monde. </span></p><p class="ql-block"> 這座<span style="font-size: 18px;">始建于13世紀初的</span>大教堂,不但建筑宏偉,將哥特式風格發展到了巔峰。 而且當初的建筑速度驚人,大教堂始建于1194年,結束于1221年,相比其他哥特式建筑,常常一拖百年、幾百年,它的速度保證了建筑整體風格的一致性,達到建筑與藝術的完美結合。Une prouesse architecturale et artistique。</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玫瑰窗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是圣母瑪麗亞的傳統象征</b><span style="font-size: 18px;">,其上方十二道細密的聯拱,象征耶穌的十二個門徒。</span></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有三個巨大的玫瑰花窗,各自位于三座大門的上方。</p><p class="ql-block">進入正門后,首先看到的是大門上方號稱<b>世界上最大的一個花窗,直徑13.4米。</b></p> <p class="ql-block">“玫瑰窗”中心是耶穌基督像。</p> <p class="ql-block">周圍是其12個弟子。</p> <p class="ql-block">玫瑰花窗下面有三個高窗,象征著天主教“三位一體”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間高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近些看</p> <p class="ql-block">還記得上文中提到的那個“杏仁核”嗎?如今圣母抱著基督也端坐其中~宇宙之交合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再近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右邊高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邊高窗</p> <p class="ql-block">從祭壇看正門入口玫瑰花窗。</p> <p class="ql-block">另外二個大型玫瑰花窗分別位于南北二側大門的上方,玫瑰窗里十二個小圓形與松子形鏤空裝飾,同樣像征耶穌基督的12個門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南側門花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北側門上方的玫瑰窗~據說是路易九世的母親布朗卡皇后捐助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彩窗是哥特式建筑的首創,如果說玲瓏剔透的火焰式鏤空建筑是大教堂錦袍上的精美蕾絲,那么這些晶瑩閃爍的寶石色花窗,就絕對是給錦袍<span style="font-size: 18px;">鑲珠嵌鉆的</span>“錦上添花”。</p><p class="ql-block">它們被完全清理后,大放異彩,讓我們能重見那些800年前舉世無雙的色彩和精美絕倫的繪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從祭壇看北門花窗</p> <p class="ql-block">除了三大玫瑰花窗外,教堂內還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超過2000多平方米的</span>170多扇長型花窗玻璃,其中包括完整保存了100多扇12世紀—13世紀的花窗玻璃,</p> <p class="ql-block">法國電視臺的節目曾專門<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介紹過清理前的圣喬治像和清理后的圣喬治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可見</span>200多年前煙熏火燎后,大部分玻璃被污垢覆蓋,幾乎看不見原來面目~<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這也能使我們越發明白,這個清理是多么的必要,為什么把這個工程稱之為“</span><b style="font-size: 18px;">浴火重生</b><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了!</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清理前;右:清理后。</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修復的過程很復雜:所有窗戶都首先取下編號,然后運到玻璃制造工作室。 進行仔細檢查評估,按<span style="font-size: 18px;">規程修復</span>和更換密封件。</p><p class="ql-block">要知道,所謂的“花窗”,是把一塊塊彩色繪畫玻璃切割后,用柔軟的鉛條拼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固定</span>而成的。修復時需將它們分拆下來,進行清潔和研究, 確認每塊玻璃年代(真實性審查)。 然后由玻璃專家進行色彩修復,再重新裝回原處,以達到整體的完美和保護效果。</p><p class="ql-block">修復過程中,會在墻上臨時裝上一個同樣的復制彩色玻璃窗。</p> <p class="ql-block">清理干凈的圣喬治全身像,許多原來看不見的顏色重新顯現。</p> <p class="ql-block">正如這個圣喬治像的“顯容”一樣,大教堂內各種風格形態的玻璃窗,重新展現了<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以圣經故事為題材的</span>4000多個拜占庭風格的人物,形象鮮明,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拿鑰匙的圣彼得,</p> <p class="ql-block">圣雅克身上的貝殼也被重新顯現。</p> <p class="ql-block">更為吸引人的,是這些800年前花窗的色彩,瑰麗奇巧,以藍色和紫色為主調,</p> <p class="ql-block">尤其是其中被稱為“沙特爾蘭”的絕版藍色,被公認為12世紀-13世紀玻璃藝術最完美的典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沙特爾藍</b></p><p class="ql-block">沙特爾之藍:是沙特爾大教堂里面的彩色玻璃上面有著世界上絕無僅有的藍色。</p> <p class="ql-block">據說這種顏色是專為圣母調制的:當時的主教希望有一種獨一無二的顏色,一種配得上圣母的顏色,于是有了“沙特爾之藍”。</p> <p class="ql-block">后來這種藍色的配方被帶進了墳墓,它也就成為沙特爾大教堂獨有的絕世之色。<b>人們把它叫做 “lost blue of Chartres~遺失的沙特爾藍 ”。</b></p> <p class="ql-block">這就是最著名的12世紀的珍寶玻璃彩窗,被稱作<b>美麗的玻璃圣母</b>(Notre-Dame-de-la-Belle-Verrière),</p><p class="ql-block">它用18幅畫面來襯托中間一幅貝依·弗里埃爾圣母畫。兩側各7幅,中間主圖以下4幅,分別敘述耶穌的事跡,其中也有最后的晚餐,圣母領報等主題,總稱為《耶穌傳》。</p><p class="ql-block">中間的圣母頭戴皇冠,目光端莊肅穆。色彩調配富有對比性(一般只用紫、紅、藍、黃),富麗堂皇,美不勝收。此扇窗是12世紀哥特式彩色玻璃畫的杰出作品。</p> <p class="ql-block">欣賞一下法國電視臺近距離攝制的絕世之色~<b>“沙特爾蘭</b>”!</p> <p class="ql-block">我看到有中文介紹材料誤稱:“<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特爾藍”圣母花窗位于</span>正大門的玫瑰花窗和下面的三個豎長花窗處。其實真正有“沙特爾藍”之稱的“圣母之窗”只有一塊,是在靠南門的邊墻上,兩扇窗并列中的左面,正對唱詩壇的環狀墻柵。</p><p class="ql-block">參觀時千萬小心,不可錯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間那扇窗是“沙特爾蘭圣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現在,隨著許多的13世紀圣像露出真面目。各種細節被重新發現,讓考研人員如同發現了“阿里巴巴的寶藏”一般興奮不已。</p> <p class="ql-block">每個花窗都講述了豐富多彩的故事,出現了上千萬各種階層的人物,</p><p class="ql-block">800年前的服飾,生活方式,使用工具,漁耕狩獵…,實際上就是無數個社會歷史記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左為農耕、右為星座的花窗。</p> <p class="ql-block">有意思的是:作為哥特現實主義藝術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特爾花窗玻璃,首先在當時社會上</span>掀起一股<span style="font-size: 18px;">藝術資產上的革命浪潮。</span></p><p class="ql-block">彩色玻璃窗的內容不再僅僅是圣經故事,而是出現了12世紀的政治,社會和宗教社會的真實寫照,成千上萬的圖畫像是中世紀生活的鏡子……人們忙碌在小路上,田野,工地,車間,商店……,工匠,農民和商人在勞作中。藝術開始與世俗生活相連接。花窗的制作開始成為商品,可以定制和出售,花窗的底部還會明碼標價。<span style="font-size: 18px;">au bas des verrières, souvent dans le geste explicite de l’offrande.</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800年前,操作織布機的織造工人。</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中的藝術品交易職業也成為重要的與藝術相關的工作(最早的藝術品商人啊!),他們需要關注所有的新事物(工具,衣服,樂器等),圖案也必須通過更新藝術品的材料和功能來不斷“與時俱進”。而沙特爾大教堂~正因為它是12世紀以來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和玻璃花窗群,本身成為沙特爾玻璃最好的證明(和廣告)嘿嘿!??。</p><p class="ql-block">直至今天,大教堂附近的中世紀玻璃花窗博物館內還保持這個傳統,在參觀的同時,可以定制或購買彩色玻璃制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世紀的騎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從這些跨越了800年的藝術珍品上,可以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羅曼建筑的青藍色開始向哥特式的多彩形式的演變。</p><p class="ql-block">“沙特爾風格”曾經風靡于歐洲各地,成為后來許多著名教堂的樣本;教堂自身也成為法國著名的四大哥特式教堂之一。</p><p class="ql-block">現在法國教堂中各種風格的彩窗一應俱全,古典、現代、抽象…百花齊放,絕對的法蘭西“奇芭”!來法國參觀時,不可錯過!</p> <p class="ql-block">回到大教堂吧!</p><p class="ql-block">沙特爾大教堂以擁有近2600平方米面積的中世紀玻璃花窗而創了紀錄。 它確實成了世界上唯一保存了如此多的彩色玻璃窗的大教堂~羅曼式或哥特式。</p><p class="ql-block">Sa surface de près de 2 600 m2 de verrières d’époque pourrait s’inscrire dans la livre des records. En effet, c’est la seule cathédrale au monde à avoir conservé autant de vitraux : romans ou gothiques.</p><p class="ql-block">如果說教堂外面的中世紀雕刻使大教堂成為“石雕圣經教堂”,那么里面的這些晶瑩美麗的花窗,簡直讓整個大教堂變成了一個巨大的包羅萬象的圖書館。</p> <p class="ql-block">從圣壇向大門處看,巨大的玫瑰窗煥然一新。透過這些潔凈明亮的大量彩窗,大教堂內部被重新照亮,一切都變得光輝燦爛起來,美麗的讓人不由發出“哇!”的驚嘆!</p><p class="ql-block">看到這里,不能不感動,感動于這個“浴火重生”的工程,能讓蒙塵的鳳凰涅磐,讓我們有幸看到800年前的它和今天重生的它,是何等的美麗輝煌!</p><p class="ql-block">難怪那時的人們進入大教堂時會不由自主產生崇拜感,即使放在今天,也不由人不嘆為觀止,憑生敬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迷宮Le labyrinthe</b></p><p class="ql-block">一進入大教堂,一般人不會注意到的,那就是進門大廳處地面上的“迷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從地面看“迷宮”。</p> <p class="ql-block">沙特爾大教堂的迷宮是中世紀遺產,<span style="font-size: 18px;">建于12世紀。直徑12.89米,遍及整個中殿。其路線延伸超過261.55 m。</span>是哥特式建筑中保存的罕見證物之一。</p><p class="ql-block">迷宮曾在基督教中用作朝圣者們跪行懺悔之道,也可以用作通向天堂耶路撒冷的象征之路。Le labyrinthe aurait été utilisé d’une part comme chemin de pénitence parcouru à genoux, d’autre part comme un chemin symbolique vers la Jérusalem céleste.</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感謝網友“大O小o"對這個“迷宮”的圖解。</p> <p class="ql-block">法國電視臺特地從教堂37米高處的頂棚交界“眼”拍照,那里是唯一能看到“迷宮”全貌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通過電視臺的視角,我們才能看到這個平日無法見到的“奇觀”!~一個130平米的巨大石嵌刻“迷宮”。</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空中看“迷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迷宮”的故事來自古希臘神話。米諾斯 (Μιν?ταυρο?)是希臘神話中克里特島上的半人半牛怪,每年都吃七對童男童女。年輕的希臘英雄忒修斯自報奮勇來到克里特,在克里特公主阿里阿德涅的幫助下,用一個線團破解了迷宮,又用她交給自己的一把利劍斬殺了米諾斯。</p><p class="ql-block">這個“迷宮”中心原來有一個圓銅牌:就是描寫了英雄忒修斯殺死了吃孩童的半牛半人怪物“米諾斯牛”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早期的基督徒,進入教堂時,先要按迷宮的線路循環前進,一直走的中心處,</p> <p class="ql-block">信徒們認為,基督是與當年的希臘英雄一樣除惡救人的神。所以要遵循他的足跡戰勝邪惡。</p> <p class="ql-block">可惜銅牌在法國大革命中丟失了,現在地面上看到的“迷宮”是這樣的~用金屬釘制成的星像座。</p><p class="ql-block">來沙特爾大教堂時,千萬別忘了,一進大堂時,先往地上看看,找到那個圓心~像征基督榮耀的最終勝利。</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唱詩壇雕像</b></p> <p class="ql-block">除了絢麗多彩的花窗外,大教堂里里外外、共有1萬多尊精美石刻塑像。這也是大教堂的珍寶,這些雕像主要為二個不同年代群組:</p><p class="ql-block">一組是位于外部三座大門旁邊。以12世紀的“羅曼尼斯凱像”為主的12世紀羅曼式雕像群,上篇已經重點說過,這里要補充一個法國資料中與大教堂最早起源有關的雕像故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母大教堂的傳說</b></p><p class="ql-block">公元2世紀,圣薩維寧(Saint Savinien)和圣波蒂滕(Saint Potentien)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沙特爾地區(Chartres)</span>傳福音。羅馬地方法官基里努斯(Quirinus)對第一批基督徒進行了大屠殺,其中甚至包括他自己的女兒莫德斯特(Modeste)。他們的尸體隨后被扔進了教堂現在地下室所在的井<span style="font-size: 18px;">洞</span>中。</p><p class="ql-block">A partir du Xe siècle, on raconte que saint Savinien et saint Potentien, au cours du IIe siècle, vinrent évangéliser le pays chartrain. Quirinus, magistrat romain, aurait fait massacrer les premiers chrétiens dont sa fille Modeste. Leurs corps auraient été ensuite jetés dans le puits de la crypte。</p><p class="ql-block">16世紀時這個井洞被重新提起,北大門處重建了圣.莫德斯特(Modeste)~羅馬總督女兒~的雕像。下次去記得去看看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來自資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5世紀到10世紀,是法國非常動亂的年代,許多教堂被毀了又建。公元858年在維京人又一次突然襲擊掠奪之后,吉斯勒伯特主教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盧賓</span>地宮上的高臺重建了教堂。<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盧賓地宮是目前已知大教堂的最古老的深層。</span></p><p class="ql-block">Du Ve siècle à l'an mil</p><p class="ql-block">Plusieurs églises se sont succédées au cours de ces périodes très troublées. Ainsi après un raid des Vikings en 858, l'évêque Gislebert fit reconstruire son église, dont il subsiste la crypte Saint-Lubin, située sous le ma?tre-autel, au plus profond niveau exploré.</p> <p class="ql-block">富爾伯特(Fulbert)是沙特爾(Chartres)的大主教,他是瑪麗婭的一位忠誠信奉者,</p><p class="ql-block">也是他,建起了第一座羅曼式圣母大教堂。他的現代雕像立在西門前的廣場上,南門也有他的羅曼式雕像。</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富爾伯特像(Fulbert)</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唱詩塔雕像群</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另一個雕像群就在大教堂中心的“唱詩</span>塔<span style="font-size: 18px;">Le Tour de ch?ur”</span>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位于大教堂后面中軸線的圓形回廊內側,</span>是個展示雕像的6米高半圓形圍柵,長度超過一百米,占地650平方米,兩邊耳室長達63.4米,是9世紀羅曼式建筑中的極致之作。</p><p class="ql-block">這里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雕塑多完成于16-18世紀,集中表現了耶穌與瑪利亞生平故事。</span>號稱“<b style="font-size: 18px;">法國最大的唱詩塔~</b><b>Le ch?ur le plus vaste de France”</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8世紀的“唱詩壇”畫像</p> <p class="ql-block">唱詩塔的壁龕被水平地分為四個層次:底座,欄桿壁,壁龕和火焰式頂冠。</p><p class="ql-block">雕像群在圍柵的第三層的展示龕中。</p><p class="ql-block">頂冠上部保留著哥特式華麗的火焰尖峰風格,精致的梁架混合了中世紀的各種元素和蔓藤花紋。</p> <p class="ql-block">但在近200多年間,這數百尊16世紀至18世紀的白色精美石刻雕像,被污垢掩蓋,看上去昏暗漆黑一團。</p> <p class="ql-block">因墻壁和裝飾品的結垢非常嚴重(主要是由于蠟燭上的灰塵和煙霧),不利于清理工作。 十多年前,開始對祭壇圍墻進行清理。</p> <p class="ql-block">修復工程第一步是搭建專用腳手架:腳手架外面全部用塑料布遮擋,這也是工程進行中許多來訪者看不到雕像的原因。</p><p class="ql-block">但這<span style="font-size: 18px;">100多平米上</span>眾多的各種人物,服飾復雜,極為精致,不能有分毫差錯。如何能不損壞原物的情況下,完美進行清洗?法國電視臺顯示了他們的“高招”。</p> <p class="ql-block">技術人員把清理涂膠,用毛刷輕輕涂滿雕塑的每個角落和細節,</p> <p class="ql-block">待其凝結成膠狀后,小心的揭開剝去膠膜,同時粘走了吸附在雕刻上的臟污,(如同現在美容護膚品中的面膜?)</p> <p class="ql-block">這樣使石像在完全不被損壞的情況下,被清理的潔白如初,煥然一新,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但即使用這樣現代的技術,面對那么多的人物,那么復雜的輪廓形態,那么多的邊邊角角,</span>要<span style="font-size: 18px;">能不損分毫的</span>一厘米一厘米的清理干凈,那巨大的工作量,和小心翼翼地操作,又談何容易!</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理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理后</p> <p class="ql-block">介紹資料說:最復雜且輪廓精細的部分,還是要浸泡在負離子水中用棉簽進行清潔(如同清理珠寶首飾)~傳統的,仍然是最簡單最安全的。</p> <p class="ql-block">這個花費了10年的修復清理工程,今天終于可以向世人顯示那戲劇性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清理前的唱詩壇(資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潔白如新的唱詩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這是號稱法國最大最美的16~18世紀雕像群,現在讓我們按圣經故事的順序看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石雕“圣經新約”故事</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雕像群在圍柵的第三層的展示龕中,分成40個主題場景,敘述了瑪麗婭和基督的一生。</p><p class="ql-block">根據圣經新約:瑪利亞沒有參加耶穌的傳道(傳道、顯示神跡、救人治病等占到了福音書的80%以上)。四部福音書都沒有瑪利亞參與的記載。故自“基督受洗”后,在展現耶穌公開傳教,直到被釘上十字架的那部分場景里沒有瑪麗亞。(我以前還真沒注意,嘿嘿??)。Ainsi, à partir du baptême du Christ, début de sa vie publique, et jusqu’à la crucifixion, Marie sera absente.</p> <p class="ql-block">雕刻前部分從瑪麗婭出生于南方開始。主要情節來自于隱經(詹姆斯的前福音書,瑪麗亞的誕生書,偽馬修福音,Protévangile de Jacques, livre de la Nativité de Marie, évangile du pseudo Matthieu。)</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以耶穌為主,包括:耶穌的誕生,他的洗禮和在公眾活動中的場景(受誘惑,創奇跡等)。后面一部分表現基督的受難與復活。終結一幕據說顯示了圣母的死亡、復活及加冕。(這部分還沒有清理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希臘文《新約圣經》中寫到,耶穌母親的名稱,最早是以希臘文出現,拼為Μαρι?μ(Mariám),源自希伯來語:?????????(Miriam或Miryam),英語Mary。法文Mariea.</p><p class="ql-block">新約圣經解釋道:</p><p class="ql-block">“由于她的謙卑與對天主旨意的順從,天主使她成為所有基督徒的榜樣。源于新約圣經對這位加利利少女的描寫,基督徒以虔誠和神學刻畫出瑪利亞的形象,她滿全了《尊主頌》(圣母贊主曲)中的預言:“今后萬世萬代都要稱我有福”—?"Mary." Web: 29 Sept. 2010 Encyclop?dia Britannica Online.(大英百科全書在線版)”</p><p class="ql-block">可見,宣傳瑪麗亞的一生,成為天主教教義的重要內容之一。</p> <p class="ql-block">據路加的福音書稱:瑪利亞是伊麗莎白<span style="font-size: 18px;">Elisheba</span>的表妹,伊麗莎白是祭司匝加利亞(Zechariah (priest))的妻子。《路加福音》第3章列出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大衛王室后裔</span>族譜,上至拿單 (大衛之子),實際是馬利亞的族譜,而《馬太福音》第1章列出的上至所羅門的族譜乃是約瑟夫的族譜。</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因此</b><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b>約瑟夫與瑪利亞都屬于猶大支派,大衛王室的后裔。</b></p> <p class="ql-block">“新約”中對瑪利亞的早年生平記錄很少,公元二世紀的雅各伯福音書是記錄瑪利亞早年生活的第一部書籍。簡要如下:</p><p class="ql-block">“瑪利亞生于以法他,她的父母為約阿希姆安妮。他們生下瑪利亞。瑪利亞在加利利的小鎮拿撒勒與她的父母一起定居下來,”(左下角很可愛的小女孩~瑪麗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童年瑪麗亞</p> <p class="ql-block">“她與約瑟訂婚(猶太婚姻~英語:Jewish views on marriage)。</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訂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天使加百列向她預報受圣神感孕,成為預定的彌賽亞之母的事。瑪利亞以純全的美德與謙卑順從了天主的意思,“看!天主的婢女,愿照你的話成就與我吧!”</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天使報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約記載,瑪利亞在嫁給約瑟夫之前就懷了耶穌,但是約瑟夫并沒有因此解除婚約,仍然娶了瑪利亞,并且承認她的兒子耶穌是他們家的長子,擁有財產繼承權的第一順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約瑟夫與瑪麗亞的婚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從天使加百列告訴瑪利亞:她的親戚伊麗莎白原是無法生育的,但也懷了孩子之后,瑪利亞便急速動身去“猶大的一座城”拜訪伊麗莎白。瑪利亞到達并問候了伊麗莎白之后,伊麗莎白尊稱她為“吾主的母親”,其后瑪利亞以尊主頌贊美天主。三個月之后,瑪利亞返回自己家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瑪利亞<span style="font-size: 18px;">探訪伊麗莎白</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伯利恒時,瑪利亞生下了耶穌,但由于旅店中沒有地方,便將耶穌用襁褓裹起,放在馬槽里。”</p> <p class="ql-block">“東方三博士根據星象的指引來到猶太朝拜耶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博士朝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八天之后,孩子受割禮,瑪利亞和約瑟夫按天使的指示給他以“耶穌”為名,意為“救世主之子”。(如此真實表現猶太禮儀,第一次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行割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當瑪利亞完成為期40天的取潔期后,她與約瑟夫帶著耶穌去耶路撒冷獻給天主(根據摩西律法,首生子應獻給天主~來自亞伯拉罕將愛子“以撒”作為犧牲獻給上帝的故事),并按法律獻上祭物。</p><p class="ql-block">在接受義人西蒙(英語:Simeon (Gospel of Luke))和女先知亞拿的預言之后,約瑟夫和瑪利亞帶著耶穌返回了加利利的拿撒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獻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由于大希律王的迫害,約瑟夫帶著全家逃往埃及,直到大希律王去世,才回到拿撒勒。”</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逃埃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耶穌受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耶穌進入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盲人復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12星座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目前清理工程尚未全部完成,但為了讓大家看到清理工作前后的效果對比,在唱詩塔的結尾部分,展示了尚未清理的雕像,黑白分明,一目了然,觀之觸目驚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耶穌受難</p><p class="ql-block">左:戴上棘冠;清理后</p><p class="ql-block">右:立十字架。清理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殤</p><p class="ql-block">下面的雕像還沒有完成清理,篇幅有限,恕不列出了。</p> <p class="ql-block">整個唱詩塔樓就像是一個立體的大舞臺,每個情節都是一幅獨立的畫面,雕像用了極為現實主義的手法表現出“圣經新約”中的每個具體細節,人物繁多,活靈活現,觀之如同一個個中世紀生活的電影“暫停”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對服裝感興趣的,看看那些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的服飾,也會很有意思,幾乎可稱為中世紀時裝展!comme un vrai catalogue de mode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雖然是在16~18?二個世紀中完成的作品,但整個雕像群寫實風格同一,圣潔而充滿靈性,處處閃爍著文藝復興后藝術品中人文主義的光芒。</span></p><p class="ql-block"><b>毋庸置疑,這是16~18世紀最杰出的雕刻藝術精品!</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回頭再看修復后的唱詩塔圣壇和大教堂主體,完全復原了它們最初的美麗。不但唱詩塔中心祭壇,包括教堂內所有的頂棚,梁柱,都被清理一新。</p> <p class="ql-block">電視臺的節目中特別提醒大家注意,所有墻壁上的磚砌線條,竟然都是13世紀的匠人們用手工<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一條條</span>畫上去的,目的是讓用頂棚能呈現出磚砌的美麗線條和風貌,這令人難以置信的巨大工作量,讓今人在修復時敬佩不已,對古代的匠人們肅然起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修復后保留了原樣。</span></p> <p class="ql-block">感謝技術人員的精心工作,讓我們能看到13世紀大教堂建成時的華美風貌。也真心向法國文物古跡的保護單位致敬,看到這樣高水準的修復結果,也讓人們對火災后正在重建的巴黎圣母院的“浴火重生”憑添信心!</p> <p class="ql-block">這個歷時十多年的工程被稱為“鳳凰涅磐”,真是再確切不過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心祭壇圣母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b><b style="font-size:18px;">圣母之衣</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特爾之所以成為西歐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還因為</span>據傳圣母馬利亞曾在此顯靈,教堂除了擁有古老的圣母木雕像外,還擁有圣·安妮·瑪麗母親的頭顱(這就明白,為什么北門的中間雕像是圣安妮了),和一件最重要的“圣物”~<b>據稱是圣母瑪利亞生耶穌時所穿的衣服</b>,現保存在一個金色的圣箱內。</p><p class="ql-block">?這就引出<b>“圣母崇拜”的議題。不對!錯了!</b>由于基督教(天主教和新教)認為,“<b>崇拜</b>”這個詞只可對上帝,因此對于圣母,只可“<b>敬拜</b>”~“<b>圣母敬拜”</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是“無神論者”,對宗教的知識有限,</span>出于理工科刨根問底的毛病,忍不住搜看了有關“瑪麗亞”的部分資料,想搞清基督教“圣母敬拜”的歷史淵源,因不知歷史,就無法真正理解歐洲人“敬拜圣母”的含義。內容太多,簡要列出,不當之處,望專家學者們指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母敬拜”</b></p><p class="ql-block">“圣母瑪利亞”在基督教的起源以《雅各第一福音》為代表,它們勾畫了瑪利亞完整的生平,成為后來圣母敬拜的禮儀和慶節的依據。</p> <p class="ql-block">2世紀,現存最古老的圣母像,描繪了圣母照料圣嬰耶穌(英語:Child Jesus)的場景,羅馬百基拉地下墓穴(英語:Catacomb of Priscilla)。</p> <p class="ql-block">耶穌的母親瑪利亞在早期《新約》中,相對于耶穌及其門徒,不是一個主要角色。</p><p class="ql-block">真正的“瑪利亞崇拜”起源于東方教會。</p><p class="ql-block">公元313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接受了基督教。公元325年召開“尼西亞會議”。確定二神論定義~耶穌既是人,也是神;同時確立了“圣父、圣子、圣靈為三位一體”的思想,成為基督教的主要教條之一。</p><p class="ql-block">耶穌是神,其“因圣靈受孕”的生母也不是一般人,431年以弗所會議對瑪利亞“天主之母”稱號的確立,標志著拜占廷(即東羅馬帝國)圣母崇拜熱潮的開始。</p><p class="ql-block">早期西方教會圣母敬拜的熱度不及東方,但隨著4~5世紀“耶穌誕生,三博士朝圣”中瑪麗亞重要性的顯現, 奠定了天主教圣母敬拜的基調。</p><p class="ql-block">西方社會自11世紀開始全面復興,十字軍東征帶回了東方的財富和“傳說”,中世紀基督教進入了鼎盛時期。在中世紀很長時間內,歐洲的教權凌駕于王權之上,大量建造<span style="font-size: 18px;">教堂。</span>尤其是11世紀“圣物崇拜”和朝圣之風的興起,使<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圣母敬拜”也達到高潮。</span></p><p class="ql-block">中世紀晚期的文藝復興,使西方文化藝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圣母敬拜”開始表現出人文關懷。很多的畫家如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他們在自己的畫作中對“圣母敬拜”加上了人性的光輝,使<span style="font-size: 18px;">人性大于神性!</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拉斐爾的圣母(最美圣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宗教改革分裂了歐洲。在新教信仰和神學中沒有瑪利亞的位置;</p><p class="ql-block">災難性黑死病的發生,使傳統的基督教信仰受到了動搖。</p><p class="ql-block">19世紀的幾次顯圣引發了圣母敬拜的新熱潮,教廷于1854年和1950年將瑪利亞“無染原罪”和“靈肉升天”確立為教義。使得天主教對圣母的敬拜達到最高點。</p><p class="ql-block">源于第二世紀的“詹姆斯的傳世福音”肯定瑪麗是永遠的處女。公元553年的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認定馬利亞是“終身童貞”;這意味到她與約瑟的婚姻只是掛名的(Sexless marriage)。這也在歐洲引起道德觀念的改變,使女性有了婚姻以外的另一種選擇~成為獨身的修女。</p><p class="ql-block">二次世界大戰,歐洲飽受戰爭的傷痛和死亡的恐懼,悲慘世界中更需要母性的安慰和關懷,敬拜圣母成了人們的心理支撐。</p><p class="ql-block">1994年11月11日,天主教宗若望保祿二世與東正教牧首瑪·丁克哈四世簽署了《共同聲明》,支持稱呼“基督之母”或是“我們天主救主基督之母”(the Mother of Christ our God and Saviour)。今天法文中“Notre-Dame”(中文譯成“我們的夫人”)已是“圣母”的專用名詞。</p><p class="ql-block">客觀的看,法國的“圣母敬拜”因為時代的變化,經過了跌宕起伏和法國大革命,今天基本回歸了其最初的信仰本質~即在基督教的崇拜之中,滿足人性的光輝及人文情懷。</p><p class="ql-block">(注:“大部分新教不接受這些觀點,認為瑪麗亞為凡人基督之母而非天主之母,因而不認同立塑像并對瑪利亞敬拜,并認為此舉違反十誡的“不可敬拜偶像”。~維基百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圣母瑪利亞徽章</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曾有專家追溯“圣母敬拜的文化和心理淵源”時,就提出過:“圣母敬拜”是“<b>近東古老的女神”</b>崇拜,和傳統人類“<b>母親原型</b>”意識兩者與基督教結合的表現。</p> <p class="ql-block">而在沙特爾,就一直有個關于圣母瑪利亞和大教堂起源的更為古老的傳說:我從法國沙特爾大教堂法文“官網”上看到如下故事,翻譯軟件譯的莫名其妙,自己重譯成中文:</p><p class="ql-block">當地1389年編年史記載:“早在基督出生之前,這里就已經有過一個的祠堂(屬于羅馬時期的多神教),祭拜一位懷孕的處女,<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的雕像被譯為“終身處女瓦蕾琳(”</span>Virgini Pariturae)。<span style="font-size:18px;"> ? La dite Eglise, on l’affirme a été fondée avant la naissance du Christ, en l’honneur dela Vierge qui devait enfanter (Virgini Pariturae) et elle était gouvernée par les prêtres des idoles.”</span></p><p class="ql-block">公元67年左右,二個傳教士從桑斯出發來到沙特爾傳福音時,他們突然意識到:這名尊貴的婦人就是圣母瑪麗亞。于是他們在此地址上建立了<b>第一個“紀念童貞圣母”的基督教教堂。“</b> ils reconnurent que cette femme honorée là était Marie. Et, ils dressèrent en cet endroit une église chrétienne en l’honneur de la Vierge-Mère. “</p> <p class="ql-block">第一座羅曼式大教堂的建造者富爾伯特(Fulbert)是沙特爾(Chartres)的主教,也是瑪麗的忠誠信奉者,他從1006年開始,就開始根據東方傳說講述童貞圣女瑪麗亞的故事,從而成為沙特爾地區瑪麗亞傳奇的第一個傳播者。</p><p class="ql-block">Fulbert, évêque de Chartres en 1006, grand dévot de Marie, reprit le récit de la vie de la Vierge suivant la tradition orientale, devenant ainsi le promoteur des légendes sur Marie dans les images chartraines.</p><p class="ql-block">也是他,為今天的沙特爾圣母大教堂奠定了最初的規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圣母之衣</b></p> <p class="ql-block">公元10世紀時,歐洲興起“圣物崇拜”之風。大教堂此時已是專為崇拜瑪麗亞而建,以擁有圣母瑪利亞在基督出生時帔著的紗巾為“圣物”~<b>紗巾被稱為“圣衣</b>”。</p><p class="ql-block">Dédiée au culte marial, la cathédrale abritait un voile attribué à la Vierge Marie, connu également sous le nom de "Sainte Chemise", portée lors de la naissance du Christ.</p><p class="ql-block">傳說主教甘特爾梅(Gantelme Bishop)在維京人首領羅洛(Rollo~后來的第一代諾曼底大公,911年)進犯沙特爾時,曾在維京人的軍隊前展開了“圣衣”。他認為:正是懼于圣衣的顯威,諾曼的軍隊拔寨而逃,解了沙特爾之圍。</p><p class="ql-block">La légende rapporte aussi que l'évêque Gantelme déploya cette relique devant les armées de Rollon (911). A sa vue, les forces normandes s'enfuirent et le siège fut levé.</p> <p class="ql-block">“圣母披巾”原來是折疊懸掛在寶物箱內。</p> <p class="ql-block">據說是她在接受天使預報和分娩耶穌時,就是披著這條紗巾,<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是查理曼大帝公元876年從君士坦丁堡帶回法國的圣物,由他的孫子“禿頭查理”送給了沙特爾大教堂,紗巾</span>至今已有2千年的歷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作為基督母親的圣物,祂對于信徒們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p><p class="ql-block">在1194年大火后,正是靠發現它的感招力才得以重建大教堂,因此至今它仍是沙特爾大教堂的“靈魂”和“鎮堂之寶”,其重要性可比巴黎圣母院的“基督棘冠“。</p><p class="ql-block">據法國電視臺介紹,紗巾為絲質,原有2米長,2004年經過修復,原有的纖維經絡,歷史的痕跡都歷歷在目,十分珍貴。(現場觀看時,因為距離遠和玻璃柜反光,拍照不清,此照片來自法國電視臺的近距離特寫。)</p> <p class="ql-block">現在為了更好的保護,將其改為平掛式陳列。</p> <p class="ql-block">這次維護保養中,除了改成平掛式陳列外,又在陳列柜外面加設了藍色底色的套柜,使得看上去更為醒目和美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對“圣衣”的確認證書。</p> <p class="ql-block">出于對圣母瑪利亞的崇拜,教堂中共有181座圣母像和9個雕花拱門,這種設計在整個歐洲是獨一無二的。</p> <p class="ql-block">公元1600年以來,沙特爾大教堂一直是重要的朝圣中心,是祭祀圣母瑪利亞的圣地,也是中世紀朝圣的一個主要目的地。今天,宗教的各種儀式還照常在這個中世紀的大教堂里舉行。</p><p class="ql-block">疫情的猖獗使今天的旅行變得如此困難,身在法國的得天獨厚,使我們可以得此近距離觀賞珍品的幸運。</p> <p class="ql-block">祭壇最后面有一個很莊嚴肅穆的小型圣母祭壇,據說供奉的是大教堂自18世紀起,就一直受人崇敬的懷抱耶穌的圣母木雕像。</p><p class="ql-block">我們到時,正好看到一個小女孩在那里很靜靜的祈禱,整個場景溫馨的讓人感動。</p> <p class="ql-block">圣誕節期間,圣母穿上了盛裝,</p> <p class="ql-block">我不信神佛,但在離開大教堂前,還是虔誠的點上一支蠟燭,為在災難性的2020年中所有失去生命和親人的人們,為還在疫情中掙扎的人們,為那些不甘屈服繼續奮斗的人們,也為我們這些“70”后~面臨被“淘汰”的高危人們 。</p><p class="ql-block">~<b>2020,能活過來的,都是幸運者!</b></p><p class="ql-block">再點上一支蠟燭,為即將到來的2021,為那些開發出疫苗的醫學專家們,為那些咬緊牙關堅持拼搏的人們,為那些抱有希望,相信否極泰來,嚴冬后面必然是春天,曙光就在前面的人們。</p><p class="ql-block"> ~ <b>2021,能走到這一天的,都是勝利者!</b></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外面已是夜色,燈火輝煌。照亮了地面上的“圣地亞哥朝圣之路”,不由想起陶嘉老師的“朝圣之旅”~現在這已經成為了歐洲“文化和歷史的朝圣之路”!<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隱隱中,似乎悟出了什么是信仰的力量…。??</b></p> <p class="ql-block">北面圣母之門的燈光秀,顯示原始彩塑時的風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照片來自陶嘉老師</p> <p class="ql-block">夜色籠罩大教堂的后花園大門。</p> <p class="ql-block">節日的彩燈亮了。給寒冷的冬日帶來幾分溫暖和喜氣。</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節日燈光中大教堂南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1年新年的祝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上17:45,分,大教堂著名的燈光秀開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結束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大教堂燈光秀~鳳凰涅磐</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祝賀新年!祝福大家!</b></p> <p class="ql-block">大教堂外部雕刻介紹可見第一集:</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www.xsjgww.com/3ctgjnjv" target="_blank">世界文化遺產法國沙特爾大教堂~(一)浴火重生</a></p> <p class="ql-block">后記:疫情宵禁時期,為了在參觀大教堂的同時,能看到晚上17:45開始的燈光秀,我們下午2點前從巴黎出發,80公里一個多小時車程。15點左右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燈光秀”</span>17:45開始。每次“節目秀”約15分鐘,然后是重復放映。</p><p class="ql-block">18:00左右離開(考慮到堵車時間),正好在20:00宵禁之前趕到家??,Parfait!??</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滦平县|
灵武市|
土默特右旗|
宿松县|
古田县|
邵阳县|
全州县|
伊金霍洛旗|
商河县|
自治县|
垦利县|
宁波市|
西吉县|
章丘市|
郴州市|
宁国市|
河北区|
大埔县|
盘锦市|
呼图壁县|
平邑县|
进贤县|
阳江市|
沛县|
湘西|
内乡县|
赣州市|
离岛区|
彭山县|
大兴区|
即墨市|
龙海市|
九寨沟县|
云安县|
霍山县|
揭西县|
英超|
蓬溪县|
汉阴县|
玉溪市|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