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開州舉子園文峰塔</span></p> <h1> 開州(原開縣)是軍神劉伯承元帥的家鄉,帥鄉享譽神州內外;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縣柑橘在華夏大地極負盛名又稱桔鄉;許多開縣人還自豪的稱家鄉為舉子之鄉。</h1><p class="ql-block"><br></p> <h1>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不平等的《馬關條約》,引起全國人民的反對。4月,以康有為等一千三百多名在京參加會試趕考的舉子聯名向光緒皇帝上“萬言書”,要求拒簽中日合約、遷都抗戰變法維新,開縣籍六名舉人簽名(李本筠,字松圃,漢豐鎮人,1885年乙酉科舉人;劉秉元,字調軒,厚壩鎮人,1885年乙酉科舉人;歐陽薰,字壽山,大慈山人,1891年辛卯科舉人;戴錫章,字海珊,漢豐鎮人,1894年甲午科舉人;鄧云卿,字輯五,義和鎮人,1894年甲午科舉人;楊紹云,字松山,大慈山人,1894年甲午科舉人),史稱“公車上書”。開縣在四川各縣趕考中簽名,位列成都縣和華陽縣之后,居第三,舉子之鄉不脛而走,開縣自此名聲鵲起。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水流萬丈必有其源,六君子之前必有淵源,只是我不知道而已。</h1><p class="ql-block"><br></p> <h1> 2015年8月份,在川渝陳氏宗親群中,開縣陳剛宗親上傳《堂前植雙柏 一門兩進士》一文,深深為家鄉在清道光年間十二年中,連中四名進士震撼,更是有對四進士有迫切想了解的心愿。兩江總督李宗羲聽人講過,坤昆二公后經多人介紹也知道些,特別是2019年幫助湖南婁底伯萬系志清戶,陳志華宗親尋找雙柏陳氏,也就更加了解陳坤和陳昆。1990年版《開縣志》對陳昆和李宗羲都有介紹,可沈西序資料欠缺,后期得到很多老師傳來的信息,逐漸了解到“六君子”之前的四進士,而盛山書院山長(院長)沈西序,推動教育的功績,對后世的影響,實為功不可滅。極具有挖掘價值,不應湮滅歷史洪流之中。</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一、沈西序從仕履歷政聲</b></h1><h1> 沈西序,字秋帆,清道光癸卯科中舉二十三年(1843),清道光甲辰科二十四年中進士(1844)。父親沈廷輝賜贈貴州畢節知縣,母羅氏賜封孺人。①</h1><h1> 清咸豐元年(1851)任貴州正安州知州。②</h1><h1> 清咸豐二年(1852)任貴州畢節縣知縣。③</h1><h1> 清咸豐三年(1853)任貴州畢節縣知縣。④</h1><h1> 清咸豐三年(1853),知縣沈西序上疏獲準在縣游擊署右建考棚,考棚初建時有大堂三間、左右號舍十八間。(1) </h1><h1> 清咸豐七年(1857年),同知沈西序,增修后殿及紅墻,以符中祀典禮。文昌宮昔在三臺山,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知縣陳于璉創修,</h1><h1> 清咸豐七年(1857年)同知沈西序增修。奎星閣高十丈有奇,并建后殿及紅墻,以符中祀典禮。⑤</h1><h1> 清咸豐八年(1858)年十月到仁懷直隸廳(府)任同知,由于當時清政府的統治已經有些不靈,所以常有“反叛”(造反)的情形發生。沈西序到任后,以興設團練,編聯保甲為重務,飭(用在不同的場合有整頓、整治、教導、告戒等義。)令四鄉公舉公正勤慎之人,充當團正、團副。又于團正中選其辦事精明者,充當團總,飭其挑丁操習,備辦軍器火藥,積極組織地方武裝,防范“逆賊”侵擾。⑥</h1><p class="ql-block"><br></p> <h1> 清咸豐九年(1859)夏,仁懷直隸廳血柏坪楊五欲萌“叛逆”,企圖到敘永廳鎮龍山勾引外匪入境滋事,被沈西序探知,即差兵役十余人捉拿楊五歸案正法。 </h1><h1> 清咸豐十年(1860)閏三月,同知沈西序卸任,賈致恂復署同知職。時李、藍二逆攻陷榮昌、隆昌、永川各縣,又據牛腹渡為巢穴。⑦</h1><h1> 清同治二年(1863),比底“花苗”舉事,聚眾數千,盤踞大兔場(今貴州納雍),郡守沈西序調筱溪公暨各團進剿,舉事者眾數千來攻,未交綏而二十余營望風瓦解,唯筱溪公兵不動,舉事者亦不敢薄其營。既而招募精銳,併力合攻,舉事者不能支,遂潰,兔場由是收復。⑧</h1><h1> 清同治二年(1863)四月,義軍從比德出發,進攻白泥屯。因團練居險固守,久攻不下。義軍改變了戰術,于夜間進行偷襲,成功占領了白泥屯。署貴西道兼攝大定府事沈西序聞知,大驚失色,即令把總陳元興、顏先知率團1000余人進剿。義軍以逸待勞,在伏擊戰中一舉消滅了全部團練。⑨</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同治二年。貴州提督李有恒見義軍成燎原之勢,不敢硬碰硬,只得采取了招撫安頓的策略。此時,沈西序卻磨刀霍霍,親率都司福祥、練目胡大觀統率數千人進剿大兔場,并令團紳周榮廉和彭樹椿、大定守備何定功等各帶團練助剿。是時,時值秋末冬初。沈西序引兵駐扎西革河,見義軍聲勢浩大,一時進退維谷,不由得口占二絕:“數櫞茅屋一燈寒,風風雨雨去住難。有志澄清誰共濟?扁舟終日望河干。”“自謂原非御武才,如何虎穴貿然來?偶因當道生荊棘,猥欲種花滿徑開。”</span></h1><h1>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沈西序命土目楊法基及團紳進剿,被義軍前后夾擊,一時潰不成軍。豬拱箐苗族義軍也來助陣,越殺越猛。把總梁國楨、武生黃見龍死于激戰之中,沈西序倉皇逃命。義軍乘勝追擊,橫掃馬場、鼠場、狗場,占領了百部河,擊斃了團紳顏先茂。接著進攻平遠州城(今織金城),因守軍有備而未攻克。水城通判劉正朝得知沈西序兵敗,火速引兵馳援,在公雞山阻攔義軍前鋒,使之得以逃脫。劉正朝隨即駐軍苦瓜河,與福祥、胡大觀按照李有恒剿撫兼施的辦法,對義軍的后方進行摧毀性打擊。⑩</h1><p class="ql-block"><br></p> <h1> 清同治二年八月二十九日逢破往七,余昭以為搗巢所宜,引劉裕語,愿以是日會攻。而夜半子時,賊已棄巢走黃連樹,遁扎北肇,鎮軍復追之,斬首三百余級。馬令應鏜奉貴西道沈西序檄,亦帶練至四郎棚子。賊退走鎮雄,與水田寨大股匪侯天賜合伙。?</h1><h1> 清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十六日青苗巖大五先以五六十賊潛通府練襲破大定城,后數日大股方至。時大定知府劉正朝出巢黔西賊未回。貴西道沈西序縋城夜走至畢節,招鐘昌林赴援,鐘復招侯天賜、龔二大、岳二大在等股匪千余人入伍進援。?</h1><h1> 未幾,苗匪入定境,西道沈西序飭修文營文峰塔下,世昌鳩工鑿石,不避風雨,閱五月蕆事。?</h1><h1> 貴西道沈西序見府城難於克服,遂告病回籍。自是鐘與劉府,獨當一面。同治四年乙丑(1865),李鎮由永寧協同虎威召字營副將許蔭棠、同知瑞澎等出師進剿鎮雄七灣股匪,攻破周四大、王二大等巢穴。?</h1><h1> 清同治四年乙丑孟春(正月),奉慈命引疾解組歸田,返回開縣。?</h1><p class="ql-block"><br></p> <h1> 據2004年11月出版,候清泉編著《歷代名人與貴州》一書中322頁,來源:四川省圖書館。</h1><h1> 沈西序 四川人。進士。清咸豐元年(1851)任貴州正安州知州,二年(1852)任畢節知縣,八年(1858)任仁懷直隸廳(今赤水)同知,咸豐年間還任過大定知府和貴陽知府。同治三年(1864)任貴西道,署大定知府,咸豐十一年(1861)還任過貴州按察使。赤水城南三公里夾子口,有一李氏節孝坊,系咸豐九年(1859)所建。沈西序在其兩柱題有長聯:</h1><h1> 百日悵鸞離,憶樂境之無多,歷苦境而寒冰彌潔</h1><h1> 五云頒鳳誥,知幽光之必發,揚庥光而皓月同明?</h1><h1><br></h1><h1>附:本節注來源</h1><h1>①④咸豐三年版《開縣志》</h1><h1>②③?《歷代名人與貴州》</h1><h1>⑤《古人筆下的仁懷廳城》</h1><h1>⑥⑦《從一塊距今一百五十七年的石匾額說起》,作者王顯才</h1><h1>⑧《皇清四川總兵周公筱溪傳》</h1><h1>⑨⑩《本是女兒身,不輸八尺漢:苗族何仙姑》</h1><h1>???《平定豬拱箐苗匪始末記》,作者余昭</h1><h1>?《貴州大方六龍鎮人文景觀之九:文武雙星陳世昌 》</h1><h1>?《沈西序是開縣清代很重要的人物》</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1)補,2013/5/29,畢節日報,人才潮涌 萬馬奔騰————七星關區明清儒學文化述略 周遵鵬</span></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二、開縣教育興盛之路</b></h1><h1> 韋處厚于唐元和13年(公元818年)由京官考功員外副郎(從五品)出任開州刺史(正五品)三年,重文興教,崇佛敬德。他在開州首創儒學署以管理學務,早于鄰近諸州縣許多年。開縣于唐代元和年間(806-820年)在城西盛山設儒學署。①</h1><h1> 北宋由長安遷都洛陽,南宋由洛陽遷都南京,元朝建都燕京,明清兩朝建都北京,與開縣的距離越來越遠。盡管開縣有儒學署,又在雍正12年(1735)建立了芙蕖書院(后名盛山書院),嘉慶25年(1796)建立盛山書院和臨江書院,道光9年(1830)建立漢豐書院(舊名開陽書院),培養了不少學子,“乃三年大比,此邑之與賓興者寥寥無幾”,這是什么原因呢?知縣陳長墉在《培俊堂碑記》中作出了回答:“此地去省千有余里,長途修阻,資斧不繼,每當桂芯香飄,秋風迅厲,多士云集,駿馬奔馳,頃刻之間,鵬搏豹變,不可方物。而懷奇負異之士,竟伏處蓬牖,不獲及時與試其間。西望錦城,有于邑者”!這段話大意是說,開縣離省城一千多里路,去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長途跋涉,經費不足。因此每當秋闈,其他地方不少學子云集,騎馬坐車,要不了多少時間就可到達考試地點參加考試,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在僻遠的開縣,盡管有不少有才有識之士,但只能處在蓬草叢生的寒窗下,不能及時前往參加考試,他們只能望著錦城憂愁不已!這段話十分深刻而又形象地說明了開縣在明末清初“士林不旺”的原因。所幸的是,在道光初年任開縣的幾位知縣都十分重視教育。他們籌資創辦“義學”,發展基礎教育,免費讀書;設置“助學金”,幫助參加會試的考生解決經費困難。于是“義學之童蒙轉盼即為書院之英俊;書院之英俊轉盼即為國家之棟梁”。僅幾年時間,開縣文風鼎盛,成績斐然。正如沈西序在《重修奎文閣碑記》中說:“我開邑,自道光初年以來,授(翰林院)編修者一,成進士者三,舉孝廉(舉人)者四,文風蒸蒸日上。而毓秀鐘英,溯其源,則自盛山書院始“。這即是說,當時的翰林陳堃(坤),進士沈西序、陳昆、李宗羲,舉人朱升三、沈延廣、陳謨、肖炳然等都曾經在培俊堂和盛山書院讀書、求學而臻于成名的。①</h1><p class="ql-block"><br></p> <h1> 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羅珍同年考取進士的好友徐久道(字西云,號成齋,貴州黔西人)分發四川開縣任知縣。上任伊始,徐久道將芙蕖書院改建為盛山書院,聘請羅珍出任書院山長(即院務主持人)。此后羅珍主持盛山書院長達十余年,以培養莘莘學子為己任。羅珍視開縣為第二故鄉,開縣人也將其列入地方“人物志”。羅珍任盛山書院山長的第十三個年頭,即道光十二年(1832),羅珍終于由清政府實授直隸靈壽縣(今河北省靈壽縣)知縣,此后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③</h1><h1> 開縣為千年古縣,但自明末遭兵燹后,科考一蹶不振,在清嘉慶以前尚無考中進士者。羅珍執掌盛山書院后,在徐久道、高學濂、林丹云等幾任重視教育的知縣大力扶持下,開縣文風大振,人才倍出。先后有陳堃、沈西序、陳昆、李宗羲考取進士,朱升三、沈延廣、陳謨、肖炳然考中舉人。邑人沈西序在其《重修奎閣碑記》中寫道:“我開邑自道光初年以來授編修者一,成進士者三,舉孝廉者四,文風蒸蒸日上,而毓秀鐘英,溯其源,則自盛山書院始”,由此可見羅珍對開縣教育所做出的巨大貢獻。④</h1><p class="ql-block"><br></p> <h1> 開縣高等小學堂,是利用過去舉行縣考的試場(俗稱“考棚”),學堂首屆招收了三百名學生,根據成績分甲乙丙丁戊五個班(實際是五個年級)。劉伯承被分配甲班。由于房舍不夠使用,就將甲班分設在原來的中西學堂(它的前身是盛山書院)。⑤</h1><h1> 重慶市開州中學辦學歷史,重慶市開州中學歷史悠久,學校前身“培俊堂”初創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迄今已有180年的光輝辦學歷程。自光緒三十三(1907)年舉辦新學以來,學校主要經歷了六個發展階段。</h1><h1><b> 1、開縣高等小學堂(1907-1923)</b></h1><h1> 創辦新學,開設新課,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少年劉伯承是“縣高”第一屆學生,在此求學期間,奠定“仗劍拯民”之志。⑥</h1><p class="ql-block"><br></p> <h1> 附:羅珍,族名宗詒,字叔軉(yu,音玉),號佛崖(又寫作佛厓、佛嵓),自署石香村居士。清乾隆五十三年農歷十二月初八日(1789年1月3日)出生于內江市威遠縣鎮西鎮永團村。珍自幼入私塾,稍長入縣學,為增生。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參加四川鄉試,考中舉人,赴京會試落第。回縣受聘為青峰書院講習,主講詩經文賦。嘉慶二十四年(1819)再次赴京會試,考中已卯恩科第三甲第六十七名進士,以知縣候用。嘉慶二十五年,主講盛山書院,有名士風,從者百余人。與張湜、沈琋、王名園為詩友。著有《戡定教匪述聞》《四書臆解》《佛崖詩稿》《佛崖文集》《佛崖古文外集》《燈下舊聞》《瑤華摘錄》《刪余贅語》《佛崖書札》,痤稿大覺寺。曾任直隸數縣知縣,止湖北石首縣知縣。道光二十四年(1844)六七月間,荊江遭遇洪峰,造成荊州府李家埠潰口達十數丈,導致江水灌入郡城,造成城垣塌陷。為逃避追責,知府拉下屬抵罪,謊報朝廷稱羅珍等官員辦事拖沓、失察水情。8月17日,朝廷不查實情,“以李家埠老堤漫潰,郡城被淹情形,下令將石首知縣羅珍和松滋知縣陸錫璞革職,摘去頂戴花翎”羅珍自入仕以來,清廉自守,實心愛民,所在皆有政聲。此次突遭重罰,憤懣于心,雖有歸鄉之意,然無返鄉之資,以致臥病不起。次年(1845)病故于石首縣衙,終年60歲。數年后,鄉人籌得旅資才將其靈柩運回老家安葬。</h1><h1><br></h1><h1>再附:本節注來源</h1><h1> ①②《開州區“舉子之鄉”溯源》</h1><h1> ③④清代文獻《戡靖教匪述編》作者考證</h1><h1> ⑤《劉伯承早期戎馬生涯》</h1><h1> ⑥重慶市開州區開中校網站 </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三、沈西序與開縣的教育</b></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查史料記載:沈西序在離貴州巡撫任后,住東街“大夫第”,曾任盛山書院山長(院長)多年;陳昆離開江西新城縣知縣任后,一直在盛山書院講學、任教;李宗羲為回饋母校,還于1847年捐白銀1000兩擴建培俊堂,資助學生參加鄉試、會試。正是這些在京都和在外地做官的進士、舉人們,回到家鄉執教、講學,把鴉片戰爭后中國遭受列強侵凌和清政府屈辱妥協的信息傳遞給了學生們,使學生們知道光有“忠君”思想,而無“愛國”大志,只知閉門讀書,而不投身社會的書呆子,是不可取的。當時的秀才、舉人們,都聆聽過這些教誨。這對開縣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和知識分子的覺醒,產生了十分重要的影響。①</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開州區沈家公館: 沈西序,開縣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 )進士,到貴州先后任普安、畢節知縣,仁懷同知、正安州知州、貴西道攝大定府事等職,后來升任貴州巡撫。他勤政廉明,“不向私情,不妄取民線”,人稱“沈青天”。回鄉后先后任盛山書院山長和培俊堂山長,著有《二十史纂要》和參與編籑咸豐《開縣志》。② </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 從正安州知州到畢節知縣,仁懷直隸廳同知,大定府、貴陽知府再到貴州西道巡撫,為官清廉,福祉民眾,忠君報國,邊亂不斷;面對日漸衰敗的大清政權,庶民百姓生存之困苦,無奈和憂慮促使歸隱之心。清同治四年孟春后返鄉,任盛山書院山長,他全心用在桑梓教書育人上,數年間來此講學者,進士陳昆,也有光緒元年主講盛山書院的云陽舉人劉海云,劉海云為東里陳氏族譜序中,“有友人號鳳池者,邑廩膳生也,持宗譜請序·······”(這一支其先祖一官公,曾任明朝繁昌縣知縣,查咸豐縣志中,明貢生陳義,江南繁昌縣主簿,百年之后誤記),更有后期六君子。從這些不難看出沈西序歸鄉之后,將其入仕途的眼見政府的腐敗,特別是苗裔邊民的奮而抗爭的目的只為尋求生存,雖在位竭盡全力忠君報國,但政治制度無法改變。特別是南宋陸秀夫負幼帝投江,有涯山一戰再無中國,幾百年來,舊知識分子意識到儒家中庸思想,已到了必須重新認識社會的時候,對家國的一片赤誠之心轉化一種“不為良相必為名醫”的思想,而教書育人是另一種醫者,要想家富國強,唯有讀書發展教育才能治愚(正如近代魯迅先生棄醫從文),從思想上來改變認識,讀書不再以封妻蔭子為目的,而是文可安邦、武可定國,為天下蒼生而讀書,沈西序在作山長也必然將此信念逐漸宣講,此后的歷任先生將此信念薪火相傳,在近現代尤為突出。</h1><h1> 據開州政協網,由陳銳,劉登平二位先生上傳網絡資料中,沈西序卒于哪年?查不到任何記錄。只在沈西序四代曾孫沈先燁老師那里得知早于李宗羲(1818-1884)二年去世。沈西序即(1819-1882)。張昌疇老師說1873年因病去世,則享壽六十三或享年五十四。“六君子”中最早中舉者:李本均,字松圃,漢豐鎮人,1885年乙酉科舉人(光緒十一年);按中舉年與沈西序去世年分別為三年或十二年后李本均中舉。同治共十三年,同治四年返鄉任盛山書院山長,可見繼任者定將沈西序其辦學理念和學風一脈傳承,此后的舉人多受此影響,才會有“公車上書”中的義舉。</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指導過筆者的老師:陳祖軍先生,遂寧蓬溪人,北大歷史系考古專業,西藏自治區文物研究所研究員,政協委員。</span></h1><h1><br></h1><h1> 沈西序父親沈廷輝(字杏)縣文生,在道光年間由縣署開縣知縣魏煜(直隸蔚州)以乾隆《開縣志》卷不盈半寸,殊多遺漏,又已過去80余年,有志于對縣事詳加搜訪,匯集為書,資為考信。魏煜聘請了石彥恬(字麟士,涪州人)來任《開縣志》編纂,以縣文生沈廷輝任編輯,又聘任了分輯12人,采訪65人。沈早有意修志工作,經一年多時間,在道光九年魏煜離任后才總纂成卷,魏在冕寧知縣任上,仍對開縣寄去的縣志稿重加厘正,并作了“序”。此《志稿》未曾刊行。但后來在咸豐三年陳昆纂修《開縣志》時,參考了沈稿和石稿。可惜此稿未能留存,已湮沒無考。由此看出沈西序能為官清廉,歸隱樂教育人,有大環境,也有個人因素和家風家傳。</h1><h1><br></h1><h1>附:本節注來源</h1><h1>①《開州區“舉子之鄉”溯源》</h1><h1>②《南門鎮史話》《開州史話》,編輯馬利提供</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span></p> <h1><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指導過筆者的老師: 胡傳淮先生,遂寧蓬溪人,蓬溪縣文史委主任!</span></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四、四進士對后世的影響</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四進士中,陳堃(坤),清道光五年乙酉科(1825)中舉人,清道光十五年乙未科(1835)中進士,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兼任御學,當上太子載淳(后來的同治皇帝)的老師,他眼見清廷政治腐敗,列強入侵,國事日非,心情憂郁,經常生病,后辭職歸鄉,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辭世,享年四十七。因病和過早離世,致在桑梓留下印跡不多,但這種榮耀是無法抺去的。①</span></p><h1> 陳昆,清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中舉人,清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中進士。留在北京農部任職。兩年之后,先后出任永清縣、宜春縣和新城縣的知縣,候補直隸知州,還被云陽、開縣聘為縣志主編,修成《云陽縣志》和《開縣志》。他在地方官任上,清正廉潔,體恤民情,重視教育,為老百姓辦了不少好事,人民深感其德,口碑載道。他治學嚴謹,尊重史實,提出了“在天下者能亡人之國,不能亡人之史”的論點,不辭辛勞,收集資料,為“西夏”修史,寫出了《西夏事略》一書。他在任地方官的年代,正值太平天國革命運動風起云涌,許多事都想有所為而無能為,乃于咸豐十一年(1861)五十三歲,稱病辭職還鄉,主講于開縣盛山書院,專志著述和教學。著有《小桃溪館詩抄》、《小桃溪館文抄》等書刊行于世。于同治十二年(1873)因病卒于家,享壽六十四。②</h1><p class="ql-block"><br></p> <h1> 李宗羲,字雨亭。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生,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中舉(1843),清道光丁未科二十七年中進士(1847)。父親李榮祥賜贈安微太平縣知縣(李作興,括號內為蔡之杰老師著李宗羲年譜中,母親下同),母楊氏溫氏賜封孺人,(生母楊氏。繼母王氏)。歷任安徽英山、婺源、太平知縣。咸豐三年(1853),太平軍攻占安慶,奉命赴廬州(今合肥)督運糧械。八年起,先后調赴曾國藩和湖北巡撫嚴樹森軍營。同治三年(1864),調赴兩江,負責江北厘金總局。次年署兩淮鹽運使,遷安徽按察使、江寧布政使。在高郵等地召民墾荒。八年,任山西巡撫,遣軍擊敗入境的陜西回民義軍。十二年授兩江總督。次年日本侵略臺灣,上疏主張購制新式船炮,采用西法訓練軍隊,派員出使各國了解外情、辦理交涉。同時強調內修政事,造就人材。曾兩次奏請停修圓明園。后回籍養病。光緒十年(1884),病劇,臨危口授遺摺,猶望光緒皇帝“帝學、圣功、用人、理材”。閏五月初四逝世,葬于開縣迎仙山麓。 </h1><h1> 李宗羲是四進士中最為功勛卓絕者,他雖在外為官,但對桑梓一片赤誠之心,捐資興學,繕修培俊堂,襄助開縣學子參加鄉試:捐資振災,自購稻谷平抑物價;特別受命查證東鄉血案,在病稍愈親赴東鄉調查數月,并且自費,后據實上奏,東鄉血案得以平反昭雪。</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船山像贊,漢豐后學李宗羲題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遂寧張船山詩集</span></p> <h1> 沈西序,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科(1843)與李宗羲同科中舉,清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 )中進士,到貴州先后任普安、畢節知縣,仁懷同知、正安州知州、貴西道攝大定府事等職,后來升任貴州巡撫。他勤政廉明,“不向私情,不妄取民線”,人稱“沈青天”。回鄉后先后任盛山書院山長和培俊堂山長,著有《二十史纂要》和參與編籑咸豐《開縣志》。</h1><h1>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胡林冀以知府分發貴州,歷任安順、縝遠、黎平知府及貴東道。在任強化團練、保甲,鎮壓黃平、臺拱、清江,天柱等地苗民起義和湖南李沅發起義。同治中興以曾國藩、左宗堂、李鴻章、胡林翼、彭玉麟等,積極興辦洋務,興辦教育(胡林翼謚文忠,在益陽石筍瑤華山,修建了箴言書院“以公邑人”,培育人才,造福桑梓)。 </h1><h1><br></h1><h1> 在面對朝廷日益衰敗,苗裔邊民歷多年抗爭,位高權重的沈西序辭官回鄉,利用鄉宦的身份,順應清朝中后期中興之路,出任盛山書院和培俊堂山長,教書育人,同時也未忘治學(著有《二十史纂要》和咸豐三年《開縣志》),并將儒家的知識分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觀念轉化為正真讀書為民的理念,經過以后數代人秉承而掀起開縣新的一種風尚,讀書人必須心懷天下蒼生。</h1><h1> 《公車上書》六舉人中的歐陽薰、楊紹云、劉秉元等在盛山書院、漢豐書院任教;鄧云卿在臨江書院執教;即使曾在臨時參議院任過檢查官,在袁世凱家當過家庭教師的戴海珊,目睹民族危機、國事日非,也棄官不做,毅然回到開縣主持縣志編纂工作。 </h1><h1> 四川的保路運動中以及以救國興邦為己任的同盟會,開縣涌現了不少的仁人志士。如孫中山機要秘書王夏就是臨江大海人,曉之以理而陳述萬州管帶劉秉章民國率先反正的潘大道也是臨江人;他們就曾求學于臨江書院。</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曾國藩創辦湘軍,團練,是清末及民國的一種地方武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清道光二十三年癸卯,曾國藩任四川鄉試考官,著《四川闈墨》一書,取舉人中,開縣有沈西序、李宗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感謝美篇美友提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清晚期中興大臣之一的曾國藩,謚文正,其家書多為涉及家風教育方面。</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過去有應試中榜者,為主考官門生之說,故沈西序與李宗羲同為曾國藩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泉交河鎮,胡林翼,謚文忠,墓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 原鄉赫山區衡龍橋鎮河圖村族親陳章軍提供。</span></p> <h1> 開縣高等小學堂,無論是培俊堂還是盛山書院而來,到今天開州中學,它近兩百多年中,徐久道、高學濂、林丹云等幾任知縣力主開縣興辦教育,羅珍為盛山書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才有連中四進士,沈西序歸鄉對此的推波助瀾功績勿須質疑,“公車上書”六君子更是將這份家國情懷展現在中華歷史上重要的一筆,見賢思齊,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后來的紅巖四英烈楊虞裳、榮仕政、趙晶片,工友黃楠材,以及劉伯承元師,王潤波烈士、他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畢生心血和生命,更多的在各自領域引領風尚,如隗蠃濤,一代文史大師。所有這些溯其淵源,羅珍當為清道光開縣人文薈萃奠基人,沈西序當為秉承和推波助瀾的功績,才會有后來的“舉子之鄉”“帥鄉”等譽稱!</h1><h1><br></h1><h1>附:本節注來源</h1><h1>①②《堂前植雙柏 一門兩進士》</h1><p class="ql-block"><br></p>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2px;"> 五、查閱歷史,品讀人生,展望未來</b></h1><h1> 每當我查閱史料,掩卷之后,心生欽敬!先輩們無論高官還是平民,他們的嘉言懿行激勵后來者,特別是近代革命中,多少仁人志士,為中國民主革命的成功,拋頭顱灑熱血。今天盛世祥和,我們更應該史海鉤沉,廣博群書,不拘泥于本土,整理先賢們的事跡。我們在看先輩們,在特定的歷史環境中,用當下標準去評判似有欠妥,如湖南對曾國藩,胡林翼等人,擇其精華棄其糟粕,是為后輩學習的典范。開州因舉子之鄉而聞名,文化教育事業興盛,衍生了帥鄉、桔鄉、漢豐湖等雅稱!一個地方的素質不僅是由經濟來體現,更多的是由文化信念的傳承來展示人文底蘊,真心希望再次回到開州能看到士林風云中的諸位先賢們!開州舉子們正是我們文化的根,秉承和發揚傳統,未來的教育事業會更上一層樓!</h1><p class="ql-block"><br></p> <h1>沈西序作品:</h1><h1>《西革河口占》二絕:</h1><h1>“數椽茅屋一燈寒,雨雨風風去住難。有志澄清誰共濟?扁舟終日望河干!”</h1><h1>“自謂原非御武才,如何虎穴貿然來?偶因當道生荊棘,猥欲種花滿徑開。”</h1><h1><br></h1><h1>解 組 感 賦(四首)乙丑孟春奉慈命引疾歸田留別(貴士民西)大方士民</h1><h1> 南行宦轍半黔疆,食祿從來信有方。</h1><h1> 印雪鴻泥留子舍,春冰虎尾凜官常。</h1><h1> 公余瑣碎猶兼理,才拙晨昏未敢遑。</h1><h1> 二十一年回首憶,此心差幸月同光。</h1><h1><br></h1><h1> 械斗當年解漢彝,單騎曾卻萬人師。</h1><h1> 重生虎口由天幸,再到民心不我疑。</h1><h1> 戎馬分馳防變局,兵農合計法成規。</h1><h1> 穴居何似巖居固,設險王公自古宜。</h1><h1><br></h1><h1> 一紙音書梓里傳,營幃遙隔白云巔。</h1><h1> 堪嗟行陣致身險,為報門閭望眼穿。</h1><h1> 解組南邦遲吉問,揚帆西蜀早歸田。</h1><h1> 故山猿鶴應相□,□□□□鞭□先。</h1><h1><br></h1><h1> 浮生如夢□□□,往事思量轉可哀。</h1><h1> 撿點征衣仍故我,安排戲彩作嬰□。</h1><h1> □□蕓生太零落,猶存菊徑賦歸來。</h1><h1> 披發入山長此往,著書閉戶謝塵埃。</h1><h1> 秋帆沈西序 “初草”</h1><p class="ql-block"><br></p> <h1>附:網絡來源參考資料:</h1><h1>古人筆下的仁懷廳城 作者:李丞丕</h1><h1><br></h1><h1>本是女兒身,不輸八尺漢:苗族何仙姑 博客:灑脫 收藏贊分享 </h1><h1><br></h1><h1>平定豬拱箐苗匪始末記 作者:余昭</h1><h1><br></h1><h1>沈西序是開縣清代很重要的人物 來源:陳銳 編輯:劉登平</h1><h1><br></h1><h1>開州區“舉子之鄉”溯源 作者:張昌疇 </h1><h1><br></h1><h1>開州青聽 新 開 州 賦 作者:王永威 朗讀:澤洋</h1><h1><br></h1><h1>轉載貴州大方六龍鎮人文景觀之九:文武雙星陳世昌 高致賢/摘 </h1><h1>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民間文學】林貴福的故事(重慶市) 作者:張昌疇</h1><h1><br></h1><h1>何玉堂 貴州歷史人物 來源:網絡 </h1><h1><br></h1><h1>從一塊距今一百五十七年的石匾額說起 作者:王顯才 </h1><h1><br></h1><h1> ○明清進士題名 ○明清進士題名碑錄 來源:網絡</h1><h1><br></h1><h1>皇清四川總兵周公筱溪傳 來源:網絡</h1><h1><br></h1><h1>清代文獻《戡靖教匪述編》作者考證 </h1><h1> 作者毛建威</h1><h1><br></h1><h1>堂前植雙柏 一門兩進士 作者:張昌疇 </h1><h1><br></h1><h1>重慶開州區開中校網站 來源:網絡</h1><h1><br></h1><h1>《歷代名人與貴州》 編著:候清泉 來源:四川省圖書館知識門戶 </h1><h1><br></h1><h1>孔夫子舊書網上搜集《開縣文史資料》第二輯。</h1><p class="ql-block"><br></p> <h1> 本文特別感謝:</h1><h1> 開州區《南門鎮史話》編輯馬利老師,發來《從一塊距今一百五十七年的石匾額說起》,作者王顯才一文;開州區沈家公館資料。</h1><h1> 重慶市農業廣播電視大學開州區分校長李高坤,發來咸豐三年版《開縣志》。</h1><h1> 蓬溪胡傳淮老師,發來內江毛建威老師,清代文獻《戡靖教匪述編》作者考證一文。</h1><p class="ql-block"><br></p> <h1> 筆者感悟:當看到五萬多字的資料,雜亂無章,捋清順序后,秋帆先生鮮活的形象如同向筆者講述百多年前的往事,多難興邦,是為代代秉承的信念,才有今天物華天寶的盛世。將先賢的故事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是吾興趣亦為樂事,更是了卻對四進士的遺憾。文中多有不妥之處,還懇請業內方家、專家、學者指正。</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本文資料多來源網絡,難盡詳實,隨著收集增添,敬請諒解。</span></p> <h1><b> 重慶市開州區中和鎮新義鄉護國村潁川陳氏后學:煉 啟明氏,庚子歲冬全月朔三日,2021/1/15,於川中斗城遂寧仁里古鎮移民小區寓中謹書。</b></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 開州明鏡石公園:九龍山下,羅珍之后,沈公育人,秋帆先生,居功至偉!!!</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參與話題,首次在美篇中加精推薦,繼續努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 振興鄉邦文獻,竭力而為!</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津市|
丹凤县|
陈巴尔虎旗|
封开县|
诏安县|
行唐县|
青田县|
公主岭市|
乃东县|
茌平县|
乐昌市|
康马县|
嘉峪关市|
永修县|
舞钢市|
方城县|
青海省|
宜宾市|
芦山县|
隆昌县|
连平县|
濮阳县|
库伦旗|
河东区|
苍溪县|
右玉县|
普格县|
新乡县|
赣榆县|
泰州市|
咸丰县|
龙里县|
莱西市|
武夷山市|
溆浦县|
文山县|
中山市|
平罗县|
始兴县|
潍坊市|
修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