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與其說無旗袍,不如說無旗袍美人。<strong>因為沒有哪一件衣服能改換一個人的容顏、性情、品格,旗袍如玉,人當如玉。</strong>懷念旗袍,其實是懷念那個時代的人對美,對自我的追求。旗袍有四大派別,海派,京派,蘇派,粵派。這些派別并不是以地域劃分,而是美的不同風格為界,如文人的文風,既有婉約,也有豪放。 <strong>海派旗袍</strong>美,是敢干改變的勇氣<br></br>旗袍是旗人之袍,最初是滿族婦女的長袍,民國時被更多女性接納,一步一步進行了改良。<br></br>作家張愛玲,就在不斷地打破旗袍之美。她年少時見到的旗袍“嚴冷方正,有清教徒的風格”。不過短短十年,旗袍由長變短;長袖成中袖、短袖;不開叉的旗袍,也悄悄開低衩。在張愛玲心里,旗袍不僅要別致,更要驚人。領頭做矮,天氣熱要做成無領、無袖、衣長至膝蓋,這叫“風涼旗袍”。 要用紅綠搭配,最好是淘奶奶輩的花布料做,更能在人群中一枝獨秀。外國進口了鏤空的織物,她們用來做“透、露、瘦”的旗袍。但此種輕盈絕不是輕浮,而是有靈魂的美感。 宛如《傾城之戀》中白流蘇的一套月白色的蟬翼紗旗袍,在經過被家人嘲諷的掙扎,她把旗袍掛在墻上,抱著裙擺,而后如釋重負般索然放開。那襲旗袍,代表著她經歷變故后,內心的寧靜與從容。民國時的上海,絢爛繁華,<strong>那時的美人,也無懼時代的眼光,不斷做出改變自己的勇氣。</strong>海派旗袍如一顆璀璨的明珠,照耀著女性,讓她們有著敢于突破自己的膽量。 <strong>京派旗袍</strong>美,是腹有詩書氣字華京派旗袍則走上一條拙樸之路,但堅持傳統,并非是人們無法接受改變,而是更注重旗袍內在的品格。?一位旗袍老師傅說:“旗袍的袍字有講究,袍者,裹貼而不緊身?!辈煌诂F在把旗袍放在表現形態,突出“前凸后翹”上,京派旗袍隨著曲線走,卻又不緊裹,略有盈盈一握,顯現著穩妥。 京派旗袍用傳統的平面裁剪,做好的衣裳平直寬大,有大襟,花邊也較其他派別的寬,把穿著者的身體,包裹于其中?;蛟S有人追問,這是否過于掩飾一個人的身體美了呢?其實裁縫師,有時還需考慮到遮蔽某些身體線條,以達到和諧,體現穿著者的修養與性情。京派旗袍追求的偏偏不是曲線美,而是內斂。 京派旗袍傳承人羅三裁說:<strong>“世上沒得哪件衣裳能換了江山容顏,哪怕仙人羽衣那也是凡夫千年清修的功德,還不得琴棋書畫詩酒茶的慢慢打磨。</strong><strong>旗袍如玉,美玉配美人,才是大善?!?lt;/strong>中國人講究風骨,京派旗袍恰恰從中體現出,中國人的骨相是一種內蘊美。 <strong>蘇派旗袍</strong>蘇派旗袍在樣式上與海派旗袍相差不大,但用料很講究,用上蘇州的絲綢、軟緞。民國夏夢就曾在蘇州定制了一襲,后來被人收藏,乍一看普普通通還有點舊,卻才發現是絲綢,在燈光下照起來,有美玉一樣的光澤。 另一些蘇派旗袍的領口、衣襟、袖口邊緣還繡有蘇繡,多是有梅、蘭、竹、菊。2001年楊凡導演的電影《游園驚夢》中的翠花,就穿著一襲黛綠色旗袍,胸口處有精美的纏枝花卉繡片。 影片中這位女子挪著小碎步,哼著昆曲,從拙政園的月亮門出來,清風徐徐,襟上的花朵靈動似能搖曳生姿。有人坦言,蘇派旗袍是“吳門畫派”,將中國最傳統的戲曲和旗袍合而為一。<strong>蘇派旗袍,就像是溫潤的流水。乍見之下平平無奇,一旦凝望,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strong>像不斷涌現的水花與驚喜,讓人聯想到雨巷的姑娘,游園的杜麗娘......只是遺憾,蘇派旗袍已經漸漸隱沒在了歲月中,不再有太多的回音。 <br></br><strong>粵派旗袍</strong>在廣東、香港習慣稱旗袍為“長衫”,2018年廣東省博物館還展出了《百年時尚:香港長衫故事》?!伴L衫”一詞其實是男女裝通用詞。民國女性意識覺醒,追求與男性同樣平等的權利,將繁復的裝束脫下,紛紛換上了旗袍。在港粵因為旗袍與男裝長衫相似,并也將之稱為“長衫”。 后來旗袍長衫就變成了女性的普通裝束,她們會穿著旗袍買菜做飯,操持家務,更把長衫當作上班的日常服。<br></br>旗袍樣式,有張愛玲說的“刺目玫瑰紅印著粉紅花朵,嫩綠葉子印著深紫”。 也有十分簡約,常常是單色無圖案,無緄邊盤扣的長衫。在婚宴,或者比較重要的場合,會定制花樣稍微繁雜些的旗袍,這些特稱為“飲衫”。今日香港一些學校的校服,依然是中式長衫,藍色或白色的長衫裙、長筒白襪、黑色皮鞋。雖然不是嚴格的旗袍樣式,但遠遠望著,依然讓人覺得那仿佛是民國翩翩走來進步青年。 也許與出入影院,參加高檔場合的名媛淑女的旗袍相比簡樸之極,<strong>但流連于院校,乃至市井廚房的旗袍,卻有一種俗世里的美意。</strong><strong>因為她們讓人看見,美不僅是一種詩意,更是一種風俗。</strong> 與民國四大派旗袍相比,今日人們對旗袍的看法已然大不同?,F代人更加追求曲線美,這好不好并不容易下定論。因為有人喜歡穿高叉的旗袍顯氣質,有人喜歡內斂的簡約,不是孰好孰壞的問題,是審美的不同。 只是不管如何,旗袍走過百年歲月,在它身上,有一些女子獨立堅強,不斷改變自己;有一些女子始終堅守理想;有一些則為此而明亮,哪怕是市井間的走動,也有如春光的明媚。無論變化如何快,審美如何變,<strong>我們都要明白美之于袍,更美之于骨,之于魂,之于自己。</strong>或許,唯有這樣百年后的我們,才無愧于她們用自己的努力與堅韌,照亮了這片土地。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39JbpPSQhDZEDJ2SV2zIBQ" >查看原文</a> 原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水市|
武穴市|
南木林县|
绥化市|
宿松县|
榕江县|
开鲁县|
谢通门县|
商河县|
铜陵市|
明光市|
凉城县|
新营市|
柳州市|
遂昌县|
竹北市|
彭州市|
临朐县|
平遥县|
岐山县|
林口县|
射阳县|
湖口县|
思南县|
深州市|
澄江县|
沁阳市|
涞源县|
霍邱县|
北海市|
叶城县|
兴隆县|
汪清县|
建瓯市|
金阳县|
洛阳市|
仁化县|
炉霍县|
昭觉县|
胶南市|
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