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桂林市古村落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先生,致電興安縣作家協會主席秦堤先生,東漓古村12月20日殺年豬,席設——東漓古村李氏宗祠,誠邀興安文賢雅士共享午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應邀參加的有興安縣作家協會主席秦堤、縣古村落文化研究會會長楊迪忠,書法協主席彭維標、縣美協主席周榮、古村落文化愛好者李翔及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東漓古村——山水環繞之地,是廣西傳統村落保護基地,她緊靠大圩古鎮,潮田河繞村而過。</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東漓古村是國家4A級景區,和興安縣傳統古村落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淵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東漓古村是民間資本參與,它集保護、研究、文化旅游、傳承延續融為一體!</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東漓古村是漓江流域璀璨的文明聚所、是桂北傳統古民居的復興部落,是我心中的文化圣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東漓古村——秉承延續著桂北傳統文化,她是我夢想的故園之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興安縣古村落文化愛好者劉泉峰,興安縣古村落文化研究會會長楊迪忠,桂林市古村落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興安縣美協主席周榮、縣作協主席秦堤、縣書協主席彭維標、古村落文化愛好者李翔合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巧遇桂林市著名鋼筆畫家羅克中先生,在東漓古村寫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桂林市古村落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興安縣作家協會主席秦堤、東漓古村李村長和我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東漓古村李氏宗親在李氏宗祠合影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宗祠——是家族子孫繁茂、興旺發達的文化載體,是維系家族的精神支柱,是一個家族社會地位的象征性建筑,其建造規模、形制均按照封建等級制度予以規范。</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早在宋代,朱熹在《家禮》中依據三品官員祠堂的形制已經給予了規范。明朝嘉靖年以前,只有貴族官僚才可以立家廟,祭祀高祖以下四代先人,士庶不可立廟。嘉靖十年以后,禮部尚書夏言上奏《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民間士民方可修建祠堂,供奉始祖牌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李氏宗祠,是桂北地區宗祠建筑的代表。它遵循傳統規制,平面布局為‘一進式’建筑,以寢堂至大門為中軸線,從外而內大門依次為大門、前廳、天井、寢堂,兩邊為東、西附厝,作為輔助用房。李氏宗祠建筑為傳統的磚木結構,廳堂以抬梁式與穿斗式相結合的木結構,所有梁枋榫卯固定連接,上面雕刻有麒麟瑞獸、蝙蝠、花卉等圖案。寢堂屋頂為三階式硬山頂馬頭墻,墀頭灰塑雕刻精美,東西附厝的山墻分別為文官、武官的官帽樣式式,寓意文丞、武尉,祈盼子孫文武雙全。石雕,是祠堂中最精美的部分,門枕石、門柱、門墻圍、步道分別雕有‘龍鳳呈祥’、‘封侯掛印’、‘嚙指痛心’、‘鯉魚跳龍門’、‘感天動地’、‘乞命歸養’、‘子路負米’、‘親嘗湯藥’、‘行傭供母’等圖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李膺品(?--1653年),字張錦,號獅山隱者,靈川縣迪塘村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進士,例授候補兵部主事,明朝滅亡后告歸故里。順治二年(1645年),唐王朱聿鍵于福州稱帝,年號隆武,李膺品赴福州勤王授監軍御史。唐王死,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號永歷,李膺品為兵部左侍郎、左僉都御使,勤王于武岡、全州、梧州、平樂,輾轉于湘桂粵之間。順治六年,因南明王朝內訌,李膺品辭官罷歸故里。同年,清軍直逼桂林城,時任南明王朝兵部尚書瞿式耜和廣西總督張同敞親自登門邀請李膺品共同抗清,李膺品再次舉起抗清大旗,與同邑舉人曾任兵部主事陳經猷,聯合靈川、臨桂附近鄉民族人,共同抗清達四年之久。順治十年八月十五日,清軍乘義軍過中秋節,兵分三路從桂林城出發,偷襲義軍大本營永寧鎮(今靈田鎮大村),李膺品敗退至五指山自盡殉節,陳經猷全家也殉難于烏嶺。</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span><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李和(1678年—1736年),號介入,靈川縣東岸村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乙酉科第六名舉人,歷任福建建陽縣、寧化縣知縣,胡北興山縣知縣。其先,李和父李富才任粵東游擊將軍(從三品武官),李和隨父游走于粵東,考取舉人后十余年間在粵東游學,因善詩古文辭,兩粵文人無不欽仰。雍正四年(1726年),李和選授福建建陽縣知縣,政聲卓著,兩年后旋任寧化知縣,因母親去世,按朝廷丁憂制度去官回籍,守制三年后任湖北興山縣知縣,因積勞成疾,卒于任。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當其衣錦還鄉時,在村口受到族人的迎接,無論男女老少皆下跪拜見,口稱“向老爺請安!”李和趕忙落轎扶起眾人,說:“別看我中舉為官,你們中間有很多還是我的長輩,不能叫我老爺,按照禮制族規,我應該拜見你們才是。”于是,他立即跪下向長輩行磕頭禮。而后,有感于人倫之禮“長幼有序”,親筆寫下“親親為大”匾額,懸掛在宗祠正堂梁上,以垂范后世,匾額至今保存完好。</b></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李秉瑞(1856年—1917年),字福云,號體干,桂林城內人。光緒九年(1883年)癸未科進士,欽點禮部學習主事。光緒十三年,考選“游歷使”,游歷歐洲、亞洲、南北美洲等20余個國家,為清代桂林人全面了解西方世界第一人。光緒十六年(1890年),李秉瑞回國后升任禮部主事,長期從事外交事務。光緒二十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應同鄉時任臺灣巡撫唐景崧之邀,李秉瑞放棄禮部主事閑職,到唐景崧麾下任會辦,協助處理外交事務。“臺灣民主國”成立后,他繼續以督辦掌管對外交涉事務,與日寇周旋,但由于朝廷腐敗,割讓臺灣大局已定,他只好與唐景崧退回大陸。辛亥革命前后,李秉瑞長期在廣東活動,參與憲政改革,曾任廣東省咨議局議員及潮循道署顧問。民國六年(1917年),李秉瑞擔任粵軍首領陳炯明的參謀,負責協調兩廣軍閥之間的事務。他利用熟悉廣西上層的關系,行走于孫中山、陳炯明、陸榮廷之間,發揮其外交特長,為制止兩粵內戰竭盡全力。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李秉瑞及其女婿鄧仲元(粵軍參謀長)先后被刺殺于廣州,據說李秉瑞被十余輛汽車圍住槍殺,死因未明,撲朔迷離,至今還是史學界的一個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李受彤,生卒年月不詳,字彥伯,桂林城內人。咸豐十一年(1861年)辛酉科舉人。光緒十二年(1886年),李受彤任欽州知事,十四年,欽州改直隸州升任知州。他在任內,遷移書院,獎勵文人,以禮耆者,受到好評。唯其施政,崇尚刑威,對大小盜賊,多施重刑,民多敬而生畏。自光緒十二年至十九年,李受彤奉命隨清政府欽差鴻臚寺卿(外交官)鄧承修、道臺王之春與法國勘界代表狄隆、海士勘定中越國界。時法軍已越境搶占我國江平、長山、八莊等地,陳兵威脅,設置勘界障礙。在中法雙方會談和勘界上,法方傲慢無禮,要求強占我方土地,我方不卑不亢,據理力爭,寸土不讓。會談間,李受彤秉承國家領土完整、寸土不讓立場與法方開展艱苦斗爭,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下,收復法軍強占的邊境江平、八莊等地。并從竹山循北侖河至灘散、垌中立下數十塊中越兩國界碑,并于光緒十九年(1893)簽約,確立中越邊界。李受彤不辱使命,完成勘界任務,不久離任回籍,潛心研讀,輯有《良貴錄四卷》。李受彤在中越邊境樹立的大清一號界碑,至今還保留在東興北侖河口,成為著名的旅游景點和地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戲臺,是李氏宗祠組構成的重要建筑。它是桂北地區宗祠戲臺建筑中的精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戲臺平面呈凸字形,磚木結構,基礎為青石作墊,上為青磚黛瓦,12根柱子穿斗承托單檐翹角屋頂,屋脊是葫蘆作頂,吻獸扶角;有前、后臺,前臺上方為八角形藻井,狀如特大的流線型燈罩。臺基前面以青石料雕刻有‘百子圖’、‘禮義廉恥’。</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戲臺尊重傳統古建的修建。李氏宗祠和古戲臺相應,是東漓古村建筑石雕最美的藝術亮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旗桿石,民間俗稱“夾石”,它是科舉時代的文化產物。凡家族成員中有考取進士、舉人、貢生者均可在祠堂前,大路邊建立‘夾石’一對,以彰顯身份、光宗耀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李氏宗祠門前四對‘夾石’的主人,是桂林李氏家族明清時期的杰出代表。祠堂,既對家族歷史傳承,也對國家、民族建筑及文化遺產的傳承,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們不能舍棄,應該保留、保護、傳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宗祠內喜氣洋洋,李氏宗親們唱著酒歌敬親朋,這是一次家族聚餐!這是一場文化盛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初游東漓古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文/秦堤</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庚子冬至前一日,余應桂林古村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卯興明之招飲,攜彭維標、楊迪忠、周榮、李翔、劉泉峰等友雅聚靈川東漓古村。余乃初游,歸后有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招飲自東漓,攜朋聚勝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入村成雅客,酺宴扮豪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水繞今聲遠,屋聯古意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山川融境界,濃淡總相宜。</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圖 文 劉泉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 font-size: 22px;">老井工作室榮譽出品</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府谷县|
河间市|
兴安盟|
鄢陵县|
贵德县|
晋城|
陇川县|
射阳县|
西和县|
信丰县|
藁城市|
吉安县|
西华县|
霸州市|
中西区|
原平市|
石门县|
绥德县|
揭西县|
太仓市|
鹰潭市|
丰顺县|
浦县|
万载县|
双峰县|
阳山县|
得荣县|
道孚县|
名山县|
通江县|
郎溪县|
洪泽县|
新河县|
尼玛县|
平武县|
新和县|
榆树市|
平陆县|
兴义市|
抚松县|
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