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 刻骨銘心的戰友情 </b><div><b>——父親梁漢印和他的戰友劉保山</b></div></h1> <h3> 梁 穎 孟秀玲</h3> <h1><font color="#b06fbb">梁穎的父親梁漢印</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font color="#167efb"><b>【人物簡介】</b></font></h1><h1>梁漢印(1925.3.22~2005.11.5),河南省永城市茴村鎮劉營村人。1939年參加革命,任抗日區政府通訊員。1940年底任新四軍4師的前身八路軍第4縱隊直屬騎兵連通訊員。1941年任4師騎兵團通訊員。1942年底作戰時負傷回家養傷。1944年9月重新參加新四軍騎兵團,先后任學兵大隊通訊員、1大隊戰士、副班長(相當副排級)。1945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1月隨華中野戰軍9縱淮北挺進支隊重返淮北。1948年3月后歷任豫皖蘇軍區3分區管理員、運輸大隊副大隊長,河南軍分區運輸處管理員、后勤部管理處科員。解放戰爭期間榮立一、二等功各一次。1955年榮獲解放獎章。1957年任商丘軍分區后勤處助理員、管理員。1958年3月轉業到河南省商丘市,先后任商業局土產公司書記、基建科科長,商業局副食品公司書記,商丘市煙酒公司書記、經理,商丘市蔬菜公司書記、經理,商丘市蔬菜辦公室副主任,商丘市外貿局(梁園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2005年11月5日在商丘市病逝。<br></h1> <h1><b><font color="#167efb">【人物簡介】</font></b></h1><h1> 劉保山(1921~1947.1.23),河南省永城市高莊鎮陳莊村劉河隊人。1939年參加抗日政府的工作。1944年9月后歷任新四軍4師騎兵團學兵大隊戰士、1大隊戰斗組長(相當于班級)。194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7年1月隨華中野戰軍9縱淮北挺進支隊重返淮北,收復失地。1947年1月23日,在江蘇省泗洪縣的朱湖戰斗中壯烈犧牲,年僅26歲。</h1><div><br></div><div><br></div> <h1> 我的父親梁漢印與劉保山,既是表兄弟又是刻骨銘心牽掛一生的親密戰友。 </h1> <h1> 我的父親梁漢印,1925年3月22日出生于永城市茴村鎮劉營村的貧苦農民家庭,弟兄3人,父親排行老二,幼年喪父。我奶奶梁賀氏終身未再嫁,拉扯了3個兒子。母子4人相依為命,全家僅靠我奶奶替有錢人家紡花織布和我年幼的伯父梁漢玉料理農活為生,盡管生活艱辛,但我奶奶還是從牙縫中省出錢來供父親從1933年至1939年斷斷續續讀了6年私塾。</h1> <h1> 我父親的表哥劉保山,1921年出生于永城市高莊鎮陳莊村劉河隊。家境比較殷實,他的父親劉玉亭育有5個孩子,二女三男,劉保山是男孩的老大。劉玉亭很注重對孩子們的教育,從1929年開始就送劉保山讀了6年私塾。</h1><h1> 后來劉保山結婚成家,生下一個女兒,不料妻子病逝,幾年后女兒也得了腸梗阻夭折。1943年他又續娶了永城的劉孫氏,1944年4月,他們的兒子劉須貞出生。</h1> <h1> 1939年彭雪楓率領的新四軍游擊支隊挺進豫東,開辟豫皖蘇根據地。父親梁漢印在他的表哥劉保山的影響下,開始接受抗日救國的啟蒙教育,耳聞新四軍游擊支隊抗擊日寇的故事,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痛心國家所受的沉重災難,憎恨日寇燒殺掠奪的滔天罪行,一心想參加抗日斗爭。</h1> <h1><font color="#b06fbb">新四軍游擊支隊司令員彭雪楓、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肖望東</font></h1> <h1> 1939年6月永城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時,18歲的表哥劉保山帶著我14歲的父親在區政府參加了革命工作,父親當了區政府通訊員。據劉保山烈士的孫子劉懷成1988年聽我父親梁漢印說,是劉保山烈士帶著我父親參加的革命工作。</h1> <h1> 1940年,父親遠離家鄉,告別親人,參加了新四軍4師的前身八路軍第4縱隊直屬騎兵連任通訊員。經歷了艱苦斗爭的磨礪,很勇敢,進步很快。</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一、攜手參加新四軍騎兵團</font></b></h1> <h1> 1941年8月1日,新四軍4師騎兵團成立,這是新四軍惟一的建制騎兵團。騎兵團歷經大小數百場戰斗,屢建奇功,威震敵膽,成為淮北平原一支抗日鐵騎勁旅。</h1><h1> 父親被調到4師騎兵團任通訊員。1942年底在騎兵團作戰時手臂受傷,回家鄉養傷,在家養傷期間父親經常向村里的父老鄉親宣傳抗日真理,講新四軍打鬼子的英雄事跡,教上不起學的窮苦孩子念書寫字,焦急盼望早日回到部隊。</h1> <h1> 1944年8月15日,新四軍四師騎兵團隨彭雪楓師長西征,收復豫皖蘇根據地。</h1><h1> 8月19日,小朱莊戰斗勝利后,由于戰斗的頻繁需要補充兵員,考慮到永城地區曾是豫皖蘇根據地,永城人民的抗日基礎較好,第4師師部確定,騎兵團在原有4個建制騎兵大隊的基礎上,采用到地方招募的辦法,再成立1個學兵大隊。騎兵團決定派1大隊教導員劉傳新帶1個騎兵班去執行這一擴軍任務。</h1> <h1> 父親梁漢印終于實現了重返新四軍的強烈愿望,他與表哥劉保山一起加入了騎兵團學兵大隊。父親和表哥劉保山分在同一個戰斗小組里,他們互幫互學、積極要求進步,埋頭苦練馬術和殺敵本領,每次殺鬼子、打國民黨反動派的戰斗中都沖鋒陷陣,并肩作戰,面對兇殘的敵人毫無畏懼,配合默契,殺敵立功。</h1> <h1><font color="#b06fbb">父親與戰友合影</font></h1> <h1> 1944年底騎兵團跟隨在西進部隊編成內,橫掃宿(縣)南地區,摧毀了偽、頑政權。不久,父親和劉保山調入1大隊。</h1><h1> 1945年5月,父親和劉保山雙雙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們在對日偽頑全面反攻中沖鋒陷陣、浴血奮戰,成為優秀的騎兵勇士。 </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二、岳圩子渡口并肩打阻擊</font></b></h1> <h1> 1945年11月,父親梁漢印與劉保山所在的騎兵團編入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暫受山東野戰軍指揮),張震為司令員兼政委,參加了朝陽集戰役、泗縣戰役、兩淮保衛戰。尤其是泗縣戰役的岳圩子渡口阻擊戰,騎兵團1大隊全程參加了戰斗。</h1> <h1> 1946年8月7日下午,泗縣戰役打響。經兩晝夜激戰,雖殲敵3000余人,我方亦傷亡2000余人,打成一個消耗仗,戰局開始陷入被動。</h1><h1> 8月14日,占領靈璧、泗縣的桂系國民黨整編第7軍派出一個團向泗縣東北大莊集進犯。為掩護我1000余名傷員及后方機關同志轉移,山東野戰軍司令部令華中野戰軍9縱派騎兵團擔任掩護任務,堅決阻止敵人越過濉河。</h1><h1> 騎兵團遂決定在大莊集北面的岳圩子渡口阻擊敵人,并明確由1大隊長孟昭賢統一指揮騎兵1大隊和學兵大隊的2個步兵連隊。山東野戰軍參謀長宋時輪將電話接到陣地,直接指揮戰斗。 </h1> <h1> 黃昏,大隊長孟昭賢、教導員徐春陽帶領1大隊趕到岳圩子渡口,立刻組織部隊沿濉河北岸搶挖野戰工事。</h1><h1> 第2天早7點鐘,在岸上輕重機槍的掩護下,一伙敵人分乘4艘橡皮舟,向濉河北岸我方一側陣地發起猛攻,橡皮舟上的機關槍吐著火舌,拼命向我掃射。當敵汽船行至河中央時,孟大隊長一聲令下,我軍機槍、步槍、沖鋒槍一齊開火,4艘橡皮舟中有的被擊中打壞,落水士兵很快被我擊中,河上尸體漂浮,河水染得盡紅。</h1><h1> 過了一會兒,敵人又開始用炮火向我陣地轟擊,沒等炮擊停止,敵步兵就開始搶渡,結果又被我打了回去。就這樣,一連打退敵人3次進攻。</h1> <h1> 父親和劉保山還是第一次打陣地戰,也是第一次在飛機狂轟濫炸下作戰。他們冒著槍林彈雨,無所畏懼,給敵人以致命打擊。</h1><h1> 中午時分,敵人的兩架飛機對我方一側陣地進行掃射轟炸。不一會兒,敵步兵分幾個點成班成排地跳下河進行強渡。此時,我軍所有武器一齊開火,給予敵方大量殺傷。敵人隨著河水不由自主地向下游移動,孟大隊長迅速調整了兵力,加強了下游方向的力量,少數敵人游到岸邊,被我軍用沖鋒槍掃射、馬刀砍,也很快消滅了。</h1><h1> 過了一會兒,敵人又利用岸邊的一堆堆草垛作掩護,開始捆綁木排。我軍把所有的曳光彈集中起來,用10多支步槍連續不斷地向對岸草垛射擊。很快,10余處草垛紛紛起火。 </h1> <h1> 下午5時,他們接到命令撤出了戰斗。此戰,為傷員及后方機關的安全轉移爭取了時間,共斃傷敵80余人,騎兵團無一人犧牲,受到了山東野戰軍參謀長宋時輪的表揚。</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三、血灑朱湖 陰陽兩隔</font></b></h1> <h1> 1946年7月,國民黨反動派向我淮北解放區大舉進攻。8月,我軍主力華中野戰軍第9縱隊奉命撤出淮北,北上山東。11月,蘇皖邊7地委和華中軍區7分區倉促撤離淮北,致使分區后方機關、干部、家屬3000余人被迫撤到洪澤湖區,被困無援、彈盡糧絕達2月之久。</h1> <h1> 1947年1月8日,為了牽制國民黨部隊向山東的大舉進攻,解救洪澤湖內被困的軍民。華中局和華中野戰軍決定組建淮北挺進支隊,由華中野戰軍9縱77團、81團和騎兵團1、3大隊組成,總計3300余人。</h1><h1> 由9縱副司令員饒子健任司令員兼政委,趙匯川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王學武任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h1><h1> 騎兵團1、3大隊由程朝先參謀長帶領,1大隊長為孟昭賢,教導員劉振亞(后為劉濤),3大隊長為王開一,教導員胡廣明(后為劉振亞)。</h1> <h1><font color="#b06fbb">饒子健將軍曾任淮北挺進支隊司令員兼政委</font></h1> <h1> 1947年1月18日(陰歷大年三十)夜,淮北挺進支隊從宿遷北部的皂河與窯灣之間渡過運河。</h1><h1> 1月23日(大年初二)天快明時走到朱湖北的小陳莊,遭到敵人攔阻,猛烈的炮火瘋狂向我射擊,朱湖戰斗打響了。</h1> <h1><font color="#b06fbb">朱湖鎮地處洪澤湖西北</font></h1> <h1> 朱湖鎮是江蘇泗洪縣東北30多里的一個較大的集鎮。附近一帶的國民黨地方武裝、還鄉團和叛徒等聽說解放軍到了淮北,他們大都集中到這里,形成一個武裝據點,企圖阻止我軍前進。</h1><h1> 支隊領導當即命令77團和騎兵1、3大隊消滅該敵,77團負責圍殲,騎兵1、3大隊負責打突圍之敵。77團團長葉道友和騎兵團參謀長程朝先隨即命令部隊將朱湖包圍起來。</h1> <h1> 戰斗中,葉道友團長調來炮兵,剛開始炮擊,集鎮里的敵人就開始突圍。看到這一情況,程參謀長命令1大隊正面攻擊、3大隊外圍包抄,并讓司號兵吹起了沖鋒號。</h1><h1> 這時,敵人向東楊崗方向突圍,1大隊長孟昭賢和教導員劉振亞帶著部隊向敵人沖擊過去。3大隊長王開一和教導員胡廣明率領部隊從一側包抄過去,77團從西側沿著一條抗日溝追擊敵人。</h1><h1> 孟大隊長看到突圍的敵人隊形混亂、潰不成軍,即令1區隊由西北向東南沖擊,3區隊從西南向東北沖擊。但敵人負隅頑抗、拒不繳槍。3區隊長李文傳駁殼槍子彈打完后,拔出馬刀與敵拼殺,連續消滅10多個敵人。</h1> <h1><font color="#b06fbb">追殲逃敵</font></h1> <h1> 經騎兵兩個大隊反復沖殺,敵死傷無數,但殘敵仍然十分頑固、拒不投降,只要未被打死,依然邊逃跑邊向我還擊,接連打傷我幾匹戰馬。</h1><h1> 看到敵人如此頑固,孟大隊長便騎上大青馬,舉起駁殼槍,叫聲:“張同振,跟我上!”帶著2區隊再次沖向敵群、打死兩個敵人,2區隊長張同振也舉起駁殼槍,順溝追擊,又連續打死好幾個敵人。區隊副梁天作帶著2區隊其他同志也在奮力砍殺敵人。</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參謀長程朝先</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1大隊長孟昭賢</font></h1> <h1> 沖過之后,敵人仍不投降,孟大隊長下令:“各區隊,反復沖殺,一定要干掉這伙頑固的家伙!”程朝先參謀長更是火冒三丈,高聲叫喊:“快沖上去,把敵人統統干掉!” </h1> <h1><p></p></h1><h1> 接到指揮員的命令后,戰斗組長(班長級)劉保山騎著“鴨爪子”馬,舉著馬刀,和父親梁漢印一塊縱馬疾馳,飛也似地沖了上去。</h1><h1> 在追趕逃跑敵人的途中,父親眼明手快見敵人從地上拾起槍正要開槍時的一剎那,只聽“砰砰”兩槍,將敵人打傷。父親開槍打傷一名敵人后,騎著馬向前面敵人沖殺過去,后面劉保山騎馬過來,舉刀正要砍那名受傷的敵人,刀還沒有落下,敵人舉起槍來直戳到劉保山胸前,一槍把他打下馬來,劉保山壯烈犧牲。</h1> <h1> 副班長(副排級)蔡云、戰士張友金見劉寶山落馬犧牲,義憤填膺,用雙腿猛磕馬鐙緊追上去。蔡云舉刀砍向趴在地上的敵人,敵人用槍一檔,沒被砍著,蔡云的馬卻向前跑去,敵人遂向其背后開槍,蔡云不幸中彈,跑了30多米,落馬犧牲。</h1> <h1><font color="#b06fbb">短兵相接(張愛萍攝)</font></h1> <h1> 戰場上的情況使孟大隊長意識到這樣沖擊不行,還會產生不必要的犧牲,立即命令各區隊停止沖擊,下馬四面圍住,用機槍沖鋒槍消滅敵人。</h1><h1> 全大隊火力從不同方向射擊。機槍射手陳長林、王友生等對準殘敵一陣掃射,敵人紛紛倒下。最后一個敵人仍然不顧一切地向楊崗方向拼命逃跑,王友生一個點射,把他的腿打斷,接著,大隊部通信班長王復林、戰士張友田、張興元等縱馬追上將其砍死。</h1> <h1> 至此,朱湖戰斗結束,經過一場血戰,我軍攻破敵炮樓4座,把企圖從朱湖突圍的47名敵人全部打死砍光,無一漏網。</h1><div><br></div><h1> 朱湖血戰基本上消滅了朱湖附近的反動勢力,震動了泗洪東北部,界頭集和龍集里的土頑嚇得逃之夭夭。反動武裝產生了恐懼感,尤其害怕像父親這樣的騎兵戰士。</h1><h1> 他們紛紛傳說:“解放軍騎兵真厲害,你可不能傷他的人,你打死他一個,他們可不饒你!”有的說:“碰到解放軍步兵,你打不過時還可以跑掉,碰到解放軍騎兵,打不過時你就等死吧!”這對敵人是很大的震懾。</h1> <h1> 1月24日,淮北挺進支隊在界集以南謝集、太平一帶洪澤湖邊,與在洪澤湖上堅持斗爭58天的淮北地區黨政干部和洪澤湖大隊勝利會師。<br> 1月25日,支隊在朱湖、新河頭一帶遭敵人重兵圍攻,經激戰擊退敵人。此戰共斃傷敵80余人,我指戰員傷亡24人。<br></h1> <h1> 戰斗勝利后,父親和戰友們一起將劉保山和蔡云兩位戰友的遺體抬到朱湖東南新行圩子附近的小東莊。父親眼含熱淚、強忍悲痛,雙手捧住表兄劉保山被打得流到肚子外面的腸子塞進他的肚子里,扣好他衣服的扣子,裝入棺材,安葬了兩位烈士。<br> 敵人是無比殘忍的,十幾天以后,父親和戰友們又去探望祭奠烈士時,才知道兩位烈士的遺體已被敵人從棺材里弄出來,遺矢荒野。父親和戰友們憤怒到了極點,對天長嘯,發誓將永遠記住這筆血債,讓敵人血債血還!<br></h1> <h1> 父親滿懷著對敵人的刻骨仇恨奮勇殺敵,在騎兵團3次被評為戰斗模范,升任副班長(副排級)。1947年12月他又一次負傷住院,1948年3月傷愈后調回豫皖蘇軍區3分區任管理員,在豫皖蘇軍區3分區榮立一等功和二等功各一次。</h1> <h1></h1><h1> 戰斗到3月中旬, 淮北挺進支隊采取<font color="#ed2308">”敵進我進、聲東擊西,內線堅持和外線迂回的戰術”</font>,多次粉碎國民黨軍圍追、堵擊、“圍剿”,殲敵1500余人,恢復了洪澤、淮泗、泗宿、泗南、泗陽5個縣的民主政權,初步打開了局面。 </h1><h1> 9月至11月,淮北挺進支隊接連舉行解放管鎮、青陽、泗縣等戰斗,殲敵2000余人,解放了大片地區。</h1> <h1><font color="#b06fbb">乘勝追擊(張愛萍攝)</font></h1> <h1> 至1948年5月,淮北挺進支隊在一年多時間里,共進行大小戰斗649 次,斃俘國民黨軍1.15萬余人,以犧牲658名指戰員的代價。勝利地完成了華中分局賦予的光榮而艱巨的任務。</h1><br> <h1><b><font color="#167efb"> 四、 烈士親人無處祭掃英靈</font></b></h1> <h1> 2016年12月,當年淮北挺進支隊騎兵1大隊大隊長孟昭賢的女兒孟秀玲在編寫《紅色永城》系列叢書時,找到老騎兵梁漢印的女兒梁穎,才得知劉保山烈士還有后代。</h1> <h1> 梁穎告訴孟秀玲說:“新中國成立后,我的父親回到了永城老家,找到了劉保山的夫人劉孫氏和他們惟一的兒子劉須貞,多年中一直保持聯系。”</h1><h1> “1983年,騎兵團的原政治處主任程坤源伯伯為撰寫《金戈鐵馬》一書,專程到商丘市找我父親回憶戰斗歲月,一個多月里去我家好幾次。父親還介紹程伯伯去采訪了劉保山烈士的兒子劉須貞。”</h1> <h1><font color="#b06fbb">騎兵團原團長周純麟、政治處主任程坤源撰寫的《金戈鐵馬》</font></h1> <h1> 2018年,孟秀玲找到了劉須貞父子,見到了劉保山烈士的孫子劉懷成,看到父親戰友的后代感到格外親,聽到他們訴說70年來尋找父親遺骨未果、祭掃英靈無門的苦悶心情,深感遺憾和難過。</h1> <h1> 劉保山烈士的獨子劉須貞訴說:“我父親劉保山烈士犧牲時,他的表弟梁漢印在場,1947年的當年,梁漢印就把烈士犧牲的噩耗告訴了我家。我的爺爺、奶奶悲痛欲絕,沒想到3年沒見的兒子年僅26歲就陰陽兩隔,再也回不來了!</h1><h1> “我的母親劉孫氏更是哭得死去活來,她與父親相親相愛,并于1944年4月生下了我。但4個月后父親就告別了母親和我,毅然參加了新四軍騎兵團,離開了家鄉。父親犧牲時我才不到3歲,從此父子永無相見之日。”</h1> <h1> “1947年,我的爺爺劉玉亭親自到淮北朱湖小東莊尋找兒子的遺骨,打算將遺骨起回家鄉,但到達小東莊時已經找不到墳頭了。”</h1><h1> 孟秀玲判斷:“可能是當年騎兵們將烈士的遺骨重新入殮后,又被反動還鄉團遺尸荒野,任野狗吞噬,以致尸骨無存。”</h1> <h1> 劉須貞說:“我的爺爺奶奶一生都在思念兒子中度過,1970年至1980年間他們相繼去世,我的爺爺享年70多歲,我的奶奶享年80多歲。”</h1><h1> “我的母親劉孫氏年紀輕輕就失去了丈夫,還被人迷信地傳言是她克死了丈夫,內心的痛苦和煎熬非常人可知!她歷盡艱辛、一生守寡,將烈士的遺孤撫養成人。她一生郁郁寡歡,于1972年病逝。”</h1><h1> “我是1944年4月出生的,父親犧牲時我還不到3歲,1947年我對爺爺到淮北尋找父親遺骨的事情一概不知。長大后,母親才告知我,父親是烈士。我一生務農,與教師王月英結婚,家族人丁興旺,育有5個孩子。孩子們個個爭氣,事業有成。”</h1> <h1> 孟秀玲讓劉須貞拍來劉保山的革命烈士證明書。一看,姓名錯寫為劉寶三(諧音),犧牲地點錯寫為山東省青頭湖。</h1> <h1><font color="#b06fbb">劉保山的革命烈士證明書</font></h1> <h1> 劉須貞回憶:“1983年,騎兵團原政治處主任程坤源為撰寫《金戈鐵馬》一書,專程來我家采訪并慰問了我,使我的家人都記住了朱湖戰斗。”<br> 隨著年齡的增長,劉須貞尋找父親遺骨的愿望愈來愈強烈,他聽父母說起過1947年曾到淮北尋找父親的遺骨,但沒記住地址。他的孩子們也加入到尋找爺爺墓地的行列中來。<br></h1> <h1> 2013年,劉須貞的長子劉懷成在網上查詢到《金戈鐵馬》一書里有埋葬烈士的線索。于是,劉須貞父子千里迢迢來到泗洪縣朱湖鎮,找到鎮民政所,在劉所長的熱情幫助下找到了村里的一位90多歲的老婦救會長,當年她老人家參與了埋葬二位烈士。</h1><h1> 由她老人家指點,找到了埋葬的大概位置,說在一條水溝的兩邊各埋葬了一位烈士。可惜依然沒有墳頭,無處尋覓。尋找父親遺骨未果、祭掃英靈無門成了他們最大的憾事。</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五、 修建挺支無名烈士陵園</font></b></h1> <h1> 2018年10月,一則好消息令孟秀玲興奮不已。<br> 當年淮北挺進支隊的司令員兼政委饒子健將軍的兒女們準備前往當年父親戰斗過的淮北地區,追尋父輩的戰斗足跡。臨行前,饒伯伯的長女饒江寧詢問孟秀玲有關騎兵團挺進淮北時戰斗的蹤跡。<br></h1> <h1><font color="#b06fbb">淮北挺進支隊是從江蘇宿遷北部的皂河與窯灣之間渡過運河的,出發地是窯灣李圩。現李圩已不存在,在五六十年代已被淹了。左起:饒江萍、饒江寧</font></h1> <h1> 當他們在宿遷市城市管理局副局長單延山和宿遷市新四軍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連軍的陪同下,尋訪到泗洪縣金鎖鎮曹宅村夏圩組時,發現了一處挺進支隊烈士的無名烈士墓。</h1> <h1><font color="#b06fbb">尋訪到泗洪縣金鎖鎮曹宅村夏圩組</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饒江寧發現了一處挺進支隊烈士的無名烈士墓</font></h1> <h1> 原來,1947年1月25日的朱湖戰斗后,金鎖鎮曹宅村人宋老蔫與其他群眾將淮北挺進支隊11位烈士遺體從朱湖莊譚一帶運至此地安葬。當時每座墳墓上都插有烈士姓名的木牌子,其中有一個是干部(排長或連長)的墓冢,其忠骸后被他家人遷走。因時間久了,木牌無存,致使10位烈士姓名無法查清。</h1><h1> 無論草長草枯、風起雪落,宋老蔫一直守護著這些墳塋10余年。20世紀50年代,70多歲的宋老蔫帶著對烈士的崇敬與依戀離開了人間。遵照老人的遺愿,村里將他安葬于11位烈士墓旁,與烈士永遠相伴。</h1> <h1> 饒子健將軍的兒女們請求修葺這些烈士墓,在單延山副局長、趙連軍秘書長的協調下,泗洪縣金鎖鎮黨委和人民政府擬在烈士墓原址上修建一個無名烈士陵園。”<br> 當饒江寧將這一好消息告知孟秀玲時,孟非常激動。于是,在趙連軍秘書長的邀請下她積極參與了烈士墓銘志的撰寫。 <br></h1> <h1> 2019年11月8日,泗洪縣金鎖鎮人民政府隆重舉行陵園落成儀式。并敬立‘淮北挺進支隊無名烈士墓’碑。</h1><h1> 原淮北挺進支隊司令員兼政委饒子健將軍子女饒康寧、饒江寧、饒江萍、饒靈寧等應邀專程參加,泗洪縣副縣長朱剛及泗洪縣民政局、宿遷市新四軍研究會、泗洪縣新四軍歷史研究會相關同志和金鎖鎮黨員干部代表和鎮中心小學師生代表參加儀式。</h1><h1> 金鎖鎮黨委書記陳志剛和饒子健將軍之子饒康寧分別致詞。</h1> <h1><font color="#b06fbb">金鎖鎮黨委書記陳志剛致詞</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饒子健將軍之子饒康寧致詞</font></h1> <h1> 饒子健將軍的女婿潘瑞吉中將親自為陵園墓碑命名題字。饒子健將軍子女敬獻了花圈。孟秀玲也代表淮北挺進支隊老騎兵的后代敬獻了花圈。</h1> <h1><font color="#b06fbb">2019年11月8日,淮北挺進支隊無名烈士陵園落成儀式上,淮北挺進支隊后代敬獻的花圈。</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饒子健將軍的子女們受邀參加儀式,左起:胡瑛(饒康寧夫人)、饒靈寧、饒江寧、饒江萍、饒康寧、于偉鵬(饒江萍愛人)</font></h1> <h1> 據趙連軍秘書長傳來的信息:陵園長37米,寬27米,總面積999平方米,在落成之時敬立墓碑11座,其中無名烈士墓10座,“守墓人”墓1座。</h1> <h1><font color="#b06fbb">無名烈士墓碑</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守墓人宋老蔫的墓碑</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俯瞰淮北挺進支隊無名烈士陵園</font></h1> <h1> 孟秀玲無限感慨:“當年淮北挺進支隊在無根據地、無后方保障的情況下作戰,犧牲在淮北大地的烈士無數,他們或遺落鄉間,或不知所蹤,或已遷移到較大的陵園,只有金鎖鎮的這個無名烈士陵園是專門為淮北挺進支隊烈士所建。”</h1><div><br></div> <h1><b><font color="#167efb"> 六、七十載終圓祭掃夢</font></b></h1> <h1> 就在無名烈士陵園落成儀式那天,孟秀玲突然產生了一個想法:“如果能讓劉保山烈士、蔡云烈士的墓碑遷入無名烈士陵園多好哇!一是讓兩位烈士能與淮北挺進支隊犧牲的戰友長眠在一起,二是也使兩位烈士有個安葬之地,滿足劉保山烈士兒孫祭掃英靈的愿望。”她將這一想法告知了劉須貞父子,獲得了劉須貞父子的完全贊同。</h1> <h1> 為了找到朱湖戰斗騎兵團的另一位烈士蔡云的后人,劉須貞的長子劉懷成根據《金戈鐵馬》書中的線索,專程到河南省鹿邑縣民政局查找,查無此人。他想,可能記載有誤,于是他又到河南省夏邑縣民政局查詢,果然查到了蔡云烈士的記載,但已查不到蔡云烈士的后人了。</h1> <h1> 2019年1月,經趙連軍秘書長聯系,在金鎖鎮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金鎖鎮民政助理孫瑞組織落實,做好了劉保山和蔡云兩位烈士墓碑的安放。使之成為淮北挺進支隊無名烈士陵園里惟一的兩位有姓名的烈士碑。</h1><h1> 兩位烈士終于與當年淮北挺進支隊犧牲的戰友們長眠在了一起,共話當年馳騁淮北大地的豪邁。</h1> <h1><font color="#b06fbb">劉保山烈士墓碑</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蔡云烈士墓碑</font></h1> <h1> 2019年清明前夕,劉須貞帶著三個兒子和長孫從永城市專程來到淮北挺進支隊無名烈士陵園,祭奠親人和淮北挺進支隊的烈士。</h1><h1> 他們將一面“護烈士英靈安息,傳紅色記憶永存”的錦旗送到金鎖鎮領導手中,感謝鎮黨委、政府對烈士的關愛,讓他們圓了70年祭掃父親英靈之夢。 </h1> <h1><font color="#b06fbb">劉須貞帶著三個兒子和長孫祭奠淮北挺進支隊的烈士們</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劉須貞與三個兒子和長孫。左起:劉世豪(長孫),劉懷遠(小兒),劉懷軒(次子),劉須貞,劉懷成(長子)</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劉須貞父子向金鎖鎮領導贈送錦旗</font></h1> <h1> 2019年4月3日清明節前夕,金鎖鎮黨委、政府集體舉行了淮北挺進支隊無名烈士陵園清明祭掃活動,深切緬懷長眠于此的為國捐軀的烈士們。<br> 硝煙雖然散去,但是那個時代的精神沒有消散。烈士們用鮮血染紅的旗幟,永遠在人民心中飄揚。 <br></h1> <h1><font color="#b06fbb">2019年清明節祭掃活動</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2019年清明節祭掃活動</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2020年清明節祭掃活動</font></h1> <h1> 梁穎無限感慨地說:“我常聽母親和哥哥還有幾個堂哥都談到,當年挺進淮北打仗時,我父親一個多月沒有下過馬,100天打120仗,受過傷等戰斗情節,遺憾地是,當年我對父親講的故事不夠上心,至今一無所知。” <br> “1988年,劉保山的長孫劉懷成在河南中醫藥大學畢業時還專程到商丘找到了我父親,聽父親訴說他與親密戰友劉保山一起參加革命、并肩戰斗、血灑沙場的難忘歲月。”<br></h1> <h1> “從1947年1月父親和他的親密戰友劉保山永別,到父親2005年逝世,整整過去了58年。58年間,他們雖然陰陽兩隔,但我相信,他們的心時時牽念、夢魂縈繞,這就是刻骨銘心的戰友情,令人唏噓,感人肺腑!”<div><br></div><div><br></div></h1> <h1><font color="#b06fbb">劉保山烈士的獨子劉須貞與妻子王月英</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劉保山烈士的長孫劉懷成一家</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劉保山烈士的二孫劉懷軒一家</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劉保山烈士的小孫劉懷遠與其女兒</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font color="#b06fbb">父親梁漢印的授銜照</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父親梁漢印與母親劉素梅</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父親在商丘市工作時留影</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父母與奶奶梁賀氏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作者梁穎與父母合影</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梁漢印全家福。后排左起:小兒梁懷光、長子梁懷杰,長女梁穎,小女梁燕</font><br></h1> <h1><font color="#b06fbb">父母的孫輩繞膝,其樂融融。左起:孫女梁甜、孫女梁爽、外孫女劉悅、外孫女劉曼懿</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梁漢印夫人劉素梅今年88歲,精神矍鑠</font></h1> <h1><font color="#b06fbb">作者梁穎</font></h1><div><font color="#b06fbb"><br></font></div> <h1> <b><font color="#167efb">作 者:</font></b></h1><h1> 梁 穎,梁漢印之女。1958年5月20日出生,大專學歷,1978年后在河南省商丘市醫藥公司、商丘市梁園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行政事業保險所工作。現已退休。</h1><h1> 孟秀玲,原新四軍4師騎兵團孟昭賢之女,北京新四軍研究會四師分會副秘書長。</h1><div><br></div> <h1> <font color="#167efb">提供信息資料:</font>劉懷成、饒江寧、趙連軍</h1> <h1></h1><h1> <font color="#167efb">編輯制作:</font>孟秀玲<br> <font color="#167efb">照片提供:</font><font color="#333333">梁穎</font>、孟秀玲、劉懷成、饒江寧、趙連軍</h1><div><br></div> 【本美篇所編發制作的文章歡迎轉載,為尊重和維護原創首發的知識產權,請轉載時務必注明原創作者、來源自美篇的制作人及標題138100375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垦利县|
三门峡市|
长沙县|
禄丰县|
天长市|
大名县|
汝州市|
花莲市|
仪陇县|
花垣县|
门源|
宣武区|
利津县|
汝南县|
西宁市|
繁峙县|
陆河县|
文昌市|
博白县|
马关县|
新和县|
阿荣旗|
东兰县|
湾仔区|
新田县|
抚州市|
高要市|
台中市|
新绛县|
叙永县|
丘北县|
五河县|
东乌珠穆沁旗|
连平县|
双鸭山市|
海宁市|
交口县|
玉树县|
泌阳县|
遂川县|
永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