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二0一五年,我被湖南長沙《中華歐陽氏大宗譜》聘為編委,開始整理吉安歐陽氏古譜及收集各縣歐陽氏分支信息。工作中,只有歐陽修高祖歐陽託開基于廬陵縣安德里的具體位置無從查找。我覺得歐陽修是一代文宗,是廬陵文化的首席人物,尋找到安德里的具體位置很有必要。</p><p class="ql-block"> 經廣泛閱讀古籍,分析比對;實地走訪各縣,組織文化人士與大學教授到現場查看研討,終于考證出:吉州區興橋鎮丁塘村委會一塢村小組(即燕湖村小組)就是安德里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在南唐時安德里屬廬陵縣文霸鄉,后因歐陽修的爺爺兄弟八人文采出眾,尤其是伯祖歐陽儀,南唐時中進士,成為吉安歷史上首個進士!為慶賀與表障,官方將文霸鄉改名儒林鄉,安德里贈名歐桂里,所居處賜名具慶坊。據文天祥老師歐陽守道文章,官方為具慶坊立祠建牌坊。這也可能是吉安首座祠堂與牌坊。儒林鄉的名稱一直沿用到解放,計一千一百多年。但歐桂里歐陽氏因顯赫,紛紛外出做官,散布各地。余者遷居市區西街,即今儒林里一帶。儒林里的名字也是官方賜給歐陽修家族的專用名。后因宋末與元末戰亂,儒林里歐陽氏在多次攻城拉鋸戰中消亡。仍居歐桂里的歐陽氏到明代朱棣時僅剩一戶無兒,招贅吉安縣永陽曾姓,今曾姓尚有十幾戶,改村名一塢,亦名燕湖。</p><p class="ql-block"> 同時,驚人地發現,歐陽修家并未有誰遷居永豐,永豐僅是歐陽修父母葬地,歐陽修的故里是廬陵縣儒林鄉歐桂里!即吉州區興橋鎮是當仁不讓的歐公故里!</p><p class="ql-block"> 一,歷修《廬陵縣志》都有歐陽修傳,有大量篇幅介紹歐陽修幾代人的簡歷,注明歐陽修故里在儒林鄉歐桂里四都(即今一塢村)。永豐縣與廬陵縣在清朝時雙方曾爭論過,永豐認為歐陽修爺爺遷居永豐沙溪了,所以永豐是故里!但按傳統三代內居住地論,歐桂里更是故里!解放后,永豐方面在未與吉安縣協商的情況下自行申報故里,吉安縣當時因找不到歐桂里遺址,未能申報故里。</p><p class="ql-block"> 二,查四庫全書,周必大編輯的《歐陽修集》〈歐陽氏譜圖序》開篇第一行即注明故鄉:吉州廬陵縣儒林鄉歐桂里(即興橋鎮一塢)。在該文中,歐陽修不無自豪地寫道“皇祖(指爺爺歐陽偃)府君以儒學知名當世,至今名其所居鄉曰儒林”,儒林即廬陵縣儒林鄉,說明歐陽修爺爺居住在今天的吉州興橋鎮。這是最出自歐陽修文章中的最直接的證據,僅憑此句足以界定沙溪鎮興橋鎮誰真誰偽!</p><p class="ql-block"> 經筆者數年考證,永豐縣只所以咬定歐陽修是永豐人,唯一憑證是說歐陽修親自書寫請名家刻于瀧岡阡表上的《歐陽氏世次碑》文中有:祖偃始遷沙溪,今實為永豐人也。然而今天的沙溪瀧岡阡表石刻存在嚴重的偽造嫌疑!具體如下:1〉從《歐陽氏世次碑》字跡看,結構、筆劃、書法水平均與國內發現的歐陽修真跡嚴重不符。歐陽修是文學家金石學家,也是書法家。所幸他的字今天仍可以在網上搜到。從沙溪瀧岡阡表上的字跡看,只有童生水平,不可能是歐陽修字跡。</p><p class="ql-block">〈2〉根據吉水南宋進士羅大經在《鶴林玉露》卷三中,對《瀧岡阡表》描述為“高丈余,石綠色,光可鑒”。按宋代一尺約為今天的三十四厘米,該阡表地面以上高度應在三米五以上。但我們現在見到的只有兩米二高,且也不是綠色更不反光。</p><p class="ql-block">〈3〉根據《四庫全書》里《歐陽氏譜圖序》內容比照,沙溪阡表存在嚴重的任意增減內容行為,與原作沖突很大。如①原文中無“今為吉州永豐人”內容,沙溪阡表卻有;②沙溪阡表序言中夾有一段后記(跋文),行文錯亂;③沙溪阡表比原作少了五百多字,這五百多字卻是《歐陽氏譜圖序》的靈魂,如早已天下流傳的歐陽修名句:以忠事君,以孝事親,以廉為史,以學立身。④沙溪阡表竟沒有歐陽修本人的落款及時間,原作有。⑤據《吉安府志》,瀧岡阡表所在的西陽宮曾遭大火焚毀,沙溪阡表內容竟然字字可辨,不似遭過火災。</p><p class="ql-block">以上情況,吉州區歐陽修研究會已向吉安市文物局行文反映,要求對沙溪瀧岡阡表文物重新鑒定并追查原物下落。</p><p class="ql-block">三,《歐陽修全集》給十四弟歐陽煥的信中,顯示歐陽修在皇佑五年葬母于沙溪時回到故里歐桂里,修繕了祖屋。又根據廬陵縣志,歐陽修刻了詩碑,并有《題寄因果寺》一首。現仍存香火的位于歐桂里的因果寺,建于五代時,在寺院介紹中,有歐陽修曾在寺內書院講學并題字“一枝棲”,當地人說一枝棲匾毀于大躍進時。</p><p class="ql-block"> 《題寄因果寺》首兩句是:“故園寥落晚風斜,一徑崇坵兩塢谺”。歐桂里現在叫一塢村,村名竟然是出自歐陽修這句詩,這不可能是巧合!</p><p class="ql-block"> 四,歐陽修在《歐陽氏世次碑》中有:曾祖歐陽郴,南唐御史大夫、散騎常侍,葬廬陵縣儒林鄉歐桂里燕湖下,魚形。今郴公魚形墓仍在,在稻田中筑的魚形高臺,占地半畝,曾姓世代當圣地保護,未被平掉。現已申請文物保護。</p><p class="ql-block"> 釣源古村分仁義禮智信五支,據古譜,南宋時歐陽修四子歐陽辨的后人歐陽騰過繼釣源仁派,后建有全國規模最大的文忠公祠一座,仁本堂一座(省文保單位)。我們考證一塢村時,發現一塊保存完好的道光年間的青石,刻有“釣源歐陽仁本堂祖墳”字樣。據保存者曾建新介紹,此碑即歐陽修曾祖郴公魚形墓上之物。因釣源仁派是歐陽修后裔,才豎碑于此稱祖墳。</p><p class="ql-block"> 五,根據歐陽修《寄題因果寺》詩,一徑崇坵兩塢谺,分析故園在兩邊矮山前面高坵之上。又根據《廬陵縣志》,歐陽修家與肖姓比鄰,高坵上果有舊屋基一處,瓦片古磚可見,永不干涸畝許水塘一口。旁邊幾百米即肖姓,仍有二十幾戶。</p><p class="ql-block"> 據一塢村八十歲老族長介紹,此處舊屋基代代相傳叫祠下或祠坑,一語點醒筆者,釣源仁派譜上寫:立祠下騰為嗣。祠下原來是歐陽修家的俗名,因歐桂里官方賜名后建有祠堂牌坊,南唐時建祠堂的村極少,當地人直呼歐陽修家叫祠下村是可以理解的。把這些連貫起來,歐陽修家的遺址無疑就是此處!</p><p class="ql-block"> 六,根據《廬陵縣志》,蘇東坡是歐陽修的學生,他被平反時從流放地回京路過廬陵縣,此時他的恩師歐陽修已去世二十九年。蘇東坡懷念恩師,就與一班文人一起去歐桂里瞻仰故居,走到歐桂里后山,口渴難忍,尋到一處清泉,喝后連連叫好!隨從的廬陵縣文人說黃庭堅也來過歐桂里喝過此泉,黃庭堅是蘇東坡的學生,這泉應叫蘇黃泉!</p><p class="ql-block"> 果然,打開一塢曾氏古譜,蘇黃泉躍然紙上。至今,周邊鄰村都來蘇黃泉運水喝,從早到晚絡繹不絕!</p><p class="ql-block"> 七,歐桂里開基祖歐陽託與釣源開基祖歐陽弘及永和歐陽氏開基祖歐陽堂是兄弟關系,從安福遷廬陵縣。其中釣源與歐桂里路近,走得更親。釣源譜顯示,歐陽修家的祖墳在吉水或沙溪都與釣源有關。釣源歐陽益,任吉水判官。死后葬在吉水回陂,之后歐陽修高祖託公祖父偃公等,都跟葬回陂。當時沙溪屬吉水,歐陽修先人葬在吉水,是因為家族墓群的原因,而非故里在彼。歐陽益是釣源的先祖,他葬于吉水而已,他的子孫仍居釣源,他還是釣源人。</p><p class="ql-block"> 釣源現在仍有許多傳說,多年前李夢星先生就聽到了,但出于疑惑沒有記錄。如吉安第一個進士,歐陽修堂祖父儀公,曾長期住釣源,在釣源有住處。相傳從釣源出殯,本欲葬在吉安縣梅塘鄉武華山,因武華山上寶嚴寺是其父郴公捐建。行至瀘水邊桐木村,抬杠斷了,于是風水先生令就地安葬。筆者小時候也跟父親去儀公墓拜祭過。</p><p class="ql-block"> 又傳說,歐陽修母親鄭夫人葬夫于沙溪后,因歐陽觀前妻仍居歐桂里,一山不容二虎。鄭夫人只得帶年僅四歲的歐陽修兄妹來釣源居住,這段時間是鄭夫人人生最黑暗最無奈的歲月。生活艱苦,仍不忘教子識字。畫荻教子典故,出于釣源古村,是合乎情理的。釣源的文忠公祠,也許與這段往事有關!</p><p class="ql-block"> 永豐說歐陽修是沙溪人,但至今說不出是哪個里哪個保哪個村。根據縣志府志及歐陽修文集,歐陽修是廬陵縣儒林鄉歐桂里橫溪保(也叫回陂保)具慶坊(祠下)人,也即今天的吉州區興橋鎮丁塘村委會一塢村人。</p><p class="ql-block"> 吉安首個進士在興橋!</p><p class="ql-block"> 歐陽修故里在興橋!</p><p class="ql-block"> 興橋鎮是廬陵文化的發祥地!</p><p class="ql-block"> 縱觀全局,歐陽修是永豐人漏洞百出,難以自圓其說。歐陽修是吉州區興橋鎮人卻毫無爭議!我們已考證出歐桂里詳細位置,在以文化旅游業為主的吉安,無論官方民間,再不可無所作所為。歷史賜與吉州區興橋鎮這么深厚的文化積淀,我們沒有理由拒收這份厚禮!子曰:當仁,不讓于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歐陽河,釣源古村人。歐陽修三十二代孫。江西作協會員。吉州區歐陽修研究會會長。</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合奇县|
沙河市|
云龙县|
仁怀市|
织金县|
钟祥市|
锡林郭勒盟|
稷山县|
龙泉市|
仙桃市|
织金县|
祁连县|
鲜城|
喀喇沁旗|
高邮市|
道孚县|
错那县|
甘泉县|
吴忠市|
温泉县|
红安县|
三门峡市|
广州市|
灌阳县|
沅陵县|
平乐县|
木兰县|
陇西县|
麻栗坡县|
芒康县|
兰溪市|
阜城县|
贡山|
内丘县|
惠州市|
晋州市|
祁连县|
桦南县|
天长市|
平乡县|
平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