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font color="#010101">轉載圖片:寧波鄉下</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寧波鄉下--- “茅草寨”</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 1937年四—五歲時,因日本人侵華戰爭,我家從上海遷到寧波不久,外婆去世。我隨母親從大沙泥街到江東鎮安橋外婆家,去鄉下送葬。天剛亮,很多家人、親戚和棺材,從門口的河里下船,有很多條船,裝棺材的船在中間,我與母親坐在后面的船,前進時前面的船,敲鑼開道,到西鄉“茅草寨”,已近旁晚。在石頭砌鋪的山崗上休息,附近有很多松樹;大人們采摘來很多松針,鋪墊睡覺;母親用松針與我玩,松針的尖可以扎進針根,一個個串連起來,做成長長的松針鏈或松針環,掛在頭頸上,留下好玩的記憶。晚上聽著松濤風聲露宿。第二天下葬后,到村里,吃過飯,大家還坐船回江東鎮安橋。</font></h1> <i><font color="#39b54a">松樹圖片</font></i> <h1><font color="#010101">寧波鄉下—“野野紅”</font></h1> <i><font color="#ff8a00">蘆葦塘圖片</font></i> <h1><font color="#010101"> 1937年冬,五歲時,因日本人轟炸和進攻寧波,我家又逃難到偏僻的鄉下(弟弟沒有去,大概是在上海還是寄托在奶媽家),叫一個'野野紅"的地方,一位親戚家里,住在一間大屋子隔的小房間,比較狹窄,擁擠,與親戚家一起吃飯。門外就是蘆葦塘,記得大人在池塘里放一個大木盆,父親帶我用竹竿撐著當船玩兒,周圍是密密麻麻,高大的蘆葦;大概是因為與親戚關系處理不好,晚上母親與父親吵架,甚至動手,很劇烈。白天我一個人,悶悶不樂,在一個自家帶來的小方皮凳上,無聊地玩,不知何故,我向母親大發脾氣,大哭大鬧、耍無賴;心里想的理由是你把我生出來,現在要鉆回你的肚子里去……大家都來勸解,才平息。不久我們就轉移到章村去了。</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寧波鄉下—“章村”</font></h1> <i><font color="#39b54a">水鄉村鎮圖片</font></i> <h1><font color="#010101">1938年春,六歲的時候,轉移到了寧波鄉下章村(這時弟弟也去了,后來他大概又跟父親去上海了)。章村是個風景優美的小村鎮,有山有水,河的上游是靠山的溪水,流到村鎮的盡頭,水深可以行船,有個石臺階的小碼頭,每天有小火輪到寧波市區,班船來回時,人來人往,比較熱鬧;從小碼頭開始的沿河一條街,有些商鋪,在有個綢布莊的丁字路口,一條土路通到村里,我們租住在一家蠶農房二樓的盡頭,附近有很多桑樹。我們房間的隔壁是養蠶房,從隔板的窗戶看見竹子編的大園圃層層疊疊在架子上,里面鋪著嫩綠的桑葉,爬著很多小蠶寶寶;晚上睡覺,聞著桑葉的香味,聽到蠶寶寶啃桑葉的沙沙聲;下半夜農婦起來,還給添加桑葉。</font></h1> <h1><i><font color="#b06fbb">大園圃里蠶寶寶圖片</font></i></h1> <h1>我與弟弟到1—2里外的小學上學,在一個大廟里。我二年級,弟弟一年級。鄉下經常下雨、雨下大的時,我們待在學校里等雨停了才回家;有一次我與弟弟冒著雨穿過田野,奔著回家,衣服都濕透了,母親教我們以后等雨停再回來。后來弟弟跟父親去上海了。</h1><br><h1>學校里組織體育運動進行消防演習,在學校外面不遠的河灘邊,搭起了一個高架臺,準備演習;放火時,有高年級的學生在高臺上往下跳,下面有人用床單接;準備了不少天,我們小學生都很興奮地關注著。后來聽說演習時跳下去的學生還是受傷了。</h1><br><h1>有一天,下午上體育課,老師安排我們班的學生自己去河里玩水,老師沒有去。這條河徬依著高大的青山,清澈的河水靜靜地流往下游的村鎮。同學們都邊跑邊脫衣服奔向河里,有的在淺水里玩水,有的到深水里游泳;可是我待在河邊沒有下水,因為我從來沒下過河,自己不會脫衣服,也不會穿衣服(在家里是我母親給我穿脫衣服的)。同學來叫我,到鵝卵石的淺水灘,只是用腳戲戲水,心里很猶豫,羨慕地看著當地的同學在水里玩。(<font color="#b06fbb">后來很后悔,錯失早年能在山清水秀的家鄉河里游水的良機,直到八年后在上海黃浦江邊的半淞園河里才開始學游泳;“知恥后勇“,以后遇到江河湖海,總是要勇敢地下水一游)</font>。</h1> <h1><i><font color="#39b54a">模擬圖片:記得河對面是高大的青山,徬依的溪河水,比這寬深清澈</font></i></h1> <h1>在章村,記得我有一次發高燒,昏迷不醒,母親日夜伺服多天,醫生說是“出痧子” (麻疹),經過用瓷匙子在背上刮痧等治療,后來就好了,據說人一生得這個病一次,以后不會再得了。</h1><h1>還有一次,我渾身發癢,長了膿皰,母親請醫生來家里治療,說是“天皰瘡”,用剪刀把皰瘡刮掉,再敷上藥。母親在旁邊勸我不要怕疼,不要哭;后來就好了。</h1><br><br> <h1><i>圖片:蠶寶寶健康成長</i></h1> <h1><font color="#010101">夏天,農婦送桑葚給我們吃,拿著一條蠶寶寶,長得比大拇手指還粗,搖晃著,給我母親看;我們都有些害怕,不久大蠶寶寶的顏色由青白色,變成有些透明的黃白色,要吐絲了。農婦們用稻草捆扎成支架,蠶寶寶就爬在上面作繭。我看到蠶寶寶在還沒有成型的繭里,上下周圍,不知疲倦地抬頭吐絲,直到看不見它。</font></h1> <h1><i>蠶的生長過程圖片</i></h1> <h1><font color="#010101"> 蠶繭抽絲是流水作業,先把蠶繭,陸陸續續放在開水鍋里煮,然后用手指頭一個個拉出絲來,掛到木架子轉輪上,經過一系列的轉輪,輕輕地滾動,繞到一個絲線軸上。有時他們還給我吃烤熟的蠶蛹又香又脆。</font></h1> <h1><i>圖片:抽絲剝繭</i></h1> <h1><font color="#010101">農婦挑留了一些蠶繭作種子。幾天后,讓我看到有的蠶破了,有蛾子鉆出來,扇動著美麗的翅膀,相互交配,然后生下一粒粒的蠶籽,在紙上有黃顏色的,白顏色的,還有黑顏色的,又可以孵化成小蠶寶寶。</font></h1> <h1><i>蛾子下籽粒圖片</i></h1> <h1><font color="#010101">秋天,打年糕也是流水線。前面有幾位力氣大的男子,把蒸熟的米粉放在石臼里,用木棒搗鼓,增加米團的粘性,然后拿出來分成小塊,叫年糕團,分流到后面,大家坐著用各種模板,壓制成型,刻上花紋,成為年糕。我也坐在那里幫忙,能得到一塊熱呼呼包著黑洋酥饀(豬油,黑芝麻粉)的年糕團,很好吃。</font></h1> <h1><i>打年糕圖片</i></h1> <h1><font color="#39b54a">在章村大概住了一年多,我們離開了這小莊村,留下了美麗的記憶。</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寧波鄉下—“臘斜”</font></h1> <h1>大概是1939年到1940年七歲時,我和母親坐腳劃船,到一個叫臘斜的鄉下,先住在一位親戚家里。他們家很多人,一個大房間,幾個小孩跟我玩,有位小妹妹與我很親熱,在床上一起蹦跳,打滾,很快樂。</h1><h1>他們家有個種桃樹的山,大人經常上山維護;不久桃子成熟了,全家人出動好幾天,還雇人幫忙摘桃子。他們收獲回來,有橢圓帶尖端的水蜜桃,四方形的蟠桃,挑最好的桃,給我吃了好多天。</h1> <h1><i>水蜜桃圖片</i></h1> <h1>晚上,掛著汽油燈,聽大人們在一起閑聊;有一天,一位農夫來講:村里鄰居一頭豬跑到人家菜園子里把菜吃光了,那家農戶用鋤頭把豬打死了,結果兩家農戶也打起來了。</h1><br><h1>不久,母親與我到附近一個村里租住了房子,是個長方形的院子,也是住在最里面的房間,大門在另一端。我們吃的是糙米飯、老南瓜、大芋頭,有時能吃到菱角,鎮上買來的水果糖塊是稀有的。后來,那里也做年糕,我參加,又吃到了年糕團。</h1><br><br> <h1><i>鄉下到鎮上走十來里地模擬圖片</i></h1> <h1><font color="#010101">星期天我跟著母親和農戶鄰居,從這偏僻的鄉下到一個鎮上去,要走十來里地。</font></h1> <h1><i>模擬圖片:鄉下到鎮上經過的水稻田,農夫與水牛在耕作。</i></h1> <h1><font color="#010101">那個鎮比較繁華,水路交叉,有幾座橋、有碼頭、商店很多,還有小教堂。大人們到這里做禮拜和買日用品。</font></h1> <h1>繁華小鎮模擬圖片,<font color="#ed2308"><i>那時沒有這么漂亮</i></font></h1> <h1><font color="#010101">我跟著信耶穌的農戶鄰居到教堂里,聽唱詩,做禱告、捐錢,也給我做了洗禮(用手指頭沾上圣水,在額頭腦上劃十字)。我當時是稀里糊涂、懵懵懂懂的。</font></h1> <h1><i>模擬圖片:從水稻田埂上走過</i></h1> <h1><font color="#010101">因為去了多次,后來我一個人就能邊走邊跑自己回來,田野里有農夫與水牛在耕作,稻田水里蝌蚪成群(叫那摩溫),蛙鳴四起;在村口看見穿著破爛軍服的士兵,一嘎一拐地走過,有的在村民家里住睡一宿,給他們一口飯吃。聽說是國民黨敗退的傷病員,或者是逃兵,不能得罪他們。</font></h1> <h1> <i>水牛在休息圖片</i></h1> <h1><i>小蝌蚪找媽媽 </i> </h1> <h1>夏天的晚上很熱,與農戶鄰居們在院子里乘涼。大家躺在大園圃里,仰望著星空,深邃黝黑的天空,繁星點點;有大人說:說不定這時候耶穌天主會從天國里來接我們。我也幻想著天國開門,耶穌降臨。</h1><br> <h1><i>腳劃船圖片</i></h1> <h1>記得母親有時去寧波,把我寄托給農戶鄰居家吃飯;也曾經帶我一起回過寧波,在小鎮的碼頭上下船,來回坐的是腳劃船。腳劃船是老年的船夫,坐在船后,身體后仰,用腳像蹬自行車一樣,蹬著船漿,手把著舵在河里前進。我沿途看著河里和兩岸靜靜的風光,有時覺得船劃得慢,想幫忙,用兩手搖晃著船體;母親跟船夫,不讓我搖晃,怕把船翻了。船到橋頭時,(有橋周圍就有不少商鋪和人家)船上人害怕撞橋,船夫卻自然會對準橋洞通過,體會到“船到橋頭自然直”。</h1><br> <h1><i>寧波到小鎮的水路模擬圖片</i></h1> <h1>秋天母親母親安排我到一個私塾念書,大概算是三年級。那位私塾的老先生很嚴厲,經常處罰學生。我也被用戒尺打過手心,每打一下,痛得把大腿也彈起一下;還有是立壁角,就是站在墻角不許動,至少站半小時。有一天下午,老先生醉酒后,要學生替他放鴨子;輪到我,一群鴨子搖搖晃晃,飛快地跑到半坡上和小河溝的水里,到處亂竄;我都追不上,不知道如何才能把這些鴨子趕回來,幸虧有同學幫助才收場,否則又得受罰。</h1><br> <h1><i>放鴨子模擬圖片:一群鴨子搖搖晃晃,飛快地跑向半坡和小河溝</i></h1> <h1><i>模擬圖片:傍晚天黑時,經過河邊一個親友家里住宿一晚。</i></h1> <h1><font color="#010101">大概經過一年,我們離開臘斜鄉下。我跟著母親好像不是到小鎮的碼頭上走的,而是就近在另一邊河里,坐腳劃船走的;傍晚天黑時,經過河邊一個親友(大概是母親同學的老家)家里住宿一晚。記得那位親友晚上睡前,把大米裝在陶罐里,放在爐灶稻糠燃燒的灰里,捂悶了一晚上,第二天早上,讓我們吃了又香、又熱、稠呼呼的粥,離開了那里,回到了寧波江東鎮安橋河埠頭。</font></h1> <h1>童年記憶</h1> <h1><font color="#39b54a">我的童年,顛沛流離在寧波鄉下,平凡的農村生活,接觸到勤勞、樸實的農民和勞作;讓我親近自然、日光、空氣和水;留下江南故鄉的景色和美好的記憶,是給我健康成長難得的經歷!</font><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font color="#ff8a00">游游冬 口述整理,配網上圖片;孫女澄澄 錄音轉成文字。</font>)<br></div></h1> <h1>《橄欖樹》歌詞:<br><br><font color="#39b54a">不要問我從哪里來i的故鄉在遠方<br><br>為什么流浪 流浪遠方流浪<br><br>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br><br>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br><br>為了寬闊的草原<br><br>流浪遠方流浪<br><br>還有還有<br><br>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br><br>不要問我從那里來<br><br>我的故鄉在遠方<br><br>為什么流浪為什么流浪遠方<br><br>為了我夢中的橄欖樹<br><br>不要問我從那里來<br><br>我的故鄉在遠方<br><br>為甚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font></h1> <h1><div>走在鄉間的小路上歌詞:<i><br></i></div><i>走在鄉間的小路上<br>暮歸的老牛是我同伴<br>藍天配朵夕陽在胸膛<br>繽紛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br>荷把鋤頭在肩上<br>牧童的歌聲在蕩漾<br>喔喔喔喔他們唱<br>還有一支短笛隱約在吹響<br>笑意寫在臉上<br>哼一曲鄉居小唱<br>任思緒在晚風中飛揚<br>多少落寞惆悵<br>都隨晚風飄散<br>遺忘在鄉間的小路上<br></i><br></h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坛市|
镇江市|
遂昌县|
阿拉善右旗|
鹿泉市|
高阳县|
石景山区|
化隆|
石林|
府谷县|
桦川县|
泾阳县|
定结县|
察隅县|
云梦县|
磐石市|
安溪县|
韶关市|
平舆县|
阿鲁科尔沁旗|
简阳市|
无棣县|
五大连池市|
阳谷县|
望都县|
彰武县|
嘉兴市|
临江市|
兴仁县|
永春县|
濉溪县|
裕民县|
陕西省|
桐柏县|
三门县|
汾西县|
景东|
怀集县|
信丰县|
汉阴县|
虞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