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致敬最可愛的人

鐵軍

<p class="ql-block">  2020年10月30日,在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原三十八軍黨史辦主任李淼生之子李廣平大哥和李慧大姐去北京參加四野一縱后代聯誼會舉辦的“萬歲軍精神永放光芒座談會”的間隙,為了盡早去軍博參觀《銘記偉大勝利 &nbsp;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廣平大哥找到了原六分部機關的好友陶學林,陶學林找了軍博設計室主任(這個展覽的總設計師,也是抗美援朝紀念章的設計者)夏鑫大校,在夏鑫大校陪同下參觀了這個展覽。后又參觀了《致敬最可愛的人——中國人民志愿軍老戰士主題影像展覽》,展廳中70位健在老志愿軍戰士的影像深深震撼了他,飛虎山、三所里、龍源里、松骨峰、長津湖、上甘嶺……,一個個當年前輩們英勇拼殺的場景讓廣平大哥激動不已,他拿出手機,將他(她)們一一全部攝入鏡頭。</p> <p class="ql-block">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保和平,為祖國,就是保家鄉……”</p><p class="ql-block"> 70年前,為了保衛和平,反抗侵略,中國黨和政府毅然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正義旗幟,同朝鮮人民和軍隊一道,舍生忘死、浴血奮戰。</p><p class="ql-block"> 他們以血肉之軀鑄就正義“長城”,以鋼鐵之心鐫寫“志愿”之名。他們用鮮血與生命保護了鮮花盛開的祖國,換來如今的山河無恙。</p><p class="ql-block"> 70年后,新中國從積貧積弱、百廢待興到繁榮昌盛、國泰民安。歷經戰爭與和平,老戰士們始終保持著那份忠誠、勇毅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p><p class="ql-block"> 這就是民族的脊梁,這就是一往無前的勝利密碼。</p><p class="ql-block"> 這里展出的70幅肖像,是70名在世的志愿軍老戰士,他們來自中國人民志愿軍百萬將士。</p><p class="ql-block"> 我們尋找、采訪和記錄他們,是為了銘記那段氣吞山河的壯烈歷史,讓后世永遠記住英雄的模樣。</p><p class="ql-block"> 此時此刻,你可以靜靜地與他們對視,回味英雄的傳奇,慢慢體會他們的犧牲與奉獻帶給今天的幸福與平安,用你的目光向他們致敬。</p><p class="ql-block"> 向最可愛的人致敬,向新中國致敬,向世界和平致敬。</p> <p class="ql-block">  主辦單位:新華社解放軍分社、攝影部、新媒體中心、退役軍人事務部思想政治和權益維護司、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10月23日</p> <p class="ql-block">杜長發,1933年生,安徽阜陽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杜長發是特級英雄黃繼光的戰友,作為通訊員參加上甘嶺戰役,冒著炮火查線接線,保證通訊暢通,榮立個人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張宏祥 攝</p> <p class="ql-block">王清珍,1936年生,北京人,電影《上甘嶺》中衛生員王蘭的原型。1951年,年僅15歲的衛生員王清珍隨部隊來到朝鮮,在上甘嶺戰場上,他悉心護理傷員,并為他們唱家鄉民歌,鼓舞他們戰勝傷痛,榮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p> <p class="ql-block">高晉文,1925年生,山西長治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作為連隊指導員,高晉文指揮炮兵連在上甘嶺戰役中創造了“四多一少”即“堅守天數多,消滅敵人多,取得戰績多,立功受獎人員多,傷亡人員少”的優異戰績,曾和特級英雄黃繼光并肩戰斗,個人榮立二等功,連隊榮立集體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楊晨光 攝</p> <p class="ql-block">劉玉璽,1930年生,河南清豐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劉玉璽參加了上甘嶺戰役,作為通訊科報務主任負責在指揮部附近設立電臺并保持安全運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p> <p class="ql-block">朱再保,1928年生,湖南岳陽人,1951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7月,金城戰役打響,朱再保右膝蓋受傷,他帶傷堅持參戰15天,順利完成任務并火線入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陳思漢 攝</p> <p class="ql-block">孫景坤,1924年生,遼寧丹東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在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擔任副排長的孫景坤帶領9名戰士增援駐守161高地的戰友,從中午到深夜,他們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這次戰役中,孫景坤斃敵多人,榮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楊青 攝</p> <p class="ql-block">孫作胤,1934年生,山東蓬萊人,1951年隨志愿軍裝甲兵指揮所入朝,1952年隨部隊回國休整后再次入朝,孫作胤榮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 <p class="ql-block">張文海,1928年生,遼寧昌圖人,1950年隨首批入朝部隊來到朝鮮。張文海在后勤部門任參謀,負責物資的儲運和發放,參加了上甘嶺戰役等,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 攝</p> <p class="ql-block">張楨,1926年生,福建寧化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張楨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火箭炮部隊任作戰參謀,參加了馬踏里戰斗等,榮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p> <p class="ql-block">錢嗣杰,1928年生,黑龍江黑河人。曾任中國人民志愿軍停戰談判代表團新聞處攝影組組長,1951年至1953年在朝鮮采訪期間,拍攝了大量優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p> <p class="ql-block">周文,1933年生,黑龍江富裕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作為一名通信兵,接電話線是周文的主要任務,為了保障部隊通信暢通,他強忍身上十多個疥瘡帶來的疼痛,每天和戰友們穿梭在陣地前沿。周文在朝鮮戰場兩次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黃博涵 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張計發,1926年生,河北贊皇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上甘嶺戰役中,張計發帶領連隊擊退敵人一次次反撲,一度戰斗到只剩8人,榮立一等功1次,集體一等功1次,是電影《上甘嶺》中連長張忠發的人物原型。在上甘嶺戰役最艱苦的階段,張計發讓戰友們分享一個蘋果,可誰都舍不得吃,蘋果傳了一圈兒又完整地傳回張計發手中,這個故事日后成為電影《上甘嶺》中的情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p> <p class="ql-block">趙清云,1929年生,內蒙古赤峰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朝鮮戰場,趙清云所在部隊負責對空監視,在一次敵機轟炸中,趙清云被彈片擊中后強忍傷痛救助受傷戰友,體內彈片留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貝赫 攝</p> <p class="ql-block">張自升,1926年生,黑龍江肇源人,1953年隨部隊入朝。張自升參加了金城戰役,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p> <p class="ql-block">鄧彰德,1934年生,四川蓬安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鄧彰德參加了上甘嶺戰役,他所在班堅守陣地一晝夜,殲滅敵人數百人,鄧彰德斃傷大量敵人,榮立特等功,被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p> <p class="ql-block">仇梅珍,1933年生,浙江樂清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仇梅珍在偵察連當衛生員,他剪短頭發,換上男裝,和其他戰士同吃同住同戰斗,榮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p> <p class="ql-block">王仁山,1928年生,浙江杭州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作為一名汽車駕駛員,王仁山冒著槍林彈雨在運輸線上日夜穿梭,經常開車與敵人飛機“捉迷藏”,安全行車15000公里,完成物資和傷員的運送任務。王仁山榮立一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琚振華 攝</p> <p class="ql-block">龐興海,1930年生,山東商河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1953年,在石硯洞北山反擊戰中,龐興海因頭部重傷昏迷被送往后方醫院,戰友沒有找到他,以為他犧牲了,向國內發回犧牲通知,他的名字還被刻在烈士紀念碑上,1958年,回到家鄉的龐興海才知道自己成了“活烈士”。龐興海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王松 攝</p> <p class="ql-block">周繼成,1932年生,四川樂山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上甘嶺戰役中,周繼成主動請纓,掩護黃繼光等人執行炸碉堡任務,他所在班共12人,戰后僅剩3人,周繼成榮立一等功,被所在部隊授予“神炮手”稱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p> <p class="ql-block">唐仁福,1931年生,四川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唐仁福參加了清川江戰役等,停戰后隨部隊在前哨陣地堅守近4年,榮立三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王飛 攝</p> <p class="ql-block">許萬賀,1930年生,河北遵化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為保護重要戰略物資,許萬格和戰友不顧敵機在頭頂盤旋轟炸,撲向火海奮勇守護。在朝鮮的5年間,徐萬賀3次負傷,榮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楊世堯 攝</p> <p class="ql-block">單際耀,1921年生,山東膠州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單際耀參加了長津湖戰役,榮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p> <p class="ql-block">魏天祿,1930年生,寧夏中寧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第五次戰役中,因敵機轟炸負傷回國,傷愈后重返朝鮮戰場,參加過開城保衛戰等戰役,榮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王鵬 攝</p> <p class="ql-block">楊作云,1932年生,貴州鎮寧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金城前線的618高地戰斗中,楊作云一人擊退敵人17次反撲,堅守陣地三晝夜,榮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p> <p class="ql-block">周有春,江蘇南京人,1934年生,1952年隨部隊入朝。參加過石硯洞北山反擊戰、老禿山戰斗等,因在朝鮮戰場上出色完成任務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p> <p class="ql-block">李德義,1926年生,山西高平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在朝鮮作戰3年,榮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曹陽 攝</p> <p class="ql-block">陳長發,1929年生,浙江蘭溪人,1953年隨部隊入朝。在朝鮮期間,陳長發先是跟隨部隊打坑道,維護公路暢通。1953年《朝鮮停戰協定》簽訂后,陳常發負責三八線一帶規定區域內的武裝巡邏。陳長發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馮開華 攝</p> <p class="ql-block">蔣誠,1928年生,重慶合川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上甘嶺戰役中,蔣誠帶領班里戰士,以重機槍殲敵400余名,擊毀敵重機槍一挺,還擊落敵機一架,身負重傷仍不下火線,配合步兵完成了任務。蔣誠榮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p> <p class="ql-block">趙力合,1931年生,河北任丘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1953年7月,金城戰役打響,在偵察排副排長楊育才率領下,趙力合等12名偵察員化裝成***士兵,突襲***軍精銳部隊首都師第1團“白虎團”團部,為金城戰役取得勝利作出突出貢獻,趙力合榮立一等功。這就是后來搬上屏幕的傳奇故事“奇襲白虎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p> <p class="ql-block">陳三存,1933年生,甘肅定西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陳三存在朝鮮戰場浴血奮戰,多次受傷,至今,身上仍殘留著16塊炮彈碎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p> <p class="ql-block">涂伯毅,1931年生,重慶云陽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涂伯毅經歷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二、三、四次戰役,1951年2月,遭敵人凝固汽油彈襲擊,全身大面積燒傷,致一級傷殘。負傷后的涂伯毅身殘志堅,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義務為公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p> <p class="ql-block">盧可飛,1932年生,廣西防城港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作為坦克車長,盧可飛參加了多次戰役,榮立數次二等功和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鄧華 攝</p> <p class="ql-block">楊樹柏,1925年生,天津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楊樹柏在橫城阻擊戰德高山戰斗中,一人掩護全排安全轉移,還救回一個傷員,帶回幾件武器,被戰友稱贊為“孤膽英雄”,被榮記大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p> <p class="ql-block">張萬田,1929年生,黑龍江明水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張萬田作為班長,出色完成各項任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王建威 攝</p> <p class="ql-block">楊秀珍,1930年生,山西太谷人,1952年作為衛生員入朝。在朝鮮戰場夜以繼日搶救和轉運傷員,榮立個人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p> <p class="ql-block">王應邦,1927年生,山西靈丘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鐵原阻擊戰中,王應邦在坑道中的指揮所維護通信線路,負傷后忍著劇痛繼續搶修,完畢后才對傷口進行簡單包扎,這次負傷導致他在手術后失去兩根肋骨和半塊肺葉。1952年,王應邦榮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牟宇 攝</p> <p class="ql-block">孫泰鎬,1935年生,吉林通化人,朝鮮族,1951年作為朝鮮語翻譯隨部隊入朝。上甘嶺戰役期間,孫泰鎬作為朝鮮語播音員堅守廣播站,他的對敵廣播起到了瓦解敵人的作用。孫泰鎬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p> <p class="ql-block">丁朝忠,1927年生,河南鹿邑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丁朝忠參加的云山戰役是志愿軍與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首次交鋒,他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劉續 攝</p> <p class="ql-block">吳清波,1926年生,福建南安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負傷回國休養的吳清波康復后重回戰場并參加了上甘嶺戰役,作為連隊通訊員的他冒著炮火傳遞書信情報,在一次捕俘行動中抓獲四名俘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p> <p class="ql-block">唐章洪,1935年生,四川中江人。自1951年4月入朝作戰起,他先后參戰上百次,榮立特等功1次,一等功2次。特別是在上甘嶺戰役中,他靠著手中的一門八二迫擊炮殲敵420余人,有效阻滯了敵人的進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唐文豪 攝</p> <p class="ql-block">黃忠茂,1929年生,湖北巴東人,1950年入朝作戰。在黃草嶺阻擊戰中,黃忠茂背部、腰部、手指、眼睛等多處受傷仍不下火線。因通訊線路被炸斷,他用身體做導線保證暢通。黃忠茂先后榮立二等功和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p> <p class="ql-block">李來年,1928年生,山東日照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李來年作為運輸連戰士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保障任務,因表現突出榮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王凱 攝</p> <p class="ql-block">易金榮,1932年生,湖北石首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易金榮負責搶修工事、挖坑道、建碉堡等任務,隨部隊輾轉推進到三八線,長期堅守在板門店附近。易金榮榮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程敏 攝</p> <p class="ql-block">盧炳方,1932年生,江西宜春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在一次戰斗中,因遭突襲,盧炳方徒步背著戰友走了60多里山路,導致腳趾傷殘,留下隱疾。盧炳芳榮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周密 攝</p> <p class="ql-block">漆建國,1924年生,湖北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漆建國參加了多場戰斗,和戰友堅守395.8高地,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p> <p class="ql-block">王瑞林,1926年生,山東萊蕪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王瑞林參加過長津湖戰役,榮立一等功1次,后因在戰斗中頭部中彈負傷被安排回國手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p> <p class="ql-block">郭凡禮,1927年生,山東嘉祥人,1950年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朝鮮戰場,郭凡禮參加了大德山地區防御作戰等多場戰斗,榮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p> <p class="ql-block">張大燕,1930年生,江西玉山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上甘嶺戰役中,張大燕所在連奉命駐守黃繼光用生命奪來的坑道,張大燕頭部被彈片擊中,多處受傷仍堅持戰斗,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p> <p class="ql-block">王貫三,1931年生,河南潢川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作為衛生員,王貫三在朝鮮戰場上冒著槍林彈雨搶救傷員,自己也多次負傷,榮立一等功1次,三等功6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p> <p class="ql-block">姜明山,1930年生,山東海陽人。1950年,正在醫院接受治療的姜明山得知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后,帶著傷病離開醫院,趕赴前線與部隊匯合。作為鐵道兵,姜明山和戰友們冒著敵機轟炸搶修鐵路,保障了鐵路暢通和物資彈藥補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p> <p class="ql-block">解永江,1924年生,遼寧義縣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作為鐵道兵,解永江參加了多項搶修工程,確保運輸線、生命線的暢通。在搶修青春江大橋任務中,他提出的施工方案得到采用。解永江榮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劉瀟 攝</p> <p class="ql-block">林炳遠,1932年生,四川南充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上甘嶺戰役中,林炳遠共殲敵140余人,被志愿軍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記特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p> <p class="ql-block">王占山,1929年生,河北豐南人。王占山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金城反擊戰,帶領戰友堅守陣地4天夜,被志愿軍總部授予二級戰斗英雄稱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馮大鵬 攝</p> <p class="ql-block">徐振明,1925年生,江蘇連云港人。1950年10月,徐振明隨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后參加了松骨峰阻擊戰、“394.8”高地戰等戰斗,榮立一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顏麟蘊 攝</p> <p class="ql-block">黃玉君,1933年生,湖南寧鄉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1952年,黃玉君作為偵察兵,用及時而精準的情報幫助炮兵打掉敵人碉堡,順利奪取老禿山,他所在的連榮立集體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劉大偉 攝</p> <p class="ql-block">高彥發,1929年生,吉林通榆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并參加了云山戰役,1952年,高彥發在準備炸毀敵人交通要道的過程中身負重傷,被送回國內救治,記大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許暢 攝</p> <p class="ql-block">段秀文,1927年生,云南瀘西人,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p> <p class="ql-block">任紅舉,1934年生,北京人。1951年3月底,17歲的任紅舉隨志愿軍第31師文工隊跨過鴨綠江。作為文工隊員,任紅舉懷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英雄的崇敬之情,創作出山東快書《金星英雄》等一批膾炙人口的戰地作品,榮立二等功一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p> <p class="ql-block">劉萬一,1936年生,安徽毫州人,1951年入朝參戰。在一次戰斗中,劉萬一和戰友打退敵人多次進攻,22人只剩5人幸存,他也身負重傷,幾塊彈片至今仍留在體內無法取出,榮立二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周牧 攝</p> <p class="ql-block">李大云,1934年生,貴州務川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在朝鮮的兩年多時間里,李大云參加了金城戰役等多場戰役,歷經上百場戰斗,榮立三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郭程 攝</p> <p class="ql-block">易祿亭,1936年生,重慶涪陵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1952年10月,易祿亭隨部隊參加戰備訓練時遭敵機轟炸,他跑進村里,從火海中搶救出朝鮮群眾,被朝鮮軍民譽為“中國好兒女”。因在戰場上的突出表現,易祿亭榮立一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劉潺 攝</p> <p class="ql-block">賁國宣,1924年生,廣西平樂人,1950年隨首批入朝部隊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在朝鮮戰場兩年半的時間里,賁國宣數次負傷不下火線,多次榮立戰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周華 攝</p> <p class="ql-block">劉森義,1930年生,河南許昌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劉森義參加過上甘嶺戰役,在第五次戰役中榮立甲等功2次,一乙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李一博 攝</p> <p class="ql-block">左文平,1932年生,山東沂源人,1952年隨部隊入朝。在朝鮮的3年多時間里,左文平先在師部警衛連擔任外勤警衛任務,后加入一線作戰部隊,在停戰后還幫助朝鮮群眾一起重建家園。</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p> <p class="ql-block">劉茂英,1932年生,山西大同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1953年再在一次伏擊戰中,擔任戰斗班長的劉茂英用炸藥包摧毀一輛坦克后負傷,榮立二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彭源 攝</p> <p class="ql-block">黃治富,1935年生,湖北黃岡人,1956年隨部隊入朝。黃治富在朝鮮勇救落入冰洞的兒童,被稱為“活著的羅盛教”,榮立一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p> <p class="ql-block">白祖華,1932年生,四川樂至人,1951年隨部隊入朝參戰。白祖華參加了第五次戰役,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王菲 攝</p> <p class="ql-block">李春華,1937年生,湖南麻陽人,1951年隨部隊赴朝。他精心護理前線轉來的傷病員,榮立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薛宇舸 攝</p> <p class="ql-block">那啟明,1929年生,遼寧鳳城人,錫伯族。朝鮮戰爭爆發后,只在航校學了大半年飛行的那啟明于1952年3月入朝參戰。1952年6月,那啟明首開其所在師入朝參戰空戰記錄。在朝鮮戰場上,那啟明擊落敵機3架,榮立二等功2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潘昱龍 攝</p> <p class="ql-block">馬青華,1922年生,云南曲靖人,1950年隨部隊入朝。馬青華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第一、二、三、四次戰役,先后3次負傷,榮立二等功1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新華社記者 江文耀 攝</p> <p class="ql-block">  70張照片,凝結了70個瞬間,講述了70個故事。</p><p class="ql-block"> 這70個故事,是中國人民志愿軍英雄傳奇的幾段篇章,是英雄贊歌的幾段旋律。70年前的血與火、生與死,那些被冰雪覆蓋的青春、手握爆破筒的決絕、烈火中永生的堅忍,早已化作鏗鏘的音符,匯聚成保家衛國、捍衛和平的歷史壯歌,凝結成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p><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正義的勝利、和平的勝利、人民的勝利,抗美援朝戰爭鍛造形成的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必將激勵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克服一切艱難險阻,戰勝一切強大敵人。</p><p class="ql-block"> 70年很遠,那場戰爭的炮火硝煙已經散去;70年很近,這些英雄的面容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致敬!偉大的中國人民志愿軍。</p><p class="ql-block"> 致敬!永遠最可愛的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夏鑫任職介紹</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城县| 荥阳市| 东安县| 长汀县| 青铜峡市| 汉川市| 潼关县| 苏尼特左旗| 扎鲁特旗| 青州市| 白朗县| 嘉义市| 故城县| 壶关县| 绥棱县| 新郑市| 青阳县| 达孜县| 察哈| 屯留县| 孟村| 商洛市| 宜良县| 灵山县| 望城县| 咸丰县| 鄢陵县| 明光市| 静乐县| 佛学| 伊吾县| 天峨县| 高州市| 金坛市| 繁峙县| 镇巴县| 宣汉县| 驻马店市| 清水河县| 松桃| 巴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