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社會,書信是人們互通消息、傳遞感情的重要工具,寫之于布帛,稱尺素、錦書;寫之于竹木,稱書札、尺牘、手札。造紙術發明之后,書信主要寫之于紙,但是這些名稱依舊沿用。因其內容、封裝、書寫工具、傳遞工具的不同,書信又有“瑤章”“瓊報”“惠函”“手翰”“雁字”之稱。</p> <p class="ql-block">科舉考試作為歷朝選拔人才的主要制度,肇基于隋朝大業元年(605),確立于唐,迄于清光緒三十年 (1904),共實行1300余年,對中國古代的社會結構、政治制度、教育、人文思想有著深遠的影響。</p> <p class="ql-block">清代是最后一個科舉取士的王朝,其科舉考試,以進士科的考試為主,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在由皇帝主試的殿試中,獲得第一名的人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鄉試與會試,為避免考官認出考生字跡而徇私舞弊,延續唐代創立的“謄錄”之法,由專人重新抄錄試卷再行審閱。而殿試中并不實行謄錄制度,所以考生的書法能不能入皇帝的眼,也就無形中成為一條重要的取士標準,王士禎曾斷語“本朝狀元,必選書法之優者”,足見清代進士考試中對書法的重視。這種現象自清代前期已見端倪,清代中晚期的科舉考試,對書法的重視已經滲透到鄉試、會試中,殿試自是不必言之,《郎潛紀聞》言“嘉道以后,殿廷考試尤重字體。”是以有清一代翰林、進士的書札俱可堪稱書法精品。</p><p class="ql-block"> 但凡收藏,深藏不露,秘而不宣,孤芳自賞,乃收藏界之普遍現象。然吾則是亦收亦藏,且藏且露,珍而示友,大力推廣,自覺傳承,要向有大境界的藏家們學習!</p><p class="ql-block"> 為此吾將從鄙齋所藏的墨跡信札中,擇其三十位翰林、進士書札,整理出來作以小集與師友交流共賞!</p><p class="ql-block"> 辛丑開歲春水于牧野養箋樓</p> <p class="ql-block">翟云升:(1776—1858)字舜堂,號文泉,掖城東南隅村(今萊州市萊州鎮東南隅村)人。童生試時,著名詩人、萊州知府張問陶(號船山)賞之,拔其為第一。道光二年(1822)進士,清代中后期著名古文字學家、書法家。翟云升少年聰穎,天資過人,習作曾令“塾師避席”。童生試時,著名詩人、萊州知府張問陶(號船山)賞之,拔其為第一,一時其文章一出,爭傳為范文。嘉慶五年(1800)以第五名中舉選為黃縣教諭。道光元年舉孝廉,道光二年中進士,授粵西知縣。他性情淡泊,無意仕途。中舉后任黃縣教諭,不久便辭職回鄉;道光元年(1821)被薦舉為孝廉方正,他堅辭不受;道光二年(1823)中進士,授廣西知縣,以母親年邁為由辭任;相國濰陽人陳文恪得知其學識淵博,推薦去京師任國子監丞,也沒有成行。晚年,他深居簡出,登門求教者“日踵其門”。他專志治學,在研究金石文字同時,酷愛書法,尤功隸書。翟云升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書法史上隸書復興的時代,書壇上活躍著翁方剛、桂馥、鄧石如、伊秉綬、張船山、包世臣、何紹基等書法大家。在學術及書法上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他的老師桂馥。清《松軒隨筆》說:“百余年來,論天下八分書,推桂未谷為第一”。葉名灃給翟云升書信評論說:“自我朝桂未谷先生萃漢之華,專心復古,可稱絕學,先生實得其傳。桂君而后,當推先生為第一人。海內共稱,良非溢美。”鄉先賢劉頌年的《論書百詠》注釋中說:“工隸書,漢隸學曹全、唐隸學泰山銘。”清代楊守敬在他的《學書邇言》中說:“翟云升,字文泉,掖縣人,桂馥弟子,道光進士,官國子監助教,工隸書……學孔宙,而氣質稍粗。”青年時代的翟云升對桂馥的學術和書藝推崇至極,虛心求學,盡得神韻。翟云升與何紹基是好友,經常互通信函,切磋技藝。翟云升晚年作品中的金石氣息,當是受何紹基的影響。翟云升的隸書,主要以《孔廟碑》、《曹全碑》、《乙英碑》、《禮器碑》等漢碑為淵源,師承桂馥隸書醇古樸茂、點畫敦實、結構嚴謹開朗之風緒,并兼學諸家之長,通過長期對金石文字的研究,終于形成了自己的隸書風格。他的隸書,由精雕秀媚到凝練厚重,再由凝練厚重到大氣磅礴、樸實無華、暢酣淋漓,成為名重一時的書壇大家。</p><p class="ql-block">翟云升一生潛心著述,“鍵戶修業終其身,窮困老死而不悔”。他認為“經語惟漢儒能解,漢儒語惟國朝通儒能遍解”,因而治學以漢儒為宗,終憑著述聞名于世。當時的學者一致認為他“說文擬嚴(可均)、段(玉裁),音韻比顧(炎武)、江(永),訓詁等郝(懿行)、王(引之)”。</p> <p class="ql-block"> 翟云升致怡堂札一通三頁 </p> <p class="ql-block"> 陳繼昌 :(1791—1849)廣西臨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由于陳繼昌抱病應殿試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后一位“三元”狀元。陳繼昌在翰林院修撰國史三年后,被派放外任。歷任陜西、甘肅、順天等鄉試典試官。道光六年(1826)任會試同考官。道光十年后,歷任山東兗州知府、直隸保定知府、通水河道巡察、江西按察使等職。曾任山西、直隸、甘肅、江寧布政使。道光二十三年,進京受道光帝嘉勉。道光二十五年,官至江蘇巡撫。一年后,因病辭官,回歸故里。臥病三年,病故于家中。</p><p class="ql-block"> 陳繼昌多任外放官,所到之處,他辦事公正廉明。做了許多興利除弊、促教興文的事情。尤以興修水利,深得民心。陳繼昌善書法,有書法大家風范。能詩文,著有《如話齋詩存》。另有文《殿試策》。</p> <p class="ql-block">陳繼昌致季高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林鴻年(1804-1886),字勿村,侯官(今福州)人,清嘉慶九年(1804年),道光十六年狀元及第,是福建省清朝時期的第一個狀元,也是莆田第一位入二十四史的著名人物。林鴻年嚴于律己、寬厚待人。道光十八年被冊封</span><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191001&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琉球國</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之正使,出使琉球,而后歷任廣東瓊州府知府、云南臨安府知府、云南巡撫等職。同治五年被以“畏寇逗留”等罪名革職,返回福州后擔任</span><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3108209&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正誼書院</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現</span><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368264&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福州第一中學</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前身)山長。正誼書院在林鴻年十幾年如一日的精心掌教下,培養出的棟梁之才多達百余人,其中就包括</span><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313460&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陳寶琛</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span><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4997368&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林紓</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陳衍、</span><a href="https://baike.sogou.com/m/fullLemma?lid=43516929&g_ut=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1, 102, 204); 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吳曾祺</a><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等人。 林鴻年是非常有名的槐軒弟子,《清史·儒林傳》記載,咸豐中,福建侯官林鴻年為云南布政使,至蜀得沅書讀之,驚喜求問,時沅已死,因受業于沅弟子內閣中書劉芬,盡購其書去。及罷官歸,遂以其學轉相傳習,閩人稱為“川西夫子”。</span></p> <p class="ql-block">楊 翰:(1812年-1879年),字伯飛,一字海琴,號樗盦,別號息柯居士,直隸新城(河北新城)人,清代大臣,學者,書法家,有《揚州畫苑錄》、《清畫家詩史》、《儒林瑣記》等作品。楊翰為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進士,官湖南辰沅永靖道;罷官后游粵,1879年去世,享年68歲。楊翰少聰穎,4歲從師誦《戴記》,每日能背一冊;12歲舉筆成文,鄉人稱奇。他性好山水,并喜碑刻,常在四川境內訪碑,所寫題記,廣為流傳。</p><p class="ql-block">楊翰20歲舉秀才,30歲中舉,不久考中進士,入翰林院,做編修。在京8年,他以書畫金石為樂。京城廠肆,鐘彝書畫,泉器碑刻甚多,他經常出入其間,與友人共同研討。他見多識廣,偶作題跋,金石家楊歐客,見必手抄。大書法家劉石庵曾稱其三絕:“題跋、詩、書”。此時,其留言鐫刻,驚服海內。</p><p class="ql-block">咸豐三年(1852),楊翰進入勝克齋幕府,整理筆札;翌年,授永州知府,沒有赴任;咸豐六年(1856),遷常德知府。翌年徙沅州,八年(1858)始赴永州。楊翰任永州知府七年,公務之暇,常登山臨水,搜求金石書畫。零陵、祁陽之間,元結、柳宗元、懷素等唐宋諸文人學士、名公世卿的舊跡,如澹巖、漫郎宅、朝陽巖、綠天庵、愚溪、柳侯祠、元顏寺等,他都募資重行修葺一新。</p><p class="ql-block">同治三年(1864),楊翰為辰沅道員;同治八年(1869),重回北京,再尋金石舊夢;后因母親病重回湖南,又任道員。不久,因“溪山文字”,他被人彈劾只喜山水文物,不理民情;同治十年(1871)被免官,于是攜家眷到祁陽浯溪,安居漫郎宅,以著述終老。</p><p class="ql-block">楊翰一生為官清廉,在做永州知府七年中,到民間查訪,徒步行走,不坐轎,不要縣衙擺酒設宴;被削職為民后,他一貧如洗,一家老小,靠他到桂林、廣州等地賣字畫度日。[1]</p><p class="ql-block">移居浯溪后,先后撰寫《詩集》、《志林》、《雜著》、《畫談》、《詩話》、《息柯雜著》、《息柯白箋》、《歸石軒畫談》、《九九消寒集》等。光緒四年(1878),楊翰母親逝世。光緒五年(1879),他在窮困潦倒中病逝,年六十七。葬于浯溪,其子孫落籍于浯溪。主要作品《揚州畫苑錄》、《清畫家詩史》、《儒林瑣記》、《順天府志》、《桐陰論畫》、《清朝書畫家筆錄》</p> <p class="ql-block">楊翰致吟老札一通五頁帶封</p> <p class="ql-block">馮文蔚:(1814~1896),字聯堂,號修庵。浙江烏程(今湖州)人。清光緒二年(1876)丙子恩科曹鴻勛榜進士第三人(即探花)。光緒元年,馮文蔚中舉。光緒二年,馮文蔚參加禮部會試中式,殿試策對,欽賜一甲第三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工書法,筆意風流倜儻。作品:扇面、書法、殿試卷、七言對聯等。</p> <p class="ql-block">馮文蔚致王仁堪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俞 樾:(1821-1906)生于道光元年,卒于光緒三十二年。字蔭甫,號曲園,浙江德清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三十年(1850)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咸豐二年(1852),散館授編修,1855年八月出任河南學政,兩年后被劾罷職,辭官后僑居蘇州。此后,因“東南遭赭寇之亂”(太平軍義事 筆者注),顛沛流離于德清、上虞、上海、北京等地約十年,直到同治四年(1865)俞樾與李鴻章在金陵相識,才應李鴻章之邀出任蘇州紫陽書院山長,同治六年又轉赴杭州“詁經精舍”,從此“足跡不出江浙”,在此講學達三十余年之久。曾國藩作為俞樾的座師,對他非常器重,以為其“他日所至,未可量也”。俞樾“自幼不習小楷”而能“重進士,保和殿覆試獲在第一”,就是因為曾國藩的提攜。故其一生與曾國藩傾心交納,以致于“追念微名,所以每飯不敢忘也”。俞樾“篤天性,尚廉直”,即有“六旬泛宅”的逍遙,又有對兒女的嚴格教誨和故去的姚夫人的深情眷戀,是一位頗具性情的文人士子。光緒二十八年(1902),官復原職,四年后卒于德清臨平,年八十六歲。俞樾一生“專意著述,每競一歲皆有寫定一書刊行于世”,長于諸子和經籍研究,著述宏富。有《群經平議》《諸子平議》《曲園雜篡》《右臺仙館筆記》《春在堂全書》等五百余卷,最終成為清末著名的經學大師。俞樾長于經學研究,一生著述豐富。所著《群經平議》、《諸子平議》、《古書疑義舉例》等書,為乾嘉學派后期代表作;《春在堂隨筆》、《茶春室叢鈔》等筆記,搜羅甚廣,保存了豐富的學術史和文學史資料。</p> <p class="ql-block">俞樾致黼堂(李桓)札一通三頁</p> <p class="ql-block">俞樾致林蔭無礙翁札兩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徐樹銘:(1824—1900),字伯澄,號壽蘅、號澄園。湖南長沙人。清代藏書家,學者,書法家。道光二十七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授編修。歷官兵部、吏部、工部侍郎,福建學政,浙江學政,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書。著有《澄園詩集》《浙江紀事詩》《浙江校士錄》等。光緒初,除鴻臚寺卿,遭父憂,終喪,起授通政司副使。十年,晉太常寺卿。永定河決,詔樹銘往勘,既至,奏罷河工酌用民力及折價交土章程,民德之。法越事急,念海道梗阻,乃疏請漕糧改歸河運,敕直隸總督治南運全河。十二年,補左副都御史,<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span> 時議廢當十錢,復制錢,民心惶惑。樹銘言於戶部尚書閻敬銘,請發倉廩,俾民以當十錢購粟,糶平而錢不廢,民乃安。十五年,授工部右侍郎。歷充順天、浙江鄉試正副考官,會試總裁。<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span> 二十年,中東構釁,樹銘數上封事,皆不報。旋遷左都御史,充經筵講官。疏請行蠶政,敕督撫令有司營辦,以從違為舉劾,上嘉納,下其疏各省。光緒二十五年,拜工部尚書。旋病卒,<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span> 予優恤。</p><p class="ql-block">樹銘幼穎異,先后問學于何桂珍、曾國藩、<span style="color: rgb(136, 136, 136);">[1]</span> 倭仁、唐鑒諸人。生平無私蓄,唯嗜鐘鼎書畫,家有藏書數十萬余卷,雖耄耋之年,仍猶勤學不倦。其“澄園”有藏書樓、“閱古樓”收藏圖書、名帖、書畫甚富。工于書法,著有《桑政邇言》、《澄園詩集》等。</p> <p class="ql-block">徐樹銘致芍翁(彭祖賢)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潘祖蔭:(1830-1890)字在鐘,小字鳳笙,號伯寅,亦號少棠、鄭盦,乾隆狀元、大學士潘世恩之孫,內閣侍讀潘曾綬之子,江蘇吳縣人。咸豐二年探花,欽授翰林院編修。數掌文衡,在南書房任職近四十年。光緒間官至工部尚書。通經史,精楷法,收藏金石甚富,編有《攀古樓彝器圖釋》。輯有《滂喜齋叢書》《功順堂叢書》。</p> <p class="ql-block">潘祖蔭致知無主人(潘遵祁)札一通三頁</p> <p class="ql-block">戴彬元:(1836~1889),清朝末年書法家,字君儀,號虞卿、漁青,一說漢沽留莊人,一說川東人,善詩,工書深入顏真卿堂奧。著有《彬元詩集》、《司空詩品》等,筆墨拙雅獨特,不走常道,深具個性魅力。賞之,耳目一新,又不失古意境界。戴彬元先生自幼在鄉讀私塾,9歲隨父在武邑縣就讀,于清朝咸豐十一年(辛酉年)(1861年)撥貢生(秀才),時25歲;清光緒五年(己卯年)(1879年)拔貢生朝考一等,任戶部小京官,后選入朝中任戶部主事;同年順天鄉試第13名,中舉人;光緒六年(庚辰年)(1880年)殿試256名進士,獲二甲傳臚(頭名),朝考一等第二名,欽點庚辰光緒翰林院庶吉士(一說于1879年考入),在朝廷做編修;光緒十一年(1885)任江南副主事,受奉直大夫。戴彬元在京都為官近30年,清明廉潔,卸任回鄉后生活拮據。次子戴彰勛曾任知縣。</p><p class="ql-block">據有關資料考證,庶吉士均選進士中文學優等者,特別是善書者,戴彬元的書法與同時代的書法家黃自元時稱“南黃北戴”,黃自元先生以文字的間架結構九十二法著稱于世,而戴彬元先生的書法集顏、柳、趙、歐、何(何紹基)、劉(劉墉)之粹,大、小楷、草書皆精,獨樹一幟,相傳“入都后書(法)名(聲)大躁一時,片楮寸紙人爭寶之”。其在光緒十二年寫的《司空詩品》經石印流傳于世。北京琉璃廠的“宏道堂”、“啟元齋”均由戴彬元所題。</p> <p class="ql-block">戴彬元致循伯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徐 郙:(1836—1907),字壽蘅,號頌閣,江蘇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同治元年(1862)狀元,先后授翰林院修撰、南書房行走、安徽學政、江西學政、左都御史、兵部尚書、禮部尚書等職,拜協辦大學士,世稱徐相國。</p><p class="ql-block"> 徐頌閣工詩,精于書法,擅畫山水,入詞館,被召直南書房。慈禧常諭徐郙字有福氣,晚年御筆作畫,悉命徐郙題志,傳世慈禧畫作中多見徐郙行楷詩題。因兼具金石派學養,黃賓虹評價徐郙云:“徐頌閣、張野樵一流,為乾嘉畫家所不逮”。</p><p class="ql-block"> 徐郙收藏金石拓片珍本與名畫甚多。據李壽民《還珠樓叢談》記載,庚辰本《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也曾為徐郙舊藏。徐郙與康熙狀元王敬銘、乾隆狀元秦大成并稱“嘉定三狀元”。</p> <p class="ql-block">徐郙致懿村札一通三頁</p> <p class="ql-block">張之洞:(1837年9月2日—1909年10月4日[1][2]),字孝達,號香濤,時為總督,稱“帥”,故時人皆呼之為“張香帥”。[3]晚清名臣、清代洋務派代表人物,祖籍直隸南皮,出生于貴州興義府(今安龍縣[4])。咸豐二年(1852年)十六歲中順天府解元,同治二年(1863年)二十七歲中進士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教習、侍讀、侍講、內閣學士、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多次署理,從未實授)、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5]</p><p class="ql-block">張之洞早年是清流派首領,后成為洋務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教育方面,他創辦了自強學堂(今武漢大學前身)、三江師范學堂(今南京大學前身)、湖北農務學堂、湖北武昌蒙養院、湖北工藝學堂、慈恩學堂(南皮縣第一中學)、廣雅書院等。[6]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八國聯軍入侵時,大沽炮臺失守,張之洞會同兩江總督劉坤一與駐上海各國領事議訂“東南互保”,并鎮壓維新派的唐才常、林圭、秦力山等自立軍起義,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11月,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次年病卒,謚文襄。有《張文襄公全集》。張之洞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并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p> <p class="ql-block">張之洞致陶齋(端方)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汪鳴鑾:(1839~1907)清末大臣、藏書家。字柳門,號郋亭,一作郇亭,錢塘(今杭州)人,僑寓吳門。同治四年(1865年)進士,歷官編修、陜甘學政、山東、江西、廣東學政,內閣學士、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行走、五城團防大臣、吏部右侍郎等。歷官吏部侍郎。五城團防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光祿大夫。1895年革差,永不敘用。后歸杭州書院教席,精于說文之學,能篆書。張公束謂其所補錢警石冷齋勘書圖,秀潤天成,超然塵表,不愧名筆云。初典試山東,嘗繪三香櫞于扇,貽獎鉅野魏生,傳為佳話。1907年去世,葬于花山。孽海花中唐卿的原型。卒年六十九歲。</p> <p class="ql-block">汪喜藏書,外祖父韓崇收藏頗富,后來所有藏書和金石器物被他所得。任山東學政時,收有陳鳣“向山閣”的舊藏和孔氏”微波榭”的抄本數十種,建藏書樓有“萬宜樓”,上下3層,中有庭院,以通天氣,用轉轆以取書。藏書家王頌蔚、葉昌熾曾登其樓觀書,葉昌熾稱“導登書樓,周覽圖史,宋元舊槧,士禮藝蕓。相視莫逆,鎮庫之珍”。其所得宋元人集,如周紫芝《太倉糴米集》、陳基《夷白集》,凡數十種,皆孔氏微波榭抄本。藏書印有“萬宜樓藏善本書記”。編有《萬宜樓善本書目》1冊,收有宋本13種,元本12種,明本、抄本、批校本、稿本數百種,皆為善本。其藏書于光緒末遇火被焚數架。余所藏以8000元售給日本人,王謇稱其“蕞爾八千袁氏幣,萬宜樓閉宋元淪”。精于小學,書畫亦擅長。著有《能自疆齋文稿》。[1]</p><p class="ql-block">補充</p><p class="ql-block">覃研經學。歷督陜、甘、江西、山東、廣東學政。1894年(德宗光緒二十年)任吏部右侍郎。次年,《馬關條約》簽訂,日本侵略者堅索臺灣、澎湖,他力陳海疆重地不可棄。時光緒親政,數召朝臣,其奏對尤切直,且反對后黨掣肘,主張鞏固帝位。12月與侍郎長麟以信口妄言、跡近離間之罪名,被慈禧太后下令革職,永不敘用。既罷歸,主講杭州詁經精舍、敷文書院。</p> <p class="ql-block">汪鳴鑾致寄歐(任道镕)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 洪 鈞:(1839-1893)祖籍安徽歙州,清代大臣,外交家。先世后經商,以商籍居浙江。到了洪鈞時已經從安徽遷移到江蘇蘇州。洪鈞年少時,因家貧曾經讓他學過做買賣。他痛哭流涕,要求念書。苦讀寒窗,勤奮異常。同治七年,洪鈞得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同治九年,洪鈞出任湖北、江西等處學政。</p><p class="ql-block"> 光緒元年(1875),洪鈞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次年,出任陜西鄉試主考官。光緒三年,洪鈞因纂修÷宗實錄》賞四品銜。光緒五年,充功臣館纂修,他出任山東鄉試主考,轉任江西學政。后歷任侍講、左右庶子、侍讀學士等。光緒八年,奏定《經訓書院章程》。光緒九年,洪鈞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山東黃河決口,有人奏請開河分泄,洪鈞主張再筑大堤。并力薦潘駿文治理黃河。時潘駿文因犯法而被免官,雖然他熟悉河務,無人敢舉薦他。洪鈞唯才是舉,不避嫌。果然,潘駿文堵住河口,治服水災。洪鈞因母親年老,請開缺終養。光緒十年,母親去世,洪鈞丁母憂。光緒十二年,起復。時值出使德、俄、荷、奧、比五國大臣許景澄,任期已滿,正在選人接替。在潘祖蔭、翁同龢等人的推薦下,洪鈞成為接替人選。</p><p class="ql-block"> 光緒十三年,洪鈞奉命出使俄、德、奧、荷四國。他接受出使四國,又不習慣西方文化。但在電報中所用的3碼法,以干支代點、十、百字,改變中國的4碼為3碼。每年可節省巨資。光緒十六年,洪鈞回國,任兵部左侍郎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在任期間,他力主鞏固邊防,加強戒備,以應對外國入侵。赴俄得《成吉思汗本紀》及亞美尼亞人寫的《蒙古史》等書。后洪鈞升為兵部侍郎,入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光緒十九年,洪鈞病逝。墓在江蘇吳縣橫涇寶華山寶華寺后。</p><p class="ql-block"> 洪鈞曾娶傅彩云即賽金花為妾。陸潤庠是他二姨太之父。陸潤庠將《元史譯文證補》這一洪鈞遺著付梓刊印。</p><p class="ql-block"> 洪鈞是我國歷代狀元中惟一擔任過“大使”的狀元郎,是清末頗有外交才能的著名外交官。從光緒十三年(1887年)起,他充任出使俄國、德國、奧地利、荷蘭等國“大使”。當時,朝廷推行的是閉關自守政策,國人很少了解國外情況。作為封建時代第一個出洋的中國狀元公,他自恃大國之尊嚴,其實處處顯露出中國士大夫的落后與呆板,甚至是僵化。他不懂外文,連一句洋話也不會說、也不肯說;不管到哪里,他都穿著清廷官服;他不肯照相,怕被攝去靈魂;他寧肯讓土布襪磨破腳,也不愿意換一雙“洋襪”(絨線襪);除了正常辦公和必要的外交禮節之外,他每天伏案閱讀從國內帶去的線裝古書。但在國外三年多時間里,據民國《吳縣志》記載“機牙四應,建威銷萌;每建一議,據理達戶,執約不撓,遠人懾服”,洪鈞還是處處捍衛國家與民族尊嚴的。因而,“居海外三載,須發盡白”,也可謂盡心盡職。</p><p class="ql-block"> 洪鈞一生嗜學,對蒙古史頗有研究。他利用擔任駐外使臣之機,廣泛搜集資料,譯成漢文。在外國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用西方之資料,以證中國之事實”,參照史料,終于著成《元史譯文證補》三十卷,對元憲宗以前的歷史,作了詳盡的補證。他死后,該著作由其生前好友、親家陸潤庠于光緒十六年(1900)校注并刊行問世。這是譯介外國史來研究元史的第一部著作。在史學,尤其元史研究上有重要價值。</p><p class="ql-block"> 著有《元史譯文證補》三十卷,編有《經訓書院文集》十卷。</p> <p class="ql-block">洪鈞致顧壽喬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王先謙:(1842年—1917年),字益吾,因宅名葵園,學人稱為葵園先生。清末民初教育家、史學家、經學家、訓詁學家、實業家。湖南長沙人。[1]</p><p class="ql-block">王先謙于同治四年(1865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同治九年(1870年)后,多次擔任地方鄉試正副考官、會試同考官。光緒六年(1880年),升任國子監祭酒。光緒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年),外放授江蘇學政,任滿后請假回籍,專心講學。先后任城南書院(1891—1893年)、岳麓書院(1894—1903年)山長。戊戌變法期間,為保守派領軍人物。清末新政期間,擔任過湖南師范館館長、學務公所議長、湖南鐵路局名譽總理、湖南省咨議局會辦等職。辛亥革命后,對時事不滿,閉門著書。民國六年(1917年),逝世于長沙,享年七十六歲。[2]</p><p class="ql-block">王先謙一生著述宏富,在經、史、子、集各傳統學術取得豐碩成果。他治學重考據、校勘。編有《皇清經解續編》《十朝東華錄》《續古文辭類纂》等。著有《漢書補注》《后漢書集解》《荀子集解》《詩三家義集疏》等。詩文集有《虛受堂詩文集》。</p> <p class="ql-block">王先謙致止庵(瞿鴻禨)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黃思永:(1842-1914)字慎之,號亦瓢。本籍安徽徽州,寄籍江寧(今南京)。生于清道光22年(1842年),卒于民國3年(1914年)。光緒六年(1880)庚辰科狀元。</p><p class="ql-block">從此先后任翰林院修纂、軍機處章京、右春坊右中允等職。后開辦北京工藝商局,還投資天津北洋煙草公司,組建北京愛國帳煙廠。光緒二十九年,清政府設商部,黃思永被尚書載振聘為頭等顧問,與張謇被時人稱為“商部實業兩狀元”。不久工藝商局停辦,黃思永遂南歸浦口任商埠督辦,辛亥革命以后,卒于上海。道光30年(1850年),太平天國起義,咸豐3年(1853年)攻入并建都南京。戰亂中,黃家人多有罹難,其中即有黃思永父母。黃思永則由其已行聘之金氏的父親延師教讀,直至同治2年(1863年)與金氏完婚。婚后,他以經史書法見長,教書、謄經,得以維持生計。同治12年(1873年),他朝考后任職禮部,繼又考入軍機處。《清代科舉考試述錄》載,光緒6年(1880年),他得中狀元。據(臺灣)朱沛蓮《清代鼎甲錄》(1985年商務版)卷3“狀元”載:“黃思永 江蘇江寧人,字慎之,光緒六年庚辰殿試一甲一名,授修撰。十九年九月,以辦理山西賑務,馳驅邊徼,交部從優議敘,嗣為國子監司業,旋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改左中允。嘗奏請發行昭信債票,依議施行;又奏口岸鐵路礦產三事,均如所奏辦理。遷侍讀,旋擢侍讀學士,入直上書房,充日講起居注官,改國子監祭酒。二十八年因案革職。三十年三月,剏辦工藝局,著有成效,開復三品銜、翰林院侍讀學士原官”。</p> <p class="ql-block">黃思永致少帥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 黃思永致俞鐘穎札</p> <p class="ql-block">1898年七月二十七日,鑒于京師“大學堂(北京大學前身)事屬創舉,開辦不易,欲速不能”,因而批難并表彰了日講起居注官黃思永關于“自行籌款,設立速成學堂,以期收效”的奏請。此時離西太后“戊戌政變”僅有九天。這是黃思永對現代中國教育的一大貢獻。</p><p class="ql-block">1903年,清政府設立農工商部,特聘黃思永和張謇(江蘇通州人,光緒20年(1894年)狀元)為顧問。二人共同起草并頒布了《獎勵公司章程》、《商會簡明章程》與有關鐵路、礦務、商標等諸多章程法規,大力扶持民族工商業,吸引眾多投資者興辦工廠商行,時人稱為“商部兩狀元。”兩位狀元更是身體力行,黃思永經營于北,張謇經營于南。黃思永在京城創辦工藝局,其產品中尤以景泰藍銅器最為精巧,曾兩次在國際博覽會上獲獎,市場價高而供不應求。八國聯軍中美軍多次登門欲以高薪聘請黃思永任職,均遭其嚴辭拒絕;德國占領軍脅迫北京市民懸掛德國國旗,黃思永串聯眾多街區市民堅決抵制,可見黃思永中華民族的凜然正氣。黃思永還創立慈善工廠,安排貧民就業,得到社會廣泛好評。</p><p class="ql-block">黃思永是中國興辦債券股票的第一人。黃思永也是收集整理甲骨文的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 譚鑫振:(1843~1882)字麗生、貢三,清湖南衡山縣(今衡東縣石灣鎮泉水村)人。自幼聰慧,才智過人,曾求學石鼓書院。</p><p class="ql-block"> 同治九年(1870)中舉人,署岳州訓導,后受湖南巡撫王文韶器重,視之為“國器”,委校閱各書院經課。光緒六年(1880)赴京殿試,取一甲第三名(探花),任翰林院編修。光緒八年歿于山海關。流傳書作有南岳《半山亭記》、南岳鶴嶺東岳廟“紫氣東來”匾額等,其書有歐意,榜書大氣,楷書規整中有靈動。臨終遺言:“知足是人生一樂,無私得天地自然。”傳略入編《中國書法大辭典》。</p> <p class="ql-block">譚鑫振致蓉泉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 繆荃孫:(1844.9.20 —1919.12.22),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申港鎮繆家村人。中國近代藏書家、校勘家、教育家、目錄學家、史學家、方志學家、金石家。我國文化教育科技界尊稱他為中國近代圖書館的鼻祖。清光緒年間進士。</p><p class="ql-block"> 繆荃孫幼承家學,11歲修畢五經。17歲時太平軍進江陰,侍繼母避兵淮安,麗正書院肄業,習文字學、訓詁學和音韻學。21歲舉家遷居成都,習文史,考訂文字。24歲應四川鄉試中舉。1876年33歲時會試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此后事編撰校勘十余年。</p><p class="ql-block"> 繆荃孫1888年任南菁書院山長。1891年掌濼源書院。1894年任南京鐘山書院山長,兼掌常州龍城書院。1901年任江楚編譯局總纂。1902年,鐘山書院改為江南高等學堂,任學堂監督。癸卯新學制實施后,廢古江寧府學,兩江總督府擬在江寧“先辦一大師范學堂,以為學務全局之綱領”,1902年5月出任學堂總稽查,負責籌建江南最高學府三江師范學堂,并與徐乃昌、柳詒徵等七教席赴東洋考察學務,學堂遂仿日本東京大學,在南京國子監舊址筑校,以后更名兩江師范及復建南京高師,為南京大學近代校史之開端。1907年受聘籌建江南圖書館(今南京圖書館),出任總辦。1909年受聘創辦北京京師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任正監督。1914年任清史總纂。1919年12月22日在上海逝世。</p><p class="ql-block"> 自編有《藝風堂藏書記》、《續記》、《再續記》,輯校過明徐勃(字惟起,明代藏書家)《紅雨樓題跋》、清錢曾《讀書敏求記》、黃丕烈《堯圃藏書題識》,并為江南(今南京)和京師(今北京)圖書館編制書目,自己輯刻有《云自在龕叢書》、《對雨樓叢書》、《藕香零拾》、《煙畫東堂小品》等。除此之外,他還編過方志、目錄,曾任幾個省志和縣志的總纂或纂修;他收藏的金石碑帖、拓本有上萬種,且編有《藝風堂藏金石文字》18卷,《金石分地編》24卷,擬補王昶《金石萃編》而未成。他承襲乾嘉學派以漢學為歸,有《藝風堂文集》等多種詩文集傳世。</p><p class="ql-block"> 《書目答問》光緒二年刊成,署張之洞,實繆荃蓀代撰。見《藝風堂自訂年譜》。柳詒徵是繆荃孫弟子,他說:“文襄之書,故繆藝風師代撰。”(《書目答問補正·序》)。范希曾也說:“張氏《書目答問》,出繆筱珊先生之手。”(《書目答問補正·跋》</p> <p class="ql-block">繆荃孫致蔥石(劉世珩)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王懿榮:(1845-1900年)字正儒,一字廉生,原籍云南,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古現村人。生性耿直,號稱“東怪”。中國近代金石學家、鑒藏家和書法家,為發現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光緒六年進士,授翰林編修。三為國子監祭酒。庚子年,義和團攻掠京津,授任京師團練大臣。八國聯軍攻入京城,皇帝外逃,王懿榮遂偕夫人與兒媳投井殉節,謚號“文敏”。</p><p class="ql-block">王懿榮泛涉書史,嗜金石,撰有《漢石存目》《古泉選》《南北朝存石目》《福山金石志》等。與翁同龢、徐郙、潘祖蔭、吳大澂、羅振玉、劉鶚等鑒藏家和學者交游密切。</p><p class="ql-block">善書法,深得慈禧賞識,慈禧御筆作畫,時命王懿榮題志。見《清史稿》、王崇煥輯《王文敏公年譜》《王懿榮文集》、呂偉達著《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等</p> <p class="ql-block">王懿榮致煦堂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樊增祥:(1846—1931</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原名嘉,又名增,字嘉父,號云門,別號樊山,晚號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縣(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人。著名文學家、政治家、書法家。清穆宗同治六年(</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867</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中舉人。初任潛江傳經書院院長。后入京師從李慈銘受詞章之學。德宗光緒三年(</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877</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中進士。歷任陜西宜川、渭南知縣、陜西按察使、布政使、護理兩江總督。辛亥革命后,退居滬上,與海上遺老結詩社“超社”。</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14</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年入京任參政院參政。</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16</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年后以遺老自居,閑居北平。</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931</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年</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3</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月</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14</span> <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日病逝。著有《樊山詩鈔》、《樊山集》、《樊山續集》等,皆收入《樊山全書》。</span></p> <p class="ql-block">樊增祥致端方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樊增祥致陳三立詩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瞿鴻禨:(1850-1918) 湖南善化(今長沙)人。字子玖,號止庵,晚號西巖老人。晚清曾任軍機大臣[1]。1871年(同治十年)進士,授編修。光緒初年,大考名列第一,擢為侍講學士。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年升為內閣學士。先后出任福建、廣西鄉試考官及河南、浙江、四川、江蘇四省學政。</p> <p class="ql-block">瞿鴻禨在父親的嚴督之下,滿懷報國之志,刻苦用功,在17歲就中了秀才,21歲中舉人,22歲又中進士,進了翰林院。光緒元年(1875年)大考翰林,瞿鴻禨考列一等第二名。</p><p class="ql-block">此后20余年瞿鴻禨曾兩充考官,四督學政,遍及五個省份。晚清的內政腐化已深,翰林則以派學政為肥差。這樣的機緣,換個愛錢的官員早已發財。而瞿鴻禨所到之省,一心一意選拔人才,拒絕一切鋪張浪費,謝絕一切請客送禮,嚴厲禁止手下以教育為名對地方的索擾。20余年的精忠為國,其清正廉潔的官風終于被天下所稱頌,其官職也從四品的侍講學士漸漸升到二品的禮部右侍郎。</p><p class="ql-block">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八國聯軍打進北京,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到西安。軍機大臣中有四人因“庇拳”之罪被黜,只剩下榮祿和王文韶兩人,急需補充。瞿鴻禨受到推薦,于1901年正月十五日奉旨趕往西安,經選拔后被任命為軍機大臣,這年瞿鴻禨52歲。</p><p class="ql-block">中日甲午戰爭時,上四路進兵之策,未被采納。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他認為“拳亂不可縱”,主張進行鎮壓。八國聯軍進攻北京,隨慈禧太后西逃。為慈禧太后撰旨,向帝國主義妥協求和,深得慈禧賞識,任工部尚書、軍機大臣、政務處大臣。其后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位在六部之上,任外務部尚書。又代徐郁為內閣協辦大學士。1906年參與策劃清政府預備立憲,特旨派議政官制大臣未就。1907年由于與<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95%E5%8A%BB/292035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奕劻</a>有矛盾,后被<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2%81%E4%B8%96%E5%87%AF/225928"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袁世凱</a>用計參劾,又忤慈禧旨意,被劾開除回籍。與王闿運等吟詠結社,逍遙度日。</p><p class="ql-block">1911年(宣統三年)遷居上海。<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2%81%E4%B8%96%E5%87%AF%E5%A4%8D%E8%BE%9F%E5%B8%9D%E5%88%B6/909129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袁世凱復辟帝制</a>時,聘其為參政員,堅拒不就。</p><p class="ql-block">1918年逝于上海,著有《止庵詩文集》、《漢書箋識》等刊行于世。</p> <p class="ql-block">瞿鴻禨致定和(李輔燿)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徐世昌:(1855年—1939年6月6日),字卜五,號菊人,又號弢齋、東海、濤齋,晚號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直隸(今河北)天津人。其曾祖父、祖父在河南為官居,出生于河南省衛輝府(今衛輝市)府城曹營街寓所。</p><p class="ql-block">徐世昌早年中舉人,后中進士。自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就為袁世凱的謀士,并為盟友,互為同道;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曾任軍機大臣。徐世昌頗得袁世凱的器重,在袁世凱稱帝時以沉默遠離之。民國五年(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起用他為國務卿。民國七年(1918年)10月,徐世昌被國會選為民國大總統。他下令對南方停戰,次年召開議和會議。民國十一年(1922年)6月通電辭職,退隱天津租界以書畫自娛。徐世昌國學功底深厚,不但著書立言,而且研習書法,安陽袁林的墓碑“大總統袁公世凱之墓”九個大字系徐世昌的手筆。工于山水松竹,如《石門山臨圖帖》等。一生編書、刻書30余種,如《清儒學案》、《退耕堂集》、《水竹村人集》等。被后人稱為“文治總統”。</p><p class="ql-block">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6月6日,徐世昌病故,年85歲,先寄葬于天津桃園村原英國公墓,后同夫人一起歸葬于河南省輝縣市百泉鎮蘇門山下。</p> <p class="ql-block">徐世昌致二表叔札一通三頁</p> <p class="ql-block">張 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號嗇庵。祖籍江蘇常熟土竹山,清咸豐三年五月二十五日(1853年7月1日)生于江蘇省海門直隸廳長樂鎮(今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常樂鎮),同治十二年(1873年)歸籍通州。光緒二十年(1894年)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江蘇五才子”之一。[11]</p><p class="ql-block">光緒二十年(1894年),張謇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奉張之洞之命創辦大生紗廠。民國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詔書,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實業總長;同年,改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民國4年(1915年),因袁世凱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部分要求,張謇憤然辭職。民國8年(1919年),建成南通更俗劇場。民國11年(1922年),棉紡織業危機,導致張謇的事業全面崩盤,大生紗廠走向衰落。民國15年(1926年)8月24日,張謇在南通病逝,享年73歲。[12]</p><p class="ql-block">張謇主張 “實業救國”,是中國棉紡織領域早期的開拓者,一生創辦了20多家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13]</p> <p class="ql-block">張謇致沈云沛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color: rgb(100, 100, 100);">朱祖謀:(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一作古薇,號漚尹,又號彊村,浙江吳興人。光緒九年(1883)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因病假歸作上海寓公。尤擅填詞,與況周頤、王鵬運、鄭文焯合稱“清末四大詞人”。朱祖謀書法熔顏、柳二體于一爐,取“顏筋柳骨”,別具一格。其書法結字一反常見的左低右高之勢,變體為左高右低,生倚側之勢,風骨峻嚴,別有異趣。晚清以來學顏者,當以何紹基為大家,其以隸入楷,以行寫楷,頗見新意,而彊村先生則以斜勢寫顏,不規蹈前人整飭莊重之舊式,亦能自顯生面。近代學者馬宗霍《書林藻鑒》稱:“彊村老人以中鋒作側勢,落墨重遲而標格蒼勁。”此語甚確。此選對聯“獨親騷雅留微緒,卻與文章數中興”,實為集聯,上聯出自符葆森詩,下聯出自胡天游詩。符葆森,咸豐元年(1851)舉人,工詩賦,有《寄鷗館詩稿》《寄鷗館賦稿》《國朝正雅集》等傳世。胡天游(1696—1758),浙江山陰( 今紹興) 人。乾隆元年(1736)舉博學鴻詞。工駢文,善詩,著有《石笥山房集》。</span></p> <p class="ql-block">朱祖謀致王秉恩札兩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陳夔龍:(1857年—1948年),又名陳夔鱗,字筱石,一作小石、韶石,號庸庵、庸叟、花近樓主,室名花近樓、松壽堂等,清末民初著名政治人物。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原籍江西省撫州市崇仁縣。同治十一年(1872)中秀才,光緒元年(1875)中舉人,十二年(1886)中進士。起于寒士,官運亨通,歷經同治、光緒、宣統三朝,歷官順天府尹、河南布政使、河南巡撫、江蘇巡撫、四川總督、直隸總督。宣統元年(1909)調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張勛復辟時任弼德院顧問大臣,曾反對廢除科舉。1912年陳夔龍告假辭官,結束了官宦生涯退隱上海。1948年逝世,葬于杭州三臺山麓。宣統元年(1909)復調任<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B%B4%E9%9A%B6%E6%80%BB%E7%9D%A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直隸總督</a>兼<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6%B4%8B%E5%A4%A7%E8%87%A3"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北洋大臣</a>。在清廷任官期間,態度守舊,堅守“<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5%96%E5%AE%97%E6%88%90%E6%B3%95/428892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祖宗成法</a>”,自以為有三件事可以自慰:“一不聯絡<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6%B0%E5%AD%A6%E5%AE%B6/9622867"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新學家</a>,二不敷衍留學生,三不延納假名士”,對變法極為反感,認為“科舉一廢,士氣浮囂,自由革命,遂成今日無父無君之變局”。至于<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E%9B%E4%BA%A5%E9%9D%A9%E5%91%B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辛亥革命</a>更視為“大逆不道”,“作亂犯上,自取屠戮之戚”。1911年10月<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D%A6%E6%98%8C%E8%B5%B7%E4%B9%8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武昌起義</a>,力主<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A2%81%E4%B8%96%E5%87%A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袁世凱</a>出兵剿滅革命黨人。<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5%95%E5%8A%BB/292035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奕劻</a>以其居北洋首要,唆使其<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F%9D%E5%A5%8F/231688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保奏</a>袁世凱,但以袁居心叵測,嚴詞拒絕。對貴州政局亦時時留心,支持<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E%AA%E6%94%BF/682167"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憲政</a>派,反對自治學社。進入民國后寓居上海,常嘆“二百六十八年之天下,從此斷送,哀何可言”。<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A0%E5%8B%8B%E5%A4%8D%E8%BE%9F"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張勛復辟</a>時大力支持,被任為<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C%BC%E5%BE%B7%E9%99%A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弼德院</a><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1%BE%E9%97%AE%E5%A4%A7%E8%87%A3/13784484"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顧問大臣</a>,舉事不濟后,再度匿居滬上,以風月自娛。<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C%AC%E4%BA%8C%E6%AC%A1%E7%9B%B4%E5%A5%89%E6%88%98%E4%BA%8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第二次直奉戰爭</a>,<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6%AF%E7%8E%89%E7%A5%A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馮玉祥</a>回師北京,幽囚<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B%B9%E9%94%9F/41711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曹錕</a>,將廢帝<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A%A5%E4%BB%AA"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溥儀</a>逐出<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B4%AB%E7%A6%81%E5%9F%8E"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紫禁城</a>,對此更是痛心疾首,“瞻望北庭,神魂飛越”。民國二十四年(1935),竟在其中舉60周年之日大宴賓客,以示不忘“皇家恩典”。抗日戰爭至解放戰爭時期,在上海與清朝遺老<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99%88%E4%B8%89%E7%AB%8B"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陳三立</a>、<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9%AC%E7%85%A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馬煦</a>,瞿鴻機等組織“逸社”,定期約會,飲酒賦詩,排遣憂思。但始終關心桑梓,在上海刊印<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9D%A8%E9%BE%99%E5%8F%8B"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楊龍友</a>《山水移》,又刻《洵美堂詩集》,重印<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9%83%91%E7%8F%8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鄭珍</a>的《巢經巢詩集》。民國三十七年(1948)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91歲,葬于杭州。</p><p class="ql-block">著有《<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A2%A6%E8%95%89%E4%BA%AD%E6%9D%82%E8%AE%B0/9337187"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夢蕉亭雜記</a>》、《庸庵尚書奏議》、《花近樓詩存》等。</p> <p class="ql-block">陳夔龍致王秉恩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康有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廣東省廣州府南海縣丹灶蘇村人,人稱康南海,中國晚清時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代表人物。康有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光緒五年(1879年)開始接觸西方文化。光緒十四年(1888年),康有為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借機第一次上書光緒帝請求變法,受阻未上達。光緒十七年(1891年)后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收徒講學。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得知《馬關條約》簽訂,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開始進行戊戌變法,變法失敗后逃往日本,自稱持有皇帝的衣帶詔,組織保皇會,鼓吹開明專制,反對革命。辛亥革命后,作為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一直謀劃溥儀復位。民國六年(1917年),康有為和張勛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不久即在當時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的討伐下宣告失敗。康有為晚年始終宣稱忠于清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后,他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望。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31日病逝于青島。康有為作為晚清社會的活躍分子,在倡導維新運動時,體現了歷史前進的方向。但后來,他與袁世凱成為復辟運動的精神領袖。康有為也是書法家,北京大學教授陳玉龍曾評價:“縱觀20世紀中國書壇,真正憑深厚書法功力勝出,達力可扛鼎境界者,要數康有為、于右任、李志敏、沙孟海等幾人。主要著作---《春秋董氏學》、《孔子改制考》、《日本變政考》、《大同書》、《歐洲十一國游記》、《廣藝舟雙楫》等。卒年七十。</p> <p class="ql-block">康有為致岑春萱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李盛鐸:(1859年—1934年),字義樵,又字椒微。號木齋,別號師子庵舊主人,師庵居士等。晚號麂嘉居士。江西省德化縣(今九江市)東鄉譚家畈人。中國近代著名政治家、收藏家,且歷任清朝翰林院編修、國史館協修、江南道監察御史、內閣侍讀大學生、京都大學堂京辦、順天府府丞、太常侍卿、出使各國政治考察大臣、山西布政司、陜西巡撫等職。民國后,又曾擔任大總統顧問、參政院參政、農商總長、參政院議長、國政商榷會會長等職。</p><p class="ql-block"> 李盛鐸5歲開始讀經作詩文,11歲讀《說文》、《經典釋文》及《四庫全書總目提要》,12歲開始購書、抄書、校書,曾刻《范家集略》等行世,17歲已在江西文壇小有名氣。20歲時與歸安石子韓宗建合編刊成《儷青閣金石文字》。光緒五年(1879年)鄉試中舉。光緒十五年會試中甲進士,授翰林修編、國史館協修。光緒十七年,南鄉試副考官,次年3月,奉旨以御史用。</p><p class="ql-block"> 甲午戰敗,李盛鐸恨“國地日割,國權日削,國民日困”,想“維持振救之”,乘各省舉人會試于京城之際,公開出面與康有為在北京發起并組織保國會,即:“保國家政權土地、保國人種類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保國會數次遭到彈劾,形存實散,未得善終。同年九月,李盛鐸奉旨受賞三品御銜,以四品京堂候補。戊戌政變,盛鐸被任命出使日本大臣。光緒二十六年,義和團事起,李盛鐸回國,補授內閣侍讀學士,十二月授順天府府丞。光緒三十年八月,署理太常寺卿。十月,聯合江西籍京官110人上奏申請鐵路由江西本省自行修筑,雖經清廷允準,但江西府庫“異常支絀”,無力自承,日本則乘機認股銀100萬兩,幾達南潯鐵路總投資的三分之一奪取了鐵路利權,去卻李盛鐸等人初衷。光緒三十一年,清廷派遣親貴戴澤、戴鴻慈、李盛鐸、徐世昌等五大臣分赴東洋西洋各國考察政治,以為立憲之預備。次年六月諸考察政治大臣先后回國,奏請朝廷宣布立憲。考察事畢,李盛鐸出使比利時。宣統元年(1909年)十月回京復命,仍回順天府任府丞。宣統三年,改任山西提法使,施改山西布政使,旋晉升山西巡撫(一說兼護府理山西巡撫)。是年辛亥革命爆發,袁世凱篡奪了大總統寶座,李盛鐸被聘為大總統顧問,并先后擔任了參政院參政、國政商榷會會長等職。在此期間,纂修了一部家鄉縣志——《德化縣備考》,今科學院圖書館藏有其稿本。晚年,李盛鐸寄居天津作寓公,不再過問政事,唯往來于京津書肆,一意收集古籍。1934年死于天津,享年76歲。</p> <p class="ql-block">梁鼎芬:(1859—1919),晚清文學家、藏書家、詩人,廣東番禺(今廣州市)人。字星海,一字心海,又字伯烈,號節庵,別號不回山民、孤庵、病翁、浪游詞客、葵霜、藏山、藏叟等;室名有恥堂、葵霜閣、棲鳳樓、抗憤堂等。光緒六年進士,授編修。歷任知府、按察使、布政使,曾因彈劾李鴻章,名震朝野。后應張之洞聘,主講廣東廣雅書院和江蘇鐘山書院,為《昌言報》主筆。辛亥革命前有反帝主戰思想。后任愛新覺羅.溥儀的老師,被授予“毓慶宮行走”。詩詞多慷慨憤世之作,與羅惇曧等人并稱“嶺南近代四家”。梁鼎芬生平喜讀書,性嗜酒,擅長書法詩文,與張之洞、陳三立、康有為常有詩書往來。詩詞多慷慨憤世之作,與羅惇曧等人并稱“嶺南近代四家”。有《節庵先生遺詩》及續編、《節庵先生遺稿》及剩稿、《節庵先生扇墨》等行世。</p> <p class="ql-block">梁鼎芬致王秉恩札一通兩頁</p> <p class="ql-block">梁鼎芬致溫肅札一通一頁</p> <p class="ql-block">章梫:(1861年—1949年2月17日),名正耀,字立光,號一山,浙江省三門縣海游人。著名學者、教育家、書法家。新中國外交家章文晉的祖父。</p><p class="ql-block">清光緒三十年登進士,殿試選授翰林院檢討。歷任京師大學堂譯學館提調、監督,國史館協修、纂修、功臣館總纂,郵傳部、交通部傳習所監督、北京女子師范學校校長等職。章梫1947年秋居上海。次年秋遷杭州頤養天年。1949年2月17日,病逝于杭州勾山里,享年89歲。</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學書畫協會會長張辛教授評價:“北大歷史上的名書法家只有章梫、金息侯、羅復堪、沈尹默等寥寥幾人而已,李志敏是改革開放新時代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章梫致李佩秋札一通四頁</p> <p class="ql-block">王乃徵:(1860-1934),四川中江東山鄉王家梨園人。字聘三,一字病山,晚號潛道人。光緒十六年進士,歷任福建、陜西道監察御史,江西撫州知府,直隸按察使,順天府尹,湖北、河南、貴州布政使。王氏家學淵源,學養深厚,工詩文、善書法、精醫理,清標勁節,品德端粹,一生著作宏富。尹昌齡稱他“生平嗜學不倦,所著詩古文辭,謹嚴有法度”(《王病山先生墓志銘》)。主要作品有《天目化游草》《嵩洛吟草》《病山遺稿》等。</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張獻忠入川,所過屠戮,人民所剩無幾,十室九空,土地荒蕪。清順治、康熙年間,朝廷展開湖廣填四川運動,招湖北、廣東、江西、福建等省人民入川開墾。由于地廣人稀,朝廷準許移民隨意插占,納數畝之糧,即可享用耕地數十畝。在此背景下,王乃徵的先祖來到四川。據王乃徵《王氏始遷先祖子享公家傳》中載:“公諱貢靈,字子享,原籍福建武平縣。康熙六十年(1721年),歲大饑,公年五十三,挈妻及二子遷蜀。始居鄰水,數年徙中江。父子力耕,垂二十年,始置產治東白廟溝。”此處文字不多,卻大致勾勒出王氏遷居四川的基本線索。</p><p class="ql-block">王氏落籍中江,躬耕為業,卻出現了數代被賜封資政大夫,何也?康熙版《中江縣志》記載,明末中江在編人丁5190,應征田賦銀9582兩,到康熙三年至十二年(1664~1673年),中江人口已凋敝到僅“戶六十二,征銀八兩六錢”,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才恢復到載丁1464,可征田賦銀3464.5兩,僅為明末的三分之一。為鼓勵墾殖,清政府制定激勵措施,移民除所開墾之地視為永業外并承諾永不加稅。對于開墾土地超過一定數量者,當地政府呈由總督奏請朝廷獎給虛銜、翎枝、封典等榮譽職位,但不給實官。</p><p class="ql-block">有了“功名”,王氏遂躋身士紳行列。王乃徵在談到其家道中興時,說“(子享公)手植梨數百株,皆佳品成林,世蒙其利。乾嘉時,中邑產梨,歲聯數十舟東下,運銷渝城,來購者必先索王家梨,于是遠近知有梨園王家”。四川為移民省份,社會關系復雜,變亂層出不窮。各廳,州、縣土紳為謀自衛,相繼舉辦團練,以資防堵。這一款項則由有業之家按原有定額進行加派,此一名目謂之“捐輸”。既名“捐輸”,即是人民額外的貢獻,故一縣之中所納捐輸,如出自一家,集到有一定數目后,允許由其家中任何一人,將歷年納款收據匯繳,由地方官驗明,按照捐例之殷,呈由總督奏請朝廷獎給榮譽職位。王家以亦農亦商的途徑,富甲一方,承擔社會義務必多,故王氏世代得到賜封也就無怪可奇。</p><p class="ql-block">據陳品全民國版《中江縣志》稱中江人“俗樸、務耕、好學、尚義”“邑境無大江峻嶺,而崗巒秀拔,溪澗縈洄,亦具淵渟岳峙之致。民生其間,得艮氣者多剛武,得坎氣者多俊爽。士喜讀書論道,崇尚節義,近時(清代)科第之盛雖稍遜前代,而簪纓閥閱每每不絕。”王氏以躬耕為業,商業發家,豐入嗇出,成為小康。客家人有耕讀傳統,遂收弆圖籍,延名師以課子弟。同治丁卯,王乃徵之父王建中(字師竹)中舉,封光祿大夫,王父名德清尚,鄉里愛敬,聞于遐爾,“邑中初辦賓興會,與同輩共成之,厥后學田議起,亦力任艱巨,一呼而集,一切部署皆所手訂,寒畯享其成”。是以王氏在中江終成名門望族,其影響不僅限于當地,至王乃徵時其影響已播遷全國。</p><p class="ql-block">光緒八年(1882年),王乃徵中舉,光緒十六年(1890年)金榜題名高中進士,從此步入仕途。由于飽讀圣賢之書,王乃徵把修身、齊家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把治國平天下作為終身志職。</p> <p class="ql-block">王乃徵致紫璈(李超瓊)札一通四頁</p> <p class="ql-block">葉德輝:(1864--1927年),字奐彬,號直山,別號郋園,湖南湘潭人,祖籍江蘇吳縣洞庭東山(今屬江蘇省蘇州市)。清光緒十八年(1892)進士,與張元濟、李希圣為同年,三人均分部主事,葉德輝到吏部不久便辭官歸湘里居,并以提倡經學自任。葉德輝的著述以《<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A6%E6%9E%97%E6%B8%85%E8%AF%9D/10039542"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書林清話</a>》影響最大。當時,葉德輝有感於<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6%E6%98%8C%E7%82%BD/215312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葉昌熾</a>的《<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8%97%8F%E4%B9%A6%E7%BA%AA%E4%BA%8B%E8%AF%97/4395850"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藏書紀事詩</a>》以藏書家軼事為主,而無歷代版刻及校勘故實,乃別辟蹊徑,成《書林清話》十卷,以后又撰成《<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9%A6%E6%9E%97%E9%A6%80%E8%AF%9D"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書林馀話</a>》二卷,一九五七年古籍出版社出版有合印本,又有一九八七年<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8D%8E%E4%B9%A6%E5%B1%80/461305"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中華書局</a>影印本。</p><p class="ql-block">家藏圖書4000余部,逾10萬卷,重本、別本倍于四庫,明刻善本、名人抄校本如《道德經》《六書索引》《館閣錄》《三家詩補遺稿》《辛稼軒詞》等亦極珍貴。有藏書樓為“觀古堂”、“郋園”、“麗樓”等,與<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2%85%E5%A2%9E%E6%B9%98/885904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傅增湘</a>有“北傅南葉”之稱。晚年,整個藏書除少部分流散外,大部分被其后人葉啟倬,葉啟慕售與日本人,這是我國典籍自<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7%9A%95%E5%AE%8B%E6%A5%BC"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皕宋樓</a>后又一次大規模外流,現國內僅零星藏有觀古堂舊物數十種而已。只有30余部現藏于<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9%96%E5%8D%97%E5%9B%BE%E4%B9%A6%E9%A6%86/9178946"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湖南圖書館</a>。均稱善本。藏金石處曰“周情孔思室”,藏泉處曰“歸貨齋”,著書處曰“觀古堂”,藏書印有 “長沙葉氏郋園藏書處曰麗樓”、“觀古堂藏”、“<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F%E9%83%A8%E5%8F%B8/5760519"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吏部司</a>封<a href="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1%98%E5%A4%96%E9%83%8E/1039561" rel="noopener noreferrer"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58, 127, 222);">員外郎</a>”、“吏部司封”、“煥彬”、“葉德輝鑒藏善本古籍”、“郋園”、“歸貨齋”、“葉氏麗樓藏書”、“麗樓珍藏”、“直山所見書畫”等20余枚。</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宁县|
荔波县|
东山县|
文登市|
瓦房店市|
望都县|
宁德市|
富平县|
尼勒克县|
潼关县|
威宁|
西吉县|
马边|
边坝县|
理塘县|
恩平市|
江达县|
神农架林区|
渭源县|
潞西市|
齐齐哈尔市|
会东县|
定襄县|
富源县|
长阳|
丹巴县|
光泽县|
来安县|
汝南县|
保靖县|
休宁县|
名山县|
龙岩市|
精河县|
凤凰县|
南郑县|
长岛县|
固始县|
沁阳市|
莱阳市|
禄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