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這是一幅反映小朋友和老師在梅園欣賞梅花的經(jīng)典照片。</p><p class="ql-block">我最早見到的照片圖案,就是1973年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的《無錫》片的那張圖。后來看見香港1970年代出版的那張明信片圖。發(fā)現(xiàn)兩張照片幾乎就是同時拍攝的。我猜測那是同一拍攝者連續(xù)按下快門所致。</p><p class="ql-block">再后來,我在1995年太湖郵票發(fā)行時,見到《江山多嬌》畫冊,發(fā)現(xiàn)里面的那張“天真活潑的兒童和美麗的花朵總是連在一起的”圖片,也是同時拍攝于那次活動。再后來,就有了那張年歷片和《文化與生活》雜志封面(這個圖是北京解有利友提供的)。在不同的出版物上,展現(xiàn)了這么多拍攝于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且照片各不相同的情況,并不多見。</p><p class="ql-block">我曾將照片在無錫市攝影家群里展示,想以此來征詢圖片拍攝者的回應(yīng)。有一位老師告訴我,這是無錫市攝影家徐老師拍攝的。當時他也在畫面里面。他是南長區(qū)小紅花劇團的小演員。那次正好在梅園活動。徐老師拍攝了其中一幅照片。并且告訴我,這個畫面的圖片當時曾廣泛應(yīng)用。不僅在出版物上,就連出口的餅干盒上也有(我至今未找到實物和圖片)。為此,我特向市攝影家協(xié)會秘書長要了徐老師的電話,并發(fā)彩信去征詢意見,至今未回(或許徐老師年紀大了記不清,或者是其它的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值此,我大致分析如下,1972年(有人告訴我是1971年)2月上中旬的某一天,無錫市南長區(qū)小紅花劇團的老師帶著孩子們?nèi)ッ穲@賞梅,同時作為群眾演員為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拍攝照片提供場景,為宣傳無錫出版畫冊做準備。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記者徐春榮拍攝了上述幾個不同的畫面。或許無錫市的有關(guān)攝影師或者攝影記者陪同,也拍攝了一些照片,用于對外宣傳。這就是這張同景照片的基本來歷。</p> <p class="ql-block">1973年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無錫風光》明信片圖案。</p> <p class="ql-block">這張照片的作者,在明信片版權(quán)頁(封底)上注明:徐春榮攝。</p> <p class="ql-block">1973年年歷片圖案。</p> <p class="ql-block">1970年代香港明信片圖案。</p> <p class="ql-block">1978年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江山多嬌》第二冊“無錫WUSIH”,畫冊上注明:本期照片除署名外,均系本刊記者攝。</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從圖片反映的情景看,這張應(yīng)該是拍攝最早的,畫面中的女老師還未出現(xiàn)在畫面中。</span></p> <p class="ql-block">1979年第1期《文化與生活》雜志封面。</p><p class="ql-block">從圖片反映的情景看,這張拍攝時間略晚與畫冊中的那張,畫面中出現(xiàn)了身著紅色毛衣的女老師身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從梅園清芬軒南側(cè)出口的一條石子路上拍攝的,那時還能看見念劬塔。如今兩側(cè)的梅樹長高了,樹枝茂盛了,念劬塔被遮擋了,看不清了。</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近日拍的。冬天尚且如此,更別提梅花盛開的時節(jié)了。道路盡頭的建筑就是清芬軒。</p> <p class="ql-block">從目前已知情況看,年歷和年歷卡,明信片使用的比較多。</p>
主站蜘蛛池模板:
饶阳县|
鄢陵县|
呼伦贝尔市|
万山特区|
互助|
桂林市|
河西区|
岳西县|
曲水县|
阿尔山市|
惠水县|
麻阳|
襄城县|
南昌县|
蒙自县|
呼玛县|
德格县|
元江|
阳城县|
射阳县|
周口市|
璧山县|
聂拉木县|
育儿|
东丰县|
公主岭市|
松阳县|
夏邑县|
罗山县|
南京市|
津市市|
桂东县|
方正县|
延长县|
重庆市|
嵊州市|
分宜县|
桓台县|
瓦房店市|
台南市|
大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