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是1978年從西藏部隊轉業到山東省團校的。報到前,對團校知之甚少。這是一所什么性質的學校?我能適應這里的工作嗎?我能融入這個集體嗎?心中多少有些憂慮。</p><p class="ql-block"> 我上班時,學校正籌備第41期培訓班。這一期的培訓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分配給我的任務是輔導《馬克思恩格斯歷史唯物主義的八封信》。對于講課內容我不打怵,但如何聯系共青團工作實際,深入淺出地進行輔導,我犯愁了。</p><p class="ql-block"> 正在我為難之際,馮纘芳老師主動來找我,給我介紹基層團干部情況和她的教學體會。正是在她的幫助鼓勵下,我初戰告捷,獲得了進團校后第一堂課的成功。</p><p class="ql-block"> 馮纘芳老師五十年代初就在團校當教師。既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又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后來我們倆個人又一起被任命為副校長。但她始終像老大姐一樣,關心我,幫助我。她是我進團校遇到的第一個“貴人”。</p><p class="ql-block"> 慢慢地,我融入到團校這個集體之中,并決心在團校當一輩子教師。決心既下,那就必須深入弄清團校的性質和任務,以便不斷地修煉自己,做一個合格的團校教師。</p><p class="ql-block"> 關于團校的性質和任務,當時的團校黨委書記劉元才同志有著深入地思考。在他主持工作期間,多次帶領黨委一班人學習文件,引導班子成員正確認識黨、共青團和團校三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制定出正確的治校方略。</p><p class="ql-block"> 在那段時間,劉元才同志不論大會小會,幾乎是逢會必講:團校是具有黨校性質的干部學校。是新時期的“抗大”?!皥F校姓黨”,“團校姓團”,團校一定要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當作辦好團校的頭等大事。</p><p class="ql-block"> 劉元才同志是一個黨性非常強的人,對人對己要求都非常嚴格。我印象最深的有兩件事。</p><p class="ql-block"> 第一件事。70年代末80年代初,逢年過節,學校都想方設法弄一些海鮮水果之類作為群眾福利,一人一份,就地擺放在操場,讓大家自行領取。每份重量一樣,但質量不可能完全相同。他在黨委會上鄭重要求,學校領導一律等群眾拿了后再去取。</p><p class="ql-block"> 第二件事。由于山東省團校名聲在外,來參觀學習的很多。那時外面沒有飯店,都是在學校食堂吃。第一頓飯難免要接接風。劉元才同志反復強調,誰陪同,誰交糧票和菜票。他每次都是第一個上交。</p><p class="ql-block"> 這兩件事,事情雖小,但卻看出,當時學校風氣是多么純正。</p><p class="ql-block"> 劉元才作為“班長”,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黨委明確分工后,便讓副手職權責統一,放手大膽工作。有一段時間,為了將團校升格為“青干院”,他帶著辦公室主任喬平同志經常在濟南北京之間奔波。他多次和我講:“現在我們的工作分成了‘前方’和‘后方’,‘后方’的教學等日常工作就拜托你們幾個了”。我每次向他匯報工作,他總是給以鼓勵和支持,讓我有一種濃濃的信任感和安全感。</p><p class="ql-block"> 正是由于劉元才同志不失時機而又鍥而不舍地努力,終于實現了由“團校升為青干院”的第一次飛躍。以后團校又實現了“轉為普通院校”和“專升本”兩次飛躍。</p><p class="ql-block"> 根據團校黨委的要求,那時我們每次辦班都是緊跟黨的中心工作和團省委具體部署。切實做到,“黨中央有號令,團省委有要求,省團校有行動”,把“議大事,懂全局,管本行”落到實處。</p><p class="ql-block">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我們馬上推出“全面準確地理解毛澤東思想”講座。在團省委舉辦的《團縣委書記學習班》上進行了宣講。</p><p class="ql-block"> 1983年,為配合團省委在全省開展的愛國主義教育,我們推出了《熱愛您,偉大的祖國》講座。1985年,為配合團省委的“青年理想教育活動”,我們推出了《當代青年的理想和理想教育》講座。1986年,團省委在棗莊市團校舉辦《貧困地區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培訓班》,我們又及時推出了《更新觀念,促進農村商品經濟發展》的講座。這些講座講完之后,都分別被邀請單位根據錄音整理成小冊子,下發給基層團組織。</p><p class="ql-block"> “團校姓團”,其中還包括一個重要內容,就是為共青團工作辦實事,為團干部排擾解難。 </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黨中央提出了干部要實現“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要求。當時廣大團干部因沒有學歷,雖德才兼備,卻進不了領導班子。為此,我們從1983年起,與山師大聯合舉辦了五屆團干部大專學歷班。其間還舉辦了應屆高中生大專班,以充實基層團干部隊伍。</p><p class="ql-block"> 要想真正辦好團校,就必須潛心培養出一支過硬的教師隊伍。對這件事,團校黨委頭腦非常清醒,認識非常明確,措施非常得力。</p><p class="ql-block"> 作為分管教學的副校長,我對黨委書記劉元才是發自內心的感激。他對教師隊伍建設非常重視,并傾注了大量心血。當時,我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p><p class="ql-block"> ①大力強化“團校性質與任務”的教育,要求團校教師必須具有區別于普通學校教師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p><p class="ql-block"> ②大膽從基層挑選優秀團干部充實教師隊伍。</p><p class="ql-block"> ③現有教師中凡沒有大專學歷的,一律送出去學習。</p><p class="ql-block"> ④積極引進高學歷人才。</p><p class="ql-block"> ⑤讓剛出大學校門的年輕教師通過到基層調研或當班主任等方式更多地了解青年工作。</p><p class="ql-block"> ⑥為擴大視野,取得“前沿”知識,有計劃地組織老師“走出去”,參加各種培訓及研討會。</p><p class="ql-block"> 我們之所以能這么做,主要是得益于“學校有政策,經費有保證”。劉元才同志在黨委會上多次強調,沒有高質量的教師,就沒有高質量的教學,也就不會有高質量的團校!</p><p class="ql-block"> 為了彌補我們師資力量的不足,更是為了擴大學生的視野,我們定期不定期地外請專家或領導來學校做報告。有時請中央團校的(如吳木副校長),有時請駐濟高校的(如山東大學臧樂源教授),有時請省委有關部門負責人作國內外形勢報告。碰巧了還抓住來訪的團校校長介紹外地經驗。我們還特意開辦了一期”全國青工理論知名教師教學觀摩班”(來講課的有中央團校黃志堅老師,還有上海市團校、河南省團校青工教研室主任等)。讓學生們開闊了眼界,也讓本校教師了解了全國青工理論教學的”前沿”狀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 在此期間,我們還承擔了團中央委派的培訓寧夏、新疆兩地團干部的任務。承擔了濟南軍區委托的培訓部隊青年干部的任務。</p><p class="ql-block"> 在80年代初那幾年,山東省團校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教學科研,還是學生管理和后勤服務,都得到了團中央和中央團校的高度贊揚。其原因除了團省委和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之外,全體員工的奮力拼搏是一個重要因素。</p><p class="ql-block"> 我先說說教學口的同事們。</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當時只有兩個教研室,一個是馬列教研室,一個是青年工作理論教研室。那時全國團校沒有統編教材。我們只好自己動手編寫。記得當時編寫的教材有:《馬克思主義哲學講義》、《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講義》、《共青團工作知識問答》、《基層團干部工作指南》(83級編)、《團縣委書記崗位培訓教程》等。這些教材現在看來,水平有限,質量不高,但在當時卻發揮了很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在80年代初,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青年工作理論教研室。先后在教研室主任劉景章、沈永曦、張華帶領下,形成了一支沈永曦、張華、韓偉波、戴明來、楊錫田、崔建中、權福軍、劉魯會、程剛等人強馬壯、實力雄厚的隊伍。他們既是校內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也是全國各省市團校最為羨慕的“閃光點”。由于他們的勤奮刻苦,迅速成長為全省乃至全國青年工作理論的知名教師。他們除在校內講課,還深入基層,足跡遍及全省各縣市。特別是張華,幾十年如一日一直堅守在青年工作理論陣地上,讓山東省團校在這個領域成了全國團校的佼佼者,一直處于領先地位。</p><p class="ql-block"> 在這里,需要特別提及的是青工理論教研室的第一任主任,后來的團校副校長劉景章同志。他是省團校青年工作理論教學的開拓者。1981年因工作需要調到團省委。很不幸,他于1990年因病去世。病重期間我去千佛山醫院看他,他仍然念念不忘團校青工作理論教學,并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p><p class="ql-block"> 1983年我校與山師大聯合辦大專班時,全部課程都是由山師大承擔。到了1985年,我們初步建立起了一支能勝任大專教學的師資隊伍。于是準備按照“成熟一門接替一門”的原則,逐步接課。但學生們聽說后,出于擔心,表示反對。于是,我與84級全體同學在禮堂進行了一次面對面的對話交流。一方面詳細介紹接課老師的備課情況,另一方面公開承諾,若我們的教學達不到同學滿意,可以隨時撤換。結果,一學期下來,經學生評議打分,我們的接課老師全部達到優良標準。事后,同學們激動地說,以前我們真是小瞧團校老師了。這些年輕老師講的都是前沿知識,聯系的都是最新實際,更適合我們團干部的需求。</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們團校老師開始踏上了講授大專課程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在那幾年,我們老師所花費的努力,所付出的心血,至今歷歷在目。當時學校圖書資料缺乏,老師們就到附近的中醫學院和山師大查閱。有些老師還到附近一些高校旁聽所教課程。為了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的老師上講臺前總是多次默讀或口述講課內容。有的老師還專門找來錄音機給自己錄音,一句一句地修改雕琢講稿。幾十年過去了,每當談起那時備課的艱難情景,老師們仍然感慨不已。當時,我們還建立了嚴格的近乎“殘酷“的試講制度。也正是由于經歷了這些難以想象的磨煉和奮斗,我們的老師迅速成長,獨立承擔起了大專班的全部課程。</p><p class="ql-block"> 下面再說說學生管理口的同事們。</p><p class="ql-block"> 學校黨委非常重視學生管理工作,劉元才同志在黨委會上曾多次指出:”管不好就學不好。要把精兵強將調去做學生管理工作”。所以,學生管理工作的歷任負責人解北振、李長文、趙熙山、武增光等都是學?!叭瞬拧敝械摹叭瞬拧?,“能人”中的“能人”!</p><p class="ql-block"> 趙熙山同志任副校長后,分管學生工作。那時的學生工作搞得有聲有色,風生水起,創新舉措一個接一個,曾多次在全國團校工作會議上介紹經驗??梢哉f,我們教學口取得的所有成績,都有學生管理的一大半功勞。</p><p class="ql-block">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姚新生老師。他是“一專多能”的多面手,完全符合了當時劉元才同志對員工的要求:“放下木锨拿起耙”。他不僅很會做學生工作,還會放電影和攝影。他用照相機記錄下了團校發展的歷史。同時,他還用照像機把團校時期的孩子們“聯系在一起”。每年都給孩子們來個“集體照”。聽說這些孩子們現在還建立了一個“團校后代群”,時不時地拿出當年“姚叔叔”給照的照片,回憶那“兩小無猜”的童年生活。 </p> <p class="ql-block"> 再說說后勤口的同事們。</p><p class="ql-block"> 80年代初的后勤工作是王誠同志負責。王誠同志勤勉踏實,處處身先士卒,大家都很尊重他。他那埋頭實干的“管家”形象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學校黨委提出了“教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的要求。后勤口的同事們身體力行,用出色的服務影響感染學員。讓我最感動的,一是小車班的劉志剛和徐延平兩位師傅。他們雖是普通司機,但卻非常關心團校建設。對全國各地來考察學習的人,不僅熱情接侍,周到服務,還能主動地介紹團校情況,盡心回答他們詢問的各種問題。我曾多次聽到來訪人員對我說過,您們那兩個司機師傅,就是山東省團校的一個窗口,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學校員工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p><p class="ql-block"> 再就是當時的炊事班長張兆森。每逢辦培訓班,一下子擁來幾百號人就餐?!氨娍陔y調“,其難度可想而知。但他帶領炊事班全體人員,不辭勞苦,精心制作,得到了學員們的一致好評。特別是每當學生病了,只要班主任上報食堂,他們都會根據不同病情做出合口的病號飯。記得前些年見到一位80年代初的短訓班學員,問到在團校學習期間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他半開玩笑地說:“是我感冒后,炊事班張班長給我做的那碗倒入小磨香油的雞蛋面”</p><p class="ql-block"> 關于那個時期的“團校精神”,我總結提煉不出來。但我覺得至少應包括這么幾個方面內容。一是緊跟中國共產黨的忠誠精神,二是緊密聯系黨和共青團實際,與時俱進的時代精神,三是全體員工敢于擔當、勇于創新和團結協作的奉獻精神。</p><p class="ql-block"> 特別是那個時期,同事們感情純樸,融洽和諧,親如家人。每每想起那些同事間相互幫助、肝膽相照的點點滴滴,心中便升騰起一股暖流,激動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來團校后,對團干部和青年工作不熟悉是我最大的“短板”。在補齊這一“短板”過程中,我永遠忘不了解北振同志對我的幫助。解北振來團校前就是團縣委書記,有著豐富的工作經驗。記得有一次我們倆個一起到濱州等地搞了十幾天調研。那十幾天,是我激動興奮的十幾天,也是我收獲滿滿的十幾天。在十幾天的朝夕相處中,解北振同志對共青團事業的熱愛和執著,對新時期青年工作的思考和探求,特別是對我的關心和幫助,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腦海里。</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說我是個有福之人。我自己也覺得是個有福之人。在團校80年代初那段日子里,上有學校黨委鼎力支持,下有同事們全力相助,中間有班子成員緊密配合,順風順水,讓我度過了一段難以忘懷的美好歲月。</p><p class="ql-block"> 回顧那段歲月,我衷心地感恩團校,感恩所有的同事們。感恩他們對我的關心支持,更感恩他們對我缺點毛病的包容諒解。</p><p class="ql-block"> 歲月不饒人。一晃40多年過去了。我現在已是“奔八”之人。當時最年輕的同事也都退休了。</p><p class="ql-block"> 衷心希望同事們多多保重,一切安好。</p><p class="ql-block"> 也衷心祝愿親愛的團校,親愛的青年政治學院越來越興旺發達!</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2021年元月</p><p class="ql-block"><br></p>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长岛县|
渝北区|
攀枝花市|
泰兴市|
定襄县|
鹤山市|
阿城市|
保靖县|
临西县|
沭阳县|
武强县|
通州市|
开封市|
思南县|
剑川县|
金昌市|
金秀|
临朐县|
怀宁县|
醴陵市|
筠连县|
施秉县|
新平|
屏东县|
凉城县|
嘉定区|
西平县|
巩义市|
南皮县|
长子县|
高尔夫|
乌苏市|
梁河县|
高青县|
泗阳县|
德钦县|
遂昌县|
哈尔滨市|
岑溪市|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