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征 <p> “為什么不讓你們出身不好的同學出去串聯?這是為了保衛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安全。”紅衛兵大串聯期間,學校領導這樣勸導我們。盡管這些話在今天看來,是多么荒唐,多么讓人啼笑皆非,但在當時,這卻是活生生的現實!</p><p> 1966年夏秋之際,出身于紅五類的紅衛兵串聯全國各地。他們所經之地,文革烈火被點燃,運動轟轟烈烈地展開。而我們這些出身不好的學生,全部被留守在校園里動彈不得。羨慕、急躁、失落、自卑的情緒籠罩在校園上空。</p><p> 1966年9月,大連海運學院“紅衛兵步行長征隊”勝利到達北京,十月一日,他們光榮地登上天安門,受到毛主席接見,這一消息迅速傳遍全國。中央文革鼓勵開展步行長征,給我們這些正在茫然不知所措的同學們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p><p> 長征去!我們要響應毛主席的號召,經風雨見世面,走向北京,走向延安,重走新時代的長征路!一股革命的激情在我們心頭涌動。</p><p> 長征去!因為長征隊員不論出身,我們這些被紅衛兵排斥在外的同學都可以參加。于是,以我班同學為主的十幾名同學迅速組織起來,開始步行串聯的準備工作。</p><p> 行前,我們全體隊員研究了去往延安的行軍路線,經過討論,我提出的方案得到了通過,其中要點是:</p><p> 1.錦州至北京段,沿著現有的鐵路線走;</p><p> 2.北京至延安段,我們既不走北京~太原的南部鐵路線,也不走北京~張家口~太原的北部鐵路線,因為這兩條線路地勢平坦,城市眾多,比較順利;我們選擇的是從北京~保定~易縣~西柏坡~盂縣~太原的中線,這條路線,遠離鐵路,沿途山高路遠,條件比較艱苦。</p><p> 我們之所以作出這樣苦行僧式的選擇,是想通過幾千里的艱苦行軍,鍛煉我們的革命意志,宣傳毛澤東思想,像當年的紅軍長征一樣,“越是艱苦越向前”,完成長征的“宣傳隊、戰斗隊、播種機”的偉大歷史使命。</p><p> 幾十年了,現在回想起來,依然為我們當時年輕人的革命豪情感到幾分驕傲。</p><p> 感謝我班長征隊員唐明智同學,為我們提供了珍藏至今的部分長征資料和日記,使我們得以較為準確地回憶出當時長征途中的點點滴滴。可惜的是,日記的后半部分以及最寶貴的照片遺失,至今未見蹤跡。</p><p> 姐夫大力支持我們的長征,他不但送給我一套軍裝,還把部隊新近發給他的毛主席像章贈給了我,并且語重心長地囑咐我,要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到廣闊天地里好好鍛煉。</p><p> 1966年10月18日,我們一行16人,高舉“錦州石油戰校毛澤東思想長征戰斗隊”的紅旗,一路西行,雄赳赳、氣昂昂地向著北京,向著延安,出發!</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當年我繪制的北京~延安長征路線草圖。狼牙山、西柏坡依稀可見。</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婁山~太原途經各地圖(選自唐明智同學日記)</span></p> 致敬塔山 <p> 昨天,我們長征隊在雙樹大隊參加了“雙樹毛澤東思想大學?!钡某闪⒌涠Y,同學們被當成貴賓,受到貧下中農的歡迎,大家心情十分激動。</p><p> 今天我們乘勝趕到了塔山村。</p><p> 塔山,一個百余戶的小村子,連接關內外的公路從村中穿過,因為解放戰爭時期的一場阻擊戰而聞名中外。</p><p> 塔山村東山坡上,坐落著塔山阻擊戰烈士紀念塔和陳列館。館里陳列著大量的戰爭遺物與照片文字,向我們講述著這場阻擊戰的英雄史詩。</p><p> 1948年10月,遼沈戰役在錦州打響,東北野戰軍首長率六個縱隊將錦州團團包圍。錦州戰略位置十分重要,它是東北通往關內的咽喉要道,東北野戰軍一旦解放錦州,那么就會對東北戰場上的國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遼沈戰役將以我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p><p> 為了挽救敗局,蔣介石多次親臨沈陽和葫蘆島,分別組織西進兵團和東進兵團,增援錦州。如果這一計劃得逞,不僅解放錦州受挫,而且參戰的東北野戰軍也將陷入絕境。</p><p> 東野領導充分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立即布置重兵,分別在黑山、塔山兩地阻擊東西增援之敵。</p><p> 1948年10月10日,塔山阻擊戰打響,我東北野戰軍4縱、11縱、獨立4師、6師在塔山地區阻擊錦西、葫蘆島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隊。截止10月13日,我軍將士奮勇殺敵,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的進攻,陣地前,敵人尸橫遍野,硬是沒讓敵人前進半步。</p><p> 在蔣介石的嚴令下,<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1948年10月14日凌晨6時,國民黨海、空軍配合東進兵團,由敢死隊領頭,向塔山解放軍陣地發起了瘋狂的進攻,雙方展開了幾天來最為慘烈的陣地爭奪戰。</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span>戰前,我軍上下各級進行了戰前動員,戰士們把手指咬破,書寫血書,“人在陣地在,寸土不失!” “誓與塔山共存亡!” 表示自己誓死守衛塔山的堅強決心。</p><p><span style="color: rgba(0, 0, 0, 0.85);"> 在這場驚天動地的戰役中,涌現了無數戰斗英雄,紀念館內陳列了多幅反映他們英雄事跡的油畫。有的戰士身負重傷,但仍然頑強地端起刺刀,拼盡最后一絲力氣刺向敵人。沒有了武器,他們就用石頭砸、用牙咬,與敵人進行殊死搏斗。在大批敵人沖上我軍陣地時,一名班長拉響最后一顆手榴彈沖入敵群,與敵人同歸于盡。</span></p><p> <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東野第二兵團司令程子華向東總報告:“戰斗異常激烈,部隊傷亡很大?!?此時總攻錦州尚未開始,如果塔山失守,敵東進兵團將像潮水一般在一個小時內涌來,即可直逼錦州,攻城部隊腹背受敵,解放錦州必將功虧一簣。</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initial;">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東總指揮員斬鐵截鐵地命令程子華:“我只要塔山,不要傷亡數字!”</span></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經過6天6夜的浴血奮戰,我軍以9個師戰勝了擁有??詹筷犞г膰顸h11個師的優勢兵力。創造了以少勝多、以劣勝強的光輝戰例。塔山阻擊戰為保證我軍攻占錦州、取得整個遼沈戰役的勝利,起到了關鍵作用。</p><p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負責守衛塔山的東北野戰軍4縱12師34團,付出了巨大的犧牲,戰斗結束,全團僅剩下12人。這支鐵的隊伍,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的英雄稱號,成為全軍的一面旗幟。</p><p> “塔山,無塔也無山。但解放軍戰士們卻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一座座無法逾越的塔和山,塔山精神永世長存!”</p><p> 秋風瑟瑟,戰旗獵獵,夕陽的晚霞中,長征隊旗顯得分外鮮紅。隊員們肅立在紀念塔前,莊嚴地宣誓:“我們一定繼承你們的遺志,努力學習,做一個合格的革命事業接班人!”</p>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塔山阻擊戰烈士陵園</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塔山阻擊戰烈士紀念塔</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塔山英雄團團旗</span></p> 抵達沙后所 <p> 10月25日下午,我們長征隊抵達興城縣沙后所鎮。</p><p> 沙后所,距離錦州市180里,是錦州市的水稻產區,朱校長為我校選擇的校辦農場,就在這里。前一年,班主任張老師曾經帶領我班同學到農場參加秋收,所以我們對這里比較熟悉。</p><p> 時已仲秋,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田里,去年我們記憶中的遍地金黃早已無影無蹤,只留下一片片白生生的稻茬。農民們正在打谷場上忙著打場,田野里,偶爾有一些孩子挎著小書包,低著頭,在仔細搜尋著散落在地里的稻穗。公路上,不時可以看到一隊隊步行串聯的學生長征隊,高舉紅旗,雄赳赳,氣昂昂地穿過。</p><p> 城內大隊的李書記與小學的張老師一起熱情地接待了我們。</p><p> 晚飯前,沙后所小學的師生同留宿此地的全國各地的長征隊員一起聯歡。小學的老師和學生演出了早已準備好的精彩節目,各長征隊也都表演了自己的拿手好戲。我們隊比較慚愧,因為文藝人才不多,加上準備不足,只表演了幾首毛主席語錄的小合唱。</p><p> 晚飯后,我們被安排在小學教室里休息,幾張桌子拼成一張床,每人發了一套被褥,再加上我們自己的行李,已經很享受了。</p><p> 今天是我們離校的第七天。頭兩天,大家都很沖,每天可以走上五六十里地,第三天開始,問題慢慢出現了,同學們的腳板陸續開始打泡,曾經整齊的行軍隊伍開始凌亂,一些同學則只能走一陣,歇一會兒,每天最多也就能走上三十多里。每天一到宿營地,除了必須的宣傳活動,余下的頭等大事,便是用熱水燙腳,然后用針穿上頭發在火上燒一燒,刺破水泡,將頭發絲留在水泡里,這樣,既可以減少走路時的疼痛,也能加速傷口的愈合。</p><p> 收拾完畢,同學們簡單地聊了幾句,便分別躺下休息了。</p><p> 月光透過窗戶,照進教室,屋里明晃晃的。大家又累又乏,很快地進入了夢鄉。</p><p> 我靜靜地躺在被窩里,回味著這幾天長征隊里發生的事情。</p><p> 出發前,長征隊推舉了各方面的負責人,王敏盛根正苗紅,是自然的領導人選,擔任了我們的隊長;唐明智原來是班里的生活委員,在隊里負責安排隊員的生活;我負責宣傳方面的工作。</p><p> 年輕人的朝氣、革命的激情,沒能燃燒太久。很快,一些隊員就在困難面前產生了動搖。步行的艱辛、飲食的單調和不應時,活動的不自由,都可以讓人望而卻步。隊長做了思想工作,公開的怨言少了,但實際上收效甚微。開始時,我們高舉紅旗、每天整齊地行進。從腳上打泡開始,隊伍的戰線越拉越長。待到傷勢好轉,隊員已經是三個一群,五個一伙,人心有些散了。</p><p> 前景堪憂,這個隊伍不好帶??!</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前進中的紅衛兵長征隊</span></p> 山海關分裂 <p> 一個星期后,我們來到了山海關。</p><p> 這應該是我第四次經過山海關。前三次是往返于錦州~湖北之間,每次車到山海關,我只能站在窗前,眺望遠處山巒上逶迤的萬里長城,今天,我終于來到雄偉的山海關前,親眼目睹這一偉大的工程了!</p><p> 我們興奮地來到山海關城樓,很遺憾,“破四舊”運動中,為了防備遭到紅衛兵的破壞,城樓上已被封閉,謝絕參觀。</p><p> 站在遠處,我們被氣勢非凡的山海關城樓所驚艷,樓頂的建筑飛檐斗拱,紅墻黛瓦,城門后緊接著甕城,像一座堅不可摧的堡壘,鎮守在中原的北疆。它<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依山傍海,雄關鎖隘,被后人贊譽為“兩京鎖鑰無雙地,萬里長城第一關”,是當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重要軍事要塞。</span></p><p> 懸掛在城門樓上的“天下第一關"匾額,五個楷書大字,筆鋒蒼勁,渾厚有力,這里的人傳說是康熙大帝所書,當時作品完成后,發現“下”字少了一點,原來這是康熙大帝有意所為,只見他將手中的筆瀟灑地向上一擲,一個巨大的黑點不偏不倚地落在紙上,恰到好處。</p><p> 極目遠望<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長城似一條巨龍蜿蜒直上山峰,消失在白云深處燕山之巔。</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萬里長城,是我們祖先智慧與力量的結晶,是中國人民堅強意志的偉大象征。</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該來的還是來了,隊長的思想工作沒起什么作用,長征隊在山海關正式分裂,16名同學中,9人另行組隊,我們7人仍然高舉原來的旗幟前進。</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還好,留下的這7人當中,隊長王敏盛、生活委員唐明智和我都留下了。組織還在,目標沒變,這桿旗由我們繼續打下去,名正言順。</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此后,在前往北京步行長征的途中,再也沒見到這9名同學的身影。</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span></p><p><span style="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color: rgb(62, 62, 62);"> </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雄偉的山海關</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抵達山海關(借用)</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山海關分裂(選自唐明智日記)</span></p> 窮棒子精神 <p> 離開山海關,我們7人走北線沿著遵化、玉田方向,向北京繼續前進。</p><p> 遵化,這里有兩個地方值得我們去參觀,一個是“窮棒子合作社”,另一個是清東陵。</p><p> 我們首先來到了遵化縣的西鋪村。全國勞動模范王國藩就生活在這里。</p><p> 那時,王國藩是遵化縣文革運動中的名人,工作很忙,我們沒有機會見到他,只能到展覽館里參觀他的先進事跡。</p><p> 1952年,在解放前就參加革命的村干部王國藩,把西鋪村里最窮的23戶農民聯合起來,辦起了一個初級農業合作社。辦社之初,他們很窮,只有靠農閑的時候上山砍柴,換來一些簡單的農具。社里唯一的一頭驢,還有四分之一的使用權屬于沒有入社的村民,三條驢腿的窮棒子社因此得名。但是,正是靠著這三條驢腿,他們從砍柴換農具做起,在第二年就發展到了83戶。糧食畝產從120多斤增長到了300多斤。王國藩合作社的名氣越來越大。</p><p> 毛主席被這樣的創業之舉深深感動了。他說:“遵化縣的合作化運動中,有一個王國藩合作社,23戶貧農只有3條驢腿,被人稱為‘窮棒子社’。他們用自己的努力,在3年時間內,從山上取來了大批的生產資料,使得參觀的人感動得流下眼淚。我看這就是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難道6萬萬窮棒子不能在幾十年內,由于自己的努力,變成一個社會主義的又富又強的國家嗎?”</p><p> 王國藩的“窮棒子精神”成為全國農民學習的榜樣。</p><p> 1957年王國藩被選為全國首屆農業勞動模范;1959年、1964年又先后兩次出席第二、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p><p> 接著,我們趕到了遵化縣西北的清東陵,很遺憾,同山海關一樣,出于保護國家文化古跡的原因,清東陵停止開放。</p><p> 無奈,我們只得心懷不甘地繼續西行,向北京進發。</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主席接見王國藩</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條驢腿的合作社</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清東陵</span></p> 毛主席接見 <p> 1966年11月21日,經過一個多月的艱苦跋涉,我們終于來到了北京,來到了毛主席身旁。</p><p> 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我們從錦州這樣的小城市來到北京,看什么都十分新奇。每天,我們七個人分開行動,有的到大學里去看大字報,有的去逛公園、逛商店,晚上,回到住宿地后,便是議論到底哪一天能夠受到毛主席接見這個大事。同學們心里著急,不停地向接待站的工作人員打聽,但是誰都說不出個所以然來。</p><p> 等待的時間是最難熬的。</p><p> 11月24日晚上,我們總算等來了期盼已久的好消息 ,明天,毛主席將要接見我們,接見全國來京串聯的同學們!</p><p> 第二天凌晨,天還沒亮,我們就背著書包,里面裝著領來的面包、雞蛋、榨菜,還有一瓶汽水,排著隊伍,在解放軍戰士的率領下,向市中心出發了。</p><p> 我們一個個跌跌撞撞,在街道上走著、轉著,從昏暗走到黎明,大約走了有兩三個鐘頭,最后在一條街道旁停了下來。解放軍同志再一次向我們宣布了嚴格的紀律,不要亂走,尤其是接見的時候不準亂動,一定要聽從領隊的解放軍同志的指揮……。</p><p> 一隊隊學生隊伍從四面八方涌來,不一會兒就擠滿了兩旁的街道。領隊的解放軍同志指揮各自的學生方隊唱歌,一時間,街道上空歌聲嘹亮,此起彼伏,好不熱鬧!</p><p> 我們坐在那里,等啊,望??!從清晨到上午,從上午到下午,大家翹首企盼,敬愛的毛主席,我們多么希望能馬上見到您??!</p><p> 一陣“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歌聲從遠處飄來,“毛主席來了!毛主席來了?” 隊伍一陣騷動,大家向著歌聲方向望去。</p><p> 不一會兒,一輛軍用吉普車緩緩地開過來,車上坐著幾個著軍裝的人,向街道兩旁巡視著,“哦!原來是來探路的?!?lt;/p><p> 隊伍安靜了,歌聲又響了起來。</p><p> 大約半個鐘頭以后,又有兩輛吉普車開過。同學們抬頭望了幾眼,歌聲沒有停止。</p><p> 忽然,一陣激昂的歌聲傳來:“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 前方,街道兩旁的人群如潮水般地涌動起來,“*****!毛主席萬萬歲!” 口號聲震耳欲聾。</p><p> 啊!毛主席來了!毛主席來了??!同學們“呼”地站了起來,一面高呼著“*****!” 一面使勁地向前涌去,目不轉睛地望著“東方紅”歌聲傳來的方向。</p><p> 隨著“東方紅”的歌聲,一列整齊的車隊慢慢地向我們駛來,前面是幾臺摩托車開路,緊接著是十幾臺軍用吉普車,車上坐著的人都穿著軍大衣,我們睜大眼睛,仔細地尋找著一一</p><p> 只見第二臺吉普車上,毛主席滿面紅光,巍然屹立,高舉右手,不時地向我們招手。我們歡呼著,跳躍著,目光緊盯著毛主席偉岸的身影,久久不忍離去。</p><p> 毛主席遠去了,串聯的師生隊伍就地解散,街道兩旁遺留下滿地的軍帽、鞋子、毛巾,甚至還有手表……</p><p> 我激動地跑到路邊的郵電所,向家里發去一封電報:“我見到了偉大領袖毛主席!”</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主席第八次接見串聯師生</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錦州石油學校長征隊天安門留影(借用)</span></p> <p> 離京前夕,我們的長征隊遭到又一次分裂。三名同學不辭而別,只剩下王敏盛,唐明智,付永安和我四名隊員。</p><p><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在艱苦與困難的考驗面前,有人表現堅強,有人表現畏懼;在矛盾與分歧面前,有人選擇團結,有人選擇分裂,古今有之。</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62, 62, 62); background-color: rgb(247, 247, 247);"> 1966年11月28日,我們四名長征隊員,打點行裝,高舉“錦州石油戰校毛澤東思想長征隊”的旗幟,向著長征的目的地——延安,堅定不移地,繼續前進!</span></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END~</span></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加查县|
准格尔旗|
利津县|
冕宁县|
广饶县|
山东省|
安岳县|
本溪|
墨脱县|
阳山县|
杨浦区|
厦门市|
铅山县|
福鼎市|
穆棱市|
鄂州市|
灵山县|
黄山市|
南溪县|
双流县|
临桂县|
上思县|
察雅县|
洛扎县|
安化县|
哈密市|
新晃|
仁怀市|
株洲县|
邵阳市|
东阳市|
凤庆县|
昌邑市|
三河市|
台山市|
双桥区|
时尚|
汤阴县|
南康市|
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