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寒冬,北董鄉(xiāng)北屬寺村李師傅家在路邊支起鍋灶,開始加工傳統(tǒng)的紅薯粉條了。這個活兒需要五六個人合作完成,各司其職。 手工制作粉條,需要許多工序。打芡、和面、漏粉、撈粉、冷卻、凍粉、晾曬、捆扎、包裝,這就是傳統(tǒng)手工紅薯粉條的主要制作流程,因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紅薯粉條不含任何添加劑,光滑勁道,口味獨特,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 這個和面的容器下有電動裝置,還是省了一些力,和面的師傅要掌握好軟硬,這可是有技術和經(jīng)驗的。 漏粉是最講究手藝的一道工序,俗話說漏粉條最關鍵就是“漏”,因為粉條能否粗細均勻全由漏粉這道工序控制,漏粉者手拿漏瓢,需要細粉條時就把漏瓢舉高,需要粗粉條時就把漏瓢放低,如果忽高忽低,那么制作出來的粉條就會粗細不均,口感也會大打折扣。 李師傅手拿的漏瓢是葫蘆瓢做的,跟隨他有三十多年了,漏粉前要把手腕和漏瓢纏在一起,防止漏瓢掉落在開水鍋里。把和好的紅薯面裝在漏瓢里,舉高后就開始漏粉,這個漏瓢裝滿面大約有四斤重,需要很好的臂力才能長時間的端著。 撈粉,先把粉條從熱水鍋里撈出來,放在冷水里冷卻。 粉條出鍋后用一根細棍串起來,搭到院子的架子上將水控掉。為什么進入寒冬農(nóng)村才會制作粉條,就是因為不含添加劑,粉條在戶外凍一凍后再曬干,就可以長時間保存了。 下面這是邢家的半機械半手工的粉條制作,和面是機器和好,工人把一塊面放入漏筒里自動漏下。 粉條從熱水里出來,工人用冷水冷卻,自動進入另一個容器里。 撈粉和涼干還是手工操作。 手工粉條是傳統(tǒng)的技藝,費力但口感好,它有一種人間煙火的氣息,是鄉(xiāng)愁。機械做的粉條,產(chǎn)量大,把人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是發(fā)展的趨勢。 拍攝地點:北董鄉(xiāng)北屬寺村<div> 拍攝時間:2021年1月3日<br><div> 攝影:賈海娟 飛雪迎春</div><div> <br><div><br></div></div></div>
主站蜘蛛池模板:
调兵山市|
昭觉县|
民县|
黄浦区|
旅游|
隆林|
石楼县|
宁都县|
富锦市|
垣曲县|
花莲市|
莒南县|
宿松县|
磐石市|
通山县|
浑源县|
神农架林区|
班戈县|
宾川县|
高尔夫|
万源市|
华亭县|
兰州市|
汕头市|
德令哈市|
盐边县|
井研县|
夹江县|
牡丹江市|
保德县|
阳城县|
独山县|
宜丰县|
广平县|
大邑县|
南郑县|
平邑县|
库车县|
辽阳市|
宽甸|
勃利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