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元月二日在家中為母親慶祝九十九歲生日。</p> <p class="ql-block">母親過99歲生日了,踏進100歲行列。祝母親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生日快樂!</p> <p class="ql-block">因為還在新冠疫情期間,在家中慶祝生日更安全些。</p> <p class="ql-block"> 母親生于1921年農歷十一月下旬。現在過了生日,進入一百歲行列,成為百歲老人。</p><p class="ql-block"> 母親從事教育工作,老師的職業從解放前一直延續到她退休。從我懂事起,她就是小學校長。文化大革命期間調到幼兒園當園長,幾年后到達休年齡而退休。有人稱她游園長,更多的人尊稱她為"游老師"或"游校長"。與她年紀相仿的同事親切地叫她"阿游",他們退體后相約每月到茶樓聚會一次。現在,再也聽不到叫"阿游",她的同事們相聚在天堂。母親沒有了與同齡人聊天的對象。</p><p class="ql-block"> 隨著孫子與曾孫出生,母親由媽媽晉升為婆婆至太婆。我們五兄弟姐妹也跟隨小子輩改口稱她為婆婆。和婆婆一起逛街,時不時有很多不認識的人主動向她打招呼,她很有禮貌地點頭還禮。三十多年的教書生涯,認識她的學生應該不少吧!不過,她已退休四十多年,她的學生也都步入老年行列了。</p> <p class="ql-block"> 百歲也算是長壽之人了。她也意想不到自己可以活得那么長久。</p><p class="ql-block"> 文化革命時, 我屬"老三屆"。離開廣州番禺到海南島農場當知青八年。回城后,已屬大齡青年。成家、結婚、生子,為提高自身文化,邊工作邊讀電視大學,彌補缺失的學習機會。生活的壓力自顧不遐。后來又離開廣州生活外地,與母親相處的時間不多,對她的晚年生活了解不多。2019年底回廣州探親,我認真地觀察她的生活作息,并拍攝些視頻畄念。</p> <p class="ql-block">父親與母親都是生于辛酉年。父親77歲往生后,母親就選擇獨居生活。我們做子女的也經常回家看看。</p> <p class="ql-block"> 從我懂時,母親就梳著兩條又長又黑又粗的辨子,直到文化大革命時才迫不得已剪成短發。老了,她又恢復留長發,可能對長發情有特鐘吧。頭發花白而稀疏,她每天自己很細心梳理。出門時,總是刻意地整理一翻。她經常用廣州話囑咐:出門見人,要得體。</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室外修路的機械聲干擾著,把噪音也錄進視頻中。</p> <p class="ql-block"> 母親居住老房子三樓,沒有電梯,老了,上落不太方便。所以她很珍惜灑進室內的太陽光,很享受陽光溫暖她背脊的時刻。</p> <p class="ql-block"> 母親講究衛生,自己的內衣褲和毛巾必須用手洗,照太陽光,少用洗衣機。</p> <p class="ql-block">運動是她每天的必修課。疫情前,她每天早歺后步行到公園運動。下午午睡后一定要做半小時自創運動。</p> <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18日下午,我來到母親家,把母親自創保健操用手機記錄下來。</p> <p class="ql-block">上下左右搖頭五十次,</p> <p class="ql-block">甩手運動五十下</p> <p class="ql-block">前后拍手運動五十次</p> <p class="ql-block">前后搖頭五十次</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原地踏步五十次。</p><p class="ql-block">母親告知,以前是不用扶手踏步,現在越來越老了,體力不支,改為扶手踏步。</p> <p class="ql-block">彎腰運動五十次。</p> <p class="ql-block">手腕旋轉五十下。</p> <p class="ql-block">母親的自創運動還有深呼吸、扭腰、柔腳等等。這些運動她堅持了四十多年。年齡不是太老時,她戶外運動多些,如打太極拳,六通拳,快步走?。到離家遠些,植物多的市橋西園做運動。年齡越來越大,體力也相對差些,她就轉到離家近的市橋水晶宮公園活動。室內運動也由多站立更改為坐著活動。由于美篇設限,只能轉播十個視頻。</p> <p class="ql-block">拍攝母親每天在市橋水晶宮運動是在計劃中。但疫情來了,封城。只有等疫情太平時再續了。</p> <p class="ql-block">在飲食方面,母親經常嘮叨:食要七成飽,不要撐壞胃。</p> <p class="ql-block">到外面吃大餐,她從來不破戒,只吃七分飽。</p> <p class="ql-block"> 母親現在雖然老了,但我認為她腸胃消化能力還可以。每歺滿滿一碗白米飯,吃大量的肉和菜。經常私人定制老火湯。但不喜歡吃魚。</p> <p class="ql-block">飯后也添加些營養膳食補充劑。</p> <p class="ql-block"> 睡前飲一杯鮮牛奶的習慣已經維持了十多年。</p> <p class="ql-block">與曾孫一起</p> <p class="ql-block"> 人生活離不開水,飲用水質量是非常重要的。近年還按裝了還原水機。</p> <p class="ql-block"> 母親健康的晚年生活,這是她長期堅持的好結果。她經常叮囑我們做事要堅持。的確,能"堅持",是可貴的,但對于我有時很難做到的。我很佩服她這種堅持精神。 </p><p class="ql-block"> 在我記憶中,母親很少生病。倒是父親和我們幾兄妹姐妹體弱多病,經常進出醫院。在我少年時,只記得母親為自己買來一少籃西紅柿生吃。原來她牙齦出血到醫院看病,醫生沒有開處方,只讓她到市場買西紅柿粘白沙糖服用。</p> <p class="ql-block"> 我的四弟和五妹出生在三年經濟困難時期,人們常常都處于饑餓狀態。生完孩子的母親沒有營養補充而沒有奶水,弟和妹是用牛奶喂養,更多的時候是喂米糊。喂米糊的差事當然交給長女我來做。弟和妹吃剩少少米糊,我會用舌頭把碗添得一干二凈,帶點甜味的米糊對當時的我也算是奢侈品啊。有一次,我乘母親不注意,在喂食時自己偷吃幾匙。處在嬰兒中的五妹因吃不飽整夜啼哭,讓大人們圍繞著她團團轉。找到原因后,我被痛罵一頓。從此,喂食時我就規矩多了。</p> <p class="ql-block"> 我國經濟對外開放前,實行計劃經濟,食物憑票定量供應。母親盡量把自己的飲食維持在最低限度,早餐我們有些稀飯填肚,而她只飲一杯白開水就去上班。我記憶中除了過春節可以盡情大吃,平時都是處在饑餓狀態。春節大餐有魚有肉,白飯隨便吃。每到春節,我放開肚皮拼命地吃,把胃撐得很疼很疼,非常難受,我當時就警告自己,下一年春節要少吃些。但到了春節,又不顧命的大吃。可能饑餓的感覺根植得太深了。當時有句流行語:"寧做飽鬼,不做餓鬼。"</p><p class="ql-block"> 母親經常感嘆,意想不到有生之年還能過上不愁吃喝不愁穿的好日子。要善待自己,好好地活著。</p> <p class="ql-block"> 照片是母親珍藏的全家福,前面的兩個小女孩,左邊年齡大些的是兒童時的母親,右邊是她小妹(四姨),右邊的小男孩是母親哥哥(五舅父),左邊的小男孩是四舅父。</p><p class="ql-block"> 同父同母共九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排列不是按年齡,而是按性別排,所以她的哥哥我們稱五舅父,而她的妹妹我們稱四姨。我只見過四舅父、五舅父和四姨。母親九歲喪母,后來外祖父續延,又為她添了三個弟妹。</p><p class="ql-block"> 母親出生在香港,當時她父親開廠,家境富裕。母親和四姨就讀香港尊德女子中學時,有專車接送上下學。香港是她的娘家。他們兄弟姐妹中,只有母親一人在廣州,其他的都生活在香港。1984年,母親被批準去香港探親,這是她結婚后首次在她的出生地與兄妹團聚。</p><p class="ql-block"> 改革開放前,父母親很少提及他們原生家庭。父親家庭成份地主,母親與香港有牽連,這樣的家庭背景讓他們的工作帶來不順。在文化革命中,父母都成為批斗對像。母親的小學校長職務也成為"走資派",被安排清洗廁所、搬磚、掃街道。家門口貼滿大字報。母親暗中燒了很多老照片。僅僅畄下這張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這照片是五舅父保存的。左一是母親本人,左二是她二嫂(二舅母)。據四舅父講,二舅母是上海女,為了娶她過門,外祖父從香港租專船載聘禮到上海,花了大量禮金才把二舅母接回來。開放改革后,我與小妹參加香港旅游團,跟團參觀香港虎豹別墅。回家后,我和小妹興奮地描述虎豹別墅情景,母親在旁邊淡淡地回應:她小時候,她父親帶她和四姨去虎豹別墅拜年,那里是很大的。據同父異母的七舅父在香港圖書館查資料,當時新聞報紙有記載外祖父捐款支持孫中山先生的報道。</p><p class="ql-block"> 在母親還未成年時,外祖父破產,家道中落。母親與四姨跟著二舅父生活幾年后,各自獨立謀生。經朋友介紹,母親在番禺黃閣謀到一個教師職位,從此居住番禺,結婚成家。</p> <p class="ql-block">解放前,還是姑娘的母親(戴眼鏡者)在番禺黃閣做教師時與同事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母親與五舅父攝于1960年6月1日廣州華僑大廈門前。當時五舅父公事從香港路過廣州,匆忙通知母親見一面。帶母親去購買禮品。</p><p class="ql-block"> 計劃經濟時期,按票證購買生活用品。有錢無證是買不到東西的。廣東有很多僑鄉,海外華僑與港澳同胞經常寄食物和衣物或現金接濟國內的親人。友誼商店應運而生。經濟困難時期,香港的舅舅姨姨們會寄些米、面、豆、花生油和衣物給我們,有時也會收到現金。當收到海外寄來的現金時,政府部門同時會配套些華僑專用票證。有了這些票證才能憑證進入華僑大廈并購物。母親帶我去過一次友誼商店,貨物淋郎滿目,母親看來看去,最后選了兩包牡丹牌香煙給父親。小孩子的我眼巴巴地看著五顏六色的糖果直流口水,失望而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我們姐妹帶母親去香港探望五舅父。五舅父比母親大二年,今年102歲了。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中,留在世上的就剩他們哥妹二人。他們手足情深,互相惦記著。</p> <p class="ql-block">在廣州南站侯車</p> <p class="ql-block">母親第一次乘坐高鐵去香港。</p> <p class="ql-block">"坐高鐵原來那么舒適"母親說。</p> <p class="ql-block">高鐵還有輪椅服務,坐著輪椅優先過海關。</p> <p class="ql-block"> 兄妹相見,翻看老照片,聊聊小時候的故事。照片中的他們是黑發孩童,現在都成了白發老人。</p> <p class="ql-block"> 五舅父現在102歲,頭腦非常清淅。據表妹講,他的學生來探望他,他不但記得每一個學生的姓名,連某學年畢業都能分清楚。近期發生的事也不含糊。</p><p class="ql-block"> 五舅父生命力強。在他七十多歲時腸癌做手術。術后康復期間的一天,在四姨和五舅母陪同下突然出現在我父母家中。當時天氣有些熱,我們穿著單衣,五舅父要穿棉衣保暖。這時候母親才知道五舅父患重病。五舅父放心不下這個妹妹,不顧阻攔,乘車坐船來到番禺。剛好我家公也來到我父母處,幾個老人家在一起暢聊。閑談中才了解到,五舅父與我父親和我家公都是廣州中山大學的校友。當時的幾位老前輩,身體最差是五舅父。但是,四姨、我父親、我家公、五舅母相繼作古,五舅父還活在人間。</p><p class="ql-block"> 五舅父喜歡運動,特別善長打網球。能動盡量動,能站就不坐。他與母親一樣喜歡飲牛奶,食面包。</p><p class="ql-block"> 五舅母患老人癡呆癥十多年,五舅父細心看護她不離不棄。照顧老人癡呆癥患者是累人活,患者記憶力衰退快,吃沒吃,飽不飽自己不知道,晚上睡不著,滿屋亂翻亂動,弄出很多噪音,比照顧小孩子難多了。有次我去探望五舅父,感覺他精神疲憊,他已九十高齡,還得照顧癡呆癥的妻子,真不容易。</p> <p class="ql-block">母親與五姨和七舅父</p> <p class="ql-block">2020年春節前的年夜飯后合照</p> <p class="ql-block">2020年2月</p> <p class="ql-block">2019年7月14日</p> <p class="ql-block">母親與外孫女</p> <p class="ql-block">母親九十八歲生日</p> <p class="ql-block">老了,看電視時間多了。</p> <p class="ql-block">2017年1月30日在番禺兒童公園</p> <p class="ql-block">96歲的老小孩開心蕩秋千!</p> <p class="ql-block">2017年春節期間在番禺廣場看熱鬧!</p> <p class="ql-block">在永旺商場</p> <p class="ql-block">2016年12月到番禺蓮花山。</p> <p class="ql-block">蓮花山上的蓮花塔</p> <p class="ql-block">蓮花山上的酒店內</p> <p class="ql-block">2015年春節期間到廣州白云山和云臺公園</p> <p class="ql-block">2015年母親第一次乘坐地鐵去佛山祖廟。</p> <p class="ql-block">在祖廟看粵劇表演。</p> <p class="ql-block">2011年農歷11月在番禺賓館慶祝母親九十歲生日</p> <p class="ql-block">2008年2月20日在廣州越秀山公園看花燈</p> <p class="ql-block">2008年3月4日香港游迪士尼公園</p> <p class="ql-block">2008年3月6日到澳門小賭怡情。</p> <p class="ql-block">2006年在番禺寶墨園</p> <p class="ql-block">2003年春節</p> <p class="ql-block">2003年在番禺寶墨園</p> <p class="ql-block">2003年在番禺大夫山公園</p> <p class="ql-block">2000年9月9日五舅父和母親在番禺</p> <p class="ql-block">1999年3月至9月母親到溫哥華探望我二妹。</p> <p class="ql-block">1999年母親在紐約</p> <p class="ql-block">1998年9月12日廣州雕塑公園</p> <p class="ql-block">1998年元旦在番禺香江野生動物園</p> <p class="ql-block">1998年夏天在南海西樵山上</p> <p class="ql-block">1997年春節在廣州東方賓館</p> <p class="ql-block">1997年母親帶我們去軍訓</p> <p class="ql-block">1996年7月父母與外孫女</p> <p class="ql-block">1996年2月春節在家包餃子</p> <p class="ql-block">1995年12月23日在廣州世界大觀</p> <p class="ql-block">1994年夏天去泰國旅游</p> <p class="ql-block">1992年華東旅游</p> <p class="ql-block">1986年夏天,母親在北京旅游。</p> <p class="ql-block">1985年,父母與孫子女</p> <p class="ql-block">我的父親和母親</p> <p class="ql-block">1984年母親與四姨在香港</p> <p class="ql-block">1984年母親與四舅父在香港</p> <p class="ql-block">母親語錄:</p><p class="ql-block"> 做什么事都要堅持,不能三天打魚四天曬網,堅持才有效果。</p><p class="ql-block"> 老了,不要想太多。不愉快的事情忘記它,只想好事,人才快樂!</p><p class="ql-block"> 早晨,睜開眼,還活著,又攢了一天。哈哈哈哈!</p><p class="ql-block"> 活著,沒有對錯,快樂就是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親自我評價:</p><p class="ql-block"> 本人天生比較笨,沒有其他兄弟姐妹聰明。但我勝在勤勞,肯學,堅持,肯改變自己。笨鳥先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句話:"開心不是自來水,尋開心只能靠自己,別人沒有義務讓你開心"。母親性格越老越開朗,活出人生的意義。非常欣賞。母親是我老去的樣板!</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准格尔旗|
扶沟县|
云霄县|
康定县|
永昌县|
乌恰县|
都江堰市|
尖扎县|
杭锦后旗|
藁城市|
林州市|
和政县|
子长县|
丹凤县|
松桃|
于田县|
乐东|
马边|
中江县|
雷州市|
枣庄市|
合肥市|
舒城县|
五原县|
汉沽区|
弥渡县|
永福县|
福清市|
皋兰县|
石台县|
格尔木市|
泸州市|
颍上县|
静海县|
怀集县|
舒城县|
合水县|
石首市|
宝应县|
石河子市|
兴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