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劉松喬</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1932年底爆發(fā)的南部升保暴動,意義重大,影響深遠,雖然距今已經(jīng)快90年了,但發(fā)生在這塊紅土地止的故事還在一代一代流傳。筆者去年先后3次探訪升保老區(qū),搜羅到了一些軼聞,現(xiàn)在來擺一擺這方面的龍門陣,權(quán)且算作對先烈們的緬懷和祭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 1, 1);">牛兒大炮嚇退敵人</b></p><p class="ql-block">暴動起事后,田頌堯火速調(diào)集閬、蒼、南、劍、梓、鹽六縣駐軍和民團3000余人分兵五路予以進剿。來勢兇猛,我方武器裝備太差,火藥槍,短統(tǒng)射程有限,難予抵擋。皂角鄉(xiāng)的赤衛(wèi)隊在南殿埡阻擊閬中劉希群帶來的民團,各占一個山頭,形成對峙。赤衛(wèi)隊中早先有人根據(jù)鳥槍原理發(fā)明了一種土炮,即把木質(zhì)堅硬的青杠木一分為二剖開挖空,內(nèi)里填充碎塊鏵鐵,混合炸藥,加入導(dǎo)火索和火藥,再像箍桶一樣用圓鐵環(huán)把青杠木箍緊。我方抬出幾門土炮,一齊點火發(fā)射,準(zhǔn)確度雖不行,但濃煙滾滾,聲響巨大,陣仗嚇人。敵人摸不清是什么武器,慌忙后撤。當(dāng)?shù)厝私o自己創(chuàng)造的這個武器取名“牛兒大炮”,為它發(fā)揮的威力哈哈大笑。</p><p class="ql-block">在今天的升鐘暴動陳列室(老區(qū)公所)還擺著牛兒大炮的模型呢。(如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兩位活下來的“烈士”</b></p><p class="ql-block">升保暴動從11月25日揭竿而起,到12月2日隊伍解散,前后經(jīng)歷8天。失敗后, 敵人實行地毯式的反復(fù)大清鄉(xiāng),地主豪紳也乘機報復(fù),不少暴動隊員和無辜群眾慘遭殺害。在保城廟豬市包,一次就殺害23人;在柳樹李家嘴,一次就殺害36人;在閬中鳳鳴場向家壩一個村,一次就殺害30多人。連同陣亡和零星遇害的,合計282人。死難者中有兩人被砍頭卻未死,成為流傳幾十年的奇聞。</p><p class="ql-block">有“吳屠夫”之稱的劍閣縣縣長吳龍驤,在金仙場一上午殺了20多人后,帶領(lǐng)軍隊趕到升鐘張家嘴抓捕暴動總指揮張友民,人未抓到,便將村民的三層院子共200多間房子(草房)付之一炬。抓走了暴動隊員張明常、張明倫、張明煥等。敵人將16名暴動隊員押到鐵爐寺下面的棗兒埡集中砍頭殺害。當(dāng)晚,尸體橫陳,一陣山風(fēng)將幸存的張明煥吹醒。他是被行刑的最后一人,可能是刀已砍鈍,或劊子手力度不夠,將頸項砍掉了一半,喉管氣管未斷,頭顱還連在脖子上。他從死人堆里爬出,雙手端著頭,爬爬走走,雖然離家不很遠卻不敢回張家嘴。天將亮?xí)r到了貢生灣妹夫家。一家人嚇壞了,趕快給他擦干血跡,清洗傷口。將養(yǎng)數(shù)月,居然愈合,脖子上留下指拇寬一道疤痕。</p><p class="ql-block">大難不死,僥幸之極,實在稀奇。他的這則故事上世紀(jì)一直在升鐘地區(qū)流傳,但外界鮮為人知。為了弄清史實,我于2018年4月10日在原升鐘鎮(zhèn)退休人大主席何思純的陪同下,專程去了張家嘴村采訪。這里已經(jīng)被村民自發(fā)打造成“紅軍村”,媒體曾經(jīng)報道過。我們找到了張明煥的大媳婦張俊蘭和張友民的孫子張子洪。</p><p class="ql-block">張俊蘭現(xiàn)年86歲,就是“鬧紅”那年生的。她說:張明煥是我的公公。他雖然頭斷不死,但耳朵聾了,神志不清,說話不明,只能給集體放放牛,干輕活。他1979年去世,活了70來歲,有三兒兩女。大兒瑤邦是我丈夫,升鐘縫紉社職工,1997年去世。二兒順邦抱出去,三兒守邦育一兒一女。大女兒潤爾嫁三村,二女兒玉爾嫁九村。</p> <p class="ql-block">張子洪現(xiàn)年70歲,他證實道:張明煥小時叫明科,女人叫四女兒。明煥是個本份人,太老實,白軍攆來了,背文件的隊員在路上把文件甩了,他又撿起來背上,結(jié)果被白軍認定是暴動隊員。他命太大,腦殼砍得快落卻沒死,撐到妹家拍打牛脅巴窗子,以為他是鬼,以門縫摸他的手感覺到是熱的,才開了門。沒有藥,用塵灰止血抹在頸項上,卻沒有感染。臥床養(yǎng)了很久,活下來了。他和我爺爺一樣,應(yīng)該算是革命烈士或英雄,起碼也算是個暴動的參與者、見證人。但他神經(jīng)受了刺激,身體受到摧殘,耳聾,說話含混,近于聾啞。“文革”中,閬中師范的師生結(jié)隊來我村參觀慰問,他一句也說不出來。(筆者注:張子洪先生熱情地帶我們?nèi)⒂^了村里的“張友民烈士紀(jì)念館”----張友明讀私塾的張氏宗祠,給筆者講述了他爺爺?shù)母锩适潞退牌虐ふ约八麄円患胰怂馐艿目嚯y。當(dāng)4個月后筆者再次去升鐘采訪,才知他前不久已經(jīng)去世了。特附一筆,以表對張子洪先生的哀悼。)</p> <p class="ql-block">無獨有偶。保城鄉(xiāng)的袁云梯(退休教師)、袁云秋(退休鄉(xiāng)干部)夫婦告訴我說,他們那兒也有這么一個命大的人!我持懷疑態(tài)度:有沒有搞錯喲,怎么會出現(xiàn)一模一樣的事情?為了弄清究竟,我于2018年8月25日專程前往保城鄉(xiāng)采訪此事。</p> <p class="ql-block">首先拜謁了年近九旬的原鄉(xiāng)黨委書記敬洪琳,他證實說,確有其事,被砍頭而未死者叫張文碧,是雙鳳鄉(xiāng)圓柏樹村人。然后去保城烈士陵園瞻仰,石碑上的烈士人名錄上果然刻有張文碧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在袁老師夫婦的帶領(lǐng)下,我到了雙鳳鄉(xiāng)圓柏樹村。碰上村里72歲的張明仁正在鋤地,他說,張文碧是他們一個社的,在世時,經(jīng)常見,去世好些年了。他的兩個女兒如今都健在。他“鬧紅”時被砍頭是大家都知道的事,至于具體情況,要他的侄子張明懷才說得清楚。我們?nèi)サ阶≡诎肷窖膹埫鲬鸭遥舱诘乩锔苫睢_@位75歲的老人精神矍鑠,開朗健談,向我們娓娓道來:</p> <p class="ql-block">“張文碧是我父親的親兄弟,“鬧紅”前,我父在家烤酒,他在雙鳳場上開鋪子當(dāng)裁縫。他有點文化,性格活躍,喜歡交朋友,在金仙場就秘密參加了赤衛(wèi)隊,領(lǐng)回了一支槍和一把馬刀。他有組織能力又有口才,回來就發(fā)展了不少鄉(xiāng)親鬧翻身。升保暴動中他是個小頭頭吧,主要聯(lián)絡(luò)雙鳳、保城兩鄉(xiāng)的農(nóng)協(xié)會員組建赤衛(wèi)隊。暴動鬧起來后,在郭海峰、宋江元的領(lǐng)導(dǎo)下,3000多名農(nóng)協(xié)會員,占領(lǐng)了保城鄉(xiāng)公所,隨即上鐵爐寺會師。然后打殺土豪劣紳,破倉分糧。暴動失敗,他被抓住了,押到保城街上去游街,然后砍頭。在豬市包的一個干茅坑邊行刑,一刀朝后頸砍下去,刀刃接觸皮膚的瞬間,他反應(yīng)快,本能地低頭并順勢朝前倒向坑里。因此頸項只傷了皮肉,未砍到氣管和喉管,倒下坑后馬上失去了知覺。醒來后人已散去,他爬出死人坑,由九家街到大石坎走回了家。藏到爹的酒窖里養(yǎng)了幾個月傷,好了,后頸項長攏形成一道疤。他大難不死,后來還是靠裁縫手藝和務(wù)農(nóng)養(yǎng)家,兩個女兒一個嫁升鐘場,一個嫁南部后街白塔下。他活到1965年,享年68歲。上世紀(jì)八十年代保城建烈士陵園,也把他算為革命烈士刻在了碑上。”</p><p class="ql-block">采訪完畢,要給張明懷老人拍照,他欣然同意。</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張友民妻子的兩頂帽子</b></p><p class="ql-block">采訪張子洪時,他悲憤地訴說了她婆婆遭遇不公平待遇的事,我不太相信。8月26日我找到了熱心搜集升保暴動史料的敬天義老人,他已79歲,小時候常聽參加過升保暴動的爺爺(當(dāng)時是兒童團員)講述“鬧紅”往事,他退休前是區(qū)、鄉(xiāng)行政干部,一生都在基層工作,接觸過不少當(dāng)事人,他應(yīng)該是健在的一個難得的知情者了。他介紹完牛兒大炮后,詳細擺談了張友民老婆的奇葩遭遇:</p><p class="ql-block">張友民在南部當(dāng)團練局局長時就是地下黨員,回到升鐘搞農(nóng)民運動,組織“兄弟會”、“受害團”、“三抗團”、“農(nóng)協(xié)會”;領(lǐng)導(dǎo)升保暴動,擔(dān)任總指揮,組織“川北紅軍”;到南江后任紅四方面軍獨立師參謀長,后調(diào)任川陜省工農(nóng)民主政府文化委員會主席。這樣一個功勛卓著的革命志士,沒有犧牲在戰(zhàn)場,卻被自已人殺了,死于張國燾推行的肅反擴大化中,時年才29歲呀!他的老婆張蒲香,還有個名字叫張甫仁,也還年輕,養(yǎng)育孩子很艱難,不幾年后嫁給了鄰近皂角鄉(xiāng)楊家坪的楊克遲(字仲根),楊家比較富裕,在張家嘴有套莊子,張甫仁也就住在莊子里,以便照顧張家的家人。“土改”劃成份,楊克遲被劃為了地主,槍斃了,“地主”帽子理所當(dāng)然地落在了老婆張蒲香頭上。從張友民這家來說,“紅屬”的帽子也順理成章地落在了張蒲香頭上。滑稽的是,雙重身份的張蒲香兩邊的待遇都得享受:開軍烈屬座談會、慰問會她得參加,地富反壞右五類分子訓(xùn)話會、批斗會他也得參加。一家人自然不服氣,兒孫不斷向鄉(xiāng)(公社)、區(qū)反映、申訴,但是沒人出來說個子丑寅卯。張蒲香一直委屈到1967年去世為止。</p> <p class="ql-block">末了,頭發(fā)全白的敬老沉默良久,禁不住痛心地感嘆道:“都是極‘左’路線害的!張友民受誣冤死,老婆嫁人受壓屈死,真是兩爺子趕狗----搞的啥猴(當(dāng)?shù)赝猎挘笳Z)。她老婆受到不公平待遇,荒唐到了極點,居然就沒人主持個公道,都不敢出聲,是怕說同情地主分子,階級立場不堅定!唉,那時候人的思想都被搞亂了,寧左勿右呀!”</p><p class="ql-block">最后,附帶回答一個問題。幾次去升鐘采訪,騎著摩托,頂著烈日,翻山越嶺,有朋友好奇地問我:寫這些陳谷子爛芝麻干啥?我不知從何說起,只好莞爾一笑:退休了沒事干,好玩唄。實際上有一大堆話想說,現(xiàn)在疏理一下思路,簡單表達一下寫作意圖,權(quán)作對友人的回答。</p><p class="ql-block">說遠點,升保暴動意義非凡,推動了川北地區(qū)的土地革命斗爭,策應(yīng)了紅四方面軍入川,為后來成立蘇維埃政府奠定了群眾基礎(chǔ)。往事如煙,知史老人越來越少了,抓緊挖掘史實以豐富史料,存史,是文史員應(yīng)盡之責(zé)。說近點,我們現(xiàn)在的安寧生活,正是無數(shù)先烈獻出生命換來的。歷史是警鐘,它時刻提醒我們,為革命流血犧牲的這些逝者,我們應(yīng)該銘記!不要擁有了現(xiàn)在就忘記了過去。歷史是面鏡子,照見了太多太多的人間悲劇、喜劇和鬧劇,為避免重蹈覆轍,也應(yīng)該看看這些歷史劇,聽聽這些軼聞故事,勾起我們對先烈們的崇敬,緬懷他們的功績,以激勵我們不忘初心,奮勇前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簡介:劉松喬,四川省民間藝術(shù)家協(xié)會會員,南部縣政協(xié)文史員,南部縣歷史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b></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都县|
东城区|
阜平县|
平乡县|
广南县|
濮阳市|
昌平区|
义马市|
乐至县|
南开区|
鄂伦春自治旗|
时尚|
咸宁市|
高阳县|
额济纳旗|
洛宁县|
徐闻县|
理塘县|
和田市|
翁源县|
日喀则市|
新晃|
常州市|
佳木斯市|
青田县|
浦城县|
新郑市|
安远县|
虞城县|
昌邑市|
泰宁县|
宁波市|
金门县|
焉耆|
土默特右旗|
梨树县|
潞城市|
景宁|
卓尼县|
赫章县|
武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