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汕頭的第一個游覽景點是隆都鎮前美村的陳慈黌故居。到了此院才發現此建筑規模極其宏偉壯觀,難怪被人譽為“中國大宅第”、“南國大觀園”,“嶺南第一僑宅”,非常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陳慈黌(1843—1921),又名陳步鑾,隆都鎮前美村人,少時就接管其父的生意。與本地許多人下南洋一樣,1871年在泰國創建陳簧利行,從事進出口貿易,后又在新加坡、香港等地經商,61歲時返鄉,捐橋修路,倡建新村,創辦新式學校。</p> <p class="ql-block">陳氏家族的初創者叫陳煥榮,是陳慈黌的父親,幼年家貧沒有讀書。15歲上船當船工,18歲結婚后自購船只當船主,在上海、天津、汕頭和南洋各地運貨,積蓄了一筆資金后,在香港創辦乾泰隆商行經營大米進出口貿易。長子陳慈黌成年后接手業務,將經營中心轉到泰國,在曼谷創辦“陳黌利行”,大米生意越做越大。到第三代陳守明手上,在暹羅創辦了第一家華人銀行和第一家華人保險公司。至此陳家企業遍布整個東南亞及港澳。</p> <p class="ql-block">陳家發家致富后做了三件重要的事情:回老家建宅第。歷三代四十多年,建成目前規模宏大的陳氏故居。陳煥榮還立下家規,子孫不得出賣房產。在陳家的帶動下,潮汕地區華僑掀起了回鄉建房的熱潮。隆都鎮除了陳家,還有不少當時的建筑。第二件創辦學校,第三是賑災。陳家對鄉親特別好,凡是外出謀生的,都可免費乘坐陳家輪船,到達東南亞后先安排食宿、打工。前美村家家戸戶都有人在南洋,且大部分都在陳黌利行工作過。其中不少人后來也成為富商。</p><p class="ql-block">2002年該故居被廣東省設立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p> <p class="ql-block">故宅大堂高懸一幅金光熠熠的牌匾:“傳葉堂”,據說是寄予了子孫興旺、枝繁葉茂之意。據介紹,故居里樓臺門匾,書法石刻很多,行楷草篆俱全,清末民初的名家精品比比皆是,參觀故居也像是參觀了一次書法展。</p> <p class="ql-block">陳慈黌和他父親陳煥榮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三十年代泰國陳家門口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陳慈黌故居始建于清宣統二年(1910年),歷時近半個世紀,占地2.54萬平方米,共有廳房506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善居室”始建于1922年,到1939年日本攻陷汕頭時尚未完工。目前是所有宅第中規模最大、設計最精、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善居室”以典型的“駟馬拖車”為主體,中西合璧,廂房仿北京東西宮建筑,四周為雙層洋樓。每座院落內部大院套小院,大居配小屋,既有點綴亭臺樓閣,西式陽臺,又設有更樓哨臺和通廊天橋。</p> <p class="ql-block">大宅建筑風格獨特,揉合中西方特色,它的基本結構、屋內的木雕及石雕以傳統中國形式為主,而陽臺、第二層的通廊天橋均以大理石為建材。歐洲進口的彩瓷磚裝飾地板、窗戶及大門則屬于西方建筑特色。</p> <p class="ql-block">用進口瓷磚裝飾的各式窗戶。</p><p class="ql-block">有個傳說,陳家曾雇用了一個專門開關窗戶的傭人,每天清晨,他一扇扇窗戶打開通風,剛開完就須關窗了,等到所有窗戶開關一遍,天已經黑了。</p> <p class="ql-block">這座宅子還末住人戰爭就到了,所以許多建筑材料好似新的一樣。經歷百年風雨,這塊瓷磚摸起來的凸凹感是那樣強烈,色彩還如此艷麗如新。</p> <p class="ql-block">建大宅的玻璃和瓷磚都是從意大利等國進口,當時這些材料都是稀罕之物,貴堪比金。為了運這些材料,陳家甚至挖掘了一條運河來疏通轉運。</p> <p class="ql-block">陳宅太大了,縈回曲折,如入迷宮,若不是有導游帶路,真會迷失在此。</p> <p class="ql-block">每個大院的天井里都挖有水井,恐怕是用于防火。</p> <p class="ql-block">對面的房屋還未開放。</p><p class="ql-block">2018年澄海區政府、前美村與陳黌利華僑文化投資公司幾家簽訂了60億合作投資協議,將進一步推進故居的保護開發。</p> <p class="ql-block">像不像海外華僑歸來?</p> <p class="ql-block">一座陳家大院就是一部南洋華僑的不懈奮斗史。</p> <p class="ql-block">離開故居我們開赴南澳島。南澳島是廣東省唯一的海島縣,由37個大小島嶼組成,陸地面積130.90平方公里,其主島面積128.35平方公里,有四個自然鎮。</p> <p class="ql-block">原來來往南澳頗不方便,須輪渡,2015年建成了跨海大橋,直通汕頭,幾十分鐘就扺達了。</p><p class="ql-block">看遠處的跨海大橋。</p> <p class="ql-block">這次團里有四對夫妻,史無前例的一次。</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來,捕撈種養植一直是南澳島的第一產業。</p> <p class="ql-block">南澳島有一個北回歸線廣場,建有北回歸線標志塔。該塔設計釆用漢字“門”字進行演變造型。每年夏至正午,當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時,日影將穿過上方圓球中心圓管,投射地臺中央。</p> <p class="ql-block">我們到達南澳島住下后再游覽該島,天色將晚,照片效果差一丟丟。</p> <p class="ql-block">已是冬季,南澳島人去樓空,海灘人跡寥寥。</p> <p class="ql-block">從海灘用手機拍過去,右手邊建筑好似未來世界。</p> <p class="ql-block">晚上不吃團餐,自由品嘗海鮮。黃團長先生請客。他在香港、廣東工作多年,吃海鮮是行家里手。我們在南澳島海邊的大排檔坐下了。</p><p class="ql-block">這是苦瓜蛤蜊開味湯,很別致,很好喝,鮮。</p> <p class="ql-block">毛蚶。我以前沒吃過,不知是否是上海人吃了生肝炎的那種。白水煮,醮醬汁吃。這兩種帶殼的都感覺肉質飽滿鮮嫩,還是因為新鮮啊。</p> <p class="ql-block">海膽蒸蛋。造型如此漂亮,賞心悅目,看著就很有食欲。</p> <p class="ql-block">蚵仔煎。閩南語讀作:餓阿煎。導游曾專門介紹這一帶的蚵仔煎與臺灣的不同,因為不是用面粉而是用紅薯生粉裹海蠣再煎,所以比臺灣的干爽,口感好。聽此一講,細細品嘗,感覺是這么回事,以前去臺灣,吃蚵仔煎時,咬在口中稀稀爛爛的,像沒熟,有些惡心。</p> <p class="ql-block">皮皮蝦,以前不愛吃,總認為此種蝦只有皮,沒有肉。其實大不然,這次不論個頭大小,只只都有肉,且Q彈飽滿,蔥油一炒,特香。后面上的螃蟹也一樣,以前總覺得沒甚內容,特別是爪子,內里癟癟。誰知這次咬開蟹腿殼,里面都是一整條飽滿細嫩的蟹腿肉。大家都喊過癮!一致認為:以前吃的從海里捕撈上岸,乘飛機坐汽車再到餐館水池養起來,最后來到我們口中,不知多少天過去了,當然只剩下殼了。</p> <p class="ql-block">太好吃了,忘了拍照,已吃的杯盤狼籍才想起。大石斑魚才一百多塊錢一斤。架不住武先生的盛情,點太多了,實在吃不下了,浪費不少,可惜啊!</p> <p class="ql-block">最后這道紫菜炒飯是南澳島特色,大家贊不絕口。酒足飯飽了還是又硬撐下一小碗。最后跟老板娘討要了制作方法才滿意離去。這是難忘的一頓最鮮美的海鮮大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吃過午飯離開了南澳島,大家大包小包買了許多海鮮干貨,什么魚膠、干貝、野生大海米、魚干、淡菜、蝦皮、頭道紫菜……又便宜質量又好。</p> <p class="ql-block">再返汕頭,參觀市容。這是著名的“汕頭小公園”,其實是一個街心廣場,中間是中山紀念亭。</p> <p class="ql-block">汕頭老城騎樓。</p> <p class="ql-block">老城街邊的媽祖廟。</p> <p class="ql-block">店鋪。</p> <p class="ql-block">汕頭人叫粽子為粽球。</p> <p class="ql-block">中西合璧的巷口。</p> <p class="ql-block">店鋪里供奉的先人。</p> <p class="ql-block">我們去了一家百年老字號店:老潮興潮汕粿條店。類似我們這兒的“黃天源”糕團店,不過品種更豐富些。</p> <p class="ql-block">粿條是潮汕、閩南地區的傳統小吃。糯米粉摻米粉包餡的點心。教我們自己動手做粿條。</p> <p class="ql-block">今天包的是菜肉餡的咸粿條。</p> <p class="ql-block">店員手把手教授。包完后填入模具中,壓實壓平倒出就成了。</p> <p class="ql-block">然后請我們吃了自己做的粿條,一蒸一炸,好像炸的更好吃些。</p><p class="ql-block">大家還未從南澳島的購物模式中轉換,又紛紛掏腰包購買各式粿條帶回南京。我也買了好幾個品種,唯一擔心的是箱子會不會超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晚上去吃福合埕牛肉火鍋,這是一個開了50多年的潮汕老字號牛肉火鍋品牌店。據介紹湯底用新鮮牛骨和牛肉熬制,保留了牛肉和牛骨的原汁原味,牛肉是汕頭當地的一種牛,現殺現宰,第一時間上桌,保證肉嫩味鮮。牛肉丸也是此店的招牌,據說老板原先擺攤做牛肉丸出身,最后生意做到全國。</p><p class="ql-block">這家店生意興隆,我們去時包間全滿,大都是慕名前來品嘗的外地人。</p> <p class="ql-block">師傅們在片牛肉,分各種部位裝盤。</p> <p class="ql-block">后廚。</p> <p class="ql-block">借用了一張大眾點評的圖片。包間狹小,不方便走動拍照。</p> <p class="ql-block">我是不愛吃牛肉的人,也不得不說這牛肉極嫩極鮮,沒一點膻味,牛肉丸也是,的確好吃。可惜的是下午粿條吃多了,我們三桌剩下了好多盤肉,導游涚一般人均一盤半至兩盤,我們大概人均吃了半盤。真可惜了!</p><p class="ql-block">牛肉分各種部位,還有牛百葉,都很好吃。</p><p class="ql-block">這是潮汕美食行中品質上佳的一頓。</p> <p class="ql-block">晚上入住汕頭國際大酒店。</p><p class="ql-block">明天就要返寧,一路釆購的朋友們,只好叫來快遞員,先打包一部分快遞回家,</p><p class="ql-block">給自己減減壓。</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是我們在汕頭的最后一天,我們去品嘗了汕頭的早茶。</p> <p class="ql-block">人也不少。</p> <p class="ql-block">味道一般。</p> <p class="ql-block">吃不下了,干脆聊天。</p> <p class="ql-block">要分別了,新老朋友在餐桌前合起影來。</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飛機,上午去了礐石風景區。國家四A級風景區。“礐石”這個字不好認,讀“確實”。</p> <p class="ql-block">有座小山頭,坐纜車登頂。</p> <p class="ql-block">遠眺汕頭城。</p> <p class="ql-block">下山了。</p> <p class="ql-block">山不高,景不多,大家仍玩得興致勃勃。</p> <p class="ql-block">中午去吃廣東美食之旅最后的中餐。上過“舌尖上的中國”的銀屏蠔烙。</p> <p class="ql-block">可惜照片拍糊了,蠔烙我們吃不下,太油了。</p> <p class="ql-block">傍晚我們從揭陽機場飛南京,8天的行程結束,我的流水賬也記完了。新冠二波的風聲越來越緊,我們竟能在2020這一災年溜出去了幾遭,沒有蹉跎了有限的生命年華,多么不易也多么慶幸!</p><p class="ql-block">下一趟出行還不知何時。</p>
主站蜘蛛池模板:
焉耆|
资溪县|
英德市|
左云县|
榆中县|
晋中市|
理塘县|
沙河市|
信阳市|
弥勒县|
托里县|
左云县|
凤山市|
高碑店市|
北安市|
舟山市|
平邑县|
剑阁县|
澄江县|
龙陵县|
九龙坡区|
华坪县|
涪陵区|
渑池县|
沂水县|
辉南县|
长治市|
贡觉县|
搜索|
德令哈市|
筠连县|
沂源县|
高安市|
石台县|
望江县|
土默特左旗|
开封市|
南通市|
苏尼特左旗|
凤凰县|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