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路線:大老山--基維爾營地--沙田坳道--沙田坳(獅子亭)--雞胸山--獅子山--筆架山--鷹巢山--大埔道。</p><p class="ql-block">長度:10.6 公里</p><p class="ql-block">需時:4 小時</p><p class="ql-block">標距柱:M095-M115</p><p class="ql-block">難度:●●●(●為最易,●●●●●為最難)</p> <p class="ql-block"> 因為超能力得去登頂了馬鞍山,差點腿就“殘廢”了,休息了2個星期,再次出發(fā)。<br></p><p class="ql-block"> 上次到達四段終點后黑燈瞎火的從飛鵝山林道摸索出來,這次的士上去好好欣賞下沿途的風光,發(fā)現(xiàn)還是很多人直接走1小時的林道前往五段入口的,林道需要一直上坡到海拔420米的基維爾營地,如果這樣走,那下面的行程就很吃力了,所以這次我們從“屯馬線一期”到鉆石山后轉的士直達四段的“基維爾營地”。</p><p class="ql-block">飛鵝山道遠遠望見的西貢海,這次走完五段后,就要離開西貢區(qū)域了。</p> 的士司機蠻好,還擔心他不去,因為上來就只能空車下來,送我們到接近“營地”的地方,多給點車資以彌補返空費。 往基維爾營地方向走去,從下車的地方到四段出口有好長的距離,不過心情和上次下山截然不同,任微風拂面,深呼吸,在這個浮華喧鬧的世界里,凈化下煩躁不安分的心靈,甚至懷疑自己是否身在香港? <p class="ql-block">過基維爾營地后就到了四段出口,再瞄一眼,上次可謂是跌跌撞撞的出來的,一出來就傻眼了,啥車都沒有,又冷又累。</p> <p class="ql-block">從四段出口到五段入口,1.8公里,入口對五段的特別介紹,我有點感興趣。</p> 正式進入五段的起點 開始的路很平緩 <p class="ql-block">五段的主題“戰(zhàn)地遺址”下面會陸續(xù)介紹這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次大戰(zhàn)爆發(fā)前,英軍為防御日軍入侵香港建立長達18公里的醉酒灣防線。筆架山為此防線的中翼部分,以防敵軍由北面翻越筆架山、獅子山及大老山等地進攻九龍。麥理浩徑第五段還和部分香港郊游的戰(zhàn)地遺跡徑重合,如軍事坐標、戰(zhàn)壕、機槍堡、地洞等。大部分是二戰(zhàn)的遺跡,有英軍防御工事,有日軍用于伏擊的工事。</p> <p class="ql-block">大老山氣象站:大老山位于九龍北部群山東端,西連慈云山,高583米。由于山頂建有氣象站,不能直攀其峰,故只能從東南方的小徑、麥理浩徑第五段或衛(wèi)奕信徑第四段繞其而行。</p> 遠處的馬鞍山、大金鐘。 <p class="ql-block">二次大戰(zhàn)期間,日軍于香港很多地點設置了防御工事以應對盟軍的反擊,而地洞便是一種常見的設施。</p><p class="ql-block">眼前的這處地洞便是戰(zhàn)時由日軍建成的,當時日軍常見的策略是利用地洞伏擊,翼以最低的兵力打擊反攻的盟軍。</p><p class="ql-block">由于地洞主要用于伏擊,以求殺敵方一個措手不及,它的面積一般都不大并多建于小徑旁,一般地洞高1米多,寬0.75米,深約數(shù)米至十數(shù)米不等,可容納一至多名士兵,這些地洞大都沒有設置逃生處,據(jù)守的士兵伏擊后可說難逃一死。</p><p class="ql-block">現(xiàn)在你仍可以再很多郊野地區(qū)找到這些昔日日軍所挖掘的地洞,由于盟軍并未登陸香港反攻,這等地洞并沒有真正派上用場,部分因而得以完整保留下來。</p> 出了山,眼前是飛鵝山道,有點傻眼,怎么這么輕松呢? <p class="ql-block">這里是三條路匯合的地方(飛鵝山道、沙田坳道、扎山道),岔路口形成的平臺就是觀景臺了。這觀景臺叫“紀念啟德機場的歷史觀景臺”,如下:</p> <p class="ql-block">觀景臺上的對遠處九龍灣和啟德機場的介紹,一段一段的拍下來,漲漲知識。</p> <p class="ql-block">當年的啟德機場是全世界最難降落的機場之一,為什么明知跑道的一頭會被山擋住也要選址在九龍灣填海建造?啟德機場的客運量曾經位居全球第三,貨運量也曾經全球第一,每天都有大量航班起降,當年港英政府為什么不將那座小山鏟平?而且只有一條跑道,驚嘆香港人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麥徑第五段在穿越了大老山之后,后面的8公里是麥徑最靠近鬧市的一段,基本上左手是最繁華的九龍一帶高樓林立的城區(qū),右手是山,繁華的國際大都市與原始的荒郊山野唇齒相依。</p> 左邊的古道通往慈云山,這次就不去了。 <p class="ql-block">這段路與衛(wèi)奕信徑第四段重疊</p> 麥徑沿沙田坳道一路下坡。左邊是山下市區(qū)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右邊是連綿的山坳,麥徑在鬧市與山野之間蜿蜒……左擁右抱。 <p class="ql-block">獅子山,守望著繁華的香港九龍。左邊就是九龍灣和啟德機場。</p><p class="ql-block"><br></p> 到達補給點 <p class="ql-block">獅子亭-也叫“香港回歸紀念亭”。</p><p class="ql-block">香港精神是一種刻苦耐勞、勤奮拚搏、開拓進取、靈活應變、自強不息的精神。是香港長盛不衰的力量之源,也是香港十分寶貴的精神財富。多少老一代的香港人身無分文,白手起家,發(fā)揮聰明才智,歷盡千辛萬苦,創(chuàng)造了今天的輝煌業(yè)績。</p> <div><br></div>此地有三個分支,分別可從獅子亭前方退出至紅梅谷(可以直接走回家)、下降天馬苑或者續(xù)走麥理浩徑及攀登獅子山。從獅子亭的右邊平緩的下坡路直下,從這里開始麥徑將離開大路,進入獅子山郊野公園,在180度大轉彎之處,獅子山郊野公園的大門,張開大門歡迎你,由此1.8公里拾階而上,登頂獅子山。<div><br></div> 麥徑進入獅子山郊野公園后,將先后翻越雞胸山、獅子山、筆架山3座山峰,需要不斷地上山、下山,對徒步者的體力是一個考驗。從M101到M108的大約3.5公里的路徑上,要陸續(xù)經過編號為5-17的13處軍事遺跡,其中“5”就在補給點的下方一個不起眼的地方,部分遺跡附設有文字說明牌。 此時是正午12點,太陽很猛烈,加上剛剛吃過午餐(老規(guī)矩),拾階而上,很困難,沒有心情拍照了,上到一定高度時,看到家了。 位于M104標距柱附近的10號遺跡見證過一段真實的歷史故事:1942年1月,時任香港大學教授兼義勇軍救傷隊指揮官賴廉士(Lindsay Ride)中校從深水埗戰(zhàn)俘營中逃脫,與數(shù)名同僚攀越獅子山,沿今麥理浩徑第5段東行,經沙田再抵西貢。其后在東江游擊隊的幫助下輾轉到達桂林。戰(zhàn)后賴氏回到香港并于1949至1964年間擔任香港大學副校長。在他后來寫下的逃亡日志中曾提到了獅子山上的坐標石。 <p class="ql-block">此處登頂獅子山,麥徑繞開了獅子山頂峰,我們在2017年已經登頂過了,這次就留影紀念,繼續(xù)走麥徑,向筆架山前進。</p> <p class="ql-block"> 由于獅子山在香港人民的心目中有著非常特殊的精神地位,所以<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反修例的“涂鴉”,獅子山上隨處可見。</span></p><p class="ql-block">1973年香港電視臺開始播放的一部單元劇《獅子山下》,其后一直轟動全港,至1994年,播出跨度達21年,講述著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強的勵志故事,時至今日,此曲仍家喻戶曉。精神化的獅子山,<span style="font-size: 18px;">代表著“刻苦耐勞、堅守專注”的香港精神,</span>鼓舞著幾代香港人頑強不息。</p><p class="ql-block"> 獅子山見證了香港由一個小漁村到今日國際化大都市的艱辛歷程。很痛心今天的香港。</p><p class="ql-block">網絡上蕩一張獅子山全貌。</p> 來一組2017年登獅子山的相片 <p class="ql-block">中途的風雨亭,日歷是最新的2號,這事情是誰在做?</p> 此處是個休息點,我繞了一圈,有戰(zhàn)地遺址、有去往“望夫石”的山徑,還有慶祝香港回歸倒數(shù)100天的紀念牌。 望夫石爬過了2次了,這次也忽略。 慶祝香港回歸倒數(shù)100天的紀念牌 <p class="ql-block">繼續(xù)向筆架山前進,繁華的街市如影相隨,一直在山的左邊,獅子山將香港隔開了九龍和新界。這張相片13/31跑道非常清晰。</p> <p class="ql-block">沿徑往筆架山進發(fā),稍作上落后便要隨徑急升。</p> 筆架山觀景臺上“光復香港”的涂鴉,也有“藍絲”的憤怒,政治深入民心。 獅子山已經在我們的后方了 <p class="ql-block">位于獅子山西面的筆架山高458米,又名煙燉山。其名出處緣于清朝時在此山上所設的峰火臺,昔日居民發(fā)現(xiàn)海盜或外敵入侵時會在峰火臺燃點煙火作示警之用,另有說法是用來傳播風向等天氣訊息。現(xiàn)時香港天文臺在此設立有氣象觀測站還建有航空雷達站。</p> 一路下山,繞著筆架山,三次橫跨龍欣道(盤山公路),翻過鷹巢山。 崎嶇的石階路蜿蜒而上,石階兩旁挺立著的樹木,枝繁葉茂,遮天蔽日。 小路,靜靜地,躺在山的懷抱,通向山外的世界。 看見九龍水塘了,對面就是麥徑第六段。 <p class="ql-block">還有100米</p> 到鷹巢山教育徑出口了,這里是獅子山郊野公園、鷹巢山教育徑和麥理浩徑第五段的終點。 <p class="ql-block">看到第六段的標牌了,走過天橋就到起點,上次從六段出來的時候(六段我們是倒著走了,所以起點就是終點),小吳同學說:“看,走過去就是五段”,那時剛剛開始走,六段是麥徑中最短和最輕松的了,我卻也走得很吃力了,不敢想其他段,如今卻已經差7、9、10就完成麥徑100公里的長途徒步了。</p> 六段是猴子的天下,公交車站的垃圾箱被翻得一塌糊涂,大埔公路路邊的樹上,猴子蕩秋千。<div>81路車直接回家。</div> 麥理浩徑第五段跨越多個山頭,是與市區(qū)最接近的一段,亦是較易走的一段,五段10.6公里,加上的士下車到四段,再由四段-五段入口1.8公里,前后大約不到14公里,耗時5.5小時,麥徑在鬧市與山野之間蜿蜒,路上還有機會看到不少二戰(zhàn)遺跡,對文科生的我,是較有趣味的一段。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贵溪市|
昌图县|
定南县|
泰州市|
榆中县|
苍山县|
林州市|
无为县|
浦东新区|
大宁县|
东乌|
平昌县|
屏东市|
长丰县|
始兴县|
周至县|
花莲县|
吉木乃县|
蓬莱市|
洪湖市|
普格县|
绥阳县|
黔西|
江门市|
永德县|
曲靖市|
师宗县|
河池市|
临武县|
宜阳县|
山东省|
谢通门县|
桃园县|
宁德市|
枣阳市|
西林县|
布拖县|
凌云县|
永修县|
海伦市|
哈尔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