跆拳道,波多野结衣结婚了吗,JAPANESE50MATURE亂倫,美女视频黄网站免费观看

廈門,東坪山上望金門

老方

<p class="ql-block">在福建省南部,九龍江的出海口,臺灣海峽向西面深入大陸,形成一個大海灣,海灣中兩個最大的島:廈門島在西,金門島在東。七十年來,廈門已發展成為包括廈門本島與更大面積的陸域組成的副省級城市,而金門島群,建制上為泉州市下屬縣,目前還在臺灣省當局的管治之下。</p> <p class="ql-block">廈門、金門,就在這大海灣中比鄰而居,世代交往,難分彼此。比如,我們家祖上,就是在太爺爺那一輩上從金門遷來廈門謀生的。時光流轉,到了我們這一代,從小學時開始,面對金門,廈門成了邊防前線,1958年的砲擊金門,更讓我們體驗了戰爭生活,歷練難忘,也是從那時起,我們懂得了:金門盡管還是“敵佔區”,但其實卻是豎在大陸岸邊的一座纜樁,那一根無形的纜繩,長長地越過臺灣海峽,強有力地拉住臺灣,阻止臺灣背離祖國而去。</p> <p class="ql-block">及至改革開放之后,兩門對開實現”小三通“以來,廈門島東海岸,從曾厝垵以北,不再是軍事禁區,首先是原先輕易不得前往廈門島東岸海濱的許多廈門人,接蹱而至的是來自全國的游人,來到這里想看看大名鼎鼎的金門島是個啥樣?從曾厝垵一帶的海濱,可以看到金門縣的屬島大擔島,尤其是島上正對著廈門的標語墻:”三民主義統一中國“,三十幾年了,我們一直看著這歷史陳跡,而在如今的臺灣,不知還有幾多人知道“三民主義“是什么東東?還相信靠它能“統一中國“?夢話+笑談而已!</p> <p class="ql-block">廈門島東岸,沿著環島路,拐過廈門島最南端的白石角,轉向東北,就可以看見小金門島了,這一段海岸基本與小金門島西岸并行。前行,在石冑頭椰風寨的路邊,背陸朝海豎起高大的標語牌:“一國兩制統一中國”,這是國家對金門進而臺灣,并詔示世界的方針國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正對面,就是小金門島了,它與廈門島之間的海峽,大約5.5公里寬。其西岸,對著廈門這一面的海岸線的直線長度,大約也是5公里,在廈門島上前埔所拍攝的小金門島照片:</p> <p class="ql-block">但是,在廈門島的海岸上看金門,那是平視,是看不到金門列島的全貌的,在鼓浪嶼的最高處日光巖頂,海拔92.7米,用高倍望遠鏡只能看到大擔島,因為鼓浪嶼在廈門島的西南面。后建的世茂大廈頂摟上的觀景臺,海拔300米,也不行,因為此樓位處廈門島的南海岸。它們所處的方位都不行,視線被廈門島上的山巒遮擋了。只有沿廈門島東岸的高山才是理想的地方。這就是洪濟山為代表的一片山嶺。</p> <p class="ql-block">洪濟山的頂峰云頂巖是廈門的名勝地,古跡眾多,這是山上的摩崖石刻。</p> <p class="ql-block">洪濟山,是廈門島最高的山,其頂峰海拔339.6米,同時也是廈金兩島的最高山。在云頂巖上,不僅是小金門島,就是其背后的大金門島也一覽無余,目視遠及臺灣海峽,晨登頂望日出,氣象萬千,“云頂觀日“,向來名列“廈門大八景“第一名!</p><p class="ql-block"> 也因其高冠廈、金,云頂巖在1958年砲擊金門時,就是前線指揮所所在地。至今依然是軍事要地,常人不得登臨,那么,在這一帶的眾多山頭中,有沒有合適的處所,建一個適于對民眾開放的可以眺望金門列島的觀景臺呢?</p> <p class="ql-block">今年,2020年5月間,公交公司開通了從山下的東芳山莊站開往山上東坪山社的公交專線車,廣義地說,“東坪山”就是云頂巖南鄰的這一片山地的泛稱,實際上有好幾個山頭,海拔二百多米。同時還傳來一個消息,山上建有一個可以眺望金門島的觀景臺!</p><p class="ql-block"> 這就很吸引人了!第一,可以乘車上山了!這片山地,過去不是沒有上過,但現在老了,要一步步往上爬是費勁了,第二,過去上山,只能在“戰備公路“上走,不好到處亂竄,因為這片山里“軍事要地“不少。所以,當年走過幾回,也沒有發現有理想的“望金門觀景臺“,現在呢,觀景臺有了,而且是開放的!</p><p class="ql-block"> 對地名作一說明:“社“,即“社里“,廈門島上對“村子“的稱呼,小一點的社,可能只是自然村,大的,可以是行政建制村一級的所在地,“東坪山社“,是東坪山行政村所在地,是這一帶的行政中心。而“東山社“,是東坪山村所屬的自然村。</p> <p class="ql-block">現在就來看看怎么走吧。</p><p class="ql-block">東坪山公交專線線路圖</p> <p class="ql-block">觀景臺所在,當時聽到的傳說是位處東山社到洪厝埔兩站之間,離洪厝埔不遠。</p><p class="ql-block"> 于是,我探尋觀景臺之旅就從6月3日早晨乘車到洪厝埔站下車開始。</p> <p class="ql-block">洪厝埔公交站。拍攝點為上行往東坪山社的站臺,對面是下行往東芳山莊的站臺。這里的海拔高度是239米。這只是手機非專業的粗略測量,本文中所有高程數據都是如此,其高程數值精確度有限,但可以相對比較。可以知道,這個站點是本路公交線路的最高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在洪厝埔上行站的斜對面,有一個道口,一條便道伸向海岸方向。因為上山前已有“觀景臺離洪厝埔不遠“的主觀印象,于是下車后見此路口大方向對頭就進路口找去。</p> <p class="ql-block">但是一進路口,發現這條便道往前不遠就向山下去了,顯然與觀景臺相悖,而便道右側有一條小道,又有人工經管的樣子,那就走小道看看,找人問問。</p> <p class="ql-block">沿小道盤繞前行,基本上高程不減,不遠,路過一排不知用途的蓄水池,也未遇一人可問,順著小路走,來到山間的一座平臺。</p> <p class="ql-block">好一座精致的平臺!依山就勢,水泥構築,周圍是鋼筋為芯的仿藤木欄桿,平臺地面積約二十多平米,中間建有一座水泥桌子,約五尺方園,除了圍桌而建的幾個水泥凳子,圍欄邊還修有幾條與欄桿貼建的固定式長椅,第一次去時,看到平臺上還放了幾個可自由搬動的交椅式靠背椅。</p> <p class="ql-block">周圍的景色很好!正是相思樹開花的時節,整座平臺為密集的金黃小絨球所簇擁。</p> <p class="ql-block">此平臺的海拔為231米,向東對海的一面是個山谷,可以看見山下的廈門本島沿海地區,再往前看就是廈門/金門海域,雖眼前尚有山林遮蔽,視角也還不小。</p> <p class="ql-block">認真觀察辨認,金門諸島,從北向南,北頭的后景,是大金門島,距離遠,依稀可見,正面所對,是小金門島,往南,海中一個小島,是無人居住的虎仔嶼,再往南就是大擔、二擔島,它倆往下,還有三個小島:三擔、四擔、五擔,均不住人,一個比一個小,這三個小島不在此臺視界之內。</p> <p class="ql-block">但是,這個平臺對于望金門并不理想,位置不夠前出,前面還有遮擋的山林,不能完整地觀看小金門島,視界也還不夠寬廣。而且,這個時節,早晨八點鐘左右,太陽升在東北方,望金門是逆光,看不清。</p> <p class="ql-block">但這里離大擔、二擔較近,這個方向光照也較合適,可以看得比較清楚。</p> <p class="ql-block">大擔島,是有金門駐軍的島,本名是“大擔“,“擔子“的擔,由北向南,由大到小有五個小島,稱大擔到五擔。然而臺灣當局,為了給自己打氣壯膽,據說是在金門砲戰之后,把大擔島改名“大膽島“,問題來了:不知直到“五擔“,是否均都改“擔”為“膽”,要是這樣,豈不是膽子越來越小?</p><p class="ql-block"> 大擔島離廈門最近,下圖中,白箭頭所指之處,就是所謂的“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標語墻所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很明顯,洪厝埔站附近的這個山間平臺,不是我們尋找的那個觀景臺,它不夠高,更重要的是它不夠前出,有點“縮在山內“之感,因而視界還是不夠開闊無遮擋。</p><p class="ql-block"> 我兩次在早晨登此臺,觀金門正是朝東逆光,清晰度差,從而省悟,要看好金門,必須是午后太陽偏西。</p><p class="ql-block"> 這座平臺不知何人所建,附近有生產活動,平臺上也肯定曾有人聚會,設想在夏日涼爽的早晨,或者初秋月明風清的夜晚,幾多好友在此相聚,品茗言歡,那是何等愜意?只是,這半年期間,我五次來到洪厝埔站,三次前往這平臺,除了幾撥從公路上走過的外來游客,卻沒有遇到過任何一位當地的主人,也沒有遇到一位進入路口再到此平臺的游人,此線路的小公交車,滿載十余人,幾次乘坐均未滿員,而在洪厝埔下車上車以及站上候車,從未遇見一位同道之人,這樣的“左不見主人,右不見來客“,對此山間平臺的故事,也無從拜訪探尋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這就到了六月中旬,廈門的高溫季節到了,不宜山野運動,而且,觀景臺的信息也未搞清楚,加上這時我的膝蓋也出點毛病,這尋找“東坪山上望金門的觀景臺”的事就先放下了。</p><p class="ql-block"> 5個月過去,進入十一月,廈門正是秋高氣爽之時,而且這段時間里也查到了觀景臺的確切地址,它在百度地圖中標示為“碉堡觀景臺“,在公路東面,一條支路的末端,而支路路口就在東山社站到洪厝埔站之間,距東山社約1公里,從東山社站到這里要走大段上坡路,洪厝埔到此路口也就五六百米,而且高程變化不大,好走,所以,要去此觀景臺,到洪厝埔下車是對的,相對而言,說“觀景臺在洪厝埔附近“也說得過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11月10日晨,乘車上山,這回的任務是去落實:觀景臺在哪?找到它。到洪厝埔下,往回走,是一段弧形的緩坡公路,西邊貼著山坡,東面是山谷,從山谷的豁口可以看到海面與小金門島。</p> <p class="ql-block">這段緩下坡路的那一頭海拔有所上升,拐了一個小彎,變成路的右邊(東邊)是山坡。就在這轉折處,護攔外邊,山谷坡上,有一組造形奇特的花岡巖山巖,向東望去,一塊巨石長成鷹咀形象,尖喙下彎,兇相畢露!而行幾步,轉過90度向北望去,這座“鷹咀石”竟然只是“偏著一個屁股”歪坐在臺石上,好驚險!似乎不小心一扭屁股就會一哧溜滑下去,掉入深谷!不知道這個景觀是否曾有前人命名?我就叫它“鷹咀石”吧。</p> <p class="ql-block">順路往前,下一個小坡,終于到了觀景臺路口。這里豎立了一幅東坪山“健身步道路線圖”,圖上也標示了“碉堡(瞭)望臺”與路口標志,但不醒目,不好找。為何不另再單豎一個“觀景臺道口”的大路標呢?這樣,不論行路的、乘車的游人,那怕在車上都可以一下子看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路線圖上紅線框的放大圖片,標明了碉堡觀景臺的位址和路徑。</p> <p class="ql-block">截取公交線路圖的一段,再加相應標注說明,對此“碉堡觀景臺“的位置與交通,就更清楚了。</p> <p class="ql-block">路口的海拔是229米。在這里公路的東邊是山,西邊開闊,可以脁望廈門市區,風景很好。</p> <p class="ql-block">進路口,上坡,路修得很好,可通行旅行車,路右修有一小停車場,路左還有一個器械健身的小場地,大約行一百五六十米遠,到路的盡頭,上一道石階,碉堡在望。</p> <p class="ql-block">觀景臺的“門口“,一座巨石,上刻一聯:</p><p class="ql-block"> 一山看兩門, 兩岸情相連</p><p class="ql-block">也許其修辭有些瑕疵?”一山看兩門“,這“兩門“,就是廈門、金門了,這話當然對頭,只是,此山本為廈門之山,在此看到廈門之景,本是題中應有之義,何需言之?莫若改為“登山望金門“,更顯現此臺之地位。又,“兩岸情相連“,這“兩岸“,在時政用語中,是特指”臺灣海峽兩岸“,其詞意獨特,“臺澎“與“金馬“,前者是彼岸,后者是此岸,地屬“大陸地區”,所以廈門、金門不宜稱為“兩岸“,此句莫若改為:“兩門情相連“?</p><p class="ql-block"> 登山望金門, 兩門情相連</p><p class="ql-block"> 當然了,由景及情,原有的對聯表達的就是感懷與深情,我再咬文嚼字恐怕也沒必要。.</p> <p class="ql-block">這座碉堡,按其作戰功能,原本應是緊靠山崖邊緣建造的,現在,它不再具有作戰功能了,于是以它為依托,前出在崖邊擴建了面積約近百平米的觀景平臺,花岡石地磚鋪面,周圍又建了堅固美觀的仿花岡巖的鋼筋水泥欄桿,加上開通上臺的汽車道,這整個工程不算小,想來應是“公家“主持的,但是什么時候開放這個地點,再由哪個“單位”修成這座觀景臺?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終于找到了望金門的觀景平臺!留影一張,自家留念。</p> <p class="ql-block">測得此觀景臺海拔達244米,最重要之點,是它位置前出,直視海面與金門諸島,再沒有障眼之山、林!從北到南,由大金門、小金門、大擔直到五擔,歷歷在目。</p><p class="ql-block"> 但是這天,早晨7點多鐘我就到了此臺,朝陽在東邊金門方向,觀看、拍攝金門是逆光,晃眼,照片清晣度并不理想。</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金門諸島</p> <p class="ql-block">小金門島</p> <p class="ql-block">于是,兩天后,我于下午兩點多鐘再次來到觀景臺,天氣晴朗,溫和的陽光從廈門方向射向金門,在這臺上望金門,清晰明亮,終于看到了,看清了金門諸島!興奮而激動!</p><p class="ql-block"> 金門島群全景:</p> <p class="ql-block">小金門島。從未這么清晣地看過它的全景,太美了!</p> <p class="ql-block">欣喜地看到,小金門島與廈門島之間的海峽里,靠小金門一側的海面上,有了一大片海產養殖區。該島是金門縣的農業區,建制為鄉級一一烈嶼鄉,金鄉人口僅幾千人。就在廈門島的面前,金門農民大規模經營這海上田園,這在從前是不可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在這里,可以很清楚看到大擔、二擔直到五擔列島,越來越小,五擔就是一塊礁石。在三四五擔后面,海中一個小島,是青嶼島,屬于漳州市龍海市,是駐有解放軍的前沿陣地。</p> <p class="ql-block">拉長鏡頭,想仔細一點看看小金門島后面的大金門島。意外地看到:大小金門島之間,有一座顯然未及完工的大橋!這是我以前未知的,趕緊“百度“去,才知道:這座橋叫金門大橋,因為小金門島又稱“烈嶼“,此橋又稱金烈大橋。據說從1992年就開始籌劃,臺灣民眾稱之為在黨派炒作中漂浮的“浮橋”,總也落實不了,直到2011年,在馬英九任上才落實方案:起迄由大金門島西部的湖下到小金門島東北部的后頭,工程為”脊背式“斜拉橋,每跨280米,當時據稱這跨距在此種結構橋樑中為世界第一,橋長5.4Km,水上部分4.8Km。馬英九、吳敦義出席開工儀式,宣布將于2016年建成!現在,九年多過去了,就從咱們這觀景臺上連用手機都可以看得清清楚:這不就是一座爛尾橋嘛!但近日查到消息,這橋又要再動工了,而且據說計劃于2021完工,咱們拭目以待吧,愿金門鄉親好夢可圓!</p> <p class="ql-block">放大照片,再加上文字標注可以看得更清楚些。</p> <p class="ql-block">在上面的照片中,廈門這邊離岸不遠處,有一座形狀奇特的小島,就像一艘大油輪似地,頭、尾高而中部平齊。這座小島叫土嶼,下面是從前埔海濱拍的照片,在那里看得更清楚。這座小島往往引起游人的好奇。</p> <p class="ql-block">在這觀景臺上,每次去都能遇到游客,大多是廈門中老年居民來此看金門,有的是結合鍛煉身體,步行或騎自由車上來的。還有外地自駕車來游的,他們有的是早就籌劃好,到廈門后就找到這里,也有的是來到廈門之后才知道有這個觀景臺才趕來的。那天遇到一個“吉普旅游團“,見照片,聽他們說是分乘四臺吉普車,從浙江沿海一路旅行來的。</p> <p class="ql-block">最后,把在這座“碉堡觀景臺”上看到的風景,歸納到下面的廈金海域地圖的截圖上,作為本文的結尾,也是對“上山望金門”感興趣的旅友們的交代,我就是給旅友們打個前站。</p> <p class="ql-block"> 后 記</p><p class="ql-block"> 金門,與廈門是緊緊相依的姐妹島,在我們這一代廈門人的青年時代,金門是難得窺視的敵佔區,廈門因而成為“海防前線“,因此,“好好地看看金門什么樣“成為廈門人,尤其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心愿。時至今日,廈金之間實現“小三通”已經20年,從廈門島的“東極“五通碼頭到大金門島,船行僅需25分鐘而已,2019年,往返小三通人次已達196萬,其中陸客約佔百萬。許多人都已去過金門,我也去過,但是我始終心中懷有一個在廈門島的高山上鳥瞰金門諸島的心愿,為什么?也許植根于中學時代金門砲戰的記憶吧。</p><p class="ql-block"> 在眼下云頂巖還不能隨意登臨的情況下,東坪山的觀景臺無疑是望金門最棒的地方了。當然,我依然憧憬:清晨,一高興就可以登上洪濟山之巔,欣賞那“云頂觀日”的壯美,極目遠眺臺灣海峽;而上金門島玩玩,應當就像上鼓浪嶼那樣方便自如,我想,這個日子應當不遠了!</p><p class="ql-block"> ( 全文完,2021.01.11 )</p>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远市| 江北区| 贡觉县| 砚山县| 桦南县| 柏乡县| 晋宁县| 出国| 定远县| 兰溪市| 剑阁县| 海城市| 金堂县| 巴楚县| 舒兰市| 尉氏县| 合水县| 巨鹿县| 英超| 二连浩特市| 博乐市| 林甸县| 哈尔滨市| 洪江市| 青川县| 邹城市| 武冈市| 南川市| 永顺县| 大冶市| 南昌市| 睢宁县| 赤城县| 壤塘县| 凤阳县| 高阳县| 同心县| 九龙县| 固镇县| 平乡县| 赫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