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都江早春圖》,橫幅,紙本,160cmX94cm,趙緒策作于2016年。</p><p>都江堰位于四川灌縣(現為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始建于秦昭王末年(公元前256~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都江堰寶瓶口留影。</p><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都江堰生活了二十年,對都江堰的地形地貌及歷史非常熟悉,經過多次寫生與反復構思,創作了這幅《都江早春》圖并賦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都江堰留影。</p><p class="ql-block">岷山,位于中國四川省北部。綿延于四川省、甘肅省兩省邊境到成都平原西北邊緣的龍門山脈。屬高原狀山地。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主峰雪寶頂,海拔5588米,為長江、黃河的分水嶺,岷江、嘉陵江的發源地。著名風景區九寨溝位于該山西北坡。1935年9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此山,毛澤東詩《七律?長征》中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之句。</p><p class="ql-block">岷江:岷江發源于四川省松潘縣岷山南麓3727米的弓杠嶺和4610米的朗架嶺,兩源匯合于虹橋關上流川主寺后,自北向南流經茂汶、汶川、都江堰市;穿過成都平原的新津、彭山、眉山、青神、樂山、犍為,于宜賓市注入長江,干流735公里。岷江總落差3560米,流域面積135881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都江堰南橋留影。</p><p class="ql-block">1981年都江堰南橋新建落成后,趙緒策應邀為都江堰新南橋創作、繪制了三幅大型壁畫:金猴戲松,熊貓翠竹,知更啼月。還為南橋書寫:唐?岑參,五言律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全圖。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以世界著名古代水利工程都江堰而得名。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玉壘關,又名“其盤關”,它是古代川西平原的要隘,早在三國時期就作為城防,這道關口就是成都平原與川西北高原之間的一把鎖,為保護成都平原的和平穩定發展發揮了極大的作用,也是千余年來古堰旁的一處勝景,故稱“川西鎖鑰”,玉壘峙雄關,山色平分江左右;金川流遠派,水光清繞岸東西。</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寶瓶口,是指起“節制閘”作用的河口,能自動控制內江的進水量,是在湔山(今名灌口山、玉壘山)伸向岷江的長脊上鑿開一個口子,它是人工鑿成控制內江進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特,防控洪水,使岷江流水灌溉成都平原一千余萬畝農田,故名“寶瓶口”,與其鑿開的山體亦稱為“離堆。為紀念李冰父子治水功績而修建殿堂~伏龍觀,這一帶稱之為“離堆公園”。</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深淘灘、低作堰”,是聞名世界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治水名言。這六字治水真經,體現了古人卓越的治水理念與思想。</p><p class="ql-block">魚嘴金堤把岷江一分為二,內江、外江,外高、內低,洪水季節的時候,洪水從外江泄流,保障內江~成都平原的用水流量。</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玉壘關在都江堰右側玉壘山上,兩道城墻兩座城門,雄踞于玉壘山上,登玉壘關上俯瞰岷江,遠眺龍門群峰、岷山積雪、幽靜青城山……一覽都江全景,甚是壯觀。</p><p class="ql-block">唐代大詩人李白有:“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云變古今。”</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玉壘山上,草木茂盛,俯視岷江激流,真是波瀾壯闊、心曠神怡。</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吸取前人治水經驗,對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測,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由于當時還未發明火藥,李冰便以火燒石,澆水而使之爆裂,終于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米,高40米長80米的河道,接通成都平原河渠,引水灌溉成都平原農田。</p> <p class="ql-block">的《都江早春圖》局部圖,寶瓶口。李冰父子開鑿寶瓶口引疾馳奔流岷江水灌溉川西農田。</p><p class="ql-block">龍是何年伏,江流滾滾來。</p><p class="ql-block">神功名永著,山勢斧分開。</p><p class="ql-block">清?吳文錫題五絕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云樹豐茂的離堆公園。</p><p class="ql-block">青城落霞漸收紅,岸上黃桷唱晚風。</p><p class="ql-block">玉壘森森擁山月,岷江滾滾入蒼溟。</p><p class="ql-block">清?呂元亮《宿都江堰》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內用石塊砌成石埂,名都江魚嘴,石埂名為金堤,金堤夕照為灌縣十景之一。魚嘴為分水工程,把岷江之水一分為二,外江與內江兩條河,外江排洪,內江供灌溉。內江之水經寶瓶口之前,流水中的砂石和多余的水量由飛沙堰排走,確保喘急的江水灌溉川西300萬畝良田,使成都平原成為旱澇保收的天府之國。</p><p class="ql-block">1958年3月21日毛主席在伏龍觀和二王廟上面山路上視察都江堰水利工程。當年毛主席視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那個地方,后來修建了一個觀景臺,取名“幸福臺”,1980年鄧小平蒞臨此臺說:“還是叫觀景臺為好。”后此地修建了一座五層高樓~秦堰樓。(此圖中紅色樓閣)</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靈巖山上有座寺廟名“靈巖寺”,位于都江堰市區北5公里幸福鎮靈巖山七星巖下,“靈巖圣燈”為“灌縣十景之一,與趙公山遙相呼應。</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遠望趙公山。趙公山位于都江堰西南,距成都68公里,市區16公里。趙公山古稱“丈人山”,傳說財神趙公明元帥歸隱處而得名,是青城“洞天福地”的福地所在,最高峰海拔2434米,它是青城山最高峰,青城七十二峰,它是主峰。</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夫妻橋”又名“安瀾橋”,飛跨都江堰內外二江,長達320米,相傳“夫妻橋上過夫妻,夫唱婦隨頌夫妻,妻存夫志完大業,長虹百代跨東西”。清嘉靖年間,江寬水急的岷江二王廟渡口沒有橋梁,過河全靠扁舟擺渡,經常渡口船翻人亡,嘉慶八年五月十五一次就淹死百余人,碼頭上哭兒悼母,呼天號地之聲,叫人柔腸寸斷。韓家壩私塾老師何先德同妻子商量建橋,夫冤死,妻繼夫志,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在岷江上架起了這座“夫妻橋”。</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遠眺白雪皚皚的岷山。“5?12”特大地震中心~映秀就在此群山之中,距都江堰37?3公里。臥龍自然保護區、中國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亦在此附近。</p><p class="ql-block">都江堰自古以來亦是文人薈萃之地。抗日戰爭時期,著名畫家徐悲鴻、張大千、董壽平等長期住在都江堰、青城山,他們在這里留下了許多寶貴的作品,張大千的弟子胡立,董壽平的弟子雷啟厚,以及再傳弟子李代遠、吳浩均為頗有成就的畫家。</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夫妻橋、二王廟,二王廟原為“望帝祠”,齊明帝時,益州刺史劉季連將望帝祠遷往郫縣,齊明帝建武元年(494),為紀念都江堰的開鑿者、秦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崇偉功德,將原望崇祠加以改建,更名為“崇德廟”。宋以后,李冰父子相繼被敕封為王,因此又改為“二王廟”。二王廟臨岷江,后依翠嶺,南望青城,西連岷山,遠近風光十分綺麗,故有“玉壘仙都”美譽。</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局部圖:伏龍觀,修建年代不詳。傳說李冰父子治水時曾制服岷江孽龍,將其鎖于離堆下伏龍潭中,后人立祠祭祀;北宋初改名“伏龍觀”,始以道士掌管香火。伏龍觀殿宇三重,威峨聳立,順山勢逐級升高。前殿陳列著1974年修建外江節制閘時從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頓,石像造于東漢靈帝初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圓雕石像,非常珍貴。在“5?12”大地震中伏龍觀受到重創,經過修繕后恢復原貌 ,向公眾開放。伏龍觀下即是寶瓶口,江水奔騰澎湃,氣勢磅礴。</p> <p class="ql-block">《都江早春圖》題款:“積雪岷山天上來,魚嘴飛沙內外開,玉壘關前云未散,寶瓶繁衍蜀中才。丙申嘉平月趙緒策作都江早春圖并賦詩一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江堰是中國古代水利工程獨一無二的典范,也是中國水利工程史上的杰作。從早期為滿足軍事需要而建,到后來讓成都從水患澤國變為“天府之國”,最大程度地發揮了經濟效能。都江堰的修筑匯集了古人的超絕智慧,也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湖南省衡陽市雁峰山(南岳第一峰)迴雁閣留影。</p><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衡陽市居住八年,對衡陽一帶地理位置及歷史作了深入了解,三次登上南岳衡山之巔~祝融峰。在此基礎上創作了這幅《湘衡春暉》圖。</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衡陽市湘江岸留影。</p><p class="ql-block">湘江是湖南省最大河流。湘江源頭有四種說法:一是傳統的正源(俗稱東源)為廣西興安縣白石村的河梯;二是南源,廣西靈川縣海洋鄉龍門界;三是廣西興安縣南部白石鄉近峰嶺;四是湖南省永川市蘭山縣紫良瑤族鄉蘭山國家森林公園的野狗嶺,河源為瀟水,在永川市萍島匯合廣西來水稱湘江。湘江流經湖南省永川市、衡陽市、株洲市、湘潭市、長沙市至岳陽市湘陰縣注入洞庭湖匯入長江。湘江干流全長844公里,流域面積94660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湘江繞衡陽市南至東向北流去匯入長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南岳衡山之巔…祝融峰留影。</p><p class="ql-block">衡山,為五岳中之南岳,又稱壽岳南山,在湖南省衡陽市衡山縣境內。1982年列入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名單;2006年入選首批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名錄;2007年被選為首批國家5A級旅游景區,又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p> <p class="ql-block">《湘衡春暉圖》,橫幅,紙本,170cmX94cm,趙緒策作于2018年并題詩一首。(湖南省衡陽市,古稱“雁城”、“衡州”。)</p><p class="ql-block">1944年6月國民黨軍與日軍在中南重鎮湖南衡陽發生一場會戰,是我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歷時47天,共打死日軍2萬人、傷近6萬人,我方守軍犧牲1萬6千余人,最后僅存1200余人。日軍慘勝,國軍以少戰多重創日本軍。衡陽市也因此被譽為抗戰紀念城,也是全國唯一的抗戰紀念城。為紀念我軍抗日陣亡將士,于南岳衡山修建了“忠烈祠”。</p> <p class="ql-block">《湘衡春暉圖》局部圖:湘江、蒸水、耒水于衡陽匯合向北流去入洞庭湖進入長江。</p> <p>《湘衡春暉圖》局部圖,遠眺珠暉塔。珠暉塔在湘江東岸耒水口,與來雁塔對峙。清代安徽巡撫衡陽人王之春主持興建,于清光緒丁酉(1897)年建成,八角七層磚石結構,正門有王之春手書“珠暉塔”三字。</p> <p class="ql-block">《湘衡春暉圖》局部圖,南岳第一峰~雁峰山、雁峰寺、迴雁閣,相傳每年秋冬大雁匯聚于此地而不再南飛,衡陽亦從古至今稱之為“雁城”。</p><p class="ql-block">故國名園久別離,今朝楚樹發南枝,</p><p class="ql-block">晴天歸路好相逐,正是峰前迴雁時。</p><p class="ql-block">唐:柳宗元,過衡山見新花開卻寄弟七絕時一首。</p><p class="ql-block">雁峰山上建有“王船山紀念館”。王船山(王夫之,1619~1692),湖南衡陽人,明末清初思想家,與顧炎武、黃宗羲并稱“明清之際三大思想家。崇禎五年(1632)考中秀才,組織“行社”、“匡社”。崇禎15年考中鄉試。順治初年投靠永歷帝朱由榔,參加反清斗爭。康熙17年(1678)三月,拒絕為吳三桂撰寫勸進表。康熙三十一年病逝于湘西草堂,安葬于衡陽縣金蘭鄉高節里大羅山。著有《周易外傳》、《黃書》、《尚書引義》、《永歷實錄》、《春秋世論》、《噩夢》、《讀通鑒論》、《宋論》等書。</p> <p>《湘衡春暉圖》局部圖:石鼓書院。中國四大書院:石鼓書院、應天書院、岳麓書院、嵩陽書院。相傳:石鼓書院始建于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至今已有1200余年歷史,宋太宗趙光義賜名“石鼓書院”。石鼓書院為中國四大書院中唯一一個就成為著名的書院,唐時,齊映、宇文炫、呂溫、韓昌黎、鄒君等名家都在石鼓書院留下詩詞。</p> <p>《湘衡春暉圖》局部圖:蒸水于衡陽匯入湘江,江岸“來雁塔”,明代興建,共七層,呈八角形,塔高36米,寓雁有來回,故名“來雁塔”,與湘江對岸的珠暉塔遙相呼應。</p> <p>《湘衡春暉圖》局部圖:衡陽雨母山云霧。雨母山原名永華山,云霧山。清雍正年間,執政衡州朱道臺因久旱不雨,百姓遭災,便慕名來山,登赤松子壇祈雨,時無云無霧,因“虔誠祈拜,雨澤立降”,于是改山名為雨母山。</p> <p>《湘衡春暉圖》局部圖:南朝劉宋載:南岳周圍八百里,回雁為首,岳麓為足”清同治《衡陽縣志》載:“自唐以前,皆云南雁飛宿,不度衡陽,故峰受此號“迴雁峰”。湘江西岸雁峰山上的雁峰寺、迴雁閣、石鼓書院,與蒸水匯入湘江岸的來雁塔遙相呼應。雁峰寺始建于南朝梁天監十二年,唐天寶元年(742年)重建,抗日戰爭時期被日軍焚毀,1949年以后政府曾派專人多次整修,廣植樹木花圃,并建多處亭榭,使該寺成為一處重要的游覽勝地和香客祭拜修行之所,并被國家確定為湖南省一級保護單位。</p> <p>《湘衡春暉圖》局部圖:南岳水簾洞。水簾洞位于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紫蓋峰中,水簾高60米,為南岳四絕之一。</p> <p class="ql-block">《湘衡春暉圖》局部圖,南岳衡山祝融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挺拔突起,高聳入云,雄視南天,是南岳衡山72峰的最高峰和主峰,其景點有老圣殿、上峰寺、望月臺、南天門、會仙橋等,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人文景觀為輔的景區,每年數以百萬計的游客來此觀日出、云海、賞雪景。“祝融萬丈拔地起,欲見不見輕煙里”,祝融峰為南岳四絕之首。</p><p class="ql-block">祝融峰是根據火神祝融氏的名字命名的,相傳祝融氏是上古軒轅黃帝的大臣,是火神,人類發明鉆木取火后卻不會保存火種和不會用火,祝融氏由于跟火親近,成了管火用火的能手,黃帝就任命他為管火的火正官。因為他熟悉南方的情況,黃帝又封他為司徒,主管南方事物。他住在衡山,死后又葬在衡山。為了紀念他對人們的重大貢獻,將衡山的最高峰命名祝融峰。在古語中,“祝”是持久,“融”是光明,讓他永遠光明。</p><p class="ql-block">南岳衡山乃天下五岳之一,世稱“壽比南山”者,則此岳也。</p> <p class="ql-block">《湘衡春暉》局部圖:</p><p class="ql-block">未委衡山色,何如對塔峰。</p><p class="ql-block">曩宵曾宿此,今夕值秋濃。</p><p class="ql-block">羽族棲煙竹,寒流帶月鐘。</p><p class="ql-block">井甘源起異,泉涌漬苔封。</p><p class="ql-block">唐?賈島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湘衡春暉》局部圖:南岳南天門險道。南岳祝融峰峰頭花崗巖裸露地表,黑石嶙峋,,峰背巨崖,壁立千仞;望月臺側,奇石堆疊,聳出十余丈,成為峰頂最高點,峰腰到峰麓,松杉環繞,郁郁蔥蔥,深綠無際……</p> <p class="ql-block">《湘衡春暉圖》局部圖:南岳衡山那邊就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勝地~張家界。</p><p class="ql-block">東南倚蓋卑,維岳資柱石。</p><p class="ql-block">前當祝融居,上拂朱鳥翮。</p><p class="ql-block">青冥結精氣,磅礴宣地脈。</p><p class="ql-block">還聞膚寸陰,能致彌天澤。</p><p class="ql-block">唐?劉禹錫《望衡山》五律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湘衡春暉》局部圖:耒水匯入湘江處遠望珠暉塔。</p> <p>《湘衡春暉圖》題款:“湘江北去流向東,石鼓書聲雁迴峰,忠烈魂佑南山壽,白云清風拜祝融。戊戌春作湘衡春暉圖并仿古風題詩一首,趙緒策”,鈐印:趙氏(朱文)、緒策(白文)。</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西部牡丹基地~丹景山留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正在精心繪制《吉祥富貴》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全圖</p><p class="ql-block">中堂,絹本,畫面:220cmX84cm,趙緒策作于2018年并題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全圖</p><p class="ql-block">綠孔雀(學名:pavomuticus),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物種。大型鳥類,體長180~230厘米。雄鳥體羽為翠蘭綠色,頭頂有一簇直立的冠羽,下背翠綠色而具紫銅色光澤。體后拖著長達一米以上的尾上覆羽,羽端具光澤絢麗的眼狀斑,形成華麗的尾屏,極為醒目。雌鳥不及雄鳥艷麗,亦無尾屏,體羽主要為翠金屬綠色,頭頂亦具一簇直立羽冠,外形與雄鳥相似,亦甚醒目。雄鳥有精彩表演,向雌鳥炫耀開啟的尾屏,晨昏時立于棲木發出洪亮如長號般的叫聲。綠孔雀已瀕臨滅絕,因為對生存環境要求較高,人工孵化出來的小孔雀不一定能成活,在我國禁止私人飼養綠孔雀。</p><p class="ql-block">孔雀為鳥中之王。</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p><p class="ql-block">牡丹(學名:paeoniasuffruticosaAndr)是雙子葉植物,芍藥科、為多年生落葉灌木,是中國特有的木本名貴花卉,有數千年的自然生長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歷史。莖高達2米,花徑達20~30厘米,每年暮春(四月)花朵盛開,碩大無比,清香四溢,首冠群芳。花色澤艷麗,玉笑珠香,風流瀟灑,富麗堂皇,象征富貴,素有“富貴花”的美譽。牡丹主要根據花的顏色,可分成上百個品種,牡丹品種繁多,色澤亦多,以黃、綠、肉紅、深紅、銀紅為上品,尤其黃、綠為貴。牡丹花大而香,故又有“國色天香”之稱。唐代詩人劉禹錫詩曰:“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在清代末年,牡丹花曾作為中國的國花。牡丹在中國栽培甚廣,并早已引種世界各地。牡丹花雍容華貴被擁戴為花中之王,現為我國的國花,有關文化和繪畫作品極為豐富。</p><p class="ql-block">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李白把牡丹花比喻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越鳥青春好顏色,晴軒入戶看呫衣。</p><p class="ql-block">一身金翠畫不得,萬里山川來者稀。</p><p class="ql-block">絲竹慣聽時獨舞,樓臺初上欲孤飛。</p><p class="ql-block">刺桐花謝芳草歇,南國同巢應望歸。</p><p class="ql-block">唐?李郢《孔雀》詩一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孔雀,是百鳥之王,是吉祥鳥的象征,鳥中最美麗的,它體態極其優美,從古到今,孔雀在藝術、傳說、文學和宗教上久負盛名。孔雀是最善良、最聰明、最愛自由與和平的鳥,是吉祥幸福、高潔華貴的象征,孔雀長長的金翠尾羽也是長壽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百寶闌干護曉寒,沉香亭畔若為看。</p><p class="ql-block">春來誰作紹華主,總領春芳是牡丹。</p><p class="ql-block">明?馮琦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何人不愛牡丹花,占斷城中好物華,</p><p class="ql-block">疑似洛川神女作,千嬌萬態破朝霞。</p><p class="ql-block">唐?和凝題牡丹花七絕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云弄輕陰谷雨干,半垂油幕護殘寒。</p><p class="ql-block">化工著意呈新巧,剪刻朝霞饤露盤。</p><p class="ql-block">輝錦繡,掩芝蘭,開元天寶盛長安。</p><p class="ql-block">沉香亭子鉤闌畔,偏得三郎帶笑看。</p><p class="ql-block">宋?賀鑄詠《牡丹》詞一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武則天與牡丹花的傳說:唐?武則天當了皇帝,一年冬天,至上苑飲酒賞雪,酒后于白絹上題了一首詩:“明朝游上苑,火速報春知。花須連夜放,莫待曉風吹”。寫罷,她叫宮女拿到上苑焚燒,以報花神知曉。詔令焚燒以后,嚇壞了百花仙子。第二天,除牡丹花外,其余的花都開了。武則天見牡丹花為開放,大怒之下將眾牡丹燒為灰燼,并下令將別處牡丹連根拔起貶出長安,扔至洛陽邙山。洛陽邙山溝壑交錯,偏僻凄涼,武則天將牡丹花扔到洛陽邙山,欲將牡丹絕種。誰知牡丹在洛陽邙山長勢良好,枝壯葉茂花大色艷,人們紛紛來此觀賞牡丹花。每年四月,牡丹花艷冠眾芳,洛陽牡丹甲天下,牡丹花被奉為“花中之王”,富貴的象征,牡丹花的美麗與精神受到人們的敬慕與頌揚。</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天彭(今四川省彭州市)牡丹從唐代開始栽培,主產地在丹景山。到宋代引入洛陽品種,栽培大盛。陸游《天彭牡丹譜》(1178)記載:“大抵花品近百種,其中著者四十”。到清末天彭牡丹走向衰退,現又恢復發展起來。趙緒策每年牡丹花盛開時節就前往丹景山寫生牡丹花。</p> <p>《吉祥富貴圖》題款:“翠羽金翎展異光,天香國色冠群芳,風和日麗春長好,錦繡河山萬世昌。戊戌夏趙緒策于蜀都。”鈐印:緒策書畫(朱文)、西蜀趙氏(白文)。</p> <p class="ql-block">《吉祥富貴圖》</p> <p class="ql-block">金翎翠羽,華堂高立吉祥鳥;</p><p class="ql-block">國色天香,寶宅盛開富貴花。</p><p class="ql-block">辛丑元宵佳節題孔雀牡丹圖,</p><p class="ql-block">趙緒策撰并書于雄風閣</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在青城后山泰安古鎮留影</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正在創作《蓮愛》圖。</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絹本,中堂,163?5cmX85?5cm,趙緒策作于2019年并題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戀愛),全圖</p><p class="ql-block">鴛鴦(學名:Aix galericulata):鴛指雄鳥,鴦指雌鳥,故鴛鴦屬合成詞。</p><p class="ql-block">鴛鴦屬雁形目的中型鴨類,大小介于綠頭鴨和綠翅鴨之間,體重0?5千克左右。雌雄異色,雄鳥嘴紅色,腳橙黃色,羽色鮮艷而華麗,頭具艷麗的冠羽,眼后有寬闊的白色眉紋,翅上有一對栗黃色扇狀直立羽,像帆一樣立于后背,非常奇特和醒目,野外極易辨認。雌鳥嘴黑色,腳橙黃色,頭和整個上體灰褐色,眼周白色,其后連一細的白色眉紋,亦極為醒目和獨特。</p><p class="ql-block">鴛鴦主要棲息于山地森林河流、湖泊、水塘、蘆葦沼澤和稻田中,雜食性。</p><p class="ql-block">鴛鴦為中國著名的觀賞鳥類,之所以被看成是愛情的象征,因為人們見到的鴛鴦都是出雙入對的,是經常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和神話傳說中的鳥類,人們常用鴛鴦來比喻男女之間的愛情。</p><p class="ql-block">荷花自古以來就有“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的美譽,是吉祥的象征,所以荷花的寓意象征純真清白,自古文人也常以荷花自喻,表示自己的堅貞不渝、清白無暇的風格。</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p><p class="ql-block">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p><p class="ql-block">唐?白居易《長恨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p><p class="ql-block">宋?李之儀詞《卜算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盡日無人看微雨,鴛鴦相對浴紅衣。</p><p class="ql-block">唐?杜牧詩句。</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雄鴛鴦站在湖石上俯首呼喚雌鴛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雌鴛鴦聽見雄鴛鴦呼喚,急忙從湖水中跳出來往石上奔跑……</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臨池芙蓉多嬌艷,出水鴛鴦更動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紅粉靚梳妝,翠蓋低風雨。</p><p class="ql-block">占斷人間六月涼,明月鴛鴦浦。</p><p class="ql-block">根底藕絲長,花里蓮心苦。</p><p class="ql-block">只為風流有許愁,更襯佳人步。</p><p class="ql-block">宋?辛棄疾詩一首。</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四張機,鴛鴦織就欲雙飛,可憐未老頭先白,春波碧草,曉寒深處,相對浴紅衣。</p><p class="ql-block">宋?無名氏《九張機》之四。</p><p class="ql-block">七張機,鴛鴦織就又遲疑,只恐被人輕裁剪,分飛兩處,一場離恨,何計再相隨。</p><p class="ql-block">宋?無名氏《九張機》之七。</p><p class="ql-block">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從頭到底,將心縈系,穿過一條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荷花寓意著高潔、典雅、真、善、美。荷花開花時就如嬌羞的姑娘站在水中央,因此純真的少女也是她的寓意,農歷六月二十四日是她的生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 中有千千結。</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不言愁恨,不言憔悴,只憑寄相思。</p><p class="ql-block">荷花是很低調的花朵,她的花色、花型很低調,生長地更低調,但在低調中也顯現出了荷花的美麗。荷花生命力很頑強,堅貞、清正也是她的花語。荷花是高尚的花朵,有著高風亮節的好品質,是花中的正人君子。</p><p class="ql-block">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常把荷花比喻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局部圖:</p><p class="ql-block">千絲萬縷相縈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p> <p class="ql-block">《蓮愛》圖題款:“紅蕖翠蓋藕心連,今日相偕前世緣,自是多情揮彩筆,鴛鴦畫上錦絲絹。己亥六月作圖并仿古風詩一首,趙緒策于桂湖。”鈐印:西蜀趙氏(朱文)、緒策之印(白文)、天作之合(朱文)、筆墨情緣(白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桂湖:“風月無邊,北望秦川八百里;江山如畫,古稱天府第一湖”。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升庵桂湖》,距離成都市約18公里,始建于初唐原名“南亭”。桂湖是明代著名學者、狀元楊升庵(楊慎)私家花園(這里也是趙緒策的出生地、工作、居住之地),桂湖是一座人文凝重、環境優雅的古典園林。桂湖為新都的代稱,以桂花、荷花聞名世界。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領導人周恩來、朱德、陳毅、康生、江澤民、鄧小平、方毅、萬里、張愛萍等到訪桂湖并留下寶貴墨跡,桂湖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沫若先生題;“桂蕊飄香美哉樂土,湖光增色換了人間”。</p> <p class="ql-block">趙緒策簡介:</p><p class="ql-block">趙緒策,男,號西月,一九四七年六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楊升庵故里。趙緒策自幼酷愛繪畫,堅持自學,勤于寫生,得益于臥龍自然保護區、青城山、都江堰山川靈氣,認真研習中國歷代優秀繪畫藝術和西畫繪畫基本原理,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六年于浙江美術學院深造中國畫專業,后深得何海霞、吳丈蜀、徐無聞等書畫大師的指教,形成自己獨特的繪畫藝術風格與特色。其作品題材廣泛,工寫俱佳,尤以畫虎形神兼備、氣勢恢宏、獨具特色而著名海內外。作品遠傳歐美、東南亞和港、澳、臺地區,參加全國書畫大展獲金獎、榮譽金獎、創新獎等;作品發表于《中國文物報》、《美術向導》、《四川日報》、《四川工人日報》、《晚霞報》、《成都晚報》等;書畫作品入編《中國書法家選集》和《中國美術家選集》、《巴蜀書畫集》、《蓉城翰墨》等大型畫集。四川電視臺、四川衛視臺、成都電視臺、新都電視臺多次推介、報道其人與作品。作品《空谷皆震》2017入選文化部文化藝術人才中心在國家畫院展覽中心舉辦的《行一帶一路,品翰墨中華》全國美術人才作品展;中國文學藝術聯合會授予趙緒策"海峽兩岸徳藝雙馨藝術家"榮譽稱號,中央電視臺授予2014《感恩中國.幸福一家》春節聯歡晚會"德藝雙馨的書畫家"稱號,特頒發"公益模范人物"榮譽稱號。2021年12月在第26屆廣州秋季國際藝術博覽會上獲得大獎~經典藝術獎。</p><p class="ql-block">趙緒策現為:</p><p class="ql-block">國家專業美術師,四川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水利電力文學藝術協會國畫研究會理事,中國當代藝術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文化藝術協會理事,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中國民族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名譽主席,中視頻道書畫院西南分院藝術顧問,香港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原書畫研究院藝術顧問、高級研究員,大別山書畫院藝術顧問,四川省巴蜀詩書畫研究院、巴蜀中國畫研究院常務理事,成都市政協書畫院畫師,成都市美協、書協會員,新都詩書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新都美術書法協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楊升庵博物館、新都博物館陳列部主任、專業美術師。</p><p class="ql-block">微信:zhaoxuce1947。</p><p class="ql-block">手機:13688323965。</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淀区|
和政县|
通城县|
西乌珠穆沁旗|
廉江市|
吉林市|
县级市|
伊宁县|
武冈市|
丹寨县|
丹阳市|
金阳县|
嘉善县|
桐柏县|
邵阳市|
从化市|
大化|
新民市|
平度市|
桂东县|
施甸县|
南溪县|
元谋县|
麟游县|
尼勒克县|
彰武县|
清水河县|
阳城县|
石家庄市|
鄂伦春自治旗|
建始县|
无为县|
新沂市|
合肥市|
扬中市|
保亭|
天水市|
满洲里市|
利川市|
定兴县|
瑞金市|